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作为中国餐饮业中最大的单品,俨然已经成了现代人的续命神器;
世上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沸腾的火锅,是世上最深刻的包容,羊肉片、毛肚、鸭血、虾滑、青菜、鱼丸等等,只要你能想到的食材,只需放进火锅里加热滚煮,美味即刻而来。
< class="pgc-img">>据统计,去年火锅业的总收入占整个餐饮市场收入的20.6%。NCBD(餐宝典)预计,2020年中国火锅市场总收入将超过万亿元。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很多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餐饮行业,损失惨重,或许将成为中国商业生态的重要分界点。
YQ的爆发,不仅直接改变了大众用户的消费习惯,也指出了各大行业的发展方向。
在社会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有些品牌却逆流而上,一跃成为当下创业的风口,它就是——锅圈食汇一站式火锅烧烤食材超市。
壹
今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各行业都迎来了不少困难,但也看到特殊背景下催生了“宅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到家服务和懒人产品将成为两大核心增长板块。
对于餐饮行业而言,传统的“到店”模式正在向“到家”模式分流转化,由“家庭餐桌”所支撑起的餐饮零售市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家庭餐桌”的最大切品类入口,就是火锅食材。
在家吃对食材卫生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候能在一家店“一站式”配齐所需食材,来顿热腾腾的火锅,何乐而不为。
< class="pgc-img">>忽如一夜春风来,小区外,商场旁,各式各样的“火锅食材超市”冒了出来。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火锅超市算得上是新鲜事物,但美食当前,琳琅满目,自然乐于尝试。
相比商超和菜市场食材种类单一、离家远、价格贵等诸多劣势,“国民火锅”品牌锅圈食汇因其品类齐全、口感好、购买方便等诸多因素,成为了周边居民采购火锅烧烤食材的第一选择。
在火锅食材零售的赛道中,成立仅三年的锅圈,如今已经在全国24个省/直辖市,327个地级市完成了超5000家门店的布局,目前覆盖了超1.3亿家庭消费者。
要知道,截止到今年3月底,麦当劳在中国的门店有3500家。
2020年7月30日,锅圈食汇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C轮融资,这是锅圈食汇继2019年8月A轮融资以来完成的第四笔融资。
至此,锅圈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完成了4笔累计10亿人民币的融资。
< class="pgc-img">>贰
在家吃火锅,能不香吗?
一家人或者同事朋友聚在一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唱着小歌,吃着火锅,尽情的欢声笑语,醉了累了就可以直接躺着休息,多惬意啊!
2020年国人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从之前的“到店吃”变为“在家吃”。
< class="pgc-img">>连“到店”巨头海底捞也在不断试水火锅“到家”零售模式,今年3月,海底捞推出半成品菜品牌试水线上零售,11月,海底捞在北京开设了“食材自提店”,被业内普遍认为是正式跟进火锅食材零售市场。
从锅圈的高速扩张增长,到海底捞的跟进入局,无疑说明了火锅零售广阔的市场前景。
火锅,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一直在国内的消费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占领了餐饮行业总营业额的1/5。《2019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显示,2018年,全国火锅业总收入8757亿元,预计将在2020年超万亿元。
< class="pgc-img">>但不得不说,大部分品牌门店的人均消费水平并不低,部分接近甚至高出100元,并且各个火锅品牌的主流消费群体仍然以80后、90后等年轻消费群体为主。
今年又因大环境影响,在家吃火锅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重庆人3天点了1万单火锅外卖”的新闻一度刷屏。与此同时,火锅食材超市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俨然成了新的风口。
