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
作者:张正贵(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编剧)
4月17日傍晚,我在书桌前写东西,不知何故,突然想与杜近芳先生通个电话。拨通电话后,得知先生精神好转,随即与她视频。手机屏中的杜先生面容浮肿憔悴,斜躺在病床上,看见我后有点激动,嘴里发出我始终没听懂的声音。为了不让老人家太劳累,我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就挂了。谁料,这短暂的一面竟成永诀!几个小时之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粹京剧奋斗一生并取得辉煌卓越成就的杜近芳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悲痛难抑,提笔写道:“梨园失泰斗艺魂永驻素贞望断香君情,杜鹃泣近芳后学承志英台哭祭瑶环心。”
杜近芳资料图片
杜近芳幼承家学,转益多师,12岁拜在京剧“四大名旦”的老师、被誉为“通天教主”的王瑶卿门下,深得王师真传。16岁的她就与京剧“四大须生”中的谭富英、杨宝森两位巨擘生旦谐唱,同台献艺。17岁就已经自行挑班,挂头牌领衔,遍演大江南北,广受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杜近芳拜京剧大师梅兰芳为师,艺事大进,成为梅派艺术的主要传人。加入国家级京剧院团后,她塑造出的《白蛇传》中的“白素贞”、《谢瑶环》中的“谢瑶环”、《柳荫记》中的“祝英台”、《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白毛女》中的“喜儿”、《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等多个艺术形象,光彩夺目,家喻户晓。她曾荣获第二届“金唱片奖”,文化部授予的“第三届造型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她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并称为中国京剧院(现国家京剧院)的“李、袁、叶、杜”四大头牌,是国家京剧院的开院元勋和艺术风格的奠基者之一。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的杜近芳在八十余载的艺术生涯中,善于继承、精于借鉴、勇于创新,创演了几十部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和整理改编传统戏,塑造了大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舞台艺术形象,形成了鲜明的、独树一帜的具有古典美、时代感和凸显女性美特点的“杜氏”表演艺术风格,委婉幽柔,端庄雅气,清新别致,性格鲜明,大大丰富了旦角表演艺术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拓展了京剧的表现领域,促进和影响了京剧乃至其他戏曲剧种的创新变化,为戏曲、京剧艺术的继承发展和推陈出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杜近芳曾多次作为中国艺术团的主要成员,出访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55年,她在西欧演出的《白蛇传·断桥》引起轰动,并应邀在英国伦敦拍摄了《霸王别姬》舞台电影片。1956年,她在拉美四国演出的《霸王别姬》中“虞姬”的角色被当地媒体誉为“东方皇后”。1957年,她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荣获两枚金质奖章和一枚银质奖章。1960年,她访演美洲四国时,亲身见证了我国与古巴建交。她曾担任对外友协理事和中拉友协、中日友协、中法友协、中古友协理事,为推动中国京剧艺术走向世界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六年前,我开始与杜先生合作她的口述自传。2019年,30余万字、200余幅图片的《杜近芳口述实录》历时五载,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著作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杜先生对京剧艺术独到而深刻、博学而专精的剖析与理解,让人如入宝山、大开眼界。近距离的接触又让我感到杜先生是一位极其纯粹的艺术大家,充满了真性情、热衷肠,疾恶如仇而又童心未泯。几年来,她娓娓道出的八十余载人生与事业、生命与艺术、个人与国家的际遇历程,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我。
这两年,杜先生长期住院,又适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们只能通过视频或电话联系。就在我为她撰著的《国韵瑰宝·杜近芳卷》进入最后出版程序之际,杜先生病情急转直下。我赶紧给书的小样拍照,并通过微信发给她。杜先生认认真真地看了两遍,与我通话时止不住地抽泣,哽咽地说:“感谢您,有了这两本书,我死可瞑目矣!”
王门立雪,英灵随鹤,凌霄邀演白毛女;薪继梅韵,懿德化风,人间长歌娘子军。4月23日,首都各界人士在八宝山告别了这位京剧大师。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3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正值小寒时节,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又有什么美食,比热腾腾的火锅更能驱散当下的彻骨严寒呢?今天就来聊聊火锅~
火锅or暖锅?
