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 何伊凡
来源 / 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近日,海底捞发布了上半年的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公司业绩亏损。
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普遍不景气,收入减少、利润下滑甚至亏损早在意料之中,为了应对疫情,很多餐饮企业纷纷准备Plan B进行开源节流,比如外卖的角色就从助攻变成了主力。
但有家火锅连锁不一样,它一直拒绝外卖,只是在疫情中短暂尝试,生意虽然火爆,但放开堂食后就果断下架,宁肯损失这部分收入。
它目前已是海底捞最强劲对手,在多个城市店面仅隔一个街区,双方近身肉搏,但战法与海底捞大不相同。
海底捞以“变态服务”著称,它则针尖对麦芒宣称服务不是自己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从2017年开始,海底捞进入开店高速扩张期,它则虽有业绩增长目标却克制的没有设定拓店目标;海底捞从底料到物流主要环节,都能够成为利润中心,它则坚持只从门店赚钱;海底捞做大众的火锅,它则相信好产品一定会有人买单,坚持做中高端火锅。
这家火锅叫做“巴奴”,虽然已经创立十九年,在此前一直不为人所知,只是在区域市场拥有海底捞一般的号召力。前段时间,我在朋友的推荐下,深入体验了这家火锅之后,发现这是家有点倔的火锅品牌。
巴奴的名字取自重庆川江码头上纤夫的别称,这是一个倔强的群体,总是弯着腰负重前行,却仰着头逆流而上。
它的创始人杜中兵也是个倔人,他端着毛肚的照片虽然出现在巴奴宣传页上,但谨言慎行,很少接受采访,关于他的发家史,只能从河南企业家圈子中找到一些片段。这个看似粗糙的北方汉子,其实是超级细节控,他唯一乐趣来自吃火锅和研究火锅。
海底捞以服务为突破口,自有其道理。火锅是中餐里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品类,不依靠厨师,口味相差不大,多数玩家拼的是运营效率和营销技巧,杜中兵却要从最难的部分入手,强调“产品主义”,硬是要从口味上杀出一条血路。
这是一个错位战的典型案例。2018年上市后,海底捞目前市值超过1800亿港元,是中餐连锁业一座高峰,巴奴从另一条路爬坡,认为自己也有登顶的机会。
1.回到原点
再长的路,也总有一个原点。
哪怕在海底捞干过一天的员工都知道“客人是一桌一桌抓的”这句创始人张勇的语录。
尽管每桌客人都是来吃火锅,但有的是情侣,有的是家庭聚会,有的是商业宴请。客人不同,需求就不同,感动客人的方法就不完全一样。从买菜,洗菜,点菜,传菜,炒底料,到给客人涮菜,打扫清洁,收钱结账,做过火锅店每一项工作的张勇深知,客人要求五花八门,标准化服务最多能让客人挑不出毛病,但不会超出顾客的期望。
他开办火锅店初期,某日当地相熟的干部下乡回来,到店里吃火锅。张勇发现他鞋很脏,便安排一个伙计给他擦了擦。这个小小举动让客人很感动,从此,海底捞便有了给客人免费擦鞋的服务。
一位住在海底捞楼上的大姐,吃火锅时夸海底捞一种辣酱好吃。第二天张勇把一瓶辣酱送到她家里,并告诉她以后要吃海底捞随时送来。
这就是海底捞一系列“变态”服务的开始。
巴奴的产品主义是怎么开始的?
