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鑫】据港交所网站消息,6月19日,知名餐饮品牌、初代网红绿茶餐厅运营商绿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茶集团)重启港股IPO。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绿茶集团第四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此前,绿茶集团曾三次递表港交所,三次折戟。
当网红光环褪去,高翻台率不再,绿茶集团希望以加速扩张寻求增长,突破发展瓶颈。不过,激烈竞争之下,绿茶集团能否如愿实现增长,敲开港交所大门,仍然未知。
初代网红绿茶餐厅重启IPO,2023年营收约36亿元
2021年3月,绿茶集团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但由于材料出现错误,例如财务单位矛盾,将“流动负债总额”写成了“流动资产总额”等,招股说明书在6个月后失效。
2021年10月,绿茶集团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并于2022年3月通过上市聆讯,但上市申请材料再次失效。
2022年4月8日,绿茶集团第三次在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并于三天之后通过聆讯,但招股说明书又一次失效。
时隔2年,绿茶集团再次踏上港股IPO征途。
从财务数据上看,2023年绿茶集团经营业绩显著提升,营收、净利均实现大幅增长。据最新招股说明书披露,2021年至2023年,绿茶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93亿元、23.75亿元和35.89亿元;同期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38亿元、0.25亿元和3.0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率则分别为6.0%、1.1%和8.5%。
门店规模方面,近年来绿茶集团加大扩店步伐,门店规模不断扩大。招股说明书显示,绿茶餐厅总数由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236家增至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360家,复合年增长率为23.5%。
截至2024年6月11日,绿茶集团的餐厅网络包括382家餐厅,并覆盖中国内地21个省份、4个直辖市及2个自治区。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2023年,在中国休闲中式餐厅品牌中,绿茶集团按餐厅数目计排名第三,按收入计排名第四。此外,在重点提供融合菜的休闲中式餐厅品牌中,就收入而言,绿茶为最大的餐厅品牌。休闲中式餐厅市场高度分散,市场参与者众多,2023年绿茶集团占据0.7%的市场份额。
对于募集资金用途,绿茶集团在招股书中表示,此次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扩展餐厅网络;设立中央食材加工设施;升级信息技术系统和相关基础设施;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网红光环褪色,翻台率大幅降低
绿茶餐厅的故事可追溯至2004年。
彼时,绿茶餐厅的联合创始人王勤松、路长梅在杭州西湖附近开设绿茶青年旅舍。在与全国及世界各地顾客的相处中,他们逐渐意识到融合菜最适合广泛的顾客,因此,他们开始钻研融合菜,还开发了烤鸡、火焰虾等广受顾客青睐的菜品。由于主要接待年轻的背包客,餐厅的菜品价格亲民,旅舍餐厅大受欢迎,也因此成为绿茶餐厅的雏形。2008年,第一家绿茶餐厅在杭州西子湖畔正式营业。
绿茶餐厅诞生之初,凭借面包诱惑、绿茶烤鸡等创新特色菜式,及较高的性价比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初代网红餐厅。在绿茶餐厅火爆时期,前去用餐的食客需要排队2小时以上。
经过20年的发展,绿茶餐厅虽然在性价比方面依然保持一定优势,但在菜品创新及品牌吸引力方面,已大不如从前,早已褪去网红光环。
招股说明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绿茶餐厅单店人均消费价格分别60.5元、62.9元和61.8元。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休闲中式餐厅人均消费介于人民币50元至100元。
在菜品创新方面,大河财立方记者在大众点评搜索发现,在绿茶餐厅的网友推荐菜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面包诱惑、绿茶烤鸡和石锅鸡汤豆腐,这三款菜品已推出多年。
事实上,绿茶集团也十分注重新菜品的研发,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公司通常每年更新约20%的菜品,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分别推出178个、172个及168个新菜品。然而,至今未出现新爆款。
除了菜品爆款难再,绿茶集团品牌吸引力的下滑还直接体现在其餐厅翻台率的大幅降低。
2021年至2023年,绿茶餐厅的翻台率分别为3.23次/日、2.81次/日和3.30次/日。
而在10年前,绿茶餐厅最高的日均翻台率能达到6~8次。据报道,创始人王勤松曾表示,绿茶餐厅的翻台率一天4次是下限,7次是上限。在他看来,4次/日的翻台率是大众餐饮的一道门槛。如今的绿茶餐厅,跨过这道门槛,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10年前,绿茶集团在服务、创新方面都走在餐饮业前列。但是这几年整体表现不是很亮眼,餐厅在菜品、服务、场景创新方面也没有太大变化。”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