要聊火锅,先得理清基本概念。根据中国人的认知,即烫即食的称“火锅”,事先将所有食材在锅内一并炖煮完成的称“暖锅”。根据这一标准,重庆火锅、北京涮羊肉、潮汕牛肉火锅、瑞士奶酪火锅等属于火锅类;而上海“全家福”、日本相扑锅、法国牛肉暖锅、英国兰开夏郡火锅等实为暖锅类。
< class="pgc-img">瑞士奶酪火锅(fondue)
>但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兼具二者之长的种类,即先以暖锅形式烧好一部分需慢炖的食材,再以火锅形式迅速涮烫易熟食材,例如日本寿喜烧和广东猪肚鸡锅,甚至鸡公煲等。如此则难以划定火锅与暖锅的界限,为免纠缠不清,以下借用日本人的叫法,一并论之,统称“锅物”。
< class="pgc-img">>以上论述,恰能回答袁枚在《随园食单·戒单》中关于“戒火锅”的观点。袁氏认为火锅有如下缺点:“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问哉?”显然,当时的“火锅”更贴近我们如今的“暖锅”。
所以,为解决“一例以火逼之”的缺陷,应当“因锅制宜”,火锅则随时调节涮烫时间,暖锅则根据食材特性而先后入锅。日本美食家北大路鲁山人更认为:“每个轮回的材料基本吃完后再进入下个轮次,以保证到最后也能吃到不同材料的鲜味。”
尽管我无法暂同北大路对于其他菜系的无端批判,但他在和食鉴赏上确有真材实学。他曾如此评论锅物的魅力:“从点火到结束、从材料选配到食用,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动手、把握,一切都是具体而生动的。”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为锅物这种源于家庭和乡土的食物,增添了无限的变化、乐趣与人情味。
既然日本的国宝级美食家把锅物说得如此乐趣无穷,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日本有哪些值得一尝的锅物种类吧~
寿喜烧:引领维新的牛肉锅
要说日本最著名的锅物,非寿喜烧莫属。将切得极薄的雪花牛肉片浸入沸腾的鲜甜汤汁中,轻涮几下,将将烫熟便可捞出,蘸上生蛋液后趁热吃下,这是让人无法拒绝的极致肉食体验。白菜、豆腐、大葱等蔬菜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为汤汁带来了更温润的甘甜滋味。
< class="pgc-img">>听来吉祥的“寿喜烧”实为音译,意为“锄烧”,来自过去农民在劳作中,用铁锄代替锅具来烹煮牛肉与蔬菜的方法。由于寿喜烧在过去主要以鸡肉和蔬菜制作,故又称“鸡素烧”。寿喜烧还有个简洁易懂的名字叫“牛锅”,即牛肉火锅。
< class="pgc-img">>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日本人都认为兽肉是污秽的下贱食物,仅有一些入药的野味可供食用。明治维新时,福泽喻吉认为饮食习惯是导致日本人体力不及西方的关键因素,于是在天皇的支持下,肉食终于公开解禁。对于当时的日本人,血淋淋的牛排实在太过重口,因此牛肉火锅迅速风靡开来。
< class="pgc-img">>但事实上,在此之前,日本便已有了类似做法。福泽喻吉在自传中就提到学生时期在大阪吃牛肉火锅的事,不过这类馆子在当时是最低档的店,只有社会边缘人和崇尚西学的学生才会去。牛肉的解禁,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在天皇像模像样地下旨食肉以前,“逍遥法外”的乡村人民早已开始享受牛肉的美味了。
涮涮锅:跟我念,“涮(shabu)涮(shabu)”
