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预计连续第三年遭遇亏损。
2023年增收不增利
近日,呷哺呷哺餐饮管理(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呷哺呷哺”)发布的2023年业绩预告显示,预期2023年收入约为59亿元,同比增长约25%。净亏损在1.8亿元至2亿元之间,同比2022年的3.31亿元净亏损有所收窄。
对于预亏超过1.8亿,公告提及三方面原因:一是由于谨慎复盘预计关闭及持续亏损餐厅,2023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不高于1.6亿元;二是截至2023年末,部分附属公司递延税项资产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0.6亿元;三是当前餐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消费疲软,消费降级对中高端品牌定位的湊湊带来冲击,导致业务尚处亏损。
这是呷哺呷哺连续第三年亏损。2021年、2022年,呷哺呷哺年内亏损为2.83亿元、3.31亿元,加上2023年预亏1.8亿元至2亿元,近三年累计亏损预计7.94亿元至8.14亿元。
火锅餐厅类上市公司目前有两家,都在港股。从时间看,呷哺呷哺是在2014年上市,早于海底捞的2018年。2021年,两家企业曾双双陷入亏损。不过,2022年海底捞实现扭亏。2023年,海底捞预计实现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不低于44亿元,主要因餐厅翻台率提升及营运效率改善。
火锅行业开打价格战
呷哺呷哺源自台湾,1998年在北京创立,曾以一人一锅的特色形式打开市场。
上市之前,呷哺呷哺即因连锁化成功而获得英联资本、泛大西洋资本等机构战略投资。2014年12月,成功登陆港股,就此成为“火锅第一股”。
在这之后,呷哺呷哺启动多品牌发展策略,陆续推出了茶饮品牌茶米茶、中高端火锅品牌湊湊、高端烧肉品牌趁烧等,并陆续开拓到海外市场。
不过,近两年呷哺呷哺经营决策和业绩遭遇巨大挑战。
除了难以走出的亏损困局,有报道称,今年春节前,呷哺呷哺旗下的“趁烧”品牌关闭了广州、深圳2家门店。此前杭州、上海等多个城市“趁烧”门店也已关闭。
此外,呷哺集团旗下的湊湊也因“新菜单被指变相涨价”上了热搜。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呷哺呷哺在大众化餐饮市场中并未展现出明显特色,难以抓住消费红利。由于消费环境变化,定位高端的湊湊也受到一定影响。
放眼如今的火锅行业,低价化、价格战蔚然成风。比如,有品牌打出“菜品只挣块块钱”的宣传语,还有一些火锅店开进了菜市场。又如,海底捞、巴奴等也纷纷推出了性价比子品牌。此外,低客单价的旋转小火锅再度走红。
一位从业者称,火锅作为高度同质化餐饮门类,除了在口感和营销创新,最大程度上体现性价比就成了吸引消费者的关键。而且,在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偏好快速变化之下,餐饮门店生命周期缩短,这也成为摆在很多品牌面前的现实问题。
华商报记者 李程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2月13日、14日,中国餐饮创新(双年)大会在上海顺利举办,谢谢锅创始人张振纬、后火锅联合创始人君师、朱光玉火锅馆联合创始人李扬,三位嘉宾分享了对火锅行业的深度洞察,以及品牌定位、产品更新、场景打造的方法论。
总第 3369 期
餐企老板内参 内参君 | 文
谢谢锅 张振纬
给年轻人火锅+烤肉的双重放纵
2021年4月,张振纬离开了之前服务并创立的品牌湊湊火锅,开始创业。创业伊始,就拿到了红杉资本1亿人民币的融资。谢谢锅主打「涮烤」一体,首批两家门店于2021年11月在广深开业,之后进军上海,
「我出来创业不是做比别人更好。比如说别人做到95分,我做到100分,甚至做到120分。而是寻求新的想法,想办法扩展餐饮新边界,这是我创业最核心的想法。当时我一直希望能够做一个更年轻化的品牌。」
在模式创新上,谢谢锅选取「火锅+烤肉」。「最主要的核心点在于火锅和烤肉都是面向年轻人聚会最核心的品相、赛道」,火锅和烤肉的淡旺季比较明显,两个业态间能够形成相对好的互补,「全新复合的业态可以打破框架跟边界,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能够在一个门店里吸纳更多消费者」。