初中时,杜中兵体育成绩好,本以为能走特招的名额,能读县里最好的一中,结果没想到被人顶了。一气之下他“离家出走”去了临近的河南安阳。
安阳很多人都做生铁焦炭生意,到1995年,他三年时间就赚了人生第一个一百万。
据说杜的父亲对他很严苛,从小的教育就是“能干活,能吃苦”,特别讨厌取巧。父亲对土地有特殊情感,杜中兵和父亲赌气,宁肯挨揍坚决不下地,他的理由是,发一个车皮的焦炭,超过种一年麦子的收获,所以即便农忙时,他宁肯在家睡觉也不下地,老爸就很不开心。
多年之后,杜中兵才发现,不取巧、能吃苦,是父亲留给他的商业宝典,而他用另一种形式,和土地发生了联系。
1998年之后,杜想换个生意,最好直接面向用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金流好,也不用求人,后来才了解,这叫“C端”生意,而之前自己做的是“B端”生意。他想过卖服装,卖电器,跑到全国各地参加展销会。
最后,他还是选择做火锅,这是因为他自己太爱吃火锅了,在常州做生意时,每周都要去吃几次,而且带着老婆孩子亲戚朋友一起去吃。
刚入行,他还有点玩票的心态,去重庆考察了几次。结果一开张,发现这事儿不是自己想像的这么简单,开餐馆,比卖焦炭复杂多了。
2.打破“行规”
餐饮是勤行,从上游到终端,涉及面非常广,链条极长,集合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牵涉到生产、渠道、品牌,从不同角度看,它是不同的公司。可以说是人力资源公司、劳务公司、生产型公司,同时也是品牌传播营销公司,工程装饰公司。
这么多细节,如果自己不参与,什么事都弄不好,一双筷子都不知道从哪儿买,老板要是不全程操心还真不行。
因为自己对火锅有真爱,他从第一天开始,就从产品出发,和火锅界潜规则较上了劲:一是老油,一是火碱。
老油就是反复用的油,特别是油辣锅,一种说法是:老油更好吃。他坚决反对,别人家的锅底不收费,或者最多收10块钱,他在2001年就收18元,宁肯卖贵一点,也要一锅一倒。
当时火锅最常用的食材都是火碱发制,如毛肚、鸭肠、黄喉、鱿鱼,到了夏天,还要倒上福尔马林,以防止食材腐化,他才知道发现原来自己天天吃的是这些。
这背后都是成本,毛肚经过火碱发制,一斤能变成四斤,而且口感还很脆,但火碱对人肠胃大为有害。
在市场上想买到新鲜火锅食材并不容易,杜就去肉联厂求别人卖给自己。彼时肉联厂刚国有改制,还高高在上,下水本来就不值钱,火锅店又消耗不了多少,人家根本不愿意做他的生意,他就等在门口,堵着厂长讲故事,说自己坚决不能用火碱。对方就每天用塑料袋把毛肚包好,放在门岗,让他拿走,也不要钱,逼得他每次都硬留一些钱。
安阳恰好刚开了一个全聚德,为了给它供货,附近又开了鸭厂,他就跑过去收鲜鸭肠。
如果仅靠这种方式解决原料,生意无法做大。他从西南农大一个教授手中,买下了木瓜蛋白酶嫩化技术,取代火碱,用这种技术制出的毛肚,一斤只能做到一斤二两,别人一盘8两卖12块钱,他一盘4两卖18块钱,用户能买单嘛?
幸运的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二次消费升级,增长最快的就是餐饮、教育、娱乐、文化、旅游。巴奴火锅虽然价格贵,但是因为真材实料,很快赢得顾客认可,食客盈门。
2005年,河南曝光香辣虾使用口水油事件,不但香辣虾和香辣蟹几乎全都关门,全河南火锅行业也都受到冲击,就在此时,杜中兵注意到郑州有一家火锅店,也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依然需要排队,这就是彼时还未封神的海底捞。杜中兵在海底捞店内坐了四个小时,琢磨它的服务。
2009年,在向海底捞学习四年之后,巴奴进入郑州,与海底捞仅隔一条街。
3.寻找“窄门”
所谓 “海底捞你学不会”,是海底捞的服务体系,确实不容易学。
海底捞创办于1994年,在创始人张勇眼中,火锅既不是资源垄断行业,也不是高科技行业,只要是中国人,自己在家都会涮,因此他讲了一个和“人”相关的故事。
有人说,如果把海底捞的“变态”服务搬到日本或韩国,它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但日式或者韩式服务舶来已久,中国餐饮企业在海底捞之前最多习得其“变态”之形式,未习得“变态”背后的精髓。因为标准化流程移植到中国,用户满意往往建立在员工不满意基础上。
海底捞的逻辑就是,把员工当人看,员工才能把用户当人看。