如今虽有不少竞争对手开始入局,但锅圈已经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赛道里隐秘狂奔了数年,稳稳占据了第一的位置。
叁
锅圈食汇是锅圈供应链(上海)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成立于2017年,为国内知名的火锅烧烤食材连锁便利超市。
< class="pgc-img">>杨明超,锅圈食汇创始人,也曾是小板凳火锅创始人。
2017年1月6日,在郑州市福元路,这个后来被杨明超称为“福地”的地方,锅圈食汇(下文简称锅圈)开出了第一家门店。
杨明超自己也不会想到,3年多后的今天,锅圈门店数量已超过5000家,硬生生开辟出了一条新赛道。
在整个赛道上,锅圈是最早起步的一批。彼时,火锅食材超市还是一个“新物种”,大部分人闻所未闻,全国范围内,仅有邹立国等少数区域品牌。因而锅圈横空出世后,向省外开疆拓土基本没遇到什么阻力,颇为顺利。
2015年1月,河南锅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立;2017年1月,锅圈食汇的首家线下门店在郑州开业;2019年,锅圈在上海设立新总部,并成立锅圈供应链(上海)有限公司。
经过3年的发展,锅圈食汇在今年1月6日门店数突破1700家;此后的扩张速度堪称“疯狂”,到10月份已经突破了5000家——这意味着在过去的9个月,锅圈食汇平均每天开店12.2家。
不得不说,锅圈食汇的快速发展正是解决了消费者对火锅和烧烤制作过程的简单化、便捷性诉求,其从食材到配料再到用品用具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让每一个人都能做出地道的火锅和烧烤,并且得到了“五分钟吃上饭”的快捷消费体验。
如今,锅圈食汇作为这条赛道的领跑者,俨然已成为“国民火锅”的代名词,正在向成为一个国民级的新品牌迈进。
< class="pgc-img">>肆
作为一站式火锅食材连锁超市的明星企业,锅圈的飞速发展,靠的是什么呢?
1、供应链是核心壁垒;
在餐饮行业,供应链是企业竞争的核心。目前锅圈合作的上游供应链ODM近500家,其中上市合作企业30多家,拥有200多名买手。在全国拥有10大仓储中心,形成了冷藏、冷冻、常温等多规格标准化的高效的仓储物流配送体系。
2、产品竞争力强;
目前,锅圈食汇的产品累计有12大品类、独立研发超过400个极具性价比的SKU,每款产品都直接对接的上游厂家,不仅生产可控,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品成本。
3、数字化管理升级;
2019年6月,锅圈斥资4000万建立了一个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云信息中心平台。锅圈数字化智能管理的升级,不仅实现了5000家门店,协同、高效、低成本的运营,而且锅圈利用云信息平台,分析和掌握了门店用户的消费习惯,有了更好的参考依据。
4、资本实力加码;
锅圈食汇一年时间已完成累计融资额近10亿人民币,如此迅速的融资节奏这两年在创投圈并不多见。
值得一提的是,尤其是今年请岳云鹏代言,锅圈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 class="pgc-img">>对于消费者来说,锅圈食汇一站式火锅烧烤食材超市,从食材到锅底、蘸料一应俱全,生鲜食材包装干净整洁,品质有保证,即买即吃,价格亲民,购买方便,非常符合当下盛行的“懒人经济”。
对于创业者来说,火锅烧烤食材消费是刚需,冬天吃火锅,夏天吃烧烤,全年无淡季,客流量大,营业额有保障。在这种市场趋势下,锅圈食汇成为了2020年热门创业项目之一。
在资本的繁华簇拥之下,具体到商业个体,华服之下的虱子始终存在。
但是,对于已经领先一步的锅圈食汇来说,如何坚持“利他主义”,体现对合作伙伴的个体关照,推动生鲜行业的精细化,似乎更具有长期意义。
时间积累就是最大的壁垒,不断的资本加持就是最大的认可。于锅圈来说,最重要的是继续煮好这一盆火锅。
< class="pgc-img">>参考资料:
36氪《火锅走向新零售,锅圈3年突围成黑马》、
投资界《3年开出超5000家门店,锅圈凭什么?》、
大众新闻《锅圈食汇成“国民火锅”,背后软硬实力大揭秘》、
锌财经《四年开店3600家,一家火锅食材店的逆势疯长生意经》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新消费星球
“盐豉辛辣发滋味,佐以芫荽郁青青。不尝此味已经月,入口脆滑如欲噎。”对于火锅,民国作家顾随是这样形容的。
到了现在,火锅从一种“珍稀品”变成了一种“疗愈品”。如果说有什么能够抵抗一个冬天的寒冷,那么火锅一定榜上有名。火锅一直是消费者的心头好,尤其是近几年,这种偏爱更为“明目张胆”。
