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这家西餐厅,由2位股东出资开办,大老板是一位女性华裔美国人,在广州和上海有2家英文杂志社,四十多岁,未婚,不苟言笑,能说较流利的广东普通话,只要来餐厅就是各种找茬,大家比较怕她,还好她平时忙着打理杂志社,不怎么来店里。二老板就是面试我的那位黄发碧眼的美国人,男性,据说有犹太血统,经商天赋很高,短短十几年,他从一个留学生到这家西餐厅的小股东,再到今天将它发展成上百家连锁西餐餐饮集团,原谅我不能透露老板和餐厅的名字,但一直为能和他共事过而感到些许自豪。
二老板待手下的员工非常温和,是骨子里的那种温和。每天见面主动和你打招呼,然后上楼,到饭点了再下来,挨个和每桌的客人聊天,聊得异常热烈和开心,聊到你以为他要给这桌客人免单时,再换一桌继续聊。多数情况下他会在店里解决午餐和晚餐,但无论吃喝,会让我们开单,他签字存档。
二老板对我们、对客人相当礼貌,对供应商却很苛刻,我因为做事麻利,他就让我负责一些对外沟通、 采购的工作,这让我很苦恼,因为采购来的东西只要有一点点不满意不是扣款就是退货。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从食品原料到机器设备,二老板只和美国的公司合作。2001年新天地的分店开业时,我们从可口可乐公司购买了一套自动出可乐的装置,反复调试,二老板就是觉得打出来的气体和液体混合比例不对,可乐公司的人说不行就换套设备吧,他又不让,说就要这套设备,但必须打折卖给他,对方一口拒绝,他就威胁说认识你们中国区大老板,不给打折就投诉,反正最后的结果是上海区可口可乐公司白送了这套设备给我们,再多送了几罐可乐原浆。这种事情出的多了,很多供货商听说是我们餐厅要货,都推脱不做这个生意,那也不行,美国老板人脉确实很广,几封邮件下来,拒绝合作的供应商都乖乖主动上门服务。
湃新闻见习记者 徐祯曜
上海一家蛋卷小店最近因24小时自助售卖的模式走红。靠着一块无人售卖告示牌、付款码、零钱盒,店主郜俊鹏与顾客形成了“不见面”的默契。
一间7、8平米的小店,一架子整齐摆放的袋装蛋卷,一个写有“无人售卖、付钱自取”的告示,一切都一目了然。在上海普陀清峪路、同普路上,有两家时常24小时开放的沿街蛋卷店,无需店主在场,便能运转自如。
由于销售方式独特,这两家名为“黎园张村”的蛋卷店逐渐引起周围居民注意,而维系小店正常经营的关键,在于顾客自觉。
同普路上的黎园张村蛋卷店。本文图片均由 徐祯曜 摄
清峪路上的黎园张村蛋卷店。
8月12日傍晚,记者来到清峪路的黎园张村蛋卷店,门口正有顾客在扫码买蛋卷。“我已经买过好几次了。”一位带着小孩的女士说,“不过,每次都来都见不到老板,我们一直是付了钱自己拿的。”说话间,她熟门熟路地扫码付款,在货架上找起红糖口味蛋卷。
两家店里各摆放着一个用于现金找零的零钱盒。
这位在顾客眼里总是“不见其人”的蛋卷店老板,就是出生于1989年的郜先生。
郜先生从老家河南来上海生活已有14年,现在一边经营着两家自制蛋卷店,一边在一家西餐厅打工。由于他白天大部分时间不在店里,便决定采取“无人售卖”,让顾客自行扫码付款取货。为了推广他的蛋卷店,郜先生还通过直播、拍摄短视频分享制作蛋卷的过程和无人售卖的场景,没想到颇受欢迎。
在郜先生看来,上海是个讲诚信的城市,开店不用现场守着,也不担心出问题,“有时候甚至觉得,没人看店的情况下,大家反而更自觉了。”小店虽赚得不多,但人气挺旺,现在的状态他很知足。如果有机会可以发展得更好,他还想多开几家店,说不定哪一天就成了连锁品牌。
货架上有序摆放着的袋装蛋卷。
对话
澎湃新闻:“无人售卖”模式是怎么运作的?
