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夏日
< class="pgc-img">>近日,民族路和民生路交汇处,靠近博物馆那边的房子开始有些改造,怀疑是因为配合博物馆工程,城建集团对这些房子进行立面改造。老街坊说起了这里曾经是大华茶楼,然后在施工的时候,之前牌匾的字露了出来。
< class="pgc-img">>80年代民族路,摄影:路华先生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我尝试稍微还原了上面的字,根据历史群的晖哥,应该是工农饭店,按照之前的老照片推断看,应该就是工农饭店了!
< class="pgc-img">>这是拥有很多街坊回忆的:大华茶楼
当年新广州,大华,海鲜,茗园,岐江,华园,月园,新嘉宾都是石岐街很出名的茶楼。之前我们讨论过茗园的,这次分享大华茶楼的。【中山历史】关于茗园酒家的口述历史,更新于2021年3月19日
大概70年代,我爸爸读小学的时候,每天都去买肠粉或炒粉,当时肠粉4分,炒粉7分。
荫叔
当年留城也难,如我入印刷厂六年内,月工资仅得二十元又八角,发工资第二天才慰劳一次早餐,大华肉丸粥一碗,肠粉一碟,花两毛七……旧阵时大华茶楼哥个肥佬煲粥,半夜一点钟落米,然之后间歇不断咁搅,要煲四五粒钟先至叫煲好!大华的肉丸粥非常深刻,大约十多二十斤猪肉打肉丸,大华个肥佬先至识得打!个肥佬一年到晚几乎未见过佢休息!早上打肉丸,跟住碌粉面,半夜煲粥,仅下午才睡一觉!大华肉丸是肥瘦分打,极讲究!打好后洒盐,偶或吃一粒里面包了两三粒盐的,其感觉尤妙,有如中彩票!肥佬两支专用铁棍打肉丸!打遍石岐无敌手!至今也无!现在的海浪肉丸粥倒有两三分像当年大华茶楼的。
大华茶楼之前还曾做过南门市场,五十年代初中期吧!南门桥处鸡公车卖芒卖柴是巨商,小贩须肩担的……
< class="pgc-img">>Cappuccino_V
在我印象中,大华出名的是及第粥,我吃过,而且要加多点红辣酱,很好吃!
雨中风铃
大华我最深刻的是叉烧包,0.15元一笼,我最怀念,还有安栈的牛腩粉,华南的云吞面,金光的腊味煲仔饭,大华的叉烧大包,钻石的猪油包,新嘉宾的状元及弟粥,还有大笪地的五香牛杂,沙溪的油子粽,越数越肚饿添!
肉丸粥走葱
我读书时,下课经常在民生小学后门出去大华买斋面吃,在治安街口。这个位置当时每日都有3-4个人用枪打雀仔的人在卖猫头鹰,翠鸟之类。
故乡人
因为我住南门头附近,我就天天帮衬大华、只吃四分1两、又时吃碟炒粉1毫免粮票。我吃过二分钱一碗白粥做早餐,傍边放一小碗盐,记得里边还插一支雪条棍,四分钱加一两粮票也有一小碟肠粉,一角免粮票就一大碟炒粉。
变化历史大概:
大华茶楼——工农饭店——大快活——金源楼餐厅——棋牌室
你是否对大华茶楼也有深刻的回忆,
不妨留言区告诉大家,一起分享!
编辑:吱吱熊
本文均为原创,如有转载请联系。
红红火火 可喜可乐 ”
「大快活」50周年福利大放送
牛魔王岩烧铁板系列 重磅回归
茶市上新 超多性价比king搭配
* 文末解锁更多免费福利? *
[ 岩烧巨切西冷牛魔王 ]
配凤梨红茶苏打&脆炸红薯条
*可选黑椒汁/洋葱汁酱汁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这位“老朋友”回归,我就知道今天午餐必吃它了。岩烧巨切西冷牛魔王,作为大快活拿手招牌之一,甄选20cm巨切西冷牛肉,每件牛扒都是XXXXXL,这波限定回归我必冲!
