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说中国有什么地方,一辈子至少要去一次,那我一定要给泉州投一票。
这是我来过一次还想再来的地方。从杭州出发,自驾9小时来到这所城市。从来对旅游不感兴趣的我,在泉州三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好吃好玩这几个字我在泉州已经说累了,但我还是要说。不仅要说,今天还准备带你们和我一起,云游泉州。
< class="pgc-img">>泉州·美食篇
来到泉州,第一眼你就会注意到这里的姜母鸭。姜母鸭在泉州随处可见,满大街都是,几乎成了泉州的标志。
< class="pgc-img">>路过姜母鸭店,你会闻到很浓的姜香,虽然很馋,但是我忍住了。我想先打听打听,哪里的姜母鸭最好吃。
结果一问发现,每个泉州人觉得最好吃的姜母鸭店,都不一样。
有说忠记的,有说张林的,有说斯丹的,还有干湿两种口味。蛮有意思的,一道菜居然有这么多吃法和这么多好店,说明泉州的美食应该很多元。
我们最后去了游客常去的阿山姜母鸭。一口砂锅一份鸭,一次性同时有几十只鸭在炖,场面一度非常壮观。
< class="pgc-img">>排队等了一会才到我们,美食博主的相机吃饱后大家就开始下筷。
我的天,这鸭肉也太好吃了,又嫩又香。外面的鸭皮没有一点肥腻感,鸭肉+姜母怎么可以做得这么鲜香。
我们这几个从美食荒漠来的,炫鸭的速度跟没见过世面似的,一只鸭居然没一会就吃完了。
< class="pgc-img">>鸭子刚下肚,夜宵我们又吃了非常有特色的面线糊。
婷婷面线糊是泉州很有名气的一家,店面不大但坐满了人,还有满墙的奖杯,一进来就觉得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
面线糊里可以加各种小料:油条,醋肉,大肠,虾仁,香菇、鱿鱼、卤蛋.....只要你吃得下,想加多少加多少。
究竟什么是面线糊呢?给你端上来一看就很直观形象了。非常细的面线化在汤里,跟面糊一样。
< class="pgc-img">>刚入口时并不惊艳,但越吃越有味道。
每当这种时候我就恨自己没什么文化,搜刮肚子里的墨水只能喊出一句实在是太好吃了。
一开始我以为一碗没多少,喝完还挺撑的。回民宿后我就对面线糊开启了念念不忘模式,于是第二天起了个大早走街穿巷又去吃了另一家:水门国仔面线糊。
这家店也有很多人推荐。我点了同样的东西,价格比婷婷贵了30%左右,但味道超赞。
昨天觉得婷婷已经很不错了,今天发现面线糊居然还能更好吃。汤底更加柔和温润,配料也很丰富。
< class="pgc-img">>泉州人早餐另一样经常吃的东西是花生汤,这个也很好喝。
花生剥皮长时间慢煮到融在汤里,入口即化,花生和汤一时难分彼此,和面线糊有其曲同工之妙。
< class="pgc-img">>泉州小吃众多,粽子在泉州也展现了不一样的色彩。
西街有家侯阿婆肉粽,它家的鲍鱼烧肉粽和干贝烧肉粽受到了我们的热烈追捧,被同行的小伙伴评为泉州美食第一名。(而我的榜单是姜母鸭面线糊并列第一)
粽子剥皮泡在用花生酱调的汤汁里,你能想象这是个啥味道吗?
< class="pgc-img">>想不出来是吧,想不出来先别想,这儿还有花生酱做的烧烤。
金鱼巷里有一家老字号泉州鸡腿怣,至今已有29年历史,每天下午两点半开业。
看起来是家很普通的烧烤店,但菜一上来就感受到了它的不普通之处,烤串上居然淋了一层厚厚的花生酱。
< class="pgc-img">>花生酱还能配烧烤呀,真的能好吃吗,直觉应该会很腻吧?
