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是一件辛苦的事。
我们每天在网上都能看到大量的帖子在求助,希望能找到一个靠谱的律师。
同样,我们也能在网上看到大量的律师广告。
但对这些律师,我们心里都会打上一个问号。这个律师,真的靠谱吗?
< class="pgc-img">>对于如何判断一个律师是否优秀,我们甚至很难有一个标准。
如果生病了,我们可以选择去三甲医院,我们可以挂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甚至专家号。
因为我们知道职称越高,他们的医术相对更精湛。但如果是要找律师呢?
同样是一个专业度强、门槛高的行业,我们要如何确定一个律师,是不是一个靠谱的律师呢?
虽然优秀的律师绝不是千人一面的,但我们还是能通过以下三个标准,来简单的判断一个律师是否靠谱。
01判断准确
就像医生开药前要诊断患者的病情,律师在面对用户的法律问题时,也需要给出准确的判断,这可以说是一切开始的第一步。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委托人委托的案件可以打的点非常多,这个时候就非常考验律师的判断。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件。在一次沉浸式的密室逃脱中,有两位玩家由于惊吓过度,对扮演npc的张某进行了殴打。
张某躲避的过程中造成了其所在的道具陈设台坍塌,张某也因此从台上跌落,左手腕骨骨折受伤,后经工伤鉴定造成10级伤残。
且密室馆并没有给张某缴纳工伤保险,张某通过诉讼,得到了密室馆的工伤赔偿。
现在密室馆打算通过向玩家李某和张某追偿这笔费用以及索要玩家王某殴打行为造成的相关损失。
< class="pgc-img">>在这个案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位玩家是对现场道具造成了破坏,并造成了工作人员的伤残。
律师完全可以从侵权入手向对方索赔,但没想到原告律师竟然打出了违约这个点。最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准确的判断是可以说是一切的开始,判断错误可谓是缘木求鱼,不管过程多努力,可能都难以得到好的结果。
02及时交付
是否能够及时交付是判断一个律师好坏的重要标准。
就像我们去餐厅吃饭,我们都会希望能够快点享受到美食,如果上菜太慢,即使食物再美味,也同样会影响我们的心情。
< class="pgc-img">>更何况法律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及时性要求较高的行业。
当一个人需要找律师的时候,往往是处在一个相对无助、焦急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律师还拖拖拉拉,更是会放大这种情绪。
如果一个律师总是以慢工出细活为由,拖沓着不交付成果,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那他大概率不是一个优秀的律师。
03提供解决方案
当客户来找律师的时候,他们希望的是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不是听一大堆枯燥而无用的法条。
相关的条例再好,如果无法落到实处,无法帮他们解决问题,那对客户便没有意义。
当一个客户找到律师想要解决劳动纠纷时,他需要的不是你给他罗列出大量的法条,然后轻飘飘地告诉对方一句,你可以去找劳动站、不行就找劳动仲裁。
< class="pgc-img">>客户需要的是你站在他的立场,根据他的实际情况给出他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导。
是协商和解,还是投诉仲裁?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要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维护客户的利益?
而只有一个真正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帮客户实现价值的律师,才是真正更有价值的律师。
大浪淘沙,由于巨大的信息差,我们目前找律师还处在一个比较难的状态。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我们找到靠谱律师也将会是一件越来越方便的事。
日,一则“男子因吃太多被自助餐厅拉黑”的新闻冲上热搜,据媒体报道,康先生来到长沙韩大地海鲜自助烧烤城,被餐厅员工以“之前几次吃得太多了”为理由拒绝入场。这件事在网上引发了热议,网友们对此意见不一。支持康先生的网友们认为,只要没浪费,那就是商家的问题;支持餐厅的网友认为,现在餐饮生意本来就不好做,康先生的吃法太吓人了,而且次次都让餐厅亏本,做生意也不容易。
11月18日,潇湘晨报记者来到韩大地海鲜自助烧烤城,餐厅负责人詹先生表示,由于康先生在店内吃饭时总是开直播,餐厅担心店员和其他客户的肖像权受到侵犯才拒绝其入场,自己已对康先生进行了道歉。同时,詹先生也表示,康先生和朋友在直播中拿了太多食物,“63串羊肉串全拿光了。”
律师认为,餐厅无权拒绝康先生就餐,但在餐厅内直播属于经营行为,餐厅有权对其在餐厅里开直播的行为进行阻止,无法达成一致可报警。
男子吃太多被自助餐厅拉黑引热议,谁更有理?
