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重创、持续承压、缓慢恢复……
对当下的餐饮人来说,这份“不经人手”的大数据认证在此刻有着别样的意义。
总第 3188 期
餐企老板内参 陈黎明 | 文
必吃榜版图再扩大!
今年内地新增9城
今天,大众点评正式发布2022年“必吃榜”。这是必吃榜自2017年以来,连续第6年发布榜单。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今年必吃榜覆盖的城市又增加了。
官方介绍,2022年的必吃榜覆盖57座城市共计1482家餐厅。这次必吃榜新增了内地桂林、惠州、乐山、顺德、台州、徐州等9座城市。
新上榜城市大多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三线城市,地方美食文化突出,且有较大的影响力,是食客们“打卡特色美食”的热门目的地。
必吃榜的第二个“增加”和第一个“增加”有关,是覆盖门店数量增加了。
2021年必吃榜涵盖了1200余家餐厅,较2021年,2022年的必吃榜新增了近300家餐厅。
第三个“增加”是“榜单用户增加”。
从2017年首次发榜以来,大众点评必吃榜已累积服务6亿人次。榜单使用人数增长,体现大众点评必吃榜的国民认知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说,2022年的必吃榜覆盖更多区域、更多门店,有更多的用户,这三个方面的“增加”让这份消费者共建、大数据统计的榜单含金量更高了,更有信服力,更“大众”了。
▲2022大众点评必吃榜上榜餐厅数TOP10城市及菜系 ▲2022大众点评必吃榜上榜餐厅数TOP10城市及菜系
>必吃榜从2017年开始推出榜单,连续6年做这件事情,并且能持续保持上述的3个“增加”,说明这件事情可以达成正循环。
消费者体验后发布评价,大数据选出消费者认可的优质商户上榜,上榜的餐饮经营者获得更多触达消费者的机会。
这个正向循环持续发展下去,未来必吃榜可以变成一张覆盖面更广、参考意义更高的美食地图。
3个“小”看点
窥探“大”趋势
今年必吃榜涵盖了近1500家餐饮门店,表单非常长。内参君盘点这份大表单,发现其中有这3个“小”看点。
1.小城
如上所说,今年的必吃榜出现许多新的城市,主要是低线城市,我国三四线城市餐饮消费日渐活跃。
“小城”餐饮兴起,有这2个原因:
小城居民的消费意愿增强,消费能力提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
居民钱包丰满,孕育商业百态。小城消费能力增强,小城餐饮这块蛋糕变大,等待多元的升级的餐饮门店瓜分。
餐饮标准化、数字化技术突破,便利地方美食升级
标准化、数字化技术的突破及普及是小城餐饮兴起的技术支撑。我国幅员辽阔,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美食特色,这些享誉的美食口味从前正是因为难以实现标准化,而走不出地方。
技术支撑给餐饮人重做地方小吃提供了可能。一批餐饮人汲“内卷”之精髓,在小城挖掘当地餐饮文化,通过数字化、标准化、差异化突进,升级迭代“地摊小吃”,做“区域独角兽”。一批“独角兽”出现,一个新的餐饮消费腹地也就出现了。
2.小店
今年必吃榜的入围名单更加生活化了。
上榜门店的范围从商业街扩大到居民生活区。在近1500家上榜餐厅中,中小商户占据较高比例,许多新入围的门店都是门店面积较小的街边店、社区店。平均客单价在百元左右。优质的平价小店成为过去一年的消费新热。
▲2022大众点评必吃榜首次上榜餐厅占比达55% 人均百元以下餐厅超六成 数据来源:大众点评
>“小店”兴起反映出消费者对餐饮品质的要求提高,“点评”不仅有从前的“大店”“大餐”,还有日常生活中平常的一餐一饭,对事物更加关心。
同时,这也反映出疫情下餐饮门店的店型变革。
