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午后,震庄宾馆内的后谷咖啡体验馆被包裹在一片葱茏绿意中,清幽静谧。空气中的浓郁咖啡香和花木绿地间的果木清香混合在一起,溢出一股浓浓的“云南味儿”。工作人员不无自豪地说:“这是后谷咖啡特有的味儿,醇厚绵长,哪怕在舌头打个转,都会浓到心底。”
这是后谷咖啡的“蓝厅效应”。自从在外交部蓝厅被外交部长王毅由衷赞赏过后,后谷咖啡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销量增加了三成。而在这旋风般的走红中,“后谷人”则显得很淡定,后谷咖啡有限公司董事长熊相人坦言:“后谷咖啡的成长故事,就是云南咖啡产业的发展故事。”
缘起 6亩咖啡树和一个人的梦想
“我要转型,我不能守着遮放坝子的咖啡树过穷日子,更不能把我最看好的产业让给别人来做。”从1994年年底开始,熊相人又开始走“回头路”——回去种咖啡。
德宏栽种咖啡的历史很悠久,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零星咖啡树在遮放坝子栽种。新中国成立后,屯垦戍边的建设兵团成了大规模栽种咖啡树的主力。1979年,建设兵团改为农场,满山满坝的咖啡树成了农场的财富。
1984年,农场子弟熊相人18岁,刚刚高中毕业。这一年,在遮放农场工作的父亲,将自己名下的12亩咖啡分了6亩给儿子,让熊相人成为了月挣60多元工资的农场职工。从小就在咖啡林中长大的熊相人觉得人生的春天到了,他为自己设定了许多美好的目标。可现实是有棱有角的,日复一日的出工、收工、日晒、雨淋,让这个18岁的青年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今后的路。是继续留在这里老老实实种树、卖豆,还是另辟蹊径。答案是后者,而这个答案,由此拉开了后谷咖啡的成长大幕。
“你那时能想到,自己就这样做了一辈子的咖啡?”
“完全没有这种想法。那时只是觉得有工作了,能挣钱了。可是种咖啡实在太累!那时我除了种咖啡,还卖冰棒、茶叶,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可以赚100多块钱。可总觉得都是小打小闹,就想找点能赚大钱的事来做。一天下午收完工,我坐在林子前的地上眺望远方。看着夕阳我下定决心:退地,做咖啡贸易!” 30多年后再忆此事,熊相人还是觉得一切均是“顺势而为”。
这个在暮色四合中做的决定,正是后谷咖啡品牌缔造的黎明。
1984年到1994年,正好是各类贸易快速发展的10年,熊相人在咖啡贸易大海中遨游显得肆意畅快。因为有种咖啡的经验,又有农场中那么多的“老关系”,“脑袋好使”的他很快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好景不长,越来越多咖啡贸易商的出现让这个本就不大的市场日渐疲软。1994年以后,随着信息和流通的通畅,作为中间环节的贸易商生意越来越难做,并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
“虽然我做贸易10多年,但还是觉得没法做成业内的龙头。尤其是到了后几年,市场越来越惨淡,完全没有信心再做下去了。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问自己:还做不做?要怎么做?”熊相人将眼光投向了实业,“我要转型,我不能守着遮放坝子的咖啡树过穷日子,更不能把我最看好的产业让给别人来做。”
从1994年底开始,熊相人又开始走“回头路”——回去种咖啡。和以前那个把6亩咖啡地作为生存之本的年轻人不一样,当时已经28岁的熊相人开始在遮放农场大面积租种咖啡地,并为他未来的实业之路开始谋划和打地基。
逐梦 从实业梦想中诞生的本土品牌
最艰难时,公司每月只能给技术人员发200元的生活费,钱虽少但却没有人选择离开。那段时间,熊相人天天往相关部门跑,说咖啡的发展、谈产业的前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距芒市30多公里的遮放农场如今已不复往日热闹,然而矗立在那儿已褪色的一排铁皮房, 却是后谷人满满的记忆和浓浓的乡愁。
1994年,是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的创建元年。那时她的名字叫“宏天”,数百人的公司在当时已经算是大规模了。开幕曲很宏大,但节目并没有预想的那么精彩。
1998年,公司已拥有4000亩咖啡,咖啡初加工生产线刚刚投产,正处于咖啡交易的黄金时期。可市场波云诡谲,进入2000年,因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反应开始持续显现。
