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菜是将菜在厨房里炒好,装入生铁锅中再上桌食用。为了避免菜肴冷却后影响口感,用小火加热保温。干锅菜汤汁相对较少,一般作为菜品直接上桌食用,它最先是在湖南、湖北、江西一带流行,信阳因临近湖北,所以干锅菜进入信阳已有些年头,菜品也丰富多样。
干锅千叶豆腐
干锅千叶豆腐,酱香浓郁、香辣适口,是一道非常下饭开胃的家常菜,保证你越吃越过瘾。
食材:千叶豆腐1包、青蒜苗1小把、洋葱半个、红辣椒适量、葱姜蒜适量
做法:
1、将千叶豆腐切成片、青蒜苗切段、洋葱切丝、红辣椒段切、葱姜蒜切末备用。
2、往干锅底抹少许油,然后将洋葱丝放入锅底。因为是干锅,吃的时候还要加热,所以洋葱不需要炒熟。如果亲不使用干锅,可以省去这一步。
3、锅中倒入适量的水,水烧开后将千叶豆腐放入锅中焯10秒左右捞出。也可以用油将千叶豆腐煎至双面金黄,我为了避免食用过多的油,所以改为水焯
4、锅中倒入适量的油,油热后放入1勺郫县豆瓣酱、1勺辣椒粉煸炒出红油。然后将红辣椒、葱姜蒜末放入锅中煸炒出香味。火不要太大,太大容易将辣椒粉煸糊。
5、将焯好的千叶豆腐放入锅中翻炒匀均。然后放入半小勺盐、1小勺白糖、2小勺生抽、2小勺蚝油调味。
6、将青蒜苗放入锅中翻炒匀均。
7、出锅前淋少许香油翻炒匀均即可关火装盘。
干锅菜花
干锅花菜是真真正正的米饭杀手。肉片干香,全无肥腻口感,花菜每一朵都炒得相当入味,肉汁与花菜相互成全,香辣入味,吃起来超级过瘾,多来一碗米饭也不为过。
食材:500g菜花、10个干辣椒、2个葱白、3粒蒜头、2片生姜、1个细红椒、1个细青椒、30g干虾仁、适量油、适量盐、适量黑胡椒粉、适量蚝油、适量生抽
做法:
1、菜花洗净掰成小块。
2、坐锅热水,水开后下菜花焯一下,捞起滤水。
3、干红椒剪段,葱头拍碎,生姜切片,蒜头拍碎。
4、干虾仁清水泡着备用。
5、青红椒洗净切斜段。
6、坐锅热油,下葱白蒜头生姜煸香。
7、下滤干水的干虾仁煸香。
8、倒入干红椒。
9、倒入焯过水的菜花翻炒。
10、加盐、生抽、蚝油调味,倒入青红椒,炒至断生即可。
干锅土豆片
主料:土豆(三个)、腊肉(一块)、洋葱(一个)
辅料:红辣椒(适量)、绿辣椒(适量)
做法:
1、准备食材。土豆三个、腊肉一块、洋葱一个、新鲜青红辣椒各几个、蒜适量。
2、腊肉洗净后切片上锅蒸十分钟。
3、土豆切片后过水清除表面的淀粉、洋葱切块、青红辣椒切段、蒜切片。
4、锅内倒入油,油温六层热的时候,下入土豆片。炸制表面微黄时捞出备用。
5、将洋葱放入锅仔底部。
6、炒锅内放入少许油,油热后放入腊肉片煸炒,随后放入蒜片、辣椒、老干妈煸炒出香味。
7、加入土豆片翻炒匀均。放入适量的盐,鸡精。关火淋入香油。
8、将土豆片盛入锅仔内。放少许香葱点缀。点一块酒精即可开动。
小贴士:
1、在选择土豆的时候,个头不要太大。小而略长是做这道菜的最佳选择。
2、腊肉也可以用五花肉代替。但个人觉得腊肉更有一番风味。
3、在炸土豆片的时候,一定要用厨房纸吸干土豆片表面的水分。以免油溅出后烫伤。
干锅手撕包菜
包菜,我们都叫它卷头菜,大头菜,吃起来爽爽脆脆的,无论炒食或做包子馅,做汤都可以用到它。干锅包菜,微辣微麻,配米饭相当不错。
原料:包菜250克、五花肉100克、干辣椒4个、蒜片3克、海天香醋1茶匙、海天味极鲜酱油2茶匙、盐、生粉各1茶匙、油2茶匙、料酒1茶匙
做法:
1、包菜洗净后用手撕成小片,干辣椒洗净切段,五花肉洗净切片后用生粉、料酒、海天味极鲜酱油腌制片刻。
2、锅中放油烧至五成热时放入五花肉片小火煎出油,放少许盐后盛出。
3、锅中留油,烧六至成热将辣椒段和大蒜片炸出香味,调至大火,放入包菜爆炒至半熟,放入五花肉片、海天香醋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 class="pgc-img">>文 约 4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四川人为什么喜欢吃干锅?因为好吃,可也不只是因为好吃。
同样,在美食四通八达的今天,觉得干锅好吃的也不只是四川人。作为川锅家族的一员干将,干锅早就以它干香麻辣、当仁不让的美食魅力,收到各地人们的喜爱。
那么,干锅究竟是怎么成为国民级团宠的呢?
