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31日上午,湖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经过表决,任命叶晓颖为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会议还根据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提名,表决决定:叶晓颖副检察长为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代理检察长,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据公开简历,叶晓颖生于1965年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一直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历任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书记员、助理审判员(正处级)等职。
2000年,叶晓颖任最高法刑二庭助理审判员,次年任审判员。
2002年,叶晓颖任最高法院刑二庭审判长,成为全院最年轻的审判长,且是刑二庭惟一的女审判长。其担任审判长的合议庭于2002年度、2003年度连续被评为院先进合议庭,2004年度又荣立最高人民法院集体三等功。
2005年,叶晓颖出任最高法刑二庭副庭长,并在2007年挂职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一年后重回最高法工作。
2013年,叶晓颖被明确为正局级干部,2016年出任最高法刑五庭庭长,至此番调动。
叶晓颖曾承担多起大要案的审理工作,包括邓斌非法集资案、张子强绑架案、李纪周受贿案、丛福奎受贿案、李嘉廷受贿案、李真受贿案、杨斌虚报注册资本案、“1·8”海上特大武装抢劫案等。
其中:李纪周为公安部原副部长,2001年因受贿罪、玩忽职守罪数罪并罚,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丛福奎为河北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常务副省长,2003年因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李嘉廷为云南省原省长,2003年因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李真为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2002年被判处死刑。
据中国法院网报道,大要案的审判,中央关注,社会也关注,且案情复杂,工作量大,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和政策掌握上均有很大难度,处理上须极为慎重,因此对办案成员尤其审判长的政治素质、审判水平、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有着更高的要求。为确保这些案件依法得到及时、公正的审理,叶晓颖在院、庭领导的直接领导下,高质、高效地完成了审判任务,成为刑庭办理大要案最多的法官,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有关部门的好评,并先后荣立三等功和一等功。
叶晓颖查阅案卷、审理案件、起草判决书等等,无论案子大小难易,始终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她经常说,绝不能因为心不正而让法律的天平倾斜,同样也不能因为我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让天平发生误差。担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十多年,叶晓颖审理各类刑事案件数百件,均能做到认定事实清楚,审查证据严谨,适用法律正确,制作裁判文书用语精当。
据报道,叶晓颖曾经有个老家的近亲属,因为有案件想请她关照,在她父母家住了整整一个星期,她坚持没有见面。从此,她的父母遇到类似情况根本不再打扰她,直接帮助她做拒绝工作。她大学和研究生时期的很多同学毕业后作了律师,平时找她联络感情,或请她关照案件的处理,或请她帮助疏通关系,她一概回绝。再熟再亲的人,只要是求她在案件办理上给予关照或打听情况的,她都毫不客气拉下脸面给予严肃批评,不知得罪了多少亲朋好友,有的人说她太不“灵活”,很多人称她为“冷面法官”。她的大学老师因为她不给情面,对她很不满,好几年不联系,她过年前专门去看望老师并同老师交心,请老师理解,老师最后说,所有的法官要都像你这样,老师就满意了。
此前担任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游劝荣于今年1月调任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目前,全国省级女检察长还有两位,分别是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华和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薛江武。
叶晓颖简历