疫情增加餐饮经营的不确定性,店型精简有利于提高门店的人效坪效,增加门店抗风险能力。社区店街边店接近用户住宅区,受封控措施影响相对较小,凭借食物口味积攒出来的口碑,更容易在现在的餐饮环境中存活、出彩。
大众点评必吃榜的评分规则正好是“好吃不贵体验佳”,餐饮持续承压的春天,相对大店来说,小店更容易达到这个要求。
▲2022大众点评必吃榜上榜餐厅 左:吴家馄饨 | 江苏镇江 右:金榜老街坊姜撞奶 | 广东顺德
>3.小吃
小城、小店后,另一个明显的“小”看点是小吃。
必吃榜上榜餐厅涵盖的菜系品类愈加丰富。今年的必吃榜,有人均9元的三明治小店,人均18元的甘草芭乐水果店,亦有人均12元的高汤螺丝粉店。
▲2022大众点评必吃榜上榜餐厅 左:东门豆腐脑 | 四川乐山 右:温岭嵌糕炊饭 | 浙江台州
>小吃是近年餐饮赛道中快速崛起的品类之一。凭借产品小巧便携的特点以及成瘾性口味的改良,小吃品类中跑出不少获得融资、快速拓店、从街边走向商场的品牌案例。
比如今年新入必吃榜的城市乐山,小吃非常有名。乐山的翘脚牛肉很火,去年,北京商场中新进驻了不少主营翘脚牛肉的餐饮品牌。乐山炸串就更不用说了,跑出了夸父炸串、喜姐炸串这样的千店连锁品牌。
3个小趋势的本质是“躲避风险”。
小城市竞争压力更小,社媒逐渐发展,竞争环境、基础建设都不错。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说,人口更稀疏,人员流动更小,风险更小。
小店模式精简,效率更高,更“耐造”。
小吃味道具有成瘾性,便于复购,产品便携、易打包,方便线上化,销售渠道多样。
3个小趋势汇成一句话——“地方特色小吃店,机会来了”。
消费者洞察:
一边变大胆,一边变谨慎
谈及当下和未来,疫情是逃不过的话题。
疫情封控状态下,线上资讯成为消费者推测餐厅品质的重要参考。此时,一份基于大量用户真实评价推算、不包含广告、且方便查看的榜单就会成为消费者美食领域的第一入口。因为新常态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在尝试新食物种类上更为大胆
交通、旅游业受限,消费者外出旅行游玩的机会骤降。异域风味的食物成为外出旅行的“简单替代品”。
去年,多地小众美食走向全国,比如猪脚饭、鸭屎香。
今年的必吃榜中,出现了多个小众海外口味餐厅。上海上榜的餐厅中,有一家中东菜餐馆“ELI FALAFEL黎巴嫩餐厅”,还有一家拉美烤肉BARBARIAN餐厅。
热门的海外菜餐厅也有增长,全国有53家韩国料理店、53家东南亚餐厅登上今年的必吃榜。
▲2022大众点评必吃榜上榜餐厅 左:ELI FALAFEL黎巴嫩餐厅 | 上海 右:BARBARIAN餐厅 | 上海
>在尝试新食物时更谨慎选择食物来源
消费者在挑选餐厅时更加谨慎了,对于“好”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比如对食安的关注逐年增长,具体表现在对食物来源的要求,在餐厅中,可以看到有机菜品、植物奶饮品等以健康、修身为宣传点的新食材。这也将倒逼餐饮品牌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注重食材口味的稳定性、加强品牌建设。
这两个变化对地方特色餐饮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大众欢迎更多地方口味,特色餐饮的市场扩大了,新店、小店,都有机会实现突围。
大众点评必吃榜作为广大消费者共建的美食榜单,真正代表了消费者对于味蕾的选择。一年一推的榜单体现出餐饮市场每年的最新标杆,受到6亿人次的关注。入选榜单,无疑是餐饮品牌赢得信任、提高销售效率的利器。
小结
在这个餐饮遭遇重创、持续承压、缓慢恢复的春夏,内参君认为这份“不经人手”的大数据今年有别样的意义。
疫情让餐饮人备受折磨,没有人甘心让自己一腔热血燃着的餐饮梦萧条歇业,于是奋起改革、创新。
入围榜单在告诉餐饮人,这间您辛辛苦苦打造的门店,是被广大消费者认可的。现在的风雨放在品牌整条时间线上都是阵雨。必吃榜这样健康持续的机制,也在从另一个角度助力商户尽快迎来复苏,增添餐饮人的信心。
