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5日,西贝餐饮收到了一份一审判决书,支持其保护注册商标、特有装潢等。
判决书显示,侵犯西贝合法权益的一家餐厅,不仅要立即换装修,还要刊登致歉声明,并支付超过82万元的赔款。
模仿、山寨在餐饮业屡见不鲜,但现在,随着品牌意识增强,模仿、山寨都不再是好生意,一不小心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西贝此次打假,也提醒我们,餐饮品牌维权,可以打出组合拳。
01
西贝商标被侵犯、装潢被抄袭,一审胜诉
西贝莜面村,是西贝餐饮的核心品牌,截至今年4月12日,在全国57个城市有336家门店。“I 莜”为代表的超级符号、红格子桌布为代表的特色装潢,早已与西贝紧紧绑定。
一年多前,西贝发现北京名为“莜面人家”的餐厅,装潢风格与其相近,还用了西贝餐厅专有的“I 莜”等商标标识,于是以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为由将“莜面人家”经营者及商场管理者等诉至法院。
< class="pgc-img">>西贝的超级符号
判决书显示,除了上述的“I 莜”商标标识,莜面人家门店的整体装修,也与西贝餐厅极为相近。
根据西贝方面出示的证据,莜面人家在等候区、就餐区、厨房区的装修,大量使用了西贝被消费者熟知的元素,如红白格相间的桌布、棕色牛角椅、牛仔工衣、折页菜单、经典特色菜品等,都模仿了西贝。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西贝莜面村
莜面人家
而“莜面人家”在宣传材料、厨师帽、员工工服、菜单等处,也使用了带有桃心图案的“I 莜yóu”等商标标识,对消费者起了误导作用。
根据西贝方面提供的证据,在大众点评网站上,不少消费者留下了诸如“西贝的翻版”、“以为是西贝莜面村”的评价。
< class="pgc-img">>大众点评网站“像西贝”的评价
但被告认为,“I 莜yóu”元素并非原告原创,通用性很强,被广泛搭配于各个行业领域,而且明厨亮灶的装修风格在餐饮业随处可见,公司并没有侵权。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莜面人家在经营过程中使用“I 莜yóu”、“I 莜(‘ ’内含‘莜面人家’)”等标识的行为,侵害了西贝公司“I 莜”商标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同时,其装潢布局与西贝公司有较高的一致性,使相关公众对二者产生混淆误认,构成不正当竞争。
4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莜面人家立即停止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新京报》刊登声明消除影响,并赔偿西贝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共计82万元,商场承担连带责任。
02
餐饮业吹起打假风,山寨再也不是好生意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模仿、抄袭、山寨,几乎是餐饮业无法根除的一种顽疾,赛巴奴、麦肯基、姥姥家等让人啼笑皆非的品牌名字持续出现。
品牌名称、门店装饰、菜品规划等,正牌门店凡是吸引消费者的,就都会成为山寨门店的“灵感源泉”。
餐饮业准入门槛低,在法律意识普遍不是那么强的时代,抄袭、模仿更容易发生。彼时,还很少有品牌选择法律途径解决,协商者居多。
但在2013年之后,餐饮业公司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店未开商标先注册,之后大力度打假,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同时,由于信息流通的顺畅,辽宁有人抄了广东的餐饮品牌,也会很快被发觉。
< class="pgc-img">>各式各样的山寨品牌
回顾一下这几年,绿茶餐厅在2016年掀起了“O2O维权第一案”,第一批就起诉了包括广州、合肥、南宁、贵州等多地的共22家侵权餐厅;2018年,小龙坎将打假作为年度大事,清理了数十家山寨店;也是在2018年,乐凯撒牛刀杀鸡,也打击了一批山寨店;前不久,吉祥馄饨发起的维权,获得了320万元赔偿款。
