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日晚上八点,有的人还没下班,有的人却已经在新城市广场排了4个小时的队——为了等一份网红榴莲芝士饼。
“四点钟就来排号了,八点才买到。”大家都是冲着抖音网红夜市来的。
新城市广场活了十来年,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搭上了抖音的梯子,摇身一变成了成都网红打卡点,地位直逼建设巷。
西门美食,都是从排队开始的
夜猫子夜市一共四十多家摊位,圣诞节的装饰物还挂在档口,因为老板们生意好到根本没空把“Merry Christmas”撤下来。
芝士榴莲饼是最抢手的。没有人不喜欢芝士,满满两大盆马苏里拉奶酪摆在你面前,不心动都难。
想吃必须四点就来排号,28元换一块“爱的号码牌”,晚上8点以后再去排队的基本就吃不到了。
从炸排骨到爆浆玉子烧,再从手提串串到潮汕蚝烙,排队的人连起来可以绕新城市广场五圈。
拥挤程度堪比塔子山灯会。擦身而过的人只能把串串像举火炬一样拿过头顶,不然签签就会戳到前面人的后脑勺。
但西门人心中的美食口碑,仍然是小谭豆花无名冒菜和老宅子肥肠鱼。你可能会在夜市踩雷,但在这三家店绝对不会。
在新城市广场,想吃好吃的就要排队,这是所有西门人都懂的规矩。
无名冒菜十点才开门,就已经排了四号了,除了所长,前面三号都是要冒几百块钱牛肉的大客户。
“给我装结实点哈,我可是要带回达州的。”嬢嬢边说边把一箱一箱的冒牛肉往后备箱里搬。
不通地铁的新城市,还是太远了
慕名来吃的游客很难想到,现在他们站的这块飘着烧烤香和抖音旋律的热闹地,曾经是成都市区内最大的监狱,历史可以追溯到光绪年间。
< class="pgc-img">>
从地图上看,坐落在西大街和宁夏街十字路口的新城市广场虽然面积不大,甚至和隔壁的树德中学不相上下,却是实打实的内城根下,从古到今都是寸土寸金。
< class="pgc-img">>
盘踞在西门人进城的主干道上,无数辆公交车从西大街开往市中心,所长曾经住在宁夏街的同学,最爱炫耀他走出家门到春熙路只用十分钟。
但谁能想到几年后他搬去了金融城,就开始脱粉回踩:“好几年没去过了,”吐槽的语气就像抛弃糟糠之妻状元郎,“都没地铁,谁还愿意去新城市逛啊?”
谁能想到一环内的新城市广场,有朝一日竟然会因为“不通地铁”就被轻易打败。
新城市广场也不是没有火过
宁夏街的路灯亮了又熄,树德中学的学生一批一批的换……新城市也不是没有风光过。
那时候首富还是李嘉诚,新城市广场负一楼还是首富开的百佳超市。那时候也还不流行对着首富喊爸爸,新城市广场的人气不比现在差。
那时候每到周末就被树德和实外的学生抢座的米乐星KTV,哪能想到现在进进出出的全是嬢嬢。
那时候连CoCo都还没风靡,新城市广场最抢手的奶茶店是茶与布朗,和马路对面的地下铁。
韩式膨膨冰还没有红遍大江南北,来西门想吃的都是口口相传的雪娃娃刨冰。
@大西记得那时候一碗雪娃娃要三十多块,要几个人AA才敢点一碗招牌芒果冰。
那时候街角的悦诗风吟还是一家哈根达斯,旁边一条小街都是美甲和小饰品店,像一个小型新中兴。周围中学的女生有一半耳洞都是在这里穿的。
< class="pgc-img">>在新城市广场存活最久的两家店,是肯德基和麦当劳。
他们左右而立,互不相让,突兀又和谐,像新城市广场的守护神 ——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被抖音救活又死灰复燃。
@李大脓还记得多年前,在QQ空间看见18中读书的同学说,中午吃饭的时候在新城市广场偶遇了左小祖咒。他羡慕了好久,觉得在新城市广场附近读书也太洋气了。
留给新城市广场的,只有作业
新城市广场就是树德的后花园。
但他同时还承担了青羊区各大中学校的联谊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树德实外铁中18中金牛实验通锦中学……
实外男孩@Joe说,他现在还留着着初中认识的树德女生的微信。
新城市广场是学生的天堂。
树德里旁边的滋味烤鱼,算是西门第一家网红烤鱼店,周末下午四点就有人排队了。金色夏威夷下面的烤肉街,几乎承包了周围学校的毕业散伙饭。
那时候电影院的一张学生电影卡,看什么电影都只要25元,3D多加10块。
老师们周末去新城市看电影,散场灯一亮随便一抓就是三对耍朋友的学生。一周去两次,全年的抓早恋KPI都可以在一个月内完成。
< class="pgc-img">>
三楼的良木缘永远爆满,每个人手上都是一叠一叠的卷子和作业,没有位置的“互帮互助抄作业小组”都只能选择肯德基和麦当劳。
