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所高校,31.7万名应届毕业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武汉规模创历史新高的高校毕业生迎来了就业季的考验。
当前,就业压力显著加大,高校、地方、企业联手发力。从真金白银的就业创业补贴,到对未就业学生的一对一指导,从汇集各方就业岗位的云众筹,到一场接一场的云招聘,武汉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千方百计帮助毕业生就业。
据介绍,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正在爬坡,目前为40%—50%。各高校积极创新工作模式,用好政策、打通资源,全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同学们也在磨练本领、积极进取,为自己拼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编 者
一名工科学生的心声——
练好内功,才能拼出未来
签了就业合同后,邓健杨每天还会习惯性地点开学院就业信息群,扫一眼新的招聘信息。
邓健杨是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生,4个月前,他考研失利,从头开始寻出路。
与班里大多数同学一样,邓健杨从大四开始备考研究生,每天在自习室、食堂、宿舍间穿梭,压根儿没考虑要找份工作保底。2月21日,成绩发布,他蒙在了电脑前。
“很迷茫,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邓健杨说,自己用了10天平复情绪,在调剂到其他高校与就业之间纠结。
在学院,面临同样情况的学生有44人。“以往,学生在考研上栽了跟头,再战一年或者找工作很常见,大家不会觉得这是难过的坎。但今年不同,大家的心理压力很大。”学院党委副书记罗珺说,考研成绩一公布她就忙开了:与兄弟院校对接调剂政策、请教授帮学生写推荐信、为学生做心理辅导……
辅导员周阳给邓健杨详细分析形势:“按照成绩调剂到专业排名靠前的高校几无可能。与其花时间准备复试,不如立即调头找工作。以你的专业能力,去一些大公司并不困难。”
2月底,邓健杨决定找工作。当时的武汉,毕业生就业工作只能在网上进行。怎么找工作?找什么工作?去哪里工作?他心里发慌:“我在网上看了很多招聘信息,大多数岗位要么专业不对口,要么7月之后才招聘,越看越着急!”
好在学院早有计划。周阳说,一般情况下,院里370名本科毕业生,有40%的学生选择找工作。学院每年9月就开始搜集就业信息,对接用人单位,提供制作简历、准备正装、练习面试技巧等指导,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工作。
周阳在每个班选出1名就业联系人,每周统计工作意向地、目标行业企业等,有的放矢地推荐岗位。在他制作的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表中,邓健杨一栏写着:考研失利,想去大型央企国企工作,要求专业对口。
有学院的帮助,邓健杨找工作顺利了一些。他迅速锁定目标:南方电网超高压检修中心。投递简历后,他又找到在该公司工作的学长详细了解情况,认真咨询笔试面试的注意事项。
“这是我们的优势。这么多年积累,有大批校友在行业领军的企事业单位。双方事实上已经成了人才合作伙伴。”学院党委书记陈晋说,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学院与多家用人单位达成共识:用人单位与学生签约后,允许该生在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成绩公布后再做去留决定,免收违约金。
在陈晋看来,这种做法能让双方共赢,更主要的是为学生争取到更大自由选择空间。“这也是学院苦练内功的结果,学生在市场上非常抢手”。他说,每年有上百家单位来招聘,而每年找工作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也不过200余名。
对邓健杨来说,工作不难找,难的是去心仪的单位。为了准备南方电网的招聘考试,他两周足不出户,把专业书细细翻看一遍。
“当时压力特别大,今年不同往年,好机会稍纵即逝,不能有半点疏漏。”邓健杨说,因为之前底子扎实,在线笔试、面试中,他表现得轻松自如,顺利签订了就业协议。
回想考研失利和就业成功的经历,邓健杨认为,走出校园的这一步犹如“最后一课”,“练好内功,才能拼出未来。”目前,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两个百分点。陈晋认为,考虑到形势,同学们不再像往年那样,在不同的就业机会前犹豫不决。
6月13日,邓健杨回到学校,拿到毕业证。1个月后,广州,新的生活在等着他。
一个文科学院的思路——
瞄准新产业 把握新机遇
