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的酒店餐饮服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批优秀的品质酒店脱颖而出,合肥最高台迎宾楼便是其中一家。
< class="pgc-img">>最高台迎宾楼开业于2019年,酒店位于瑶海区胜利路58号,隶属于合肥叶氏餐饮有限公司,最高台品牌作为国家五钻级酒家、安徽省十大杰出餐饮品牌,自1992年创立至今,在合肥拥有近三十年的辉煌历史。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迎宾楼自营业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会议、宴会、聚餐的好去处。酒店经营面积达15000平方米,环境高雅,设有12个宴会厅,可同时容纳300余桌宴席、4000人就餐。先后获得“绿色餐饮试点企业”、“消费者满意酒店”“安徽餐饮金徽奖”等荣誉称号。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未来,酒店将立足实际,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酒店服务,争做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打造高标准行业标杆。
1月12日上午,由安徽省商务厅、合肥马拉松组委会指导,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与合肥市马拉松运动协会联合主办的“2023安徽首届‘舌尖上的马拉松’(合肥站)”活动,在中国蜀山马拉松博物馆鸣枪开跑。此次活动以“皖美味道 快乐奔跑”为主题,以“美食+运动=健康”为主线,开展“皖美味道精品美食展、中国团餐TOP100(安徽)代表企业品牌展、大师秀绝活、名厨教做菜、免费喝营养汤、特色美食品鉴”等活动,结合“半程马拉松、男女10公里、亲子欢乐跑”等千人竞技项目,丰富百姓生活,激发市场活力,促进餐饮消费。
< class="pgc-img">>亮点多多 精彩纷呈
我们常说,用味道记住一座城市,用美食传承一方文化,不为繁华易匠心,只为守护舌尖上的乡愁。2023安徽首届“舌尖上的马拉松”,不仅是一场酣畅淋漓的体育盛宴,同时也是一条体验皖美味道的打卡线,让跑友们近距离感受“舌尖上的幸福”。相比往届和其他马拉松比赛,本次赛事在补给保障和比赛环境上都进行了升级,给跑友们呈现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亮点一:80多岁跑马伉俪胡应福、王章敏领跑。为爱而跑,与爱同跑,传递马拉松精神和爱的力量;厨师和服务员“倡议跑”,呼吁广大餐饮人在繁忙工作之余,不忘适量运动。
亮点二:皖美味道精品美食展
终点处的诱惑,不仅有完赛奖牌,更有来自省内多家知名餐饮企业为大家精心设计的美食展。此次参展的企业有:合肥叶氏餐饮有限公司最高台迎宾楼、安徽省不倒翁酒店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市和煦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合肥市披云徽府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合肥仙来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合肥市梅山饭店有限公司、安徽省闲来小叙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叶集饭店)、合肥凯茂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合肥吴山贡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安徽吴记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安徽夏星食品有限公司等11家餐饮食品企业。
这是大赛组委会为每一位参赛者精心奉上的礼物,也是一场展现徽菜美食魅力的赛后“流水席”,让参赛者回味无穷。
< class="pgc-img">>亮点三:中国团餐TOP100(安徽)代表企业品牌展
本着致力于推动绿色餐饮,积极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省内多家品牌团餐企业共同协办了本次大赛,如:蜀王优芙得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合肥黄山大厦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大佳一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安徽润博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安徽天河湖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合肥市泛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合肥市鸿青商务发展有限公司、合肥华宇餐饮有限公司、合肥长快餐饮有限公司、合肥红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10家中国团餐TOP100(安徽)代表企业。另外,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元气森林、安徽青松食品有限公司、合肥陆达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省车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五常市四海米业有限公司、玺糕食品有限公司等餐饮供应链企业也为本次赛事提供了友情赞助支持。
< class="pgc-img">>亮点四:大师秀绝活
为活跃现场氛围,此次活动特邀吉尼斯世界纪录创造者、保持者、中国面点大师吴斌亲临现场,展示面团吹气球、手工蝉翼面等面艺绝活,轰动舞台。