美团发布的《2021年国庆黄金周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今年国庆期间,一线城市火锅品类订单量环比节前均实现上涨,广州火锅订单量增长78%、深圳火锅订单量增长65%、上海火锅订单量增长34%、北京火锅订单量增长26%。
消费量的增长,也让越来越多的火锅品牌成为新秀,被各大投资机构关注。
VCPE扶持火锅“新贵”
火锅对资本的吸引力,和对食客的吸引力一样诱人。
2020年以来,火锅店、火锅食材超市、自热火锅和火锅底料等成为热门赛道。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1-9月中旬火锅企业注册量达50762家。
据《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火锅的市场规模近6000亿元,门店近60万家。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也显示,预计2021年,火锅市场规模将达到5218亿元。资本纷纷进入火锅市场,也正是看到了火锅背后的千亿级市场。
据公开数据不完全整理,近半年来,近30亿元涌入火锅行业,火锅行业上下游企业接连融资,背后不乏IDG资本、字节跳动、高榕资本、黑蚁资本等专注消费的一线投资机构:
·今年2月,懒熊火锅宣布A轮融资,投资方为字节跳动、星陀资本和虢盛资本。
·6月底,有消息传出,继去年获得番茄资本近亿元融资后,巴奴火锅即将完成超5亿元新一轮融资
·8月,重庆火锅头部品牌“周师兄”官宣新一轮融资,已于此前完成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黑蚁资本独家投资。
在火锅店这条赛道里摸爬滚打的创业者们,经过不断的尝试,走出了多条“康庄大道”,不仅获取了消费者的认可,同时也让资本看到了这条赛道的可能性,创业者们讲的故事也让多数的投资者停驻。
以VC圈里炽手可热的项目巴奴火锅为例,在现在还未确定的新一轮融资中,巴奴火锅的货值已经达到了约150亿人民币的量级。
火锅新贵频出,越来越多的“巴奴火锅”让资本眼花缭乱,但这场看上去杀疯了的“好前景”,真的能够为投资机构们带来惊喜吗?
网红火锅遍地长红却难?
如果说以前以四川火锅为代表的品牌是齐头并进、相安无事的话,那么现在的火锅,则是因为种类繁多,不得不迎头“厮杀”。热辣的红汤背后谁都想进来分杯羹,新贵也不断翻腾涌出。曾经红火的“麻辣空间”“小肥羊”“德庄”等连锁火锅也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盛况”,热度也一降再降。虽说新晋品牌、网红餐饮在短时间内吸引不少热度,但想走得更稳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举例火锅代表的头部玩家来说,今年2月16日,海底捞股价达到了85.80港元/股的历史最高点,市值超过4500亿港元。截至2021年10月15月,海底捞目前开盘价为29.5港元/股,目前总市值为1610亿港元,较年初市值蒸发近3000亿港元。
除了海底捞之外,呷哺呷哺决定在今年关闭约200家亏损门店,并且在今年内不再拓展新的门店。除了头部玩家之外,一些新晋火锅品牌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似乎遇到一些问题,新消费星球为大家总结了三点:
一、看重营销,排队打卡是标配
想进入网红火锅店,必不可少的一道坎就是“排队”,尤其到了周末,凡是稍有名气的火锅店门口都坐了好多人在等位置,就拿海底捞火锅来说,名气最盛的时候,不排个四五个小时是很难吃到的。
再有像“贤合庄”“上上谦”这样的明星火锅店,更是自带热点,新店开业的前几天,动辄就会有几个小时的长队...明星陈赫在四川的“贤合庄”刚开业的时候,生意异常火爆,甚至有网友吐槽下午4点排到晚上12点,等了8个小时才吃到饭。
但这种火爆却不是长青,在快消费时代,能为一顿火锅排队几小时的人有,却不多。网红火锅店的长队,也终会“变短”,当消费者的新鲜感过去了,靠明星、网红营销的新贵们,翻台率一减再减,自然无法长远。
二、直营与加盟,哪一种都不是完美之计
众所周知,直营和加盟是近年来新消费品牌们常用的两种扩张模式。确实,这两种模式都为品牌们带来了新机遇,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论是直营还是加盟,都为新贵品牌们带来了较大的经营压力,尤其是到了后期。
8月24日,海底捞火锅发布财年中报,根据财报,海底捞餐厅总数已从2020年年底的1298家增至今年上半年的1597家,但平均翻台率下滑严重,这本是海底捞最为强势的经营指标。截至今年6月底,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为3次/天,而2019年为4.8次/天。
一边是疯狂的开店,一边却是利润的下降: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拥有人应占利润为9452.9万元,相比去年同期扭亏为盈,但利润率不足1%。而2019年同期,海底捞的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为9.1亿元,差距悬殊。
