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当下最热的产品,都折射出一种应用趋势,也满足了用户的多种需求。“一周酷产品”将紧随大公司成熟产品的变化和迭代,同时也将持续关注创业公司推出的可能有破局之势的新产品。
或许,我们可以一起见证下一代影响数亿甚至数十亿用户的伟大产品。
智能硬件
拖鞋、座垫统统能「自动驾驶」,日产这家酷炫旅馆你不来试一试?
是的你没看错,这是一双掌握「自动泊车」功能的拖鞋,发明这么神奇物品的,是知名汽车公司——日产(Nissan)。这家位于箱根温泉,名叫「塔ノ沢一の湯本館」(塔之泽一之汤本馆)的日式旅馆原本只是一间非常传统的小旅馆,日产选择与其合作后,将内部重新改造。为房间内的拖鞋、小方桌、座垫甚至遥控器都配备了类似于日产 ProPILOT Park 的「自动泊车」技术,于是,当你走进房间,只需按下按钮,上面这些物品就会自动移动到指定位置。
这是一家真正「自动化」的旅馆,一进门,就能看到拖鞋自动来到你的脚边
接着走进房间,你会看到座垫自动排列整齐,就连桌上的遥控器都会「自动驾驶」
应用软件
比特币涨跌太快如何掌控?让这个 App 帮你好好盯着
Coinn可以实时监测多种货币价格,根据多种方式筛选排序货币,从而为投资者选出最优的投资货币。Coinn 的界面很清爽。第一栏是用户自定义收藏的数字货币,它会将数字货币的最新价格换算成指定的货币,如美元。点进一种数字货币,如莱特币,可以看到最近一天、一个月、甚至一年的货币价格走势图。界面下拉还有货币的排名、市值等多种数据。
还在刷「跳一跳」排行榜?现在都流行玩这款音乐小游戏了「悦动音符」小游戏玩法很简单,只需点击屏幕,就能控制小球在线条左右移动,击中「音符」就可以得分。除了要收集音符之外,玩家还要时刻留心轨道情况,小心撞到「尖刺」,撞得太多,小心血量归零出局喔。在游戏过程中发现,它不像是传统的「反应」类游戏那样,只要避开尖刺、收集音符就可以完成游戏,玩家依然需要根据背景音乐按动屏幕,控制小球在「最佳」时机收集音符,才能获得最高分。
喝最烈的酒,斗最炫的图!这个小程序,让你成为微信里的表情包王者
刚打开「闪萌表情」小程序,就可以看见许多表情包,以及一个搜索框。想要找到特定主题的表情包,可以在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就能找到许多有趣的表情包。「闪萌表情」小程序通过机器学习及人工编辑的方法,积累近千万的高质量结构化动图数据。通过精确的「标签 + 联想」搜索,「闪萌表情」小程序可以为超过 95% 以上的搜索词给予准确搜索结果。
“反 Facebook”的全新社交平台:多点设计和艺术,不要广告和算法
社交和研究网站Are.na由一群艺术家和设计师于2012年底创建。他们的初衷是创造一个用来酝酿想法的空间,这里既没有广告,也没有算法追踪。网站也是信息流模式,但你在何时何地看到何物却不由算法来“钦定”。网站算是一个收集图片,文字,链接和文档的数字空间,但是你在网站上收藏的内容与流行度无关,也没有点赞的按钮。能设计出这种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作这个网站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心灵手巧、道德高尚,他们颇有想法,把网站设计成了与Facebook截然不同的类型,为那些希望在网上拥有整合创意的空间、并与他人分享交流的人提供了一方净土。
飞机上能玩手机了,这 25 个手游帮你打发无聊时间
Gorogoa #iOS:游戏中,玩家要移动四个画格里的画,通过拼接、叠加、嵌套等手段,让画中人在不同画面中移动,最终让小男孩获取五个不同的果实。在前期,玩家仅需要简单的移动、拼接就能解开谜题,但中后期开始就需要参透不同画面、场景中微妙的关联才能解开谜题。
月收入过万了吗?如果没有,这个小程序我不建议你打开
TOOP 小程序的第一个页面是酒店预订。用户点击页面就可以对目的地的五星酒店进行检索。是的,你没有看错,TOOP 平台仅能提供五星商务酒店和五星奢华酒店的预订服务。国内 600+ 五星酒店和国外 4000+ 五星酒店,他们都能为你预订。TOOP 还能为你提供总统套房服务。这是国内首个可在线预订总统套房的平台。看了你才知道 270° 江景,亚洲第一大的总统套房原来是这样。而这些总统套房到底有多贵?打个比方,你在总统套房睡一晚的钱,可以在广州市中心买下一平米。
(15万美元一晚的Lover’s Deep深海情人潜艇酒店)
产品观察
猫眼郑志昊:为什么说产品思维已“死”?
