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是我国传统美食,发展历史悠久,受到许多消费者的青睐。那么目前市面上的火锅有哪些类型,它们各自的特色都是什么呢?今天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 class="pgc-img">>图1 铜锅涮肉
风味和涮料是不同类型火锅的主要区分方式,按照汤底的口味以及涮料食材,火锅大致可以分为清汤火锅、麻辣火锅、椒麻火锅、潮汕牛肉锅、酸汤火锅、番茄火锅、菌汤火锅、串串香火锅等。
清汤火锅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火锅之一。它的汤底主要是由高汤与姜片、葱段以及多种调料搭配而成,汤低口味偏向清淡少油,食用时除了烫煮还可以直接喝汤(先喝汤)。
麻辣、椒麻型火锅,其火锅底料主要由辣椒、花椒、香辛料、牛油和高汤组成,具有“香-麻-辣”的特点,而且辣椒也有祛寒驱湿的作用[1],这两种火锅尤其受到气候潮湿、天气多变的川渝地区的消费者喜爱。
潮汕牛肉火锅是以牛肉为主料加工而成,牛肉一般选用牛的雪花、牛脊、三花腱、五花腱、嫩肉等部分,通过高汤将牛肉最“鲜”的味道提炼出来。
番茄火锅是以番茄、番茄酱等材料作为火锅底料的火锅菜品,汤底番茄味浓郁,没有添加过多的香精香料,酸甜开胃,老少皆宜,还可以补充多类维生素和矿物质。
菌汤火锅的汤底特点是鲜香适口,菌香诱人,各类野生菌更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等各类对人体有益的物质[2]。我国云南地区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森林类型、土壤种类以及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因此也形成了极具地区特色的菌汤火锅。
酸汤火锅的主要特点是其独特的酸汤汁,其中所含的酸性物质更具有开胃和助消化的特点[3],相较于传统口味较重的麻辣火锅,酸汤火锅在辛辣感上比较温和,适合惧辣人群的口味和消化系统。
串串香火锅主要特点是将食材插入到签子上再进行涮煮,它实际上是火锅的另一种形式,所以人们又往往称其为 “小火锅”。最初的串串香锅底和菜都很简单,现在几乎是“无所不涮”,是当下年轻人十分喜爱的一种火锅模式。
< class="pgc-img">>图2 串串香火锅
除了按照汤底风味与涮菜以外,火锅按照汤锅形式也可分为大锅、单人单锅、九宫格、鸳鸯锅等;按锅体材料可分为铜火锅、不锈钢火锅、陶瓷火锅以及其他较独特的火锅;按加热燃料可分为木炭火锅、煤气火锅、电火锅、酒精火锅等。火锅作为我国传统的烹饪方式之一,由于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和多样化的气候条件,不同地区的火锅以食材、调料、烹制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火锅的种类丰富多样,每种火锅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色,人们在享受各类型火锅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
< class="pgc-img">>图3 九宫格火锅
参考文献:
[1]谢跃杰,韩燕,许晶冰等.麻辣火锅底料风味物质及影响其形成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19,44(09):196-200.
[2]左俊英. 菌菇火锅底汤熬煮过程营养及安全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4.
[3]俞露,丁筑红,程艳薇等.水族酸汤火锅底料加工新工艺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1,36(02):118-120.
<>锅是人们非常喜欢的美食,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如果能吃上一顿热乎乎的火锅,瞬间就能驱寒取暖。现代的火锅吃法和品类已经很多了,那么,你知道火锅历史吗?据说,火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雏形了,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战国时期的鼎就是类似于现在的火锅。