根据此前媒体的报道,康先生曾多次前往韩大地海鲜自助烧烤城就餐。近日,当他再次来到餐厅准备消费时,被餐厅员工拒之门外。一位员工表示,康先生虽然是店里的常客,但他在之前几次就餐时光豆奶就要喝二三十瓶,别的客人用夹子夹虾,康先生直接拿盆子盛。“你来一两次没问题,你都来了五次了,现在物价这么高,我真的承受不了。”
这位工作人员同时表示,店里不欢迎直播的人来店里就餐。对此,康先生的回复是,自己是一位美食主播,难道吃得多也是一种错吗?
这一事件立刻在网上引发热议。支持康先生维权的网友认为,只要康先生没浪费,那就是商家的问题;支持餐厅的网友认为,现在餐饮生意本来就不好做,康先生的吃法太吓人了,而且次次都让餐厅亏本,做生意也不容易。
商家称已致歉:他和朋友把63串羊肉拿光了,但确实没浪费
在之前媒体的报道中,康先生曾表示自己多次前往餐厅就餐:“第一次吃了三斤多的猪蹄,第三次和朋友一起将虾子吃光,第四次把63串羊肉串给拿光了。”
11月18日,潇湘晨报记者来到餐厅进行调查,餐厅一位工作人员证实了康先生的说法。该名工作人员表示,曾看到康先生一次性将羊肉串拿走,他立刻上前劝说:“餐厅里除了你还有其他客人,你一次性拿完了其他客人吃什么?”
随后,餐厅负责人詹先生表示,康先生虽然每次都吃得很多,但确实没有构成浪费行为,餐厅已经对之前拒绝康先生入场的店员进行了批评教育,自己也在今天上午给詹先生道歉了。
詹先生表示,由于康先生在就餐时会进行直播,这一举动未经店家批准,会对店里员工和其他消费者构成侵权行为,这才拒绝他入场。“他总是在吃饭时开直播,我们认为他这一举动会侵犯店内其他人的肖像权。”
潇湘晨报记者多次尝试联系康先生,但对方手机一直关机。
律师:商家无权拒绝消费者,但吃播属经营行为,需经过商家同意
潇湘晨报记者就此事咨询了湖南睿邦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刘明。
焦点一:商家是否有权拒绝消费者入场就餐?
刘明认为,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商家无权拒绝消费者入场就餐。“我个人认为,商家开门做生意的行为属于邀约行为,消费者交钱进店后的行为属于一种承诺行为。此时双方相当于是达成了一份协合同。在本案中,商家已经针对不特定的人发出了邀约,那么就表明他们无权选择消费者,不能因为消费者吃得多就将他们拒之门外。”
焦点二:消费者是否有权在餐厅内开直播?
刘明认为,消费者如果要在餐厅内开直播,需要餐厅工作人员进行批准,否则将构成侵权行为。“商家开门是让你来吃东西的,不是让你来直播的。”如果消费者在餐厅不知情或明令禁止的情况下直播,则涉嫌侵权行为,可能会侵犯餐厅内其他人的肖像权以及餐厅的商标权,商家有权阻止消费者开展直播活动。”如果商家不能与消费者就直播一事达成一致,可以拨打110进行报警处理。
潇湘晨报记者王胤期
来源: 潇湘晨报
制菜,又叫预制调理食品,是一种经预选、调制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半成品或成品,它的优势不言而喻,那就是方便、快捷,但劣势也显而易见,营养价值如何、是否新鲜以及是否含有添加剂,这些都是消费者质疑的焦点。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目前,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的需求来自餐饮企业,占比达80%。小吃快餐店、连锁店、主打外卖的餐饮店、团餐食堂等是预制菜应用的主要场景,部分餐厅八成以上的菜品都是预制菜。你接受餐馆使用预制菜吗?饭店使用预制菜是否应该提前跟顾客说一声呢?