一个管理创新论坛请张勇去讲话,张勇说:“我们的管理很简单,因为员工都是很简单,受教育不多,年纪轻,家里穷的农民工。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人对待就行了。”
巴奴进入郑州,最初和郑州所有火锅店都一样,像素级学习海底捞,海底捞送眼镜布、猴皮筋、老冰棍,巴奴也送,海底捞等位时有瓜子和茶水,巴奴也有,海底捞舞面,巴奴的员工半夜不睡觉,把卫生纸拧成卷也练。但一直到2012年,海底捞依然将包括巴奴在内的所有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
在“服务”这个领域搏杀,等于是进入海底捞主场作战,跟随者不会有压制住它的机会。
经过调研,杜中兵意识到自己眼睛盯着对手太多,反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的优势,即产品本身。
2012年冬天,巴奴在暗红色门头上打出了亮黄色标语:“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一望可知,这是在和海底捞唱对台戏。
打一个与海底捞有定位差异的口号容易,但怎样让口号变成竞争力,中间隔着千山万水。服务是显性的,容易感知,“纯绿色”则是隐性的,有解释成本。杜中兵要想成为火锅界的头部玩家,仅靠“无火碱、无老油”还不够,他打算踏上火锅业之前少有人走的路,自主研发产品。
4.产品主义
杜中兵是个产品疯子。据说他是公司唯一产品经理,公司研发部门压力比门店还大,所有人都被他怼过,如果你在楼道里就听到他的“吼叫”,一定是因为产品。他精力充沛,经常开会到半夜三点,而且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和产品较劲上,每一道新菜品都经历过几下几上。
他还极为关注细节,创业之初,据说他检查空调是否干净,都戴着白手套摸——不只是摸外壳,而是要打开机器盖子摸里面。
毛肚是巴奴的招牌,新西兰毛肚早就进入了国内,但通常都是脱水用盐腌制,巴奴用新西兰冰鲜毛肚,还要做到又脆又嫩。他们与西南大学合作,研发就用了十八个月。
在巴奴的中央厨房,可以看到31米全新毛肚自动涨发生产线,目前已迭代到全部采用蒸汽,使得受热更加均衡,一片毛肚,经过十二道工序才能上餐桌。
目前全行业几乎已不再现场熬汤,杜的原则是不为标准化而标准化,他坚持用五种云南野山菌,每天在店里现熬,不熬就没有鲜味。熬出来之后,四个小时之内卖不掉就倒掉。
巴奴也不再纠结于怎么舞面,它的切入点是“好面不用舞”,而且也不能舞,除了面粉和少许盐,什么都不加。河南虽然是面食大省,要做出不被拽断又不放添加剂的面,可也难坏了研发经理,让杜中兵呵斥多次后,经过9个月几十次改良最终研制成功。杜还坚持要做出能涮着吃的面皮,最后用的是100斤只能提炼8斤的面筋蛋白。
巴奴为此要深度介入产业链,而不仅扮演采购的角色。川粉看起来是大路货,但巴奴的川粉不是又窄又干,而是宽宽胖胖。它采购自四川一家用传统工艺的小厂,因为产能不足,巴奴不惜投资上百万帮对方扩大生产,并且每年先行支付全年的购货款,让厂家能专心生产。为了能做到薯类鲜粉直接上桌,巴奴和厂家一起研发了7个月。
巴奴的羊肉吃起来不需要蘸料,这是杜从内蒙草原直采的羊肉,即使在白水里涮,盐都不放,也没有膻味,能吃出羊肉的鲜嫩。采购羊肉的过程很波折,这一动作坚持了18年,他跑了多次内蒙,但最近五年他发现内蒙“饲料羊”泛滥,每年不得不深入更原始的牧区,于是他和当地政府反复沟通,建议要保护内蒙草原天然羊。
因为一碗鸭血,海底捞和巴奴曾正面开战。巴奴用971天,研发出了新鲜鸭血,2017年9月,海底捞官方微信推文《为什么海底捞只卖血旺?》,把鲜鸭血和血旺对比,称鲜鸭血“虽然好吃,质量却很难把控,很容易出现细菌超标”,巴奴很快出了一篇针锋相对的文章:《巴奴为什么能卖鲜鸭血?》,称全国率先研发出了“符合国家质量检验标准的鲜鸭血”,是有身份证的。
这次倒不是巴奴碰瓷,而是海底捞主动出击,隐喻着巴奴在产品上的攻势,已引起了海底捞的警觉。
海底捞并非不重视产品,巴奴也并非不重视服务,只是各自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概念力”,即对品牌的建构能力。从明确定位后,为了配合 “产品主义”,杜砍掉加盟店,把菜品从100多道删减到不足40道,将资源集中到以产品为焦点。