叶晓颖,女,汉族,1965年9月生,安徽宿州人,1986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法律硕士学位,一级高级法官。
1982年9月至1986年8月,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业学习;
1986年8月至199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其间:1987年7月至1988年7月,参加中央机关讲师团赴河北省乐亭县支教);
1995年1月至1999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助理审判员(副处级;其间:1996年4月至1996年7月,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学习);
1999年4月至2000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助理审判员(正处级);
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助理审判员(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在职学习,获法律硕士学位);
2001年8月至2005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审判员;
2005年8月至2016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其间: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挂职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2013年12月明确为正局级);
2016年2月至2019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五庭庭长(其间:2018年3月至2018年7月,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习)。
2019年7月至今,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代检察长
资料来源:中国法院网
022年底,喜茶开放加盟,奈雪的茶紧随其后,于2023年7月启动加盟业务。2024年春天,加盟的风吹到了头部餐企。2月,九毛九集团宣布开放加盟业务,3月,海底捞公开招募加盟商。在头部餐企的带领下,珮姐重庆老火锅等此前坚持直营的品牌也相继放开加盟。有观点认为,海底捞等直营品牌开放加盟,表明餐饮行业风向的清晰变化,加盟模式在推动连锁化率提升中扮演关键角色。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中提到,无论是头部企业的持续扩张,还是连锁品牌向低线城市的渗透,以及连锁化率的稳步提升,都离不开特许加盟模式的普及。
餐饮加盟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加盟商,有人表示自己虽有不少连锁餐饮门店加盟经验,却仍在加盟网红餐饮上“栽过跟头”,有人点名要避雷有明星光环的餐饮品牌,有人在争取头部餐饮加盟“入场券”时铩羽而归。同时,他们也都在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为今后的成功加盟打下基础。
新京报制图
获得头部餐饮加盟“入场券”价格不菲
在河南南阳经营多家餐饮加盟门店的徐女士透露,此前一直关注海底捞品牌,在得知海底捞放开加盟后迅速填报了相关加盟信息,但加盟评估并未通过。对于未通过原因,徐女士并未具体透露。她告诉新京报记者,她对比发现,海底捞对于加盟商的要求比其他加盟品牌更严格,对验资门槛、现金流也会有严格的要求。
海底捞网站显示,海底捞对加盟商要求为具备多店发展的财务基础,有地方物业资源,具备企业管理经验。新京报记者扫码进行合作申请发现,可投入海底捞事业的资金(不包括贷款)有4个选项,分别为1000万元以下,1000万至2000万元,2000万至5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
九毛九网站上也明确对加盟商商业经验提出了要求:第一档,拥有5年以上知名商业项目成功主导经营(非投资)经验,15家店以上管理经验或年生意规模不低于1亿元;第二档,拥有三年以上知名商业项目成功主导经营(非投资)经验,5家店以上管理经验或年生意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的客户优先。
4月上旬,和府捞面公布了加盟消息。信息显示,和府捞面加盟流程包括项目咨询、资信审核、点位反审、线下终身、合作签约、店铺筹建,直到最终正式开业。合作意向申请书中,需要填写年龄、投资预算区间、期望的回报年限等问题。和府捞面公布的单店合作费用为69.8万元,并明确为“包含设计、装修、标配设备”的统包合作费。同时对加盟店提供包括店铺测评、拎包入驻、开业支持、外卖服务、营销策划、督导巡查等服务支持。对于店铺,和府捞面推荐面积为80-100平米。回本时间具体要看门店情况,约为12-18个月。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许多头部企业都对加盟较为谨慎,一般来说,当企业拥有较强的加盟运营管理能力,且能够为加盟商提供足够的支持时才会考虑加盟模式。若在品牌规模、供应链和管理体系尚不成熟时便采取相关模式,便会面临较大风险,甚至与加盟商产生纠纷,影响品牌发展。
