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职业餐饮网 许珂
近年来,餐饮企业从传统“大而全”转为“小而美”,单品类餐饮迎来风口。
酸菜鱼、辣椒炒肉、烤鱼、肉夹馍……,有些餐饮人用这些单品开出了成千上万家店。
但随着单品店的快速发展,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找到具备生命力的新单品成为了破局的关键。
有个快餐品牌另辟蹊径,把新疆名菜大盘鸡做小,做成了快餐。
仅仅50平米的社区小店、18个座位,日翻台超10轮,月流水竟高达20万元。
近日,职业餐饮网记者采访了这家大盘鸡餐厅的创始人樊荣。
一个实验,餐饮“老炮”发现大盘鸡蓝海
这家快餐店就是位于苏州汇邻广场的阿拉提大盘鸡餐厅。
这家餐厅的创始人樊荣是个餐饮“老炮”,曾孵化了阿拉提羊肉串、春炉串串等品牌,阿拉提羊肉串如今融资数千万,估值过亿,春炉串串则在去年开了500多家店。
< class="pgc-img">>阿拉提羊肉串如今已估值过亿
樊荣在经营新疆餐厅,羊肉串和大盘鸡是店里最受欢迎的两个品类,曾经他把羊肉串拿出来做了单品,取得了成功,如今他又将目标锁定在了大盘鸡身上,立志成为大盘鸡快餐化的“开创者”,希望将大盘鸡打造成“千店级”单品。
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他同时开了两家主营大盘鸡的餐厅,一家200平,菜品较为丰富,走正餐路线;一家50平,只推出大盘鸡和一些简单的配菜,走快餐路线。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后,200平的店月流水达到了50万元,而50平的店月流水达到了20万元,店里18个座位日翻台率10轮以上,并且只需要4个员工。
快餐是人们的日常刚需,相较于正餐与小吃对流量的高要求,快餐在选址上具备天然优势,无需选在商超、沿街、社区等,便于快速复制扩张。
樊荣认为50平米快餐模式的店存在快速扩张的机会,于是他跑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发现市面上少有优秀的大盘鸡快餐品牌,有些产品口味一般,有些则标准化程度低。
樊荣发现大盘鸡的快餐市场缺乏竞争对手,市场还是一片蓝海,于是他开始着手打造快餐式的大盘鸡。
< class="pgc-img">>5招把大盘鸡变“小”,餐厅月流水20万
阿拉提大盘鸡餐厅的主打菜就是大盘鸡,他们将大盘鸡做“小”,曾经聚会时才能吃到的“大菜”变成了上班族的日常“刚需”,做成1人份的快餐。
把大盘鸡做小并不是简单的减少分量,从正餐到快餐,大盘鸡从一道菜变为了一顿饭。
阿拉提品牌自身就是新疆主题餐厅,具备成熟的新疆菜的技术,凭借专业的研发团队,他们通过几个调整,让大盘鸡成功“变小”。
调整
01
中央厨房预处理,快餐留锅气
出餐效率和口味是一道两难的选择题,一般新疆菜馆里的大盘鸡都是随点随做,但应用在快餐模式中会影响出餐的速度;而如果追求快速出餐,则很有可能影响产品的口味,甚至做成“料理包”类产品。
阿拉提品牌有着近万平米的中央厨房,通过中央厨房对产品进行预处理,鸡块提前腌制,但依然保持为生料,将调料整合,做成料包,店里一旦有客人点单,只需要在电磁炉的小锅里放入预制的鸡块和调料包,煮制3分钟即可,全程无需厨师。
通过预腌制和调味料包的方法,樊荣既保留了大盘鸡的口味与“锅气”,又大幅提升了上菜的速度。
< class="pgc-img">>调整
02
颠覆原配料,顾客自由选
大盘鸡也从一道菜变成了一顿饭,一道菜只需要一两种原料,而一顿饭则需要更为丰富的搭配。
传统的大盘鸡里只有鸡肉、土豆、青椒、面片,如果作为一顿饭的话则过于单调,于是樊荣对主配料进行了调整创新,给了食客更多的选择自由度。