激烈竞争之下,以加速扩张寻求增长
当网红光环褪色,高翻台率不再,面对餐饮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绿茶集团的增长策略是加速扩张。
招股说明书显示,绿茶集团计划于2024年、2025年、2026年及2027年分别开设112家、150家、200家及213家新餐厅。这意味着,未来四年绿茶集团预计开出675家新店。
从具体举措来看,绿茶集团拟在现有地域市场扩大市场份额,计划通过在现有地域市场内选定新地点(包括一线和二线城市及低线城市),加速市场下沉。
绿茶集团目前没有海外业务,于是海外市场也成为其扩张的领域之一。招股说明书披露,绿茶集团计划于2024年至2027年在海外总共开设约30家新餐厅。同时,绿茶集团表示,公司可能会继续选择性在海外大城市开设新餐厅,预期品牌将吸引一定数量当地消费者垂青。
此外,绿茶集团表示其绝大部分餐厅均位于购物商场内,计划增加位于著名旅游景区的餐厅数目,以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并增加进一步扩大餐厅网络的机会。截至6月11日,除绿茶集团已开设的3家餐厅外,公司已签署两家旅游景区餐厅的租赁协议,预计于2024年至2027年开设额外20家该等餐厅。
未来,绿茶集团还计划增加小型餐厅数目。该公司表示,计划专注开设面积较小的餐厅,预期小型餐厅的翻台率较高且经营成本较低,使公司得以实行更具灵活性的扩展战略。
对于绿茶集团加速扩张策略,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餐饮集团不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开店扩张计划,是盲目行为,想用上市来扩张,突破发展瓶颈,只能算是一种自我催眠。
对于此次重启IPO,在朱丹蓬看来,在整个餐饮行业步入内卷的节点,绿茶集团此时再度谋求上市,或是为增强员工以及供应商的信心,对于公司整体发展不具有实质性价值。
朱丹蓬表示,近年来市场上同类业态越来越多,绿茶集团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绿茶集团未来要想更好地发展,还需要“内外兼修”,在业态创新、多品牌发展等方面有更多探索。同时,在同质化严重的餐饮市场,新品牌层出不穷,市场竞争加剧,绿茶集团整体发展将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责编:史健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京报讯(记者王萍)近日,证监会官网发布《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公示(2024年7月12日—2024年7月18日)》(以下简称“公示”),要求绿茶公司补充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材料,包括股权架构、股东情况、股权激励、大额分红、合规经营等5方面补充材料。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在合规经营方面,证监会要求绿茶餐厅说明是否存在食品安全违规被处罚情形及整改情况,同时要求其说明食品供应链具体模式和预制菜占比。
公示要求,绿茶餐厅应补充说明2017年5月发行人配发优先股定价不一致的原因;通过协议控制杭州绿茶、武汉江南绿茶、北京绿茶的原因、合理性及合规性,是否实质搭建了协议控制架构。实际控制人王勤松、路长梅所涉外汇管理违规事项的具体情况、处罚处理情况等,并说明是否会对本次发行上市造成实质性障碍;家族信托通过多层架构持有发行人股份的原因及合理性。
关于股权激励,证监会要求绿茶餐厅说明现有股权激励计划的原因及背景、入股价格、作价依据、资金来源、具体人员构成等,并说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是否存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禁止持股主体等。同时要求说明报告期内分红金额和内部决策程序履行情况、税费缴纳情况等,说明实施现金分红的合理性及合规性,以及大额现金分红的情况下实施本次融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此外证监会还要求,绿茶餐厅应说明境内运营实体食品安全管理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是否存在食品安全违规被处罚情形及整改情况,是否构成重大违法违规行为;食品供应链具体模式和预制菜占比,是否符合《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进行使用明示等规定要求。
从2021年3月开始绿茶餐厅先后3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2024年6月19日,绿茶餐厅第四次冲刺港股IPO(首次公开募股)。从最新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2021年至2023年,绿茶集团3年的净利润共计超过4亿元。2023年,新开餐厅数量达到89家,今年计划再开新门店112家。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预制菜成为近期绿茶餐厅的较大争议问题。今年3月,有媒体报道,在杭州绿茶餐厅后厨发现38元的“佛跳墙”用的是预制菜,且未在菜单中标注“预制菜”字样,也不会主动告知顾客是预制菜。
编辑 王琳
校对 陈荻雁
联社(北京,记者 李丹昱)讯,在沉寂半年后,绿茶餐厅更新了招股书。据绿茶餐厅最新招股书显示,2021年前5个月,净利润为4833.6万元,实现扭亏,但日均接待人数、翻台率等数据与疫情前相比,仍未恢复。