龙网讯(首席记者 董进)“百城千味,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6月27日,大众点评2024年“必吃榜”在北京正式揭晓,119座城市及地区2797家餐厅上榜。此次“必吃榜”发榜城市首次破百,商户数、城市数均达历年新高。其中,重庆上榜商户数达93家,为全国上榜餐厅数量排名第四的城市。
跟随大众探寻美食的脚步,今年榜单“发现感”较往年显著提升。新增58座城市发榜,其中近半数为“味蕾游”热门城市,覆盖更多周边区县地区;更多地道小店、传统老店出现在榜单上,近半数为城市特色商户。2024年“必吃榜”不仅成为“小商户的大舞台”“餐饮行业风向标”,更是彰显各地饮食特色、人文底蕴的“城市美食名片”,将进一步激活消费、助力实体发展。
< class="pgc-img">>大众点评2024年“必吃榜”在北京正式揭晓。受访者供图
一份“8亿人吃出来”的美食榜单,代表了一座城市餐饮消费的真实底色。“过去一年,用户更多用‘地道风味’‘锅气十足’称赞餐厅口味超出预期,也会用‘价格不过百’‘食材新鲜’来评价餐厅体验超出预期。” 大众点评必吃榜负责人张雪娇在大众点评“必吃榜”发布暨颁奖盛典上提到。
在重庆开了18年的神伙烧烤,今年已是第三年上榜。今年4月,老板陈世欣刚刚在涪陵长涪汇滨江路开了新店。
“烧烤江湖竞争激烈,烧烤店也不断创新菜品,比如先卤后烤的烤鸡脚,一年能卖出六十万支以上。”陈世欣说,还有脆皮烤鸭、蜜汁小排、烤糯米莲藕等独家菜品,都颇受欢迎,目前还在不断开发新的菜品,形成自己的独家竞争力。
< class="pgc-img">>龚大娃豆花面。受访者供图
位于重庆南岸区的龚大娃豆花面首次上榜。“垫江以石墨豆花闻名,加上重庆小面本就是本地的特色美食,就萌生了与面结合做在一起的想法。”老板龚先生介绍,除了传统的麻辣味,在调试口味的过程中,参考了台式卤肉饭,用卤肉酱加以香菇勾芡,非常鲜美,再辅以豆腐脑,口感富有层次。
火锅作为重庆美食名片,自然少不了。本次上榜的重庆火锅串串店就有近20家。临江门秀嬢串串香就是其中之一。
< class="pgc-img">>临江门秀嬢串串香。受访者供图
“今年是我们开店的第15年,临江门的店面从一家扩张到两家,店内的桌子也从30多张增加到80多张,可同时容纳上百人就餐。”老板胡曾勇告诉记者,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店里时常大排长龙,在大众点评上的套餐也卖得特别好。
据了解,2024年“必吃榜“基于上亿条评价数据,从千万商户中遴选出2797家餐厅,其中非合作商户占比近20%。榜单有公信力,消费者爱看,商户自然迎来好生意。“必吃榜”正在通过线上流量扶持、数字化经营指导等措施,助力商户与平台共同成长。数据显示,2023年发榜后,上榜商户线上流量同比增幅近50%,首届“必吃节”拉动商户交易规模同比增长超80%。
“美食是城市最好的名片。每一座城市的发展和美食的发展,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美团高级副总裁张川表示,必吃榜、必吃节的责任,是让更多市井长巷的地道美味,和更多消费者联系在一起,长久传承下去。
<>< class="pgc-img">>
伴随着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国人习惯在城市间穿梭觅食,美食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7月29日,由美团点评主办的2018大众点评必吃榜颁奖盛典在上海举办,致力于帮助人们为有关“吃”的问题寻找更多答案。
”
经过海量大数据的重重筛选,本地资深食客到地二次验证,海量用户的投票和第三方独立机构执行商定程序,美团点评公布了2018年度大众点评全国必吃榜上榜名单,包括258道“必吃菜”和867家“必吃餐厅”。后续,美团点评将陆续登陆各个城市,公布当地的评选结果。