“1996年,咖啡豆的市场价每吨4.2万。可到了2000年,暴跌到每吨6800元,且逐年持续走低。当时的宏天也陷入困境:没有钱,400多个种植工人和100多个加工工人发不出工资;咖啡豆挂果了、采摘了、加工了,可销价远远低于成本价。当时的团队技术人员不多,但坚信云咖大有可为的不在少数。最艰难时,公司每月只能给技术人员发200元的生活费,钱虽少但却没有人选择离开。”回忆当时的情景,熊相人的言语中充满着骄傲。
那段时间,同期注册的五六十家公司基本都消失或转型了,惨淡经营的宏天让旁观者很不解。有朋友劝道:“放弃吧,转行!你这么能干,做别的不会差。”可这个自小便把咖啡当作人生梦想的人,怎么会轻易放弃做了10多年的事业!那段时间,熊相人仿佛又回到了10多年前,常站在农场里眺望夕阳下的远方,想未来该怎么办。这样的思考并没有持续太久,熊相人很快用他的行动回答了人们的担忧。
继续干,而且要把咖啡事业做大,要把后谷做强,要做成行业的龙头云南的标杆。没钱?把做橡胶初加工挣的钱补贴到咖啡上。想发展?找相关部门找银行。那段时间,他天天往相关部门跑,说咖啡的发展、谈产业的前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从2000年到2004年,熊相人带领遮放镇的咖农一起,将一片土地变成了咖啡的海洋。挂果时,1万亩红彤彤的咖啡豆,将这绿油油的坝子点缀得流光溢彩。
正是在这现实之痛与理想之美交织的十年中,“后谷”诞生了。2002年,熊相人注册了“后谷”商标,这个融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商标包含着远大的产业理想和切实的市场目标:做最好的云南咖啡,做高端市场;把最好、最纯的咖啡推到市场。从最初后谷的技术人员用炒油菜的大铁锅炒制咖啡豆,到送海南进行深加工,再到自己建厂,几年时间内,“后谷”开始了大步跨越:2005年,后谷咖啡厂建成;2007年,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注册成立;2009年,公司投资20亿元,现已建成33000吨速溶咖啡生产线,是全球最大的速溶咖啡单体生产企业。作为集咖啡、加工、销售及进出口业务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后谷已成为国内咖啡行业唯一覆盖全产业链的专业性企业;2012年,“后谷”品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成为云南唯一入围国家工信部公布的“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速溶咖啡智能制造)企业”,同年被认定为全国20家、全省唯一一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领军企业”……
这行云流水的发展历程让人惊叹——后谷咖啡在结束了云南30年卖原料历史的同时,带着6万多父老乡亲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良好的开端,为“后谷”迈向第四个十年:全面实施“品牌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5月,“后谷”又推出一则重磅消息:从当年起,凡后谷咖啡的基地,鲜果收购价每吨不低于3500元。“咖农权益得到最大的保障,咖啡产业的发展才有稳固的根基。”对于亲自种过咖啡的熊相人来说,这是“后谷”始终应坚持之义。
“后谷”还在上演精彩故事,见到熊相人时,他刚从芒市来到昆明,就推进昆明经开区的中国昆明国际咖啡产业园做前期工作。而在遮放,一个占地30亩的咖啡博物馆即将动工。公司定下的2018年年销售收入目标是:突破百亿元大关。对后谷咖啡来说,一段全新的芳香之旅正缓缓启程。
手记
一群永不言败的追梦人
我们和后谷初次相遇于2007年的9月。在芒市遮放镇后谷基地那一片壮观的咖啡地里,熊相人的两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这是全中国最好的咖啡豆,后谷会成为全中国最有名的品牌。”
10年后,后谷咖啡果然如期走红。但这和预言无关,看看后谷的发展史,会发现今天的成功其实在情理之中。植根于云南这片沃土,100多年的栽培历史,最适宜的纬度和日照以及昼夜温差早就让云南小粒咖啡声名远扬;它拥有具备良好基础的咖啡种植基地,德宏、临沧近30万亩的咖啡为其走向大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它得到了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资金到政策的倾斜,让后谷小步快跑扎实稳健。更为重要的是,“后谷”有一群永不言败的追梦人,因为对云南咖啡的热爱,在过去的3个十年中,他们不断调整发展思路,勇敢应对市场寒流,不懈追求中国第一,最终收获成功。
