人到底有多么爱喝奶茶?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底,中国约有 48.6 万家奶茶店;83% 的顾客每月饮用 5~14 杯奶茶,青少年群体占总消费者的 58%,其中七成为女性。为什么年轻人这么喜欢喝奶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给生活加点甜
每天上班太累了,上班时间难打发,动不动就容易负面情绪上头,很需要给生活加点甜。成年人的世界那么苦,喝一口甜甜的奶茶给生活减压,给日子一点甜头。
2、奶茶是养生的
一杯奶茶虽说有点甜,但是它的成分都是有助于我们养生的。你看珍珠是美容的、牛奶是补钙的、茶是养生的,珍珠奶茶既美容又补钙还养生。
3、靠奶茶提升社交关系
刚入职场还不好怎么跟同事打交道,到了下午吆喝一圈,大家一起点杯奶茶就能迅速打入职场圈层。不管是熟或者不熟的同事,都能从一份奶茶“拼单”中获得真挚的同事爱。
从以上几点来看,一杯奶茶有时候喝的并不是它的味道,很多时候也是普通打工人抒发一种情绪,与同事产生正向沟通的一种方式。只是奶茶虽好,真的不能贪杯,喝多了,稍不留神就可能会中招糖尿病。
糖尿病逐渐年轻化,常喝奶茶小心血糖过高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约有5.37亿成人患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可能达到7.83亿人。中国是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全世界约有1/4的糖尿病患者在中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每年导致近100万人死亡。
除了糖尿病人群的增长过快,糖尿病正在逐渐年轻化。今年4月,一份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的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国18-29岁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2%,30-39岁之间的是6.3%,而在1996年,这两项比例分别是0.56%和1.36%。
为何糖尿病会“盯上”年轻人呢?究其原因,爱吃甜食和含糖饮料就榜上有名。不少年轻人每天奶茶不离手,甚至都习惯了用饮料、奶茶来替代白开水,糖分摄入远远超标。
曾有试验显示,正常甜度的奶茶,含糖量介于每杯11g~62g之间,平均含糖量为每杯34g,都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的25g以下。每天一杯奶茶,长年累月身体里积累的糖分越来越高,导致身体内的胰岛素自顾不暇。
正糖名家特聘内分泌专家易法银教授指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紊乱。易教授说,胰岛素抵抗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正糖名家特聘内分泌专家易法银教授正在看诊。
因此,易法银教授建议大家:日常一定要学会适当控糖,现在很多食品里面的糖其实远比大家想象的还要多,摄入过多的糖对身体并无益处,记住保持适量就可以了。(通讯员 赵佳瑾)
<>茶,是现代社会的社交方式,是一种崇拜糖分的宗教仪式。
< class="pgc-img">>时代姐妹花一起逛街,可以不买衣服,但不能不买奶茶;去电影院可以不吃爆米花,但不能不买奶茶;减肥的时候可以放弃五花肉和小蛋糕,但不能不买奶茶。为什么人们舍弃不掉奶茶?
< class="pgc-img">>这样的灵魂拷问完,我发现我也不知道原因!
但与其想为什么不行,不如想想为什么要戒奶茶?
< class="pgc-img">>四舍五入,奶茶也算是贵族下午茶
对于考究的奶茶党来说,爱奶茶,就要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17世纪,中国、印度等地的红茶被引入欧洲,成为贵族的时髦饮品。因为茶的口感太苦涩,就在红茶中兑一些牛奶和糖,做出了奶茶。
< class="pgc-img">>虽然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像乾隆下江南系列,但最早的英式奶茶确实是这么诞生的。
后来英式奶茶传入香港变成港式奶茶,又逐渐进化出珍珠奶茶等不同品种。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奶茶在内地生根发芽。
下次端起奶茶的时候记得姿势要优雅,毕竟四舍五入一下算是英伦贵 style 。
< class="pgc-img">>我爱奶茶,奶茶使我快乐
“不过就是一杯饮料,为什么我就是放不下它?”无数减肥未遂的人曾经哭喊着抛出这句灵魂拷问。
因为奶茶实在是太好喝了啊!
< class="pgc-img">>作为一种食物,它的含量不多不少,正好能够完美填补午餐与晚餐之间那段“不是很饿,但莫名就是想吃点什么”的时光。
一杯理想的奶茶,奶盖可以解馋,茶底可以解渴,珍珠椰果仙草小芋圆可以填肚子,还能够以咀嚼珍珠为借口不用说话,安静地浪费掉一个美好的下午……
这样完美的设计难道不应该颁发一座红点终身成就奖吗?