结果一尝,没想到也是一道极品美食。
不仅不腻,花生酱放在烧烤里还挺解腻。风味独特,口有余香,回味无穷,一大盆串串又被我们一下撸干净了。
不是成为汤,就是成为酱,看来没有一颗花生能活着走出泉州。
哪天我要是教你们用花生酱来做菜,那毫无疑问,一定是在泉州学的。
泉州还有个本地奶茶品牌,叫莓超疯。
乍一听这名字土土的,我以为是什么网红山寨奶茶,下意识拒绝。
但大热天走在路上,实在渴的不行,正好路过我就去点了一杯桂花单枞白。
没报什么期望,结果出人意料的非常惊喜。茶香非常浓郁,特别清爽,不像有些奶茶腻腻歪歪的,很对我的胃口。在泉州三天,我一连喝了三杯奶白。
< class="pgc-img">>上次喝到让我这么惊喜的奶茶,还是上次在长沙喝茶颜悦色。茶颜悦色比莓超疯要火很多,果然泉州奶茶就和泉州一样低调。
还有另一个奶茶品牌叫壶见,和莓超疯有点像,属于闽式特色奶茶。路过也值得一品,热情推荐观音功夫白,我还一路带了俩杯子回杭州做纪念。
2泉州·美景篇
几天喝完吃完我不禁心中感叹,做个泉州人真是幸福啊。
不仅有美食,还有美景。泉州的大街小巷,随便走走都很有味道,古色古香。驻足观赏,随处是风景,很适合慢慢游玩,就像面线糊一样越吃越有味道。
< class="pgc-img">>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都不是为了游客特意圈出来的景点,而是一代代泉州人民真正生活的地方。
这是一个活着的古城。市区的古建筑,古树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一步一寺,十步一庙。城和景,景和人,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喷水车过来,还有彩虹嘞。
< class="pgc-img">>要是走累了,泉州还有很潮的开放式公交车,招手即停。这个代步很方便,看到有空位就可以坐,2块钱就能去城内很多地方了。
可以坐前排和司机师傅聊一聊,我遇到的师傅都是老泉州人,非常热情,会给我们讲哪里好玩哪里好吃,哪些店是用心在做的哪些是比较敷衍给游客吃的,什么时候来泉州最合适(11月到开春),泉州的芒果可以蘸酱油吃等等(我尝试了一下,真的还不错)。
(偶尔还会黑一下厦门hh~)
< class="pgc-img">>为了能多看会风景,有时我会在车上兜好几圈。
兜到西街,下车的人就多了起来。
每个城市都有那么一条游客街。杭州是河坊街,温州是五马街,在泉州,它就是西街。
虽然是商业化的旅游区,但逛西街仍然很有味道,有开元寺,有钟楼,有小西埕......站在天台去俯瞰整条西街,简直美得不像话。
我最喜欢的一张游客照,就是在这里拍的。
如果没有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来这看两眼,那我觉得来泉州旅行是有一点点遗憾的。
< class="pgc-img">>西街很美,不过对西街的美食,大家不要有太大期待。按公交车师傅的说法,这里的店都是外地人开的,味道不是很正。
不过来都来了,可以尝尝土笋冻,四果汤,阿姨鸡架,都还蛮不错。
女孩子在西街很难不注意到路上有很多盘花的姑娘,一个个从你面前经过。也太漂亮了吧,哪有女孩子能拒绝这么美的簪花啊。
我也非常心动,一问,就在街头进来的小巷子里,十几分钟就能盘好,加上服饰才40块钱。
这么便宜,我也要盘。于是第二天我又起了个大早,专门化了个妆,花了40块钱臭美了一天。
拍了几张臭美照,一路走,簪花一路掉。
40块钱的质量,姑娘们不要期待簪花能盘得多精致。至少能让人开心一会,这钱就花得很值了。
< class="pgc-img">>戴着簪花我们一行人去了开元寺。开元寺的东西二塔,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宋代建成的,以前人能上去,现在地基没那么稳了,游客只能从外面看。
寺内的树,随便拎出来一颗可能都有几百岁了,历史很悠久。有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石头,也都是历史文物。开元寺几乎是是来泉州的游客必打卡的景点。
< class="pgc-img">>泉州有非常多寺庙。除了开元寺,还有关帝庙,清净寺,全都挨得很近,被形象称为神明在人间的办事处。你能在这里感受极其多元的宗教文化。
听说泉州的关帝(岳)庙特别灵,几乎有求必应,香火很旺盛。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建筑很有特色。
还有一个承天寺,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大家都知道吧,不是那个承天寺。
是弘一法师圆寂的这个承天寺。
< class="pgc-img">>环境非常清幽,一进来就能感受到禅意。是泉州众多寺庙里,不那么热门但好多人很推荐去的地方。
待了几天下来,我非常喜欢泉州。
泉州人民都很热情。有泉州的粉丝朋友知道我来,帮我出了详细的旅游攻略,要是玩不明白还愿意来当导游。
