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工人日报
随着企业陆续复工,上班族的就餐问题备受关注。疫情防控期间,上海不少餐饮企业的经营模式悄然发生了变化,改堂食为外卖。其中,坐落于上海豫园内的百年餐饮老店——上海老饭店的厨师们还创新推出了“一人食盒”,帮助复工职工解决就餐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不少餐饮企业影响较大。以上海老饭店为例,其年夜饭早已订满,而疫情发生后当天的就餐率只有30%。突如其来的“清闲”,让往年这段时间忙碌的大厨们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一通电话打到了饭店,“我们是这里的老顾客,大小酒席都在这儿办。今年过年没吃到,怪想的。你们饭店做外送吗?”这通电话激发起了厨师们的动力:“对呀!没有了堂食,还能做外送,只要保证味道就好。”
通过对周边情况的排摸,从业27年的厨师长朱松涛发现,周边的街道、居委会还有一些银行、公交调度站等公共服务岗位的职工坚守岗位,他们大多自己带饭,“天气冷,饭菜加热后口感一般,营养成分也损失了不少。”
“为何不为他们打造一份特制的一人食外卖菜单呢?”说干就干,朱松涛立即召集厨房里的8名部门主管,组成了厨师团队。
朱松涛介绍,“一人食盒”由三菜一汤或是四菜一汤组成,两荤、一素是基础搭配,菜单设置了5种不同类型的套餐,菜品除了老饭店原有的本帮风味外,还增添了一些年轻职工喜欢的黑椒杏鲍菇牛肉粒、咖喱鸡肉等。
为适应外送模式,疫情期间,8名大厨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来到了厨房。清洗、切配自然不能少,而在这之前,厨师帽、双层口罩更不能落下。同时高温消毒所有餐具也成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是餐盒、餐具要消毒,就连烹饪工具也要进蒸箱内消毒一个小时。
准备工作做完,已是上午10点。大厨们便开始了煎炒烹炸,他们戴着双层口罩在超高温的炒锅旁汗如雨下,一时间厨房又恢复到往日“烽烟四起”的样子。在摆盘区域,一名厨师正戴着手套进行摆盘,由于菜品温度高,即便是戴着手套摆盘也能感受到滚烫的温度,一小时内,光是手套他便更换了5副。
11点刚过,180份热气腾腾的“一人食盒”已经打包好,准备送至提前预定好的企业处。
“您好,您订的食盒将在15分钟后送到!”说话间,他开着车驶往四川中路上的一家银行。
为保证外送餐的质量,3公里以内的订单,都由厨师配送,再远一些的订单则需来饭店领取。“为什么不委托平台配送呢?”面对记者的问题,朱松涛笑道:“自己送才放心啊!”
10分钟后,20份“一人食盒”送到了银行,银行职工已经在门口等待午餐,“附近外卖很难叫,‘一人食盒’满足了我们想吃大餐的心和胃。”接过当天的午饭,这名职工又和朱松涛商量起了之后的订单,“朱师傅,你们之后还会继续配送吗?我们可以订一年的午餐!”
刚从银行处完成订单,朱松涛的手机铃声响起:“您好,您大概10分钟后到老饭店门口吧,我安排人送到门口”“您这边的食盒已经送出来了,我们会有人跟您联系的”……
半小时的时间里,他的手机电话几乎没断线过,但朱松涛觉得忙些也挺好的,“以前是在后厨忙。现在虽换了一条‘战线’忙碌,但一想到能帮复工职工解决用餐问题,忙也是开心的。”(记者 钱培坚)
标题:民企进军体育综合体
作者 付媛杰 吴合庆
近年来,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不少民营企业纷纷涉足体育产业。从早期的羽毛球馆、足球馆、篮球馆、瑜伽馆、单车馆,到现在的综合性体育场馆。
海南省三亚市国兴体育俱乐部在成立之初,就特意增加了餐饮、培训等元素,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新模式,走出了民营企业进军体育综合体的不寻常道路。
“你们在打造体育综合体的道路上走了一条创新之路。”6月初,在海南调研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在视察国兴体育俱乐部时,为国兴体育的经营模式点赞。赵勇指出,要以体育旅游综合体为抓手,大力推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要抓主体,培育大批民营体育企业。
说到国兴体育,不得不提它的创办人宋景深。他之前在房地产领域打拼,看到国务院46号文件后,他敏锐地感到,体育产业发展存在巨大空间。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三亚的体育场馆建设仍停留在健身房以及一些规模小、条件差的单项场馆上,能满足群众兴趣爱好,“吃喝游购”的综合性体育场馆很少。于是,宋景深和几位民营企业家开始创建国兴体育。
民营企业办体育,国兴体育从创建之初就备受关注。用宋景深的话说,作为民营企业进军体育产业的范本,国兴体育从成立之初,就以体育综合体为目标,它不是一个体育场馆的简单建立,而是一个产业的升级,更是民营企业建设体育综合体的“首吃螃蟹者”。
国兴体育建立了室外足球场、室内篮球等11个健身场馆,在健身场馆的基础上配套体育主题餐厅、培训课室等设施,改变了以往体育场馆单一业态模式,创新推出体育+餐饮、体育+购物等综合商业模式。在增加体育场馆盈利面的同时,也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综合体向更深层次发展。
