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掌握本轮疫情对江苏省暨南京市餐饮行业影响,研判行业运行形势,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行业相关信息,省餐饮行业协会于7月23日在线上开展了江苏省暨南京市餐饮业受疫情影响调研问卷,截止7月25日,共收集问卷104份,其中有效问卷77份。
业态分布
参与调研的餐饮企业中,星级酒店7家,中式正餐51家,快餐小吃11家,国际美食1家,火锅5家,团餐2家。
区域及企业规模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参与调研的餐饮企业中,企业规模(年营业额)在1亿元以上13家,5000万以上7家,1000万以上13家,1000万以下44家。其中南京市73家,非南京市4家。
营业情况
< class="pgc-img">>参与调研的77家餐饮企业中,70家正常营业,7家暂停经营。
经营情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企业整体到店消费人数变化情况)
疫情给餐饮业造成巨大损失,在参与调研的餐饮企业中,超过35%的餐饮企业几乎零收入,超过29%的餐饮企业营业额下降80%。企业整体到店消费人数也呈现断崖式下跌,近95%的餐饮企业比同期下降50%。
(今年新开店计划是否因疫情改变 )
受本轮疫情影响,餐饮业对未来预期整体信心不足,超过40%的餐饮企业认为线下客流段时间内难以恢复,超过30%的餐饮企业觉得门店将难以为继,超过30%的餐饮企业取消本年度新开店计划。
在参与调研的餐饮企业中,超过70%的餐饮企业希望能得到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房租政策支持。
<>< class="pgc-img">>年来,消费已成全市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总体上看,在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为代表的实物消费增幅逐步趋缓的同时,服务消费、线上消费等新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增势迅猛,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大众消费更趋理性化,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一、当前我市消费市场运行情况
(一)实物消费保持稳定增长。 1-8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8.54亿元,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同比增长8.6%。 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9.82元,同比增长6.8%,限上零售业同比增长10.6%,限上批发业同比下降12.9%,限上住宿业同比增长3.6%,限上餐饮业同比增长5.1%。 限上23个零售商品类别中,15类保持增长,占全部零售额比重接近90%。
(二)服务消费蓬勃发展。 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旅游、健康、信息等服务类体验式消费需求旺盛。2017年,全市文化演出市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7%,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40%,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 1-8月份,全市电影票房收入增长16.2%,增幅排名全国第6;常住人口人均体育健身支出同比增长26%左右,排名全国第4;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13.2%,接待游客总人次增长9.1%,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增长18%。
(三)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截至目前,全市共拥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5134家,较2017年增加了235家,其中批发业增加160家,零售业增加79家,住宿业增加8家,餐饮业减少12家。 一批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和示范性的行业领军企业。 苏宁集团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2名。 1-8月份,全市涉及信息、健康、文化、体育类的新增企业增幅在 20%以上。 孩子王、汇通达连续5年销售增速超过50%,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 汇通达获得战略融资45亿元人民币,苏宁体育获得39亿元人民币。
(四)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2017年,全市批发零售业中增幅超过20%的3类商品均属消费升级类商品,依次是体育娱乐用品类37.6%、通讯器材类36.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25.6%。 今年以来,我市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金银珠宝类等商品增速全部超过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 途牛旅游、明基医院、金吉鸟健身等企业上半年营业增幅都在10%以上。 苏果超市等反映,今年以来方便面、榨菜等销售保持增长,但主要受高端和新开发品类带动,低端榨菜、方便面销售仍然呈下降趋势。 星巴克、优衣库、超级物种、盒马生鲜等一批消费升级品牌门店扩张明显,1-8月份我市星巴克新开门店数量与成都、武汉并列全国第九。