簪花掉了导游阿姨还会帮我捡起来插回去;有些店里的老板知道我们是从杭州开车过来的,给我们多送了不少东西。
强烈安利大家来泉州玩一趟~
港兰芳园,(Lan Fong Yuen),创始于1952年,是港式奶茶始祖,是香港现存最悠久的港式奶茶铺之一沿着香港中环行人电梯直上,远远可以看到一座旧式大排档。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铁皮外壳,餐牌树立在入口,档口占去半边马路,不时有车辆经过,就是粤语片中常见的大排档。如此怀旧场景,牢牢锁住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风情。
每天,中环的白领们在困了累了的时候过来,叫上一杯兰芳园丝袜奶茶,和朋友聊聊天,然后精神满满的回到工作岗位;到了深夜,这儿又成了剧组的热门聚集地,每每熬夜拍摄的日子,总是要来一杯兰芳园的 。
就在这个地方,一个茶水档、2张桌子、8张板凳的固定搭配,从1952年开始,“供养”出了一杯香港代表味道——兰芳园丝袜奶茶。
香港四大才子蔡澜曾放话:“不喝兰芳园,白来香港。” 美食家李纯恩也曾言道:“10个香港人,9个喝兰芳园。” 说兰芳园是香港旅游攻略中的“必到地”一点不为过,许多人都期盼着去兰芳园喝一杯始祖级的港式丝袜奶茶,不管排队有多长。在这间装修简单的小店,墙上更是贴满报道本店的报纸和与谭咏麟、梁朝伟等明星的合影。不禁让人好奇,这里究竟承载着怎么样的美食渊源?
(网络照片:林木河先生)
>40年代的香港,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港人开始从体力型的劳动向脑力型劳动改变,劳工原本需要靠重度黑咖啡才能维持一天精力的需求下降,所以更加期待以轻度提神的方式既能保证经历又能保持思路清晰。茶,自然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是纯茶对大多香港人来说太贵,而彼时的奶茶茶和奶味极度不配合,并不受欢迎。
(图为:传说中的丝袜)
>当时码头工作的现兰芳园创始人林木河先生,经常会收到熟络的航海员带来的各种茶叶,每次收到茶叶林木河都会一一尝试这些茶叶,久而久之也能辨别茶的好坏。直到后来,他改行和叔叔学做了五年奶茶后,决定自己成立兰芳园,去创制一款区别于英式、台式奶茶,合适于港人口味的奶茶,也即现如今的“丝袜奶茶”。
从18岁到91岁,从1952年到2017年,整整65年的时光,林木河使兰芳园成为港式奶茶标杆,更创造了“到香港不喝兰芳园,等于没来过香港”的佳话。
1943年,当时只有18岁的林木河只身来到香港西银盘,投奔自己开大排档的叔叔做学徒。后叔叔回大陆老家,变卖了大排档,给林木河留下了120元当作生活费,让他一个人在这儿打拼。彼时的香港,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
< class="pgc-img">>
原本的香港是一个重体力劳动的地方,为了保持精神,大多劳工习惯每天一杯黑咖啡,保证自己一天的精力。但是随着整体经济状况的变化,港人开始从体力型的劳动向脑力型劳动改变,对于强度提神的依赖性没有那么强,更期待以轻度提神的方式,保证精力的同时,能让自己保持思路清晰,不被咖啡因等强烈兴奋物质过度刺激。茶,自然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是纯茶对大多香港人来说太贵了,而当时的奶茶,在口感上似乎还缺了一些,并不是很受欢迎。
< class="pgc-img">>
当时,在大排档打工学习冲奶茶技艺的林木河就在想,是否有什么方式能让奶茶变得更好喝。他发现,每天早上奶茶的销售特别好,但是一般到了下午,却没多少人喝奶茶。一开始,他以为是习惯所致,但渐渐发现,其实工作了大半天的香港人对下午喝奶茶的需求其实比早上更高,但是下午的奶茶有个致命的缺点-产品问题。当时奶茶的茶汤都是用大壶煮,一壶茶汤用一天。早上的茶汤是茶叶新煮的第一泡,汤色正,茶香浓。但是一天下来,一壶茶不断的进行翻煮,茶汤早已没有了早上的香味。而且茶叶在多次翻煮后,叶面上的质子会产生盐酸,氨基酸,单宁,喝了反而会造成反胃胃胀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并不喜欢喝奶茶。
发现了根本原因,其实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林木河对奶茶的配方和工艺进行了改良,奶茶口感迅速提升,很快,港式奶茶成了香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他后来创立的兰芳园,更是港式奶茶的标杆,到香港不喝兰芳园,等于没来过香港。周润发,谭咏麟,钟镇涛,陈奕迅,从小喝着兰芳园长大的。每次从内地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来喝兰芳园。时间久了大家也都成了朋友,每次见到都会问一句:“伯伯身体如何呀?”
