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看点
1、火锅变“快”的3个表现
2、从消费端和投资端看该趋势
3、火锅最终要平衡效率和体验
第 1513 期
文 | 田果
火锅新物种层出不穷
共性是“快”
最近,上海街头惊现火锅新物种——杯装火锅,不仅线下实体店接连开出,已有品牌开到86家店,而且该物种在外卖平台上也销量突涨,月销量3000+、5000+的比比皆是。
有人问了,杯装火锅和两年前一阵风的火锅杯啥区别呢?
一、名字上改头换面,不再叫“火锅杯”,而是统一叫“杯装火锅”。
二、杯装火锅产品更加贴近火锅品类,从锅底到蘸料,保留了火锅最有识别度的部分。
三、杯装火锅除了纯外卖门店,也开出了不少街边店、商场店。
◎产品线更加丰富的杯装火锅
暂且不说它这次“翻红”到底能红到什么程度,综合今年火锅界的种种表现,我们发现,一个趋势呼之欲出——火锅越来越“快”了。
今年,火锅的“快”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请往下看。
1、品类朝着“快、下饭、性价比”进化
上月去成都,火锅餐见发现两个牛肉火锅新物种:鲜烧牛肉、渣渣牛肉,在当地都非常受欢迎,有的店饭点去的话甚至都排不上队。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以把鲜烧牛肉理解为,煮一锅东西,烧十几样东西,再蒸三四样东西,共同组合出了极致的爆品组合,和极致的高效率、标准化操作。
◎定价不高的鲜烧牛肉,火锅餐见摄
鲜烧牛肉属于中小餐饮类型,选菜品、上餐速度快,预制卤肉又有口味保证,又能跟小火锅一样进行涮煮,人均30元,却切中了消费者的多种需求,代表品牌有牛五弟、牟子胡胖、张仙森等。
而渣渣牛肉更像是有料火锅,搭配米饭吃锅底,再进行涮菜,既下饭又满足。这类门店外形很像“苍蝇馆子”,实则内有乾坤,顾客跨越各个年龄层,代表品牌有唐霸虎等。
◎超级下饭的渣渣牛肉
这两个细分品类是原本就存在的地方性美食,被市场挖掘放大后,跟火锅大赛道形成了差异化路线,并朝着“快、下饭、性价比”进化。
2、大牌扎堆开小火锅,悄悄占领北上广
“29.9元一位自助小火锅”“人均不超过40元吃到撑”……今年,一批平价自助小火锅正悄悄占领北上广!
一方面,曾经盘踞在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的平价小火锅们,正在向一线城市发起进军。农小锅、小涮哥、森季旋转火锅等一批区域性平价小火锅正在加盟扩张,进行全国化布局。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火锅品牌和快餐品牌也盯上了小火锅这一品类。曾经的火锅霸主小肥羊的上海某商场店,已开启了“旋转小火锅”模式;近日,海底捞连申7个“下饭火锅菜”新商标引发关注。
◎小肥羊回转火锅
再如大斌家在全国100+门店上线了一人食小火锅,创始人金斌说,“在增加一人食小火锅后,大斌家营业额实现了大幅增长,门店业绩至少增长了三成,有的店甚至翻了三四倍”;
芳竹园火锅开出芳小竹嗨转火锅,创始人梁继坤告诉火锅餐见,“后疫情时代消费的场景发生了一些变化,小火锅一人食在上升,围餐在下降,所以做了一个小火锅品牌,很受欢迎,4个月开出11家店”。
3、菜品小份化、自助化、价格平价化
第三个表现就是相比小火锅,更偏向火锅化,但相比大火锅,更偏向快餐化。
好比海底捞自助火锅子品牌嗨捞,其中,锅底分别为29.8元和19.8元,自助菜品6元到26元不等,牛肉类产品最高49元,自助小料更是4元/位,人均只在60-80元左右,价格更亲民。
◎嗨唠火锅
这种模式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基本照搬了火锅模式,同时菜品上做小份化,自助化,价格实现平价化。
还有最近很多餐饮老板都在打卡无锡的歪胖子重庆老火锅,采用自助、半自助结合,菜品最贵19块8,人均70多元,像现切的牛羊肉、毛肚、黄喉等19.8元/份;黄辣丁、美蛙、午餐肉等售价13.8元/份;素菜售价6.8元/份。
◎火锅自助化
相比大火锅而言,这是一种火锅快餐化的转型,但相比客单价更低的小火锅而言,这种模式依然偏火锅化,具备一定的社交属性。
从消费端和投资端
看火锅快餐化
毫无疑问,火锅在变“快”上,一直在努力。火锅餐见认为,这取决于两大因素。
消费端:唯有性价比,匹配弱消费
还记得12月初,#女子吃195元火锅收68元锅底费#话题登上热搜吗?以前“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现在“真的需要一顿人均150的火锅解决吗?”