“老师,我找到工作了。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工资也高。”收到学生黄娅发来的信息,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素质导师张晶很欣慰,把手机递给记者看。
目前,文法与外语学院357名毕业生中,一半签了就业合同,剩下的大多在等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招聘。“我原本以为这个时候会很艰难,没想到实际的就业情况比往年稍微好一点。”张晶说。
武昌理工学院是民办本科院校,以理工科为主,在武汉83所高等院校中颇具代表性。文法与外语学院拥有英语、日语、法学和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就业情况通常在全校不算理想,这次却与众不同。
在张晶看来,文法与外语学院的就业成绩得益于“三早”:早提醒、早调整、早帮扶。
早在2月,张晶就跟学生打了“预防针”:“以前是工作来找你,参加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就可以了。今年要主动,等返校后再动手就要被落下了。”
针对线上求职的新情况,张晶当起了就业“管家”,一方面指导投递简历、培训面试技巧,另一方面还要帮助搜集就业信息,及时在聊天群里通知。
因为长期宅在家里,很多学生并不能深切感受就业压力,同时缺少毕业季找工作的氛围和同侪激励,不少就业信息发到群里后被忽视了。张晶看着着急,挨个给学生打电话,精准推荐招聘岗位。黄娅就是这样抓住了学而思教育公司的就业机会。
毕业生找工作的紧迫感和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但,就业机会供给又成了“卡脖子”的难题。
“往年,很多毕业生会去考教师岗位或去中小企业做文案策划。今年各种招考都延后了,大量中小企业缩减了招聘计划,给我们带来很大难题。”文法与外语学院党总支书记高松说。
如何在危机中把握新机?文法与外语学院瞄准了疫情防控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
“在线教育行业得到大发展,弥补了学校教师招考延后的空当。我们着重推荐英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在线教育领域。”高松介绍,学院与学而思、猿辅导等多家线上培训机构沟通,举办多场专项线上招聘会。为提高成功率,还针对性地向毕业生推送在线教育相关的招聘服务信息,指导准备简历、应对笔试面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家班”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相对顺利。“人们宅在家里,阅读欲望大大增加。大量网络文学、自媒体文章等内容运营团队出现,有招聘需求。”高松说,在校期间经过大量培训和实习,“作家班”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文字功底好,选择面也更广。
3月,文法与外语学院扩大了对困难学生帮扶范围,从重点帮扶残疾、孤儿等学生,到增加偏远山区、专业能力不足的学生,每班的素质导师至少要为每个困难学生提供3次以上就业推荐。
虽然把握住了一些新机会,开辟了一些就业新门路,但张晶对接下来的就业工作仍有担忧。眼下,她正逐一与未就业毕业生的家长联系,与学生沟通自己推荐的岗位,“先就业再择业,毕竟就业压力在一段时间内仍然很大”。
一所本科高校的探索——
导师、校友全力推荐
得知李擎宇拿到了重庆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录取通知书,韩晓乐长舒一口气。这是她给李擎宇推荐的第三个就业机会。
韩晓乐是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硕导,这段时间,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如何“送”走自己的两名硕士生上。“对着通讯录,琢磨谁能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就向谁推荐自己培养的人才。”韩晓乐说。在李擎宇落定的同时,韩晓乐的另一名研究生郝浩也被推荐到武汉大学读博。
在中南民大,老师们都在积极努力推荐学生。各学院制定政策,鼓励全员上阵抓就业。
“学生在困惑无助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老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文军说,学院推出了“四合一”新型导师制,1名导师带7—8名本科生,进行实习督导、考研咨询和就业帮助,充分发挥导师的资源优势和专业能力,助力学生顺利毕业就业。
