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由餐饮界新媒体联合上海博华主办的第13届“餐创新未来”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结束,第三届中华餐饮创新榜TOP100颁奖典礼也如期举行。
会上,《2019-2020中华餐饮创新榜TOP100》榜单正式公布,世界中餐名厨交流协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永忠,餐饮界新媒体创始人鹤九,上海博华代表刘薇女士分别对“中华餐饮创新领袖榜、创新服务榜、创新品牌榜”获奖品牌/个人进行了颁奖。
< class="pgc-img">>据悉,中华餐饮创新榜TOP100最早是由餐饮界新媒体联合200多家媒体于2017年共同发起的,以“餐饮创新”为主题,面向全国的餐饮品牌创新榜评选活动,每年度评选一次,分别为“创新品牌榜”、“创新服务榜”、“创新领袖榜”三个评选维度,经过网络投票、专家组评审两个环节,最终评选出结果。
从90万-333万-1000万+的爆发式增长
第一届创新榜评选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个项目参选;第二届举办时,已有近800多个项目的积极“参赛”,前两届分别收到了90万+与333万+的有效投票,第三届线上参与人数与投票数再创新高,突破1000万。
历经海选、线上投票,以及专业评审团的复审,每一个项目的脱颖而出,都是一个自我创新力与竞争力的考验,每一个“榜上有名”的餐饮品牌与餐饮人,都展现出了最具创新力的自我。
2020创新品牌榜+服务榜+领袖榜单正式揭晓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附:2019-2020创新榜颁奖现场图片集锦
< class="pgc-img">>中国餐饮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这些餐企的创新精神,这些勇于创新的餐企与商业领袖非常值得我们为其献上鲜花与喝彩,相信他们的创新一定会为中华餐饮创造更精彩的明天。
欢迎在评论区写留言,与我们互动讨论!
本文作者大筝,由餐饮界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餐饮界,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城千味,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6月27日,大众点评2024年“必吃榜”在北京正式揭晓,119座城市及地区2797家餐厅上榜。此次“必吃榜”发榜城市首次破百,商户数、城市数均达历年新高,上海、北京、成都、重庆、广州为上榜餐厅数TOP5城市。
成都上榜商户数达96家,为全国上榜餐厅数量排名第三的城市,武侯区、锦江区、双流区、都江堰市、青羊区为上榜商户数TOP5区县,龙泉驿区、青城山风景区、邛崃市三个旅游热门区县首次有餐厅入选必吃榜。上榜餐厅中,有近15家为扎根街头巷尾的烟火小店,2024年新上榜商户占比超过35%。更多城市特色餐厅上榜,占比接近60%,其中近半数为新上榜,沈堂甜水面、平乐付师羊肉等地道小店出现在榜单上,榜单“发现感”显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2023年,绵阳作为四川省宝藏城市新发榜,10家美食商户上榜,2024“必吃榜”将成为更多本地用户与异地游客的“美食之旅向导”。
< class="pgc-img">>跟随大众探寻美食的脚步,今年榜单“发现感”较往年显著提升。新增58座城市发榜,其中近半数为“味蕾游”热门城市,覆盖更多周边区县地区;更多地道小店、传统老店出现在榜单上,近半数为城市特色商户。2024年“必吃榜”不仅成为“小商户的大舞台”“餐饮行业风向标”,更是彰显各地饮食特色、人文底蕴的“城市美食名片”,将进一步激活消费、助力实体发展。
发现更多美食目的地,58座城市新发榜
深度旅游时代来临,“美食目的地化”成为趋势。八岁的“必吃榜”在“好吃、不贵、体验佳”的基础上,跟随8亿用户的脚步,发现更多美食目的地——今年“必吃榜”新增58座美食城市,一众既坚守餐饮初心、极具本地特色,又能彰显城市文化的美食商户上榜。
今年新发榜城市广东清远,距离市中心50多公里的翔仔农家菜·新鲜无花果浸鸡店,是广东人心中典型的“山卡拉农庄”。据凌老板介绍,自家走地鸡用的是清远鸡1号苗,养在5公里外的村子里,由73岁老父亲亲手照料,真正坚持了“鸡要现抓鱼要现杀”的地道吃法,为全国食客还原最自然的老广味道。