郜先生:如您所见,就是没有人现场收银,顾客付钱自己取货。因为我除了蛋卷店,还有其他的兼职,平时白天会出门上班,到傍晚才回来,所以店里大部分时间没人照看。客人来买蛋卷,直接按照价目表上的价格扫码付款,自己拿走架子上的商品。
考虑到有部分老人可能更习惯用现金,我也在店门口准备了一个零钱盒子用于找零。有时店里会接到外卖预订单,遇到这种情况,我在离开小店之前,会事先把需要的蛋卷打包好放在门口,骑手到店后直接取走就行。我在蛋卷的包装袋上也留了我的手机号码,万一确有需要也可以联系。
郜老板正在制作蛋卷。
澎湃新闻:何时开始实行这种售卖方式?
郜先生:我开在同普路上的小店一年前就以这种形式卖蛋卷了,当时主要是因为没办法同时顾着两家店,所以我就设置了收款码,每天到同普路店补一趟货就行。清峪路这家店,是一个月前开始走“无人售卖”。
起初想到这种方式只是出于很随性的理由,就是我和我老婆偶尔想要出门吃个火锅、看个电影,也不能老守着店出不了门。反正店里卖的东西不贵,临时没人看着也问题不大。而且,最近天气越来越热,大家出门逛街的兴致都降低了,再加上疫情时有反复,小店的生意相对比较清淡,我心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更好地利用这段时间做做兼职,赚点外快。
于是最近两个月,我都在外滩的一家西餐厅里当厨师,下班回到店里再做蛋卷。在我上班的时段,蛋卷店就以无人售卖的形式开在那里。
柜台上摆放着一部用于直播的平板,是郜先生的一个小小尝试。
澎湃新闻:我看到放在店门口醒目位置的零钱盒子里,硬币装得满满的。没有人守在店里,会不会担心有人不付钱就拿走货,或有钱物损失?
郜先生:这方面我倒不会太担心,要是担心的话一开始也不会采用这种模式了。
一方面,我觉得现在人的素质普遍都挺高,又是一线城市,能够让人放心;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我自己心比较大,不会特别纠结我到底摆了几袋,跟收到的钱对不对得上;再者,店里有监控。对我来说,只要总体上在盈利,就不用在意小细节。
结果证明担心确实是多余的,零钱盒子放在那里,大额纸币也就这么在盒子里,等着我收取。深夜也能接到顾客付款的信息提示,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没人看店的情况下,大家反而更自觉了。
不同口味的蛋卷
澎湃新闻:店里最受欢迎的口味是哪种?每天制作多少怎么确定?
郜先生:招牌原味蛋卷卖得最多,货架上摆的最多的也是这个味道,甜淡比较适中,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价格也比较实惠。其他还有红糖、黑芝麻、抹茶、椰蓉等其他口味。
我的蛋卷都是手工的,对品质也有讲究,靠自己一个人在工作之余的时间里生产,产量不大,一天下来基本都能卖完,所以能够保证是新鲜的。我也会根据当天的生意情况调整制作的量,卖得多我就多做点,卖得少就少做一点。
店门口醒目地贴着“无人售卖,付钱自取”的告示。
澎湃新闻:一边打工一边经营蛋卷店,是否觉得辛苦?
郜先生:我在西餐厅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7点到下午3点半,做五休二。我一般会在5点多起床,6点赶地铁去外滩。下班后,我大概会在4点半左右回到店里,休息一会就开始做蛋卷,一直做到晚上10点。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要说辛苦确实也蛮辛苦,我现在天天要在西餐厅里站好几个小时,脚都站肿了。
但我觉得一份付出一份回报吧,毕竟小店生意不好,但家里的开销还是摆在那里。我和我老婆正处于备孕期间,还是希望能够努力挣到更多钱,也算是为了将来生养孩子做准备。而且,虽然身体上可能比较累,但我精神上却一点都不累。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很充实,相比6月刚开门的那几个星期,精神状态好了很多。
6月刚开始时,确实几乎没生意,我天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一整天坐在店里玩玩手机、听听歌、看看电影,整个人很萎靡。找了个班上以后,我的作息更规律了,也从焦虑散漫的状态里走了出来,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经营,把每一件该做的事情都做好。
郜老板偶尔查收零钱时,会看到几张大额纸币取代了原本的硬币。
澎湃新闻:在上海生活、工作有多久了?