首先他借鉴黄焖鸡的思路,让食客可以自由选择配菜,大盘鸡和黄焖鸡有着很多的相似点,比如鸡肉鲜嫩和汤汁香浓,所以它们都适合搭配各种配菜。
第二他调整了主食,让食客可以自由选择,大盘鸡里原有的面片可以换为米饭和馒头,可以满足各类顾客的需求,如今店里米饭、面片和馒头的选择比例为5:4:1,可见这一改进受到了顾客的欢迎。
调整
03
加入特色和热门小吃,提升客单价
除了让食客自由选择配菜和主食,樊荣还在菜单上加入了一些特色的小吃。
首先他将原来新疆餐厅里非常受欢迎的肉夹馍和凉皮拿到了菜单上,曾经的黄金搭档如今依然热销。
< class="pgc-img">>然后他选择了一些时下热门的卤味小吃,如卤鸭头、卤凤爪等,这些小吃受众广,易于中央厨房统一制作,一经推出就让餐厅的客单价显著提升。
< class="pgc-img">>调整
04
再加3个套餐,提升消费频次
消费频次是决定快餐能否赚钱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仅仅推出大盘鸡和小吃,顾客在吃厌了后就不会再点,消费频次就会相对较低。
樊荣认为,要在餐厅自身效率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丰富产品。所以他根据食材丰富思路,推出了酸菜鱼、炖排骨、牛肉粉丝套餐,这些套餐都是过去打造单品店的成熟产品,稍加改进就可以在店里推出。
其他套餐和大盘鸡的销量比约为3:7,虽然销量上不及,但它们是支撑餐厅快速扩张的重要一环。
< class="pgc-img">>调整
05
微信做外卖,拒被平台“绑架”
如今外卖平台的抽成越来越高,并且经常强迫餐厅“二选一”。就像小吃依赖流量,快餐对外卖的依赖性非常强,所以很多快餐厅都被外卖平台“绑架”,上线外卖赚不到钱,不上线则失去流量。
所以樊荣决定,阿拉提大盘鸡不上线外卖平台,自主运营外卖。
快餐是刚需高频,做的是一公里以内的生意,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微信群的方式自主完成外卖运营。
让店内客人添加微信,加入微信群,通过微信端完成点餐,并和蜂鸟等第三方合作完成配送。
微信群里不定期开展试吃活动,并定期给客人发送优惠券,原本的外卖平台抽成变为了顾客实打实的优惠和餐厅的利润。
通过线下流量转化的客户忠诚度非常高,如今阿拉提大盘鸡的外卖占比已经超过了营业额的30%。
职业餐饮网小结
如今正餐快餐化已经成为了趋势,但新疆却少有快餐品牌能走出来,其症结在于产品,新疆菜品复杂程度较高,产品标准化难度高。
而阿拉提大盘鸡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也在于产品。
经过一年半的打磨,阿拉提大盘鸡的供应链、产品和单店模型都已经搭建完善,未来将开启直营加盟的双发展路线。
正如樊荣所说,我们或将见证大盘鸡将成为下一个“千店级”单品。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职业餐饮网 刘妍 王春玲
当烧烤成为仅次于火锅的第二大品类,越来越多的品牌乘风而起,一时间,作为重要分支的烤肉也进入了爆发期!
这其中,属来自北京的小猪查理烤肉表现最为亮眼,靠细分猪肉烤肉品类,2年时间开出380家门店,还成为烤肉界的“排队王”!
而之所以分享这个案例,不仅在于它漂亮的增长数据,更在于他在未改变门店面积的情况下,从一天只能卖出600元的店,到日卖27000的逆袭,再到成为猪肉烤肉最大的连锁餐企,也许这背后的方法论更值得我们学习。
近日,职业餐饮网采访到了小猪查理创始人丁凯——一个有着10多年餐饮经验的老炮儿,和他一起聊了聊小猪查理增长背后的故事。
(小猪查理创始人 丁凯)
五步救活门店:
从一天只卖600元到日营业额27000元!
