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日,《北京市餐饮业客用卫生间清洁卫生示范导则》正式发布,这是中国首个餐饮业相关导则,标志北京市餐饮业“厕所革命”正式启动。北京市食药监局供图
中新网北京8月2日电 (记者 杜燕)2日,《北京市餐饮业客用卫生间清洁卫生示范导则》正式发布,这是中国首个餐饮业相关导则,40余款规定让北京餐厅提升厕所品质,从而提高北京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以及消费者用餐体验。
“一间环境优雅的餐厅,厕所却不堪入目、难以下脚,恐怕这家餐厅在消费者心目中已经与‘品质’二字相去甚远了。”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餐饮监管处处长段志永在2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此次发布的《导则》是继《北京市餐饮业就餐区和后厨环境卫生规范》后出台的第二个指导性文件,标志北京市餐饮业“厕所革命”正式启动。
他介绍,《导则》分七个部分共40余款,除了“建立环境卫生制度”“卫生间不得设置在食品处理区内”等基本要求外,还对客用卫生间外部及内部环境、设施、清洁操作和消毒操作等予以详尽规定。
内外部环境:通风良好、干净整洁
《导则》对卫生间的外部及内部环境做出了具体规定,对卫生间的门、窗、天花板、墙面、地面、排污管道、抽污口设置、通风除臭设备等都提出了要求。例如,要求卫生间保持通风良好,无臭味和异味,单设通风除臭设备且运行正常,宜采用物理除臭方式,并有适当照明;卫生间与外界相通的可开启的窗,应设置易于清洁的纱窗,卫生间与就餐区域直接相通的门能够自动关闭;卫生设施保持清洁,没有污垢和异味,设施设备运行良好、妥善维修,没有裂缝溢漏或堵塞的现象,冲厕的水量充足,妥善处理污物;排污管道与食品处理区排水管道分设,且有防臭水封;抽污口位于餐饮服务场所外。
设备设施:清洁卫生、配备齐全
除了整体环境,卫生间的设施设备是否清洁卫生同样关键。卫生间的设施设备主要包括标识指示牌、文明如厕宣传牌、洗手设施、面镜、便池、水池等,《导则》均一一做了具体规定。例如,卫生间男女标识等指示牌应使用国家标准图形,位置醒目;卫生间应设置面镜,安装牢固,保持其干燥,无水渍;便池应采用水冲式,保持畅通,不堵、不漏;配备卫生纸、纸篓、便刷等,坐便器宜提供一次性坐垫;卫生间设清洁工具专用水池,清洁工具定位存放。
清洁消毒:及时清洁、及时检查
卫生间宜随脏随清洁,并对清洁和消毒的频率做了具体规定。例如,非用餐高峰期宜每60分钟检查一次,用餐高峰时宜每15分钟检查一次,同时做好记录;卫生间全面消毒应每日不少于1次;龙头、扶手、烘手器、洗手池、通风口等处的消毒应每日不少于4次。此外,《导则》还要求便器、面盆、台面及墙壁、镜面及玻璃、地面应及时检查、保持整洁,洗手液、卫生纸等卫生间用品应及时补充。
据了解,《导则》发布后,将由中国烹饪协会、北京烹饪协会、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北京西餐业协会在会员单位率先实施,并逐步在全市餐饮业全面推广。
《导则》具有全国行业示范作用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在会上表示,《导则》具有全国行业示范作用,协会将鼓励餐饮企业采用节能、环保、减污技术,实现卫生间便利、舒适、美观。同时,引导餐饮企业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防止环境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身体健康,“预计2018年年底前,首批5000家餐饮企业将全面提升餐饮业卫生间环境设施和服务管理水平。”
会上,北京联合大学餐饮科学研究所所长闫喜霜表示,消费者文明如厕与餐饮企业保持卫生间清洁卫生同等重要,呼吁消费者“文明如厕从我做起”,与餐饮企业共同提升餐饮卫生环境。
段志永强调,《导则》的发布是深入推进“阳光餐饮”工程,实施首都餐饮业品质提升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将通过示范引导带动,逐步在全市餐饮业全面推广,实现餐饮企业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提升,全面提升首都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为消费者提供升级用餐体验,也为筹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悉,2018年上半年,北京市餐饮收入53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较上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完)
版《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正式发布,有望改善女性如厕难问题
申城公厕男女厕位比最高可达1: 2.5
女厕所前等候者排长龙,一旁的男厕所却“进出自如”,相信不少女性朋友都曾遭遇这样的“不平等”待遇。昨天,上海正式发布新版《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有望改善女性如厕难的问题。该标准规定,时段性客流特征明显、负荷大的公厕,男女厕位比例宜为1:2.5,或宜设通用厕间(即无性别厕间)。而在2007年发布的老版上海城市公厕规划和设计标准中,大多数区域对男女厕位比例的规定都未超过1:1.5。