美食是城市的底色。江苏盐城的20年老店米肠汤饭,则用一碗每日现熬12小时的猪骨浓汤,与这座城市共生共荣。“2004年,盐城刚开始有韩企入驻,我们带着朝鲜族传统手艺从长春过来创业。”朝鲜族人张老板介绍。现如今,盐城快速发展,还成了“味蕾游”宝藏目的地。“现在国内游客越来越多,都是奔着盐城韩料正宗来的。”
阿拉伯籍老板穆罕奈德在义乌的BEYTIRESTAURANT贝迪餐厅,也在今年登上了金华“必吃榜”。 “店里现在有‘八国厨师’,总共300多道菜,涵盖近20国口味。”贝迪介绍。近年来义乌旅游爆火,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店里土耳其烤肉等招牌菜深受欢迎。
此外,今年“必吃榜”还拓展到成都青城山风景区、重庆巫山县等区县地区。新上榜商户——山下人家·土砂锅腊排馆就是一家开在成都青城山风景区的农家土菜馆。本地人彭老板介绍,招牌菜“土砂锅腊排”的原料是自家新鲜腌制的青城山特色腊肉,用宜宾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县土火锅慢煨两小时而成,“想把小店做成‘腊肉体验馆’,弘扬家乡美食文化。”
“味蕾游”爆红的2023年,不少游客为了一道菜,奔赴一座城。大众点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必吃榜”榜单异地用户占比达到42%。景德镇的瓷泥煨鸡、延边的朝鲜参鸡汤、襄阳的黄酒配牛肉面......一张更为丰富全面的美食榜单,进一步成为消费者心中的“美食之旅向导”。
更多地道餐厅上榜,小店也有大舞台
一份“8亿人吃出来”的美食榜单,代表了一座城市餐饮消费的真实底色。“过去一年,用户更多用‘地道风味’‘锅气十足’称赞餐厅口味超出预期,也会用‘价格不过百’‘食材新鲜’来评价餐厅体验超出预期。” 大众点评必吃榜负责人张雪娇在大众点评“必吃榜”发布暨颁奖盛典上提到。
“创新不忘本 传承不守旧。”基于餐饮消费的新趋势,更多坚持新鲜食材、烟火气十足的地道餐馆出现在榜单上。2797家上榜商户中,近半数为城市特色商户,烟火小店占比达46%,小吃商户超过500家。
在广东深圳的蛇口市场门口,潮汕人叶向家凭借着父辈传授的裹粽手艺,从推车摆摊开始,将20年老店—嘉华小吃店做上了“必吃榜”。粽子热气腾腾地出锅,店门外挤满了排队的本地市民、外地游客。“所有粽子店内现包,高峰期4个‘粽子工’从早到晚忙不停,一天卖出好几千个。”叶向家介绍。“开在菜市场边,透着老蛇口独特生活气息的市井老店。”有大众点评用户评价。
城市另一头深圳龙岗区,新上榜餐厅——昌记猪脚饭店里,黄老板正满头大汗地为客人切制烧腊和猪脚。一家三四十平的街边小店,日日用份量十足的地道潮汕猪脚饭,抚慰城市打拼者的心。“一份20元,从未涨过价。生意也没想过要做大,就想认真把这家店做好,照顾好每位食客,发扬潮汕的美食传统和精神。”黄老板说道。
坚持每日现做豆花的重庆龚大娃豆花面,上海 “酒楼水平”的粤菜小档匠心小厨,老板娘亲力亲为的成都歆瑞源油卤串串、凌晨三点开始忙活的武汉老通城豆皮大王......“小店也有大舞台”,2024年“必吃榜”榜单上有近1300家街头巷尾的地道小馆,成为本地人推荐、外地人种草的美食之选。
坚持榜单公信力,“城市美食名片”成本地消费动能
必吃榜走过这8年,始终有三个坚持:第一个是坚持“万里挑一”;第二是坚持基于当年用户的真实评价评选;第三则是坚持无人为提名,做真正“由8亿用户吃出来”的榜单。
以本届“必吃榜”为例,用户寻味目的地朝多样化发展,2023年平台用户评价规模增长超200%,带领榜单走到了58座新发城市及地区。在“好吃、不贵、体验佳”基础上, 2024年“必吃榜“基于上亿条评价数据,从千万商户中遴选出2797家餐厅,其中非合作商户占比近20%。
“得知入围时非常惊喜,因为店里从来不做线上团购,这让我们意识到‘榜单的公信力’。”深圳嘉华小吃(蛇口市场店)的叶老板表示。“第一次上榜时,我们没跟美团合作,奖牌寄来了才知道。这既是荣誉更是鞭策,要不断提升才能不辜负消费者。”重庆乐山鲜知味钵钵鸡的曾老板也分享了心路历程。
一份有公信力的榜单,消费者爱看,商户自然迎来好生意。“必吃榜”正在通过线上流量扶持、数字化经营指导等措施,助力商户与平台共同成长。数据显示,2023年发榜后,上榜商户线上流量同比增幅近50%,首届“必吃节”拉动商户交易规模同比增长超80%。“去年上榜之后,甚至有从宁波过来的游客,我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啊增今牛·潮汕牛肉店的李老板表示。
