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甘肃省各地针对网友给省委书记的32条留言作出回复,留言选登如下:
有话想对甘肃省委书记说?欢迎来留言
【网民留言】
尊敬的书记你好!我家住甘肃省徽县城关镇凡塄村张沟社12号,村路都我家院子的只有不到一米的小路,希望林书记在百忙工作中抽出去一点时间帮我们协调一条可以走农用车的路吧。
答复意见:
网友您好!您的留言已收悉,已责成徽县县委进行了调查核实。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您家距村社主干道路约120米,入户路为约1米宽的普通农路,从您家到村社主干道需经过王某某家的房屋、猪圈及其他四户群众的承包地。通过走访了解,拓宽道路需征收这四户群众的承包地,同时,因您家与王某某家有邻里矛盾,王某某不同意将自家猪圈拆除用于修路。下一步,城关镇将积极进行协调,解决邻里矛盾,为您一户打通通农用车的道路,解决出行问题。 感谢并欢迎广大网友对陇南工作给予监督、批评和建议! 中共陇南市委督查室
【网民留言】
领导你好礼县城关镇高家村路面到现在都没有硬化,周围的村庄都已硬化,高家村就没人管吗,车都到不了村里,现在是要桥没桥要路没路走,村里有人病了都不能及时赶到医院得到及时治疗,就因为没桥也没有路走,车到不了村里,为什么这村就没人管,希望领导重视起来。也希望领导到实地查看。
答复意见:
网友:您好!您的留言已收悉,已责成礼县县委进行了调查核实。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礼县城关镇高家村位于G316公路沿线,属国省干线沿线默认通畅村。目前,按照省市要求,礼县交通部门已将该村道路列入自然村道路修建项目,并完成了测设工作,待省市项目建设计划下达后,将实施村组道路修建项目,以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感谢并欢迎广大网友对陇南工作给予监督、批评和建议! 中共陇南市委督查室
【网民留言】
尊敬的书记您好!我是陇南市西和县汉源镇孟磨村。因各种因素等造成家庭困难。儿子上高中一学期,因无法供读。辍学年去外地打工还代和添补生计。今年因年龄不满十八周岁,被辞退。现待在家里,我和妻子无奈,求助书记指明路。
答复意见:
网友您好!您的留言已收悉,已责成西和县委进行了调查核实。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经查,您系西和县汉源镇孟磨村村民,家中共有7口人,父母健在,长女、次女成年,在外务工,儿子现年17岁,2018年9月就读于西和县成名中学(私立高中),后因自身厌学原因退学外出务工,在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后返回家中。另外,您家中有4间临街铺面(3间出租、1间自己经营早餐店)。关于反映儿子就业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您儿子年满16周岁,具有劳动能力,西和县汉源镇人民政府将为您儿子积极介绍相适应的就业岗位和相关技能培训。 感谢并欢迎广大网友对陇南工作给予监督、批评和建议! 中共陇南市委督查室
【网民留言】
陇南市西和县长道镇光明村新农村,新农村马路现在已经成泥巴路!这马路现在没法走,特别是下雨。
答复意见:
网友您好!您的留言已收悉,已责成西和县委进行了调查核实。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经查,西和县长道镇光明村共有8个社279户1402人,为非贫困村。该村新农村建设为“5.12”灾后重建搬迁项目,于2008年7月规划实施,2009年10月竣工,现居住有65户30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51人。该新农村小巷道硬化项目是2010年“一事一议”项目,规划面积4648平方米,2010年3月开工实施,当年7月竣工验收通行。受近年来部分住户修建房屋运料车辆碾轧破坏,且维护管理不到位,该新农村道路出现严重破损3处共计864平方米,其余小巷道出现裂缝。对此,长道镇党委、政府多次积极与西和县交通部门协调,已将该小巷道硬化项目列入申报规划,争取整合资金,发动群众筹资筹劳,尽快重新硬化光明村新农村小巷道,方便群众出行。 感谢并欢迎广大网友对陇南工作给予监督、批评和建议! 中共陇南市委督查室