公厕里女厕位将大大增加
新标准规定,上海公厕男女厕位比至少要保证1:1。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厕所在地实际情况,分成三档:商业区、餐饮场所、医院等区域,女厕位与男厕位的比例不应小于1.5:1;机场、火车站、轨交车站、旅游景区(点)、城市广场、商场等客流高度聚集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不应小于2:1;时段性客流特征明显、负荷大的公厕,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可上调至2.5:1,相当于每设置2个男厕位,就配5个女厕位。
减轻女性如厕负担,早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识。过去受制于用地紧俏、设计理念落后等因素,上海公厕的平均男女厕位比例仅在1:1.1左右,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新标准修订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也进行了科学调研。”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姚刚介绍,根据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出的两性小便时在厕所平均停留时间,男性为39秒,女性为89秒,男女如厕停留时间比例约1:2.28。这项调研成果很有参考价值,与上海新版公厕规划和设计标准中设置的几档男女厕位比例较接近。
不过,记者发现,和老版标准相比,新版标准似乎在商业街、商场、餐饮场所等区域的男女厕位比例上出现“退步”:老版标准规定男女厕位比例是1:2到1:3,而新版标准规定的是1:1.5。对此,姚刚解释,老版标准的比例没有将男厕所的小便池算进去,新版标准则算了进去。这意味着,按照新版标准的男女厕位比例进行建设,公厕里女厕位将大大增加。
新版标准落到实处是关键
记者了解到,此次新修订的标准,只是上海的地方行业推荐标准,不具备强制性,那么怎样才能让“1:1.5”甚至“1:2.5”的男女厕位比例落到实处?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目前共有2640多座环卫公厕,大部分达不到新版标准要求的男女厕位比例,需逐步通过改建、扩建等方式来实现,这需要较长时间。上海绿化市容部门已将环卫公厕的达标改扩建作为系统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倒逼各区落实新版公厕规划和设计标准。“实际操作中,还会遭遇场地、资金等各种困难。”姚刚表示,目前只是要求各区每年有一定数量的环卫公厕进行达标改扩建即可。至于新建的环卫公厕,则必须严格执行新标准。
不过,专家指出,上海男女厕位比例不均衡矛盾的主要发生地,在于数量众多的社会公厕。这类社会公厕不属于环卫公厕,存在多头管理,涉及商务、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并不能通过环卫系统考核的方式来倒逼这些公厕调整男女厕位比例。
上海绿化市容部门表示,目前已和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商讨如何让社会公厕落实新标准要求,不过暂时没有“硬抓手”。有业内人士建议,希望能将男女厕位比例的达标,作为评选文明单位、文明城区等荣誉的打分项,否则女厕位比例的提高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四类场所应设第三卫生间
新版标准中对公厕设置密度、一类和二类公厕的平均每厕位面积均有所调整,还特别新增了对于设置第三卫生间的要求。
根据对大型居住区、旧城居住区、商业区等公共活动区的调研分析,上海调整了这些区域的公厕设置密度,从原先的300米到400米服务半径设置1座,调整到250米到300米服务半径设置1座。上海还调整了体育赛事、集会、庆典等临时活动配置的活动式公厕数量,从原先每800人到1000人设置1个厕位,增加到每100人到150人设置1个。新版标准上调了一类、二类厕所的平均每厕位面积,一类厕所由6至12平方米调整到7至12平方米,二类厕所由3至6平方米调整到5至7平方米。
此外,新版标准十分重视第三卫生间的设置,规定以下四类场所的公厕内应设置第三卫生间:商业区,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等重要交通客运场所,旅游景区(点)、开放式公园(公共绿地)、游乐场等重要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及其他环境要求高的区域,医院。第三卫生间内应配备低位坐便器、低位小便器、低位洗手盆、托婴板、儿童安全座椅、助力扶手、紧急呼叫器等设备,且使用面积不小于6.5平方米。
第三卫生间一般用“男女,中间加个轮椅”作为标识,男女都能使用,残疾人、老人及幼儿可在异性家属陪同下进入。据统计,目前全市一类和二类环卫公厕中,已有215座配建了第三卫生间。(记者 陈玺撼)
版《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正式发布,有望改善女性如厕难问题
申城公厕男女厕位比最高可达1: 2.5