< class="pgc-img">>会上,美团点评餐饮学院院长、美团点评餐饮行业首席策略官白秀峰为在场餐饮人带来了《大数据做新餐饮》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作为中国内需当中的最大市场,餐饮行业呈现出消费升级的新趋势。美团点评大数据显示,近年来,尽管亲民型餐厅仍是餐饮市场主流,但同时高端餐饮也迎来明显提升。消费升级背景下,用户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而餐厅则需要做到“三化两感”,即:产品化、品牌化、休闲化、体验感、炫耀感。
< class="pgc-img">>餐饮行业发展迅速
餐饮消费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2017居民消费结构数据来看,餐饮行业已成为内需当中最大的消费市场。餐饮品类的占比逐年递增,仅由专业化餐饮机构提供的消费统计的占比就已经高达30%以上。餐饮作为中国消费市场中的第一大行当,担负着拉动中国内需的重大责任。
与此同时,餐饮行业在用户消费价格分布方面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016年餐饮行业消费价格分布呈现金字塔结构,2017年由于外出就餐常态化,亲民型餐厅仍是主流,但高端餐饮在上升,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
上海本地大数据洞察
小龙虾成为当地最热门美食
从上海本地餐饮大数据来看,火锅、小龙虾、星巴克,占据热搜总榜TOP3,在当地拥有极高人气。小龙虾、牛排、牛蛙被评为当地最受欢迎美食,而星巴克、喜茶、一点点则成为最受上海欢迎的餐饮品牌。
在上海热搜商圈中,大悦城、徐家汇、人民广场、静安寺、中山公园、五角场、新天地、迪士尼、世博源、八佰伴等十家入选。而在这些热门商圈业态分布中,小吃快餐、面包甜点、饮品等品类总和占比均达50%以上。
餐饮消费主力年轻化
餐厅需要做到“三化两感”
在消费者人群中,20-35岁人群贡献了74%的餐饮消费,消费金额占71%。突破4亿人口的80后和90后以高消费、高频次成为餐饮消费主力军。餐饮消费用户的口味偏好方面,甜鲜口感已经小胜麻辣,成为最受欢迎的大众口味。讲究高性价比, 好吃不贵调性高是年轻人对餐饮的综合要求。
面对新时代下用户的需求升级,餐厅需要做到“三化两感”,即:产品化、品牌化、休闲化、体验感、炫耀感。
产品化,新时代下用户对餐厅的记忆点从餐厅名称逐步细化为品类,只有爆款产品才能被人更好地记住。品牌化的本质是信任,由于消费需求在细分,餐厅需要在每一个环节传递品牌价值观,从而使用户产生信任。休闲化,是源于用户对社交场景的需求,如何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放松的就餐环境成为餐厅亟需思考的课题。体验感,则是让用户与餐厅之间建立连接,如把厨房搬进前台,与用户产生趣味性交互,使其产生难忘的体验。炫耀感,是人的本性需求,从装修设计到活动体验,餐厅需要给用户一个传播、分享的理由,而这个理由的本质是餐厅的品牌故事。
此外, 大数据在餐厅经营方面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在全渠道做新餐饮主题的餐饮学院沙龙论坛上,三位餐饮大咖从微观大数据层面就餐饮经营、选址、营销等话题进行了分享,受到了在场商户的一致好评。
新餐饮时代,餐饮商家不仅可以通过大数据洞察行业,还可以将大数据运用到餐厅的日常经营中。近年来,利用大数据增强管理水平,优化成本结构,提升利润率,已成为众多商家的共同选择。而美团点评也将大力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战略,通过完整的餐饮大数据反哺商家,从而实现更大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