10年以前,不管是互联网流量还是移动互联网流量,大家可以说是拥抱了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但在今天,你还能精益求精做出一款更牛的Facebook,或是微信吗?概率非常低。所以,产品思维是有瓶颈的,今天我们需要有一个产业思维视角,要去关注整个产业链的逻辑关系,去关注整个产业链的逻辑关系、关注产业链里面的供求关系以及实现的细节,关注资本、技术、流量对这个产业的助推作用。
什么才是最好的产品?紧扣痛点、爽点、痒点
什么才是一个产品的入手点?痛点、爽点、痒点都是不错的点。这个就看产品经理自己对用户的哪个点感受最深、手感最准。比如说,饿了要吃东西。但是“吃饱了”和“吃得很满足”,这是两个概念。吃个馒头能饱,但是仅仅是满足了功能需求,不能支持好产品的概念。酣畅淋漓地吃一顿海底捞火锅,大汗淋漓,感觉爆爽。这就抓住了爽点,这是好产品。怕吃火锅长胖,抓住这一点的恐惧,抓住痛点,也有产品空间可以做。或者还可以做一个美美的网红餐厅,像雕爷做的薛蟠烤串。用户点一份干冰爆米花,吃一把,两个耳朵往外冒干冰的白气,人人都会拍张照然后发朋友圈,这是痒点。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BAT实战派产品总监手把手系统带你学产品、学运营。
第一次动笔写这类型的分析,不到位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在此之前我觉得如果不能对团购模式有一个基本的见解,是无法看懂美团,糯米的优劣势的。接下来我将通过多篇文章依次介绍我的理解。
首先,判断功能点的位置,按照我之前的分类:一进入APP,用户本身就有不同的诉求,已经在店里的看到二维码要扫的;搜索去哪里玩的和人已经在商圈想找个确定的店吃饭的。
那么最开始的4个点就已经确定了,用户打开APP就需要用到这几个点:二维码扫描,搜索功能,地图检索,APP内推荐以及优惠券。
在讨论具体功能之前,个人觉得有一个大前提,就是这类型的APP是跟地理位置高度相关的,所以,在城市的自适应选择上也应该是优先的,也就是说用户第一次进入APP之后,APP提示是否使用当时用户的地理位置以提供更准确的附近商店信息。之后每次打开监听地理位置并在异常的情况下(所在地和选择的所在地不一致)提示用户是否更改地理位置。(因为用户短期内的位移并不大,所以假设在进入APP到浏览完毕关闭APP,地理位置不变)
下面开始具体描述上述的几个具体功能。
扫码
使用场景相对单一,用户到店看到吧台的相应APP二维码(提示用户使用APP内嵌扫码功能)——>打开APP,点击扫码功能。
这个功能本身相对简单,具体流程如下,点击扫码按钮——弹出是否可以访问相机进行扫码——调用相机程序并解析二维码——返回结果
如图:
我增加了一个图片反馈,让用户在误触的前提下将异常状态纠正的体验更友好(我觉得在使用场景的前提下,大部分用户都会给予扫码相机权限,所以我把误触或者没有注意否定权限归到异常)
搜索
设计搜索跟数据库本身的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先不考虑这部分性能如何优化结果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考虑具体的用户行为,我个人将他们分为两种:
- 喜欢自己输入搜索内容后逐级筛选.