乐凯撒榴梿比萨创始人陈宁的观点可以代表很多餐饮人:“从品牌方来说,我们是坚决打击的。对于自己品牌的保护,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消费者、对希望和你合作的创业者负责。”
上述的维权的这些品牌,最终都获得了胜诉。这也显示,抄袭、模仿,对于想做长期生意的餐饮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高性价比的事情。
03
商标注册在先,
美术图案、装潢也可作为依据
从较早一些的绿茶,到去年维权的小龙坎、乐凯撒,以至刚刚拿到胜诉判决的西贝,我们发现餐饮品牌维权有两个主要依据。
首先,必然是包括品牌名称、logo在内的注册商标,这是品牌的代表,是企业长期立足的基本。当然,说起因为商标注册迟缓导致的山寨横行,我们可以举出喜茶、小龙坎、鹿角巷等一长串的例子,教训都历历在目。
其次,便是独特的美术作品、装潢设计,抄袭容易构成不正当竞争。虽然鹿角巷商标还未成功注册,但在福建晋江,鹿角巷以美术作品著作权被侵犯起诉了几家门店,得到了晋江市人民法院的支持。
< class="pgc-img">>晋江市人民法院帮助鹿角巷维权
防止被别人侵害,首要的条件,是先学会保护自己,餐饮品牌也是一样。所以,注册商标势在必行。
01
注册时间,越早越好商标法实行申请在先为主、使用在先为辅的原则,因此,准备创业的餐饮人,应该提前申请注册商标,最好是商标“露面”之前就提交申请。
很多餐饮人在创业初期不注重这一点,草草开业,过了一个阶段,感觉品牌“要火”,才想起来要注册商标,结果发现已经被人捷足先登,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02
能否注册,需要专业判断注册商标有严格的规则,并非说你申请了,就一定能够注册下来,因此,申请注册时,要聘请专业商标代理机构,做专业判断。
包括是否符合《商标法》关于注册商标的规定,是否有已经申请在先、注册在先的相同或相近商标,是否侵犯他人的在先权利(如“方大同胡辣汤”)等等,避免辛辛苦苦打造的品牌,无法注册、无法保护而不得不更换品牌的风险。
03
餐饮企业商标必须注册的品类很多餐饮人注册商标的时候,容易犯“类别不全”的错误,因为注册商标是按商品分类表保护的,没有申请的类别上,无法获得保护。
对餐饮企业而言,最重要的类别,当然是最新版《类似商标和服务区分表》里的4301类:
< class="pgc-img">>但是千万不要忘了,除了4301类之外,还有一类,就是你的主要产品类,也是必须要注册的,以这几年风头正劲的茶饮为例,产品属于这一类:
< class="pgc-img">>餐饮企业产品主要分布在第29-33类,请餐饮人自行核对。
很多企业,因为注册品类不全吃了大亏,“鲍师傅”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鲍才胜先生注册了30类商标,但却忽略了43类,导致另外一家公司从第三方手里购买了第43类的“鲍师傅图形加文字”商标,并大肆开放加盟,对正牌“鲍师傅”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04
品牌维权要打赢,送你一套组合拳
维权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但也有一些窍门,可以帮助餐饮人省一些力气。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餐饮法务官创始人侯其锋律师和他的团队主办了多个知名餐饮企业商标维权案件,包括乐凯撒比萨维权、台盖奶茶维权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维权效果,对于餐饮企业商标维权,侯其锋律师有一套完整的方案。
1、 注册先行,相关商标品类完整注册,美术作品申请著作权,取得法律上的“保护伞”。
自2013年开始,西贝莜面村已经开始使用“I 莜”标识,并于2016年6月21日取得第16586956号“I 莜”注册商标。
截至2015年底,西贝莜面村各餐厅在店外等候区、用餐区、厨房区、员工服饰等方面已经采用了较为统一的、具有显著个性化特征的布局设置。
以上这些都成为西贝莜面村维权成功的有力武器。
2、 固定证据,通过技术手段调查取证,保留足够的侵权证据。
西贝莜面村为了证明“莜面人家”侵权,通过公证方式,固定了大量证据,包括:①侵权店商户介绍海报;②店外等候区布局、招牌、桌椅、营业公告;③就餐区布局、餐桌、红白双色方格桌布等;④店内装潢上侵权标识;⑤厨房区布局;⑥员工服饰上侵权标识;⑦其他,包含桌面扇子、菜单、外面塑料袋等;⑧大众点评网中侵权店页面情况。
