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儿童节恰逢周末,全家出动吃一顿大餐成为很多家庭欢度“六一”的必选项。6月1日当天,记者在北京金源燕莎MALL、长安天街等商圈看到,各餐饮品牌紧抓童趣经济,不仅推出趣萌可爱的儿童套餐,还跨界送出各种联名款玩具、提供编小辫等多元化服务,有的品牌为了吸引家庭消费甚至推出了营养丰富的儿童餐让客户免费享用,带动了餐饮消费红火出圈。
免费儿童餐吸引家庭客群
既然是儿童节,推出儿童餐就是最常规的动作。记者看到,不少商家都潜心制作了多款儿童餐,价格从10元至30多元不等,可以满足多种就餐需求。比如,西贝专业儿童餐推出了全新番茄鹰嘴豆牛仔骨套餐并新增爱心小厨奶糕、虾仁鸡蛋羹等单品;海底捞推出39.9元的“熊出没嗨嗨儿童餐”,包括主食、甜品、小吃和饮料;太二酸菜鱼9.9元一份儿童餐,里面有虾肉饺、玉米胡萝卜、西兰花西红柿、鸡翅。
为了体现餐厅的诚意、吸引家庭客群前来消费,一些品牌甚至推出了免费儿童餐。记者在长安天街看到,湘菜品牌兰湘子直接向到店就餐的家庭送上免费的儿童餐,套餐内包含了肉肠海苔饭、虾仁鸡蛋羹、蔓越莓甜糕、水果、乳酸菌饮料等,还有宝宝专享的餐具礼盒四件套奉上;有三小馆则提供免费的奶香馒头套餐,表示没有小孩的客人点餐也会免费提供。
正带着女儿在餐厅吃饭的蒋先生对记者说:“我来这家餐厅吃饭就是因为他们提供儿童餐,食材也是专门为孩子准备的。这样既提高了孩子吃饭的趣味性,也提高了食物的安全性。”
相关数据显示,儿童餐订单量增长迅猛,北京、重庆、成都、武汉的儿童餐堂食消费位居全国前列,46%的家庭在点餐时会选择大人、孩子分开点。多家餐饮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如今餐饮行业更看重家庭客群,尤其80后、90后的宝爸宝妈们希望解放双手,也比较注重营养与健康,因此带动了儿童餐消费的潮流。
“商家其实不太愿意做儿童餐,就怕出力不讨好。因为给孩子吃的东西既要干净安全有营养,不能出差错,还得符合儿童审美,价格也不能太高,但为了吸引客户,就不得不在儿童餐上多下功夫。”一位餐饮从业者对记者表示,餐饮门店若想真正吸引住高黏性、高复购率的忠实客户,需要对儿童餐进行深度研究与开发,推出类型更多、趣味性更强、营养搭配更均衡的儿童套餐,才能准确瞄准家庭用餐市场。
亲子体验活动丰富多元
餐饮是强体验场景,除了高质量的产品之外,有特色的多元化服务也成为吸引亲子家庭的“高招儿”。美团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餐饮行业25岁至35岁亲子消费人群占比近六成,年轻家长更青睐具有高质量陪伴效果的“沉浸式遛娃”新体验。
“六一”当天,记者在金源燕莎MALL看到,正值午饭时刻,到5楼吃饭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各个店里基本都满座,有的餐厅门口还坐着不少等位的顾客。
“问孩子去哪里吃饭,娃二话没说就要来编小辫。”在金源燕莎MALL的小放牛餐厅,宝妈方女士对记者表示,吃饭前到这儿先找客服小姐姐编小辫,几乎成了她家的保留项目,已经“吃”成了这家餐厅的VIP。在店里,记者看到三四个服务员手脚麻利地忙活着,但排队等着编小辫的小朋友还有四五位,有的小朋友晃着编好小辫的小脑袋手舞足蹈,让爸爸妈妈拍照“打卡”。
记者发现,类似这样靠特色活动出圈的餐饮品牌还有不少,各家餐厅为了给家庭客户带来更好的互动体验,“卷”起了丰富多元的亲子活动:气球玩具、DIY风筝、串彩珠、益智拼图、画脸谱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玩不到”,给小朋友和家长们提供了亲子共娱的美好感受。
联名款玩具火爆出圈
要赢得小朋友们的眼球,当然离不开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尤其是餐饮品牌推出的一些联名款IP玩具,不仅迷倒了很多小朋友,甚至让不少大朋友也纷纷“上头”。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六一”至少有肯德基、麦当劳、塔斯汀、华莱士等9个连锁快餐品牌推出了儿童节联名款及主题周边玩具。比如,海底捞联名“熊出没”推出不倒翁、滑板玩具等;德克士与加菲猫联名,推出加菲猫汉堡发声捏捏乐玩具;麦当劳推出的玩具“麦麦对讲机”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热议,网友直呼“根本抢不到”,“麦当劳对讲机被炒到300元”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在餐饮市场上玩IP联名已经成为最常见的营销手段,因其易操作、可控制,还能提高转化率、拉动销售额,因此成为品牌最受欢迎的营销方式。那些颜值高、可玩性强、有广泛IP影响力的玩具,不仅小朋友们喜欢,也能让成年人有秒回童年的愉悦感。”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对记者表示。
