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调研的25个城市517个项目中,共监测到餐饮品牌(专题阅读)4071个,占品牌总数的16.4%。
行业概述一:餐饮行业分类及品牌数量占比
我们将整个餐饮行业分为4大类别,正餐、小吃快餐、休闲餐饮和美食广场、火锅、烧烤等自助类;
该四大类品牌数量占比分别为36%、21%、33%、10%;
整体行业全国连锁品牌仅占8.8%。
行业概述二:区域市场品牌数量对比
全国四大区域中,华东区的餐饮品牌数量最丰富,但因其地方品牌较多,故而整体连锁程度最低;
大北区则正好相反。
行业概述三:连锁品牌渠道偏好
区域家庭型购物中心是连锁品牌偏好度最高的类型,其次是都市时尚购物中心;
休闲餐饮类别在各类购物中心渗透占比均最高;
其他三个类别在社区型项目的渗透占比最均衡。
行业概述四:全国连锁品牌紧跟购物中心的开发速度,开始下沉至大中型城市市场
随着购物中心开发从巨型城市向大型、中型城市下沉,全国连锁品牌的开店渗透也快速下沉,其中又以休闲餐饮品牌的下沉速度最快。
接下来是2组具体数据:
数据1:连锁排名TOP25(品牌的全国开店数量均超过30家)
根据九洲远景的分类来看,上述品牌中的构成:
- 正餐类:3个品牌,分别是排名16的黄记煌、19位的汉拿山和25位的大渔
- 火锅自助类:1个品牌,呷哺呷哺
- 小吃快餐:6个品牌,分别是肯德基、麦当劳、赛百味、汉堡王、味千拉面和禾绿回转寿司
- 休闲餐饮:15个品牌,涉及西式简餐、饮品甜品、面包糕点等细分品类和业态
数据2:餐饮品牌数量最多的前10个购物中心
在以上的11个购物中心中共有641个餐饮品牌,其中没有一个品牌同时全覆盖以上11个项目的;
最多同时覆盖9个项目的有4个品牌,分别是KFC、星巴克、满记甜品和必胜客;
覆盖半数以上的有也仅有12个品牌,她们是麦当劳、DQ、酷圣石、面包新语、禾绿回转寿司、黄记煌、一茶一坐、釜山料理、哈根达斯、汉堡王、和民居食屋和太平洋咖啡;
上述16个品牌中9个是休闲餐饮品牌、4个小吃快餐品牌和3个正餐品牌。
综合上述整个餐饮行业现状和2组具体数据,可归纳出以下几个结论:
1、全国连锁餐饮的数量较少,这些连锁品牌随着购物中心向大中型城市下沉的开店趋势快速发展
2、休闲餐饮四个餐饮类别中渗透率最高的类别,同时其连锁品牌数量也最多
3、小吃快餐以西式或东南亚快餐连锁品牌为主
4、正餐及火锅自助等两大类别虽然品牌数量最多,但在购物中心中的连锁程度远低于休闲餐饮和小吃快餐。
后续导读
休闲餐饮是整个餐饮行业品类涵盖最多,业态丰富度最高的一个类别,后续我们就该业态将进行详细解读,敬请期待!
014年,在国家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等系列举措的作用下,我国餐饮(专题阅读)业进入了深度转型期,从两位数高增长转向个位数增长,全国餐饮收入达到27860亿元,同比增长9.7%。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达到8208亿元,同比增长2.2%。应该说经营情况逐步恢复,但是由于经营成本加大以及人均消费减少,企业利润率严重下滑。同时,消费市场进入8090时代,以及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行业前所未有的变革创新,行业转向小而美、快时尚、慢精品的新常态,关键词很聚焦:产业格局震荡,盈利能力下行,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传统的高大上门店面临生存危机,跨界、融合、创新、并购、转型等交织在一起,互联网化、大众化、产业化、国际化趋势加快。应该说,13年至今,中国饭店业正在经受的结构性变革是前所未有的,也倒逼行业创新,这种市场和技术双重推力下的变革改写了这个传统行业,奠定了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2014年中国餐饮发展趋势在国家主管部门、媒体、学术机构一致的十大关键词是:餐饮O2O、体验式餐饮、中央厨房、婚庆喜宴、新生二代品牌、供应链整合、餐饮众筹、商场餐饮、特色餐饮、餐厅小型化。这些关键词基本上反映了餐饮业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
去年,高端餐饮占总体收入20%,与上年相比,高端餐饮营业额下降6%,人均消费较上年下降20%,平均毛利率下降8%。
下面是从7个角度对2014年度高端餐饮市场的分析
1.营收情况
2.增长情况
3.产业化程度
4.营业额变动及构成
5.盈利情况
6.支出比例及变动
7.员工流失
年平均员工流失率:13%
2o这一概念在国内历史并不算久,但发展极其迅速,从最开始的餐饮服务类行业迅速发展并很快涵盖了包括服装、百货、旅游、电影、打车、生活服务等等诸多行业。O2O已经成为BAT巨头们未来布局的一个重要的发力点。
通过对国内O2O市场的整体情况的总结以及用户相关数据的调查,解析国内O2O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
O2O平台架构分析
首先,O2O平台借助地图、搜索、ADS等的驱动,将产生用户需求的场景包括餐饮、服装、百货、电影、旅游、生活服务、打车、生鲜等等引入到了O2O平台上面来,打通了用户和O2O平台之间的供求渠道。即用户在O2O平台上可以通过搜索、地图、ADS等入口,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服务类别。