“最困难的时候,只有靠熬靠干,苦干实干一定会有好结果”,“把企业做强做大,就是为了让咖农受益,这是后谷的责任所在……” 正是怀着这样的精神、责任和情怀,土生土长的“后谷”才能把云南的小粒咖啡推到全中国全世界,才能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亲历
在北京的那一刻
我内心无比激动
讲述人
后谷咖啡有限公司董事长熊相人
时间已经过去3个多月了,但2月20日发生在外交部蓝厅的那一幕仍清晰如昨,王毅部长的赞誉之声也言犹在耳。
今年年初,后谷公司接到了去蓝厅参加全球推介活动的邀请。想到后谷咖啡将作为云南咖啡行业乃至中国咖啡行业的代表在全球14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及工商界代表、中外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面前亮相,我倍感荣幸。为了完美展示云南咖啡的良好形象,我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召集公司相关人员商量相关方案,为进京参展做好准备。
2月20日,是我一生都难以忘记的时刻。那天,我早早赶到了蓝厅。为了让世界各地的来宾品尝到正宗的云南小粒咖啡,后谷特别准备了特高海拔、鲜果、铁皮卡和香猫几款最有代表性的高品质咖啡产品。让我开心的是,活动还未开始,已经有各国来宾循着咖啡的香气来到我们的展台前。一名外国记者在品尝了我们的鲜果咖啡后,竖起大拇指对我说:“very good!”
没想到,更大的惊喜在后面。外交部部长王毅上台致辞时,一句:“我刚刚喝的咖啡品牌叫后谷,这个咖啡我不是夸张,是我走遍全球,喝过全球各个国家咖啡当中最好的。”让全场掌声雷动。这实在太出乎我的意料了!进入会场前,我还特别交代公司工作人员,如果部长到展台前,一定要把我们最好的香猫咖啡给部长品尝。后来才知道,部长来得突然,他只喝到了平常的特高海拔咖啡豆磨出的咖啡。
那一刻,我内心无比激动,没想到王毅部长对我们后谷咖啡有这么高的评价。云南有世界上最好的咖啡,而后谷的“幸运”在于借助蓝厅推介这一东风,展示出了她不同于其他产品的特与优。
当然,打铁还靠自身硬。部长的点赞固然让我们名气大增,但要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还需要后谷做更多的工作。
链接
33年“蝶变”
创业
1984年 熊相人从6亩咖啡地开始创业,创办德宏州宏天实业集团
2007年 后谷咖啡有限公司成立
中国最大速溶咖啡生产线
2008年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吨速溶咖啡生产线投产,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速溶咖啡生产线;同年6月,后谷咖啡宣布削减向雀巢咖啡供应咖啡原料,打造自己的品牌
2010年 10000吨速溶咖啡生产线投产,云南咖啡进入工业精深加工时代
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 后谷咖啡成为中国本土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咖啡品牌
2015年 20000吨速溶咖啡生产线投产,公司速溶咖啡年产能力提升到33000吨,成为拥有全国最大速溶咖啡生产线的咖啡企业;同年,公司成功开通直达欧洲的“滇新欧”“渝新欧”后谷咖啡货运专列。
进入中国智能制造
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2016年 后谷咖啡作为云南唯一一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16年中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记者 熊燕 伍平 记录整理)
< class="pgc-img">>个学校
想来还是有点分量的
就连来到这里的人
可能都会感觉到地位瞬间猛升
毕竟,在这里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那可都是“重大”的事儿
< class="pgc-img">>注意了,注意了
把你刚吃完火锅的嘴角擦一擦
掖进去的衣领整理好
今日重要目的地已锁定:
重庆大学,出发!