新城市广场没有新的故事
不是太熟的朋友,都不会约着去新城市广场玩。
约着去太古里IFS的朋友,都穿得光鲜亮丽闪闪发光。但是和你约着去新城市吃夺命洋芋的人,敢不化妆不洗头穿件羽绒服就和你一起出门。
我问了所有人,有哪些在新城市发生的特别故事?他们都说不记得了。
新城市广场没有新的故事发生,能留下的都是鸡毛蒜皮的日常回忆。
是曾经和你一起抄作业现在却没联系的同学,是说好一起打耳洞却临阵脱逃的闺蜜,是曾经一起喝奶茶现在已经发福了的早恋对象……
多亏抖音,新城市广场甩掉了“养狗爱好者聚集地”的名号。现在能被记住的,是“成都美食打卡点”这个新标签。
>是大自然馈赠勤劳善良的布朗族的珍品。在布朗人的生活中时时事事离不开茶。千百年的茶缘,布朗人说茶、吃茶、唱茶、用茶……可谓到了及至。布朗族是中国古代“濮人”的后裔。有专家指出,茶叶是云南古代“濮人”最早发现和种植的。在布朗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布朗族先民有一个能文善武的首领叭岩冷,他率领族人在征服异族部落时频频胜利、屡立战功。异族首领又怕又恨,不敢与他正面交锋,而用阴毒的伎俩——收买小人毒害了叭岩冷。叭岩冷死后依然惦念着自己的部族,在离世当晚他化为仙气在天空传话说:“我走了,但心中挂念你们,我想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但你们总有一天会用尽;我想给你们留下牛马牲口又怕害瘟疫死去。我就留给你们‘腊’吧(从此,与种茶有关的傣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都把茶称为‘腊’)。让你们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就吃树叶、穿树叶吧!”说完,一道亮光缓缓消失在西方天际。第二天,在布朗族村落旁长满了从未见过的小树苗。布朗人精心呵护这些绿油油的小树苗,并在澜沧江流域大规模垦植。布朗族还有一首民谣专门歌颂叭岩冷,歌词大意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生存的支柱”。每年农历六月初七日,布朗族都要在一棵大茶树下祭祀茶祖叭岩冷。
这些传说无从考证,但说布朗人与茶的渊源用“千百年”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在双江,确有一个像传说中那样吃茶叶、穿茶叶、用茶叶的布朗族村庄——公弄村。笔者多次探访过这个充满神迷色彩的小山村。这个村人均只有0.2亩的水田,而茶地则达人均6亩以上。公弄村有三绝:“茶树老、茶艺多、茶俗浓”。公弄村离县城30多公里。也许是公弄布朗先民独具慧眼,把山寨安落在了一个山灵水秀的地界。也许从安家落户的那天起,这个村庄就注定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坐落在与勐库千年古茶山比肩而立的公弄大山上,村落远处树木葱郁,近处是成片成片的茶园。我随布朗老人俸正祥和俸正文穿行于古老茶树间,体味布朗先民对茶亘古不变的情怀。这里有着许许多多的人工栽培古茶树,两位老人都年逾七旬。他们告诉我,这些和我们的腰身一样粗壮的茶树岁数比我们大得多,连父辈都不知道这些老茶树的年龄。穿行于古老茶树间,远眺对面那湛蓝天空下一望无际的千年古茶山,定会让你产生无尽遐想。据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虞富莲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闵天禄研究员等专家考证那片足有12000多亩的古茶树群落是目前人类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分布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茶树群落。在那人迹罕至的原始丛林里,竟然孕育了如此叹为观止的稀世珍宝,这不知是大自然的造化,还是像传说中那样属于仙人所为,在当地还有人把它和外星人联系在一起,真叫人难解其秘。站在古茶园中,谁都会很自然地把对面的千年野生古茶与公弄布朗族先民引种、驯化,直至成为今天的栽培型古茶园联系在一起,虽然至今没有人对这一过程作过确凿的考证,但情形不容你辩驳。在思索间,两位老人感伤地告诉我,原本这里的人家有许多古茶树,但在“大炼钢铜铁”期间遭到了破坏,许多古茶树被砍成柴烧了。