对侵权情况的证明可谓滴水不漏,因此也获得了法院的支持。
3、 依法维权,包括律师交涉、行政投诉、民事诉讼和其他方式。
提起维权很多餐饮人认为只有起诉一种途径,考虑到自己不太专业,一些人就放弃了。
其实,品牌维权可以根据侵权行为发生地、侵权表现、紧急程度等因素,灵活选用律师交涉、行政投诉、民事诉讼等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只要证据充分,方法得当,均可收到良好的维权效果。
本文来源:餐饮法务官,由餐饮界头条号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源:北京青年报
北京垃圾分类进入倒计时,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从5月1日起正式实施。
没喝完的奶茶、烟蒂、穿过的袜子……“你是什么垃圾?”别担心,多款App、官方小程序甚至在线网课,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些“灵魂拷问”。
分类垃圾桶有不同“城市版本”
据了解,各个城市垃圾分类的标准和名称并不完全一致。例如上海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北京则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这意味着,以后扔垃圾也要分门别类。比如一杯奶茶,按照北京标准,奶茶里的珍珠是厨余垃圾,奶茶杯是其他垃圾,奶茶盖是可回收垃圾。它们需要分别投放在三种垃圾箱里。
按照不少家庭现在的生活习惯,厨房以及每间居室都有一个垃圾桶。如果每个屋子放四个垃圾桶未免太夸张了,其实,有一个分类垃圾桶就足矣。
分类垃圾桶、分类垃圾袋已经与时俱进,按照不同的城市推出不同“版本”。例如厨房常用的双桶垃圾桶,上海版本的标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北京版本则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原有的垃圾桶足够用,并不需要额外购买分类垃圾桶的家庭,也可以选择购买垃圾分类贴纸或者分类垃圾袋进行辅助区分。分类垃圾袋就格外“注意细节”,例如绿色为厨余垃圾、蓝色为可回收物、红色为有害垃圾、灰色为其他垃圾,避免了人们在家中将垃圾打包完毕,到了倾倒点却无法区分的尴尬。
此外,帮助孩子学习垃圾分类,玩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短视频平台,垃圾分类游戏道具也有了“网红同款”。这类玩具以卡牌形式为主,采取“对战形式”的玩家,需要将不同垃圾牌面的卡牌放到分类的四个垃圾桶中,限定时间内分类正确、数量最多的玩家获胜。升级为语音款的玩具,需要将卡牌插入垃圾桶,并得到错误或正确的提示音。
App识别垃圾 识图功能尚待完善
“你是什么垃圾?”面对没喝完的奶茶、烟蒂、穿过的袜子,这一“灵魂拷问”被网友调侃称感到了被垃圾支配的恐惧。其实,在其他城市实行垃圾分类之时,北京的“围观群众”已跟着经历了数轮“洗礼”。但等到问题真摆在自己面前,难免还是有些困惑。
在北京,各区已经行动起来,向市民发放垃圾分类手册、海报、折页等宣传材料。据媒体报道,考虑到现在仍处于疫情防控阶段,所以发放宣传材料不摆摊、不设点,而是采取流动发放的方式。一旦发现领材料的人开始聚集,立刻散开、换地儿。
还没收到宣传材料的人们,目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求助于智能设备。在苹果系统的App Store,以“垃圾分类”为关键词,可搜索到相关App近30款。排名靠前的几款App均可切换不同城市,同时自动切换成所在城市的垃圾分类标准。识别途径则包括文字、语音、拍照、图片等,满足不同的情景需求。北京青年报记者进行测试发现,对于日常物品来说,文字和语音识别的准确率较高。但图片的识别率相对较低,对物品所在的环境和拍摄角度有一定的要求,一旦面对较为复杂的包装,这一功能会显得无能为力。
官方小程序已上线 宣讲课程5月开课
与此同时,政府官方也推出了同类小程序,可通过微信平台启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全国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目前覆盖全国包括北京在内的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居民可以一键查询所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同时也可以查看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和投放要求等内容。使用时,通过文字输入即可查询到所属的分类。未找到的物品可以一键提交,帮助系统进行完善。