< class="pgc-img">>在战国时期,有非常重大的祭祀活动时,人们就会把牛羊肉等放到鼎中煮熟后再吃,其实,这种吃法已经非常类似于火锅了。而在东西汉时期,东汉文物“镬斗”也是火锅的一种,在海昏侯的墓穴里也发现了类似于火锅炉的物品。魏文帝时期的“五熟釜”应该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鸳鸯锅,南北朝时期的“铜鼎”已经把火锅的雏形打造出来了,样子非常接近现在的的铜火锅。
等到唐朝火锅变成了“暖锅”,北宋时期的汴州火锅市场初建模型,火锅的做法也逐渐增多,随着人们吃火锅越来越多,同时,也开创了很多新的火锅做法。元朝涮火锅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饮食,到了清代,火锅已经成为宫廷菜系,用料则是山鸡等各种野味,《帝京岁时纪胜·元旦》曰:“至锅供馔。”目前看来,中国的火锅分为南北两个派别,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北京火锅和重庆火锅。
< class="pgc-img">>我们首先来介绍下北京火锅。
在北京吃火锅就等于说是涮羊肉,最正宗的火锅炉灶一定是铜制的,炉火一定是刚烧好的红彤彤的炭火,选择最上好的羊肉,要求鲜嫩细腻无任何膻味。待火锅汤底烧好,将羊肉放到滚烫的汤里,只需数上三秒就可以拿出来吃了。时间太长,羊肉就变老了,所以,三秒就是羊肉口感最好的时间。
北京有很多历史悠久的火锅店,其中,要属东来顺最为著名。东来顺的品牌创始人是来自河北沧州的丁德山,他本人就是回族,因此,更通晓怎样利用牛羊肉来制作美食。丁德山刚开始的时候,在北京的东安市场里摆摊卖粥,想要给粥铺取个名字,觉得市场在北京的东边,希望自己的买卖可以一路顺利,于是,就取名为“东来顺”。可在东安市场发生一场大火后,火锅店被烧的面目全非。
< class="pgc-img">>丁德山于是改火锅店为“东来顺羊肉馆”,往日的粥店变成了涮羊肉店。因为,卖的羊肉都是产自内蒙的小尾绵阳肉,不仅肉片外形纹理清晰,色泽诱人,肉质也细腻鲜美。锅底料更是蘑菇菌类的独特配方,美味的羊肉放进菌汤里一涮,让人马上口水直流。东来顺不仅火锅好吃,特制的白皮糖蒜和芝麻烧饼也是有口皆碑,这让东来顺羊肉馆很快就有了名气并逐渐成为京城火锅店的名店。
其实,除了东来顺,北京还有一些比较有名的火锅老店。例如:聚宝源,这家店源于清朝末期,相传,是太监偷了宫里的火锅秘法才开了这么个超级火的店。不仅底料著名,聚宝源的羊肉也堪称一绝,切完的羊肉盘子翻过来,羊肉也不会掉下去,可见,羊肉的肉质多好。至于店里的特色小食,那就要属黄喉、棋子烧饼和二锅头了。
< class="pgc-img">>而福满楼是京城权贵排场的首选,因为,其不仅隐秘而且小铜锅的火锅也很有特色。再就是正阳楼的火锅,距今有150多年历史的正阳楼是北京“八大楼”之一,虽然,早年以山东菜起家,却在民国时把火锅作为主要经营项目。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羊肉的取材过程,羊肉是经过复杂的宰杀和冰镇过程后才进行切卷,这样可以去掉羊肉的膻味。
说完了北京火锅,我们再简单谈下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在1700年以上。并且,重庆火锅的主要特点就是麻辣,在重庆,每个街道你都可以看到火锅店,而且,每家店都可以让你百吃不厌。重庆火锅主要的涮品不是羊肉而是毛肚,而底料也是不同于北京火锅的牛油,并配有重庆特色的花椒、辣椒等。并且,火锅料只采用蒜蓉香油酱料,这样也更好的去腻、去辛辣。
< class="pgc-img">>除了上面谈到的北京火锅和重庆火锅,国内还有很多地方特色的火锅。不仅在中国,即使在国外其国家,火锅也被加入本地特色。比如:欧洲就出现了巧克力、冰淇淋奶酪火锅、印度有咖喱火锅、日本有寿喜烧和纸火锅、韩国有泡菜火锅和狗肉火锅、泰国有冰炭火锅等等。
一般而言,火锅基本上只有三大类别,第一种汤为淡味,而以涮生片为主,蘸料占重要角色,涮羊肉及广式打边炉最具代表,第二种是锅内的料已熟,如砂锅鱼头、羊肉炉等,炉火只是做为保温作用,并用来烫青菜。第三种是锅内的料全都熟透了,连青菜也无需再穿烫,炉火完全是用来保温的,和大锅菜无二样,如佛跳墙、复兴锅等大锅菜的方式。
< class="pgc-img">>可以说,现今的火锅已经成为了世界美食,并且,各个地区和国家会将当地的文化融入到火锅里,这种融合就逐渐创造了火锅独特的文化和历史。目前,高科技发展如此迅猛,不知道未来的火锅会变成什么样呢?
参考资料:
『《火锅的发展》、《帝京岁时纪胜·元旦》、《北京火锅跟重庆火锅》』
>面新闻记者 曾洁
白居易在《问刘十九》里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果他生活在四川,那小火炉上煮的恐怕不是美酒,而是火锅。
众所周知,四川人爱吃火锅,无论酷暑难耐,或者寒冬腊月,吃着火锅唱着歌,都别有一番滋味。古代的好吃嘴有没有火锅吃?他们使用什么样的炊具和蘸酱?
