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越来越热,人体水分流失加速,所以更容易渴,水分摄入量也要更高。
对于孩子们来说,最盼望的就是家长能够给自己买上一瓶冰镇饮料了,一口下肚,透心凉爽。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了,自然不会吝啬饮料那么一点支出。
但问题在于,有些饮料并不适合孩子,夏天到了,最好让孩子把这些饮料“拉黑”,才不会影响健康和发育哦。
1、街边奶茶
最近几年,街头奶茶店开得火热,很多人都喜欢在逛街时买上一杯奶茶边走边喝,更有很多卖点各不相同的网红奶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但对于孩子来说,奶茶可不是什么健康饮料,甚至反而会对身体发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奶茶中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有很高的致癌风险,而且奶茶中含糖量、脂肪含量都是非常高的,孩子经常喝奶茶会容易长胖,容易蛀牙,智力发育也会受影响。
2、碳酸饮料
诸如雪碧、可乐等碳酸饮料一向是夏日冷饮的主角,冰冰凉凉再加上碳酸饮料的刺激感,小孩子很难抵挡这种诱惑。
但是碳酸饮料着实害处良多,与奶茶一样,其中的糖含量也是非常高的,而且碳酸本身就会容易腐蚀孩子的牙齿,影响钙吸收。
如果是可乐的话,其中还含有大量咖啡因成分,非常不适合小孩子饮用。
3、“鲜榨果汁”
这里的“鲜榨果汁”,其实是要打引号的,因为虽然每个商家都宣称自己的果汁是新鲜水果、新鲜榨取的,可却都会加水加糖,而且水果也未必新鲜。
没办法,成本使然,追逐利益是人类的天性,过期水果当然要比新鲜水果便宜,糖和水当然要比水果便宜。
对于孩子来说,这些“鲜榨果汁”也不过是成分可疑的糖水,还是不喝为好。
需要注意的是,“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这些饮料不适合孩子,可也不是什么毒药,不是说一口都喝不得。
如果孩子着实喜欢,那么偶尔给孩子喝一点解解馋倒也无妨,只是不能多喝常喝罢了。
夏日炎炎,家长其实给孩子喝温开水就是最好的了,解渴又健康。
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自己给孩子榨些真正的纯果汁,或是炖些绿豆汤、银耳莲子汤、红豆薏米汤等等,又好喝又有营养。
祝愿孩子们都能顺利度夏,健康成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 style="">两年,我平均每年要喝100杯左右的奶茶或咖啡。
我在想,现在社会为什么这么流行喝奶茶?哪怕奶茶不健康,甚至影响减肥大计,但还是总忍不住想要来一杯。
我在《小红书社会学》里说过,社会学看世界最基本的视角就是:从社会阶层看问题。
但是,奶茶消费也不贵,还能彰显社会阶层?
奶茶确实与社会阶层有关,倒不是像其他炫耀性消费一样,彰显或者伪装社会阶层,而是凸显的是社会阶层的流动及固化。
1、奶茶的流行:从社会流动到阶层固化
深圳这个城市是研究奶茶社会学最好的城市,因为深圳年轻人多、社会阶层流动性高。
网上甚至流传一个段子“人体内70%是水,而深圳人体内,70%是奶茶”。
在一个阶层固定的社会,一个人饮品习惯,大概率是因为家庭习惯。比如家里爱喝茶,这个人就容易养成爱喝茶的习惯。
饮品也是区隔社会阶层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比如日本武士阶层没落之后,特别喜欢用复杂的茶道仪式与社会底层区分。
而且流行常常是在同一个阶层里流行,跨阶层模仿只会被认为是僭越,轻则被嘲笑,重则要被刑罚。
只有在一个高速流动的社会,下层社会才会喜欢模仿上层社会的生活习惯,流行才会“破圈”。
模仿,一开始常常是出于社会阶层的伪装和融入新阶层学习,后来逐渐养成习惯,真的爱上,甚至是上瘾,典型比如改革开放后,中产阶级热衷于咖啡。
高社会阶层的饮品,真正的喜欢上,甚至成为习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适应,否则大部分饮品。
比如茶、咖啡、红酒,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开始都不好喝,因为他们是苦的,所以才会出现往茶、咖啡里加奶和糖,红酒兑雪碧,威士忌兑红茶。