不过,火爆的玩具背后也引发了不少烦恼。有网友热议称海底捞儿童节玩具并非联名产品,而是其自己采购的。另外,海底捞推出的一项新的玩具领取规则也引起了不少争议。根据规定,14岁以下小朋友可免费领取玩具,14岁以上的顾客如果想要得到玩具,则需要通过捞币兑换或以9.9元购买的方式获取。这一举措被众多网友吐槽,有网友表示:“说实话,大学生被海底捞吸引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提供了小玩具,如果不给的话真的很失望。”还有的网友表示“玩具有时也能带来乐趣,并无不可”“成年人也不想长大、想要过儿童节”,部分网友还质疑海底捞顾客福利存在缩水的嫌疑。
对此,海底捞客服人员回应称:“这项新规定正在试点,我们将为14岁以下的小朋友提供一个礼物。如果成年人需要这些物品,可以通过捞币兑换或购买的方式获取,也可以通过参加门店的活动来获得。”
菁财资本创始人葛贤通对记者表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童趣经济仍然是为数不多具有确定性的增长动力。瞄准儿童人群,吸引家长以及整个家庭等相关客群,对餐饮品牌而言可谓是非常明智的举措。但随着各种玩法和设计层出不穷,消费者的心动阈值可能也会越来越高。餐饮品牌如何推陈出新展现亮点、真正戳中家庭客群,还是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
制菜近日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广州超八成连锁餐饮使用预制菜比例超80%”冲上热搜,标准化、出餐快的特点是预制菜近年来席卷餐饮企业的重要原因。而面向个人消费者的预制菜究竟有多大市场、家庭对预制菜的需求是否是“伪需求”等话题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
2020年疫情催生宅经济,预制菜站上了新风口。多方数据显示,目前预制菜市场需求仍在增加,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渗透率仍然偏低。面对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行业持续进行新的突破和创新。据预测,未来六到七年,我国预制菜行业将成为下一个万亿餐饮市场。
冷链技术完善
预制菜迎来行业风口
预制菜,就是预先做好的半成品或成品食物,消费者只需稍微加热或简单烹饪即可食用。据町芒研究院发布的《2022预制菜行业研究报告》,预制菜于90年代进入中国,从净菜加工厂发展为餐饮连锁,从B端(商家、企业)逐渐渗透到C端(个人用户),市场呈倍数级增长。2020年就地过春节的倡导,让预制菜顺势C位出道,家乡菜的味道慰藉了无数人的思乡心情。生鲜超市、电商平台,从南到北,煎炒焖炖,预制菜火出了圈,火锅类预制菜尤其火爆,位居销量榜首。
近年来,由于疫情的影响和冷链技术的逐步完善,预制菜行业在餐饮变革和居家消费的推动下迎来行业风口。公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3459亿元,同比增长18.1%;据多方研究机构估算,2022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突破10720亿元。
捕捉到预制菜增长点的众多食品生产企业、餐饮企业和零售电商纷纷入局。天眼查显示,目前国内预制菜企业超过7.2万家,仅去年新增注册的预制菜相关企业就有4031家。
中青年为主要消费群体
“潜力”Z世代正在崛起
据艾媒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消费用户主要集中在27至39岁之间的中青年,占比为58.4%,该年龄段的家庭有孩子的较多,作为经常做饭的人群,对健康的要求更高;其次是40至49岁的人群,占比为20%,他们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更大,把预制菜作为简化下厨和保证家人营养的补充;而对于占比14%的26岁以下年轻人群来说,他们原本没有做饭习惯,但对于选购速食外卖有品质要求和养生追求,加上自身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特点,对预制菜有着较高的接受度和认知度。因此,分析认为,随着Z世代成为餐饮主流消费人群,预制菜将会逐渐深入渗透至年轻人群。