在计算机科学学院,考研失利的叶嘉辉情绪低落。他所在的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指导老师汪红多次鼓励他振作精神,再战就业市场。在汪红推荐下,叶嘉辉最终拿到了烽火通信公司的就业机会。
除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外,中南民大还盯上了校友力量。在疫情发生之初,学校就发布了致各界校友的一封信,希望他们对师弟师妹伸出援手,收到热切回应。法学院将学生简历按照求职目标地域向校友律师事务所推荐,经济学院邀请众多在金融、外贸等行业企业任职的优秀校友为毕业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
中南民大的湖北籍生源占比较大,往年以本地就业为主。但今年受疫情影响,本地企业招聘规模大幅缩减,毕业生本地求职阻力很大。学校一方面大力动员省内兼职导师和校友,一对一助力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与武大、华中科大、华中师大等7所武汉高校联合组成在汉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校际协作服务体,启动“百日冲刺”行动,拓展更多高质量的就业资源。
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刘凤就受益于这种兄弟院校间的就业合作。3月底,中南民大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联合开展“百企千岗”助力学生就业线上专场招聘会。刘凤一口气投递了10多份简历,连续多天守在电脑前云面试,终于拿到了一家教育机构的录用通知书。
作为民族院校,中南民大尤其注重“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以及大学生征兵、基层医疗等领域就业渠道。今年这些就业项目规模有所扩大,学校组织政策宣讲会,鼓励学生在政策性、基层岗位就业。
与辅导员一番长谈后,体育学院毕业生蒋坤坚定了参加“西部计划”的决心,选择去西藏3年历练本领。“不能只把眼光盯着大城市、大企业。”他说。
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帮其树立正确就业观,各学院还陆续组织线上家长会,分析形势、解读政策,家校合力促进就业工作。
“现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辅导员卡迪尔旦说,他正在制定“一生一册”台账,对未就业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来源:人民日报)
标题:医院院长留书坠亡 涉案股东投案
3个月前曾被人打断腿 生前发文控诉医院另一股东 6名犯罪嫌疑人已全部到案
1月27日上午11时许,河北省廊坊市城南医院院长张毅坠楼自杀身亡。张毅坠楼前3个多月曾遭到蒙面人持镐殴打,导致右腿粉碎性骨折。殴打他的四名犯罪嫌疑人随后被警方抓获,指使者被警方追逃后,最终于1月28日凌晨投案。
自杀前,张毅曾在校友群中发布了一篇题为《一个优秀医生和优秀教师家庭的毁灭》的绝笔信,矛头直指医院的另一名股东杨玉忠。杨是当地人大代表,警方展开调查后,其人大代表资格随即被暂停。1月31日,杨玉忠也向警方投案。
张毅生前在自己创办的廊坊城南骨科医院
民营医院院长坠楼自杀
1月27日上午11时许,廊坊城南医院院长张毅从办公室坠楼自杀身亡。
张毅的自杀并非毫无征兆。当天上午11时许,他曾在校友群中发了一篇名为《一个优秀医生和优秀教师家庭的毁灭》的文章,这也成了他的“绝笔”。
文章中张毅自述,他于1984年从医疗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廊坊地区医院骨科工作,1993年带头成立了廊坊市人民医院整形分院,后更名为廊坊整形医院和廊坊城南骨科医院,在这家医院有一名叫杨玉忠的股东。张毅称,杨玉忠在2016年初插手医院财物,撤销财务科工作人员,并且插手临床内科和妇产科,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被打乱,导致张毅在2017年下半年不得不自筹资金寻找场地重新组建城南医院。但就在新医院刚刚建成的时候,张毅却被不明身份的人打断了腿。张毅称,此后杨玉忠又从城南医院挪走现金1600万元。
对于张毅指控的内容,安次警方通报称,自2012年12月22日起,杨某、张某与另外一名股东邢某共同注册经营廊坊城南医院,其间在经营管理和财物等方面发生纠纷。目前,对其中是否涉嫌经济犯罪问题,安次公安分局已展开调查。
张毅被人用镐打成严重骨折
3个月前被打断腿
随着张毅文章的公开,他被殴打的视频也被人发布到网上,这段视频显示,几人持镐对张毅进行殴打,其间还有一人用脚踩了他的头。
这起案件发生于2017年10月18日,安次警方通报称,当天17时许,四名歹徒持镐将廊坊城南医院院长张某打伤,致其右腿粉碎性骨折。