“一个生意差到连店长都想辞职的店,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一个一天只卖600元的店,是如何通过五步让营业额暴涨到27000的?”
……
说起丁凯,“烧烤圈”的人并不会感到陌生,在十年前他就经营了一家知名的烧烤连锁企业,有着成功连锁品牌的运营经验在身。
而二次餐饮创业做小猪查理,却是一波三折。
2019年7月,丁凯的小猪查理在北京通州物资学院开出了第一家门店,紧邻高校的好位置,却并没给他带来预期中的客流,生意惨淡的时候,甚至120平的门店一天的营业额只有600块。
小猪查理第一家店
看到生意这么差,当时店长直接扔下了一句“干这么多年餐饮我就没见过这么差的店”!
丁凯的心情可想而知,他觉得既然选择的赛道没有问题,决不能毁于一旦,于是开始了长达半年的自救之路!
具体分为五步:
1、让店员门口主动揽客,日营业额突破8000元!
虽然,上门揽客是很多门店司空见惯的做法,可是小猪查理并没有做。
不久丁凯开始意识到人气的重性,因为每个消费者来消费时都有心理预设,认为“哪家排队人最多,哪家就是好吃的店。”
基于这一底层逻辑,一到饭点店员就直接跑到店门口去揽客。排队就是最好的广告,有了人气之后,小猪查理的生意开始好转,日营业额从600逐步往上涨,两个月过后,直接涨到了8000。
2、变化餐位,砍掉四人台换2人台,日营业额突破13000元!
“营业额总稳定在一个水平,想要提升却太难”
“门店外的队伍越排越长,营收不增长,顾客却满腹牢骚”
……
这些让许多餐饮人头疼的问题,丁凯也遇到了。
虽然营业额涨到了8000,可丁凯却高兴不起来,店外的队伍排得越来越长,可营业额就停在8000上不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他发现问题出在了餐位上,过去市面上无论是正餐还是烤肉店,都是考虑到顾客人群的聚餐属性,所以店里多以四人桌为主,两人桌很少,小猪查理也是如此。
可是,实际经营后丁凯才发现,到店用餐的两人居多,许多四人台只坐了两个人,剩下的位子全被浪费了,而彼时门外排队1、2小时吃饭的顾客早已失去了耐心,甚至因为等餐焦虑而写差评。
于是,丁凯开始让团队调整店里的桌位数,他撤掉了3张四人台,增加了6张两人台。这样一改,店里的容客率一下就变高了,立马就带来了营业额上的显著增长,能做到一万三四。
3、拆掉厕所,多出3张桌子经营面积,营业额破2万!
然而,干餐饮就像是一个逐渐升级打怪的过程,你打败了一个,后面还会有一个更厉害的等着你。
在升级的过程中,小猪查理在精细化运营上也下了许多功夫。营业额做到一万七八的时候,门店再次遭遇到了增长瓶颈,有了前面改桌子提升容客率的经历,丁凯这回打起了店里厕所的主意。
“当时我们就在思考,如果留这么一个洗手间,按照厕所一天被使用30次来换算,那这30次变成3张桌子均到一个人身上就得200块钱,相当于我给每一个上厕所的人付的成本是200块钱。“
于是,他把店里的厕所拆了,扩了3张桌子,同时和隔壁门店达成协议,两家共用一间厕所。
这样门店的容客率进一步被提高,生意最好的时候,门店营业额能破2万。
4、餐盘多加20克食物 ,每月可节省1000元洗碗费!
除了想方设法开源增加利润,丁凯和团队在节流方面也没少下功夫。
因为小猪查理采用的是自助售卖形式,食物又都是小份装的,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餐盘,基本上每个顾客用一次餐能拿上14、15个盘子。每个月光洗餐具的费用都要四五千。
为了节省这部分成本,丁凯想了一个办法:在确定不会造成食物浪费的情况下,把一个盘子平均只装40克食物调整到了60克。
这样一改,顾客的用餐效率一变高,使用的盘子数量也就降到了10个左右,就是这一个小动作,小猪查理每个月洗餐具的费用,从四五千降到了三千左右。
5、和高校学生会合作引流,日营业额暴增到27000!