据艾瑞咨询2021年的调研数据,在预制菜消费者中,有71.9%的人购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省时,其次是为了美味与健康,不喜欢做饭和不会做饭也是购买预制菜的动因。预制菜简单快捷的烹饪方式,让烹饪手残党也能轻松驾驭难度高的菜品,满足了当代年轻人“懒宅馋”的用餐需求。
不过,目前我国预制菜的体量还是以B端为主,C端的比重相对较小。随着社区团购、生鲜电商、便利店、到家服务等全域渠道铺设,预制菜突破场景限制,加速向C端渗透。
重口味菜品受众最广
部分菜品不适合厨房小白
町芒研究院作出的口味测评显示,预制菜不同菜品口味还原度不同的情况下,肉菜的口味还原度高于鱼虾类,由于火候、油温、油量的掌握难度,水煮类产品口味还原度高于油炸类,这类预制菜通过麻辣鲜香的过瘾滋味更容易俘获众吃货挑剔的味蕾。
调研数据与口味测评结果“不谋而合”。目前,市面上受众较广、销量较高的预制菜多为酸菜鱼、烤鱼、麻辣筋头巴脑、红烧肉、麻辣小龙虾等重口味菜品,这类菜品制作过程复杂,口味偏重,对于美食爱好者来说附带成瘾属性,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受众群体。
虽然预制菜企业针对食材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制作方法,但大多数严格控制了油、盐、糖等各类成分的含量和配比。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部分菜品仍存在调味后高脂肪、高热量等情况。
同时,预制菜中的“即配”种类,其烹饪方式基本包含了炸、炒、炖、蒸,实际操作下来,部分菜品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方便,对于不经常做饭的人群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配制好的半成品菜可以省去买菜、洗菜、切菜等多道工序,但是部分菜品仍然需要自己额外搭配蔬菜,用餐完毕需要打扫战场清洗厨具,并不适合真正的“懒人”和厨房小白。但对于爱做饭并且家里会储备蔬菜的人群,性价比不高,吸引力明显不够。
那么即配预制菜真正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呢?分析认为,消费者首先是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和厨艺基础,对一日三餐追求综合性价比;其次是家里有孩子的上班族父母,这类人群既想让孩子在家吃得更营养健康,又没有足够的时间买菜、洗菜、配菜。
可见,与加热即食的预制菜相比,即配预制菜在操作层面以及适用人群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局限性,品牌方更需要从食材品质(新鲜度)、菜品种类(丰富度)、产品价格(性价比)等方面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预制菜登上露营必备清单
节假日场合搞定“一桌菜”
预制菜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热门食用场景”。
特殊时期让旅行变成了遥不可及的“诗和远方”,“郊游露营”成为年轻人休闲必打卡项目之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预制菜由此成功上榜露营必备清单,“露营+野餐”的组合使得预制菜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
不同于泡面和面包,自热系列预制菜所带给消费者的是拥有家常滋味的热气腾腾,这让年轻人拥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和幸福感。对于热衷“求新求变”的年轻人来说,自热烤鱼和自热鸡汤这类原本加工程度较复杂,菜品色泽和口感更有诱惑力的预制菜,在一定程度上为野餐露营增添了更多的“精致氛围感”。
此外,因为疫情原因很多年轻人被迫选择就地过年,丰盛的半成品年夜饭套餐成为弥补遗憾的一种方式。市售年夜饭套餐包含热菜、凉菜、汤和甜品,且荤素搭配得当,打开包装只需简单加工即可大快朵颐,不管你是一个人还是一家人,都能轻松搞定一桌有模有样的年夜饭,价位从百元到千元不等。