新京报制图
加盟网红餐饮就能长红吗?
张女士在哈尔滨经营着多家连锁餐饮门店,然而就在2023年,她依然在加盟上“栽了跟头”。她投资了一家网红火锅品牌,后续火锅店营收业绩直线下降,她也因承担不起加盟费用、房租等成本关闭了火锅店。
“大家都觉得火锅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行业,不需要付出厨师成本,通常火锅店的毛利率在55%至65%,但这仅仅是毛利率部分,火锅背后的东西不能用传统的餐饮经营思维来理解。”
张女士进一步解释称,当下火锅和其他品类融合的程度很深,消费者会因为火锅店的甜品、卤味甚至一杯奶茶来店就餐,这一类型的火锅品牌像餐饮界的“快时尚”,一旦没有新意了,就会很快失去客流量。她对新京报记者说,有了这一次失败的加盟经验,再加盟时会慎重并做好市场调研。
实际上,大部分加盟者并不是像张女士这样有丰富经验的从业者。河南的刘先生透露,自己加盟的某个连锁火锅品牌经营遇困,由于没有餐饮经营经验,因此交由加盟品牌托管,但是加盟品牌并未将该门店实现盈利,在连续亏损数月后,品牌搁置了该门店的经营,不再按照约定进行管理。刘先生透露,与他有相同经历的加盟商不在少数,他们目前正搜集资料与该品牌的负责人商谈赔偿事宜。
餐饮连锁品牌战略顾问王冬明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靠加盟圈钱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有公司会注册多个品牌商标招商加盟,却根本没有后续运营管理,一个品牌黄了之后,换一个新品牌继续圈钱。在这种情况下,加盟必须擦亮双眼。
明星光环不一定持久
2018年,韩寒投资的餐厅“很高兴遇见你”被曝出门店大批量倒闭,天津某加盟店还因欠薪被诉至法院,2023年10月,该品牌被曝亏损上亿,目前“很高兴遇见你”旗下门店均已全部关门。2023年12月,关晓彤代言的奶茶品牌天然呆因涉及特许经营合同纠纷,被强执430万元,公司和法人均被限制高消费……近年来,带有明星光环的餐饮品牌风波不断。“品牌加盟就是割韭菜”“赚了钱一起分,出了事都是加盟商的原因”,很多餐饮连锁品牌出现负面新闻后,评论区往往会扎堆出现类似观点。
陈赫创立的贤合庄火锅曾在短短2、3年拓店800家,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一系列隐患。2022年5月初,有加盟商到贤合庄总部“维权”,并质疑贤合庄违规开放加盟,此次维权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不久之后,陈赫正式退出贤合庄股东行列,双方也不再有任何股权关系。2023年开始,贤合庄接连撤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多座城市。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贤合庄在营门店数仅剩122家。
2021年7月22日,火凤祥曾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全国门店数量突破200家。2023年8月,新京报记者探访了解到,火凤祥悄然关闭了北京的3家门店。回龙观店于2023年6月停业,新中关购物中心店、房山熙悦天街店则在更早些时候关闭。火凤祥在北京只剩1家门店营业。新京报记者当时曾致电火凤祥官网预留的电话,负责加盟的工作人员称全国有100多家门店,但并未给出确切数字。
今年以来,黄晓明担任“品牌官”的烧江南烤肉也出现多地门店关闭情况。公开报道显示,今年1月3日、3月5日,烧江南公司分别新增2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388.08万元,2条被执行人信息均是因为“特许经营合同纠纷”。
新京报制图
“有了失败的加盟经验,再去选择加盟品牌时会更加慎重。”上述接受采访的刘先生强调,不会考虑加盟有明星光环的餐饮品牌,原因在于他感觉这些品牌的餐饮基础并不扎实,且总会在网上看到明星餐饮出现维权问题。
新京报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发现,像刘先生这样进行加盟维权的加盟商不在少数,集中在明星火锅、网红餐饮品牌。在某社交平台,多位加盟商发帖讲述加盟贤合庄、火凤祥等品牌的失败经历,在谈及最终关店原因时,他们认为要归结于品牌总部的运营和品牌热度下降。新京报记者还了解到,火凤祥、贤合庄的一些门店曾转型为自助模式,但并未挽救部分门店闭店的结局。例如,火凤祥台州青悦城店曾推出牛肉、牛蛙自助,该店在点评网站把店名改成了“火凤祥美蛙牛肉自助”,目前门店显示歇业关闭。
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认为,明星火锅品牌门店萎缩的根本原因在于过于依赖明星效应,同时连锁经营管理水平也过低。“像火凤祥这样依靠明星引流的火锅品牌,明星效应较为短期。对于消费者来说,最终体验到的是餐厅实实在在的产品、服务、环境,品牌要维持好产品和服务需先练好连锁经营管理能力这个‘内功’。这才是餐饮连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王冬明曾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者去明星餐饮店很多时候是奔着明星去的,当明星餐饮店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明星见面需求时,就需要好的产品来拉回顾客。“明星餐饮店往往只是一时热闹,一般投资较大,在装潢、菜品种类等方面体现明星的喜好与个性。”明星餐饮代运营管理方式容易造成监管盲区,“加盟商等于散养”,一旦出现问题,因为很难直接对接明星,总公司容易造成决策的不及时,严重者可能造成门店倒闭。