在火锅赛道上,还从未有哪家对手给海底捞造成过威胁,但是在郑州,巴奴是海底捞少有的不得不直面的竞争对手。
在暗地里的你争我夺不断的上演,三年的时间双方的门店数量从不到10家增长到超过20家,有意思的是,双方在选址上也开始激烈争夺,在郑州位置好的商圈和商场,都能看到双方的门店,而双方相隔不到几百米的门店竟有十多家。
除了选址,在客群上的交劲亦是双方争夺的重点,刚开始巴奴的客单价比海底捞低三四十元,但现在海底捞的客单价却反过来比巴奴低二三十元,尽管客单价较高,但是巴奴的生意依然火爆,即使在疫情阴影下也能快速回流,可见其品牌功力的积淀。
价格决定客群,海底捞的客群更多地面向大众,张勇曾表示海底捞“想做到又便宜又好”,因此特意针对大学生推出折扣优惠活动,深受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欢迎;而巴奴定位于中高端,选择了更有消费力更加追求生活品质的中产阶层,在客群上双方形成了差异化,可谓走出了不同的路数。
5.中场战事
杜有非常清晰的边界意识,连底料都不卖。
这与海底捞策略不同,2016年7月海底捞火锅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01579,HK)已正式上市。供应链服务公司蜀海,最初为海底捞提供食材采购、净菜加工等后端供应链服务,后来逐渐面向其他餐饮企业开放,还有供应链金融服务,对标每年做到400亿美元销售额的美国供应链巨头公司Sysco。
他同时拓展品类,加速下沉,2020年2亿元收购优鼎优进军冒菜市场,增设快餐品牌“十八汆”,拟收购两大米其林中餐品牌“汉舍中国菜”和“Hao Noodle”面馆,并对餐饮新零售虎视眈眈,在多个电商平台推出半成品菜“开饭了”,上线了一系列半成品制品。
杜中兵则体现出自己的专注与定力,坚守产品本身。战略无所谓对错,只有适合,有效性都要通过时间检验。目前看来,海底捞通过产业链延展降低了成本,扩展了盈利渠道,巴奴则“针尖扎破天”,回归用户价值本源。
海底捞创立于1994年,已近三十而立。它原来所擅长的“变态服务”,随着扩张,难以避免带来文化稀释。
2015年7月我拜访张勇时,曾感受到他的压力。当时海底捞与张勇都面临一系列调整——组织架构调整、分配与收入机制调整、高管调整,还有开店策略调整等。背负着“家文化”的光环,这些调整会如置于外界显微镜下。
张勇的难题在于,海底捞再向前走,需要摘下无意中形成,且已经被过分神化的“海氏大家庭”桂冠,但又不能让公司失去独特味道。
而在供应链端,个性化与标准化,是餐饮业过去三十年来纠缠在一起的两条主线。没有个性不足以做强,没有标准不足以做大,但平衡点究竟在哪里?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天平越来越向标准化倾斜,因为如此,才能在资本市场获得估值。
杜试图跳出“标准化”与“个性化”之争,回归到食物的本质。他的野心是建立餐饮行业第三代供应链,推动全链条改革。出发点为“能冷鲜不冷冻,能天然不添加,能当天不隔夜”。
“为什么加一个‘能’呢?是因为现在我们做不到”,他在一次演讲中谈到。
作为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巴奴尤其重视供应链的建设,在砍掉加盟店之后,其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建设中央厨房,门店所有的菜品必须经过中央厨房的统一采购,并达到品质要求标准之后才能送达门店。
其刚刚投入运行的新央厨,投资达1.5亿,建成后可满足近百家直营门店三百公里内的当天供应。
杜集中精力要打造的第三代供应链,区别于过去其他的餐饮标准化的模式,通过央厨定制化生产,追求天然、新鲜,然后加入冷鲜方式保存。
保质期尽量短,不是通过冷冻的技术以及料包化等,而是通过种植方式改变、原产地选择和供应链变革将鲜活、本色本味的产品推上了餐桌。当然,价格会更贵,他坚信为好产品埋单的人会越来越多。
目前来看,巴奴在郑州、无锡等地取得了与行业巨头一较高下的地位,在北京也站住了脚跟,模式得到了市场验证,运营能力也很强大,供应链扎实,兵强马壮,接下来需要的则是将这种模式通过全国门店的快速扩张进行复制。
餐饮业进入中场战事,崛起与衰落,可能都会在未来三年内密集发生。
中餐的大时代才刚刚降临,中国内地上市餐饮公司仅10家左右,美国餐饮市场与中国接近,则有50家左右餐饮上市公司。卓越不止有一种方式,巴奴这种笨方法,能跑的更长远嘛?
