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早上爱狐说。
各位,今墨尔本的天气是格外的好,昨个不发一期视频做了一个墨尔本北京菜探店,有些朋友就发私信问我说:老辛,澳洲开个餐馆难不难?能挣钱吗?其实您要说按老黄历来说,零几年的时候来墨尔本开个餐馆其实投资并不大,现在可跟老黄历不一样了。
咱就不说人家更老的移民,就是零几年来澳洲的时候看到很多广东餐馆装修那叫一个破破烂烂,生意是真红火,因为人家做的菜也好吃。但是现如今在2000年以后,要想在澳洲墨尔本这边开餐厅,投资可真不小,特别是在墨尔本市区。
< class="pgc-img">>您可以看到装修不错,像什么花炉,还有大卫,还有火锅店叫啥来着?就蜀大侠,那里边真是金碧辉煌,真是花重金投资。所以现在要再开一个大餐馆或者宽稍微有点规模的餐馆,就算不在市区,在格glen或者boxhill附近,在格林baby或者boxhill附近就要砸尽大把的银子去搞,装修跟以前可不太一样。当然可以选择投资小一点的小苍蝇馆,但是小苍蝇馆得真的有点手艺,而且最好是做鬼佬生意,不能光指着华人,因为这种小苍蝇馆的店可能华人的流动量不是很大。
< class="pgc-img">>很多导游转行当中,我一朋友就比较成功,他做的是青岛锅贴,在报账那就是一种小苍蝇馆,青岛锅贴做的就不错,而且生意很好,还开了第二家店。
< class="pgc-img">>总而言之,现在要在墨尔本想做一不错的餐馆还真是得投资不少钱,而且天时、地利、人和、位置选好、装修搞好、味道独特、好大厨缺一不可。
< class="pgc-img">>我还听说在墨尔本这边投资大餐馆最好是第一年就基本上能把本回来,为什么?这人都有新鲜劲,得趁着新鲜劲、热乎劲赶紧把餐馆的营业额拱上去,然后把成本收回来。如果一年收不回本,再不变菜,热度一过,您的餐馆很可能的盈利就会有所下降。
好了各位,谢谢收听今天咱们的节目,明天再见。如果您喜欢老新的视频,请点赞转发或评论。如果您还想听什么关于澳大利亚有趣的故事,请在评论区留言,谢谢各位。
新冠疫情期间,数字营销客户经理艾米丽·吴(Emily Ng)决定离开悉尼,回到新南威尔士州的偏远地区马鲁亚湾(Malua Bay),接管她父母的中餐厅。
在被2019年的那场山火摧毁后,这家中餐厅终于重新开业。31岁的艾米丽将跟我们分享她为何选择改变职业生涯,搬回老家。
< class="pgc-img">>你曾想过成年之后回到贝特曼斯湾(Batemans Bay)吗?
完全没想过。这太不可思议了。我十六岁离家去堪培拉上寄宿学校时,就在想,“我应该永远都不会回去了。”
离开悉尼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我从十八岁开始就搬到悉尼上大学,直到后来离开悉尼……这期间我在一家数字营销公司工作了整整四年。我夜以继日、筋疲力尽地工作,总感觉自己的职业生涯已接近尾声。我有这样问自己“你这样努力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
在许多个辗转反侧的夜晚里,我思来想去,辞掉工作回乡的选择到底对不对。这两者之间真的很难抉择,因为我热爱悉尼的生活——我尝遍了各种餐厅,也会开车去市区里探寻新开的餐厅,我平常一周会有四五次都是在外面吃饭的。
后来发生了三件事,它们让我开始思考是否还要继续当时的那份工作。在2019年发生的那场山火期间,我目睹了父母在去年圣诞节期间所经历的一切。而我已经75岁的父亲情愿再开一家新餐厅,也不愿意搬去悉尼安享晚年。
然后新冠疫情来了,我不想在家工作。持续不断的视频会议,使得新鲜感很快就褪去。为了保持身体健康 ,我只能在坎特伯利(Canterbury)周边散散步,但时间长了又变得无聊起来。
当你搬回马鲁亚湾时感觉怎样?