新京报记者 于桂桂 王萍
编辑 王琳
校对 翟永军
鸿章题对联:“歌德惠化速邮置 尚节俭志絜羔羊”
赵佶《文会图》(局部)
孔府忠恕堂“居家思俭”联
《曾国藩与弟书》片段:“位不期骄,禄不期侈”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周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千百年来,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奠定了中国文化丰厚的节俭传统。在国家治理与国家建设中,在千家万户的家风家训中,这种节俭传统代代传承,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成由勤俭破由奢”
《群书治要·汉书》云:“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书中给出了答案:“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意思是太平盛世不再的原因有二:一是统治者凭借着自己的私心、喜好来治理国家,二是奢侈盛行而抛弃了仁义。历史表明,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就是过“紧日子”过出来的。
西汉“文景之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提倡节俭,严禁浪费。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车马侍从,均无增加。文帝想做一个露台,预算下来,要百金,相当中产人家十家的财产总和,便放弃了。景帝也不断减少自己的开支,从不接纳也不许地方送奢侈品,否则以盗窃论,并要求各级官吏“务省徭费以便民”。文景二帝常穿粗衣,后宫宫女也不准穿拖地长衣,帷帐不准用贵重的丝织品。皇帝带头节葬,遗诏治丧期间不准影响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不准用贵重的物品陪葬。这样,国家的开支缩减,官僚贵族不敢滥取民财、铺张浪费,人民负担大为减轻,社会上出现了流民还田、人口迅速繁衍的局面。“文景之治”治什么?概括说来,就是治奢、治军、治霸,贵粟积贮,休养生息。
东汉“光武中兴”同样如此。光武帝有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成风等积弊,格外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一方面薄赋敛,实行减税降费。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税制。另一方面偃武修文,不尚边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一方面减并机构,在减税的同时,光武帝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有四百余县,吏职省减,十置其一”。另一方面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中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唐代的“贞观之治”正是得益于厉行节俭的警钟常敲,给后世留下了很好的榜样。李世民亲身经历隋朝兴亡之速,反思其原因时,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因而,“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伟者皆令毁之”。
《贞观政要·论俭约》记载了唐太宗的很多故事,其中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自古以来,帝王凡是要大兴土木,都必须要顺应民心。从前大禹凿九山,通九江,耗费人力巨大,却没有人抱怨,因为民心所向;秦始皇营建宫室,人民都反对,因为秦始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违背了民心。朕现在想建造一座宫殿,材木等都已经准备就绪,但想想秦始皇的教训,决定不再兴建了。古人曾说:不要做无益之事而损害了有益之事。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李世民牢记“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的教训,锐精为政,崇尚节俭。为节省宫中的费用,一次就释放宫女三千。还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宝物,并严厉禁止厚葬。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令整修洛阳的乾元殿,以供日后游乐之用。给事中张玄素极力反对:“陛下当初攻下洛阳时,曾下令烧了此殿,是因为要以炀帝奢侈丧国的事实引以为鉴。现在,十年的时间还没有过去,陛下怎么就忘记了呢?”太宗听了,叹息一声,承认自己考虑不周,停止了工程,并赏给张玄素彩绢二百匹。后来,在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太宗还说:“若不是张玄素,朕恐怕要做出违背初衷的事情来了。今后去洛阳,即使露宿野外,朕也不会再做这劳民伤财的事了。”