2017年10月26日,安次公安分局将涉案犯罪嫌疑人马某某、姚某某、张某、聂某某抓获,四名犯罪嫌疑人对受赵某某指使将张毅打伤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后赵某某被安次警方上网追逃,马某某等四名犯罪嫌疑人被安次区检察院以“故意伤害罪”批准逮捕。赵某某迫于压力,于张毅坠楼身亡的次日凌晨向安次警方投案。
犯罪嫌疑人向警方投案
张毅在文章中最后将矛头直指城南医院的股东杨玉忠。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杨玉忠是廊坊市安次区的人大代表。1月28日,廊坊市公安局安次分局发布通报称,他们已开始对张毅自杀一案中是否有人涉嫌经济犯罪问题展开调查。同日,安次区人大常委发布一份公告称,安次区第八届人大代表杨玉忠,涉嫌刑事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第四十八条之规定,经研究决定,暂时停止其执行人大代表职务。
安次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建富对媒体表示,暂停杨玉忠的人大代表资格是因为警方打了请示报告。
1月31日凌晨,杨玉忠也向警方投案了,警方通报中对其用的称呼是“犯罪嫌疑人”。
被打伤之前刚刚当外公
昨天,张毅的大学校友张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张毅是兰州大学1979级的学生,自己是2001级的,三年前的一次校友会上,她认识了学长张毅。
1月27日上午,张女士在校友的微信群里看到了张毅发来的那篇绝笔信,她开始还以为是张毅转发的文章,但看到文章最后,发现有一张张毅自己的自拍照。“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张毅是写的自己的事儿,我马上从头把这篇文字又看了一遍,感觉有点儿不对劲儿,就立即给他打电话,但是这个时候电话就已经打不通了。”张女士说,“后来我们联系了当地的校友,几番打听之后,知道张毅在11点多的时候从自己医院9层的办公室跳下去了。”
张毅的女儿张晶(化名)几年前从国外留学回来后在北京上班,去年下半年她刚做了母亲,“去年10月18日,父亲被人打伤了,考虑到我还在哺乳期,他当时和母亲在廊坊都没有告诉我这个消息,怕影响我的情绪。”
张晶说,父亲张毅和母亲的感情特别好,父亲去世后,她和母亲都感觉天像塌下来了一样,“父亲以前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喜欢音乐,会弹吉他还会吹口琴,在北京的时候他冬天还经常去后海滑冰,没想到这一下子人就没了。”(记者 郭琳琳 付垚)
源:人民日报
83所高校,31.7万名应届毕业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武汉规模创历史新高的高校毕业生迎来了就业季的考验。
当前,就业压力显著加大,高校、地方、企业联手发力。从真金白银的就业创业补贴,到对未就业学生的一对一指导,从汇集各方就业岗位的云众筹,到一场接一场的云招聘,武汉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千方百计帮助毕业生就业。
据介绍,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正在爬坡,目前为40%—50%。各高校积极创新工作模式,用好政策、打通资源,全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同学们也在磨练本领、积极进取,为自己拼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编 者
一名工科学生的心声——
练好内功,才能拼出未来
签了就业合同后,邓健杨每天还会习惯性地点开学院就业信息群,扫一眼新的招聘信息。
邓健杨是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生,4个月前,他考研失利,从头开始寻出路。
与班里大多数同学一样,邓健杨从大四开始备考研究生,每天在自习室、食堂、宿舍间穿梭,压根儿没考虑要找份工作保底。2月21日,成绩发布,他蒙在了电脑前。
“很迷茫,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邓健杨说,自己用了10天平复情绪,在调剂到其他高校与就业之间纠结。
在学院,面临同样情况的学生有44人。“以往,学生在考研上栽了跟头,再战一年或者找工作很常见,大家不会觉得这是难过的坎。但今年不同,大家的心理压力很大。”学院党委副书记罗珺说,考研成绩一公布她就忙开了:与兄弟院校对接调剂政策、请教授帮学生写推荐信、为学生做心理辅导……
辅导员周阳给邓健杨详细分析形势:“按照成绩调剂到专业排名靠前的高校几无可能。与其花时间准备复试,不如立即调头找工作。以你的专业能力,去一些大公司并不困难。”
2月底,邓健杨决定找工作。当时的武汉,毕业生就业工作只能在网上进行。怎么找工作?找什么工作?去哪里工作?他心里发慌:“我在网上看了很多招聘信息,大多数岗位要么专业不对口,要么7月之后才招聘,越看越着急!”