自古就受到茶树恩泽的布朗人,在公弄村积淀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当地布朗人把对茶的情感凝聚成了一首首茶歌,一曲曲茶舞。还结晶成带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厚重的茶艺茶道,其中有竹筒茶、煳米茶、明子茶、竹筒蜂蜜茶最让人叫绝。我多次品尝和欣赏过布朗老人俸正祥和俸正文亲手泡制的各类茶,一直难以释怀。
所谓竹筒茶,就是采来鲜嫩的茶叶,砍来碗口粗的竹子,制成一头留有实心竹节的竹筒,然后将鲜叶杀青,趁热置入竹筒中,再用一竹塞将竹筒塞紧,而后置于火上炙烤,当竹筒考焦后,筒内的茶叶也被烘干,随即就可沏出一杯风味独特的竹筒茶。
煳米茶和明子茶是布朗人以茶入药的典范,此茶用料独特。其泡制方法是先将土罐放入火塘中烤热,再在罐中放入适量糯米烤黄,然后再放入茶叶同烤,待茶叶烤黄,糯米烤焦时,再放入事先准备好的通管散、甜百改、姜片、扫把叶(灌木)几味草药,用滚烫开水冲泡,最后加上红糖放回火塘中烹煮3至5分钟,一罐色彩暗红,香气逼人的煳米茶就制作完成了。明子(及松明)茶的制作方法与煳米茶相似,只是用料时以松明取代通管散、甜百改、姜片、扫把叶即可。
俸正祥老人告诉我,煳米茶是治感冒、咳嗽、喉痛、肺热燥火的良药,而明子茶能治肠胃不适或便秘。
竹筒蜂蜜茶是接待上宾的贵重饮品,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先采来鲜嫩茶叶,再砍制一个新鲜苦竹筒,将鲜叶塞入竹筒中,冲进适量开水,用竹塞把筒口塞紧,再把竹筒置于火中烧烤,直至筒中茶水沸腾,然后取出竹筒,把茶汤倒入放有蜂蜜的茶具中,再进行分杯。这时香气绕梁,满屋飘散着沁人心脾的茶香。
按布朗人风俗,敬茶很有讲究,不论什么茶,敬茶都要从老人和父母敬起,双手奉上,以示尊敬。
说起公弄村,人们就会想到这里的浓浓茶俗。这里的布朗人因爱茶而敬茶,视茶为圣洁之物;因敬茶而祭茶,每年都要祭拜茶祖;因识茶而用茶,以茶入药,食茶驱邪。总之布朗人不论起房盖屋、婚丧嫁娶、走亲访友无处不用茶,可以说茶关乎公弄布朗人的兴衰成败。品着浓烈幽香的竹筒茶,我联想到布朗人渊源留长的茶缘——在人类还没有金属和陶制品的远古,布朗人已经学会用竹筒泡制茶饮。
年伊始,2017川台青年交流就闪亮登场。1月15日,四川迎来了2017年第一拨台湾小清新参访团。由16所台湾高校的24位台湾青年学生组成的“筑梦四川”交流团将用8天时间,寻找关于四川的“4个梦想”。
"筑梦"之旅新技能get√
Sichuan&Taiwan
15日,四川省台办举行台湾青年学生“筑梦四川”之旅启动仪式。省台办副主任张军用助圆“4个梦想”为24位台湾青年学生送上见面礼。
“创业之梦”
“
近两年来,大陆兴起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热潮,为时代弄潮儿的青年提供了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舞台。此外,大陆还出台了许多支持、扶持台湾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吸引台湾青年到大陆创新创业。同学们即将参访的四川德阳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自2016年4月成立,已吸引20多位台湾青年,15家台湾企业入驻,并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作为四川首家、西部唯一的国家级青创园区,为台湾青年到四川创新创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营造了浓厚氛围。
同样作为此次参访点的郫县菁蓉小镇,也为台湾青年就业、项目孵化提供了平台和政策支持。希望同学们能用心体会四川的双创环境,也欢迎更多台湾青年来这里就业、创业,安家立业。
”
"文化寻根之梦"
“
四川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均证明,中华文化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明共同孕育的。四川位于长江流域上游,是长江流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历史缩影。蜀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兼容并蓄,相信四川多元的文化将为“筑梦四川”行的同学们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