“很多餐饮企业做引流活动,多是无效营销,因为很多并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客群。”
因为守着高校,广告人出身的丁凯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主动找到了高校学生会人员,以给学生福利优惠的方式进行引流,一下子就将门店引爆。
此外,考虑到学生有寒暑假的原因,小猪查理又对流量做了补充,请来了抖音、小红书的达人,并集中探店。
正是以上动作,使得一个原本在存亡线上挣扎的烤肉店,变成了旺店。
开辟“猪肉烤肉”新赛道,
2年开出380家店!
如果说单店的生意火爆不足为奇的话,那么2年开出300多家连锁店,则足以看出丁凯在餐饮行业浸润多年的功力。
和许多餐饮连锁创始人思考如何让门店赚更多钱不同,丁凯做小猪查理的原点思考是如何做“一家不赔钱的店”,因为在高阵亡率的餐饮行业,不赔钱就意味着有赚钱的可能。
基于这种理解,他从以下几个维度将小猪查理做成全国最大的烤猪肉连锁,2年多的时间开出380家门店。
定位区隔化:
做“解馋”型烤肉,切大众刚需市场!
和其它烧烤品牌,切果腹、聚餐场景不同,小猪查理把自己定位为“解馋”型烤肉。
为什么要这么定位呢?丁凯有着自己的理解。
对于普通上班族来说,每月要承受来自房租、房贷、车贷、养孩子的压力,于是中午随便吃个盒饭,晚上随便吃碗面,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而即便如此,每个月总是要有那么几次大鱼大肉来解馋,去烧烤店吧,动辄150元以上还不能吃饱的人均,让人望而却步。
如果这时,在家门口附近有一个70、80元可够吃的地方,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去?
答案一定是肯定的,解馋型烤肉的好处是刚需市场,是大众市场,也更利于下沉市场开店。
产品差异化:
消费者在馋的时候会想吃什么呢?在丁凯看来,无非就两点:一个是吃肉,一个是吃辣,而这两点也正是小猪查理的产品核心。
1、瞄准市场空白,做川式“烤猪肉”
随着我国GDP的逐年增长,国人的肉类消耗量也在上涨,这当中属猪肉的消耗量最大,但是目前市场上的烤肉品牌基本都是以牛肉、羊肉为主打。
“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觉得做牛肉利润率看上去会更高,认为猪肉我们谁都会做,哪都能吃。但实际上真正把猪肉做好其实没有那么容易,也没有一个人说专注地去研究把猪肉做好。”
于是,小猪查理另辟蹊径,做具有四川特色的西昌烤肉,主打“小香猪肉”,立即和其他烤牛肉、烤羊肉等烤肉品牌形成了差异化。
小猪查理的主打爆品有“走地小香猪肉”、快手五花肉、叉烧五花肉等,在主推“烤猪肉”的同时,还搭配了牛肉、鸡肉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肉食需求。
2、加糖,做甜辣味,制造口味成瘾性
川式烤肉和川菜、火锅一样,最有记忆点的点还是它的辣。但经过实地的考察,小猪查理团队发现,传统的西昌烤肉之所以没有形成品牌化,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口味适配性很差,所以很难走出去。
因为相对于麻辣,甜辣会更具有成瘾性。就拿消费者从小吃到大的辣条来说,小时候想吃,大了还想吃,看到辣条就不自觉地流口水,就是因为它用“甜辣”制造了口味成瘾性。
基于这个产品逻辑,小猪查理在腌制食材的时候,会特意放糖,做甜辣口味,更受女性消费者欢迎也很好地迎合了北方市场的需求。
3、产品切成块状烤,顾客更有超值感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烤肉品牌产品都是片状,片状虽然容易烤熟,但是顾客吃起来没什么咀嚼感,就很难有过瘾的感觉。