天到了,吃火锅的计划,已经被提上日程,约上三五好友,,在家煮一锅火锅,冬日气氛感满满,今天,小朝哥给大家分享,如何在家高品质吃火锅攻略。
< class="pgc-img">>一、锅底
喜欢吃辣的朋友,就选重庆火锅锅底,麻辣鲜香,想要养生的朋友,可以选择野山菌汤底、花胶鸡汤底、猪肚鸡汤底、番茄锅汤底。
二、荤菜
冬天一定多吃温补的食材,新鲜的牛羊肉,刀工不好的朋友,可以直接买原切肉片,牛肉可以选择牛小排、雪花和牛、羔羊肉,海鲜要买新鲜的,但是冬天不建议多吃海鲜,内脏类也选择鲜货类,吃火锅毛肚鸭肠是必备。
三、素菜
冬季的素菜可以选择,生菜、茼蒿、白萝卜、莴苣、菇类、玉米、海带等。
四、豆制品
女生冬天吃一点豆制品,特别好,可以补充雌激素,豆花、千张、面筋、黄豆芽、豆腐皮,美味健康。
五、蘸料
蘸料也是火锅的灵魂,准备海鲜汁、香油、菌菇酱、腐乳、辣椒酱、芝麻酱、香菜、小葱、芝麻、花生碎等,爱吃辣的朋友也可以准备小米辣。
六、小吃
自己吃火锅,也可以自制小吃,仪式感更强,适合在家制作的小吃有小酥肉、糍粑、水果拼盘等。
七、饮品
饮品就可以直接购买了,火锅配可乐,开心又可乐,火锅配果汁,简直美滋滋,火锅配咖啡,烦恼化成灰,火锅还可以配啤酒、红酒、奶茶,这些饮品,都让吃火锅的快乐加倍。
八、主食
如果还有肚子可以吃主食的话,火锅配米饭和小面,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如果不想这么麻烦,直接去火锅店里吃也可以。
/崔恒宇
编辑/斯问
从1月23日武汉封城算起,今天(2月5日)已经是很多餐饮企业关店的第14天。
每停工一天,就意味着企业要承担包括房租、工资、贷款等各种支出。
根据恒大研究院估算,2019年春节7天假期内,全国零售和餐饮业销售额约10050亿元。受疫情影响,估算餐饮零售业2020年同期损失5000亿元。
此前,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以西贝为样本,道出了餐饮业的具体困局:“即使贷上款发工资,我觉得撑不过三个月。”
有媒体对海底捞粗略估算,休市9天,仅“门店营收+员工工资”两部分的损失就超过7亿元。
< class="pgc-img">>
用“生死一线”来形容当下的餐饮业并不为过。
相对应的,全民居家隔离,对餐饮的需求一下子涌到了“买菜”和外卖,线上用盒马、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平台午夜抢单,线下大白菜、青菜都是紧俏货。
蔬菜供应并未出现问题,此前盒马对外表示,各大仓备货相当充足,每天都会上架大量新鲜蔬菜。
压力,主要体现在人手的短缺。订单需求激增,卸货、入库、上架、打包、配送,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手;而春节期间,很多平台只保留了70%左右的员工在岗。
甚至,生鲜零售平台还开始向外卖平台挖人。有媒体报道,“我们还把招聘海报放在门店,美团、饿了么的骑手过来就宣传一下。” 每日优鲜一名前置仓站长透露。
一边,餐饮企业生死一线,上万员工待业;另一边,生鲜零售平台订单大增,人手极度短缺。
< class="pgc-img">>
顺着这个思路,盒马和餐饮企业一起想了个办法——员工共享,让闲置的员工暂时到盒马工作。目前,云海肴的部分员工已经在盒马上岗,贾国龙也通过媒体表示,“将有1000多名上海员工支援盒马工作,站上他们临时的工作岗位。”
根据「电商在线」的采访,除了商超、生鲜零售平台分担掉一部分人员压力之外,餐饮企业目前已经在探索社区团购、上线新零售、制作半成品、开启外卖等自救方法。
危机亦是生机,餐饮业在疫情阴霾下找到新出口,对整个行业而言也是积极信号。
“西贝现象”