"投资发展之梦"
“
作为经济大省,四川2016年经济发展实现稳中有进,达到了7.5%的增速。今年,国际经济低迷徘徊,大陆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我们将继续保持发展定力,抢抓四川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和国家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获批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等历史发展机遇,持续推动四川经济向前发展。这些发展成就同学们将在8天的参访中进一步加深了解和认识。
去年,四川新增台资企业98家,新增投资15.08亿美元,这些成绩都充分说明台资企业在四川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不少台商二代在四川这篇沃土上不仅守业成功,更实现了创业,希望在这几天的交流互动中,台湾同学们能与扎根四川的台湾青年多交流,分享守业、创业经验。
”
"美食之梦"
“
四川美食闻名遐迩,川菜、川茶、川酒让人心驰神往。2010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被称为亚洲第一美食之都的成都,更获得世界“食在中国 味在成都”的盛誉,相信台湾同学们一定不虚此行。
”
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高锦乐勉励台湾同学
启动仪式上,高锦乐用自己23年扎根四川的发展经历勉励大家,珍惜这次“筑梦四川”之旅,用心参与四川台办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各项体验式交流活动,多与在川发展的青年台商交流互动,美丽开放的四川欢迎同学们毕业后来这里就业、创业。
成都台协副会长、青委会主委黄子轩与台湾青年交流互动
黄子轩则用鲜活生动的例子讲述了自己的“茶与布朗”奶茶品牌在四川的创业经历,和台湾同学们分享在大陆创业“接地气”的经验。
"筑梦四川"交流团团长裴晋国教授发言
“筑梦四川”交流团团长、来自台湾开南大学的裴晋国教授用“缘聚四川”表达了对四川的初步印象和认识,希望此行能与交流团的同学们一道真正认识天府之国的魅力。
来四川 不只是看看而已
Sichuan&Taiwan
“筑梦四川”活动由全国台企联青委会主办,四川省台办承办。活动从1月15日持续到22日。24位台湾青年学生将围绕“创新创业”、“蜀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美食美景”等主题进行交流参访。
除四川乐山大佛、峨眉山、青城山等世界级风景名胜尽收眼底外,台湾青年学生还将进行一系列“体验式交流活动”,如在杜甫草堂聆听巴蜀文化讲座、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在郫都区菁蓉小镇和德阳市海峡两岸创新创业园区了解创客空间、学习创客精神,以及有趣的川菜研习、青神竹编制作等互动游戏。
花絮&学生心得:
我们在川菜博物馆老师讲解下,了解川菜百色百味的特点
■ ■■■■
为体验川菜的制作过程,我们穿上了专业厨师服装,着手烹调三道菜肴:熊猫蒸饺、麻婆豆腐、宫保鸡丁。大家个个难掩兴奋之色,觉得烹调过程不仅有趣,也学到了川菜做法,最后品尝自己的作品更是充满成就感,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竟然都拿到了博物馆颁发的川菜达人证书。
成都市郫都区菁蓉小镇
我们在参访郫都区菁蓉小镇中,切身感受到成都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政府有力的扶植政策和若干鼓励举措,此外,我们还感受到四川对推行创新创业精神的坚持,激发了我们对创新创业的想象。
川越侠相信,通过这场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现代感兼具的“筑梦”之旅,台湾小清新们会真正了解四川、爱上四川,架起川台交流合作的友谊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