相比于常规的家常菜,预制菜品类创新更多体现在现场加工复杂且极具仪式感的菜品,如佛跳墙、惠林顿牛排、酸菜鱼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自身做菜经验有限,遇到特殊的节日场合,预制菜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对于商家来说,由于这类产品食材难得、工艺复杂、平时消费频次较低,即便售价定得高一些,消费者也能够从观念上接受。
市场出现同质化竞争趋势
“硬菜”之外还需创新和改进
目前市面上的预制菜创新,主要分为菜品类创新、包装设计创新、产品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等。评测结果来看,制作过程较为复杂的干豆角红烧肉、麻辣筋头巴脑、惠灵顿牛排,整体创新度更高。
但可以看到的是,根据《2020-2026年半成品菜行业市场调查与前景预测报告》,随着众多业内玩家纷纷涌入赛道目前预制菜行业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市场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质化竞争的趋势,行业壁垒难建立。如何打好差异化路线,是众多预制菜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难点。
如今,多数预制菜品牌的菜品还集中在酸菜鱼、佛跳墙、花胶鸡和各种盆菜等“硬菜”上,只生产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单品,难以满足口味刁钻的消费者,企业需从建立产品壁垒的角度出发,做出创新和改进。除了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时效性,企业还需要通过匹配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实现迭代升级。文/本报记者 陈斯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迪士尼餐厅从1月20日放寒假开始,就处于高峰爆满的状态。”湊湊迪士尼餐厅经理谢蓓蓉介绍,门店每天10点半开始上客,全天基本上处于等位的状态,等位时长大概在2个小时左右,平均翻台率在7翻左右。
同样的场景还发生在海底捞浙江金华银泰城店。为了让每桌完成过年吃年糕这一春节“大事”,负责炸糍粑、炸酥肉、油条、鱼条的小吃厨师奎丽萍每天要炸至少500份小吃,春节期间能达到近千份。
事实上,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假期集中释放的消费需求,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据交通运输部预计,春节假期(2月10日-2月17日,初一到初八)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送旅客23.1亿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长21%,比2019年同期增长47%。
火热的春节出游带动餐饮客流大幅提升,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春节除夕至初五网联清算公司和中国银联处理的全行业网络支付交易持续增长,共计处理交易153.8亿笔,金额7.74万亿元。其中,餐饮、住宿、旅游、零售、影视娱乐等消费场景尤其受到青睐,同比增长均超过20%。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春节中的餐饮业迎来了开门红,同时有望比去年实现明显增长。从餐饮风向标的年夜饭预订情况就可以看到趋势,这背后也是我国经济的逐步恢复,消费信心、消费意愿以及消费能力逐步回暖的具体表现。“我们乐观地相信,2024年中国餐饮业将进一步高质量增长,整体收入规模有望超过6万亿元。”
传统旅游城市餐饮火热
在2023年冬天火爆出圈的“尔滨游”,在2024年春节仍是游客宠儿。
携程平台显示,哈尔滨春节假期旅游订单同比增长119%,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155%。美团数据显示,哈尔滨异地消费者的堂食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430%。
表现在餐饮品牌端上,哈尔滨海底捞各门店客流均大幅增长,其中位于热门景区中央大街的海底捞新一百店,初一至初六的累计客流较去年同期增长超70%;呷哺呷哺在中央大街的3家餐厅也成为南方小金豆必打卡网红店,其中索菲亚大教堂附近的一家餐厅打破历史销售记录。
“春节期间80%以上接待的是外地游客,以南方小金豆、家庭出游居多。”呷哺呷哺哈尔滨新一百餐厅经理于晶告诉记者,新一百餐厅离索菲亚教堂非常近,很多打卡完教堂的游客都来我们餐厅就餐,客流同比去年春节增长80%,基本上全天都是高峰状态。