而奶茶的出现,是因为社会阶层有流动,但更因为社会阶层在固化。
深圳其实大部分人的“出身”并不好,很多都是小镇做题家,甚至从村里来的铁蛋和翠花。
因为,他们大部分并没有从小养成的饮品文化(潮汕除外),对于喝茶和喝咖啡,喝不出好坏,甚至本能里觉得并不好喝,甚至是难喝(比如美式或意式浓缩)。
但是他们来到大城市成为中产阶级后,又需要饮品文化,尤其是社交需要,所以奶茶和奶咖走红。
因为糖和奶,能提供热量,而人类,尤其中国人,5000年历史,能获得能量满足的日子,不过三四十年。对于热量的渴望,被刻在了基因里,所以相对纯茶和美式,奶茶奶咖一喝就容易爱上。
所以,为了迎合中产的这种口味倾向,饮品行业出现了一句流行语叫“咖啡奶茶化,奶茶粥化”。
瑞幸就是靠着生椰拿铁这一爆款打败了大部分逼格更高的咖啡,在三四线城市这种没有深厚饮品文化的地方尤其如此。
社会高速流动时期,人们更喜欢通过学习适合新阶层身份,比如十几年前白领热衷于手里拿一杯星巴克,或者为了伪装中产小资,学习和研究咖啡。
如今社会阶层逐渐固化,而且星巴克已经失去了阶层伪装的功能,上层阶级也不是靠一杯饮品可以伪装的,于是大家不装了,就选择了更适合自己口味的奶茶。
既然不能和上比,于是同阶层开始比,于是中产内部形成了饮品鄙视链,典型如咖啡鄙视链。
2、奶茶的符号消费:从轻社交到社交货币
但是光靠甜甜的口感,奶茶很难火起来。因为,以《消费社会》作者鲍德里亚为代表的社会学家认为,消费社会人们对商品的消费,符号价值大于使用价值。
而奶茶的符号价值,最主要来自于社交,包括线下轻社交场景和线上社交货币。
线下社交场景,在深圳尤其明显,因为深圳年轻人多,没有家庭,于是社交成为对抗孤独的刚需,尤其对于女生来说。
有空了小姐妹们约起喝个奶茶,聊聊天,自拍一下,发个朋友圈。
便捷(奶茶店多在地铁便捷的购物中心),环境好(网红装修),轻松(相比约客户喝咖啡谈事情),廉价(相比动辄几百元的聚餐),快乐(热量和情感的双重满足)。
因此,奶茶的社交是一种年轻人喜欢的轻社交。
刚才说到发朋友圈,就是奶茶社交货币的功能之一。
这里的社交货币,就是喝某种别人难以喝到的某种奶茶,能在社交媒体获得关注的情况。
比如排队几小时喝茶颜悦色,或者朋友圈晒出朋友高铁人肉从长沙外地茶颜悦色,以及野翠山千元一杯的奶茶。
社交货币,需要奶茶具有稀缺性,但是奶茶店一旦火了,资本注入,迅速开店,社交货币属性就会消失(比如最早的时候喜茶都要排队几小时,还有黄牛代购)。
于是奶茶店开始推各种联名款,最成功的是瑞幸和茅台以及喜茶和奢侈品品牌fendi的联名。
这其实折射的,还是社会阶层的固化。
靠个人奋斗(社会流动)已经不太可能买茅台喝fendi了,但是花一杯奶茶钱,可以小小的满足一下虚荣心。
其实日本曾经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就经济低迷之后,年轻人热衷排队几小时为了吃一碗拉面。
低欲望社会,相比想要买房结婚生子大事,年轻人更喜欢奶茶带来的“小确幸”。
这说明现在中国和当年日本一样,进入了M型社会,也就是中产阶级正在的消失。
高端客户追求极致体验感。中产及以下的客户,性价比是王道。所以才会出现豪宅奢侈品热销和拼多多做大。
所以才会流行说:不是XX买不起,而是XX更有性价比。
3、奶茶的话语政治学:从减肥绊脚石到健康饮品
根据福柯的理论,现代社会的控制机制主要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典型比如“瘦就是美”的父权制审美话语,让广大女性集体疯狂减肥。
奶茶营销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就是减肥话语,尤其奶茶的受众主要是女性。所以,奶茶必须寻找其他话语来对抗或者融合减肥话语,于是奶茶找到了“健康话语”。
奶茶的健康话语,一开始表现在果茶的推出,果茶不加奶,而且新鲜水果很直观的关联健康。
听商业地产的朋友说,混果汁以前不温不火,但是疫情之后,随着大家对健康的关注,迅速走红,然后资本注入,迅速遍地开店。
同样,靠着水果走红的还有富二代在十亩地开的野翠山,后来卖给喜茶,变现了几个亿。
奶茶为了获得健康话语,推出0糖,0卡糖(代糖),0脂。并强调水果的营养以及食材的新鲜(鲜果鲜奶)。
此外,还结合中国特色文化,有专门主打姨妈茶(如姜大力)、养生茶(如东坡养养茶)、中医茶(如开了个方子),把奶茶和养生结合,获得健康话语。
结语
当然,奶茶的火热,还和这一代人年轻人的成长经历及怀旧,比如第一代喝酸奶长大的习惯以及青春期学校门口的珍珠奶茶等等相关。
>>姐好,喜欢喝含糖饮料(包括奶茶),我会长胖或得糖尿病吗?