郜先生:我老家是河南的,在上海生活已经有14年了。2008年刚来上海时,我还不到20岁,已经辗转了几座城市。那会儿我姐姐正在上海读大学,我就想着去上海找她,拎了个运动包,里面除了几件衣服就只有二三十块钱。
到了上海后,我在一间网吧里度过了第一个晚上,第二天就拎着包出去找工作,我在上海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西餐厅里做帮工。我的厨艺也是自那时学起的,几年下来,我做过沙拉、披萨、面包、意大利菜、西班牙菜,也换过好几家餐厅,从均价几十元的到上千元的都有。
后来,我虽然有过几次创业开店的经验,但都不是特别顺利。2016年前后,我跟两位朋友合伙开了三家连锁红糖馒头店,想着以后可以做大,成为像巴比馒头那样的知名品牌。但最后因为其中一家店的生意不好,在合作上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结果分道扬镳。我后来决定出钱把剩下的两家店买了下来,变成我自己的店,又做了一段时间的红糖馒头生意。
直到两年半前,我发现自己的蛋卷做的还蛮好吃的,而且做蛋卷一来不用赶凌晨做早点生意,二来不用像馒头一样一直保温,我觉得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转型开了蛋卷店。
澎湃新闻:如何评价自己的蛋卷店生意?除了无人售卖的点子,还想了什么办法有利于经营?
郜先生:我对我的蛋卷店还是很有信心的,别看店小,几年经营下来也积攒了不少老顾客。疫情前生意一直不错,相信等到高温天气一过,这座城市焕发出更大生机,店里的生意很快就会再次火热起来。
我的小店优势就在于“船小好调头”,做馒头不行了,我就改做蛋卷;生意不好了,我就出去打工,一边打工一边无人售卖;如果生意再差一点,我还可以再想别的办法。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从小就比较自立,遇到什么困难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总归有办法。只要能挣钱,我不怕吃苦。你看我店里的这个柜台上,摆放着一部总是开着机的平板,这是我用来直播的,算是一个小小的尝试。我还尝试过把自己制作蛋卷的过程拍摄下来发在网上,也有一定点击量。也许有人看到这种直播无人售货的场景,会觉得有点意思,说不定就会想试着买点我家的蛋卷吃,这也算是一种宣传方式吧。我在社交软件上也说了,上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开店也可以像我一样不用现场守着。
澎湃新闻:有没有想过小店今后的发展?
郜先生:如果以后有条件、有机会,我也希望可以到人流量更大的地方开更多的店,甚至将来做成连锁加盟品牌。我可以在这边的店里做好了送过去,也可以在那边少做一点卖,不愁没生意。
不过,如果没有机会改变,也没关系,我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如果是年轻时的我,可能会比较大胆,敢借钱敢闯荡,当然也吃过不少亏。现在,我有自己的家庭,就觉得稳扎稳打地经营两家小店,顺其自然就挺好,我很知足了。
我的两家小店相隔也不远,离自己家也很近,上下班时就可以顺便经过看看,很方便,每天做做蛋卷也是乐在其中的,家里人觉得挺好。来店里的顾客,见不见面没关系,能感觉到他们的喜欢,知道我做的糕点能带给大家开心,我也开心。
来源: 澎湃新闻
< class="pgc-img">>/ 金错刀频道 圆圆
< class="pgc-img">>在很多人印象里,西餐代表高级,吃一顿要花不少钱。
但有一家餐厅,完全打破价格壁垒。
来到这里、翻开菜单,你会忍不住惊呼:这也太便宜了吧。
尤其是面对周围蹭蹭蹭往上涨的高物价,看着菜单上十几块的意大利面,难以置信。
别忘了这还是在一线城市。。
这就是意式餐厅萨莉亚的魅力,永远用价格打动你。
相比其他快餐店,萨莉亚就是异类。
有人翻出90年代日本萨莉亚的菜单,发现20多年前的价格比现在贵1倍。
开业17年来,萨莉亚走的都是平民化路线,主打低价,也因此成为不少中国孩子的西餐启蒙。
但萨莉亚的低廉价格,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背后可没少动脑子。
1
西餐届“沙县小吃”
第一次去萨莉亚,粗糙的装修、不起眼的位置,很难将招牌上的“意大利餐厅”结合起来。
< class="pgc-img">>
但等你走进去吃完再出来,没有一个人逃得过“真香”定律。
有位萨莉亚的常客说:
“一直以为自己喜欢意大利菜,直到去年环游了一趟意大利,才发现,原来自己喜欢的只是萨莉亚。”
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刀哥总结两个原因。
1、二十年居然没涨价
翻看萨莉亚的菜单,会发现一个事实:怎么和过去二十年没啥大变化!
