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咖啡馆
老会堂音乐厅
老俄侨家庭咖啡
开在哈尔滨老洋房里的
那些咖啡馆(二)
冰城馨子
“咖啡是哈尔滨城市的与生俱来,它是婉约的浪漫也是不懂干涸的河流。”
在写哈尔滨老洋房咖啡馆的系列介绍中,查找历史资料时,发现了这句对哈尔滨与咖啡的描写。我一个字一个字的咀嚼,深感它们的内在和份量。
哈尔滨特殊的历史形成,不但俄式西餐普及,也是中国最早传入咖啡的城市之一。咖啡和红茶很早就被侨民带入了哈尔滨的生活,三十年代的哈尔滨就有260多家西餐厅和咖啡馆了。捷克坦斯剧院 、米尼阿久尔、马尔斯、桑托斯等茶食店,都是哈尔滨当时非常有名气的咖啡店,有人描写当年的哈尔滨“在侨民的客厅里、在繁华街道上的西餐厅、咖啡馆里,都飘散着咖啡的香味。”
华俄后裔胡泓老师的露西亚咖啡西餐厅,是我接触哈尔滨老房子咖啡厅的第一家,想追寻现在开在哈尔滨老洋房里的咖啡故事,便是缘于胡泓老师描写俄侨在哈尔滨生活的小说集《哈尔滨的忧伤》中的《小咖啡店靠窗子的餐桌》。
晚秋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开始了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的老洋房咖啡馆游。一个人,穿着薄呢大衣,走在秋叶纷飞的晚秋。再次坐在露西亚咖啡厅,恍惚之间,看到了当年自己坐在靠窗子的小桌前(于2008年)......
先在南岗区博物馆周边走了几个老洋房咖啡馆,留下《开在哈尔滨老洋房里的那些咖啡馆》,今天接续:
西头道街57号:
露西亚咖啡西餐
首次遇见露西亚是2007年的晚秋,当看到这门窗前爬满藤蔓的咖啡屋时,带着惊喜推门而入,看到的这似曾相识的俄罗斯人家,让我思绪万千。
第一次来我就喜欢上靠窗子的小桌子,就是胡泓老师写的《小咖啡店靠窗子的餐桌》的位置,虽然我比这个故事中的女人要从容一些,但她那第一次局促的感觉我能懂。
这里还是哈尔滨老俄桥纪念馆。墙上的照片中有一个漂亮的俄罗斯女人,这是一个生在中国小镇横道河子、在哈尔滨生活了九十一年的俄罗斯女人。房间里的这些家俱、照片及一些物件,都是她留下来的,它们仿佛在告诉后人,曾经在这个城市生活过的俄侨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对这个城市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曾多次和朋友、或者陪来哈尔滨的朋友到过这里喝咖啡,吃西餐。那厚厚的一大叠留言薄上,有着我们写下的留言,每次来都会找到以为前的看看,恍如昨世。这里不但成了哈尔滨的网红店,还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好的五十家餐厅”。据说电视剧《悬崖》有一集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后来朋友介绍我认识了这个咖啡店的老板、也就是《哈尔滨的忧伤》的作者湖泓老师,一个有着华俄血统、多才多艺老帅哥,我被他的故事他的情怀打动,曾用大篇幅拍写过《露西亚的雕刻花园和她背后的故事》。
一晃大约有八、九年没来了,还好,依然如故。我要了杯薄荷味的俄式红茶,对我来说,这份清香就是露西亚的味道。与店主美女思娇聊天,巧的是她说刚在平台上给我留过言。她还说坐在窗前的两个客人还提起过我,才发现原来是一位网上神交的姐姐。姐姐说看到我发的老俄侨私房菜就来了,结果错进了露西亚,但有缘的是我们在这里邂逅。
思娇说胡泓老师晚上会过来,让我多呆一会儿。因为时间不早了还要走两个地方,我便匆匆告辞。晚上接到胡老师的电话,邀我哪天再去尝尝他做的俄侨餐,盛情之间我似乎已经嗅到了那别样的菜香。
端街4号:
老俄侨家庭咖啡馆
中央大街附近的老俄侨家庭咖啡馆,前段时间我刚介绍过。这个今年春天才诞生的家庭咖啡馆,可以让我们更深更多地了解和体验当年的俄侨生活。