那怎样才能让顾客吃肉的时候有大快朵颐的感觉?丁凯就发现,把肉加大加厚,并且将片状变为块状,就能让顾客吃爽。
< class="pgc-img">>所以,小猪查理的产品都以块状为主。无论是小香猪、五花肉,还是坨坨牛肉、鸡肉,基本都是切成块去卖。在厚度上,也会比市面上的肉厚出一倍。
在丁凯看来:“对于顾客而言,大块大块地吃肉不仅体验感更好,更有超值感,更能解馋,给顾客记忆点。”
4、用烤网替代烤盘,解决产品过油问题
肉变大变厚了吃起来是很爽,可同时一个尴尬问题出现了,相对于片状块状吃起来也会更油,而且不好烤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猪查理摒弃了大部分连锁烤肉品牌都在用的烤盘,而选择了用烤网替代。
好处是,和普通的烤盘相比,烤网烤肉的时候,油脂可以尽量地渗透进去,而不会附着在肉的表面,吃起来也就不会太油腻。
体验人性化:
烤炉可变化三种温度,省电的同时缓解顾客紧迫感
传统烧烤店,烤炉多只有一种温度,虽然火力很猛,可却存在两个弊端:一是过于费电;二是一直火力猛的话,烤得太快了,顾客就会感受到压力。
基于此,小猪查理选择在烤炉上做文章,将烤炉设置成变频烤炉。
不用顾客自己动手,烤炉就会根据顾客的用餐进度,在前期、中期、后期自动调节三种功率,省电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就餐体验。
效率极致化:
1、用79元自助售卖模式,节省2-3名员工
售卖的形式,决定了用餐效率。
作为一家烤肉店,小猪查理走的却是自助售卖的模式。
为什么会走自助售卖模式呢?是因为丁凯发现,如果单点,如果一桌两个人只点五个菜,那服务员的折返次数就会很多。
而采用自助模式之后,服务员折返次数少了,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人效。而且这样一来,门店也不需要再专门设收银的地方,还能省下一个收银员。
2、展示柜改为后开门,提高厨房补餐效率
以往,无论是麻辣烫店还是烧烤店,这种顾客自选的门店为了方便顾客拿菜,食材展示柜做的都是前开门。
但对于后厨而言,前开门有着两个明显的弊端:一是,所有的人送餐都要托着大托盘从厨房绕到前厅,补餐速度就慢下来了;二是补餐人员很容易和拿餐的顾客发生碰撞,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为了规避这两个弊端,在动线设计上,小猪查理特意将食材展示柜的前开门改成了后开门,同时对顾客做前开放式,这样一来,补餐的人再也不用绕到前厅来,直接就能在后厨操作,厨房的补餐效率还一下子就提上去了。
职业餐饮网小结:
“创业本就是要素的重组,而关键是谁的细节把握力更强!“
小猪查理能在2年的时间里开出300家门店,不仅是因为它抓住了猪肉烤肉的品类红利期,更是因为它能在许多行业日常容易忽略的细节处不断钻研!
做餐饮,能将平凡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做好,才有可能打造出差异化,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壁垒!
< class="pgc-img">>| 职业餐饮网 程三月
“预制菜正在杀死厨师”、“资本正在杀死厨师”、“连锁化正在杀死厨师”……
近些年,“XXX杀死厨师”的言论不绝于耳,甚至有人直言:厨师,已经是餐饮工业化的一条弯路。
殊不知,中国四万多亿的餐饮市场,离不开2000万厨师的默默付出;最抚凡人味的人间烟火气,少不了三尺灶台前的一次次颠勺。
然而,千万名厨师因“鲜少”被关注而被误解、被忽视、被“消灭”,成为餐饮行业的“孤勇者”。
真实的中国厨师的生活现状是怎么样的?厨师行业在时代变革下又有哪些出路和机遇呢?