干锅溯源几说
干锅,顾名思义,成菜后是见不到汤汁、口感干香、吃完主料后加入鲜汤又能继续涮菜的中式菜肴。
干锅相传发源于四川绵阳,按照川菜传统分类属上河帮菜系。一种说法认为干锅的最初构思来源于川菜中的煲仔类和烧鸡公、毛血旺等菜式,流行时间始于2003年,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有干锅鸭掌、干锅猪蹄、干锅虾等。后来发展品种多达几十种,以干锅鸭头、干锅兔、干锅牛蛙、干锅带鱼、干锅泡菜鸭、干锅鱿鱼等最为常见,可谓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能在烹调师手中演化成美味的干锅菜肴。
四川干锅。来源/纪录片《川菜的品格》截图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干锅和巴蜀地区的“冷锅”都是火锅的演变形式。干锅是在火锅的基础上减少汤汁的用量,以突出原料本身的味道。干锅的制作,常常是把原料通过汆水或过油等方法进行熟处理,然后炒锅置火上,加入辣椒油、蒜泥、葱料、小红辣椒以及少许清汤,加入主料调味后,就可装锅上桌。因此,干锅最主要的特点是香味浓郁、口感鲜嫩、辣味突出。冷锅则是火锅与干锅的巧妙结合,客人入座后由厨师烹制好食物端上桌,待客人将锅中食物吃完再开火,继续烫食其它食物。这时的冷锅也逐渐热起来,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火锅。用于干锅和冷锅的食材与火锅一样广泛,只是冷锅的选材更偏鲜嫩,以在冷锅上桌后保留食物的口感,比如鱼、兔等;而制作干锅的原料相对更耐热,比如鸡、牛肉、肥肠、田螺等,这样才更显二者的优势与特点。
火锅,众所周知是用火烧锅,以水导热,从而煮涮食物的烹煮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叫法:湖北、湖南叫炉子,昆明叫炊锅,宁夏叫锅子,广东叫边炉,北京的涮羊肉也是火锅的一种形式。火锅之乐,在于气氛与情趣。亲朋好友围着火炉,边涮边聊,其乐无穷,正如清代诗人严辰写的“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因此,干锅的创想,大概既想延续人们围聚桌边共享美食的快乐,又想让吃饭的过程更为轻便简单。
四川火锅。来源/纪录片《川味》截图
贵州苗寨的“火塘”也与干锅类似。苗族同胞常常在厨房当中挖一个圆坑,放入柴火、木炭,架上一口铁锅,烧、炒主菜,同时可以加入许多新鲜蔬菜,供人们团坐而食。
实际上,干锅的发展和川菜、火锅的历史密切相关。同样,川菜之所以演变为当前人们惯性认知中的“无辣不欢”,也是巴蜀大地浓厚的地域色彩使然。当然,如果只知道川菜图一“辣”,那对川菜的认识不免浅了点。
当物产遇到辣椒
1988年,王大煜在《川菜史略》中提出川菜五大帮:成都帮、重庆帮、大河帮、小河帮以及自内帮的说法。其中,成都帮因处长江上游川江的最上段,故也称上河帮,也是干锅起源说法的其中之一。从烹饪方式上看,成都帮手法多样、味型繁多、麻辣鲜香并存、辛辣度适中,同时兼有品类繁多的小吃。传统川菜的经典菜品麻婆豆腐、回锅肉、烧白、蒜泥白肉、夫妻肺片、宫保鸡丁等均从成都帮发展而来。
麻婆豆腐。来源/纪录片《川味》截图
回锅肉。来源/纪录片《川味》截图
重庆帮因相对上河帮而言处于川江下段,故又名下河帮,代表者有樟茶鸭子、干煸鳝鱼,以及常见的锅巴肉片、毛肚火锅、毛血旺、粉蒸肉等。
大河帮,一般是指长江上游的江津、合江、泸县、宜宾、乐山一带,包括历史上的上川南和下川南的南部地区。这里曾与四川盆地少数民族地区相邻,明清时期是四川盆地进入云贵地区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长江水运的重要枢纽。可能是较少受战乱影响的缘故,保留了很多中古饮食文化,故食糯文化发达。如乐山的周鸡肉、甜皮鸭,夹江的苦笋肉片、蒜泥田鸡,宜宾的糟蛋、燃面、富油黄耙、叶儿把,泸县的火爆肚头、荤豆花、罐罐鸡、糖醋脆皮鱼等。
宜宾燃面。来源/纪录片《非遗美食之宜宾燃面》截图
小河帮主要指嘉陵江流域的中游及涪江、渠江及川江北地区,特别是川江阆中一带。该地区受陕甘文化影响较大,清真饮食文化相对较为发达,如梓潼的镶碗、巴中的坨坨肉、阆中张飞牛肉、达县灯影牛肉以及川北凉粉、绵阳米粉等均兼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
自内帮是四川盆地历史上的手工业核心和交通枢纽地区,主要包括自贡、内江、荣县、威远、资中一带。也有人认为小河帮是指自员、内江、南充、沪州、广元等地。该地区过往商业发达,饮食业也相对发达。历史上自贡的水煮牛肉、火鞭子牛肉、冷吃兔、血泡肉、鲜椒兔、富顺豆花,内江的夹沙肉、红椒肉丝、豆瓣鱼、冰糖银耳,资中的球溪河链鱼等均极负盛名。
富顺豆花。来源/纪录片《味道·我的中国味》截图
可以说,川菜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巴蜀大地环境的滋养与文化的渗透。