< class="pgc-img">>
林木河尝试了很多年,才有了现在经典的配方,这个配方受到大多人的好评。从当年劳动一天的工人们最常光顾的地方,到现如今粉丝遍全球。不仅周润发、陈奕迅、谭咏麟等明星一回香港就来兰芳园签到,泰国白龙王每次来香港,也必来兰芳园喝奶茶;兰芳园每家店铺平均每天接待上千的美食爱好者,更是成功申请成为了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称兰芳园代表“香港奶茶”最高水准。
< class="pgc-img">
(网络照片为林木河老先生)
>93岁的吴先生在20多岁的时候和林木河老先生认识,成了兰芳园丝袜奶茶的忠实粉丝,40年前移民美国,但经常打飞的来回,来兰芳园坐坐。2004年,一般90多岁高龄一般是不允许搭飞机的,但是吴先生专门让医生出证明,在临终前让儿子带他再来兰芳园喝一次奶茶,再见一次老朋友林木河。
< class="pgc-img">>
虽然兰芳园受到极大热捧,但却仅在全港开了3家分店,这让许多“生意人”感到疑惑。
创始人林木河先生拒绝参加任何比赛,或者任何商业推广,他相信,只要产品好,酒香不怕巷子深。每年,大陆,台北,澳门都有很多企业拜访,希望赞助他开分店,考虑到品质,他也一一婉拒,坚持只经营在香港的3家店铺。
林先生说:“最好的推广就是客户的口碑。兰芳园老字号,有人情,不是香港最好,却是香港最有人情味的奶茶店,这个就是香港的味道。”兰芳园,少品类,出品精良,做专业;做任何一个行业,认真对待,做精做细。
如今,90多岁的林木河老先生,已经不适合继续拉茶了,但是他坚持每天来店里,指点帮工拉茶技艺,和老客户聊聊近况。偶尔会和几十年来一样,请大家喝一杯新调制的奶茶,听听他们的意见。这个习惯,从兰芳园创始的那天起,就没有变化。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奖竞猜:竹筒奶茶能火过这个春天吗?
总第 3437 期
餐企老板内参 张心笛 | 文
全世界都在喝竹筒奶茶
天空一声巨响,新顶流闪亮登场。
从苏州杭州扬州,到北京南京,再到宁波厦门哈尔滨,全国各地的潮流人士,最近都捧起了“竹筒”。
茶水基底,几大圈奶油顶撒着水果冻干和抹茶粉,统一盛放在清洗干净的竹筒里,再贴上城市字样标签,要价30元一杯,多地品牌皆登榜饮品热门榜第一名。
火到什么程度呢?大概就是铺天盖地的——
“总要为了这杯竹筒奶茶来趟苏州吧!”
“总要为了这杯竹筒奶茶来趟杭州吧!”
“总要为了这杯竹筒奶茶来趟扬州吧!”
打飞的走一趟苏州,不为了别的,就为了喝上一杯贴着苏州标签的竹筒奶茶。在苏州平江路、山塘街等景区,有店家表示,单日出单量就能达到4000杯。
如果这样都还不足以使你相信竹筒奶茶爆火,那就再看看网红潮流风向标“垃圾桶”。
网友调侃:“不用买,来垃圾桶免费打卡”
>“好喝?不重要。好看才是王道!端在手里回头率老高了,发社交平台流量也很猛!”北京网红一条街南锣鼓巷的游客对此评价。
线下都如此,线上只会更火爆。
打开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入眼皆是手捧竹筒奶茶的打卡照,甚至大众点评直接更新了全国热点新词条,#全世界都在喝竹筒奶茶#,热度瞬间飙升200万,且仍在持续上涨。
一时间,各地的热门“旅游街”,多种方言“聚集”在竹筒奶茶店前,不论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只要是想跟潮流沾边儿,通通逃不过排队打卡、拍照发圈。
一条街上10家店,
一个品牌6个“同胞”
刚火起来,就开始卷了。
作为形式早已出现,但2023开年才爆火的网红打卡单品,竹筒奶茶年纪虽小,但兄弟姐妹属实不少了。
破店小酒馆今年春季上新限定新品樱花竹筒奶茶,在“抹茶版”的基础上增加粉色小饼干点缀,突出春天味道;成都火锅排队王吼堂老火锅,去年中下旬上新了升级版“竹筒奶茶”,在基础版上再添加成都顶流“熊猫”,叠加双重流量Buff。