【网民留言】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城关镇碌砫坪村上道路硬化后私家车不能通过村上,同时硬化后道路有反坡,排水不畅。村民拉土填平后泥泞不堪。希望领导调查维修一下,让私家车能够经过村上。另外村口有路灯,进村口又没有路灯。希望政府帮村民办点好事。
答复意见:
网友: 您好!您的留言已收悉,已责成礼县县委进行了调查核实。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礼县城关镇石岭村2015年实施了通畅项目,并于当年完成了村道硬化工程。由于地势原因,在大雨天有排水不畅的情况。对此,礼县交通部门已将该村通组道路列入自然村道路修建项目,并完成了测设工作,待省市项目建设计划下达后,将实施村组道路修建项目,以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感谢并欢迎广大网友对陇南工作给予监督、批评和建议! 中共陇南市委督查室
【网民留言】
书记您好!我是兰州市的一名学生家长,孩子在伏龙坪小学读书。伏龙坪只通23路公交车,而且发车间隔时间长达10分钟甚至更长,孩子上学得倒三次车才能到学校,导致经常迟到,造成孩子上学困扰。问一下能不能把23路公交车发车点改到西关十字,把发车间隔时间缩短一些。解决一下伏龙坪孩子上学、大人上班乘车难的问题。因为西关十字公交枢纽站换乘公交车比较方便一些,坐车的人也会多一些。恳请林书记能过问、解决。
答复意见:
尊敬的网友:您好,您留言反映《23路乘车难的问题》问题后,兰州公交集团进行了调查处理,现答复如下: 一、23路发车点调整到西关什字 西关什字作为公交枢纽站共停放20条线路,目前场站已经饱和无多余车道可供新增线路停靠始发车辆。而且在市区尤其西关什字周边公交场站稀缺的情况下,只有安定门桥下一处可作为公交场站,为23路车辆停靠、掉头解决场地问题,同时安定门途经站也有8条线路途经停靠,可供乘客充分选择。 二、缩短发车间隔 23路由安定门发往伏龙坪,单程2公里,配车6台,单车日运营19圈,发车间隔5-10分钟,通过调取近期该线路运营情况,单车日客运量830人次,经核算该线路满载率为33.6%,根据沿线居民的出行实际,目前的运力配置完全满足沿线居民出行,针对乘客反映的问题,兰州公交集团有限公司也将加强该线路的监控力度,在早晚高峰时段增加发车频率、缩短发车间隔,做好线路的均衡运转,保障客流的及时疏散。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网民留言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欢迎访问《地方领导留言板》(网址:http://liuyan.people.com.cn/),或使用栏目客户端、小程序,关注微信公众号,提交留言并获得更多相关资讯。
用“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短短一天,甘肃陇南武都三马河村村民陈王军就收到了村医成永全出具的“电子健康证明”,上面详细介绍了他的个人情况、家庭所在地、在家期间的身体健康状况、体温监测情况等信息。经过用人单位的核查,次日,陈王军就启程前往工作地。
“外出务工人口申请遍布全国31个省,335个地级市;外省主要流向浙江、江苏、新疆、北京等地;务工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25-40岁之间,以男性为主……”在陇南市,近期,有40多万名群众,和陈王军一样,经过国家卫健委、全市重点人群大数据比对,以及全市3200多名村医和社区医生线下监测等三道核验,收到了自己的“健康证明”,在满足返岗复工和外出务工的需要的同时,为当地精准输转劳动力提供了宝贵数据。
为安全有序推进餐饮企业复工,该平台还开通了企业线上备案登记功能,实现不见面审批。顾客在线申领健康通行证,“一次登录、多点通行”。“同城配送”服务也在第一时间上线,减少了接触,方便了群众,促进了消费。
基于数据驱动,打通数据壁垒,运用数据决策。山路连上网络和大数据,让地处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甘肃陇南,逐渐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家住礼县罗坝镇郭家村的杨良玉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春节刚过,“村聊”群里,发布了“村民将自家庭院改造成产业晾晒场可以领取1500元补助”的信息,闲不住的杨良玉立即响应。私下里,他算过一笔账,自己仅需花费500元,就能让“泥巴院”变成“水泥院”,使院子和2018年通过政府补助、修缮一新的两栋厅房更相配。