进门穿过一楼俄侨餐馆,经过后院的博物馆上二楼,就是典型的老哈人家——老俄侨家庭咖啡馆。顾名思义,走进家庭咖啡馆,就像来到了当年的俄侨人家。一条幽长的走廊,分别有大客厅和小套间、中客厅、小客厅,还有面包、咖啡间,卫生间。
高高的举架,油黄的门和窗子,飘逸的窗纱,拉桌、茶几、柜子、油画、花瓶、台灯、钩织台布、咖啡杯、老唱机等,是那么的熟悉,沙发上随手放着的毛衣、大披肩,仿佛是主人匆忙离开,那看似的凌乱中却透着一份精心布置的匠心。
从那些摆放的照片、雕塑、花儿、手帕、茶盘、形形色色杯子,甚至是过去的一个老衣架上挂着的刺绣中,你都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气息。精致的生活方式,温馨的生活态度,浪漫的生活格调,如梦般的老俄侨人家。
老宋说傍晚的时候宝蓝色的天空透进来特别好看,所以那天我从上午一直在这里坐到黄昏。室内鹅黄色温暖的灯光,与室外宝蓝色的天空映照,有位佳人站在阳台上喝着咖啡,望着街景,一幅唯美浪漫的画面。
老俄侨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影响了那个年代的哈尔滨人,哈尔滨人现在的很多生活习惯和方式都留有俄侨生活的印迹,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并怀旧的情感所在。
从露西亚出来不远就到了江边,正是夕阳西下的好时光。顺着斯大林公园一直走到江畔餐厅,这座漂亮的老洋房几年前通过修整,重新焕发了当年的容颜。
< class="pgc-img">>哈尔滨老洋房里的西餐厅,这将是我的下一个介绍的系列。
其实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并不逊色中央大街的风情,自然风光与特色建筑、雕塑、灯栅、老树形成了完美的统一,一个长长的画卷。尤其这里特别适合看夕阳日落,这是哈尔滨最不奢侈、也是最美的一道景观。
通江街82号:
老会堂音乐厅爱乐咖啡
漫步来到通江街的老会堂音乐厅,遗憾的是老会堂音乐厅修复开业有几年了,我只是在前年参加过一个朋友的音乐会。对这幢老建筑最深的记忆,是改造前的傲古雅咖啡馆,这个开在老洋房里的咖啡馆是当年绝对的网红,《萧红》、《黄金时代》、《哈尔滨记忆》等电影电视剧都在这个老教堂咖啡馆里找到过老哈尔滨的影子。
2013年老会堂改造前夕,我曾经写过一篇《致逝去的开在老会堂里的咖啡馆》,曾经写道:“我和许多热爱着这个开在老教堂的咖啡馆人们一样,一次次来到这里,与它道别。与其是送别在这里静默与热闹了八年的傲古雅,还不如说是道别一段内心的故事。因为傲古雅咖啡馆永远都会在,我们告别的是那个有着妙曼的彩玻璃的圆窗,那科林斯柱撑起穹拱的、开在老会堂里的咖啡馆,还有它曾经带给我们的那些微妙的怀旧感。”
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史称"哈尔滨犹太总会堂"、"哈尔滨犹太老会堂",1909年1月15日落成并启用,是哈尔滨犹太人宗教、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中心。2013年2月,哈尔滨市政府斥资1亿多对犹太老会堂区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改造后的犹太老会堂,一二层为音乐厅,每天精彩的表演,再现着哈尔滨西洋室内音乐的辉煌。
去年我在朋友圈里看到老会堂音乐厅的三楼开了咖啡厅,这个傍晚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听音乐,而是专程看看咖啡厅。
推开老会堂的大门,便发现两旁有着古铜色大门的咖啡屋。我看到了曾经熟悉的细长的圆顶的窗子,这让我非常惊讶,还有点疑惑,我原来分别看到的是宽宽大大的现代咖啡厅的情景啊?!因为这一天走了数个咖啡馆,实在是不能再喝咖啡了,不坐下来就无法从容,所以只是匆匆拍了几张照片便离开了。此时,音乐厅里传来袅袅的钢琴声。