美团数据表明,餐饮消费价格带增速呈N型分布,中低价格消费增速更高,其中30元到40元最高。而上述所说品类,客单价几乎都在20~80元,顾客会觉得“花小钱办大事”,比较符合当下“平价优质”的消费趋势。
站在餐饮消费端来看,如今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已变得越来越高,人们在吃吃喝喝上花钱更为谨慎了。
消费意愿降低已反映在实际的火锅消费上,2023年上半年,海底捞人均消费从去年同期的105元下降至102.9元,而2020年这个数字是110元。
◎餐饮品牌客单价下调趋势明显
消费在降级,但是需求在升级,越来越多低价高质的产品被投出了“赞成票”,这种大环境下,唯有性价比,匹配弱消费。
这个世界没有神话,只有朴素的道理:便宜的打败贵的!
投资端:低成本开店,小模型成首选
我们换个思考方式,盘点今年爆火的类火锅,像冒烤鸭、砂锅、火锅米线等,不难发现,它们的共性是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制作方法相对简单,因此一个小型门店对于人力的专业度要求相对低,且需要的员工数量较少,通常在3~5人之间。
◎餐饮品牌客单价下调趋势明显
同样的逻辑,在当下的大环境下,投资者兜里也没钱了,所以无论是小白创业,还是老饕入局,他们都会选择投资较轻、模式较为灵活的项目,有业内人士预测,小餐饮模式在未来两到三年或将成主流投资。
但并不意味着大店就不能做,只不过它们的投资更重,回本周期更长,承担的风险较高。
在壹鸣餐创创始人刘一鸣看来,2024年的火锅餐饮市场,小模型、休闲正餐,区域性小众品类,诸如酸汤火锅、鲜烧牛肉等都将迎来新的契机。
说到最后
毋庸置疑,火锅赛道是“卷王之王”,今年,火锅品牌纷纷寻找新出路。
但无论形态上怎么变,其本质都是火锅品类在效率和体验两个维度尝试平衡——既要高效率,也要保留价值感和体验感。
餐火锅品牌在海外探索“出海经”,成为中餐出海的“排头兵”。包括海底捞、呷哺呷哺、大龙、小龙坎等品牌纷纷在海外布局,其中,东南亚成为火锅出海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据悉,海底捞在全球共经营了115家火锅餐厅,其中70家位于东南亚地区,17家位于东亚地区,18家位于北美地区,10家位于其他地区。从产品、营销、供应链、员工培训等各个角度,中国火锅品牌已经探索出了自身的发展经验,包括本土化、个性化服务、本土人才培养等方面。但是,火锅品牌出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竞争激烈、法律法规和行政程序对外国企业经营产生限制和挑战,以及不同国家的文化、饮食习惯和口味存在差异等。海底捞重视对海外人才的培养,举办了“海底捞岗位之星——国际市场总决赛”,集结了51名来自10个国家的海底捞国际市场决赛选手,涵盖捞面师、变脸师、服务员和收台员。中餐品牌出海已成为向海外传递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看投资段子,轻松一下:
中餐火锅品牌走向世界,海底捞成为“排头兵”,在全球经营115家火锅餐厅。想想,如果这些火锅餐厅都聚集在一个地方,那场面一定比马路上的火锅摊还热闹!海底捞还举办了国际市场总决赛,培养海外人才。中式火锅已成为向海外传递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让世界品尝到我们的美食。
和讯自选股写手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作为作者或者嘉宾的观点,不代表和讯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和讯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和讯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和讯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领和讯Plus会员,免费看更多独家内容:8大财经栏目,最新最热资讯干货独家行情解读,快人一步掌握市场投资风向。
源:海外网
中国火锅正在海外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
作为最受海外消费者欢迎的中餐品类之一,火锅以标准化的烹饪工艺、花样的食材搭配和与生俱来的社交属性,带起中国餐饮出海热潮。火锅头部企业海底捞也借势发展其海外业务。
近日,在勇闯港交所后,“国际版”海底捞又传来赴美上市的消息。据海底捞的海外业务主体特海国际(09658.HK)公告,特海国际董事会宣布,决定将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公开发售新的美国存托股份,推动特海国际在港股和美股双重上市。目前特海国际已申请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美国存托股份,股票代码为“HDL”。