过去,杨良玉大都在外务工,但很少错过村里的大事小情,还不时能为郭家村的发展献言建策。杨良玉说,这得益于陇南乡村大数据的推广运用。在这个网上家园,他不仅能随时与同村村民联系,而且还能收到村干部推送的优惠政策。通过“易办事”“微办事”等功能,及时了解医疗报销、上学、就业、民政救灾、宅基地审批、低保申报等事项的办理流程,甚至直接在网上办理。
罗坝镇党委书记宫勤学也意识到信息化以及大数据技术对乡村社会治理的促进作用。宫勤学告诉记者,往日的郭家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牲畜满院跑、家禽爬满屋、垃圾靠风刮、粪便靠挥发。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基层干部没少跑腿磨嘴皮,但最管用的办法还是掏出手机,打开乡村大数据平台发起的“拆危治乱专题活动”页面,让大家看看其他村在经过整治后变漂亮的样子。
“组织部也经常利用全市乡镇党委书记微信群和基层党建大数据平台发布任务、掌握动态、通报情况、加油鼓劲,指导乡镇党委把准方向、依法依规办事。与此同时,根据网上掌握情况,组织人员开展实地督办。”陇南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朱继武同样表示,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平台成为拆危治乱工作的推进载体,营造出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据陇南市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卢世祺介绍,目前,“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集成扶贫政策和帮扶情况,可使信息一站式传递到户;集成便民信息,服务群众求职务工;集成扶贫商城,帮助贫困户发展电商;打造指尖上的党支部,实现党建工作动态全面汇集;建设网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服务促进宣传,将党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上线纪检监察系统,开辟廉政监督新渠道。截至2020年3月24日,该平台认证用户已突破100万人,覆盖全市3200多个行政村(社区),系统运行非常活跃。
与之相应的是,越来越多的村民触碰大数据、玩转互联网,形成“按电商订单搞生产,参照‘朋友圈’需求来种植”的习惯。
在陇南市康县王坝镇大水沟村,“奶奶辈”的张晓英玩起了快手,吸引了上千名粉丝,将自家酿造的瓢子酒、桑葚酒、樱桃酒卖到了北京、成都等地。
24岁的刘儒渠来自宕昌县南阳镇,在甘肃琦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电商部任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将当地出产的道地药材销往全国,其中最远的一单卖到了意大利,价值12500多美元。
最近,除发展平台电商外,刘儒渠和同事又做起了短视频电商,通过养生小视频、创业vlog等拓展市场。刘儒渠说,公司处于起步阶段,很难在线下铺设面向全国的销售网络,但通过线上销售以及后期数据分析,公司可以精确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产品用量,根据消费需求,确定线下主攻市场。
除此之外,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理念也倒逼陇南当地传统种养殖业向规模化、高效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全程溯源,有效提高了优质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度和产品附加值。
主抓礼县金鸡产业扶贫项目的礼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鑫告诉记者,通过信息化管理,目前,养殖场已经实现清粪、喂料、喂水、控温自动化以及蛋品质量的全程追溯,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并将原本接近30%的养鸡死亡率降到了2%左右,实现盈利增长,赢得竞争优势,保障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保底分红。