(五)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支付等先进技术,增强顾客的体验感,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进消费、扩大销售,成为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升级主要途径。1-8月份,全市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6.2%,对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贡献率达到62%。 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业务收入增幅保持在20%以上。苏宁集团销售收入保持在30%以上的较高增速,对全市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1%。
二、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实物消费增幅总体呈逐步回落趋势
近几年来,全国全省和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呈回落趋势。 今年1-8月份,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1-7月份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2和2.5个百分点,其中限上社零较1-7月份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 0.2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
从商品类别看,涉车涉房类大宗消费品支撑力度逐步减弱。 目前,汽车类消费(汽车、油品)、房地产消费(建材、装潢、五金、家电),占全市社零总额的40%以上,但近两年来支撑力度明显减弱。 1-8月份,虽然汽车销售总体好于去年,但是6、7月当月限上汽车类商品销售同比分别下降13.6%和2.7%,1-8月份累计仅增长4.9%;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同比仅增长2.5%,低于去年同期8.1个百分点;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销售同比下降9%,下拉全市限上社零0.4个百分点。
(二)在对标城市中争先进位压力很大
从绝对量看,1-7月份,南京社零总量占全省比重17.4%,较去年同期降低0.3个百分点,总量上虽高于苏州30.8亿元,但较去年同期差距缩减66.27亿元,高于杭州160.9亿元,较去年同期差距扩大127.5亿元;比广州少1932.6亿元,与去年同期(2148.49亿元)相比差有所缩小。 从增速看,1-7月份,南京(8.8%)分别高于苏州、广州0.5和1个百分点,低于杭州1个百分点。
(三)服务消费发展不充分补短板问题突出
近年来,我市出境旅游者人数和境外消费金额分别位居全国第4和第6位,中高端消费品市场仍有较大空间。 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新型消费业态发展仍存在短板,无法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 文化体育消费方面,目前我市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仅为4.5%左右,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文化消费市场消费规模虽然位居全国第六,但票房总额仅为北京的10%,高品质剧目和剧场数目都不能有效满足群众需求。 健康消费方面,受国家统计制度的调整,中西药品类销售给医院、诊所的部分不再纳入零售统计,而南京的医院相对较多,影响很大。 1-7月份全市限上中西医药品零售额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1.6个百分点。 另外,社会办医也需加大推进力度。 虽然近年来我市民营医院业务量保持两位数增长,但是占全市比重依然偏低,仅为15%,远落后于浙江、广东等先进地区。
(四)居民消费倾向有所降低
受制于房贷、教育等大额支出的挤出效应,今年以来全市消费支出倾向有所降低。 今年上半年,我市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396元,同比增长7.5%。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002元,同比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9135元,同比增长8.8%。 居民人均消费倾向58.2%,其中城镇居民56.9%,农村居民69.3%,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0.8、0.9、0.3个百分点。 目前,伴随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以及居民对通胀预期的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8月份当月,南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1,20个月以来价格涨幅首次突破“3”,涨幅较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烟酒和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幅度最大,导致我市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28.6%,高于去年末近3个百分点。 另外,上游原材料和水、电、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加大,也将传导到消费端,一定程度上将抑制居民消费。
三、下一步措施建议
下一阶段,围绕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作用,定位于辐射苏皖、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品质消费中心和全球性商品区域集散中心的总体目标,全面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第一带动作用。