近日,雀巢专业餐饮发布了首份《2022年厨师生存现状调查报告》,首次聚焦中国厨师,调研了全国各地各业态近4000位厨师,尝试通过剖析他们的现状与变化,窥探到厨师业的趋势与未来。
餐饮业的“孤勇者”,
2000万厨师捍卫人间烟火气!
“岗位流动性高、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10个厨师9个有胃病……”
每一家餐厅的背后,都站着一位“孤勇者英雄”——厨师。
总在后厨忙碌的他们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人,他们平凡但不普通,站在898万家餐厅的背后,默默捍卫着中国菜的魅力,捍卫着人间烟火气。
本报告首次将聚光灯打向厨师群体,展示其真实的生存现状。
1、30~40岁的青壮年厨师是中流砥柱,00后已到达战场
厨师是门体力活,也吃“青春饭”,身强力壮是基本要素。
对4000名厨师的调研显示,30~40岁的青壮年厨师是中流砥柱,占比高达41%。其次,26~30岁的占18%,40岁以上占20%。
图/《2022年厨师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00后也已经开始进厨师业,25岁以下的厨师占比达到了21%。
2、男女比例10:1,女厨师“凤毛麟角”
因为行业特性,大家都知道厨师业男多女少,但尚未有比较明确的比例数据。
报告则首次显示,目前的男女厨师比例是10:1,在被调研的近4000名厨师中,女性才327名。
图/《2022年厨师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女厨师“凤毛麟角”,但也是巾帼不让须眉,遍及餐饮的各个业态和各个岗位。
3、73%找工作都是靠熟人介绍,圈层非常垂直
厨师业是个充满人情和乡情的江湖,“传帮带”特性明显,找工作“圈层垂直”是个缩影。
报告显示,靠熟人介绍是厨师群体找工作的主要渠道,占比高达73%;饭店直聘/广告的方式占比17%;互联网平台招聘网站等只占10%。
图/《2022年厨师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垂直的背后,更反映出当下厨师们的“没有安全感”。
究其原因,核心是那种“不知下一站在哪儿”的漂泊感让他们选择抱团取暖:一方面,餐厅倒闭率太高了,可能干三个月就关门了,疫情下更甚;另一方面,高频的跨区域流动下,自发形成了以厨师长为核心的“圈子”。
4、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一周平均休息1天
都说当厨师苦,那到底有多苦呢?
首先,休息少。《报告》数据显示,每个月厨师一天不休的为6%,能够休息1-2天的占21%,能够休息5天以上的占24%,休息3-4天的占49%。
平均下来,厨师每周休息仅为1-1.5天。
图/《2022年厨师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再者,工作时间长。52%的厨师每天需要工作8~12个小时,10%的厨师工作12个小时以上。
其中,主厨和厨师长是最忙的,职位越高,责任越大,也越辛苦。
图/《2022年厨师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5、高温、胃病、腰痛,厨师职业病中标率几乎达100%
绝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各类职业病高危族群中,厨师竟然名列第二!仅次于消防员!
“厨房高温、油烟多、噪音大、潮湿闷热;一天可能需要站上十几个小时;每天制作佳肴上百,自己却难吃一口热饭……”
长期在厨房工作的厨师群体,职业病中标率几乎达到了100%。
《2022年厨师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胃病、脊椎病、腱鞘囊肿、油烟病、噪音病、腰部疾病等多种职业病侵扰厨师。
图/《2022年厨师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预制菜“浪潮”的冲击下,
厨师业正在进行一场“自我革命”!
从几年前餐饮连锁化浪潮冲击下,资本囔囔着要“消灭大厨”;再到近几年预制菜的爆火,“去厨师化”舆论甚嚣其上,厨师业人人自危。
诚然,连锁化、智能化是餐饮业不能逆转的趋势。
但,料理包可以提供标准,却提供不了人间烟火气!中国菜背后更蕴藏着上千年中华饮食文化,这些都不可能在资本和技术的裹挟下泯灭!