对于“玩火”,大快活也是有讲究的。230°C岩烧铁板锁住肉汁,上桌后倒入金奖白兰地,用高温将肉质脂香和酱香融进一块,师傅操作的时候记得往后靠一点唷~
◎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有黑椒/洋葱两款酱汁可以选,比较多人点的就属黑椒汁了,自调浓酱混合了黑椒细碎,搭配Q弹嫩厚的牛扒肉块来吃,肉脂香味和酱汁超级搭,越嚼越有味。
“块块厚实...”
[ 岩烧港式经典双拼杂扒 ]
配果木熏肠&脆炸红薯条&凤梨红茶苏打
*可选洋葱汁/黑椒汁
< class="pgc-img">>岩烧铁板系列怎么能缺少扒呢!双拼鸡扒猪扒一盘给你搞掂~这次大快活还搭配了凤梨红茶苏打&脆炸红薯条,一人食或者聚餐通通都ok啦!
对于出品,我对大快活的评价是这个!荤素搭配,肉嫩不柴,独特果木熏肠淡淡熏香超级有特色,而且每块扒肉都煎得恰到好处,口口爆汁,不爱都难!
“嗝...一份真的顶饱了”
喜逢50周年茶市上新多多,限定美味上新搭配大快活人气榜TOP,每天14.-17.都可以来吃到噢,性价比超高打工人的钱包包又保住啦*v*!
01 [ 沙爹鸡肉碎潜艇包 ]
脆炸红薯条&凤梨红茶苏打
< class="pgc-img">>下午茶不想吃太饱的uu们可参考这三兄弟,恰到好处的份量刚刚好解解馋垫垫肚子,也不会太有负担~
沙爹风味夹心潜艇包,洋葱鸡肉碎等超多辅菜炒制,加入港式沙爹风味酱汁,裹在酥脆面包馕里吃刚刚好,非常有韧性!
◎
< class="pgc-img">>巴掌大的份量当主食吃都很满足,外皮酥脆内陷满当,一天里来上那么一口真的是超快活呢!
?
02 [ 脆炸吉列黄金鸡髀 ]
雪菜肉丝汤米粉&热奶茶
< class="pgc-img">>新老搭配,秋冬必备!新上线脆炸吉列黄金鸡髀——巴掌大手枪鸡腿,超有分量感,搭配招牌雪菜肉丝汤米线,热fufu的冬天吃再合适不过啦!
◎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巴掌大手枪腿炸得外酥里嫩,在高温下肉汁被锁在外皮里,一口下去咔嚓脆,嚼下几口还能感受肉香在嘴里四溢开来。
鲜选雪菜和肉丝一起熬制成面浇头,咸中带微微甜的口感鲜香,搭配细米粉来吃超好味~
?
03 [ 就爱吃鸡五拼小食餐 ]
脆炸吉列黄金鸡髀+蒜蜜烧鸡翼+蒜香鸡翼槌
牛油粟米串+碗仔翅/凤梨红茶苏打
< class="pgc-img">>和家人朋友一起去吃的,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套餐哦,全新上线的2-3人轻享套餐,荤素搭配有饮有食,超抵!
烧鸡翼肉汁喷香诱人,肉汁喷香。大快活不少老粉n次来,都是为了这一碗料多好味的碗仔翅呢,每一勺都是看得见的实在,狠狠点赞了!
04 [ 爆浆咖喱鱼蛋拼雪菜肉丝汤米粉 ]
即焗迷你流心牛角包&低糖冻绿茶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点名表扬爆浆咖喱鱼蛋,说爆浆真的爆一嘴!轻轻咬开一个小口咖喱酱汁就从鱼蛋里biu出来,整一个香甜浓郁。现焗的mini流心牛角包,外皮酥香搭配蛋黄味流沙,香而不腻~
不知不觉大快活50岁啦,从1972年香港首店开业,到92年进入大陆,把货真料实的地道港餐变成广州人的家常便饭,陪伴了每个打工人下班用餐、小朋友放学时刻...这次周年活动,大快活也准备超多惊喜回馈粉丝,文末福利板块千万别错过啦!*
“我今年70岁啦,从香港开店一直吃到现在,抵食抵食”
“细个个阵阿妈带我来,宜家都系我带小朋友嚟食啦”
承载不少广州人童年记忆的大快活,食料用心,出品用心,数年如一日的初衷,只是是想让大家“食得开心,活得精彩”啦,期待下一个相伴的50年~
“听日见呐~”
▌大快活 ▌
-店铺地址-
中山五路186号101自编首层102房
-营业时间-
周一至周日:07:00-21:00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克利顿与孙中山和烟台张裕
烟台晚报原首席记者 尹浩洋
有一研究烟台历史的哥们儿某天很兴奋地告诉我:尹哥我有重大发现:当年孙中山先生到烟台来不是住宿在‘克利顿’!”