太宗常说,人君做到居以淡薄,行以从简,示范于国人,就能养成天下人节俭的淳厚风俗。他患有“气病”,不宜居潮湿地方,公卿奏请在高地建一寝宫,被他以“糜费良多”为由拒绝。左右“固请之于再三,竟不许”。他在《帝范》家训中告诫太子李治:“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在唐太宗的倡导、力行“戒奢从俭”下,“茅茨土阶”“恶衣菲食”成为君臣共同信奉的品德,贞观年间出现了一种好风气,戴胄一生所住为旧房,死后无祭祀之所;魏徵家无正堂,死后以布车载柩,无文彩之饰。以至于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感叹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不仅如此,过好“紧日子”还成为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中理财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管子》一书中的理财思想是:“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荀子·天论》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汉初贾谊的《论积贮疏》中也指出:“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唐代著名理财家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中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宋代辛弃疾在《九议》中指出:“富国之术,不在乎聚敛而在惜费。”
“不如节用以廉取之为易”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一个时期,一方面经济文化比较繁荣,另一方面对外关系一直表现得较为软弱。然而,有一点不容置疑,宋朝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崇尚节俭,并且生活上使过“紧日子”制度化。
宋代多数皇帝似乎骨子里有一种节俭的天性,有着节俭国用、不敢奢侈的传统。赵匡胤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家教较严,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甫一建国就开始带头过起了“紧日子”,宫室内一切从简,“皆尚质素”,窗帘用廉价的青布,平日衣服和一般的小吏没有多大差别,宫女太监也只有300余名,后来觉得浪费,又遣散出宫50余人。
宋初不仅对官员的服饰有严格规定,而且皇室对子女也不例外。有一次,永庆公主回宫省亲,赵匡胤发现女儿身上的衣服非常华美,一面绣有贴花,一面镶了翠羽,光鲜靓丽。他很不高兴,对女儿说:“你把这件衣服脱下来,以后也不要再穿这样华丽的衣服了。”永庆公主很不理解,噘着嘴巴说:“我是公主,为什么不能穿?”赵匡胤严肃地说:“正因为你是公主,才不能这么穿。你穿得如此华丽,别人看见了,就会争相效仿。战国时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结果全国上下都跟着学,搞得紫布贵了无数倍。你知道这件衣服要花多少钱吗?如果别人也跟着你学,翠羽就会涨价,大量的翠鸟都会被猎杀。你生在富贵之家,千万不可给这样的坏风气开头。”
在赵匡胤的影响下,此后历代皇帝都将过“紧日子”制度化。宋太宗设立内库以减轻民赋,并声明“盖虑司计之臣不能节约,异时用度有阙,复赋率于民,朕不以此自供嗜好也”。宋哲宗下诏裁减国用:“邦赋之入,盖有常制,若不裁减浮费,量入为出,深虑有误国用大计。”令户相度裁减,条析以闻。宋高宗依样画瓢:“朕以纪纲坏乱之余,悼师旅凋残之极,国用窘而费广,兵力弱而民疲,苟可救时,安避改作。命内外佳人、省台寺监职事官、监司守令、寄居曾任郡守郎官以上,于半月内各述所职及己见的确利害,凡可以省费裕国、强兵息民者,条具以闻。”宋神宗即位后,要求“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以不丰,大臣宜共留意节用”,并叫司马光、腾甫等人商讨裁减国用制度。
宋代的节俭国用形成了制度,其宫廷开销、祭祀支出、赏赐大臣等方面都要求节俭。宋朝的宫廷宴会,据宋史记载,分几个级别,但并不奢侈。头二盏酒是没有菜肴的,第三盏时才提供下酒菜:肉、咸鼓、爆肉、双下驼峰角子、索粉等。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集英殿宴请金国使节的九盏菜肴点心分别是肉、咸鼓、爆肉、双下角子、莲花肉、没饼、骨头、白肉胡饼等,用料很普通。
特别是宋仁宗,其节俭比起其祖更甚,宋代很多笔记留下了具体的事例,读之不得不服。《曲洧旧闻》记载:“仁宗俭德,殆本于天性,尤好服浣濯之衣。当未明求衣之时,嫔御私易新衣以进,闻其声辄推去之。遇浣濯,随破随补,将遍犹不肯易。左右指以相告,或以为笑,不恤也。当时不唯化行六宫,凡命妇入见,皆以盛饰为耻,风动四方,民日以富。比之崇俭之诏屡挂墙壁,而汰侈不少衰,盖有间也。”