四川地处中国的西南,群山环抱,中有沃野千里,还有以长江上游为主干且吸纳无数大小河流的水网体系。气候温暖,冬少严寒,夏少酷暑,雨量充沛,为各类动植物温养了理想的生活环境。物产优势为川菜的发展与兴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此外,由于四川地形为盆地,多雨潮湿,当地便习惯选择具有除湿作用的辣椒、仔姜、花椒为常用调味料。
自贡名菜鲜椒仔姜鸡爪。来源/纪录片《味道·美味自贡》截图
除了海产品,四川几乎涵盖了绝大多数烹饪原料。由于高山丘陵密布,各地山中出产的原料极多。通江、万源的银耳,青川、广元的黑木耳,宜宾、凉山等地的竹笋,达县等地的香菌、竹荪等,均为山珍。
由于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淡水产品种类亦丰,其中产于岷江的江团、产于长江上游的岩鲤、产于大渡河的雅鱼、石爬鱼、长江鲜等,均为淡水鱼珍品。田间地头种植的蔬菜和野生蔬菜更是品种繁多,葵菜、豌豆苗、苕菜、折耳根、马齿苑等均为四川独特的植物原料。
而川人家养的禽畜品种也有牛、羊、猪、狗、鸡、鸭、鹅、兔乃至肉鸽、鹌鹑等。在调料方面,四川天然调味品如井盐、生姜、花椒等品质优良,历来享有盛名;人工制作的调味品如保宁醋、中坝酱油、郫县豆瓣、永川豆豉、叙府芽菜、新繁泡菜等,均有近百年的成名史。
川菜豆瓣鱼。来源/纪录片《川味》截图
因此,类似干锅和其他川锅中常配品种丰富的许多垫菜,也与当地物产丰富颇有关系。干锅中的蔬菜吸收了肉类和调料的味道精华,佐以蔬菜本身的鲜香和劲脆口感,赋予干锅多元的赏味层次和均衡营养。
不仅是贵州人,四川人也很爱折耳根。来源/纪录片《奇食记》截图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四川战乱颇少,因而经济曾长时间在全国名列前茅。吕陶在《成都新建备武堂记》中提到:“蜀之四隅,绵亘数千里,土腴物衍,财货以蕃,财利贡赋,率四海三之一。”这样的经济优势,直接促进了川菜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特饮食习俗的形成。
其一为崇尚饮食,尤好辛香。古代出入蜀出川的道路非常艰险,而川内耕地有限,手工业发展较为缓慢,人们难以把手中积累的财富大规模投入到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中去,因而崇尚饮食、追求饮食消费就成为川人的普遍爱好。
其二则是兼收并蓄,“拿来”创新。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移民行动,使得大量的南北各地之人移居四川,与四川土著居民相互交流融合,不仅改变了四川的人口结构,也丰富了四川饮食及习俗。四川厨师在调味上尤其注重口味的组合,形成了数量极多的复合味,仅常用的就达20余种。其中,口感咸鲜微辣的家常味、咸甜酸辣香辛兼有的鱼香味、甜咸酸辣香鲜皆十分和谐的怪味,皆为川菜所独创。
火锅转型相融
与川蜀美食的移民文化相关,火锅也并非成都原产,最早的火锅产自北方寒冷地带,多是简单涮一涮牛羊肉或猪下水、牛心肺之类。传入蓉城后,火锅被发展得五花八门、热闹非凡。
川渝当地历史渊源颇深,据文献记载,火锅至少在宋代就已出现,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中提到的“拨霞供”即为火锅雏形。他记录的古人火锅制法为:
“向游武夷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时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意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独易行,且有团栾热暖之乐。”
重庆九宫格火锅。来源/纪录片《沸腾吧火锅》截图
此外,林洪还提及后来在工部郎中杨伯岩家见到席上有“拨霞供”。说明火锅在南宋时期已进入贵族家庭。后来,火锅成为各代宫廷的重要馔肴,至清代发展到顶峰。与宫廷火锅相比,民间火锅要简易得多,但也有很大发展,各地都有自己的风味火锅,如四川的毛肚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山东的菊花火锅、北京的涮羊肉等。
北京涮羊肉。来源/纪录片《沸腾吧火锅》截图
关于毛肚火锅产生的时间,李劼人先生考证说大概在清末民初,在《漫谈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饮食篇》中他详细谈道:
吃水牛之毛肚火锅,发源于重庆对岸之江北。最初一般挑担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煮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的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和讨得了几文而欲肉食的乞丐等,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汁,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而又能增加热量。已不知有好多年了,全未为小布尔乔亚以上阶级的人注意过,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尚化了,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将分格洋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料,也改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各人的口味……其后传到成都(民国二十五年)便渐渐研几极精,而且渐渐踵文增华,反而比重庆作得更为高明。主品的水牛毛肚片之外,尚有生鱼片,有带血的鳝鱼,有生牛脑髓……要之,吃牛毛肚火锅,须具大勇,吃后,每每全身大汗,舌头通木,难堪在此。好过亦在此。
毛肚火锅虽然最初是贫苦人的饮食,但由于其四川风味浓重,渐渐发展为大众化的佳肴。后经不断改进,毛肚火锅更趋于完善。为了适合不同口味不同嗜好的消费者,四川又创制出鸳鸯火锅、锅中锅以及如今的干锅、冷锅等吃法,如今已经是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聚会美食。
时至今日,火锅依然是一种颇受欢迎的聚会美食。来源/纪录片《川味》截图
总而言之,为什么各地人都喜欢吃干锅,不只是因为它好吃。融汇当地特色与各地口味而来的川菜创制,如今又再度点燃各地人们的味蕾,正是说明,在食物的世界里没有孤岛,人们本身就生活在同一个家园。
参考资料:
王跃:《蜀都遗韵 记忆留存的历史余味》,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
蓝勇:《中国川菜史》,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9月。
陈晓卿编:《风味人间》,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
车辐:《川菜杂谈》,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5月。
杜莉:《川菜文化概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车辐:《川菜龙门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赵成松:《川菜》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年10月。
任良平:《特色川味干锅酱料的运用与开发思路》,《中国调味品》,2013年第38卷第1期,第116-118页。
李想:《火锅 干锅 冷锅》,《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第24页。
END
作者 | 樵棂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红红火火的烤鱼。 图/网络
-风物君语-
美食,就要和夏天一样
红红火火
夏天,如此炎热,却有三种全民美食,更为火辣,随着一个个激情欢腾的饭点时间,席卷了整个大吃货国。
那就是,干锅,烤鱼,麻辣香锅。作为大众美食的三剑客,无肉不欢,无辣不欢,是它们的火热底色。
< class="pgc-img">>干锅,红红火火无肉不欢
大火干煸,大口吃肉的干锅,是一种非常年轻的川菜,从它03年出现在四川绵阳南阳坝一带后,短短十几年间,便成了美食界的“全民爆款”。
时至今日,川菜“一菜一格”的特色也在干锅菜上留下痕迹。有的侧重家常鲜香,有的注重酥香干辣、有的侧重卤制入味……
< class="pgc-img">>一道干锅,百种味道。
干锅糯香掌翅,是传统绵阳干锅的代表。所谓掌翅,也就是鸭掌与鸭翅的强强结合。掌翅腌制后以高压制作,用芸豆、香芹、青红肉椒、红苕皮做为底菜,再辅以辣椒、花椒与各式香料制成的干锅底料,撒上葱花香菜芝麻,色泽鲜艳,入口即化。
< class="pgc-img">>好的掌翅,要突出一个“糯”字,嘴一抿,肉就顺着骨头脱落出来。胶原蛋白的甘美,尽数在小小的掌翅上聚集。
吃了鸭掌,鸭头同样安排的明明白白。火辣燥热的重庆干锅,非常适合鸭头的制作,将鸭头先卤后制,再配上重庆特色的牛油火锅底料,用小辣椒腌制,使得嗦鸭头变得更加回味无穷,也回“辣”无穷。麻麻辣辣的烧鸡公、酸辣鲜美的黔江鸡杂,同样是重庆系干锅的“江湖”气韵。
成都干锅则是多样食材与不同制作的巧妙结合。用煎炸处理排骨、虾等主食材,加入配菜,爆炒出锅,再用切好的青红椒,烘托出主菜的金黄酥香。吃完这样酥香麻辣的干锅,注重生活成都人可能还要加入高汤,让干锅变身成一道喜闻乐见的火锅,才会觉得“安逸得很”,“巴适得板”!