< class="pgc-img">>亮点五:名厨教做菜
邀请中国面点大师吴斌现场教做手工包子和蒸饺等,徽菜名厨周长春教做正宗枞阳菜:纵川生腐烧肉、皖江汆肉煲、蛋黄焗荞麦锅巴等,让广大市民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将烹制的技艺一并带回家。
亮点六:免费喝营养汤
“热汤一碗浮三白,醉里且吟香肉诗”。本次赛事现场,为前来参赛和观赛的市民朋友准备了多种口味的鲜汤,如:合肥吴山贡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的养生鹅汤、安徽吴记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的风味老鸡汤、合肥仙来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特色牛骨汤、安徽省闲来小叙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制作的正宗叶集羊肉汤,市民朋友可以边喝汤边观赛,体会不一样的“美食+运动”赛事。
亮点七:特色美食品鉴
马拉松,不仅是跑者的狂欢,也是城市的盛会。作为全民参与的大众型赛事,城市马拉松的意义远不止于运动本身,而是充分展现城市文明的载体。为了成功举办本届赛事,让所有参赛选手能够充分感受到“快乐开跑、美食相伴”的美好体验,组委会从赛事报名阶段开始,直到比赛日当天,都致力于用最精细化、便捷化、人性化的服务,打造一届有“热”度、有“味”道的舌尖上的马拉松。
安徽夏星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鸡米花、玉米布丁酥、五星鸡块、台式烤肠等,玺糕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蛋仔蒸蛋糕、板栗饼、嘻嘻玛、小米酥等,品类丰富,美味可口。
马拉松赛事是推动全民健身、弘扬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对于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有重要作用。此次举办这场安徽首届“舌尖上的马拉松”更是践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助推我省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源:今日惠州网
游客参观周田村历史文化古迹。
市民在古树公园里休闲健身。
游客在冷杉秋长花海影视基地游玩。
叶挺将军纪念园。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不仅拥有中国传统村落,还有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秋长。而周田村,无疑是秋长最闪亮的明珠。这里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叶挺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滟楼、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育英楼),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会水楼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叶挺将军纪念园亦坐落在这里。
周田村历史悠久,不仅是叶挺将军故里,也是“吉隆坡王”叶亚来故乡、“长征女杰”廖似光故乡,这里是客家人聚集地,具有深厚的红色、华侨、客家等文化基因。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是周田村深厚人文底蕴的主要构成,也是振兴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来源。
时光的流转,加速改变着这个古村的容颜;精神的传承,留住村民心底那份无法割舍的乡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中,曾经旧与新的矛盾、衰与荣的纠缠,都化作了前行力量,这股强大动力引领着村庄进入新时代,并为乡村发展找到融合之道。
将军故里
红色文化印记深
从惠城区进入惠阳辖区,一条叶挺大道开始向人们讲述将军的故事。越靠近周田村,叶挺的印记越明显。当连片厂房车间变成碧绿的山间田野,就能看到一座高高的“将军故里”门牌楼,叶挺将军纪念园就坐落在牌楼道路的尽头。纪念园里有一座叶挺铜像:叶挺将军骑着骏马,左手拿着佩剑,右手准备拔剑杀敌……
将军故里,是周田乡村游最闪亮的一块招牌。1896年9月10日,叶挺出生在周田村一个农民家里。他少年时在周田求学,而后走出周田,戎马一生、铁骨铮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1988年,叶挺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位于周田村的叶挺将军纪念园是国家4A级景区,也是全国唯一全面展示叶挺将军生平事迹的纪念馆(园)。在这里,游客可以找到很多叶挺在周田生活学习的印记。
叶挺故居,是叶挺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腾云学堂,是叶挺求学接受新思想的地方;6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见证了热血青年叶挺告别乡亲,走上救国救民革命道路的情景;更多的故事则在陈列展馆里讲述,399张照片、图画及141件实物,全面展现了叶挺“金戈铁马”的一生。
“人要上行,叶要上挺,挺身而出,拯救中华……”叶挺名字的由来,24岁的讲解员陈婷已不记得讲解了多少次,7年时间她已从实习生成长为五星讲解员,无数游客通过她精彩深情的讲述,更加深入了解了叶挺,也进一步了解周田村。