(一)提升消费能力。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切实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完善民生保障机制。 完善养老、医疗、工伤、事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努力稳定消费预期。 持续关注价格水平,针对粮油蔬菜副食品价格增长过快的情况,拓展物流渠道,对接产地与市场,平衡供需。
(二)补齐消费短板。 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帮助传统大型零售企业依托门店资源向互联网商贸企业转变,全面融合线上平台和线下各形态,加快零售业创新转型。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步伐。 推动一批有实力的零售企业从传统国内贸易升级为“买卖全球”,走向全球。 加快提升服务体验品质,打造和扶持一批高端消费中心、区域性商贸综合体和社区商业综合体,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消费需求。 促进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有效整合,加快推动零售企业由经营商品向经营服务转变。
(三)优化消费环境。 持续提升商圈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商圈、商业街作为实体零售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河西、仙林、百家湖等新兴商圈功能集聚、业态互补、资源整合,推进江北新区、南部新城商圈培育;将高品位步行街建设与夜间经济街区、老字号集聚区建设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学习广州等城市改革试点经验,推动组建百家湖商圈联盟,筹建新街口商圈联盟,探索“政府+协会+企业”的商圈管理模式。 立足南京都市圈,开展区域联动合作,吸引外来消费者。 支持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利用资本、品牌和管理优势,在扬子江城市群、南京都市圈拓展,向全国布局。
(四)深挖消费潜力。 力促特色消费,结合本地产业优势、消费热点和风俗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消费促进活动。 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指导商贸企业创新流通模式,推进地方优质特色产品的产销衔接和市场推广。 充分发挥首届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积极搭建内外贸融合平台,拓宽进口消费品流通渠道。
(五)加强运行调度。 强化在库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运行监测和跟踪服务,夯实消费增长的支撑点。 进一步深入梳理和了解目前电商企业的经营状况,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社零统计,提升电商对社零的贡献率。 梳理商业综合体中符合条件的单体店,及时推荐审核入库,提高推进社零的增长点。 加强对各区推进社零工作的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及时跟踪督促,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形成合力,压实推进工作责任。
(南京市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
>京人最喜欢吃什么菜?哪个区的吃货最多?这些问题,在《2019南京餐饮发展报告》中都能找到答案。11月17日,2019中国南京美食节在建邺区金奥·缤润汇落幕,闭幕式上,南京市商务局等单位发布了《2019南京餐饮发展报告》。
前三季度近七成外卖 都是“小吃类”
研究报告发现,小吃快餐是南京外卖消费的第一选择。2019年前三季度,小吃快餐单品类订单量占比高达64.5%,远远高于第2位的饮品店消费,遥遥领先于其他外卖消费品。南京小吃体系异常发达,小吃品种多达300多种,与苏州玄妙观小吃、上海城隍庙小吃、长沙火宫殿小吃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小吃,位列其中之首。以夫子庙的秦淮小吃为例,那里的小吃店可以说每个店都有自己的绝活,“秦淮八绝”的名称就是来源于此,标志着南京最有秦淮风味的8种特色小吃。
南京菜以鸭闻名,南京人食鸭历史悠久,菜肴更离不开鸭。在南京最受欢迎的5道南京菜中,3道与鸭有关,分别是金陵烤鸭、麻辣鸭血和盐水鸭。盐水鸭是南京鸭馔中的代表菜品,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中经久不衰,肥而不腻、鲜嫩味美,已经成为南京对外的美食名片。此外,南京人还喜吃鱼,清江鱼、湄公鱼、鸡汁长江白鱼、葱香清蒸白鱼均榜上有名。美团研究院认为,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沿岸,长江江鲜供给充足,且周边区域多产鸭,这些为南京菜品的兼容并包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江宁区餐饮店最多
秦淮区热衷堂食
研究报告发现,目前南京的餐饮门店主要分布在江宁、秦淮、鼓楼和浦口4区,这4区的餐饮门店数量占南京总体数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江宁区的餐饮门店数量最多,占南京总量的21.2%;秦淮区占12.8%,鼓楼区占11.8%,浦口区占10.7%。
订单数据还显示,在南京各辖区中,江宁区的餐饮外卖订单量最多,占整个南京的22.1%,这与江宁区人口基数大,特别是大学生数量多、外来人口数量多直接相关。秦淮区、鼓楼区紧随其后,分别占南京外卖总订单量的13.6%和12.7%。
秦淮区以南京12.8%的餐饮门店数量,承接了全市23.7%的到店餐饮订单量。这主要由于秦淮区是南京的商业中心和旅游打卡集中地,本地居民和游客数量多,使得餐饮商家的翻台率较高。江宁区、鼓楼区、栖霞区的到店餐饮订单量位于秦淮区之后,分列第2至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