开店扩张背后,不仅带来了相关支出增加、净利的下降,也使得海底捞曾经引以为傲的翻台率一降再降。
图源:投资时报
直营带来进退两难的窘境,加盟这种“拉队友”的模式,可能会因高额加盟费影响扩张速度。
郑恺开的“火凤祥鲜货火锅”就是代表之一。据新消费星球了解,要想开一家火凤祥加盟店,空间大约在300平方米左右,然后交纳35万元加盟费、5万元保证金,再与总部签订合同。显而易见,这样高额的加盟费,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了阻碍品牌扩张的一座大山。
而绝大部分的明星火锅店,都是打着“明星”的名号走红,无论是粉丝们抱着支持自家偶像的心态,还是普通顾客本着信任明星的好感来到火锅店,都冲着这股子“新鲜感”。而新鲜感过后,后续如何维持高热度也难。
三、在食品安全上接连翻车
食品安全一直是餐饮行业避不开的一条标准,尤其是伴随着如今的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对于新兴食品品牌的安全性要求也就会更高。
但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依旧有不少的网红火锅店活跃在“被警告”的第一线,密集开店的背后,火锅业态已成为食安事件频发的重灾区:
今年8月,由明星郑恺经营的“火凤祥”火锅因存在食材过期变质、后厨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被浙江省、市两级市监局约谈。
9月初,据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空间站》报道,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任务2216批次,其中不合格样品12批次,其中,今日炊牛牛肉火锅、大渝火锅等网红火锅店因餐饮具抽检不达标被点名。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1-9月中旬火锅企业注册量达50762家。与之相对应的是,今年上半年,火锅品类的食材过期、后厨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频发,涉及火凤祥、贤合庄、辣斗辣等多个品牌,涉事门店数量达20余家。
逃不开的食品安全,是评判一个火锅品牌好坏的最后底牌。一个火锅品牌借助网红营销火起来简单,但要真正立稳脚跟,还是要扎实做好自身质量。
褪去网红外衣,火锅新贵们该如何发展?
翻腾的火锅红海,有着无数的机遇,但这个宽阔的赛道,也充满着不少的变数。
日渐增长的火锅店数量,也逐渐让这个赛道“内卷”起来。川菜火锅、鱿鱼火锅、黄喉火锅来搅局,品类天花板越来越高;火锅店搬到公园、博物馆里,“造景式”火锅群雄并起......在火锅同质化显现的现在,越来越多的火锅品牌需要更重视创新。
一个成功的火锅品牌,外界看的不是初期的火爆,而是还是长期的稳健发展以及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口碑效果。如何去做好,这也是众多火锅品牌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资本是把双刃剑,正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所表示的那样: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就怕赛道过热,导致估值偏高。而在这个翻滚的红汤里,真正留住的还是那些稳定的,能够经受住时间拷问的品牌。而现在正风靡的火锅新贵们,真正要做的还是依靠自身软硬实力的厚积薄发,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大放异彩。
湃财讯
3月30日,呷哺集团方面对外宣布,集团第二管理总部已落户上海闵行区,并逐步启动万名员工招聘计划。
呷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总部的市场营销、门店开发、营运管理、产品研发等部门人员已向上海转移,未来三年的工作重心将向南发展。据了解,呷哺集团旗下高端火锅品牌“湊湊”的主力团队早先已登陆上海。
在此前的2021年业绩说明会上,呷哺集团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贺光启表示,未来三年,呷哺集团计划新开800家门店,其中呷哺呷哺新增500家门店,湊湊每年新增300家门店。
据初步统计,扩张计划将为社会带来至少2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目前,呷哺集团的员工数近3万名。(澎湃新闻记者 汪琦雯)
责任编辑:汪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