不过,在餐饮业整体升级的大背景下,报告中也透露出厨师业正在进行一场“自我迭代”与“自我革命”。
1、学历“变高”,30岁以上的厨师本科学历占比较高
曾经,“文化水平不高”是厨师特有的标签,而如今,厨师业慢慢正在转向“高学历化”。
《2022年厨师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30-40岁及40岁以上的厨师,本科学历占比较高。18~40岁厨师样本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16%,较以往样本数据提高2%。
图/《2022年厨师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厨师们学历变高,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高学历人才愿意进入餐饮业了。
从前的厨师都靠“熬”,从学徒到上灶可能都需要好几年,但现在培养的时间大大缩短了,有些连锁餐企甚至直接从学校招聘管培生。产品研发经理、行政总厨等体面又高薪的岗位,极大提高了高学历人才从事厨师行业的意愿。
二是万店连锁时代,餐企需要高学历人才。
连锁化让餐饮从“盐少许、小火慢炖”等经验主义,过渡到“精确到克、秒”的数据主义,这对从业人员有更高的要求。
当下的中国厨师正在转型,已不再是只能身披白色战袍的炒菜师傅,而是朝着更具广阔视野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产品经理身份转变。
2、薪资“分化”,40岁以上厨师收入20万以上占比越高
餐饮产业在升级,厨师薪资分化也成了一个趋势。
《2022年厨师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18~25岁厨师的薪资集中在5万~10万;26~30岁的薪资集中在5万~10万和10万~15万;而到了40岁以上就有明显差异,收入超过20万的占比高出其他一大截。
图/《2022年厨师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厨师的工资水平开始分化:
一部分厨师变成了“炒手”,依旧干着简单、重复的、低水平的劳动,尤其是在一些连锁餐企的一线,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没有太多技术难度和提升空间,薪资也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还随时面临着被机器取代的威胁。
而还有一部分厨师慢慢走向了管理岗位,从事管理和技术研发,做着高附加值的工作,工资也从“死工资”变成了奖金、股权、分红等多种分配方式,年入百万都不是梦。
报告中显示,在年薪超过20万的厨师中,60%的人有入股分红的收入。
3、行业“分级”,“主厨时代”和“总厨时代”来临
随着连锁餐企的快速扩张和资本的助力,在追求规模化和极致效率化的当下,餐饮业分化出两个方向:一种是“顶天立地”的匠心餐饮,另一种则是“铺天盖地”的连锁餐饮,
那厨师行业也将分级出两条出路:
一条是“主厨路”,在精致餐饮里当名厨。
不得不说,米其林提升了厨师群体的知名度与社会地位,越来越多的名厨从后场走到前台。如今,在一线城市,这种主厨模式的餐厅越来越多,包括大董、新荣记,以及新锐的菁禧荟、甬府、拾久、遇外滩等等。
这些名厨,或许会像古代占星术士变成天文学家那样,从厨师进阶成分子料理师或者烹饪艺术家。
一条是“总厨路”,在连锁餐饮里当管理者。
毕竟就算是大热的预制菜也是需要有大厨来研发的,而且中国人对烟火气有着骨子里的情结,“费大厨”等热炒餐饮店的火爆也证明了消费者对新鲜出炉的、热炒菜的偏爱。
如何平衡“锅气”和“效率”,这是新时代给厨师们出的新题目。
但不管是总厨还是主厨,说到底,厨师还是一门手艺,熟能生巧,没有捷径可走,资历越深越“值钱”,深耕是唯一的法门。
雀巢专业餐饮的《报告》中显示,年薪20万以上的厨师,从业时间百分之八十都在10年以上。
图/《2022年厨师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职业餐饮网小结:
没有人能改变潮水的方向,每个人都不得不在浪潮中被迫与时代共舞,厨师行业亦是如此。
工业化连锁化智能化时代下,在面对效率和系统如何保持“烟火气”,这不仅是厨师与预制菜的竞争,也是餐饮业与无孔不入的现代化一次漫长的抗争。
但,与其说厨师正在被消灭,不如说,这个古老的行业正在自我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