「消费者除了吃火锅+烤肉,最重要的社交场景催化剂就是酒饮」。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越需要出现解压的环境。「星巴克说他是第三空间」,但没有人会在下班的时候喝咖啡,需要一些酒精成分的环境来解压,来释放你的压力。
「快速抢占年轻人,得Z世代者得天下」是谢谢锅的想法,「我们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潮流火锅,更是一个懂年轻人、治愈年轻人的归属地带」,「从菜品、服务、空间,三位一体地强化消费者的体验,塑造出年轻力的消费场景」。
「2022年受疫情影响,发展速度比较慢,相对比较保守一点」。张振纬坦言,目前谢谢锅遇到了几个问题,第一,同时在多个地方开打,考验更加剧。第二,资源没法集中,火锅+烤肉的模式并没有清晰的路径,消费者接受它的过程其实是缓慢的,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疫情,因为一个品牌必须要有爬坡期。这一年以来,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攀岩一样,攀到一半的时候,疫情一来又掉回原点。然后再攀,疫情一来又掉到原点。」
对于如何挺过寒冬,张振纬有着自己的思考:第一点,放缓开店速度,第二点,做减法,不能提供正向现金流的门店,就必须快速停下来。第三点,组织瘦身,调整组织结构、人员优化。「没有办法期待未来怎么样,但我们要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疫情期间,谢谢锅一直持续不断的创新产品、快速调整模式,到2022年6月份的时候,所有产品基本已经更新了90%以上。「未来一年,我们能够把产品打磨得更好一点。因为做餐饮嘛,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在于产品的硬功夫上。」
2023年,谢谢锅「火锅、烤肉」两块比重「会有比较大的调整,等调整好的时候我会第一时间跟媒体或者消费者宣告」。张振纬希望「把重心再往火锅方向去转移,让消费者能够形成一个更清晰的定位和更清晰的消费观,他的决策会更快速」。
在张振纬看来,火锅赛道还会有相对蓬勃的发展,「火锅是行之有年的品类,即使有调整周期,但是火锅的创新能力和品牌创起的速度,还是各个品类里最多、最快的」。
后火锅 君师
站在顶层思考问题
2019年,后火锅品牌诞生于重庆,开创性的「先烧后烫」的吃法,打破大家对重庆火锅守旧的既定印象。如今后火锅已经拥有50+门店,后火锅联合创始人君师透露,12月将在上海开出首店,「位置在南京东路,出去就是外滩」。
火锅市场到底进入什么时代?君师认为,火锅1.0时代是传统火锅的时代,2.0时代放大单品,3.0时代玩场景创新,4.0时代开始做加法,5.0时代聚焦细分赛道做减法。「6.0时代一定是综合体,谁的管理更有效率,谁的流程更优化,谁的产品创新是真正站在点子上的创新」。
餐饮从业者要如何找到真正的突破口?「底层逻辑是不是可以回到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切的生意一定是围绕人去做的」。除非做奢侈品,大众消费基本上停留在社交需求就上不去了。「在社交需求的背景之下,其实逻辑就简单了起来」迎合人性,敢为人先。
「后火锅特别喜欢站在一个逻辑思考的角度原创一些方法工具」,比如四维定律:用户是中心,产品是根基,营销是跳板,品牌是围墙。秉承着这样一套逻辑,我们先去想why?用户他想看什么?怎么去做?How,以及细节做什么,What。
这一切要以用户是中心出发,以用户为考虑,「以人为始。我们先去思考为什么他要来吃;以人为终,我们还会去思考为什么他还来吃?」产品是根基,「爆品可以帮你找到支撑你流量爆破的杠杆」
「品牌力前提一定是基于你有产品力,产品力一定是基于你能够持续创新爆炸」。产品力是根,决定了你的品牌能不能一直屹立下去,运营力是魂,如果魂有问题,那你这个根是不稳的。
后火锅也有一套目标管理模型解决运营问题。「数字化管理、工具化执行、可视化复盘」。从选址策略、盈利测评、门店筹建、营销规划、营运管理到结果追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具化和数字化的看板。
疫情加快了行业的迭代速度,对综合实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了。「绝对的壁垒是什么?我觉得一定是沉淀下来的那套体系,那套经营的方法论,一定是你最宝贵的资产」。
