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市一家百果园门店。 (小尘4x/图)
国内规模最大的水果零售商百果园,在成立的第19个年头,开始向“水果连锁第一股”发起冲击。
2020年11月19日,据深圳证监局网站消息,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果园)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现已接受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辅导。
9个月前,百果园就在部分城市增加了卖菜业务。百果园急于上市,恐怕也与愈演愈烈的生鲜大战有关,互联网巨头正在加速布局社区团购。
不论是卖菜还是卖水果,百果园都将面临严峻考验。
水果标准化
中国是水果消费大国,但水果零售生意却并不好做。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水果果品很难标准化,也就难以建立品牌并且规模化发展。目前国内水果消费大多还是流入夫妻店、小型商超等,往往还会出现价格战。
“比如你想买一盒草莓,新鲜、又大又圆、甜等特征都很难界定。而且从原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经常出现50%以上的折损。”从事多年水果贸易的批发商王克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8年,中国在果蔬品类上的冷藏流通率只有1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90%;平均损耗率为15%,是同期发达国家的三倍。
这也是为什么,百果园在发展初期,连续8年都在亏损。
百果园创始人余惠勇曾向央视回忆,创业之初的2008年,他曾前往香港向经济学家请脉——水果是普通的产品,连锁是成熟的商业模式,为什么长期以来全世界都没有诞生一家水果零售的大品牌?
当时百果园已经发展到线下100家门店,大部分是加盟店。之所以不赚钱,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强大的品牌效应,而水果附加值低,经常面临价格竞争。
同时,百果园负责给所有门店采购供货,仓储配送成本高。由于缺乏管理,加盟店的人员未必熟悉水果行业,出现品质问题时,还可能会给品牌带来负面影响。
本来是想取经,没想到被泼了一盆冷水,经济学家直言模式不可行。当晚,余惠勇从香港回到深圳,在公司召开会议,决定硬磕:“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一意做水果。”
在余惠勇看来,好水果不是选出来的,是种出来的。
从那时候起,百果园开始深入种植源头,从选种开始,打造全产业链。针对不同水果,百果园也会匹配不同的物流、仓储。目前,百果园在全国拥有25个配送中心。
“百果园能做下来,还是因为供应链做得好。”王克表示,只有制定了标准,才掌握了定价的话语权,品牌化才可能有高溢价,否则逃脱不了低价竞争的命运。
在泰国做榴莲供应链的文记榴莲,曾是百果园的合作方之一。其创始人文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优化乃至买断良种是百果园的常规操作。“有的品牌也会找我们合作,但是听到我们报价贵,直接就被劝退了,百果园和我们的理念比较相通。”
门店扩张
2008年后,余惠勇一度把加盟店收回,换成了“类直营”的模式——发展店长合伙人制度,鼓励店长占股80%。同时,每家门店每年要为公司输出一名新店长(合伙人)人选,以满足规模扩张之需。
几年前,百果园又开放了加盟。收益分配方面,百果园收取3万元的加盟费以及30%的利润分成。
重新开放加盟后,百果园几乎以每年1000家新店的规模递增。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9年连锁百强销售榜》,百果园2019年全年营收131.3亿元,同比增长30.7%;门店数达4303家,同比增长21%,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水果零售商。
门店扩张的背后,也少不了资本的助力。2015年9月,百果园首次引入了外部投资,由天图资本领投,完成了4亿元的A轮融资。彼时,天图资本首席投资官冯卫东就曾对媒体表示,预计百果园将于3至5年内上市,成为中国水果连锁第一股。
2018年1月,百果园完成15亿元以上的B轮融资,由中金智德、中植资本等机构参投。
有了充足的弹药,百果园也开始了其并购扩张之旅。根据2019年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生鲜企业排行榜》之水果企业排行榜,百果园位居第一,排名第二的果多美也是其并购的企业。
果多美也是天图资本的投资企业。在并购重组前,百果园和果多美“雄踞南北”,前者走高端路线,后者走大众路线,分别占据深圳、北京两大城市的水果市场。