就在这个开学季,“预制菜进校园”引发了全网热议,家长们担忧预制菜中投入了大量的“科技与狠活”,抵触的声音呈一边倒的态势。还有一位新人在网上吐槽,自己花了大价钱订的婚宴中超过一半是预制菜,同样引发了广泛共鸣。
预制菜可以划分为四大门类,其中以八宝粥、即食罐头为代表的即食类和以速冻汤圆、自热火锅为代表的即热类已有较为成熟的市场,而免洗免切的净菜即配类在各种配菜平台上也很受欢迎。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家长和新人所抵触、吐槽的预制菜,则是需要加热烹饪的半成品菜肴,也就是即烹类预制菜。
如果你在餐馆消费、点外卖时吃到的是这一类的即烹类预制菜,你能接受吗?让我们来听一听消费者和商家们的看法。
市民观点
市民1:最近正在筹备自己的婚礼,在订婚宴的时候我会反复确定酒店不是用预制菜,平时点外卖吃到预制菜还能接受,婚宴如果是预制菜我是无法接受的。
市民2:我平时会在盒马这样的平台上买一些预制菜,然后自己加热一下就能在朋友面前弄一大桌子菜了,对于厨艺不精的人来说,其实是很便利的一个东西。
市民3:最近有看到预制菜进中小学校园的新闻,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吃到预制菜,去饭店也是一样的,我是去吃你现炒现做的菜,而不是安全程度画问号的预制菜。
市民4:像我们自己也在经销预制菜,比如说我们做的佛跳墙系列,并不便宜的,动辄都是三四百,是为了有一些食材我们自己家庭加工不了,解决这个困难。
在采访中,大家对于预制菜并非一边倒的抵触,反而有些人会觉得预制菜的存在便捷了自己的生活,也有人会坦言点外卖就做好了是预制菜的心理预期。当然,预制菜的新鲜度与质量,仍是不少人存疑的关键点。
网友观点
在我们的大蓝鲸节目互动专区,拒绝预制菜的网友是大多数,并且拒绝预制菜的理由有很多。而愿意接受预制菜的网友,也都有前提条件。
专家观点
当大众看到一个成本5元的料理包,在简单加热后成为一份色泽鲜艳、汤鲜味美的外卖餐品后,很难不去质疑预制菜的新鲜度和安全性。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监督部戴媛媛介绍,省消保委此前专门对预制菜的调查中,超八成消费者表示购买预制菜时遇到了食材不新鲜、菜品变质腐败、包装破损、存在过期等问题。
“一是产品质量有待提升。部分消费者反映食材不新鲜、菜内含有异物、多油多盐等现象。二是产品口味需要提升,仅有三成左右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口味超过预期,消费者满意度整体而言不高。三是预制菜信息标注不全,容易使得消费者产生误解。四是消费者购买预制菜的主要渠道为线上,但是物流配送慢、没有冷链运输及提货提不到等问题时常困扰消费者。”
选择预制菜的餐饮企业无非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对于一个成熟的餐饮品牌而言,预制菜也绝非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的唯一捷径。江苏某餐饮企业董事长杨宽就表示,一家餐厅如果具有完备的供应链和成熟的厨师团队,不论是成本控制还是出菜效率,都不一定会输给预制菜。
“你只要有好的供应链,你掌握好的食材源头,现做的菜不一定会比预制菜成本高。其次,只要有自己的厨师团队,相对来讲是比较完备、比较成熟的,预制菜在出菜的速度上更快这个优势,也可以被极大地弱化。”?
即便预制菜能够为商家实现“快”和“便宜”,但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不容违背,那就是食品的质量安全。戴媛媛表示,目前预制菜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预制菜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多加关注,推出相应规范及标准,而商家自身也应该从源头把好关。
“第一是把好食品安全关,针对预制菜‘两次烹饪’的特点,严格生产标准,采用绿色安全环保的包装材料,确保食材安全。(第二)对于预制菜品明码标价,并在醒目位置标识套餐内菜品内容、食材种类、菜品分量、生产日期、保质日期、储存方式等重要信息。第三是保证商品运输条件,提高配送效率,提示消费者最佳运输距离,品尝时限,避免因为长途运输造成产品风味丧失。第四是细分菜品品种类别,提升预制菜口感风味。例如同一菜品,可以做香辣、麻辣、偏甜等口味细分,满足消费者需求。”
与此同时,商家在使用预制菜时,是有义务让消费者知情的。北京市盈科(南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金涛律师表示,预制菜属于中餐工业化的产物,成本远低于现炒现烹,会加剧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如果餐厅和外卖店铺使用预制菜,应该尽到告知提醒的义务,把是否消费的权利还给顾客。
“经营者应该提供真实的预制菜信息,不能通过虚假夸大的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而经营者提供的预制菜分量也应该与标注的数量相符,不能偷工减料和短斤少两。否则会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对预制菜企业而言,好吃决定它能走多高,安全决定它能走多远。而让预制菜真正达到“好吃”又“安全”的消费者预期,则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2022年4月,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发布了《预制菜点质量评价规范》团体标准,从食品原料采购、制作加工、包装要求、保质期及最佳品尝期、贮存、配送等环节进行了规范,并鼓励使用的食品原料可溯源。李金涛律师认为,在加快规范预制菜食品安全的同时,预制菜生产企业也要履行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生产出合乎标准和健康的产品,标明原材料和烹制方法;行业协会也应制定行业规则倡导预制菜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有关监管部门要把监管落到实处,不仅要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而且对于消费者反映比较集中、突出的问题,要专门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监督检查,依法打击违法违规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早在《史记》之中,司马迁就提出了“民以食为天”,孔子也表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以说“吃得好”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追求,而面对大众对“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的要求,预制菜必须要全链条纳入监管,在统一的行业标准之下,让消费者清晰地看到原材料、保质期等信息,才能让这样一个看起来市场前景广泛的产品真正赢得人心。
来源: 江苏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