重大,巴适!
< class="pgc-img">>来到8D魔幻重庆
想去重大,很“容易”——
这里前方路口请走右侧第二个车道右拐
200米后走中间车道左拐
紧接着下车螺旋一百八十度坐电梯到八层
然后出门乘坐地铁环线
重庆大学就到啦
< class="pgc-img">>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在重大你最不用担心的
就是运动量不达标
不出意外的话
你的每日步数将常年“霸榜”
进去的时候是研究生院3楼
出来就“瞬移”到了理科楼1楼
新生可能还站在原地凌乱
老生早已熟练地在“迷宫”里四处乱窜
< class="pgc-img">>学校给新生的“见面礼”可不止如此
由于重庆潮湿多雨
在风雨操场举办的开学典礼上
几乎每个新生都会平等地“享受”到
“风雨洗礼”的“专属待遇”
真·接风洗尘了
< class="pgc-img">>当然,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
这风雨可能会迟到
但基本不会缺席
如果说
这是上重大必须经历的考验
那么当你真正生活在重大之后
保准你只想说一个字:值
这学校,美得嘞!
< class="pgc-img">>沿着临江路走一走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卡
“寅初亭”“理学院”“文字斋”“工学院”……
在校园里
与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相遇
时光都慢了下来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独特的重大
连春天都是金色的
聚是满园黄葛,散是缤纷四季
遍地的黄葛落叶
是独属于重大人的“心头好”
< class="pgc-img">>舒适的环境让黑天鹅都“十分满意”
它们常常大摇大摆地横穿马路
“礼让校宠”
已成为重大人
心照不宣的“道路通行准则”
< class="pgc-img">>你敢信
在重大搞学习
竟然还能获得“开盲盒”式的快乐?
坐拥西南地区
最大的高校体育馆
上个体育课
老师都是各种冠军
给力,确实给力!
< class="pgc-img">>在宿舍楼下
体验多个“隐藏款”书屋
竹园藏“拢翠”,兰园存“蕙风”
另有“听松”在,闲坐“蕉林”中
优雅,还是优雅!
< class="pgc-img">>出了名的虎溪D1314教室
窗外四季流转,窗内一生一世
在这里上高数
老师还需要担心我的学习?
反手就画出个心形函数r=a(1-sinθ)
浪漫,绝对浪漫!
< class="pgc-img">>难忘民主湖畔
人间骄阳正好,书声琅琅
难忘文字斋旁
青砖黛瓦作伴,蝉鸣声声
难忘静静矗立的钟塔
记录下青春的低语……
在重大的每一天
都对重大的爱更多一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毕业那天
重大“承包”下“百万”大屏
点亮地标,寄语祝福学生
别人在洪崖洞排队看夜景
而这份夜景却专属于你
这么“霸道”,狠狠爱了
< class="pgc-img">>“两江四岸”,华灯璀璨
整座城市,都是这份情谊的见证
连嘉陵江里游过的鱼
都想道一声恭喜
山高路远,重新出发,大有可为
担心学子们对母校太过思念
重大还干脆直接让他们
把“校门”打包带走
印章烙印下的
是从此割舍不下的羁绊
< class="pgc-img">>开学那年
从风雨操场发射出的爱
此刻正戳中毕业生的心
重大,要得!