2020年的10月,餐馆重新开张时,我们依然在逐渐适应并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后来慢慢地就变得游刃有余些了。我从小就有当服务生的经历,爸爸也一直在经营餐馆。但对于我来说,起初的几个月是挺难熬的。
现在每个人都适应了自己的新工作,出餐速度更快了,这种就像是,“噢,我知道到底该怎么做了,都记起来了。”
< class="pgc-img">>你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管理职工、餐厅,确保生意平稳运行…… 这些工作内容都和以前完全不同了。我会在七点起床,去趟健身房,然后回家吃早饭,做杯奶昔,10点15分去餐厅,然后开始卸货,布置餐厅……我会检查好所有的库存,再看看爸爸那边是否需要跟供应商进货。
父亲一进来,如果需要些什么,他就会先问我。例如付账单之类的。然后我会列出购买清单,比如啤酒或其他酒类。十一点就吃中饭,到了十一点半值午班的人都会到餐馆,到下午2点45分午班的轮班结束。我们就可以开始清算和清理店面,我也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通常情况下,父亲会告诉我需要从镇上购买什么,然后我会开车去贝特曼斯湾(Batemans Bay),可能会从生蚝棚里买点生蚝。下午五点吃晚餐,五点半我再开始轮班。
< class="pgc-img">>周一是我的休息日,但通常我会在那天算账,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坐在海边看海,觉得这个地方其实也挺不错的。
你在这次事业转型经历中,最大的收获是?
我想,应该是看到我爸到了这个年纪还是一样快乐。我知道我们的工作很辛苦,但他很幸福,身体也很健康。而且他只要听到类似于“这是我吃到过最好吃的中国菜了”或者“这菜简直无懈可击”之类的点评,他就会非常开心。
你会给考虑改变生活的人一些什么建议?
我的建议是,即使在做决定时有很大压力,如果你认为这是正确的,咬紧牙关,做你想做的就好了。
我需要为自己做点什么,寻求一些工作上的满足感,那些我在悉尼工作时无法得到的满足感。
<>从2010年年底前往澳大利亚留学起,到近年已经第九个年头了,可以说人生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澳洲度过。这几年来我一直学习,生活,工作在南澳大利亚州的阿德莱德市,虽然作为南澳洲的首府城市,但人口始终保持在100万人口的范围。华人群体的数量可以说也没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可能最为明显的改变就是市中心的唐人街留学生比例远远大于10年前。刚刚到来澳洲之际,可以说作为丝毫没有做饭经验的留学生真的是为了吃饭而发了不少愁。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虽然出国前和父母学了一些简单的技巧和手艺,但是来到澳洲却发现食材,调料等和自己所学的几道菜所需完全不一致。鱼是我的最爱,出国前和母亲学了红烧鱼,糖醋鱼,清蒸鱼的各种做法,可是到了澳洲以后想找到生鲜的活鱼实在是尤为困难,北京吃鱼以鲤鱼,草鱼,鲈鱼等为主,但是鬼佬超市主要都是海鱼为主的冷冻Basa鱼片以及各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品种,中国超市也只能买到当初国内从来没有吃过的盲曹。虽然当时唐人街有不少的华人超市,但以香港以及广东超市为主,调料更是以南方酱料口味为主,作为一个北京来的爷们,什么沙爹,沙茶,叉烧真心都没有听说过。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北京家庭的家常饭主要用料可能就是生抽,糖和盐,耗油,料酒等主要配料,辣味料理更是吃的非常少。想要吃一顿美味的中餐只能在唐人街和朋友们聚会时才能品尝到。平时为了节省开销还是从woolworth或者coles采购各种当地食材,看着youtube视频学习简单的烹饪技巧。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从食材来讲澳洲的食材种类相比较国内实在是太少了,主要就是洋葱,青椒,菠菜,芹菜,胡萝卜,土豆等。调料主要是以西方餐饮口味为主的各种调料,可以说到现在为止也就尝试过几种口味而已。可以说刚到澳洲之时,烹饪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饱腹,何谈美食,更别谈享受。那么我是如何经过这几年的生活体验,逐渐发展到如今在阿德莱德从事餐饮行业,我会逐渐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难忘的创业之路在此与大家分享。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现在给自己起了个网名,澳洲倒爷,因为来自北京,也可以称为北京倒爷,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带有一些北京的范儿。如果你与我有相似的生活经历或者共识,欢迎关注我之后每日的分享,大家共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