好在学院早有计划。周阳说,一般情况下,院里370名本科毕业生,有40%的学生选择找工作。学院每年9月就开始搜集就业信息,对接用人单位,提供制作简历、准备正装、练习面试技巧等指导,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工作。
周阳在每个班选出1名就业联系人,每周统计工作意向地、目标行业企业等,有的放矢地推荐岗位。在他制作的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表中,邓健杨一栏写着:考研失利,想去大型央企国企工作,要求专业对口。
有学院的帮助,邓健杨找工作顺利了一些。他迅速锁定目标:南方电网超高压检修中心。投递简历后,他又找到在该公司工作的学长详细了解情况,认真咨询笔试面试的注意事项。
“这是我们的优势。这么多年积累,有大批校友在行业领军的企事业单位。双方事实上已经成了人才合作伙伴。”学院党委书记陈晋说,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学院与多家用人单位达成共识:用人单位与学生签约后,允许该生在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成绩公布后再做去留决定,免收违约金。
在陈晋看来,这种做法能让双方共赢,更主要的是为学生争取到更大自由选择空间。“这也是学院苦练内功的结果,学生在市场上非常抢手”。他说,每年有上百家单位来招聘,而每年找工作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也不过200余名。
对邓健杨来说,工作不难找,难的是去心仪的单位。为了准备南方电网的招聘考试,他两周足不出户,把专业书细细翻看一遍。
“当时压力特别大,今年不同往年,好机会稍纵即逝,不能有半点疏漏。”邓健杨说,因为之前底子扎实,在线笔试、面试中,他表现得轻松自如,顺利签订了就业协议。
回想考研失利和就业成功的经历,邓健杨认为,走出校园的这一步犹如“最后一课”,“练好内功,才能拼出未来。”目前,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两个百分点。陈晋认为,考虑到形势,同学们不再像往年那样,在不同的就业机会前犹豫不决。
6月13日,邓健杨回到学校,拿到毕业证。1个月后,广州,新的生活在等着他。
一个文科学院的思路——
瞄准新产业 把握新机遇
“老师,我找到工作了。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工资也高。”收到学生黄娅发来的信息,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素质导师张晶很欣慰,把手机递给记者看。
目前,文法与外语学院357名毕业生中,一半签了就业合同,剩下的大多在等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招聘。“我原本以为这个时候会很艰难,没想到实际的就业情况比往年稍微好一点。”张晶说。
武昌理工学院是民办本科院校,以理工科为主,在武汉83所高等院校中颇具代表性。文法与外语学院拥有英语、日语、法学和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就业情况通常在全校不算理想,这次却与众不同。
在张晶看来,文法与外语学院的就业成绩得益于“三早”:早提醒、早调整、早帮扶。
早在2月,张晶就跟学生打了“预防针”:“以前是工作来找你,参加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就可以了。今年要主动,等返校后再动手就要被落下了。”
针对线上求职的新情况,张晶当起了就业“管家”,一方面指导投递简历、培训面试技巧,另一方面还要帮助搜集就业信息,及时在聊天群里通知。
因为长期宅在家里,很多学生并不能深切感受就业压力,同时缺少毕业季找工作的氛围和同侪激励,不少就业信息发到群里后被忽视了。张晶看着着急,挨个给学生打电话,精准推荐招聘岗位。黄娅就是这样抓住了学而思教育公司的就业机会。
毕业生找工作的紧迫感和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但,就业机会供给又成了“卡脖子”的难题。
“往年,很多毕业生会去考教师岗位或去中小企业做文案策划。今年各种招考都延后了,大量中小企业缩减了招聘计划,给我们带来很大难题。”文法与外语学院党总支书记高松说。
如何在危机中把握新机?文法与外语学院瞄准了疫情防控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
