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火锅
这的确是一种不一样的火锅,锅很小,端上来还以为是冒菜。当地人自嘲“难民火锅”。为啥?还是跟民间的传说有关。
< class="pgc-img">豆豉火锅
>旧社会时候,躲避战乱或者饥荒的人,逃难来到贵阳,大家聚在一起,什么都没有,互相帮助才能生存。于是你出一样菜我出一样菜,大家凑了以后把它煮在一锅。又没有什么特别的汤底,只能以豆豉这种简单的酱料作为底料来制作烩菜的味道,慢慢就形成了这种大杂烩一般的豆豉火锅。
所以说,豆豉火锅,以豆豉为底,酱香味已经非常重,吃起来也非常的有味道。在制作过程中,盐可以不用再放了。
贵阳豆豉火锅
豆豉火锅本身就是贵州所独有的,但它并不出名。可能跟贵阳身边的美食大省有关吧,四川、云南、重庆,这几个地方的火锅和美食,要么就是是太美味太有名,要么就是独树一帜,别的地方没有。只能说,贵州的豆豉火锅,是在美食强省的夹缝中独得一片天地,实在是不容易。贵阳,也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美食城市。
< class="pgc-img">豆豉
>贵阳,城市的名字为何会取这个词,我猜测是因为贵阳地处山区,雨多晴少。一年当中,大晴天很少,所以叫贵阳吧。但也因为贵阳独特的气候,来到贵阳总觉得凉风习习,气候适宜。尤其是在夏季的雨后初晴,真是应了那句形容“爽爽的贵阳”。既然雨多,吃些刺激性的、重口味的食物,实在是驱寒祛湿的食疗好方法。
豆豉火锅,其实还是重口味。辣和酸,在贵州的任何地方都是很重要的味道。豆豉火锅也不例外。吃豆豉火锅,配搭的蘸料里,也是辣椒为主,当地比较喜欢一种“糊辣椒”。这种蘸料,除了辣椒的香辣,还会有一种独特的“糊”味,使这种辣更加地呛、冲,实在是妙。
< class="pgc-img">侵删
>火锅的汤底其实很简单,就是豆豉和豆芽。浓重的红汤,就是豆豉酱熬出来的。这种酱汤里,下入酥肉和肥肠,能不下饭?怪不得来吃火锅的,人桌一盆大米饭。火锅的味道,有些黄豆酱的味道,还有清油火锅的味道,两者的荞巧妙组合,赋予豆豉火锅独特的魅力。因为火锅的酱香味太浓郁,吃起来甚至有一股豆豉发酵的那种独特的臭味。又臭又香,越吃越香,真的是太美妙了。
< class="pgc-img">>豆豉火锅,如果再加些豆腐进去炖煮,让老豆腐充分吸收浓郁的汤汁,吃起来丝毫不比吃肉差。爱吃肉的,一定要加些酥肉和肥肠进去炖煮。酥肉吸收汤汁之后,外皮酥润,里面很嫩;肥肠炖煮之后,色泽红润,吃起来软糯香甜。
写在最后
豆豉火锅,其实重点不是在吃火锅。我觉得重点是在吃饭,把火锅里炖煮过的各种食材,配到饭里面,比单纯地吃火锅要好吃多了。
< class="pgc-img">>因为火锅的汤汁实在是太浓郁,味道很足,这种汤汁锅里,下任何的食材,都会变成重口味。把这种浓郁的汤汁,浇到饭里头,臭香臭香的,这种神奇的美味,简直是上天对“难民”的独特奖赏。难民火锅,好吃!
天吃豆豉火锅。
·洗点在外面摘的野菜,来点白菜,再削几个洋芋,再来洗一小块肉。
·洋芋随便切成片,肥肉切在一旁,等会儿拿来炼油,再把瘦肉切成片。刀工不算好,将就吧。简简单单的几个菜,又得一餐了。
< class="pgc-img">>·锅里留点底油,先把肥肉炼一下,炼出油后,再倒入瘦肉炒一下。
< class="pgc-img">>·然后加蒜末,这里还有一点笋,把主角豆豉加进来,花椒粒、辣椒面,最后加水。
·煮开后,放洋芋片、白菜,再来点野菜。
吃饭了,朋友们。
?豆豉火锅
王万明
生在山里,没离开过山里
那味道从产生就未离开过
是妈妈第一次做给自己吃的火锅
是妈妈第一次教会自己做的火锅
那天我并没有离开家
那天我还和我的小孩一样大
我还在西门大桥摸螃蟹
还半真半假的和人家过家家的
豆豉火锅,半真半假的我就记住了
一字不少,记住了该有的味道
我不说,你是懂的
山里的,日鼓鼓的,你不爱都不行的
豆豉火锅,酒醉了还可重来
吃了这顿饭,我们也可重来
吃了这顿饭,喝了这杯酒
山里的,日鼓鼓你,不来还就不行的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