< class="pgc-img">>对于传统干锅:肉,是绝对的主角,鸭掌、鸡翅、牛蛙,都是人气角色;各类蔬菜,是不可少的配角,芹菜清脆、洋葱除醒、土豆增味,各有优势;食材的口感与调料的味道,则是干锅的两翼,带着味蕾自由飞翔。
排骨外柴里嫩,掌翅浓郁耙糯,大虾皮酥肉嫩……它们与配菜,联合决定了干锅的口感,而干锅味道背后默默付出的核心角色,则是在广泛流连在各类知名川菜里的——郫县豆瓣酱。
蚕豆制成的豆瓣酱与辣椒珠联璧合,广泛流行巴蜀以及安徽地区。而位于成都平原中央,享有都江堰灌溉地利的郫县蚕豆制成的酱,更是其中耀楚。郫县豆瓣,优质者兼有鲜、香、甜、辣、咸五味,甚至可以直接食用。
也只有如此层次丰富的风味,才能镇得住干锅的躁动与火热。以豆瓣酱为主导,辣椒花椒为辅助,再加上小茴香、丁香、陈皮、草果等数十种香料,加油炒制的底料,便是干锅香辣诱人背后的秘密。
< class="pgc-img">>干锅的流行,也衍生出了一只健康而迅捷的生力军,那就是干锅蔬菜们。它们不止在饭店出场,更因为做法方便,活跃在日常饭桌上。
干锅土豆与藕片,需要切厚片,这样才能从旺火热锅上的一煎一烧中脱颖而出,外层焦香动人,内里味道饱满,一口下去,是浓浓的满足。
而干锅花菜和茶树菇,则特别需要肉类的点缀,花菜与肥肉丁焖出的焦香,是干锅花菜的独有家常味儿;茶树菇里风味浓郁的腊肉片和若隐若现的红绿辣椒,则是湖湘风土里特有的一道“下饭神器”。
< class="pgc-img">>烤鱼,不只是烤那么简单
烤鱼,富有重庆接地气的“江湖菜”气息。它最早在重庆巫溪县周边发源,在万州地区扬名,最后在重庆各地蓬勃发展,乃至风行全国。
据称巫溪当地的烤鱼,源自古时纤夫用木材烤制的河鱼,后来加入咸菜与豆瓣,愈发鲜美。而与巫溪相邻的巫山县,烤鱼里则要加上小土豆、酸萝卜、魔芋,以酸香中和鱼肉里丰富的脂肪,突出了一种调和的味道。
< class="pgc-img">>万州烤鱼,不止是烤,要“先烤后炖”,才能完整地让在山水之间欢腾的鲜鱼,发挥出全部的滋味。把鱼剖洗净后平放在用特制铁夹夹鱼,先用炉中炭火烧烤,再盛到长方形铁盘中,浇上牛油、红油、花椒、辣椒等调味,炒出底料,放上西芹、豆芽等爽口的配菜,口味咸中有辣,辣中带香。
这些初步的烤鱼技巧,随着四处闯荡的重庆人,逐渐风行全国。烤鱼技术与时俱进,从最原始的火烤到包裹烤、从炭火烤到用电烤炉烤,不同的器具代表着不同的风味。烤鱼本身,也从简单的烤炖,进化成了“腌烤炒炖”。四个步骤,让鱼的味道全面抒发,更为诱人。