西贝,在全国拥有400多家门店,2万多名员工。正常营收是2000万元/天,当下营业只能依靠外卖,直接缩水到200万元/天。接下来,每月1.5亿元的工资发放,是贾国龙最头疼的问题。
海底捞,全国门店550家,员工超过8万名。虎嗅根据其2019年中报做了粗略估算,每天收入约5789.6万元,每天员工成本约2029万元,当下收入为0,仅按这两个数字的一进一出,相当于每天亏损近8000万元。
从大年初二休市至今,海底捞已经11天未营业,损失大约8亿元。食材等原材料的损失还并未纳入计算。
此前,《进击波财经》以巴奴毛肚火锅为样本,报道了餐企在原材料方面的损失。巴奴在全国拥有65家直营门店,除夕夜之前,其在三座中央工厂备足了货——毛肚120吨、牛肉80吨和野山菌40吨等等,蔬菜瓜果也是成吨的储备。员工方面,配备了4390人,包括特地为了应对春节餐饮峰值,招聘的540名兼职员工。
餐企的损失,体现在方方面面。
< class="pgc-img">>
对于直营餐企来说,贾国龙所说的只能撑3个月并不夸张。而主打加盟模式的餐企,也并不乐观。以成都大龙燚火锅为例,旗下两个品牌在全国直营门店11家,加盟店300多家。
大龙燚董事长柳鸷算了一笔账,以现金流、应收和应付做估算,还可以再坚持半年。
“西贝提出的一些困难,确实是我们整体餐饮行业所面临的一些挑战。我们在积极探索开源自救的方式。”云海肴餐饮品牌价值成长中心总监陈娜对「电商在线」表示。
这家创办于2009年的云南菜品牌,以汽锅鸡作为主要爆品,在北上广深等城市陆续开出了150多家线下餐厅,年营收突破10亿元。然而,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些门店也全部关停,4000多名员工待岗。
以至于,北京盒马总经理李卫平通过北京市商务委和烹饪协会,辗转找到云海肴的时候,提出“借调员工”的想法,云海肴马上响应,当场达成一致。第二天,经过健康的排查、检疫,相关培训之后,云海肴的员工便在盒马上岗了。
这份一拍即合的背后,是生鲜零售平台在疫情之下面临的巨大人员缺口。
员工共享
受疫情影响,盒马订单量激增,但春节期间,盒马原本只保留了7成的运力来满足用户需求。
此前,盒马方面曾对媒体表示,很多门店的财务、HR等文职人员都加入了拣货、配送的队伍。门店的小二几乎全部出动,每天上货次数达到7、8次,远远超过了平时的峰值。
所有的盒马员工,都在满负荷下撑了半个月。
“我们当时内部就提出,希望将餐饮业的员工歇业和盒马的用工荒结合,做一个跨行业的互助创新机制——餐饮业的员工来盒马临时上班,盒马支付他们薪资。” 盒马全国经营管理总经理胡秋根对「电商在线」表示。
< class="pgc-img">>
用工荒不仅体现在盒马,商超类、生鲜零售平台共同面临着这个难题。
根据AI财经社的报道,湖北当地一家中百仓储超市,每天的门店客流量达到3000人,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其中蔬菜销量超过去年同期的5倍,每天到货量达到6吨。
可是,需求量激增,人员忙不过来,这其中一部分是因为春节期间部分员工休假,再加下疫情之下的返工受限。
对于部分生鲜超市来说,50%的员工响应着3倍的订单需求。每个员工都要当好几个人用,要响应包括货物的调配、运输、卸货、包装、上架等等,以及新推出的外送服务。
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告诉媒体,为了补齐缺口,公司发出号召,希望已经离职的前员工能够回来,也鼓励员工介绍自己留在上海的朋友加入团队。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疫情之下,企业员工返工受限,导致超市等零售企业的门店营运、物流配送等各方面员工短缺50%以上。
接下来,盒马与云海肴等餐厅的员工合作模式,会不会被更多生鲜零售平台与餐企所借鉴?