- 喜欢用定义好的备选项去挑选。
但我觉得不论这两种行为,都可以将搜索内容本身固化成对应维度的值同时返回结果,举个例子,我在搜索框内输入钟楼,点击搜索后,结果返回搜索的内容,同时清空搜索框并把钟楼固化到位置维度里。(我个人的想法是,因为维度取值本身就是确定的,那么,搜索的内容去遍历维度取值,有相同值就返回,没有就不固化,异常值就不考虑固化,搜索本身是需要首字母比对加快速率,同时需要二次确认文字)
之后考虑下具体的逻辑步骤,首先,一般的想法是,用户使用搜索功能是在他确定了一个大概范围的前提下他才会使用这个功能,但是,我认为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他认为搜索可以解决他的需求(具体需要数据做支撑,用户在非常模糊的目标下所填写的搜索内容是一个笼统的范围),所以,我的想法是,在搜索框添加焦点事件,当搜索框获得焦点时,转换成一个展示以下几个维度的页面(一个娱乐项目的几个属性分别是:类别本身,地理位置,性价比,人气,评分),用户面对这个页面的行为也分为两类1.无视筛选直接输入搜索内容,2筛选一部分笼统的类别地点信息后直接点击搜索。
第一种情况就用我之前描述的行为解决方案,根据他搜索的内容直接固化成维度值。但是,手动输入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用户会不会自主考虑筛选的关系,也就是说他搜索的内容是不是以层级逐层递进的,对这个问题,我的直觉是,不可能,因为太难了。那么,对于交互本身,我们需要判断的是当前搜索的细化内容跟之前的细化内容是否是包含关系,比如,优先搜索地点,之后品类,这就存在包含关系,但是还存在,先搜索火锅,后搜索烧烤,这就是同一维度的不同类别,需要做判断来分辨是否需要递进,或者重新在原有搜索内容前提 下更改某一个类别的取值。
第二种情况就需要考虑维度本身的值如何定义,类别来看,吃和玩本身就大不同,分类做递进效果更好(其他类目暂时不讨论,逻辑上也一致,把所有业务覆盖的点归类,可以合并的归成父类,然后点击展示具体子类,树形结构),举个例子,火锅跟烧烤就应该划归在美食这个父类别下,密室逃脱就放在消遣娱乐这类父类下。之后的问题就变成了,子类是否应该支持多选,我个人不觉得多选是一个好点子,虽然这么做很符合理性假设,但是,大部分人并不习惯去遍历全部后挑选,或者说他们不考虑自己所可能做的全部活动,之后全部筛选,而是选择一个,发现选的不好,再换一个,这个逻辑更符合实际(当然,需要数据进一步验证),但是体验上需要最后一步页面的保留,也就是说,用户选择某一个子类之后,看了一圈发现没有自己想要的,他点击同样筛选位置应该返回的是跟这个子类同级别的菜单栏,而不是从头来过,比如,美食父类的火锅子类,用户没有满意的火锅美食,他就会想说有没有烧烤,那么点击类别筛选的时候应该在父类项已经选中美食,同时子类选中火锅。(当然,你也可以认为用户想去玩了,这个逻辑相比我的逻辑更需要数据的证明,不是么)
现在讨论下位置这个维度,对于位置来说,地标是不是优于政府划分的行政区域本身(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只能通过他们知道的地点或者地标来搜索,对于现在的二级递进设置,我以个人的经历为例,找了半天小寨,不知道小寨在哪个区....最后就是一个个试,后来反应过来,试了试直接搜索小寨,结果还挺好的,但是我们做交互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直接在筛选栏的上面置顶的提示一下用户,“找不到想要的地标?试试直接搜索吧”效果应该会更好,你说呢
至于好评,客单价,距离,人气,开店时间,这类型的筛选,选择按什么排序即可,额外说下好评,评价这个东西,我个人还是觉得是不是可以防止刷单,对有图片的好评单独列出来,同时,刷单需要的独立IP,同时,刷单人并不会真正到店体验,而是通过网络传播图片,所以图片的雷同性很高,针对这个,可以通过数字图像处理做反刷单算法,同时恢复真实好评的占比。
考虑完维度的如何取值定义,流程图如下:
第三个主要功能,地图检索,这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有他特有的使用场景,日常吃饭,饭后就近的娱乐需求,这类型需求对地点的要求相对苛刻,所以以地图展示更符合交互结果(个人观点,需要运营数据验证),一般人走路10-20分钟也就600-1200米的半径,地图本身比例尺应该以这个为界限,(按照30分钟,2公里计算,展示给用户的也是徒步的时间而不是距离,这个我上一篇文章已经提到了,大部分人对时间的概念性大于距离,展示给他们时间更优于距离,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方向确定了,那么开始解决实际展示的逻辑,首先,用户点击入口按钮,之后显示一个以4公里为直径的圆并几乎沾满整个屏幕,当然,这个根据具体地图设计定,但是最好的结果是4公里,同时标注主要周围的商圈,同时地图最上角显示筛选的维度,这里的维度就仅仅只有类别跟如何排序,因为距离已经是一个限定条件,就不需要再筛选了,同时,页面所最大能显示的数量需要跟美工讨论下,对这个的分析我并不是很在行....就不乱给意见了,设置好分辨率本身所对应的页面展示数量,就开始尝试展示搜索结果,结果以所在的地理位置对应的图标展示,但是这样就有一个问题,没有办法对图标进行排序,这个方面我的想法是,排序的展示方式以图标颜色的深浅区分,(现在的评分体系一般是5分,那就把颜色基本分成5个标志性颜色,展示出来),绿色以深色为高,红色以浅色为高,具体需要跟美工人员商议,毕竟我只是个外行=。=
流程如下:
最后一个功能APP推荐:乍一看这个功能的名称无法理解他到底想描述什么,我对这个板块的定位是,以运营为核心,我上篇文章提到了,人们打开这类APP的具体需求基本已经大概确定了,有到店想要查看有没有团购的,有打算在某个时间段出去玩的,有对地点要求特别高的,还有的就是,女性类通用需求:是否打折?是否新奇?是否有活动?(把他们归于女性需求虽然有些偏激,但是这类需求的典型代表确实是追求新鲜感跟贪便宜的妹子群体~),同时这些也是刺激消费的重要一环,消费类需求的定义不应只是局限在用户已经想要什么,而是基于尽力让他们发现有很多东西适合他们,同时推销给他们,就如同很多商场的促销打折活动,他们的目标并不只是这一个商品,而是吸引你进店然后推销给你更多的产品。
在这个方面,推荐大家一本书昂德希尔的《[顾客为什么购买》,闲话撤完,开始聊正事,这个功能我对他的定义是一系列板块,比如上一篇所描述的,用户有小团体,情侣,家庭聚会各种不同的需求,那么针对某一个时间点对一个类别进行活动促销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为什么不单独列出来团建,我个人觉得,消费者跟付款者的不一致,导致这些人对于团购本身没有太大的兴趣,更多的是尝试更贵的或者更高大上的店,毕竟,一个月才一次,还是公司掏钱,当然就~~嘿嘿~~不过,团购也可以针对这点做一些高大上的团单,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同时,打折促销是也是一个不错的细分类别,当然,具体的哪些在哪段时间可以优先做活动还是由数据决定的,比如,在年底,家庭聚会普遍,那么就可以单独拉出来做活动,周末的情侣出游,就可以试图做一些促销活动等等。
至于交互,用户点击相应活动页,弹出页面顶上应该有分栏作为提示,目的是在下拉的过程中让用户清楚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还有多少类目,做一提示,同时,分栏也有筛选的作用,或者说直接在数据库所对应的商品表增加一栏,目的是记录当前所有的商品状态(正价,打折,XX活动等),直接使用搜索结果即可。说到这里,我觉得搜索功能是否可以改善一下,增加一个类目是活动项,显示的结果是不同产品正在进行促销或者根据当前各种活动的不同来做筛选,是不是更好呢。
同时,既然是刺激消费,应该还有一个需求是优惠券,这个更多的逻辑应该是产品需求,目的就是刺激消费,所以逻辑上应该是越易用越好,否则,如果出现,选了半天,发现券不能用(有些店的商品是不能使用券的,但是并没有任何提示),我观察过我几个同学在这一步的反映,直接关闭糯米,大概2.3次之后就卸载了..优惠券成了一个搬石砸脚的行为,很奇怪他们的设计人员是如何想的,不好用的看似有利于消费者的行为都会让他们觉得你是骗子,这样的结果往往还不如不做。批判完了,考虑交互行为,最原始的优惠券的整个流程应该是,首先,在店面附近发给你一张优惠券,强调在哪个或者哪些店里可以使用,使用的前提是什么,那些不包含在优惠范围内,之后,用户判断是否需要去消费,同理,APP内的优惠券也可以应延用这个逻辑,首先,领取券后在搜索栏可筛选出使用的优惠券的店铺和商品,然后之后的流程跟搜索本身一致。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BAT实战派产品总监手把手系统带你学产品、学运营。