巍巍屹立,忆峥嵘往昔
转眼间
重庆大学如今已经94岁了
< class="pgc-img">>1929年10月12日
在那硝烟弥漫的岁月里
怀揣着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愿景
重庆大学宣告成立
一颗教育的火种播撒在西南大地上
从此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 class="pgc-img">>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重大直接贡献出约200亩土地
与辗转入渝的国立中央大学
携手办学,相向而行
< class="pgc-img">>1952年
全国高等院校结构和布局大规模调整
重大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调整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在1960年
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 class="pgc-img">>2000年
原重庆建筑大学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和重庆大学三校合并
“升级”后的重庆大学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建设高校(A类)”
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
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 class="pgc-img">>94年积淀,94年风雨
重大的一个个“前行者”
虽俯首一方书桌
却也心向远方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中国现代地球科学
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李四光
倾尽毕生心血
打破了“中国贫油论”
在重大开设了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 class="pgc-img">>我国无线电研究的创始人
重大工学院院长冯简
主持修建了
中国自己建设的第一座短波电台
为搜集研究数据资料
他年过半百,仍远赴北极
被誉为“中国赴北极科考第一人”
我国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重大第五任校长的何鲁
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与教学
曾破解世界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是将现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者
重大地质系老师乐森璕
发现了三亿年前的
节甲类鱼化石“乐氏江油鱼”
成为了重大历史上被载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第一人
< class="pgc-img">>“经济学泰斗” 马寅初
“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吴宓
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
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徐僖
……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
激励着无数重大学子
躬耕不辍,砥砺前行
去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
重大,雄起!
让世界看一看
“重大青年”的风采吧!
怀着一身热忱
循着前人的步伐
他们,在广阔的世界中
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 class="pgc-img">>走,去喝奶茶!
在校园“乡约文化广场”
有个奶茶店铺可算是“火爆”
因为它的茶叶、蜂蜜等原材料
均来自重大定点帮扶的
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
< class="pgc-img">>重大师生自主设计的这个
“乡约文化广场”
助力乡村振兴
连接起“诗和远方”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从来都不缺少重大人的身影
83级校友“铁娘子”张宝兰
带领团队历经千次实验
坚守荒岛七年
创造了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
“120年使用寿命、百万立方混凝土无裂缝”
这一建造奇迹
< class="pgc-img">>吐哈油田一级工程师
中国石油气举中心技术专家
99级校友方志刚扎根边疆
作为气举技术创新团队的领头人
为祖国创新石油开采技术扎根戈壁
是当之无愧大国工匠
< class="pgc-img">>苦吗?后悔吗?
“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
2016届毕业生黎江
让青春绽放在平均海拔4018米的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田妥镇
他多次申请到偏远村居开展驻村工作
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黎江拉”
(“拉”是藏语里面表示尊敬感激的人)
< class="pgc-img">>有志者,破万难
每一处都是重大人的“战场”
哪怕只是微光,也能汇聚成炬
积蓄出强大的力量
历经八年攻关
重大团队让小齿轮
成为大国重器的“灵活关节”
< class="pgc-img">>重大牵头研制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
完成了人类首次月面实验
让我们看到了
在月球上长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
< class="pgc-img">>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世界上最大的镁电池研究团队
和镁固态储氢团队就在重大
随着全球最大镁合金超大汽车压铸件试制成功
“镁”梦终将走进千家万户
< class="pgc-img">>周绪红院士团队
王宇航教授牵头的项目
在大海上与“风”共舞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 class="pgc-img">>重大牵头建设的
世界首个超瞬态实验装置
也将为重庆发展注入科技新活力
< class="pgc-img">>发明我国第一台实用工业CT样机
第一次成功合成
可用来对抗超级细菌的阿波霉素
世界上第一个
能源装备安全防御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行之力则知愈进
知之深则行愈达
滴水穿石,不断突破
这,就是94岁的重大!
九十四载春秋
在这里,与四时好景相逢
爱上每一霎美好的校园流光
在第一场秋雨中懵懂
也在缕缕春风中成长
在这里,与生命中重要的人相遇
风雨铭记无悔的青春
钟塔见证恒久的幸福
< class="pgc-img">>你奔赴而来
又带着荣光从这里出发
怀揣赤子之心
去广阔的天地书写华章
< class="pgc-img">>嘉陵潮涌澎湃,细数过往
草木葱茏,见证辉煌
亲爱的重庆大学
生日快乐!