茶饮品牌七分甜上新了青山白柚乌龙竹筒奶茶,CoCo都可推出竹影绵绵芋泥竹筒奶茶。
跨品类同行卷,竹筒奶茶自己也“不留活口”的卷。
粗略计算,竹筒奶茶项目相关的大小品牌已经超过20家。尚在襁褓中的竹筒奶茶项目,从刚出生就注定了会陷入一场“正牌与平替”的决斗。
以北京的情况来看,在网红聚集地三里屯开出北京首家竹筒奶茶店后,爆火的竹筒奶茶又侵蚀到南锣鼓巷,短短几天,一条街上就接连出现5家以上店铺。
再看苏州平江路的情况,走上街头,每隔三五十米,就会出现一家售卖竹筒奶茶的店铺,算下来,一条街上就要有十多家。
大众点评上被网友们称作“正牌”、“首家”的苏州茶色烟雨竹筒奶茶店,就在这条街上。起始于2022年中的茶色烟雨,在苏州已有7家直营门店,同时扩展到杭州、扬州、宁波、厦门等多个城市。
不过,流量只认竹筒,不认品牌。
更退一步讲,就算消费者有心想认,也只会陷入“茶色烟雨、茶雨江南、烟雨江南、山茶烟雨...”傻傻分不清的怪圈。
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对品牌价值的损伤,消费者在种草打卡后,对产品品质的评价褒贬不一。茶色烟雨品牌在入驻小红书后,第一件事就是验明真身,不断发布图文“盗版莫挨劳资!!!”,恳请消费者认准品牌,避免误伤。
但电商平台的竹筒供应商对内参君表示,“竹筒奶茶这个形式,其实早几年就有了,而且各地都有,很多人在做,不是什么新鲜发明。不过年后这波爆火,的确是从苏州搞起来的。”
从爆款单品到品类缔造,
竹筒奶茶的顶流位能坐多久?
竹筒奶茶爆火的原因,很难单线认定。
一方面,从大环境来看,疫情结束,旅游经济复苏,外出需求达到新的顶峰,消费者也急需一种仪式感来为三年的苦闷划上句点,而带有浓重打卡色彩的“城市贴纸”刚好切中了消费痛点与网红流量。
另一方面,回归行业视角再看,竹筒形式会出现小范围打卡式流行是必然方向。
在竹筒形式出现之前,茶饮赛道在包装形式上卷过很多轮。各类意想不到的杯子,行李箱奶茶、袋装奶茶、暴力熊奶茶都算是基础款,内卷大王们甚至把目光盯住了“异业融合”,茅台瓶奶茶、洗衣液奶茶、老干妈奶茶、香水瓶奶茶等等超乎想象。
各类不同的形式都曾在小范围内短暂流行过,只不过叠加上网红城市的属性和疫情复苏的流行,让竹筒奶茶这一次的小范围流行,发展成了全国性爆火。
贴着城市标签的竹筒奶茶从苏州平江路火起来,风吹不久,市面上已经接连出现越来越多的竹筒冰激凌、竹筒咖啡、竹筒刨冰、竹筒奶冻、竹筒小面...
网红爆款单品快速被复制,短时间内侵蚀进餐饮各领域中,成为独立性的“品类”。
而这种快速复制侵蚀的“传统”在餐饮领域十分常见:一种形式爆火——同行快速复制——品牌上新、门店暴增——品类变形再融合,出现独立新品类。
同质化明显,流量效应显著,背后是餐饮领域严重内卷的现状。
回溯竹筒奶茶上一个大前辈的路线:去年底出现,春节前后爆火,全网相关话题度超过50亿流量;爆火一个月时间内,仅北京地区新增商家就高达1000家;餐饮领域内出现多种变形,侵蚀进不同品类,餐饮领域外形成完整产业链。
它的名字叫围炉煮茶。
走着类似的餐饮路线开创了独立新品类,甚至玩得更新、更潮、更好,直接开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不过围炉煮茶接连出现的安全问题、割韭菜加盟等现象,以及季节变化所带来流量减弱,已经让其在顶流位上岌岌可危。从爆火到遭到质疑甚至声势消无,围炉煮茶的顶流路只走了半年多。
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竹筒奶茶想要维持“新顶流身份”还需要超乎想象的努力。
小结
前脚刚花300元烤上围炉煮茶,后脚又花30元打卡竹筒奶茶,甭管是新兴的消费风口,还是昙花一现的智商税,潮流人士们忙得很,只要好看、有流量就是王道。
今日讨论话题:你觉得竹筒奶茶,会成为下一个围炉煮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