回来查找资料介绍我才恍然大悟,真是孤陋寡闻了,原来老会堂的三楼上开的是“音乐书吧”,我竟然没发现指示牌,所以错过了。这个音乐书吧的规模不小,可同时容纳上百人,除了阅读,这里还举办小型演出、音乐主题沙龙讲座等,当然读书还有咖啡陪伴,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一楼这个咖啡厅叫老会堂音乐厅爱乐咖啡,应该是新开不久。当咖啡馆遇到老洋房、音乐、书,仅这几个元素就足以给人美好愉悦的想象,需要的是花时间坐下来感受一番。
从老会堂音乐厅爱乐咖啡屋出来,穿过几条街,看到路边有好多灯火通明的特色小店。好久没这么出来慢慢地走走了,发现我们的城市还真是很美的。
这个傍晚我第一次来到再次整修后的索菲亚教堂广场。如此宁静的夜晚,修旧如旧的老教堂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看到教堂广场的街角有一个咖啡店,想着坐在里面喝咖啡、望着夜色里教堂的感觉一定惬意,便推门进去。不巧的是,刚刚打烊。我看了下表,晚六时。也好,走了一天,两万多步,腰隐隐作痛,该回去了。
这个周末的老洋房咖啡馆游,虽然只是一次匆匆的探店,但这样的游走让我有种阅读城市光阴的感觉,对生活的城市又有了一份认识和热爱。
咖啡馆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与一个不一定常见面的朋友。你在那,我就心生温暖,就有一份浪漫的企盼。
走进老洋房里的咖啡馆,更像是穿越时空的隧道,能够让你触摸到时光流逝的痕迹,听到自己一路走来的声音。
(部分资料片和介绍选自老会堂音乐厅公众平台,在此感谢)
来有这么多好吃又上档次的馆子啊!走起!
哈尔滨记忆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用餐环境很舒服,菜的口味也很地道,值得一提的是锅包肉,限量供应,每天只有四十份,如果好信你们可以试试,餐厅送的冻梨红果,这口味,会一下子勾起我们记忆中儿时的味道。
跨越地址:群力第五大道与景江东路交口(景江东路1225号)
跨越电话:0451-83078666
蜀九香火锅酒楼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环境很不错,装潢很有风格,蛮有品质和格调的一家店,是一家全国连锁的成都火锅。价格与环境很搭,比一般的火锅贵一点点,但确实值得一去。锅底辣度可以跟店家要求,没有特殊要求,默认是微辣的。肉类推荐九香牛肉、酥肉、九香丸子、鹅肠,属于特色,肉嫩,入味也不错,尤其推荐九香牛肉和九香丸子,很喜欢。
跨越地址:群力第五大道1159号
跨越电话:0451-51670000、13703682662
牛屋日式烧肉专门店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饭口时间人还不少,布置是日式的装修配上现代的涂鸦,灯光略暗,环境尚好,肉是服务员帮烤的,每道肉上的时候盘子里有一个竹签,上面写着肉的名字,两个人点了两盘肉,一个雪花黑牛上脑,一个牛肋条,牛肋条味道好,汁液丰富越嚼越香。
跨越地址:工农大街99号(上和园著)
跨越电话:0451-87533789
哈密古丽新疆餐厅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店里环境非常好,伊斯兰风情的装修,服务也特别好,服务生特别热情周到。先给客人上来的是新疆酸奶,样子很好看,点咸,还有点酸,有点甜,可能在你喝第一口的时候觉得不好喝,但一会吃烤串时,你就会知道它的用处了,解腻。烤串,5元/串,看上去就跟街上的新疆人烤串一样,但也确实和我们汉族人烤出来的不是一个味道,真心推荐,而且点的人很多。
跨越地址:群力工农大街101号(工商银行对面)
跨越电话:0451-86766777