名诗人、作家、学者流沙河于11月23日15时45分在四川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岁。流沙河在世时曾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说到懂他的人,今年80高龄的西南大学教授吕进先生算是其中一位。
得知老友逝世,吕进先生在第一时间写了《忆流沙河》一文,以表达对老友的哀思。文中讲述了他与流沙河、以及流沙河与重庆的故事。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吕进先生。
41年前初相见 不知诗人本姓余
1987年11月访问新诗研究所(中为流沙河,右四为吕进)
吕进,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撰写或主编《新诗的创作与鉴赏》、《中国现代诗学》、《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四川百科全书》等29部(共71卷)。
“他写诗,我评诗,我们自然十分熟悉。”作为南方诗坛的泰斗级诗评人,吕进先生讲述了他与流沙河相识时的故事。
吕进回忆道:“1978年去成都出差,我当时是三十多岁的诗歌爱好者,专门到布后街,想到《星星诗刊》编辑部的驻地朝圣,也想看望心仪的各位编辑。”
《忆流沙河》截图
下火车时,天已经快黑了。吕进到《星星诗刊》编辑部时,里面只有一个人,蹲在地上,在五抽柜的最下面一个抽屉里找东西。
吕进问到:“请问编辑部在这里吗?”那人也不站起来,回答说:“没人!”吕进说:“您是——?”那人眼睛也不看他,回答说:“我姓余”,就再不理他了。
“当时,我并不知道流沙河的真名叫余勋坦。”吕进说,这就是他和流沙河的初次见面,后来他老向流沙河提起这事。“当时,我确实不知道他的本名是余勋坦。”
为了创收 邀请流沙河来渝办讲座
在上世纪80年代,重庆市文联的政府拨款,除人头费外,每年只有8千元用于办公。
“1987年11月,重庆市文联实在要穷得无法开展活动了,文联驻会评论家杨苏是我的好朋友,找我商量,能不能在文化宫搞讲座,卖票。”吕进说,这在当时算是突破陈规之举,他们决心吃螃蟹。
经过商量,除本市几个人上台外,计划从成都把流沙河也请来。吕进说:“事情经重庆市文联党组同意后,由于我和流沙河熟悉一些,邀请流沙河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肩上。”
“那个时候,没有电子邮件,更没有微信,打电话都是很奢侈的事,只能通过邮局寄信。”吕进说,“我给流沙河去信,倾述了文联的困难,请他万万帮忙。”
没隔几天,回信就来了,居然是一张宣纸,上面用毛笔写着:“你办事,我放心。此复吕进老师。流沙河。”
后来见面,吕进说,“这句话可不能乱写。”流沙河说,“我这个人就是不正经嘛!”
西师讲座人太多临时换了地方
流沙河在重庆的讲座十分成功,吕进还邀请他顺道到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也做一次讲座。
“原先在第一教学楼安排了一间有一百多个座位的大教室。”吕进说:“待我陪他从我家去会场时,路边两旁早已站满学生。”
一位学生拦住吕进说:“吕老师,教室太小,不行啊,这么多人。”于是,吕进临时决定,把讲座地点改在了礼堂,那里可以坐一两千人。
“当时,本来邀请他讲诗,结果他却剑走偏锋。”吕进说,流沙河给学生讲述了很多出国时的经历,什么菲律宾的二战公墓呀,南斯拉夫的舞会呀……“生动精彩,那时出过国的人很少,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吕进说,流沙河曾主编了一本《小诗百家点评》的书,并邀请他作序,他和重庆诗人杨本泉和余薇野还参与了书中的点评。重庆是小诗创作的基地,书中收录了不少重庆诗人的作品。
最后,吕进说:“流沙河是是我遇到的蜀中大儒,大写的人,此去远方,祝他走好吧!”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