此外,海口、三亚、北京、上海等传统旅游城市餐饮依旧火热。
资料显示,海底捞2024年春节大年初一至初六已累计接待顾客超950万人次,较2023年春节同期增长超30%。
其中,西安海底捞的春节接待量仍据全国城市排行榜第一,共计服务顾客超过65万人次,海口、三亚、北海、福州、厦门南方旅游城市普遍迎来40%以上的客流增幅,其中,海底捞在海口、三亚的门店迎来平均60%以上的客流增幅。
喜茶方面介绍,今年春节假期,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佛山、重庆、天津、杭州、成都、苏州等热门旅游城市的喜茶门店销量排名全国前十。例如郑州方特欢乐世界店成为春节假期喜茶门店销量环比增幅最高的门店,喜茶迪士尼小镇店·平行宇宙则贡献了春节假期喜茶单店单日的最高销量。
奈雪的茶也不例外,春节期间多家门店8天营业额超45万元,部分门店销售增长600%。数据显示,上海比斯特购物村店、西安赛格8F店、泰国曼谷店为销售前三名,均在热门旅游城市。
呷哺呷哺密云鼓楼餐厅抓住了鼓楼大街新春彩灯展,迎来业绩开门红。据该餐厅经理曹增介绍,从正月初二开始,中午到晚上一直有密集的流动观灯游客,餐厅基本上从中午开始上客,客流一直没断过,平均每天翻台率能达6-7翻。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争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份额,呷哺呷哺在2024年新开了25家餐厅,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三大城市,平均每1.8天就有一家新餐厅亮相。
“今年在上海已新开8家餐厅,平均翻台率5.15翻,最高9.3翻,春节后随着复工开启也会有一批新门店亮相。”呷哺呷哺上海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店开业活动期间是付费会员畅吃卡销售高峰期,例如上海市场新开门店的畅吃卡日均销售张数比平时增长10倍左右。
下沉市场表现亮眼
在旅游城市“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同时,不少下沉市场也迎来了空前的客流高峰。
据呷哺呷哺介绍,今年春节返乡人群较多,总体业绩也表明了餐饮消费突显“返乡潮”特点,例如石家庄、保定、邯郸、无锡、太原、沈阳、德州、抚顺、长治等二三线城市的业绩十分亮眼,从而带动分布于此的31家呷哺呷哺餐厅打破历年业绩记录。
以呷哺呷哺河北邯郸环球中心餐厅举例,自2018年开业以来,正月初五创五年来日销售额的历史新高。据该餐厅经理佘朵朵介绍,初五是春节假期叠加情人节两大因素,当天的客流基本上都是家庭聚餐和情侣就餐。
“上午11点开始上客,不到12点开始排队至下午3点,晚上高峰期更是应接不暇,一直忙到夜里11点多。”佘朵朵表示,当天取号的客流达500多号,排队时长平均40分钟,高峰期最长等到70分钟。此外,呷哺呷哺茶饮销售也十分亮眼,当天茶米茶销售了近1000杯,外带人数也创新高,超出堂食客流110人次。
海底捞方面也表示,受返乡潮影响,河南驻马店、河北保定、山东济宁等二三线城市的海底捞门店春节接待顾客量均出现了60%以上的增长。
返乡潮在新茶饮行业的表现尤为明显,直接带动喜茶、奈雪的茶、霸王茶姬等品牌有部分门店销量增幅甚至超过800%。
喜茶相关数据显示,除夕至大年初七,喜茶春节期间整体销售火爆,众多门店销量增幅超400%,更有部分门店春节销量增幅超800%。
值得一提的是,春节期间喜茶门店销量增幅排名前十的城市均为非一线城市,河南安阳、湖北黄冈、江西抚州、安徽淮南、四川广安、河北邯郸、福建南平、江苏连云港等城市的喜茶门店销量环比节前增长均超200%。
而喜茶在不少县域市场的火爆销售,不仅为自身带来了“逆向旺季”,更拉动了春节期间县域餐饮消费的增长。喜茶莆田秀屿万达店、泰安新泰吾悦广场店、宁德周宁尚城广场店、乐清荆山北路店成为春节假期喜茶门店销量增幅排名靠前的门店,增幅均超400%。
三四线城市的“奈雪们”也迎来了繁忙的营业高峰。据奈雪介绍,由于承接到了返乡人群、出行旅游的巨大流量,不少加盟商大呼应接不暇,其中,乌鲁木齐天山、福建莆田、浙江台州等地的奈雪加盟店业绩翻倍增长。
在朱丹蓬看来,2024年餐饮行业延续了去年开门红的佳绩,在这之中,旅游的强势回归从侧面也拉动了整个餐饮行业的业绩,同时叠加年夜饭对整个餐饮的拉升加持,“2024年整个餐饮行业应该会实现新的突破,整体增幅肯定会超过20%。”
本文源自观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