排名第三的鲜丰水果,在2020年4月宣布完成了A股上市的第一期辅导,加入“中国连锁第一股”的角逐。但其门店在2020年刚突破2000家,2019年营收约56亿元,均不及百果园的一半。
不过,水果市场依然没有绝对霸主。此前余惠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百果园的目标是至少做到全国水果零售额的十分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水果行业市场规模近2.5万亿。以2019年百果园的营收来算,还不到市场份额的1%。
杀入生鲜市场
来势汹汹的生鲜电商及社区团购,是百果园目前最大的敌人。为此,百果园也杀入了生鲜领域。
2020年2月起,走进百果园在华南地区的门店,总能听到店员在反复宣传:“百果园卖菜啦!”这是百果园新增的卖菜业务——客户可在百果园或百果心享小程序上下单,两个微信平台上线了超50种蔬菜,可选择次日送或次日自行提货。
年初,百果心享大生鲜事业部总经理孙鹏曾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依托水果供应链的经验,百果园卖菜也采取了类似的方式,尽可能源头采购、将蔬菜分级。
他还表示,全国超4000家百果园门店也会变成卖菜的前置仓,对标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前置仓模式的生鲜电商。
百果园官网显示,当前App下载量突破1000万,月活用户突破300万。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7月生鲜电商APP用户活跃TOP10榜》,多点App的月活用户为950万、盒马鲜生近840万、每日优鲜近650万。
“百果园想从纯粹的水果品类,往生鲜蔬菜的品类发展,这个难度会更高。”一位消费领域的知名投资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相较于水果品类,蔬菜品类繁杂多样,标准化程度更低,此外还有毛利低、客单价低、不易储存等特性,挑战更大。
他还表示,零售本质上是两个生意,一端叫抢流量,一端叫供应链。从长期竞争的结果来看,大多数零售业的内核竞争力往往还是供应链。
各大互联网巨头如今扎堆卖菜,主要进攻的便是流量渠道。
“如果社区团购补贴完后,消费者还会留在平台上吗?长期来看,还是品质和服务说话,要想拿到好品质的货,供应链的打造必不可少,而打造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文记榴莲创始人文超说,2018年开始,陆续有社区团购平台向其提出进货,最后都不了了之。
因处于上市缄默期,百果园没有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约访。
(应受访者要求,王克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卢宝宜 南方周末实习生 徐巧丽
源:半月谈
“跟着‘导师’能连接宇宙‘能量’,家庭、事业会一帆风顺”“不吃药、不打针病就能治好”……这样神乎其神的宣传,频频出现在所谓“心灵成长”培训班上。这个组织的“门槛费”动辄数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还根据缴费额度建立了层级架构,很多收益来自发展下线、获取提成。
记者暗访:动辄数万元
“疾病的康复靠提高频率、接受宇宙能量”
几经周折,“新华视点”记者获得了一次“百元试听”机会。进入天津一家书店,几十名学员正在接受名为“心灵成长”的在线培训,屏幕上身着奇异服饰的“导师”侃侃而谈。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生,一种全是奇迹,一种全不是奇迹……频率低了怎么给它撩高?就想办法喽,喝咖啡、拍大腿、去参加会议,不让自己低频……”
“拍拍你的左面,拍拍你的右面,我需要你……来啊!你们怎么羞答答的……”进入互动环节,“导师”带领学员集体诵读“真言”和“咒语”,时而放声痛哭,时而起立欢呼。
在书店一角,一套名为“心灵成长”的图书被电子香、莲花台和贡品环绕,供学员“膜拜”,书作者名为张馨月,被该组织称为“神一样的存在”。
经过讨价还价,记者缴纳了3000元的培训费,被允许进入该组织在天津一家五星级酒店举办的级别更高的培训现场。
“医院管的是你皮肤以里的病,我们检测的是你身体5米以外的‘以太体’能量场。”“导师”强调,疾病的康复要靠提高频率,接受宇宙能量。当你的频率和奇迹的频率同频的时候,奇迹就会发生。“导师”是连接宇宙的管道,管道水平最高的是“馨月老师”。
记者多次向“导师”请教如何理解频率和能量,均被告知“不要问,信就可以”。如何提高频率获取宇宙能量?就是斥资参加培训,少则万余元,多则数十万元。在该组织对外销售的培训套餐中,还包括前往东南亚某国进行的高科技体检项目。其中,虹膜检测和量子检测,能预测学员身上即将发生的坏事。而这样的一次体检价格不菲,单项高达十几万元。