将军故里,红色文化印记深。在这片革命的沃土上,孕育了以叶挺为代表的大批优秀儿女,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它风景秀丽、古貌犹存,古今建筑风格迥异、交相辉映,围屋与古树如同明珠般散落村中,见证周田村百年沧桑巨变。
距叶挺将军纪念园几百米开外,有一棵苍干虬枝的古樟树,树龄超过600年。据村里老人讲,古樟树下曾是叶挺儿时的乐园,因此该树也被当地人称为“将军樟”。数百年来,古树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一直屹立不倒、枝繁叶茂。在村民们眼中,它已不再是单纯的一棵古树,而是蕴藏了当地历史记忆和精神内涵。2007年,村里把这棵古樟及周边古树所在位置加以改造,建成了古树公园。
从2018年开始,惠阳区以周田村为试点,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融合红色文化基因和文明创建元素,以点连线成面,在全市率先打造出以“叶挺将军纪念园—古树公园—红军小学”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文明示范片。
“一个小小的村庄出了这么多名人,佩服!”市民小慈在古树公园内看到沿路两旁展示的“秋长十九贤”故事,发现其中周田村就有10多人,她啧啧称赞。“秋长十九贤”除了叶挺之外,还包括“长征女杰”廖似光、广东省第一个女共产党员高恬波、革命队伍中的军需先驱叶辅平、辛亥革命先烈叶匡、抗日英烈叶迪……一个个“先烈、先辈、先进”事迹,是周田村红色文化的重要内涵。
观红色经典,忆峥嵘岁月。距古树公园不远处的叶挺红军小学(腾云学校)校园内,叶挺铜像、廖似光铜像、《迎着朝阳》铜像,既提醒人们不忘历史,又昭示青少年阳光向上;“周田十三贤”宣传栏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家乡事、家乡名人;“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宣传栏是为了让孩子们牢记革命精神。
古朴村落
人文厚重底蕴深
红色文化擦亮了周田古村的品牌,也让周田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焕发新生机。来到周田村,更多的游客会发现,青山环绕、绿水长流的周田村还是个古朴秀美之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被时光赋予了深厚的人文色彩。
周田村历史悠久,叶氏家族都熟知这样一个故事。清康熙元年(1662年),41岁的叶特盛和哥哥叶特茂一行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兴宁,迁徙到归善县淡水北面一个小山村,当时村里已有廖氏、李氏等姓氏族人生活,但这一片总体来说还是人烟稀少。为了发展叶氏人口,两兄弟将该村定名为“周田”,取字形字义“向外发展、人口增加”之意。而后,哥哥叶特茂一家向外发展,迁移至周田村附近的沙坑定居,叶特盛一家则留守在周田村,并在此繁衍生息。
叶氏一家充分发挥了客家人勇于开拓、敢于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家业由此不断发展壮大,这从周田村如今仍保留完整的16栋客家围屋就可见一斑。周田村比较知名的客家围屋包括周田老屋、会新楼、瑞狮楼、会源楼、会水楼、碧滟楼、叶挺故居、育英楼等,其中会水楼是叶挺的祖居,碧滟楼由叶亚来出资修建。
除了叶挺,叶亚来也是周田村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更是周田村华侨文化的典型代表。周田村有200年华侨文化史。沙坑叶氏早在十九世纪初就有人远离家乡奔赴南洋谋生。1854年,17岁的周田村青年叶亚来,跟着同乡一起远离家乡去到马来西亚,从做矿工开始,一路艰苦奋斗、不断拼搏进取,最终成为吉隆坡甲必丹,也被称为“吉隆坡王”,是吉隆坡开埠功臣。至今,吉隆坡仍保留“叶亚来街”及他的塑像。
叶亚来等马来西亚华侨致富后不忘桑梓,他们出钱出力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如叶亚来曾经出资重修扩建挺秀书院,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周田村大多数人都在挺秀书院读过书。
在周田,至今还保留着叶亚来故居及其发迹后出资修建的碧滟楼。在南洋成就传奇人生的叶亚来在海外侨胞中影响力很大,每年都有海外侨胞、惠籍客家乡亲等来惠阳寻根问祖。
为加强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打造惠阳华侨文化,促进优秀遗产的活化利用,2019年,惠阳区政府同意将位于周田村的叶亚来故居建设成为“叶亚来主题文化展示馆”。目前该馆已进入布展最后阶段,计划于今年国庆前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乡村治理
“三治”融合育新风
进入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周田村迎来了新一轮发展。
周田辖区面积6.8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民小组,515户、2162人。全村农业占比约90%,主导产业为农家旅游等,年贡献经济收入约2100万元,但人均收入仅约11000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周田村没有急功近利,而是着重于打基础。
“作为将军故里,传承将军精神,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护好青山绿水,用文明的榜样传递正能量。”周田村党总支部书记叶远雄介绍,尽管坐拥好山好水,可在过去40年惠阳改革开放的突飞猛进中,周田村并没有成为富起来的代表,这并不是没有项目到村里,而是几乎所有工业项目都被村里拒绝了。为了保护周田的环境和文化,他们选择走另外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周田村立足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侨乡文化资源优势,探索出以党建为引领,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道路,加快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从2016年起,周田村每年都会选出“周田好人”,已成功举办三届“周田好人”表彰大会,100多名村民获得表彰。通过树立榜样、弘扬文明,大大增进了乡亲们的情感,提高了村民们的素质,为周田村建设提供强大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