< class="pgc-img">>一道烤鱼,就像一场战争。先给鱼肉“按摩”,让其腌制入味,再上火烤,翻面节奏与烤架高度都要大胆假设,小心测定,再撒上烤鱼用调料,待到鱼皮焦脆才能出炉,香气四溢,口感更好。炒炖的环节,也丝毫不能懈怠,如果先放鱼,再放菜,鱼会被炖烂,风味尽失;需先将烤鱼辅菜安置在鱼下边,再放上烤鱼,这样才能慢慢入味。
< class="pgc-img">>烤鱼的口味非常多元化,除了传统的香辣、麻辣味型外,蒜蓉、酱香等温和的做法也分外与鱼肉鲜嫩的质感适配,甚至有脑洞大开的厨师开发出了清香等创新味型。嗜好清香的人觉得鱼肉饱含柠檬清香,风味醉人,不喜的人则觉得是在一边喝着雪碧,一边嚼着薄荷味牙膏。
< class="pgc-img">烤鳄鱼,吃过吗?图/视觉中国
>在开遍全国的万州系烤鱼之外,其他独特的烤鱼工艺,也各占一片山头,各有出彩之处。
万州烤鱼加上韩式烤肉,便诞生了纸包鱼这种浸透着“养生”理念的做法,用烧烤纸包住腌制的鱼,再放上涂有油脂的电烤炉,这样的烤制能减少油脂的摄入,隔绝有害的烟雾,烤制出的鱼也分外鲜嫩,吃完加上涮汤,投入鲜菜,又是另一段红红火火的故事。
< class="pgc-img">香茅草烤鱼。图/图虫·创意
>来自云南的香茅草烤鱼,带有傣族的民族风情。选上好罗非鱼,洗净鱼肚后放进香菜、葱姜蒜、辣椒、盐等佐料,用香茅草捆紧鱼肚,木炭小火烘烤,八成熟时,刷上猪油再烤。以此独特手法烤出来的鱼,外酥里嫩、再配合香茅草独有的异香。鱼肉仿佛是用青草编织出的一般,是一种质朴的地道风味。
< class="pgc-img">宜州烤鱼。图/sohu.com
>在广西宜州,烤鱼别有一番酸甜的风味。在烤鱼上细细刷好微甜口感的混合水果酱料,再将宜州酸嘢、酥黄豆、蕨菜、绿豆芽、鱼腥草、韭菜等一系列独特的配菜堆在鱼上,放入烤盘,颜色鲜艳,口味香甜,堪称一桌菜上当之无愧的主角。
< class="pgc-img">烤秋刀鱼。图/视觉中国
>烤秋刀鱼则是另一种质感,如同平淡隽永的电影《秋刀鱼之味》,这道烤鱼,像极了温情。甜、咸、辣、鲜,几种寻常的调味,细细密密地交织在一起,正好烘托出秋刀鱼鲜甜少骨的肉质,最后再点上几滴小青柠汁,是如同日常生活里偶然一瞬间,怦然心动的时刻。
< class="pgc-img">>麻辣香锅,到底是哪的香锅?