“心灵成长”的宣传声称,一位学员心脏有两个洞,通过培训洞愈合了;有的学员有胃病,上了三天课,提高频率接收了能量,通过呕吐,胃病好了。至于治疗糖尿病、癌症更不在话下。
天津大学量子交叉研究中心主任吕宏教授表示,人体确实存在频率,但仅指脚步、心跳、呼吸等,不存在抽象概念的频率,如此盗用物理学概念,属于伪科学的范畴。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王金贵教授表示,所谓“心脏有洞”实为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如果面积不大,有的后天可以自我愈合。此外,气滞导致的胃痛会产生呕吐,患者吐后会感到轻松,但仅是暂缓症状。该组织的一些说法为无稽之谈,十分荒唐。
民间反传销人士李旭称,该组织宣扬违背基本科学常识的理论,通过暗示培训能治病,为对学员进行精神控制做铺垫。
封闭培训“咒语”洗脑,对学员进行精神控制
“心灵成长”组织内部活跃着一群号称“导师”的人。暗访中,记者经常要参与互动:“导师”带领学员集体拍大腿,这被解释为“搭建新的神经链”“获取高频率的能量”;大声背诵“咒语”,例如“梦想不需要合理,只需要心里有股劲儿”“情况就是那个情况,那也得好呀,咋好咋整……”
培训通常的套路是,“导师”先让学员分享亲子、夫妻、原生家庭矛盾等苦恼,接着讲述自己的经历,表示“我曾比你惨”,声称通过“心灵成长”培训创造了“奇迹”。最后兜售课程、推介投资项目。
其间,“导师”会不间断地植入“服从”与“财富”的心理暗示,为改善家庭关系,建议“妻子要臣服于丈夫”“不要怕花钱,要告诉孩子,你值得过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
据了解,该组织的培训活动均在封闭的书店、酒店中进行,禁止录音、录像、记笔记。在培训中,“导师”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若有学员怀疑,会得到训诫:“担心就是诅咒,你的能量场不对,要改。”
一名为余杉的“导师”自称是某名牌大学的心理学客座教授。记者与这所高校人事部门核实,校方表示客座教授名单中并无此人。
心理咨询师芷萱表示,在集体密闭的场合里,学员会产生从众心理,表现出盲目、冲动、狂热的特点。重复的动作和语言具有洗脑效果。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心理学教授刘援朝分析认为,该组织通过重复、暗示、催眠等手段,放大学员的“全能自恋”心理,实质是一种精神控制。
“击鼓传花”的传销敛财骗局
64岁的“心灵成长”学员石杰(化名)最终选择了退出。半年前,石杰交了15万元“门槛费”,加盟了“心灵成长”的“榴莲权益”投资项目,还准备拿出45万元补齐投资额。
“心灵成长”承诺,这笔资金将用于与马来西亚政府签订购地合同,种植榴莲和土地出租的收益每年最多可达30万元人民币,收益年限90年。这意味着石杰支付的60万元可以带来2000多万元收益。
不过,石杰至今未得到任何发票、收据、合同或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参加几次培训活动后,她对该组织产生怀疑决定退出,要求返还“门槛费”。
“这个体系从成立起就没退过钱。”石杰的“上线”万华(化名)表示。万华是她的发小,“她也交了那么多钱,应该不会骗我。”据石杰说,万华已陆续交给“心灵成长”数百万元,获得了“国际督导”身份。
石杰告诉记者,在“心灵成长”的层级架构里,身份由低向高依次分为“国际督导”“理事”“导师”“国际导师”,对应缴纳的费用为350万元、3000万元、8000万元和1.4亿元。交够费用,就能获得相应的身份,组织开展培训并获得收益。学员可以通过培训成为“文精英”“武精英”,或以加盟的方式,开设“奢活艺术馆”承办培训,获得发展下线学员的资格。
学员浩林(化名)说,他2019年加入这个组织,前后投入了100多万元,由于人脉较广,仅用半年时间就收回了90多万元,收益来自发展下线、获取提成。
记者还发现,该组织提供的汇款账户显示收款方并不是任何培训机构,而是某个人名下的“门票押金代收账户”。
近年来,类似“心灵成长”的组织层出不穷,如“五伦净土”“福报人生”等。不同于传统传销方式,这些组织扮演人生导师、亲密朋友,宣扬成功学、心灵鸡汤的精神“大杂烩”。
这些组织瞄准的多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群。当这些人在婚姻、健康、子女教育等方面遇到难以排解的问题时,“心灵成长”的骗局就得以乘虚而入。
陕西臻理律师事务所律师房立刚认为,“心灵成长”的经营活动已涉嫌诈骗罪。根据刑法,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黑龙江辅盈律师事务所律师谭闵甜表示,根据刑法,“心灵成长”培训具备收入门费、定层级、虚构或者夸大盈利的前景、发展人员、骗取财物等显著特点,已经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年餐饮行业掀起一股“降价潮”。不过,近日有消费者反映,萨莉亚部分菜品价格出现了1-2元的价格上涨,平价西餐王者为何逆势涨价?