眼看着奶茶从几元变成了20、甚至30,可萨莉亚看起来依旧那么亲切。
八元一位的饮料无限续杯:
十几元就能吃到各种意面,这个价钱都比自己在家做划算多了:
< class="pgc-img">>
20多块的披萨随便吃,还是9寸的:
图:来自@雷斯林Raist
40多块的红酒随便喝:
图:来自@雷斯林Raist
便宜吗?太便宜了。
就算把菜单上的全部上一遍,这个价格也可以承受得起,而这只有在萨莉亚才有的底气。
怪不得有人说,在萨莉亚点餐就像是回到了十年前。
而且这个价位换来的不是嘈杂吵闹的就餐环境,反而是可以独享片刻的几分悠闲。
价钱低、环境好,简直是餐饮业中的名创优品,学生党的福音,甚至有人评价,这家西餐厅就不是冲赚钱来的吧,就是在做慈善!
什么萨莉亚,干脆叫圣母玛利亚吧。
2、这么便宜,能好吃?
俗话说,便宜没好货。
这话放在萨莉亚身上,刀哥不同意。
如果说只是便宜,那也无法让让萨莉亚在全球扩张一千多家,说到底,便宜是价格战,顾客买单的,还是性价比。
看看这用料,也十分充足,鱿鱼、虾、元贝......分分钟实现海鲜自由。
< class="pgc-img">>
这样的价格配上这样的配料,还要啥自行车啊。
有句话说得挺好,比萨莉亚便宜的没它好吃,比它好吃的价格又很贵,同档位,萨莉亚完胜。
这些年来,萨莉亚也不仅是凭借价格圈粉,去网上看了看,发现百分之八十的消费者,就是冲着萨莉亚的味道去的。
< class="pgc-img">>
凡是吃过萨莉亚的,后来都成了这家西餐厅的“自来水”,无论身在何方,都怀念萨莉亚的那口。
< class="pgc-img">>
尤其是蒜香蜗牛和烤香草五目肠,简直就是经典中的经典,无数人的童年记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便宜又好吃,就像是萨莉亚的灵魂标签,牢牢地印在顾客脑海中。
但很难不让人猜测,如此低廉的价格,再配上真材实料的原料加工,到底是怎么坚持47年而没有倒闭的?
这就不得不提萨莉亚背后的故事。
2
萨莉亚,家里有矿?
很多人都不知道,萨莉亚其实是一家日本餐饮公司。
创始人叫正垣泰彦,1973年创立了萨莉亚意式餐厅,据说老板在读大学时,就发誓要开平价的意大利料理连锁店,果然梦想变为现实。
正垣泰彦
之所以卖这么便宜,和创始人有很大关系。
1、谁说好吃的东西就该贵?