这让我很惊讶了一阵子。但再次多方查证之后我确信—也是现在烟台史学界都确信的史实是:1912年8月孙中山先生路经烟台的时候,就是住宿在现在朝阳街北头的原俄罗斯邮局后改为“克利顿饭店”的。
< class="pgc-img">>孙中山1912年确实不是专门来烟台视察的:烟台只是先生北上途中的一处“海上驿站”,但烟台张裕的广东老乡张弼士对“黄花岗起义”的捐助,在烟台的同乡校友李载之的情谊,都让中山先生的“烟台驿站”不无必要,而且必需。于是烟台留下了一代伟人的足迹,朝阳街也留下了一段“实业救国”的佳话。
1912年的“北上”是中山先生踌躇满志的一段旅途:这也让中山先生的“烟台之行”充满了快乐色调。
< class="pgc-img">>1912年3月,新当选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宣誓就职后屡屡电邀甚至频派特使当面邀请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北上共商国家大计。中山先生8月份确定进京城。习惯了从夏威夷的檀香山到中国的海路,也习惯了从中国到日本海路的中山先生自然走的是安全性更高的水路,也就自然要和大多数乘客一样,中途要在烟台稍微休息下,这也是南北京剧大腕们多能到烟台码头来演出一番的缘由。但那时候,中山先生一来有同乡又支持他革命的张弼士在烟台,二来有同乡又支持他实业救国的李载之在烟台。于公于私先生都更有在烟台中转的理由。于是烟台留下了中山先生的足迹。他到烟台后,参加烟台同盟会的欢迎会,参观“张裕”并留下“品重醴泉”的赞誉,倡导“实业救国”,赞美“共和中国”,参观南山果园……在烟台的许多地方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痕迹。
< class="pgc-img">>曾经有人闹笑话说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也陪伴先生到过烟台,那是“拿着后来当先前”说了。史载陪同先生到烟台的秘书还是宋蔼龄,这为当年众多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所证实。
因为中山先生来烟确实居住于当年“烟台山下北饭店”,也就是现在朝阳街北头的“克利顿饭店”,所以上世纪30年代朝阳街才一度改名中山街。
< class="pgc-img">>李载之的南山果园后来没有了记载——虽然他引进的苹果同传教士引进的苹果一样在烟台流传起来,但张裕却是日益蓬勃地兴盛壮大,这让朝阳街上的“克利顿饭店”也同“烟台张裕”的故事日益紧密了起来。导游们也经常会用“北方的胡雪岩”来讲述张裕创始人张弼士的传奇:“他用30万两白银祝寿慈禧太后,得到了朝廷红顶待遇,又得到了李鸿章、翁同龢的支持从而兴办备受保护和青睐的葡萄酒实业;他又派自己的儿子捐赠30万两白银支持孙中山的‘黄花岗起义’从而赢得了革命党人的青睐!他的实业救国的道路走得多么巧妙!”
听说“张裕”准备在“克利顿饭店”投资现代光影设备,在孙中山先生住宿的房间和先生演讲的凉台上再现伟人的身影。如若成功,一定会吸引游人们同伟人合影吧?先生演讲“实业救国”的凉台届时也将会成为烟台的又一个新地标吧?