女厕所前等候者排长龙,一旁的男厕所却“进出自如”,相信不少女性朋友都曾遭遇这样的“不平等”待遇。昨天,上海正式发布新版《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有望改善女性如厕难的问题。该标准规定,时段性客流特征明显、负荷大的公厕,男女厕位比例宜为1:2.5,或宜设通用厕间(即无性别厕间)。而在2007年发布的老版上海城市公厕规划和设计标准中,大多数区域对男女厕位比例的规定都未超过1:1.5。
公厕里女厕位将大大增加
新标准规定,上海公厕男女厕位比至少要保证1:1。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厕所在地实际情况,分成三档:商业区、餐饮场所、医院等区域,女厕位与男厕位的比例不应小于1.5:1;机场、火车站、轨交车站、旅游景区(点)、城市广场、商场等客流高度聚集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不应小于2:1;时段性客流特征明显、负荷大的公厕,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可上调至2.5:1,相当于每设置2个男厕位,就配5个女厕位。
减轻女性如厕负担,早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识。过去受制于用地紧俏、设计理念落后等因素,上海公厕的平均男女厕位比例仅在1:1.1左右,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新标准修订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也进行了科学调研。”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姚刚介绍,根据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出的两性小便时在厕所平均停留时间,男性为39秒,女性为89秒,男女如厕停留时间比例约1:2.28。这项调研成果很有参考价值,与上海新版公厕规划和设计标准中设置的几档男女厕位比例较接近。
不过,记者发现,和老版标准相比,新版标准似乎在商业街、商场、餐饮场所等区域的男女厕位比例上出现“退步”:老版标准规定男女厕位比例是1:2到1:3,而新版标准规定的是1:1.5。对此,姚刚解释,老版标准的比例没有将男厕所的小便池算进去,新版标准则算了进去。这意味着,按照新版标准的男女厕位比例进行建设,公厕里女厕位将大大增加。
新版标准落到实处是关键
记者了解到,此次新修订的标准,只是上海的地方行业推荐标准,不具备强制性,那么怎样才能让“1:1.5”甚至“1:2.5”的男女厕位比例落到实处?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目前共有2640多座环卫公厕,大部分达不到新版标准要求的男女厕位比例,需逐步通过改建、扩建等方式来实现,这需要较长时间。上海绿化市容部门已将环卫公厕的达标改扩建作为系统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倒逼各区落实新版公厕规划和设计标准。“实际操作中,还会遭遇场地、资金等各种困难。”姚刚表示,目前只是要求各区每年有一定数量的环卫公厕进行达标改扩建即可。至于新建的环卫公厕,则必须严格执行新标准。
不过,专家指出,上海男女厕位比例不均衡矛盾的主要发生地,在于数量众多的社会公厕。这类社会公厕不属于环卫公厕,存在多头管理,涉及商务、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并不能通过环卫系统考核的方式来倒逼这些公厕调整男女厕位比例。
上海绿化市容部门表示,目前已和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商讨如何让社会公厕落实新标准要求,不过暂时没有“硬抓手”。有业内人士建议,希望能将男女厕位比例的达标,作为评选文明单位、文明城区等荣誉的打分项,否则女厕位比例的提高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四类场所应设第三卫生间
新版标准中对公厕设置密度、一类和二类公厕的平均每厕位面积均有所调整,还特别新增了对于设置第三卫生间的要求。
根据对大型居住区、旧城居住区、商业区等公共活动区的调研分析,上海调整了这些区域的公厕设置密度,从原先的300米到400米服务半径设置1座,调整到250米到300米服务半径设置1座。上海还调整了体育赛事、集会、庆典等临时活动配置的活动式公厕数量,从原先每800人到1000人设置1个厕位,增加到每100人到150人设置1个。新版标准上调了一类、二类厕所的平均每厕位面积,一类厕所由6至12平方米调整到7至12平方米,二类厕所由3至6平方米调整到5至7平方米。
此外,新版标准十分重视第三卫生间的设置,规定以下四类场所的公厕内应设置第三卫生间:商业区,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等重要交通客运场所,旅游景区(点)、开放式公园(公共绿地)、游乐场等重要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及其他环境要求高的区域,医院。第三卫生间内应配备低位坐便器、低位小便器、低位洗手盆、托婴板、儿童安全座椅、助力扶手、紧急呼叫器等设备,且使用面积不小于6.5平方米。
第三卫生间一般用“男女,中间加个轮椅”作为标识,男女都能使用,残疾人、老人及幼儿可在异性家属陪同下进入。据统计,目前全市一类和二类环卫公厕中,已有215座配建了第三卫生间。(记者 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