在之前两篇笼统的分析后,来看看他们两家公司是如何做的吧,首先聊聊美团,美团下辖了4个独立业务部门,美团网,美团外卖,美团酒旅,猫眼电影。
美团网负责整体的品牌流量导入,主营业务是传统的本地服务业务,电影团购也是本地服务的一个非常大的品类,但是团购的传统的解决方案在电影票业务上的用户体验非常差,需要用户到指定地点去用团购券兑换电影片,在周末的时间段这一过程可以达到1个小时,随着在线选座的崛起(主体需求是快,自助取票大大节省了线下验证的时间),美团将这一部分做的很好的业务分拆成了独立的业务部门也就是现在的猫眼,外卖同样是因为本身模式与“团购”的不同独立了出来,酒旅原则上并不属于本地服务,但是体验与团购和在线订票有相同之处,但是业务逻辑上应该独立,毕竟打开美团的用户更多的是选择本地吃喝玩乐的人,很少量同时会出去玩的需求,不过本地酒店订购倒是应该和美团原先的定位一致,所以逻辑上美团确实应该和它现在的设计模式一致,通过美团的巨大导流作用将进入美团APP或者美团网的人告知他们美团有细分的体验更好的APP,将其导流到其他APP上,从而完成一个生活服务类平台巨无霸的地位。
但是从设计上美团APP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并没有体现这个战略逻辑,他把本地服务的一个个细分品类和外卖,酒旅,电影,放在一个维度上并排罗列,用户对这样的展示方式应该不会产生“这三个与其他不同”的印象,战略上成功,但是战术上并不那么尽全力。在这里班门弄斧一下,如果我是美团的产品,美团APP的分流任务是要明确出来的,将美团主体的服务任务也就是本地生活维持在最高的展示位置(包括本地酒店,电影,以及郊游性质的团单)之后,将这三大板块均分为不同的专题,形成差异化,用户既能满足本身打开美团APP的目标,同时能产生美团的其他产品在细分领域有更好体验的这一概念。
不YY战略了,从实际的来看现有的美团IOS端APP的整体架构吧。首先美团APP(除了北京外,北京有5个)有4个一级界面入口,分别是“首页”,“商家”,“我的”,“更多”。
“首页”
“首页”包含了导航栏,可滑动展示的BUTTON集合,各促销板块和热门频道组成。
导航栏里包含了:城市选择栏,搜索框,二维码相关以及消息提醒。
交互逻辑如下,城市选择栏的下拉列表里面是当前城市的所有细分的区域,然后是更改城市的提示按钮。(我测试过他们的城市异常的处理逻辑,第一天,我将城市更改为北京,第二天早晨起来第一次登陆时它提示我城市选择与当前所在城市有差异,提示是否更改,我点“是”,在这之后我再一次故意选择其他城市,然后,不论我后台关闭程序还是重启手机,它都不会提示我是否更改城市,考虑到服务器压力,这个验证放在手机端更合理,我的假设是,手机端存在定时器,每更新一次地点,定时器启动,这是一个IF逻辑,定时器状态控制是否弹出切换城市的需求,这个功能很小,但是细节说明算法是改进过的,同时这点也非常符合逻辑,我更改城市选择是明确在指定城市有需求的,比如出去玩,给友人买礼物等,在一个时间段内是合理的,但是过了这个特别的需求所对应的时间后就会提示用户城市选择有误,这点上美团的体验很好)
之后是搜索框,搜索框内添加了一个焦点事件,选中搜索框后会切换到一个独立页面,展示热门搜索以及用户的历史搜索内容(个人觉得需要将搜索内容跟固有属性进行比对然后匹配的属性项固化到对应维度)。
二维码相关包含两个选项:扫二维码(扫描他人),付款码(别人本机扫屏幕),但美团的付款码体验就远没有支付宝好,支付宝点击付款码的同时,将屏幕亮度提高到最大,扫描结束后立刻回到原来亮度,这一设计增加付款码扫描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光线太暗导致扫码多次不成功,同理,扫码过程中同样需要打开手电筒,目的一样,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毕竟这两种体验对于用户来说没有任何坏处,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支付宝在后者的手电筒的打开上是一个可选项,个人觉得可以不给用户这样的选择,因为至少我是考虑不到有这个东西的,更傻瓜一点应该更好)。
消息提示(我个人不明白这个东西的定位是啥,我的信息提示里显示的是我已验证消费的券,促销活动通知等,我个人觉得为什么不放在“我的”这个栏目里面,同时腾出来这么一个宝贵的首页导航栏的位置呢)