“克利顿饭店”重生:历史与当下,原地再度“握手”
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
身为朝阳街北首最宏伟也最醒目的存在,克利顿饭店集中式布局的二层西式小洋楼,无疑是众多老烟台人从孩提时代,就分外熟稔的“地标”。然而,与街上诸多历史建筑相似,一个多世纪以来,多次易主、改建的克利顿饭店,纵然仍保持着初建时的基本形制,可内外部分均已不同程度染上“老年病”。但自2019年年底初步完成修缮并移交后,这座曾见证近代民族工业勃兴的历史建筑,又将“物归原主”,飘来葡萄酒的醇香。
始建于1904年的克利顿饭店,起初为俄国客邮局,1910年正式改为饭店。建筑具有鲜明的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外立面为灰砖和红砖搭配砌筑的清水砖墙,采用砖发券拱形门窗,主次入口及重点墙面的外窗,采用了突出扩大发券、增加副窗、做砖砌图案等设计手法。而建筑那座高耸陡峭的哥特式塔尖,则成为近现代诸多明信片、风景画上烟台山脚下最夺人眼球的景观。
117年来,克利顿饭店在见证诸多名人纷至沓来的同时,自身功能也几度变迁:1945年抗战胜利后,饭店一层大厅曾做杂货铺之用,1949年后又成为直管公房;上世纪50年代,饭店又一度改为《劳动报》社址,1958-59年,莱阳专署文教局和电影公司专署临时进驻此楼,办公和住宿都在此地。文革期间,建筑的塔尖一度被拆掉。上世纪80年代,旧址又改作旅游书店,之后烟台外贸公司等单位相继使用过这座建筑,清水砖墙的外立面曾全部用水泥砂浆抹过,后又把砂浆全部铲除。
改造之前,克利顿饭店主、次入口台阶均非历史原貌,为后世所改,踏步面宽过小,不符合规范要求;石材勒脚中部开有通风孔,孔外的铁箅子大多不存。地下室积水严重,部分木地板变形、开裂,二层部分房间地面震颤明显,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外墙局部酥碱,少部分墙体被拆改,并非建筑的历史原貌,内墙表面粉化脱落,加建的隔墙较为简易。而在建筑的屋架大木及屋面方面,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构件均老化,防水层老化脆弱,且瓦件有砂眼、渗水现象,构件简易搭接,接点不牢靠。屋顶原为四层铁皮屋面,现改为蓝色陶瓦屋面,檐口处坡度不一致,与山墙交接处构造处理简易,施工作法亦为后期所改。
而建筑本身最严重的缺失在于主入口大门拆改为铝合金卷帘门,原有的二层阳台栏杆改为铁管栏杆;原钟楼现已不存,入口处的山花装饰也不复存在,多数门窗窗扇被更换,非历史原貌,室内门窗多次被不同颜色油漆重涂,双层窗间架设的铁棍防盗栏杆,也明显和建筑旧制不符。
< class="pgc-img">>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项目部由外至内,对建筑进行了全面的修复还原:原本已被改建的台基和石勒脚先进行了清洗,然后根据原有尺寸和样式,补配了铁箅子。拆除后改建的现代瓷砖地面及木地板,按照克利顿饭店原有木地板样式恢复并刷漆;对西侧院落降土至原地平处,楼梯间入口处做缓坡,地面下加做排水暗沟。同时,拆除了后期加盖的圈梁及墙体,修补因圈梁而被破坏的墙体,整体墙面打点并参照俄国领事馆勾白灰凸缝,进行了重新勾缝。恢复了主入口处弧形台阶挡墙及东南端墙体的叠落式山尖造型,并对内墙进行了重新粉刷,刮两遍耐水腻子,并外涂了优质白色内墙涂料。
为恢复建筑亮点之一的内外檐门窗,修缮团队按照原样,恢复了二层阳台砖砌栏板及板下檐口造型,拆除了近年来加设的板门、窗扇、防盗栏杆等,补配了缺失的门窗构件,替换了严重糟朽的木构件;拆除了后期改建装修的隔墙门窗等构件,全部还建筑以原貌。同时,还拆除了封堵壁炉的砌体,按原样修复了木楼梯。而为减少日后干缩、变形,修缮过程中,新木料经过药水浸泡后才能使用,未拆卸且继续使用的老旧木构件,则涂刷了至少3遍防虫防腐药水。
不破不立,方有建筑的新生。伴随着2月9日朝阳街上一众历史建筑全面“亮灯”,将烟台山脚与朝阳街头浑然连接的克利顿饭店,也将以全新的业态交予“故人”:昔日,孙中山先生在此发表实业救国的演讲,并为张裕欣然题写“品重醴泉”,而在朝阳街开街后,旧址将改建为葡萄酒主题餐厅,而运营方正是张裕公司。时隔109年,历史与当下穿越时光隧道,在同一地点再次完成握手。
< class="pgc-img">>如果您有关于朝阳街所城里的故事或者老建筑的照片,请与我们联系。
电子邮箱:4519644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