“绿茶餐厅在经历亏损后属于带病上市。想通过上市来扩张,来突破发展瓶颈并不现实。港股多家餐饮企业因为在后疫情时代复苏不及预期,股价出现大幅波动,这会影响市场对绿茶餐厅的判断。”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
最新报表:营收、净利均好转
此前,根据港交所信息显示,绿茶餐厅的招股说明书已有6个月没有更新,显示失效。业内不少声音猜测,绿茶餐厅或将暂停IPO。
“市场认为绿茶餐厅可能会暂停IPO的原因还是受业绩影响,此前登陆港股的海底捞、呷哺呷哺等餐饮企业在今年都遭遇了股价腰斩,这对品牌力相对较弱的绿茶餐厅来讲,压力更加明显。”餐饮行业营销专家唐立表示,今年以来,受估值不理想等因素影响,多家企业放慢了上市步伐,绿茶餐厅或许也将放缓脚步。
但上述猜测并未得到绿茶餐厅方面的证实,其内部人士仅对记者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
招股书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绿茶餐厅营收、净利均有所好转。2021年前5个月,绿茶集餐厅实现收入9.06亿元,同比增加109.7%。其中,餐厅经营实现收入7.95亿元,占公司收入比重的87.7%,规模同比增加约128.37%;外卖服务实现收入1.11亿元,占比12.2%,规模增加约31.9%。
虽然收入同比增加明显,但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不少餐厅属于停业状态。从翻台率来看,绿茶餐厅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2018年-2020年,绿茶餐厅翻台率分别为3.48、3.34、2.62,2021年前5个月翻台率为3.32。
与海底捞、呷哺呷哺等同在港股的餐饮企业相比,绿茶餐厅翻台率仍相对较高,但其开店数量远不及上述品牌。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门店数量已达到1597家,呷哺呷哺品牌门店数量也已达到1077间。与之相比,截至2021年前5个月,绿茶餐厅门店总数仅为184间。
海底捞工作人员曾在采访中对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随着门店加密、增多,翻台率还将进一步下滑。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绿茶餐厅人均消费分别为54.8元、58.4元、61.3元,2021年前5个月人均消费为59.9元,有所下滑。
整体来看,绿茶餐厅的营收重点仍来自广东省。绿茶餐厅每家餐厅日均接待人数、翻台率等指标中,广东省均排在第一位,分别为629和3.80。
“绿茶餐厅的主要收入增长仍依靠广东省、华东地区的提振,地域突破迟迟未有起色,这也是绿茶餐厅着急IPO的原因之一。”业内人士透露,绿茶餐厅一直计划进入下沉市场,但资金链压力导致其扩张一直未能达到一定规模。
由于绿茶餐厅在广东省布局较深,今年5月底-7月初的广东省疫情对其造成直接影响。据招股书显示,绿茶餐厅位于广东省的14家餐厅暂停营业3-27天不等,目前已经全部恢复营业。
截至2021年前5个月,绿茶餐厅仍有15家餐厅录得餐厅层面经营亏损。招股书披露,2018年、2019年及截至2021年5月31日止五个月,绿茶餐厅经营利润率分别为10.4%、11.7%及11.6%,属行业参与者所记录范围中的低水平。
而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大多数休闲中式连锁餐厅于正常年份可录得10%至18%的餐厅层面经营利润率。绿茶餐厅在招股书中称,这是由于新餐厅在餐厅网络中占有相当比重及提供的菜品价格亲民所致。
单一品牌困扰
从招股书可以看出,绿茶餐厅的业务仍以在商场开设餐厅为主导。但在近年来,新式餐饮品牌崛起,火锅、酸菜鱼等品类对绿茶餐厅的固有“网红”地位造成影响。
绿茶餐厅所在的休闲中式餐厅品类集中度并不高,据灼识咨询报告显示,2020年,前五大休闲中式餐厅运营商仅占休闲中式餐饮市场总收入的3.8%,分别是西贝、小菜园餐厅、太二酸菜鱼、绿茶餐厅,以及外婆家,其中绿茶餐厅以0.5%的占比位列第四。
但据业内人士表示,外婆家、绿茶餐厅等第一代快时尚餐厅的市场正不断被稀释,“上述品牌虽然在休闲中式餐饮市场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其品牌号召力不断衰弱。”
绿茶餐厅在招股书风险提示中提及,其业务依赖市场对绿茶品牌的认知度,倘若无法保持或增强品牌知名度,公司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事实上,品牌单一带来的品牌“老化”困扰在餐饮行业普遍存在。九毛九、呷哺呷哺均选择多品牌发展策略,海底捞(06862.HK)则依靠供应链优势做起快消品和自热火锅。
目前,九毛九(09922.HK)旗下太二酸菜鱼、怂重庆火锅厂、那未大叔是大厨等品牌热度已经超过主品牌九毛九西北菜;呷哺呷哺集团旗下的呷哺呷哺与湊湊基本形成“平价+高端”的组合,截至今年上半年,湊湊贡献收益占集团销售额37%,比例再次提升。
据上述业内人士分析,绿茶餐厅多品牌战略仍需在下沉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后进行,“绿茶餐厅总体规模较小,主品牌的品牌力仍需加强,如果同时推出多个品牌,反而分散精力。”
据招股书显示,绿茶餐厅仍存在对主要供应商的依赖,能否实现多品牌化亦存在客观问题。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以及2021年前5个月,绿茶餐厅对一名独立第三方供货商的采购额分别为人民币1.65亿元、人民币2.99亿元、人民币1.17亿元及人民币4170万元,分别占总采购额的31.9%、45.8%、18.0%及10.8%。绿茶餐厅主要从其采购食材及半加工食品。
“绿茶餐厅还未完全解决山寨餐厅问题,如果将下沉和多品牌同步进行,对资金链的压力会更大。鉴于目前国内餐饮行业门槛较低,绿茶餐厅等快时尚品牌还是应该在食品安全、供应链上下功夫。”唐立对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