陇南市脱贫攻坚亦取得显著进展,电商扶贫成效全国第一;人居环境改善力度全国第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居秦巴山片特困区第一。对此,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表示,在大数据推动行政工作时,市县要充分授权、大力保障,让各乡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来源:中国甘肃网-陇南日报
县雷坝乡朱雀村有100来人口居住在山顶上,如果说是旅游观光,云雾缭绕、风光独特,难得的是出门便是悬崖峭壁,能在这里居住比神仙还要安逸。从原住民的角度来说,山顶上没有水源,也没有耕地,水是生命之源、耕地就是人类生存下去的根本。朱雀村在缺水缺粮的情况下,是如何生存下去的,对此很是好奇。
< class="pgc-img">>从远处看整个村庄就像一座军事古堡,其实在古代就是一座预防匪患的古堡。村里的老人说,祖上是明末清初从四川广元迁徙而来的。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的义军都光顾过四川,张自忠还攻破蜀王府,当过短暂的土皇帝。义军当时已是穷途末路,烧杀抢夺必不可少,老百姓为了躲避匪乱而离开故土那是正常。
< class="pgc-img">>先祖们逃荒来到礼县,人生地不熟,当地人又不待见,只能随便找个地方安顿下来。礼县山高林密,土地贫瘠,肥沃的土地已经被人占据,先祖们也只能找海拔高没有人居住的地方安顿。先祖们在四川生活对匪乱十分的惧怕,找地方安顿可以抵御匪乱的地方,这座山地势险要,只有一条路通向山顶,先祖们就决定在这座山顶上安居下来。
< class="pgc-img">>先祖们在山顶修建房舍,几年的劳图奔波,总算有个落脚之地。为防止土匪来袭扰,还在入村的路口修建城门和城墙。城门解放前保存完整,解放后在除四旧迎四新运动中,城门被列入四旧对象而被拆除,城墙也未能幸免。城墙和城门拆除后,村民们当石材修建房舍。
< class="pgc-img">>房舍修建并不规范,所有空地都修建房舍,大部分的房舍都保持古村落风貌。10多年前大部分房舍都是泥巴墙瓦顶房,前几年有外省的某单位对口援助,村民们才修建起新房子。不过山顶上运送材料比较困难,大部分的房子都是低矮的瓦房,极少看到楼房。可能是山顶风大的原因,大多数的房子都不是很高。
< class="pgc-img">>有省外单位的援助后,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得以改善,并且还安装自来水。没有接通自来水之前,村民们都建有蓄水池,水源储备量的大小全看天气。没有储存到雨水,村民只能到山脚下挑水。以前没有修通公路,村民挑水都是走小路,经常不小心就摔倒。挑水快到山顶时摔倒,这一趟就白跑了。
< class="pgc-img">>山顶上所有的土地被房舍占据,几乎没有多余的一寸土地耕种,村民的粮食来源主要是靠半山腰的耕地。先辈们为躲避战乱而来,对防御极为重视,所以将生活区跟生产区分开。每到耕种的时候都要走到半山腰种地,到秋收的时候又将摘收的粮食背上山,这样的耕种方式在战乱时十分好用,但在和平年代真的很吃力。据说祖先们来到这里生活后就没有遇上过战乱,这座军事碉堡算是白建了。
< class="pgc-img">>朱雀村目前生活着100来个村民,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年轻人都到外面去打工挣钱,混得好的在外面安家,混的不好的每到过年过节才会回来。年轻人出去当然不想再回来,毕竟在贫瘠的地方生活环境不太好,不要说生活,生存都是个大难题。目前朱雀村还是贫困村,尽管有省外企业对口帮扶,但环境所限仍未摆脱贫困。前几年修通公路,村民们出行相当的方便,有私家车的村民可以开车直达家门口了。
< class="pgc-img">>朱雀村地理位置的独特和生活方式有别于当地,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很多人来陇南旅游,首要去的就是山顶上的朱雀村,现在的朱雀村已经成为网红地。喜欢原始古村落的朋友,如果有时间何不前去参观参观,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