承载着真实餐饮消费趋势的“必吃榜”,更是推动餐饮行业发展的“行业风向标”。北平三兄弟梁总表示,2017年门店首上“必吃榜”时,鲜肉原材料供应链发展尚不成熟。“上榜后,同赛道商户互相学习,以鲜肉作为原材料的商家更多了,倒推鲜肉供应链的发展,榜单起到了推动行业进步的作用。”
“必吃榜”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餐饮商户。随着榜单“发现感”的提升,用户“味蕾游”出行热情、消费活力被进一步激发,“城市美食名片”进一步成为本地消费的新动能。据了解,7月,大众点评还将投入上亿级营销资源,举办第二届必吃节,跑出助力餐饮发展、本地消费的新速度。
“美食是城市最好的名片。每一座城市的发展和美食的发展,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美团高级副总裁张川表示,必吃榜、必吃节的责任,是让更多市井长巷的地道美味,和更多消费者联系在一起,长久传承下去。
业正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市场蛋糕也越做越大
餐饮业迎来发展黄金期
近日,相关机构发布了《中国餐饮报告2018》。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餐饮业收入达到3.9万亿元,规模仅次于美国,预计2018年餐饮业全年增速将维持在10%左右。而在2017年国民生产总值82.71万亿元中,跟“吃”有关的占比为16%,即近14万亿元,表明未来餐饮新零售进化空间巨大。
报告显示,快餐、团餐、火锅、小吃、商场餐饮、休闲餐饮生意红火。高端消费比例下降,百姓消费成为主流。快餐在中央厨房和供应链支持下集中度不断提高。餐饮业在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惠民生方面作用强劲,餐饮市场继续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据了解,中国餐饮行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4.8亿元跨入4万亿元时代,增幅超过700倍。经营网点数量增长了39倍,从业人数也增长了近30倍。餐饮业正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块大蛋糕也越做越大,中国餐饮行业也正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入夜,来到位于福州的达明路,这里热闹非凡。达明路美食街于春节前开业,人气爆棚。与此同时,位于台江工的亚细亚广场一带,也被各类餐饮商户占领,重新聚集了人气。
数据显示,福州虽然人口不到700万,但已经拥有超过1000个连锁餐饮品牌,其中诞生于福州本土并发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连锁餐饮品牌超过了100家,不乏知名品牌。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福州市餐饮业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10.1%、11.5%、10.1%。
近年来,在福州,餐饮业与众多商业地产项目如影随形。从万达广场到泰禾广场、爱琴海购物中心、世欧广场等等,这些新出现在福州市场上的大型商业体无一不将餐饮业作为其最重要的业态。东二环泰禾广场,在开业之初就打出了餐饮品牌超过200家的宣传。爱琴海购物中心在开业之初,餐饮业态占比就已经达到六成。
据了解,前两年福州就已有近百个小餐饮连锁品牌在各地开了上万家门店,在全国小餐饮界处于领先地位,去年这些小餐饮连锁品牌进一步发展,在全国新开了近6000家分店。
同样,福建省厦门,餐饮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这句话用来形容当下厦门中山路密集林立的各类餐饮店可谓贴切。这个曾经知名的商圈,如今已然掀起餐饮店大面积替代零售店的趋势,中山路附近区域餐饮店数量已达1.3万多家,几乎成了“美食一条街”。
福建餐饮业的状态,也正是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国民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餐饮行业也由快速回暖步入稳定发展阶段。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全国餐饮营业额达12736亿元,同比增长10.1%,持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其中,大中型餐饮企业表现比较突出,限额以上大中型餐饮企业收入达2889亿元,同比增长7.7%。
