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行动:解决烦恼的良方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烦恼。有时候,这些烦恼似乎像是一座座大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然而,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许多烦恼其实并非来自外界的困难,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恐惧和空想。本文将探讨立即行动如何成为解决大部分烦恼的有效途径,并鼓励读者通过实际行动来面对和克服生活中的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恐惧并非基于现实,而是基于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过度想象。这种空想往往让我们陷入无休止的担忧和焦虑之中,从而阻碍了我们采取行动。例如,一个想要创业的人可能会因为担心失败而不敢迈出第一步,但实际上,只有通过实际行动,他才能真正了解市场,积累经验,并逐步克服困难。
立即行动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打破这种空想的循环。当你开始行动时,你会发现许多原本看似巨大的问题其实并不那么可怕。正如古语所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逃避,而是勇敢地迎上去,用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这种积极的态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克服眼前的困难,还能够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即行动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当我们忙于解决眼前的问题时,我们自然会减少对未来的无谓担忧。这种专注于当下的态度,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正如一位智者所说:“未来不是等待我们去发现,而是需要我们去创造。”通过立即行动,我们不仅能够解决现有的烦恼,还能够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立即行动并不意味着盲目冲动。在采取行动之前,我们仍然需要进行必要的思考和规划。但是,这种思考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行动,而不是成为行动的障碍。我们需要学会区分哪些是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哪些只是我们内心的恐惧在作祟。一旦我们明确了目标和计划,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开始行动,而不是让无谓的担忧阻碍我们的脚步。
立即行动是解决大部分烦恼的有效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空想的循环,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当下,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基础。因此,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应该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用实际行动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记住,只有行动,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摆脱烦恼,走向成功。#探索内心的困惑# #如何对待自我#
观察
夜校,这个具有年代感的名词正回归公众视野。
近来,全国多地夜校火热开启。“开课即满”“一座难求”,上夜校成为不少都市青年下班后的新选项。
面向职场人的兴趣班
近来,“90后”庄安愚在手机导航软件上,将“苏州大学北校区工科楼”设置为下班后的新目的地。他报了苏州大学夜校的课程。“我不在乎夜校的结业证书有没有用。能学到知识,肯定比在家刷短视频强。”
“我想给8小时外的自己另一种可能。”古典舞学员袁静是一名“二娃宝妈”,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她尽力争取新的尝试。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已成为一些都市青年的新时尚。
去年8月,江苏省常州市工人文化宫焕新开放。暌违20多年,“职工夜校”再度走进职工市民的生活,12个大类65个班的名额被1191名学员“秒抢”。
夜校并非新鲜事物,在我国已有逾百年历史。《北京大学日刊》就有记载,1920年1月18日,该校学生会平民夜校开学,蔡元培专门发表演说。
从建党初期创办工人夜校,提高工人文化程度、唤醒工农革命意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扫盲、教授生产技术,再到改革开放后鼓励提升学历……在各个历史时期,夜校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
江苏青年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陈蕴哲认为,与上世纪的夜校主要满足学历教育需求不同,当下夜校主要提供非学历教育服务。此外,课程不仅限于传统的教育培训,还涵盖艺术、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换言之,如今的夜校更像是“成人版的少年宫”“青年人的老年大学”,是面向职场人的兴趣班。
夜校的举办主体大致可分为三类。
文化馆、共青团、工会、妇联等为青年群体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公益性夜校课程;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职业院校,长期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教育,以江苏为例,169所普通高校中有137所举办高等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年度规模400余万人;此外还有民办社会培训机构,“办校”推出课程。
风潮何以席卷多地?
课程时尚多元、兼具社交属性,是不少夜校吸引年轻人的地方。
探戈舞、街头摄影、手冲咖啡、涂鸦心理学、非遗工艺手作、古琴、识别收集矿石……随着年轻人不断“解锁”有趣的课程,让夜校成为“下班之后去哪儿”的绝佳选择。
积极学习提振了很多年轻人的精神。“下了班就赶夜校,只有上学的时候才有这种感觉,但比那时候要开心。”“之前下班后刷手机只会越来越累,上夜校后感觉气色都变好了。”
也有人上夜校是为弥补职业能力短板。“人工智能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要跟上岗位最新需求、克服本领恐慌,就得不断学习。”庄安愚说。
“观察哪些夜校课程火、需求大,可以看出社会上要什么、缺什么,这对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有借鉴意义。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储备好相关技能和素养,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韩伟说。
“夜校热”如何持久
在满足青年学习技能、培养爱好、治愈焦虑、增进社交等多元需求的同时,让“夜校热”持久下去,夜校的课程质量、运营等方面备受各方关心。
东部某市主城区共青团组织负责人坦言,目前他们的夜校仍为公益免费模式,“现在市面上的夜校越来越多,鱼龙混杂,我们对于收不收费很慎重,担心砸了招牌。”此外,一些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对办夜校仍持观望态度。
受访夜校学员、举办方以及高校学者认为,防止“夜校风”变成“一阵风”,不同举办主体可分类施策,在教学内容、经营模式等方面加强监管提供扶持,多措并举促进夜校健康发展。
在陈蕴哲看来,公共机构办夜校需兼顾公益性和持续性,重点把好课程的师资质量关、教务管理关、思想导向关,不宜大包大揽,更不可当“甩手掌柜”,可与国企、民办社会培训机构等合规第三方合作,发挥后者更贴近市场、更为灵活的优势。
共青团南京市鼓楼区委书记于文建议,发挥“夜校+”的平台效应,深度整合区域文商旅资源,融入技能提升、健康养生、婚恋交友、就业创业等服务,将夜校带来的青年流量转变为区域发展的青春力量。
转自:微信公众号“新华社”
来源: 共青团中央
源:中国妇女报
■ 孙云晓
过去,是孩子不了解父母,父母很神秘;今天,是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很神秘。
父母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对孩子的现代行为产生认同感,否则父母不仅难以拥有向孩子学习的态度,反而会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打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破坏亲子关系。
据媒体报道,现在的孩子利用暗号和父母“斗智斗勇”。沈阳市的一位爸爸发现上初中的女儿跟同学电话聊天时使用一些“23”“VVG”“状态信号3”等他听不懂的暗号,后来几经打听才了解到,“23”是笑的意思,“VVG”是英语“very very good”的缩写,而“状态信号3”意思是信号满格,状态很好。
也有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想加入孩子的群聊,却被层层阻拦,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或暗语,根本没有办法进去。由此我发现,一方面是父母想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却苦于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是孩子想通过设置重重障碍保护自己的隐私和成长空间,避免父母的渗透。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父母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心理和特点,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及时转变,而孩子划出边界的远离行为让他们有些惊慌;另一方面,孩子也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用叛逆的行为来宣告自己的成人感。另外,有些父母跟不上孩子和时代发展的节奏,不能接纳新事物,觉得自己与孩子有种被隔离的感觉。
父母要理解孩子长大的过程同时也是远离父母的过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叛逆也是一种成长。父母只有理解了孩子成长的特点,才会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
这个时期的孩子同时也需要父母的关注和爱护,他们虽然经常装出成人般的坚强,其实内心有着迷茫和脆弱;父母不能因为孩子表面的快乐,而忽视他青春的烦恼。父母还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多向孩子了解和学习新颖的事物,试着在生活、时尚、科技等方面尽可能接近孩子,这样有利于加深彼此的理解,减少双方的冲突。
孩子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书,每一位父母只有潜心研读,才能理解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才能悟出该向孩子学习什么。
(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 2021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