展览还原了“舌尖上的中国”
正在四川博物院展出的“食味人间——饮食文化展”可以为你揭开答案。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院的118件/套文物,以时间为线索,还原了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人们“舌尖上的中国”,其中就包括汉代人吃的火锅。
这个展览里不仅藏着古人餐桌上的智慧,还有不少关于美食的冷知识,被观众评价为一个“看饿了的展览”,吃货速来。不过,建议你刷展览之前先填饱肚子。
汉代流行“小火锅”
秦汉以来,高度的中央集权为实现大一统创造了政治保障,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人民带来生活上的富足。人民安居乐业,青铜食器不仅出现在宗庙祭祀中,更是出现在宴饮乐舞的场景。
“清河食官”铜染器(国家博物馆藏)
在川博“食味人间”展览上,有一件来自国博的“清河食官”铜染器,是位于今山东、河北一带的西汉时期清河国的食具,相当于汉代人涮食用的小火锅。这件铜染器由炉及耳杯两部分组成,炉为四蹄足,一端有供装柄的圆銎,炉侧口沿下刻铭文:“清河食官,右般(盘)重六斤十两。”炉上承耳杯,杯侧刻铭文:“清河食官,右,重一斤十一两。”
染炉在汉代上层贵族阶级中十分流行,有的为炉和杯2件组合,讲究的还要在染炉底下加一个接炭火灰烬的承盘。比如,海昏侯墓出土的一套染炉就由耳杯、炭炉和底盘3部分组成,制作精致,非常讲究。文物专家孙机先生分析,这种组合成套的青铜器应该是一种饮食器具。
出土于海昏侯墓的西汉青铜染炉
“染”是古代调味品
古人把调味品叫做“染”。《吕氏春秋》记载,“染,豉酱也”,染杯中盛放的主要是以酱、盐为主的调味品。展览上铜染器下面配的炉子,则是为了加热酱料。
染器的盛行,与先秦时期的饮食习惯有关。当时,用濡法制作肉食,在汉代较常见,有点类似于“干煎”。首先,人们把肉熬到可以食用的程度,待水分蒸发后,制成类似于肉脯的样子;然后,再蘸加热的调料,让肉脯变软了之后趁热品尝。
染杯相当于现在吃火锅之前调制的味碟。不同于现在味碟里放些葱蒜、香油,用以冷却刚出锅的肉食,便于大快朵颐,汉代人习惯用较烫的调料,所以须用染炉不断地给调料加温。这就有点像点不了鸳鸯锅的时候,有人热衷涮白肉,“重口味”的小伙伴只能在味碟里旋转跳跃,让食物更加可口。
观众从这个展览上了解饮食文化
分餐制可别“染指”
汉代始有关于火锅的明确文献记载,不过那时候火锅被称作“锥斗”,是一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美食。
秦汉时期沿袭先秦分餐就食的遗风,人们吃饭时会席地而坐。因为摆放食物的几案很低,盛装器具又大又重,大家围坐在一张几案上吃饭很不方便。所以,秦汉大多一人一桌,分餐而食。
东汉庖厨画像砖(四川博物院藏)
川博工作人员介绍,汉代出土的青铜染器体量都很小,染杯的容量一般只有250—300毫升。整套染炉全器加起来,高度也不过在10-14厘米之间。宴饮时,大家一人一炉,随涮随“染”,是不是很讲究?不过,你可千万别碰到别人的染杯,如果不小心“染指”了别人的调料,那就贻笑大方了。
刘非爱吃“鸳鸯锅”
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研究发现,汉代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从材料来看,不仅有青铜火锅,还有铁火锅、陶火锅;从用餐形式而言,除了展览上展出的分餐制的染器,还有可以放不同料汤、煮不同菜品的鸳鸯锅。
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出土的一件分格鼎,证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是一个好吃嘴,而且他吃的还是“鸳鸯火锅”。这个鼎很别致,打开盖子之后,鼎内分布着5个错落有致的小格子,中间圆格外面再分出4格。这种分格鼎与现在的九宫格火锅异曲同工,造鼎的工匠将鼎分成5个区间,既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拥有不同的底料,又能让鸡鸭鱼肉放在不同格子内避免串味,一锅顶五锅。
汉代分格鼎。(南京博物院藏)
《三国志·魏书·钟繇传》中有关于分格鼎的记载,并命名为“五熟釜”。东汉末年,曹丕赐给名臣钟繇(音yáo)一个五熟釜,还在上面郑重刻上铭文。由此推测,分格鼎应该是宫廷贵族享用的炊具。
刘非是汉景帝的五皇子。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年仅15岁的刘非有勇有谋,主动请缨攻打吴军。他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令汉景帝十分欣慰,将其改封为江都王,还把他攻占下来的吴国赏赐为封国。在富庶的吴国里,刘非招揽天下豪杰,包括赫赫有名的董仲舒。
做一个安静的好吃嘴,没事涮涮鸳鸯锅,会吃的刘非运气不会太差,最终成为少数得以善终的诸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