2017年线上外卖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与2011年的203.7亿元相比,增长了13.6倍。外卖住宅区订单交易额占比已达50%,从这个角度看,外卖取代的不是堂食而是在家做饭。
市场竞争激烈
最近恒天然安佳牵手尊宝比萨,蒙牛布局高端餐饮市场,都欲开拓热门渠道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奶酪等乳制品就是乳企最大“敲门砖”。无独有偶,蒙牛也入局中国高端专业餐饮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我国餐饮市场进入良性循环,但竞争依然激烈。在福州市,餐饮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无论是夜市小摊,还是各大商圈的品牌餐饮都在不断推陈出新来增强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福州不少餐厅另辟蹊径,将儿童元素融入餐厅的配套中,来吸引亲子消费群体。“我们提供给小孩子的套餐,是根据儿童营养需求进行合理的荤素搭配,并提供小礼物赠送给孩子。”福州一家餐厅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竞争还体现在超市“兼职”做餐饮外卖上,打开榕城一些超市的APP,可以发现不少超市已经上线“在线点餐”栏,市民可以在线购买米饭、面食、蔬菜、便当、海鲜、寿司等食品。
传统超市通过自有配送团队或者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让窝在家里的市民可以坐等食品短时间内送到家里。据了解,百度外卖,推出“超市购”业务,充分利用非用餐高峰时段的空闲时间,实现物流资源的合理整合与调度。苏宁也推出了“苏鲜生”业务,通过“超市+餐饮”营业形态,扩展外卖业务。
经营多元化,收入多元化
在近日举办的“2018中国餐饮产业创新峰会”上,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及其与餐饮企业不断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越来越成为餐饮智能化的支柱。有些餐饮企业开始大力向零售跨界经营转变,业务也开始触及时长、外卖、外送加包装品牌全覆盖的经营模式,不仅为餐饮企业带来了更大商机,也为消费者带来了不同的餐饮消费体验。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餐饮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经营多元化、收入多元化的阶段。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提升运营效率和营销转化率,餐饮企业已开始呈现出“全零售”属性,即“堂食+外卖+外送+流通食品”多核驱动,通过新技术、新工具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数据显示,目前电影票务线上化率为80%,高铁购票线上化率更达到了90%,但餐饮行业线上化率还不到10%。“餐饮产业未来发展,可以概括为线上线下一体化、供应链垂直整合以及餐饮零售化三大趋势。”美团新到店事业群总裁张川认为,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数据化、科技化,未来餐厅可以把每一位顾客变成用户、每一个用户变成会员,店长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每个顾客,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务,这是餐饮业必将面临的一次革新。
餐饮行业发展的方式正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企业型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逐步在经营管理、品牌塑造、格式创新、技术应用、现代供应链供给等环节全方位改进。
本报记者 吴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