当年的萨莉亚,还只是日本千叶县市川市的一家只有36个座位的小型西式餐厅。
正垣泰彦先生继承这家餐馆时,因为餐馆地处菜市场楼上,来客稀少。
梯口还有大量堆放的蔬菜,进一步影响餐馆的生意。等他接管下这家餐馆后暗下决心:“无论如何我要让顾客跨过堆积如山的蔬菜上楼来就餐。”
正垣先生认为价格太高是导致客人减少的主要原因,于是将菜品价格下降到原价的70%。
这一举措,明显带动了餐厅业绩增长,甚至还出现顾客排队的情况。
时间长了,他经营的餐馆价格低廉就成了一块招牌。
他由此确信,“真正好的东西,应该既便宜又好吃。”
靠着低价策略,萨莉亚成功打开了市场。
2、为了效率,后厨拼了
一般来说,企业发展越好,就会忽视成本控制,但萨莉亚不是。
刀哥觉得,萨莉亚的节约成本,有几个点可以概括。
首先是懒。
萨莉亚作为企业太懒了,懒得后厨没有一把菜刀。
< class="pgc-img">>
靠啥做饭?中央厨房。
通过中央厨房对所有菜品进行预加工,再将半成品送往附近各个门店,能降低时间成本。
而且厨师的功能被极大降低,只需要接受过训练的员工就可以从事标准化作业。大大缩减了人力成本,还给客户省了时间。
现场加工上桌,完成15道菜品只需要9分58秒。
< class="pgc-img">>
就连选址,萨莉亚懒得挑位置,竟然会选择已经倒闭的餐厅门店,装修随便搞搞,保证干净舒适,就开始营业。
其次是精。
从食材种植,到生产加工,再到门店料理,都由萨莉亚自己负责。
< class="pgc-img">>
于是可以推测萨莉亚的整体模式大概是:生产地取出-中央厨房加工-送至门店。
啥叫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就是。
最后是省。
萨莉亚的低价,全靠大家省。
日本曾经拍了一档节目,专门来揭开萨莉亚低价背后的秘密。
比如拖地,如此普通又简单的事情,在萨莉亚这里都是按效率计算。
这个拖把上装着自动加水器,轻轻一按,水就能从拖把里流出来。一来二去,省下不少打水洗拖把的时间!压缩出来的时间,正好可以去后厨帮忙打下手。
< class="pgc-img">>
还有在服务员端菜方面,也大有学问。
萨莉亚专门做过测试,员工上菜用手端比托盘效率高多了。
< class="pgc-img">>
以及自制的番茄切割机,直接放在中间,五秒钟就能切得工整好看。
< class="pgc-img">>
整个看下来,萨莉亚的流程化操作惊呆其他其他企业家。
而这也是保持低价、保证质量的最有力证明。
除此之外,萨莉亚有个指标,叫“人时营业额”,就是一名员工一小时实现的营业额。
萨莉亚非常注重提高这个指标,因为“人时营业额”一上去,每名员工应对的顾客数就随之增加,可以做到以较少的人力维持经营。
不愧是连续47年屹立不倒的意大利“沙县小吃”,这样疯狂的控制成本,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也是因为此,萨莉亚也遭到了一些食客的吐槽。
3
萨莉亚,别高兴太早
由于这种预成品的加工方式,其实就是速冻产品再加热的操作。
其本质上无法对顾客口味做出调整。
后厨预成品加工
换句话说,萨莉亚一直在调教顾客适应自己。
作为餐饮业,一般是消费者和商家互相磨合口味,但萨莉亚就像个渣男,不愿意为对方做出改变。
还有一点,那就是知道萨莉亚的人太少了。
因为要省钱,各种代言、活动营销都是没有的。所以导致没有萨莉亚的城市的居民,根本就没听说过它。
这些都是刀哥对此的一点点担忧,整体来看,萨莉亚的优势还是强于其他。
尤其是对比曾经和它对标的巴贝拉餐厅,早就没落,可能部分“00后”根本没听说过。
巴贝拉也是一家国内开的意式餐厅,2005年创立于上海,全国有超过200家门店。
当时巴贝拉门口通常都是排队很久!
可如今你想找得到它的门店,都难。
倒闭的最主要一个原因,就是眼高手低。
在刚刚有大批顾客的时候,巴贝拉没有耐心,开始涨价以凸显自己的风格。
但由于食物本身就是三流的口味,非要给自己定位米其林的价格。
顾客也不是傻子,同等价位完全可以选择必胜客或者其他西餐厅,久而久之,巴贝拉怎么没的,大家都快遗忘了。
这才给了萨莉亚更多发展空间,弥补了这个档位的不足。
疫情期间,萨莉亚连开3家店,还打五折。并且计划5年内达成广东省内开够300家店铺。
对比其他餐饮业的寡淡萧条,萨莉亚简直就是一股泥石流,用低价站稳在市场里。
看看之前挺不住的吉野家,同样是日本连锁餐厅,同样的扩张模式,但却连夜关店百家,爆亏6亿多。
究其原因,是服务退步。员工培训不足、点餐制作随意、上菜速度变慢、食物品质也随之下降,又贵又不好吃。
你看,一旦服务和品质无法保证,哪怕你再有名,也会被市场抛弃。
所以哪怕是性价比著称的萨莉亚,刀哥也要给打个预防针,千万别飘,记得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