千里马百合料理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店很大,环境挺好,有点商务范的感觉,楼上有包间,三文鱼青木瓜丝,吃起来特别清爽,里面放了芥末或者芥末油,很解油腻。
跨越地址:群力第五大道1159号
跨越电话:0451-82271111
王庆章得莫利炖鱼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很好吃的得莫利炖鱼,用大粉条大豆腐块一起炖吃起来特别香。群力景江东路上,挺好找的,门口有停车位,挺方便的。环境挺好,比黄河路的要好一些装修,毕竟新开的相对来说。
跨越地址:景江东路1435号
跨越电话:0451-51711112
艾豪丽披萨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装修风格很像漫咖啡哎,休闲的感觉。味道方面,真的,真的,非常好吃!每样都好吃!肉类套餐很划算,包括肉肉、沙拉、玉米、薯角,相对经济很多。除了有点贵之外,没有什么别的缺点了。
跨越地址:群力第五大道1085号
跨越电话:0451-51808883
一寒九煮火锅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环境很好,一楼大锅,二楼小锅。调料自助,有很多可选,还有炝拌菜和虾片,都很新鲜,肉质很好,他家结合了东北火锅和四川火锅的特点,菜品上很全。把传统的牛肉和四川火锅必点的百叶、黄喉等综合着吃,特别有满足感。
跨越地址:群力新区第五大道关东古巷对面
跨越电话:0451-55559551、0451-55559552
半岛.Peninsula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自动门打开,一股暖意扑面而来,环境装修得高大上,显得桌上的餐具熠熠生光。生滚鱼片粥味道超棒,萝卜牛腩堡是绝赞,牛腩和萝卜完全都炖化了,非常的入味,味道相当之好。
跨域地址:群力远大商业购物广场B区欢乐街群力大道1390号
跨越电话:0451-51820000、18945670010
更多攻略:
侃美食(微信号kanmeishi)是WeMedia自媒体成员之一,WeMedia是自媒体第一联盟,覆盖5000万人群。详情搜索“wemedia20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询(是查询,不是查看哦)美食攻略
↓↓↓
<>者:宋兴文
道外回民饭店一直经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虽然离我们很近,但其老照片却很少见 ,这张摄于1985年的照片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道外回民饭店影像。
道外回民饭店开业于1959年,是公私合营后道外区新组建的最大的回民饭店。它是在老郭家馆、华兴号、三合成等饭店基础上组建的,地址在靖宇十一道街和十二道街之间,是一座二层砖楼的一楼,原华兴号旧址。
老郭家馆,1927年开业,地址在靖宇十二道街278号,是哈尔滨历史上资格最老的回民饭店之一,也是解放前哈埠回民饭店四大家之一。老郭家馆创始人郭绍先(?—1984),山东莘县张鲁集人,兄弟六人,排行老六,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闯关东”来到哈尔滨,据说先是走街串巷提着篮子卖包子,后来积攒了一定资金,在正阳十一道街开设郭家馆,因其开设时间早,在道外回民圈内声望高,故人称老郭家馆。1956年,老郭家馆成为公私合营饭店。
华兴号,1946年开业,地址在靖宇十一道街270号。创始人马占鳌(1911—1987),回族,“闯关东”前在家乡冠县是武术高手,自创的“三和面合手包”也曾是享誉冠县的名食。华兴号开业后,所请灶、案俱是一时之名师,很快名声鹊起。1956年,成为公私合营饭店。