君师认为,疫情只是让人们变得更加理性了,以前没有疫情的时候,大家更多是感性消费,也会感性投资,大家都在做感性的事情。「对我们来说,不管是疫情前还是疫情后,我们没有想好的事情不会轻易去做,不管是不是有疫情,我们做我们觉得正确的事情就对了」。
朱光玉 李扬
疫情是一体两面的事
2020年9月,朱光玉在重庆观音桥开出了第一家店。据联合创始人李扬介绍,朱光玉这个品牌是从疫情后才开始,但合伙人干这个活已经很多年,是「谋定而后动」的品牌。两年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三级跳」。
朱光玉诞生于重庆,「第二级就是成为川渝两地区域的头部品牌,第三级别就是从上海开始,变成一个全国性的品牌。在这个过程中,第一要跑通门店模型,然后需要标准化供应链和一系列的培训体系、运营体系,可落地、可复制、做全国」。
疫情是一体两面的事儿。「疫情三年下来,我们还在往上走,也因为疫情的原因,以低价拿到了原来渴望不可及的地方,没有疫情的话可能冲不出来。」
李扬「非常承认」朱光玉是一个会做营销的团队,「不会做营销怎么成网红呢,不成网红怎么变长红呢?」但他同时认为,说他们是硬砸钱的「钞能力」是最大的侮辱。「从9月份开始,整个推广都是零,不用花钱,所有的流量全部都是外部主动搜索的流量。」
「我们来上海的时候,在封控之前我准备了不少的营销费用,我准备了大概小三百万的营销费用,我觉得上海这场仗太难打了,后来只花了28万就停了,什么事都没做,原本计划重投的大号一个都没用。」
用内部的话说,朱光玉进军上海「挺悲壮」的。上海首店人民广场店是封控之前拿下的,装修进展了70%,在成都招募了70多号员工,突然就停了。「那时候我花了很多人力成本,但是这70号员工最后也变成了核心力量」。
「他们上来的时候,高流量的产品接得住。我为什么20多万就打爆了,因为三四个月下来之后,之前那些品牌的流量全部清零了,你可以这么去理解,所以我们算是遇到了一个好的时候,做了一些正确的动作。天时地利人和」
朱光玉突然在上海一夜蹿红,「全城的黄牛聚集到我那去了」,这成为了李扬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我们排号机一开,也有黄牛攻击你,一秒钟7000次」,「我们上海首店现在不到4星,3.9,95%以上全部说排队这件事情,痛苦死了」。
在产品研发方面,李扬认为「所有的流量密码其实掌握在市场部手上,市场部基于流量点提出产品基础的方向,研发部门只是把这个方向变成了实际的产品。再让供应链部门去解决全国统一性的问题」。上新还要注意到新品的食材在全国的通用性高不高。
朱光玉每个月随时都在提新产品,「每个月拎一个东西出来叫“小新”,每三个月的时候做一次大的“推新”」。朱光玉的流量推新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推产品。「营销只能解决一件事:拉新的过程。拉新完了以后还是要通过运营和产品主动复购给拉出来」。
今天的用户愿不愿意复购其实由几个东西决定。「好吃不好吃,这是最基础的一件事,其次是能不能给到相应合适的服务」。过度的服务,成本可能支撑不住,基础的服务做不好。最后造就了他有没有二次再愿意来复购,流量再大,拉新的成本再便宜你也扛不过来。
普通的一夜爆红的就死掉的门店,只能满足“打卡属性”的需求,「火锅这个品类要把它做到“长红”,一定要把大聚会和轻商务属性牢牢地抓住。」 这几个属性都拿到了以后,还是应该要有稀缺性的,「把密度拉那么高,没有意义」。
李扬认为,现在朱光玉更像是山姆会员店逻辑,「一个城市山姆会员店只需要有几个就可以了,但是门店覆盖整个半径和流量,是能够持续且饱满的」。
年入冬以来,我国已经迎来了4波寒潮,在冷空气的不断影响之下,我国大范围地区处于低温状态。气温骤降,带火了“火锅经济”和“热饮经济”,吃火锅、喝热饮成为不少人度过寒潮的首选,火锅品牌和茶饮品牌也陆续推出一些季节性产品。
专家认为,每个季节都有对应的适合在当季销售且比较畅销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应季产品的畅销是保持经济正常运行的一种现象。
火锅门店排队,火锅外卖走热
据海底捞(06862.HK)相关负责人介绍,11月份,中国市场接待就餐人次呈现上升趋势,累计招待人数超过2600万人次。据另一火锅品牌捞王门店员工透露,进入冬季以后,线下门店就餐和线上外卖订单的数量都在增多。
近日,记者在上海市金玉兰广场某火锅店门口发现大量等位消费者,门店员工表示:“周末一般在下午5:30至9:00之间是用餐高峰期,少则需要等一小时,多则不超过两小时。此外,中午12点左右也会有个用餐小高峰。”
各火锅品牌在冬季消费选择上也有所更新。