原材料涨价引发小幅调价
7月15日,贝壳财经记者拨打北京萨莉亚子公司电话,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北京地区并未涨价,对于未来是否会涨价,该工作人员表示并未接到通知,而萨莉亚上海、广州子公司截至发稿时,记者未收到回复。
不过,记者咨询了萨莉亚上海两家门店的店员,店员均表示6月份菜单上新后部分菜品有1-2元价格的上升,有店员表示,价格由上海总部统一调整,各门店调价情况一致。对于价格上涨原因,有店员表示店内餐品价格每年会有浮动,“它进货贵了肯定要调整的,当然也有降价的菜品”。
而广州三家门店的店员告诉记者,部分菜品涨价属实,全广州餐厅统一调整。有店员称,5月餐牌价格调整后,个别餐品涨价1-2元,但并非只有涨价,“去年也有降价的菜品。”
随后,贝壳财经记者对比了上海萨莉亚2022年11月和2024年6月的菜单,发现烤鱿鱼价格上涨2元至21元,而烘烤羊排两根、烘烤羊排三根降价5元,最新价格分别为40元和59元。
广州萨莉亚2023年12月冬季菜单和2024年夏季菜单显示,部分菜品如金枪鱼沙拉从11元涨至12元,熟制虾仁沙拉、牛肝菌鸡肉芝士烤饭分别涨价2元至15元和20元。
北京萨莉亚2023年11月和2024年7月的菜单价格显示,榴梿大比萨、鸡米花玉米大比萨、熏香培根大比萨涨价2元,最新价格为25元或27元,香肠肉酱多利亚饭、肉酱多利亚饭等涨价2元,最新价格为16元或18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萨莉亚主打高性价比,此次部分菜品涨价有可能是其原材料成本和运营费用上升导致。
“意大利沙县小吃”性价比仍然较高
对于此次涨价,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萨莉亚此次部分菜品涨价对公司影响不会很大,“当前消费环境下,消费者要的是质价比与性价比,即使萨莉亚部分菜品小幅上涨,性价比仍然很高。”
朱丹蓬还指出,相比一些中小型的单店,这些采取低价策略的大型连锁店,由于高性价比,其品牌效应、规模效应以及粉丝效应的红利,在未来还会进一步的凸显。
成立于1973年的萨莉亚,虽然主打意大利式菜品,但确是名副其实的日本企业,2003年,萨莉亚中国1号店在上海开业,近年来,凭借着人均三四十元的极致性价比,萨莉亚成为不少中国消费者的心头好,被誉为“意大利沙县小吃”。
9元的意面、10元的色拉、22元的比萨……低价背后,必然伴随着对成本的控制,作为“预制菜大户”的萨莉亚,其菜品通过中央厨房加工后,会被配送到各个门店,门店只需要将这些半成品加热处理后,就能上菜,极大地节约了房租及人力成本。
除此之外,萨莉亚还整合了供应链,在原料上做到源头直供,其在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地都建立了自己的农场和加工厂,以降低原料成本。
作为西餐市场的平价王者,萨莉亚业绩表现亮眼。7月12日,萨莉亚发布了2024财年第三季度财报(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财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销售额为1632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6%,营业利润和归母季度净利润分别为100.65亿日元和51.76亿日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和94.9%。
萨莉亚财报显示,公司分部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和亚洲,亚洲业绩方面,萨莉亚称,由于持续开设新店,店铺数量增加等原因,亚洲分部销售额达到580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1%,营业利润达到82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3%。
在门店数量方面,截至2024财年一季度,萨莉亚门店总数1549家,在中国市场中,其位于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湾的门店就共计466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萨莉亚100%为直营店,暂无加盟店。窄门餐眼显示,目前中国地区萨莉亚现有门店487家。
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萨莉亚宣布向广州子公司增资3000万美元,萨莉亚将利用本次增资在广州建设一家生产酱汁、意大利面、比萨等产品的新工厂,并将现有工厂生产转移到新工厂,以便稳定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新工厂将于2026年开始运营。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博雅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