斌姐答疑
相信大家之前看过一篇新闻报道:
广州29岁女生林小姐出现口干腹痛头晕等症状,多脏器出现衰竭,送医院后被确诊为爆发型糖尿病并送进了ICU。医生称,她入院前几天曾喝十几支甜饮料,平日常喝奶茶。
该事件一时之间冲上了微博热搜,引发热议。
< class="pgc-img">>糖尿病和喝含糖饮料到底有没有关系?
经常喝含糖饮料是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的诱因,至于是否一定会患病,取决于你的基因、摄入量以及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过有关成人和儿童糖摄入的指南,其中强烈推荐人们终生限制游离糖的摄入量。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建议把游离糖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最好能进一步限制在5%以下。
< class="pgc-img">>5%~10%的糖究竟有多少?
以成年男子一般每天饮食摄入2000大卡能量为例来计算,占总能量的10%则为200千卡,换算成克数为50克糖,而最佳状态5%以下就是低于25克糖。
一听可口可乐含糖35克,一瓶500毫升的芬达含糖27.9克,而大部分市售甜饮料的含糖量都在8%~12%之间,喝一瓶就很容易超量。奶茶的含糖量就更可怕了,一杯500毫升的奶茶,含糖量最高的达到100多克,最少的也有40多克。
所以,该怎么做,你懂的!
< class="pgc-img">>喝“0蔗糖”的甜饮料可以吗?
用代糖来代替游离糖,缺乏证据来证明它们对人体的各种慢性病能起到预防效果。只是单从甜味剂的特性来看,它本身的热量很少,不会升高血糖水平。
很多人长期食用代糖食品其实是不对的,代糖食品只是帮助糖尿病人或者健康人群戒掉过量甜食、控制能量摄入的一个过渡,切不可作为长期摄入的甜食「替代品」。
正如研究所说,人工代糖虽然暂时欺骗了你的味觉,满足感官需求,却调戏了固有的胰岛素作用机制,从而带来肥胖和糖尿病的隐患。
< class="pgc-img">>哪些不经意的小习惯是戒糖大敌?
日常餐桌上的“隐形糖”很容易被忽视,稍不小心,吃进来糖的数量十分可观。
比如说:很多人喝粥要放糖;喝咖啡要加糖;银耳汤要用冰糖煮;梨汤要用冰糖炖;吃粽子要加蜂蜜;汤圆里面也有糖;拌凉菜为了中和醋的酸味常常放点糖;红烧菜为了增鲜提色要放点糖(比如一份红烧肉含糖40~50克,无锡排骨含糖75克,红烧鱼、鱼香肉丝等含糖25~30克);糖醋类的菜放糖的数量相当可观,如果是荔枝肉之类浓甜菜肴,其中的含糖量可能高达15%。
你平时喜欢喝含糖饮料吗?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作者简介:儿童营养师王斌,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国家高级营养讲师。擅于将医学与现代营养知识相结合,专注于母婴营养健康领域,手把手教你科学喂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