海底捞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历来备受追捧的番茄火锅,以及寒冬季节消费需求旺盛的经典麻辣火锅和清油麻辣火锅,姬松茸菌汤火锅、莲子百合猪蹄、猪肚鸡火锅、酸辣沙棘火锅等亦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今年秋冬季节,海底捞还在北方地区推出了酸菜白肉火锅。而捞王火锅则在冬季推出了新口味——猪软骨火锅,里面是猪肚和猪的肋骨部分的肉。主打羊肉的火锅品牌小肥羊则在本月初推出了草原系列的“冰煮羊”新品。
不仅是线下门店。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线上平台的火锅订单、火锅食材订单也随之增加。目前,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都将“火锅季”放在App显眼的位置。
11月以来,叮咚买菜自有火锅品牌“叮咚大满冠”成为秋冬季的热门商品,创下了单日售出20万锅“叮咚大满冠”的纪录。消费者在购买火锅锅底时,还会搭配购买牛羊肉、蔬菜净菜、丸滑、毛肚黄喉类商品。在火锅的带动下,火锅肉类销量增长超过30%,丸滑类销量增长超过60%。此外,麻辣食物作为冬季御寒的法宝,近一月含“麻辣”关键词的商品销量也增长了40%。
而在每日优鲜的平台上,丸滑、素菜和肉卷等火锅类食材销售额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素菜销售额月环比增长超20%。平台上车厘子、草莓等应季水果也在热销。其中,车厘子销售额周环比增长超300%。 此外,每日优鲜的滋补类商品走俏。煲汤常用食材“鲜整禽”系列增长迅猛,相较于今年7月份,销售额增长超200%。
值得一提的是,观察两家火锅上市公司海底捞、呷哺呷哺(0520.HK)的财报可发现,通常公司在下半年的净利润会高于上半年。
海底捞2020年显示,公司全年营收286.14亿,净利润3.09亿元;其中上半年营收97.61亿元,净亏损9.65亿元。呷哺呷哺财报显示,2020年全年营收54.55亿,净利润183.7万元;其中上半年营收19.22亿元,亏损2.55亿元。诚然,2020年上半年年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公司业绩难免大幅下滑。
不过,疫情之前的2019年,海底捞全年营收265.56亿元,净利润23.45亿元,其中上半营收116.95亿,占全年的44%,营收9.12亿元,占全年的39%。呷哺呷哺2019年上半年营收60.3亿,净利润2.88亿元;其中上半年营收27.12亿元,占全年的45%,净利润1.62亿元,占全年的56%。2018年呷哺呷哺全年营收47.34亿元,净利润4.62亿元,其中上半年营收21.29亿元,占全年的45%,净利润2.09亿元,占全年的45%。
热饮成冬季消费首选
不仅是火锅,热饮也成为了冬季消费者的首选。
第一财经记者在上海随机走访数家连锁茶饮店时发现,多家品牌的店员均表示,进入11月以后,热饮的需求量增多。其中一位店员透露:“进入冬季,果茶冷饮的销售量相对减少,奶茶类热饮相对增多。所以在准备原料时,冰块供应量自然就少了,而是更多地烧开水泡茶。”
某“七分甜”门店点餐员告诉记者,冬季推出了几款时令水果调配的茶饮,如加入车厘子、草莓的茶饮。他表示,大约在11月下旬,点热饮的顾客大幅增加,直至明年四月气温回升,热饮的订单量又会下降。
10月以来,奈雪的茶(02150.HK)门店的热饮销量上涨明显。据奈雪方面透露,2021年10月及11月数据表明,热饮销量在饮品总销量中占比已超30%。其中,11月数据显示,宝藏鲜奶茶系列中的厚厚芋泥宝藏茶 (热饮)销量环比上涨约25%。目前在奈雪的茶的售茶饮饮品中,相比降温前(10月以前)增加了5款可提供热饮做法的饮品,并在菜单中新增了热饮专区。目前一共有11款热饮推荐。
北大国民经济中心主任苏剑认为,在疫情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商家可以侧重线上销售,尽量利用互联网推出一些适合冬季的产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冬季固然是火锅和热饮等品类较受欢迎,所以商家肯定会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进行一些策略的调整。“每个季节都有对应的适合在当季销售且比较畅销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应季产品的畅销是保持经济正常运行的一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