宋人施德操《北窗炙輠录》记载了两件小事,其一是:宋仁宗早朝,面色有些憔悴,大臣问:“今日天颜若有不豫然,何也?”仁宗说:“偶不快。”大臣疑之,以为皇帝昨夜操劳过度了,便“言宫掖事,以为陛下当保养圣躬”。仁宗笑道:“宁有此?夜来偶失饥耳。”大臣皆惊,说:“何谓也?”仁宗说:“夜来微馁,偶思食烧羊,既无之,乃不复食,由此失饥。”大臣说:“何不令供之?”仁宗说:“朕思之,于祖宗法中无夜供烧羊例,朕一起其端,后世子孙或踵之为故事,不知夜当杀几羊矣!故不欲也。”
另一记载道:“仁宗尝与宫人博,才出钱千,既输却,即提其半走,宫人皆笑曰:‘官家太穷相,又惜不肯尽输。’仁宗曰:‘汝知此钱为谁钱也?此非我钱,乃百姓钱也。我今日已妄用百姓千钱。’”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则载有一事:仁宗“好食糟淮白鱼”,但淮白鱼乃江南特产,开封未见,而依宋朝祖宗旧制,皇家“不得取食味于四方”,所以皇帝一直“无从可致”。后来,皇后只好问吕夷简的夫人:“相公家在寿州,当有糟淮白鱼吧?”吕夫人回家后给皇后进献了两筐鱼。
不唯仁宗,其他皇帝也大致不差。《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宋高宗吃饭时,习惯多备一副公筷,因为“高宗在德寿,每进膳,必置匙箸两副。食前多品,择其欲食者以别箸取置一器,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曰:‘吾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有了公筷,自己吃不完的,可以赏给宫人吃,是对宫人的一种尊重。
南宋隆兴元年(1163)五月三日晚间,宋孝宗在后殿内阁宴请经筵官胡铨,这次饭局被胡铨记入《经筵玉音问答》中。胡铨说,席上有一道胡椒醋子鱼,宋孝宗告诉他:“子鱼甚佳,朕每日调和一尾,可以吃两日饭。盖此味若以佳料和之,可以数日无馁腐之患。”一条鱼吃两天,孝宗的饮食算俭朴了吧。胡铨听后颇为感动,说:“陛下贵极天子,而节俭如此,真尧舜再生。”孝宗又说:“向侍太上时,见太上吃饭,不过吃得一二百钱物。朕于此时固已有节俭之志矣。”
即使如此,宋朝的大臣仍然不断进谏,向皇帝敲警钟。如苏轼进《策别》:“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功,仰人以援己,则难为力,是故广取以给用,不如节用以廉取之为易也。”曾巩上《议经费》:“臣闻古者以三十年之勇制国用,使有九年之蓄。而制用者,必于岁杪,盖量入而为出。国之所不可俭者,祭祀也。然不过用数之仂,则先王养财之意可知矣。盖用之有节,则天下虽贫,其富易致也。”范仲淹《奏上时务书》提出帝王应该“敦好生之志,推不忍之心”,“耻珠玉之玩”,“少度僧尼,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也”。有了这样的君臣,宋朝政府的“紧日子”过得很有滋味。
到宋徽宗时,这一传统被打破,朝廷大肆征召花石纲,从浙江等地运往开封供观赏的花木和石头,光运费就耗资巨大:“岁运花石纲,一石之费,民间至用三十万缗。”其结果呢,不仅出现秦桧等生活奢侈的权相,很快又迎来“靖康之耻”。
“从来简俭是家风”
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历史上有很多有识之士都以节俭为荣,以奢侈为耻。他们认识到俭有四利,可以养德、养寿、养神、养气(《鹤林玉露》)。至于具体到家庭,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古代中国家庭更是有着一股久远的过“紧日子”的传统。但凡一个稍有传承的家族或家庭,其家长都明白,持家以俭才能绵延长久,他们不但奉行节俭修身养性以延年益寿的信条,还警惕奢是罪恶的源头,是败家的征兆。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俭与奢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官员之家尤其如此。
《史记·鲁世家》载,春秋时期鲁国正卿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贵族家庭,掌管国政和兵权30多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可谓位高权重,他一生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孟献子的儿子仲孙见他如此节俭,颇为不屑地说:“你身为国家重臣,代表国家形象,却如此寒酸、吝啬,你不怕朝中文武百官笑话吗?实在有损国家形象,影响国家声誉。您何不变一变?于己于民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回答道:“我当然也想穿华服、骑良马,可是,我看到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有的甚至还在挨饿,我不能看着全国百姓衣衫褴褛,粗茶淡饭,而让自己和家人衣着华美,终日酒山肉海,这样做于心不安啊。况且,我只听说国家形象和荣誉是通过臣民的高尚品德和文明举止表现出来的,从没听说过炫富示奢、大讲排场能给国家增光添彩!”孟献子听说这事后,非常生气,将儿子仲孙幽禁了七天以示惩戒。
宋代是官员俸禄最为优厚的朝代,也是冗官现象最为突出的时期,但整体上,宋代士大夫却有一种节俭的风尚和传统。
司马光在洛阳专心编《资治通鉴》十五年,其间,他与文彦博、范纯仁等同道,相约组成“耆英会”“真率会”,每日往来,不过脱粟一饭、清酒数行。相互唱和,亦以俭朴为荣。文彦博有诗曰:“啜菽尽甘颜子陋,食鲜不愧范郎贫。”范纯仁和之曰:“盍簪既屡宜从简,为具虽疏不愧贫。”司马光又和道:“随家所有自可乐,为具更微谁笑贫?”寥寥数语,充分表达了他们兴俭救弊的大志。司马光讲学期间,同样力行节俭,不求奢靡。“公每五日作一暖讲,一杯、一饭、一面、一肉、一菜而已。”(《懒真子》卷第十)回故乡山西夏县祭扫祖坟时,父老乡亲前来迎候献礼,用瓦盆盛粟米饭,瓦罐盛菜羹,他“享之如太牢”。