“云海肴除了对接盒马之外,也在对接其他线上的零售,去实现人力部分的输出,来缓解人力的压力。”陈娜告诉「电商在线」。
盒马方面透露,目前,57度湘、茶颜悦色、蜀大侠、望湘园等餐企已与盒马达成合作,将共计支援500多名员工。截至2月4日中午,西贝、奈雪、探鱼等30多家餐企正在与盒马接洽。
「电商在线」了解到,目前包括沃尔玛、永辉、生鲜传奇、金虎便利等已经纷纷发出号召,欢迎友商和邻业暂停营业的闲置员工来公司“上班”。
餐饮业的自救
与商超、生鲜零售平台合作后,餐企的员工支出能得到些许缓解,然而节流之后,如何创造出一些现金流?
1月28日,西贝对外宣布,“西贝外卖在各城市陆续开放。” 而外卖也成了贾国龙目前为数不多的现金流。
“目前,西贝在全国仅有100多家门店提供外卖业务,营收从几十万,逐渐涨到100万,到2月2日上了200万。”贾国龙对媒体表示。
这对于西贝来说,虽然跟正常营业相比是杯水车薪,但至少有了进账。
在北京,有记者走访发现,同和居、同春园、鸿宾楼等京城老字号餐饮门店,都已经开启了“社区团购”模式,在门店的门口,把自己囤积的生鲜产品卖给附近的居民。
< class="pgc-img">>「电商在线」此前的采访中,武汉的餐厅老板袁勇也走上了“卖菜”之路,把为春节营业准备的生鲜菜品挂上了饿了么平台,一条鱼十几块、蔬菜几块的价格卖给社区的居民。
疫情之下,餐饮企业还有哪些自救方法,陈娜以云海肴为例,分享了他们的应对之策:
第一,迅速上线外卖业务,保障安全。疫情发生之后,150多家门店全部闭店,转而上线外卖,并制定了具体措施保障,以提供安全和放心高品质的外卖。
第二,开展线上零售业务。疫情冲击之前,我们这部分业务每年有上千万的交易额。疫情爆发后,我们加大了线上零售部分资源的投入,迅速组织人力建立分销政策。同时接下来,全国物流恢复之后,会继续加大这部分投入。
第三,建立社群服务站,为附近居民提供原材料、新鲜食材以及半成品服务。以门店3公里范围内的小区为半径去建立一个社群服务站,这个服务站可以利用云海肴现有的供应链和物流优势,帮助周围3公里内的居民进行采购,通过社区团购、送货上门等方式增加收入,目前全国已经建立起100个社群站。
值得一提的是,17年前的非典时期,餐饮业同样面临着与今天相似的情境,当年海底捞在疫情之下尝试了火锅外卖业务,甚至成为了海底捞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当下,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有了新的考虑。
新的市场环境带来太多的变量,同时也衍生了很多机会,餐饮业多了自救的方法。但是与此同时,疫情给餐饮业带来的思考是,如何进一步构筑自己的封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