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联合歌华有线推出的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北京市垃圾分类宝典”也于近日上线,输入垃圾名称或拍照上传图片,随手可查垃圾类别、如何投放。小程序后台数据库中录入了3000余种垃圾品类,基本涵盖了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种类,未来随着查询功能的不断完善,数据库也将不断更新,如果遇到用小程序也查不出来的垃圾,可以通过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的官方微信或微博反映咨询。
此外,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还制作了网络在线宣讲课程,针对不同市民群体分为5个系列,在线课程将于5月1日前后正式上线。据了解,疫情结束后,垃圾分类还将入户宣传,动员每一个人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陈斯)
馨提示:本文约3780字,烧脑时间16分钟,筷玩思维记者李三刀发于深圳。
要问近些年什么品类火得最久,新茶饮理所应当位列第一宝座,传统茶饮一杯三五元,新茶饮一杯动辄十几到二十,中高端品牌三十多元的也很常见,品牌势能更高的品牌可以卖到五六十,甚至更高。
新茶饮可以卖得更贵不是重点,重点有两个:一是即使人均三十左右,消费者也愿意持续掏钱消费,二是从传统茶饮到新茶饮,其单品价格的倍率较过去涨了十倍以上。
对比一下同样属于刚需的快餐品类,传统茶饮卖三元一杯的时候,传统快餐才十元一份,而新茶饮卖三十元一杯还要排队的时候,新快餐只要卖三十多元一份,顾客就要皱眉了,一句“吃个快餐这么贵”几乎脱口而出。
从涨速看,快餐的倍率是三倍,而茶饮则是十倍多,稍微懂点数学的人,大多一头扎进了新茶饮行业。不仅茶饮人在干茶饮,非茶饮人也在加盟茶饮,就连火锅店都将茶饮作为新项目,更包括一些茶饮品牌疯狂开副牌……
但如果新茶饮江湖门槛极低,任谁都能入局,一片红海沸腾之下,路太滑难免不好走。在一条又湿又长的滑坡上,大佬也难免翻车。
近期筷玩思维(www.kwthink.cn)就关注到,奈雪旗下品牌“台盖”一店败走郑州成了最不可思议的新闻(严格来说是品道餐饮旗下),由此不禁令人深思,难不成新茶饮的市场机会将耗尽了吗?
大佬且如此,“小弟们”该如何发展?
?消费热度不减,新茶饮市场红利未尽而市场机会几乎已尽
当下的茶饮可以简单分为这几类:一类是奶茶派,二类是半奶茶半果汁派,三类是类甜品派,四类是新果汁派,五类是全混合派……但这样的分类稍微有些不客观,因为大多茶饮品牌更多的是在做混搭,如一些品牌既有奶茶,又有纯茶,更有杨枝甘露类的甜饮品,甚至果汁也没落下,简单说就是哪个产品受众多且热度高,品牌方就推哪款。
茶饮品牌算是出新品(被抄袭)最快的一个品类,如“满杯红柚”成了热搜,立马所有品牌都会出这款,先是一个单品,再是一个系列,各种“满杯”立马冒了出来。
从创新升级/改革的维度看,整个茶饮品类的触手甚至蔓延到了甜品领域,如冰粉、双皮奶、龟苓膏等过去与茶饮不搭边的产品通通都被饮品化。逻辑很简单,只要能加糖,就等于拿到了新茶饮的船票。
反正只要颜值高、甜度适中、有饱腹感、有吃有喝(搭配辅料),再加上看似健康的茶叶、酸奶、果汁等,这杯新饮品几乎就能一战成名。总之,一杯饮品,酸、甜、苦、咸、甘,几乎面面俱到,水果、茶、奶、糖、水几乎成了新茶饮的五要素。
从创新的玩法看,喜茶让茶饮和鸡尾酒这两概念融合,新推出一个含部分酒精的“茶极客”系列;新茶饮品牌“7分甜”更是从甜品入手,将饮品加料满满……
再看消费的“奇葩行为”,茶饮店卖25元,餐厅卖20元,即使同样的产品,消费者更愿意去茶饮店排队,不羁放纵爱自由的消费者宁愿站着等,也不喜欢坐在餐厅里面喝;说消费者喝奶茶不健康?不好意思,好喝就是王道,但为了心理安慰,只要加了酸奶和水果等的饮品,照买不误就对了。而如果是鲜榨果汁,消费者多半也拒绝,一是担忧榨汁机不卫生,二是假设光喝纯果汁,那和超市七八元一瓶的汇源有何不同?