< class="pgc-img">>都说甜食能够让人感到幸福,那么像奶茶这样又香又甜又可爱的食物就是满分的幸福。
冬天热奶茶升腾起的热气是幸福,夏天冰块隔着塑料杯撞到指尖是幸福,成双入对的现充们分享一根吸管是幸福,单身狗独享一整杯也是幸福。
在一个每天都有新鲜丧的年代,在作业、工作、论文和上课的夹缝里,我们能用钱买到的快乐已经很稀有了,只要20块钱就能买到短暂却实在的快乐,为什么要拒绝呢?
< class="pgc-img">>所以说,不要再苦口婆心地劝别人“奶茶对身体不好了”。
如果残存的理智劝我们要戒掉奶茶,就丢掉理智,减肥什么的明天再说嘛。
< class="pgc-img">>反正也戒不掉。周杰伦都无法拒绝奶茶,你戒得掉吗?
< class="pgc-img">>成年人就是要偶尔对自己好一点,想喝奶茶都不能立刻喝到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毕竟连刘强东大佬都不能拒绝奶茶啊。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请各位回忆一下,上次喝奶茶是什么时候?上个月、上周、昨天,又或是正在喝?心情好,来杯奶茶庆祝一下;心情不好,来杯奶茶安慰一下;宅在家里,点杯奶茶换换心情;出门逛街,端杯奶茶边喝边逛……奶茶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快乐水”。奶茶何以对我们有着如此大的诱惑,我们又如何兼顾快乐与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嗜糖,似乎被写在人类基因里。漫长的进化中,糖不仅能够带来更多的热量,还能帮助储存脂肪,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正因此,我们对甜食有着天然“滤镜”。一杯奶茶下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带来味蕾和身体的巨大满足感。在生活、工作的多重压力下,这一份花费不多就能买到的即时满足,成为奶茶最为关键的吸引力,促使一波又一波年轻人成为其忠实拥趸。
只不过,这一份快乐也有着不容忽略的代价。添加糖、脂肪、反式脂肪酸、咖啡因……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提升,这些专业词汇走进普通消费者的视野,奶茶由此被打上了“不够健康”的标签。有调查显示,49.4%的消费者会担心健康问题,42.2%的消费者更在意是否会长胖。喝还是不喝,成为奶茶爱好者必须面临的选择。对此,一部分网友态度鲜明:我都喝奶茶了,我还在乎它的热量?但更多人则是陷入了实打实的纠结中,一边难以舍弃奶茶的快乐,一边又担忧热量,一次次因为抗糖失败而懊悔。
“营养选择”标识饮料分级原则。图源:上海疾控
捕捉到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茶饮行业果断迈出了调整的步伐。赤藓糖醇、阿斯巴甜等代糖投入使用,一些奶茶品牌公开配料、原料溯源,甚至检测报告,力求减轻消费者的心理负担。前不久,上海启动营养分级系统试点,根据饮品中的非乳源性糖、非糖甜味剂、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含量成分,进行ABCD评级,推荐程度递减。相比此前各奶茶店提供的全糖、半糖、不额外加糖等选择,营养分级系统不仅考量因素更为全面,而且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直观的参考。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有奶茶门店销量显示,近7成消费者在了解到“营养选择”标识的指引意义后,主动选择了A、B级饮品。由此而言,营养分级为那些在喝与不喝间为难的人,提供了一个两全之策,让他们可以卸下心理负担,享受纯粹的奶茶快乐。
但有了营养分级,真的就可以将奶茶喝个痛快了吗?恐怕并非如此。类似营养分级,普遍是以有限的几个参数对食品进行评估,而食品成分复杂,想要以此来界定健康与否,难免力有未逮。说到底,营养分级并非是奶茶的“通行证”,A级不意味着可以无限“续杯”,D级也不意味着要退出市场。无论营养成分如何,分级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参考,给人们提供多吃或是少吃的合理膳食建议。最终喝与不喝、喝哪杯,消费者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
奶茶要甜,还要抗糖;零食不能戒,但可以低卡;喜欢熬夜,但不想掉发;不怎么爱锻炼,但是体检报告不能有问题……近来,这种看似矛盾的健康观,越来越多出现在年轻群体中。不乏有人不解、有人批评,但放在更长的时间来观察,这其实是年轻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和向生活的渗透。在当下的快乐与长远的健康之间不断试探,年轻人们正由此建构出自己理想的生活。
这正是:
营养分级,提供参考,促进健康目标。
奶茶送到,浅斟慢酌,身心愉悦高效。
大家晚安!
(文 | 徐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