据悉,特海国际由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分拆独立,负责海外市场业务运营的公司。海底捞的海外业务起源于2012年,彼时海底捞在新加坡克拉码头开设了第一家海底捞火锅店,迈出了品牌国际化发展的第一步。2022年12月30日,特海国际以介绍形式在港股上市。
对于特海国际此时推动双重上市原因,特海国际相关负责人向海外网表示,“建议双重上市将为美国存托股份创造公开市场,扩大本公司股东基础,获得额外资本,提升特海国际在国际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企业形象和影响力,继而进一步加强股份流动性,提升品牌以及扩大全球餐厅网络。”
“特海国际推动双重上市一方面是希望扩大自身在海外的商业版图,另一方面则是想把握当前中餐出海的浪潮。”餐宝典研究院院长汪洪栋向海外网表示。
从资金用途来看,特海国际表示,双重上市募集所得资金净额的约70%将用于提升品牌并扩大全球餐厅网络;约10%将用于投资供应链管理能力,例如建设更多的中央厨房;约10%将用于研发,以增强数字化和其他技术在餐厅管理中使用;剩余约10%将用于营运资金和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当前中国餐饮在海外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弗洛斯特沙利文数据,截至2021年,海外中式餐饮营收2611亿美元,占国际餐饮市场的9.9%。预测2026 年,海外中式餐饮市场规模有望达4098亿美元,近3万亿(人民币)市场规模,仅火锅品类就有望达到289亿美元。
截至2023年底,特海国际在国际市场共经营115 家海底捞火锅餐厅,其中70家位于东南亚地区,17家位于东亚地区,18家位于北美地区,10家位于其他地区。
“火锅品类出海有着先天的优势。传统中餐烹饪方式多变,不同厨师烹饪在口味上也存在差异,而火锅品类的标准化程度高,且不需要厨师,更容易扩大产出和标准化,是比较适合出海的品类。”汪洪栋告诉海外网,“随着海底捞、呷哺呷哺等企业在海外开店,也会对海外中餐市场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近年来,去海外寻找蓝海增量市场,早已是各火锅品牌们的一大趋势。“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则在2023年初成立国际事业部,启动全球扩张,同年在新加坡开出海外呷哺呷哺火锅首店。国内老牌涮羊肉火锅小肥羊以“快乐小羊”的新品牌身份出现,进一步聚焦海外市场,首家门店落地美国波士顿。川味火锅小龙坎也公布了在海外的发展规划,预计到2024年6月底,小龙坎将在欧洲拥有十家店。除此之外,大龙燚,朱光玉、蜀九香、蜀大侠、朝天门、谭鸭血等火锅品牌也都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不过,在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看来,海外市场虽大,但是其发展也更加复杂。“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法律法规,并且火锅品牌在布局门店、供应链以及中央厨房的搭建成本也比较高。”
根据特海国际招股书中表述,公司于亚洲的每家餐厅开业前成本性支出介乎于17万美元至40万美元,而于亚洲的每家餐厅资本性支出一般介乎于140万美元至300万美元,而在其他国家开店的成本更高。
目前来看,特海国际覆盖国家虽多,开店速度却并不算快。特海国际在财报中称,2023年,特海国际全年新开4家门店,同时还因物业自身转型而关闭1家餐厅。除海底捞火锅餐厅外,特海国际亦拥有若干其他品牌餐厅,在包括但不限于快餐、清真火锅等业态中探索。
对此,特海国际相关负责人告诉海外网,“我们一直在探索因地制宜地将火锅与各国饮食习惯相融合,为消费者带来舒适、有意思的就餐体验,分享火锅文化。除了着重于门店的质量和数量,特海国际也积极扩展餐厅网络、孵化新的业态,比如2023年底在马来西亚开设首家清真火锅、海底捞食馆等。”
值得注意的是,综合财报和特海国际数据,特海国际的业绩尚不稳定。财报显示,2023年,特海国际的营业收入同比上升22.95%至6.86亿美元,归母净利润则同比上升162.19%至2565万美元。然而在2023年实现盈利前,特海国际已经连续亏损四年。2019年至2022年,特海国际分别实现营收2.33亿美元、2.21亿美元、3.12亿美元和5.58亿美元,同期分别亏损3301.9万美元、5376.0万美元、1.51亿美元和4124.8万元。
如此看来,特海国际的发展之路虽然开阔,但并非皆是坦途,想要在赛道中脱颖而出,或许仍需要在成本和业绩间寻求更加平衡之处。(海外网 穆瑀宸)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