所以对于新茶饮,唯一的评判维度是好看、好喝,且材料足够复合。至于价格,消费者也分不清一杯茶饮应该卖多少钱,同样材料/同样配方/同样味道的产品,在不同品牌门店售卖的价格也有起落,这完全看品牌方的大胆定位。
我们甚至可以说,顾客对茶饮的嗜好和消费热情暂未褪去,但行业的细分入局机会几乎已尽。
?创新乏力、概念到处被抄,茶饮行业已经没有秘密
先看奈雪旗下败走郑州市场的台盖,其诞生于2015年,算是新生代的“新茶饮”,从门店看,台盖大部分产品和奈雪の茶,或者说它和市场的茶饮没什么不同。近期台盖推出数款新品,如柠檬茶、金珠珠奶茶等,似乎台盖也有意将这两款产品作为招牌,或者以此来提高品牌识别度,但对于爱喝茶饮的消费者来说,金珠和柠檬茶基本常见至极,它们就是两款普通的产品罢了。
再看奈雪の茶和姐妹品牌“梨山”,“姐妹俩”定位的是新女性群体,台盖自然不走前人路,它心更大些,定位了整个年轻人群体,但纵观整个茶饮界,甚至餐饮业,八九成以上的品牌都是定位新女性和新年轻人,由此看,在全市场年轻化的餐饮竞争格局下,定位年轻人/定位年轻女性群体,这几乎就等于无定位。
A品牌和BCD等品牌都定位了年轻人,都在讨好年轻人,于是年轻人左右摇摆飘忽不定最终来去自由;产品也如此,一杯柠檬茶没有哪个品牌不能卖,一勺金珠没有谁是独家享有。由此,筷玩思维认为,新茶饮当下的竞争绝不是产品的竞争,也不是创新力的竞争,而是品牌知名度与品牌口碑的竞争。
整个行业创新乏力,概念到处被炒,也难怪竞争到了这时候,大家都发力营销去了。
从手段上看,当下茶饮营销的妙用并非给优惠,而是“催眠”,比如说左边是鹿角戏右边是鹿角巷,两边都是“鹿的孩子”,门店产品难分秋色,门店的妹子都一样可人,这让消费者摇摆不定,他怎么选择呢?不只是谁更近的问题,而是谁催眠了谁的问题。
举个例子,鹿角戏早上推了一篇文章,A刚好看到了,他看完或者没看完都不重要,是否心生期待也不重要,只要焕起了顾客对鹿角戏的感觉就行了,这时候,A在鹿角戏和鹿角巷的选择中,他就直接走向鹿角戏了,至于谁贵1元、谁便宜3元,消费者其实心理波动不大。
新茶饮抢顾客还拼什么呢?拼整合能力,比如说谁能整合顾客所有想喝的产品然后全部研发出来,谁就是王者。成立于2018年的廿四漂流茶就走了这样的路径,其定位为“大牌同款”,如对标市场上的各大品牌,推出了“喜大牌”、“雪大牌”、“鹿大牌”等大牌同款产品,在新品研发上,廿四漂流茶也即将推出“满大牌同款甜品”,全都意在减少消费者的选择困难。
在一些“老牌茶饮”中,如成立于2008年的CoCo都可除了茶饮外,还打出了零售化策略,销售咖啡周边产品,如咖啡滤等;成立于2006年的快乐柠檬则推出了吐司类产品来搭配茶饮,这一招和奈雪的欧包有着同出一辙的韵味。
纵观种种,在一个开放的、入门门槛极低而又处于高频消费且大竞争之下的茶饮领域,如果创新成了难题,那几乎就可以下一个定论:传统茶饮褪去,新茶饮行业已没有任何秘密。
?大品牌扩张放缓,行业不谈创新,子品牌/新品牌入局既要狠又要稳
茶饮是一个特别有趣的行业,别的行业一旦门槛低到同质化遍地,那对入局者来说基本是九死之局,而茶饮无论多同质化、门槛多低,即使市场红利、市场机会耗尽,但只要消费者愿意高频购买的这个单一要素还在,整个行业就不存在任何问题。换句话说,无论哪个品类,消费者愿意持续高频购买就是最大的生产力!