这些好人中,有孝老敬亲的典型代表叶月球;有叶运秋、叶锦辉这样组织青年巡查队巡查村子、热心村务的好村民;有勤劳致富、第一个在村里开农家乐解决部分村民就业的叶赋邦;还有热心教育、每年捐资1万元作为村里腾云学校奖教助学金的企业……
“周田好人”叶运秋说,周田一直以来就有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大家乐于做好事就是因为这是周田村人的一种自豪和责任。一个好人带动一群好人,而一群好人可以带动众多民众。如今,“周田好人”升级为“秋长好人”,从行政村到街道办,辐射面更广,精神带动作用也更大。
同时,周田村以“德治”引领治理新风加快形成善治。发动新乡贤、老党员、老干部积极投身到村内各项建设工作当中,充分发挥带头模范作用;组建周田村公益促进会,进一步弘扬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美德。周田村还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践行村民“自治”,以周田村委会作为大网格,下设14个村民小组网格,层层细分压实治理责任,同时实行禁毒、人居环境整治等“多网合一”的网格化治理机制,确保各项治理工作落实到位。
如今,周田村成功入选2019年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农民精神面貌明显改善,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
引文旅产业带村民增收
环境美了,乡风文明了,村民的凝聚力强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叶远雄介绍,周田村党组织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今年1月18日,冷杉秋长花海影视基地举行开园盛典。冷杉秋长花海影视基地位于秋长周田村、官山村交界,基地以农业、教育、飞行科技为产业核心,是一个集四季赏花、果蔬采摘、亲子乐园、飞行体验、美食餐饮、影视摄制基地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产业带动发展,游客越来越多,在这一带经营餐饮、小吃、民宿的村民也笑得合不拢嘴。
这个项目,创新打造“土地+围屋+资金+运营”多元创收、共创共赢的“冷杉模式”。其最大的特色是,项目落地之后,让村民参与进来,个个有事做,以新的产业动能为广大村民增收扩利。村民有了主人翁意识,在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乡村文明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
在周田村,更多关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正在进行。今年5月,周田村委会、党群服务中心乔迁新办公楼,搬进了经过保护修缮后的百年围屋——凤吉楼。
凤吉楼兴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有100多年历史,2012年被评为惠阳区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近些年,因缺少资金修缮,围屋渐渐破败。刚好周田村委会和党群服务中心也需要另觅新办公场所,周田村委会就大胆尝试,从凤吉楼后人手中租赁了这座客家围屋,投入200多万元进行修旧如旧的改造。“当时就想着村委会要发挥带头作用,把这些客家围屋更好地保护利用起来。”叶远雄说,事实上,这两三个月来的确吸引了不少企业前来参观,有的也有意向盘活其他客家围屋。
叶远雄介绍,周田村一共有25处区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围屋有16栋。接下来,周田村将积极谋划,用好铁军精神,活化利用好周田村其他围屋,继续深挖周田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同时通过交通路网改造、污水管网改造、三线落地工程、人居环境治理“擂台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凝聚年轻人对于家乡建设的激情,助力乡村振兴。
文旅产业的引进,百年围屋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实践,带来老屋新生、旅游兴旺等成效,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也让当地村民发生了由内而外的改变,文化自信心越来越强,外面世界的繁华喧嚣,已留不住他们返乡发展的脚步。
“生在周田,我很自豪;在周田干事创业,我有激情。”叶小凡早年在深圳工作,近年回到家乡周田村创业。看到老家从一个单一的农业村庄逐步发展为文旅繁荣的地方,他和家人将老家房子改造成民宿,想在乡村旅游的前景中分一杯羹。他的田间堂民宿,距古树公园、叶亚来故居、碧滟楼、冷杉花海等旅游景点约三五百米,距叶挺将军纪念园不过千米,每到周五,几间房就被订购一空了。
跟叶小凡一样回乡创业的村民还有近10人,他们有的办起了农家乐,有的开起了亲子采摘蔬果园……越来越多村民开始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
图片 本报记者李芳娟
通讯员林作栋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李芳娟
香金群 实习生魏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