自称“先生年来穷到骨”的苏轼,特作《节饮食说》:“东坡居士自今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招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日省费以养财。”他告诉家人,从今以后,每顿饭只饮一杯酒,吃一荤菜。若有贵客来访,盛宴招待,也不过三荤,只能少不能多。若是别人请客,也先告诉人家,不要超标。若人家不答应,就干脆不去。他认为这样做好处有三:一可安分养福气,二可宽胃养神气,三可省钱养财气。《鹤林玉露》中记载,苏轼谪居期间,每天用钱不超过一百五十文,每月初一,取钱四千五百文,分装为三十串,挂于屋梁上,早晨用画叉挑一串,藏在钱袋里出门去。给李公择写信中还指出:口腹之欲无穷,平时注意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苏轼过紧日子,还上升为蔬食养生的理论。他做官做到哪里,就挖野菜挖到哪里。在《菜羹赋并叙》中叙写自己的生活:“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具而可常享。”他在《宋乔全寄贺君》一诗中写道:“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问养神”,以自己的经验劝别人不要醉生梦死,而要粗茶淡饭以养生。
陆游同样以过“紧日子”为乐,对饮食讲求“粗足”,力求清淡。他主张多吃蔬菜,荤菜尽可能少。这样做的目的,“不为休官须惜费”,而是为了培育良好的家风,“从来简俭是家风”。粗茶淡饭,心中坦然,“但使胸中无愧怍,一餐美敌紫驼峰”。
历代名臣巨宦中不少人留下了家训,大都以伦理道德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本,彰显了辩证的节俭观。如张载就把“戒好鲜衣美食”“戒滥饮狂歌”列为家训“十戒”之中;陆游希望把俭朴家风传之后世,在《放翁家训》中告诫子孙:“上古教民食禽兽,不惟去民害,亦是五谷未如今之多,故以补粮食所不及耳。若穷口腹之欲,每食必丹刀儿,残余之物,犹足饱数人,方盛暑时,未及下箸,多已腐臭,吾甚伤之。今欲除羊彘鸡鹅之类,人畜以食者,姑以供庖,其余川泳云飞之物,一切禁断,庶几少安吾心。凡饮食但当取饱,若稍令精洁,以奉宾燕,犹之可也。彼多珍异夸眩世俗者,此童心儿态,切不可为其所移,戒之戒之!”晚清名臣曾国藩以善治家著称,不仅自己过“紧日子”,一餐只吃一荤,一件衣服穿三十年,而且其家训就倡导过“紧日子”,“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其他如胡林翼、左宗棠、张之洞、梁启超等大批近代人物都是如此。因而,会过“紧日子”的人基本上与廉洁可以画等号。至于历史上那些世家大族如浙江郑义门、山西王家大院、福建永定客家人、湖南张谷英村等几乎家家都是过“紧日子”的好手,他们明白,要想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唯一的办法就是过好“紧日子”了。
“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
历史表明,千百年来,过“紧日子”的传统无关穷与富,到了困难时期,过“紧日子”更是化解困难的良法。从井冈山到延安时期,共产党的红色基因里面就有“勒紧裤腰带”的传统,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带头过“紧日子”。毛泽东常穿打着大补丁的裤子,盖三斤半的旧棉被,晚上睡觉用禾草做枕头;“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的朱德,人称“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抗战中,根据地一直是以过“紧日子”挺过来的,1943年《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规定有五点,处处针对过好“紧日子”:(一)不急之务不举,不急之钱不用,且须在急务和急用上,力求合理经济;(二)除保证给养外,其他经费,概须力行节省。提倡勤俭朴素,避免铺张浪费;疏散机关,调整窑洞,停止建筑;减少公差公马,提倡动手动脚;实行粮票制,免去双重粮的浪费;注意一张纸、一片布、一点灯油、一根火柴的节省;爱惜每件公物,使之多用些日子;不追加预算,并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三)集中力量于急要的经济事业,实行经济核算制;并加强管理和监督,开展反对贪污浪费的斗争;(四)爱惜民力,节制动员,不浪费一个民力,一匹民畜;(五)坚持廉洁节约作风,严厉反对贪污腐化现象。朱德曾写诗道:“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党和国家多次遇到困难时期,每一次都度过来了,而勤俭建国、过紧日子的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
“画栋不久栖,雕梁有坏期;膏粱不久吃,珍馐有断时。”居安思危,新时代同样需要发扬古人过好“紧日子”的传统。(刘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