三合成,1947年开业,地址在道外靖宇街233号。老郭家馆郭绍先的侄孙郭大林老人回忆:三合成由钟德轩、高相才等三人合伙所开。李家餐馆的李华丰老人回忆:五十年代初在靖宇十二道街路北,水楼对面。面案有李明山、杨殿明、宋某,厨师有高相才,服务员有伍福生。
1954年道外靖宇十二道街旧影
1954年靖宇街与北十二道街交口处的三合成
六、七十年代,道外回民饭店所属为道外区回民饭店两个中心店之一的“文革饭店”,营业面积有250多平米,人员61人。道外回民饭店的经营品种有馅饼、水饺、各种熘炒、套菜。天气寒冷时,加营传统民族风味涮羊肉。1984年,道外回民饭店业顺应时代,开始改革放开经营。八十年代后期,道外回民饭店又分出桂花斋和回头香两店。桂花斋是道外回民饭店1986年装修后改的名,其创制的“金龙大麻花”1989年参加商业部在西安举办的全国优质面食品大赛上获得过“金鼎奖”。回头香原是道外回民饭店的烧麦部,1988年扩建装修,12月23日竣工开业,当时在哈已经断档30多年的“回头”是其主打品种。1993年,两店店址拆迁,1995年新楼落成后继续经营,2001年停业。
1958年11月22日,道外区回民饭店全体职工合影纪念
道外回民饭店在国营时期的老道外饮食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建国前的私营回民饭店业主、厨师、服务员都曾是道外回民饭店的职工。其中业主有老郭家馆郭绍先、镇兴馆杨增善、永发合杨耀福、老仁义馆佟继章、杨家馆杨玉珍、蔡家馆蔡玉河等人,厨师有吴凤山、高相才等人,面案有钟德轩、辛友海、李瑞山、霍丙秀等人,服务员有马彦章、洪万才、杨瑞麟、李发振等人。这些老回民书写了哈尔滨回民饭店的历史,开创了哈尔滨回民饮食业的黄金时代,在1956年后成为国营饭店的职工,作为国营饭店的中坚力量一直工作到退休,至今他们的后人中还有人在老道外继续经营着回民小馆,做着传统回民老菜。
道外回民饭店中最有名的厨师和服务员当属吴凤山和马彦章。
1965年12月20日。道外回民饭店全体职工欢送吴凤山老师傅退休留影纪念
吴凤山,生于1903年,虽是汉族,却一直在回民饭店中上灶,据说他早年从北京带徒弟来哈,曾服务过哈尔滨多家回民名店。他是哈尔滨回民饭店中最有名的厨师,1964年,他被授予三级烹饪师技术职称,是全市唯一的回民饭店厨师。1965年,吴凤山在道外回民饭店退休,12月20日当时在职的职工们为欢送他退休特别拍摄了一张合影留念。吴凤山关门弟子叫满桂信,是满记仁义馆的后人。
马彦章,生于1921年,回民,他也在多家回民饭店工作过,服务技术一流,是名响堂,很多老回民提起他,都称之为“大服务员”。1964年,他被授予三级服务技术员,也是全市唯一的回民饭店服务员。他于70年代初去世。
道外回民饭店老员工现在健在的只有沙贵恩老人,他于1986年在道外回民饭店退休,如今已经90岁了,身体依然健朗,他那一辈的回民饭店从业者多已不在,而老先生可以说是现今老道外硕果仅存的几位回民饭店历史见证人了。
沙贵恩,生于1926年1月4日,山东冠县人。1942年,他来哈在舅舅马顺成开设的浆汁馆学徒,出徒后到八道街张金柯所开一浆汁馆吃劳金,后又到南十六道街“庆发顺”。1946年,与大哥沙贵臣、表弟沙贵宝在定兴街1号开办沙家浆汁馆,经营果子、豆浆。1956年公私合营,沙家浆汁馆停业,沙贵恩分到张包铺胡同赵香亭所开的清真馆,1959年调到冀南村,1966年到天一街的主食加工车间,后到解放饭店(前身北京馆、后为清香村)、跃进饭店(前身吴记仁义馆,后名向阳饭店)、道外回民饭店工作。沙贵恩是老面案,道外举办厨师培训时,他是油案讲师,1980年被哈尔滨市服务局评为四级油案厨师,1986年在道外回民饭店退休。
道外回民饭店从创建到八十年代,一直都是道外最有名的回民饭店,很多老道外人对其怀有深厚的感情,它留给了很多人美好的味觉记忆,至今难忘,值得怀念。如果截止到1986年其改名,近30年的经营史,它也见证了一个国营饭店时代的兴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