“在线教育行业得到大发展,弥补了学校教师招考延后的空当。我们着重推荐英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在线教育领域。”高松介绍,学院与学而思、猿辅导等多家线上培训机构沟通,举办多场专项线上招聘会。为提高成功率,还针对性地向毕业生推送在线教育相关的招聘服务信息,指导准备简历、应对笔试面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家班”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相对顺利。“人们宅在家里,阅读欲望大大增加。大量网络文学、自媒体文章等内容运营团队出现,有招聘需求。”高松说,在校期间经过大量培训和实习,“作家班”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文字功底好,选择面也更广。
3月,文法与外语学院扩大了对困难学生帮扶范围,从重点帮扶残疾、孤儿等学生,到增加偏远山区、专业能力不足的学生,每班的素质导师至少要为每个困难学生提供3次以上就业推荐。
虽然把握住了一些新机会,开辟了一些就业新门路,但张晶对接下来的就业工作仍有担忧。眼下,她正逐一与未就业毕业生的家长联系,与学生沟通自己推荐的岗位,“先就业再择业,毕竟就业压力在一段时间内仍然很大”。
一所本科高校的探索——
导师、校友全力推荐
得知李擎宇拿到了重庆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录取通知书,韩晓乐长舒一口气。这是她给李擎宇推荐的第三个就业机会。
韩晓乐是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硕导,这段时间,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如何“送”走自己的两名硕士生上。“对着通讯录,琢磨谁能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就向谁推荐自己培养的人才。”韩晓乐说。在李擎宇落定的同时,韩晓乐的另一名研究生郝浩也被推荐到武汉大学读博。
在中南民大,老师们都在积极努力推荐学生。各学院制定政策,鼓励全员上阵抓就业。
“学生在困惑无助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老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文军说,学院推出了“四合一”新型导师制,1名导师带7—8名本科生,进行实习督导、考研咨询和就业帮助,充分发挥导师的资源优势和专业能力,助力学生顺利毕业就业。
在计算机科学学院,考研失利的叶嘉辉情绪低落。他所在的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指导老师汪红多次鼓励他振作精神,再战就业市场。在汪红推荐下,叶嘉辉最终拿到了烽火通信公司的就业机会。
除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外,中南民大还盯上了校友力量。在疫情发生之初,学校就发布了致各界校友的一封信,希望他们对师弟师妹伸出援手,收到热切回应。法学院将学生简历按照求职目标地域向校友律师事务所推荐,经济学院邀请众多在金融、外贸等行业企业任职的优秀校友为毕业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
中南民大的湖北籍生源占比较大,往年以本地就业为主。但今年受疫情影响,本地企业招聘规模大幅缩减,毕业生本地求职阻力很大。学校一方面大力动员省内兼职导师和校友,一对一助力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与武大、华中科大、华中师大等7所武汉高校联合组成在汉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校际协作服务体,启动“百日冲刺”行动,拓展更多高质量的就业资源。
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刘凤就受益于这种兄弟院校间的就业合作。3月底,中南民大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联合开展“百企千岗”助力学生就业线上专场招聘会。刘凤一口气投递了10多份简历,连续多天守在电脑前云面试,终于拿到了一家教育机构的录用通知书。
作为民族院校,中南民大尤其注重“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以及大学生征兵、基层医疗等领域就业渠道。今年这些就业项目规模有所扩大,学校组织政策宣讲会,鼓励学生在政策性、基层岗位就业。
与辅导员一番长谈后,体育学院毕业生蒋坤坚定了参加“西部计划”的决心,选择去西藏3年历练本领。“不能只把眼光盯着大城市、大企业。”他说。
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帮其树立正确就业观,各学院还陆续组织线上家长会,分析形势、解读政策,家校合力促进就业工作。
“现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辅导员卡迪尔旦说,他正在制定“一生一册”台账,对未就业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