麻辣香锅,有点像是干锅的兄弟。同样是肉类与蔬菜搭台唱戏,也同有麻辣鲜香的味道。但其实,香锅的味道少了躁烈,更为醇厚,内容虽形似干锅,却有在干锅之外,大有一番广阔天地。
< class="pgc-img">>不同于干锅以肉为主角,其他蔬菜仅为陪衬的局面,麻辣香锅更是一台白菜萝卜,都可上场的热闹戏台。在麻辣香锅店,菜单上各式肉类与蔬菜豆类应有尽有,有些形态更自由的香锅店里,往往可以看到几排五颜六色的菜种,可以自行称重选取,大有一种梦回成都,在串串冒菜店里尽情挑选的感觉。
< class="pgc-img">>色泽金黄的腐竹是香锅的重要一环,可以充分吸收滋味的孔洞结构让它成了香锅里几十种菜种的桥梁。将选好的肉类、海鲜、丸子肠类、蔬菜菌菇等混合炒制,用腐竹等豆制品牵线搭桥,混合炒制出锅,就成了麻辣鲜美,让人垂涎三尺的“一锅香”。
< class="pgc-img">>细细分说,香锅制作也有门道,锅底要加入更多酱料,大火翻炒,用罗汉果、桂皮等配料让味道更为平和。各类素菜,都要细细过油煸炸,才能更好地与酱汁结合,吃透味道。
麻辣香锅的调味也如同菜品般灵活多变,从麻辣、香辣、微辣到根本不辣的酱香、蒜香等,如同一道渐变的彩虹,任君挑选最适合的那一段。
< class="pgc-img">>也许正是因为多变而温和的调味,有观点认为,麻辣香锅其实是北京人发明的改良菜。毕竟巴蜀地区,菜品丰富,有的是各类火锅、干锅、串串、冒菜、钵钵鸡……把“麻辣”两个字明明白白地顶在头上,口感也不够火爆的麻辣香锅,根本排不上号。而北京流行的大量麻辣香锅店也是这一推论的有力注脚:麻里麻里、拿渡、川成元……都是在北京开遍大街小巷,令食客们耳熟能详的名称。
仔细一想,麻辣香锅兼容并包的气质确实有一种北京菜品的特色,就像源自南京以及河北,却在北京冠名的烤鸭;或是从苏州进京,落地生根的稻香村点心。它们或许来自五湖四海,但最后都被北方的浩荡所同化,为北京美食做了代言。
< class="pgc-img">人头攒动的稻香村。图/视觉中国
>无论麻辣香锅是起源于重庆北碚土家的麻辣鲜香,还是川菜里的火热风情,抑或确实是兼容调和的北京味,确实都代表了一种火热的精神劲儿。
将来自山川湖海的食材,都归于对生活的满满热爱。
吃嘛嘛香,就是生活。
< class="pgc-img">>要来点“微辣”吗?
文/苹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