之后就是可滑动展示的button集合,诸如 美食;电影;酒店;休闲娱乐;烧烤烤肉;自助餐;KTV;火车票;火锅;小吃快餐(阿西吧......还有一页。5月2日更新:新版本有3页....);周边游;旅游;鲜花;丽人;足疗按摩;美发;购物;洗浴;优惠会买单;全部分类(我想吐槽这个全部分类,真的有人点么,我做测试的时候点进去过一次,看了看内容,我注册以来都不知道这里面在最后一栏居然是个全部分类。。。。。),这个东西的设计目的应该是提示用户我们APP的主要面向的功能有哪些,但是,如此没有重点的平铺(肯定会有人觉得有重点,也确实有先后顺序,但是他并没有突出战略上的分类同时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跟用户交互的逻辑,因为这部分本身是告诉用户一个APP里面有什么内容,优先肯定是概况,而不是如此让人眼花缭乱),真的能让人提起兴趣一个个看么,(如果是我,我会按照战略本身划分,吃喝玩乐一个部分,外卖一个部分,旅游一个部分,整合成三个部分,之后进行逻辑递进的选择和过滤来达到用户的需求。)同时,测试的时候我也返现了一个问题,这里点击美食和搜索框输入美食居然会产生不同的界面,这让我产生了疑问,搜索本身并不固化搜索维度,导致搜索返回的结果只是数据库中带有搜索内容的一些店名,但是搜索的提示上明明有品类,但是为什么还是按照这个逻辑去设计搜索呢?这是一个问题,用户搜索烤肉是想要烤肉类呢还是想要名字带“烤肉”的店呢,我觉得是前者,所以搜索这个自然是应该返回烤肉类,所以这部分逻辑是有问题的。
之后就是运营管理的板块:名店抢购,天天特价,一元吃等等,感觉有些凌乱,名店也是团购价的基础上打折,天天特价同样,一元吃逻辑上是新客专享,但是,这在促销板块中并未说明,同样,促销最重要的场景信息完全没有,举个例子,汉堡王推出的8元可以购买两个圣代的团单,这单什么人会买,在汉堡王已经消费的人和逛街shopping用来解渴的人也会买,所以,本质上作为逛街伴侣是合理的(因为店内海报已经针对进店客户进行转化了),应该在APP内告知用户,逛街的时候可直接选择这些方便又小样的东西提高逛街的舒适感(比如开辟一个扫街小食这样的一种板块,专门做逛街可以随手拿着的小食团购)。但是这个团单在哪里推荐了呢?热门团购里...并没有重点,当然,这部分设计跟产品设计本身并没有大的关系,这里原本是预留的一些空位给运营去做定期的事件营销,板块营销,但是事件营销是要有相关场景的,就比如名店抢购跟天天特价,本身都是限时特价,但是他们的展示让对于像我这样的用户根本不知道他的内容有什么区别,虽然在点进去的最初显示的有很大不同,但是缺少搜索跟过滤,让我在看了两页没有获得我想要的东西之后就关闭了,我理解美团本身的逻辑,这个是给商家做营销用的,也就是帮商家做入口,能得到一部分广告费用,但是,如果没有特别的区别,就还是不要把他们罗列成若干个没什么本质上区别的板块,从逻辑上,我们的思维应该是,打折和品类应该是互不包含的关系,要么突出打折,后再打折逻辑下,细分品类,要么突出精品品类,提升这部分推荐的价值,同时,用户必须看到他当前所在的页面的展示逻辑,而不是简单堆叠,这也应该是对应板块虽然做特卖,但是同样需要在特卖内进行细分,或直接套用搜索筛选那一套或手工规定板块内容。
不过后面的若干板块倒是不错的,海鲜垂直的促销——海鲜8折抢,电影票促销——青春不迷茫,机票促销——抽奖赢免单等等。
优化方案:见后文
“商家”
之后看下一个一级界面入口“商家”,导航栏包含地图显示按钮,一个分段选择控件,一个搜索提示的按钮图标,之后就是筛选商家的主体部分,包括筛选的属性选择和结果展示
从这个分栏的设计上,我的感受是它的目的是用户直接用美团设计好的属性维度去筛选他想要的结果。
地图显示的是当前筛选结果在地图上的位置,但是这种展示跟店家并没有在第一次展示映射,除非,地图上的显示图标是可供点击跳转的,这个产品的设计逻辑是,我们在筛选框内完成我们所有的属性需求,之后查看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在整个筛选中所占的权重更大,但是,既然地理位置所占的权重更大,为什么不首先就确认地理位置,然后再把合适的店进行筛选,然后确定结果呢?所以,这个逻辑本身是有矛盾的。
之后是“全部店家”跟“优惠店家”:个人觉得他和首页的搜索冲突(个人猜测数据应该也是这样的)因为,我打开首页,看到的最醒目的是搜索框,所以一大部分的搜索筛选任务直接给这个框拿走了,剩下除非有足够的差异化提示,个人觉得如果感受不到这种差异化就很难去点击这个界面入口,虽然美团也在这个界面上展示了一个差异化,就是那个分段选择控件,“全部商家”和“优惠商家”。这两个从名字上来看应该也是正常展示跟促销商家的区别对比,但是我不管进入西安的这个栏目还是北京的这个,都没有看到“优惠”在这两个栏目内部的体现,因为差异本身没有体现——优惠商家并没有优惠团单,让用户很摸不着头脑,怎么才算优惠商家呢?一旦产生这样的疑问,用户就自然会觉得受到欺骗从而并不会再一次进入到这里。