然后诸多合作商家根据O2O平台提供的信息,实现服务的精准定位。一方面,O2O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实际的用户消费,服务于合作商家;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商家的反馈信息完善平台的功能从而更好的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信息。
国内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2015年预计达10亿元规模
2011年国内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规模为3.6亿元,到了2014年,国内市场规模增长到了5.9亿元,同比增长了63.9%。国内O2O市场正处于飞速拓展阶段,随着BAT巨头们的注意力的投入,国内O2O市场将会迎来更加飞速的发展,预计2015年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0亿元。可以想见,届时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建会更加的完善和用户的生活将更加便捷。
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用户规模增长持续 2015年达3.67亿人
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用户规模在2011年仅有0.82亿人,2014年用户规模增长到了2.8亿人,同比增长了241.5%。同时结合中国网民总数的增长情况,2011年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用户规模占当年网民总数的16.0%,到了2014年,用户规模在网民总数中的占比已达43.3%。可见国内的O2O这一模式正逐渐被广大网民所接受,随着国内网民的快速增长,未来O2O市场的潜在用户规模相当庞大。
2014年中国O2O市场份额占比 餐饮仍是大头
2014年国内的O2O市场中,餐饮行业市场份额占比高达43%,居首位。休闲娱乐类市场份额占26%排名第二,酒店服务市场份额以微小差距排第三位,占比25%。此外美容美发类占比3%,亲子类占比2%,婚庆类占比1%。尽管看起来餐饮行业的O2O市场仍是重头戏,但随着国内市场的拓展,包括服装百货甚至是医疗健康等等都将会纷纷参与到其中,未来的O2O市场将会是百花齐放,更加的多彩。
O2O使用场景 移动端占比71.3%
在O2O市场用户群体中,使用移动端的用户占到了71.3%,PC端的用户占比仅28.7%。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不少O2O商家和平台也纷纷启动通过手机支付、微信支付、扫码支付等等可以享受优惠的活动,以此来增加移动端用户的数量。随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用户定位、个性化推送等一系列以方便用户为前提的功能的普及,以及移动端设备的进化,移动端用户的占比将会进一步提高,甚至完全占据O2O用户市场。
移动端O2O实现方式 第三方平台占比50.8%
通过对移动端O2O用户使用习惯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用户是通过借助第三方提供的平台来实现的,具体占比为50.8%。用29.3%的用户选择使用商家自己专门的APP,通过手机浏览器来寻找相应服务的用户占16.5%。可见目前大多数人还是比较习惯使用第三方平台来实现O2O的功能,在笔者看来,第三方平台主要优点在于用户只需要安装一个平台就可以实现多种类别的服务信息获取,这也符合O2O本身方便用户的初衷。而专门的APP相较于第三方平台来说用户可以获取到更加详尽的针对某一商家的服务信息。通过手机浏览器来实现O2O功能实际上更多的是完整的将PC端转移到移动端来,与此同时通过用户场景定位可以向用户精准推送个性化信息,相较于PC端功能更加强大。
BAT巨头的O2O布局
纵观三大BAT巨头在O2O市场的布局,无不围绕着O2O的基础结构展开。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作为国内用户最多的支付工具,淘宝也是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其布局也紧贴支付流和信息流,涉及场景也最为广泛;腾讯最引以为傲的当属其在社交平台的成就,借助搜搜搜索引擎助理,围绕微信等社交平台展开的布局,包括支付工具和场景,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百度拥有国内最强大的搜索引擎撑腰,同时有百度地图助力,虽然目前的布局规模相较于阿里腾讯稍有逊色,但手握地图和搜索两大引流渠道,依然可以坐得很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互联网分析沙龙微信:techxue 每天为您推送最新、最热干货!
互联网分析沙龙——互联网人的实战分享平台,一个为您提供专业的商业模式、产品、数据、用户、电子商务、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深度分析的信息网站!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techxue」,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互联网分析沙龙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