除了体育业态增加,国兴体育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的契机,响应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群众体育生活化,深挖体育产业背后的发展空间。以会员为核心,国兴体育打造会员运动需求以及会员精神文化需求体育项目,一年半累计吸引会员8439个,包括企业会员,年接待20余万人次,国兴体育已经变成老百姓喜欢和可信赖的场馆。
此外,承接各项公益或半公益赛事和活动,先后与国内80余家体育机构合作,通过承办北京减肥训练营、亚洲健身学院的活动与比赛,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体育运动爱好者及专业人士到三亚参赛、培训。国兴体育通过提供精细化服务,刺激旅游、餐饮、住宿等消费。宋景深算了一笔账:去年他经营的体育俱乐部接待量达20余万人次,营业额达1200万元,其中开展培训、举办赛事活动的收入占比达40%。
未来国兴体育还将走出去,在各个城市复制这种亲民的体育场馆,并通过体育+互联网,把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体育场馆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利用和管理,利用场地、场馆的优势,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培训、群众赛事和活动、城际之间赛事活动交流,形成全国一盘棋,衍生体育旅游等更多的利润增长点。
从最初的运营场馆,到青少年培训、赛事、活动、定制体育服务产品等,国兴体育为民营企业投资体育产业树立了榜样,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投资体育产业,民营企业参与到体育建设中来,借力丰富体育产品供给,补齐体育设施短板,为产业发展拉动了引擎,也为百姓带来全新生活理念。
<>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6月以来,沉寂已久的大家乐集团(00341)直接以一波连续的上涨收复年内失地,累计涨幅为23.05%,并创下52周新高,见23.7港元。兄弟公司大快活(00052)也同样出现凌厉的升势,累计升幅为7.33%,创下52周新高,见29.88港元。但同为香港餐饮行业老字号的翠华控股(01314)却仍处于下跌的通道中,逼近历史新低0.64港元。有趣的是,这背后是三家香港餐饮公司的不同发展路经。
(大家乐为橙色K线,大快活为紫色K线,翠华为棕色K线)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大家乐、大快活和翠华餐厅都作为香港餐饮业的老字号,一直深受普罗大众的喜欢。大家乐和大快活作为兄弟公司,经营的菜品和服务相似,但大家乐在站稳香港市场后,将业务进一步扩展到口味相同的深圳和广州,开启了新一轮的增长,而大快活则停留在香港,继续缓慢的开店计划,业绩缓慢增长。至于翠华餐厅,虽然与大家乐一样,也将目光瞄准到中国内地,但却自提身段加价不加量,结果不仅市场所抛弃,还让自己被高昂的经营成本压垮。
大家乐再度北上捞金
大家乐在1968年于香港创立之初不过只是一间寻常的茶餐厅,而创始人罗腾祥、罗开睦叔侄二人谁也没想到“大家乐”会成为香港随处可见的快餐连锁店,并在1987年成为第一个在香港上市的快餐集团。
吃过大家乐的人都知道,比起普通西式快餐的品种相对单一和中式小吃,大家乐在的菜单上汇聚了各地的美食精髓,其中60%是中餐,而40%则是异域风味。多元化的饮食路线也让大家乐在香港站稳了脚跟。
1992年,大家乐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内地这个大市场,并迅速扎营,一口气在广东、上海和北京开设了约20家分店。然而,由于当时国内的市场尚未成熟,大家乐只能碰壁而归,把香港作为主战场。
2000年,接受过正规西式教育、研习城市规划的陈裕光接过了大家乐集团主席的位置,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践了其“制度管人”的思想:大家乐的分店采用多劳多得、自负盈亏的管理方式,使企业得以壮大。2003年,大家乐再度“北伐”,确定新的定位,并锁定华南市场。
据智通财经APP观察,上市至2015年的28年时间,大家乐的股价绝大多数年份都能给投资者带来不菲的收入。但是,2019年之间,大家乐由于营收增速放缓,净利润下滑,股价也已经沉寂了近三年。
如今,大家乐的股价再度回升,并且交出了营收净利润齐升的成绩单,似乎表明业绩下滑期已过,大有迎头而上之势。据智通财经APP了解,截止2019年3月31日止年度,大家乐实现年度收入84.94亿港元,同比增加0.8%;股东应占溢利5.9亿港元,同比增加28.9%;每股盈利1.02港元,拟派发末期股息每股65港仙,年内总派息率为83.3%。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大家乐是在收入之所以能实现稳健的增长,主要依赖于中国内地市场的贡献。数据显示,大家乐香港业务收入出现0.1%下滑,但是内地业务出现7%的增长,带动整体收入的正增长。
事实上,近年来,大家乐的香港业务已经出现饱和的状态,主要进行门店整合优化资源。截至2018财年,大家乐的快餐餐饮和机构饮食业务的门店总数维持在298间,为集团提供稳定的收入,作为业绩支柱,占总收入的74%。相比之下,中国内地业务则是大家乐整体业绩增长的驱动力,增速超香港业务。
事实上,大家乐的理层也将注意力转移到中国内地市场,2018年新开设的门店数目较2017年增加一倍。也就是说,2018年,大家乐度内共增设16间新店,年度末门店数目为107间。