解决方案:见后文
“我的”
之后看下一个一级界面入口“我的”,包含了几个主题共能:会员体系,订单管理(美团券管理),抵用券,今日推荐(当然,这里推销也并没有错,但是,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客服以及商家入驻。
界面设计上
导航栏位置,最右边有2个按钮,设置是对自己账号体系相关问题的设置,美团一共包含了用户名,常驻城市,收货地址,生日,手机绑定,登陆密码,安保问题。(这里说说我觉得的欠妥当的几个问题,首先,修改用户名这种东西真的需要出现么,我一开始还在纠结这个用户名到底是个啥,测试发现,它其实是账号密码的账号,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用户名+密码登录,也可以用手机或者邮箱+密码登录,但是...我觉得没几个人这么干吧。。。当然,这个也可能是最初设计留下的坑,因为目前并不影响用户实际体验,目前没有动力去改。第二,我觉得既然是会员体系,昵称跟账号必须是分离的吧,会员本身就是以个性化定制的目的,名字都不能改(因为有主键冲突)...那叫什么个性化额...第三,就是常住城市,这个其实没有展示的必要吧,因为本身在登陆的时候可以获得当前的位置,(如果是安全就更没有必要了,这个本身是一种体现在APP上的行为信息,而不是类似爸妈叫什么的确认信息,行为本身是不用用户自己去定义的,而是用户实际使用时产生的,其次是这个在选择城市逻辑上并没有任何贡献,因为用户不论常驻在哪个城市,只要他现在不在那里,展示的城市内容应当还是当前所在的城市)
页面主题部分:首先展示用户名称跟会员等级,点击之后是展示会员信息,会员攻略,特权和成长任务。会员体系我也还是在学习阶段,最近看的会员模式总算还是有那么几个的,说说我对这个体系设计的一些理解:
首先要明确的观念是,一切会员体系在商家端的目的是:吸引用户更多的消费同时提高用户黏度;用户端的目的就是:享受折扣,活动和特权。
美团的会员等级是跟消费量成正比的,没有任何问题,在会员特权内容包含了,会员商城,身份铭牌,积分抵现等,积分的获取方式就是消费后评价返还,同时好评价会获得更多,这项鼓励会促进更多的优质评价,但是使用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作为我直到昨天前,一直都不大清楚这个积分是怎么获得的,同时对于积分本身的用处,我查看了美团的积分商城,除了换量的那些推广商品以外就只剩了抽奖,但是抽奖体验很差,点击抽奖后,提示“请稍候”1秒钟之后然后显示未抽中,这个流程不透明,同时过程中并没有给予用户过程反馈(即使做个假的转盘也是好的,毕竟做一个转盘之类的并不难啊),用户对于积分的期望不是说“呀,怎么中了一个6S”,而是说“诶,这个看起来挺好玩的”不用贵,但是能看的到摸得着,这才是积分返利的合理设计。
解决方案
招行和中信银行这方面就做的很成功,他们诱发了大家贪小便宜的心态,9积分的限购基本没几个,很难抢到,大家都知道,但是,确实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奖品,大家很喜欢用这个功能,同时,这些积分本身不会通胀,因为消费20元换一积分,对于用户来说,100块左右市价(网站标价,实际价值估计是标价的1/3)的东西大约需要3000-3500积分,也就是说1积分合软妹币大概3分,同时,计算20元反1积分,也就是说千分之二的返利,如果算实际价值的话,返利只有万分之7,8的样子,(用户才不会管信用卡消费,银行能获得的只有1%),实际比例即使按1W块反10块的比例计算,10W也只是100块而已,这个消费量所对应的返现本身真的是很少很少,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返现的本身是刺激消费和增加使用频率,而银行本身的收入是客户价值*使用时长,隐形条件还有用户群数量,这里,用户本身的诉求不同,客户价值的用户对于积分换购本身并不感冒,服务更重于换购,对他们来说,优化会员的划分同时提高服务跟享受是重点,对于小额用户来说,他们的积分累计进行大额换购本身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同时人的短视性,让这种累计更不可能,对他们来说,抽奖跟小积分抢购是更有趣的一种行为,同时,这部分用户的利润更多的是基于人数,人们会使用他们觉得可以占便宜的积分活动,所以,9积分凸显了他的价值,实际消费180元就有机会直接换购一个咖啡(虽然需要抢),但是,用户是可以看到逻辑上有希望的,结果就是,只要9积分单月之处的实际金额大于当月收入的就可以让这个系统良性循环下去,具体根据数据而定。