虽然市场需求不止,但市场也总是告诉我们,趁着风口一夜之间将门店开满大江南北的品牌,因火得快而开得快,最终自然冷得更快,所以聪明的品牌除了乘风破浪也懂得隐忍,稳一点,慢一点,给顾客一些买不到的“痛苦”才是品牌得以长期发展的基本路子。
另一方面,市场总有不确定性,品牌方总是会高估自己的知名度,一旦迈开步子,发展十家店闭店一家很正常,但比例扩大,发展一百家而闭店十家问题就大了。
有了基本问题,就会产生根源难题,市场需求像无底洞,而主品牌发展又要克制,此时就只能发展子品牌了。另一方面,一些餐厅自营茶饮却打不入“快休闲市场”,眼红走街茶饮的生意,他们也纷纷开发新品牌入局新茶饮,一时间,整个茶饮的繁荣程度就再度升级。
成立于2016年的乐乐茶算是新派网红茶饮,有人说它看起来像“喜茶和奈雪生的孩子”,但大佬可不能被随意调侃,所以喜茶一方面在主体加了烘焙产品做本土化,另一方面又开了一家叫“喜茶热麦”的小弟品牌。
奈雪的路子更野,从升维的奈雪酒馆到姐妹品牌“梨山”再到独立运营的“下沉品牌”台盖,可见其思路之清晰。除此之外,小龙坎入局“龙小茶”、高性价比的蜜雪冰城升维做“幸运咖(Lucky Cup)”、茶颜悦色做“知乎,茶也”、快乐柠檬做“茶阁里的猫眼石”……
深度研究后我们可以将上述这些品牌的套路总结为:一是没做过茶饮的品牌一旦做茶饮容易放飞自我,如龙小茶成都IFS店风光开业,黯然歇业;二是正在做茶饮的品牌发展副牌则喜欢在已有品牌的定位上行或者下走,如从酒馆到姐妹牌再到性价比新牌的“奈雪三步曲”;三是副牌的另一玩法也可稳固自身同时发力新路,如喜茶频推新品而又做“兄弟品牌”;四是又狠又稳的新玩法,先解析消费者最爱的诸多产品,然后做“买手”,如廿四漂流茶……
?结语
更多看起来,在茶饮这条路上,出路不在于创新,而在于做好产品本分,比如说同一款“满杯红柚”,同质化市场之下,消费者和谁买不是买?这时候唯一评估的维度又得回到出发点,就是好喝与好看,同时再带点小健康即可。
廿四漂流茶的调茶师段平针对茶饮乱象提出了两个发展观点,一是在茶饮这个行业,品牌方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市场沉淀上,要在生存期做沉淀,如积累客户、完善口碑、打通经验、立善战团队等,越是积累,越能代表一个品牌的综合生命力;二是品牌之间的竞争不是品牌本身的竞争,不是谁和谁打,而是商圈之内的竞争,所以后入品牌要懂得远离大牌,在下沉市场找一些相对没那么强的对手,在沉淀中打磨自己。
总之,宁为凤尾不为鸡头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一个开放到极点而又大竞争的新茶饮环境下,谁能保证鸡头不会成为新的王?
可以简单说,新茶饮品牌在当下的布局,刹车止损是战略之一,而另一策略应该是“既要稳又要狠”。
8月16日09:00-18:00,筷玩思维集结全国近20位餐饮产业链大咖聚首西安,一场以“刷新·重新认知餐饮”为主题的连锁餐企转型升级的干货盛宴正蓄势待发。
活动当天,魏家凉皮、白鹿原、宽窄巷、长安大排档等合计500多人到场,从西安单场次餐饮线下高峰论坛整体品质来看创下历史之最,8月16日这场全国瞩目的餐饮峰会注定将成为西安餐饮圈集体记忆深刻的年度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