事实上,中国内地的餐饮服务行业仍是一块大蛋糕。近年来,受消费者购买力增加、城镇化及外卖兴起等拉动,中国内地餐饮服务市场规模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从2013年的26368亿元增长至3964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7%,预计未来至2022年市场规模可达到6388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其中,休闲餐饮是餐饮服务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自2013年到2017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4%,预计到2022年还将保持11.1%的年复合增长率。
因此,大家乐透露,集团为进一步加快增长步伐,已计划于2019/2020年度增设20间新店,主要集中在深圳和广州。据智通财经APP分析,大家乐此前曾将内地的销售阵地锁定在华东地区,但是因为口味差异无功而返。但是广州和深圳毗邻香港,品牌认可度高,消费者口味接近,且人均消费在30元-40元价格适中,给了大家乐将香港模式复制的机会。因此,随着大家乐内地业务的进一步拓展,或将进一步推动大家乐营收和净利润的进一步增长。
大快活继续扎根香港
大快活的创办人为罗芳祥,是大家乐创办人罗腾祥的弟弟,作为兄弟公司,两家公司经营的菜品和服务都十分相似。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首间大快活是1972年12月在香港荃湾众安街开幕的,随后在1981年成立了中央食品加工中心,以确保食品质素及提高效率。大快活在大家乐上市4年后,于1991年10月9日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就最近涨幅来看,大家乐明显强于大快活。据智通财经APP统计,6月份至今,大家乐累计涨幅23.05%,大快活7.33%。虽然,大快活并未公布2018财年业绩,但透过2018财年中期业绩并与同期大家乐相比也能得知一二。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6个月,大快活实现收入14.73亿港元(单位下同),同比增长4.8%;净利润1.007亿元,同比下滑14.0%。同期,大家乐实现收入41.99亿港元,同比增长1.7%;净利润2.39亿港元,同比增长16.2%。在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速上,大家乐无意更胜一筹。
毛利率方面,大家乐的毛利率常年维持在20%之下,不过自2014年财年起呈现出逐年下滑趋势,被大快活赶超。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在2018财年中期,大家乐的毛利率为12.3%,大快活的毛利率为13.7%。大家乐毛利率下行主要是加大了在人力资源上的投放。大快活的毛利率虽然高于大家乐,但也有下滑的趋势,已较2017财年中期15.1%下滑1.4%,主要是因为人工、食材和租金支出增加。
报告期内,大快活一共经营了158间店铺,比大家乐少295间,但单店收入却比大家乐高5万元,为932万元。具体来看,大快活在香港共经营148间店铺,其中新增的为14间;中国内地共10家,其中新增的为1间。从大快活的未来展望来看,公司仍将业务重心放在香港,对香港快餐业的发展保持乐观态度,也信心继续扎根香港可取得令人鼓舞的业绩。但是,面对兄弟公司的庞大的网络,产品相似的大快活仍有很大的挑战。
翠华北上自挖高端坑
作为香港老字号,翠华餐厅几乎是港式饮食文化的代表。每一位到香港的游客,除了迪士尼乐园、尖沙咀购物,到翠华茶餐厅喝一口浓郁的奶茶,尝一口喷香的菠萝油面包。顶着老字号的光环,2012年,翠华控股作为“茶餐厅第一股”在香港上市。
翠华控股也将目光瞄准到内地这个庞大的市场,但是在香港自带光环的翠华餐厅,到了中国内地却变得很尴尬。这主要和翠华餐厅的定位有关。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在香港属于大众餐和快餐,但到了内地却以“知名精致港式茶餐厅”的定位来经营的,但餐品却仍以粉面、烧味、甜品为主,“加价不加量”。然而价格高,意味着翻台率较低。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由于快餐属性,翠华餐厅在香港的翻台率很高,每日每桌账单数目远高于内地;加上汇率差,每个菜的定价内地要比香港贵20%左右,每张账单平均消费额内地则是香港的2倍还多。显然,这种定位与实际内容的差距让翠华餐厅在内地显得不具备性价比的优势,自然也就没有重演在香港的受欢迎程度。
另外,中式餐饮品类供应链和制作流程繁杂,复制的成本非常高,扩张时成本的上涨速度往往大于营收的增长速度,利润被持续压缩。因此,翠华在上市后的大幅扩张,导致公司成本负担加重,营收净利扭头向下。2019年5月24日,翠华控股发布盈警,预期集团截至2019年3月31日止年度的除税后利润同比下滑逾70%,主要是集团面对持续具挑战的营商环境导致营运收益减少,以及业务发展成本及营运费用增加所致。
事实上,面对不断收缩的业绩,翠华控股也想过断臂求生。2016年8月19日,翠华发布公告通知股东有关潜在卖方或独立第三方接洽可能出售事项,对外宣布“卖身”。
因此,香港餐饮企业想到中国内地捞金,除了要贴近内地消费者的口味,还要定位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