抵用券部分使用逻辑有瑕疵,就是比如之前送的海鲜季美食抵用券,但是哪些可以使用就很迷茫,增加一个使用按钮跳转到可以使用券的位置即可,同时,对应可使用券的团单来说,也没有提示说再增加多少就可以使用优惠券的提示,而是在没有达到优惠条件前不现实任何优惠券,同时,美团并没有缺少购物车的概念,意味着用户使用抵用券,如果要凑单,只能把同一件东西买若干次....阿西吧...总的来说,美团的抵用券设计和体验并不是很完美。
解决方案: 其实很简单,券的展示页面中在每一张平铺券的后面增加一个“使用”选项,同时数据库有使用券定义的字段可供查询,展示逻辑类似于搜索结果,让用户知道有活动可用。(新版本增加了这个搜索,但是并没有在券本身的显示逻辑上增加入口)
联系客服,他将一些应该是问的最多的问题细分成若干个主题固化成Q&A直接展示了,用户不能直接点击联系客服,而是必须浏览全部的固化内容后(也就是页面底部)才显示联系客服按钮,我觉得是一个挺好的设计,不过我个人有一个更好的方案。
之后就是店家入驻的,点击后会提示你选择旅游或者美容美发,然后让你下载一个美团开店宝的APP,然后填写一些基本信息,宝宝没有开店。。没有办法体验流程。
“更多”
之后就是最后一个一级入口,“更多”这里更多的是APP设置级别的一些设置,一些工具类的附加功能,还有就是意见反馈
设计本身,没啥可说的,只是觉得...这真的有必要浪费一个一级入口么。
详细展示页面
说完入口再说说店铺的详细展示页面,美团包含了如下的内容,店面的照片,评价和人均消费,月销量,这几个数据整体描述一家店的口碑跟大概情况,之后是具体的位置和如何联系,店面是否支持线上排队,团单和推荐菜,然后是详细评价,然后是“在附近寻找”。
逻辑很清楚,首先通过照片评价等介绍店面的大概情况,然后用户感兴趣之后看看位置,如果跟自己比较近,就继续看,团单展示后就是具体的评价,这一部分会加深用户对这个店的喜好或者离开,重点是接下来的在附近寻找,这是一个很好的功能,我第一篇也提到了,打包需求,将用户一下午活着一晚上的时间通过若干个在一起的团单一揽子解决,但是逻辑上这个功能的入口位置有点问题,用户在可以查看店面的时候是否需要查看这个附近,或者说,这种展示逻辑和用户付款购买后再提示下单的团单附近有更多的活动哪个更好,当然这个也是数据说明的,或者说,都做也可以,同时购买之后会显示“购买此团单的人还购买了”的结果,但是我个人觉得本质上这些显示的结果是他们之前买的,而不是在这个单附近的单,缺乏单次消费的关联性,应该有的是他们在同一时间还购买了,或者说这附近热门的团单,应该是跟地点相关的,或者说地点相关的有,同时同一品类的也应该有,而不是单一的针对他们还会喜欢这一类团单的其他团单进行推荐。
购物车
之后谈谈美团没有的东西,购物车,这个功能开始我觉得确实不是很需要,因为用户是进行进店消费,消费在一个店里当然只需要一个团单或者同一团单的堆叠,但是,在提前购买的时候购物车就相对有用了,我们可以推荐用户打包,比如吃饭之后去唱歌活着蒸桑拿,这种组合的消费形式,也就是说购物车本身也能增加一个地点相关的推荐在里面,然后购物车的增加客单价功能就有所提现,变相的提高整个业务的收入。
交互?平台体验!
虽然我说了很多体验上的问题,但是其实美团这种平台最大的体验其实是门店的数量和质量,这些是产品经理无法触及的,这种平台产品的好坏,优化交互当然是一种方式,但是核心是适用平台的两端数量和质量的匹配,这方面也是平台本身重的原因,也是美团优于糯米的原因,我写第一篇文章之后跟一个糯米的一线团队的成员有聊过,如果他说的属实的话,美团确实在这一方面优于糯米,排他性协议是美团先发也是他的壁垒,希望美团能越做越好吧,当然,希望能进美团学习更多啦~
糯米的体验等我下一篇文章吧~因为美团的体验字数写太多了(7K)~所以我个人的解决方案部分,等下期再放出来吧~,先把解决方案那里留空白啦~
作者:崔炜(微信号Sre_John),在找实习的研一菜鸟,欢迎大家交流心得~
本文由 @Sjon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