涮涮锅或许是和中国火锅最为类似的日式锅物,它比其他锅物具有更强的即食性。由于整体食用方法类似,加之同样以牛肉最受欢迎,涮涮锅与寿喜烧常混淆不清,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大抵是寿喜烧甜、涮涮锅咸。
< class="pgc-img">>“涮涮锅”来源于食物在锅中沸腾翻滚的声音,该名称最早由大阪名店“スエヒロ”发明,这家建于明治43年的老铺还注册了“涮涮锅”的专利。不过就像邦迪、席梦思、可丽饼等品牌名一样,早就没人在乎这所谓专利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关东煮:温暖人心的田头美乐
日本便利店罗森将这种有些类似串串香的东京小吃率先引进中国,当时用的名字是“熬点”,既表明了做法,也取其日语名“御田”的谐音,非常巧妙。所谓“御田”,“御”是敬语,“田”来自田乐(yuè),这是一种将豆腐、茄子、芋头等抹上味噌酱后制作烹调的祭典小吃,最早是烧烤,后来也有了汤点——豆腐是关东煮中很重要的品种。
< class="pgc-img">>关东煮大约在江户时期的东京成形,当时的形态已与最早的田乐有了巨大差异。为了与原版田乐区分开,关西人将“御田”称作“关东煮”——这种名字一看就是外地人取的,就像兰州人不会管牛肉面叫兰州拉面,上海人也不会说上海小笼包。
< class="pgc-img">>和所有锅物一样,关东煮的核心在于用出汁和酱油等调制的汤底,务求清澈鲜醇。常见材料包括萝卜、豆腐、芋头、鸡蛋、蒟蒻、竹轮等,此外不同地区可能添加一些当地特色食材。其实相比具体的配方、做法,关东煮的灵魂,更在于那种在寒冷的冬夜,吃下一碗热乎汤点后的满足,这是可以让肌体与心灵洋溢着暖意的温度。
相扑锅:一口吃不成胖子
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相扑似乎只是两个裸体大胖子推来推去的诡异运动;但日本人却珍之若瑰宝,称这门源自中国的角力技艺为“国技”,称相扑手为“力士”,最高级别“横纲”常用于形容其他顶级的人或物。
< class="pgc-img">>和所有运动员一样,科学饮食对于相扑力士而言非常重要,但特别之处在于他们的食谱会含有很高的热量和蛋白质。在相扑的圣殿东京国技馆附近,开有不少经营相扑锅的馆子,常有相扑力士穿梭其间“食补”。据说不少相扑手退役后都从事这门营生,其中1937年创立的“川崎”是公认最早的一家。
< class="pgc-img">>总体来说,相扑锅没有明确的规定配方,大抵是以出汁或鸡汤为汤底,烹煮鸡肉、豆腐、蔬菜等食材而成。听起来似乎挺素淡挺健康的啊,怎么能养出这么多大块头呢?——当然是因为吃太多了啊!
< class="pgc-img">>一名相扑手每天大约要摄入5000-10000卡路里的热量,饭量是普通人的5、6倍之多。所以,我们尽可以放心吃相扑锅,全然无需担心会吃成相扑力士的身材,一口吃不成胖子的。
鸡肉锅:鸡肉至味,尽在于此
寿喜烧称为“牛锅”,那么鸡肉火锅就自然称作“鸡锅”了。“牛锅”因福泽喻吉而走俏日本,“鸡锅”则是明治维新中另一重要人物坂本龙马的最爱。这位改革家直至今日依然拥有大量崇拜者,也存在不少研究他生平的学者与社团。据说,坂本龙马最喜欢用出汁、酱油和大蒜调成锅底的鸡肉锅。
< class="pgc-img">>日本鸡肉锅有所谓“四大流派”:东京的“军鸡锅”、京都的“柏市锅”、秋田的“切蒲英锅”、博多的“水炊鸡”。用于鸡肉锅的鸡种,通常是品质优良的土鸡(地鸡);东京人却独爱斗鸡(军鸡),特点是格外结实有力、扎实有弹性。
< class="pgc-img">>另一款著名鸡肉佳肴“亲子饭”的诞生也与鸡肉锅有关。东京的“玉ひで凭借军鸡锅享誉东京,不少饕客专程来此品尝鸡肉美味。可是吃完大块鸡肉后,锅中剩下不少汤汁、鸡肉碎屑和蛋花,于是有些客人要求用剩下的汤汁拌饭吃,取名为“亲子煮”。老板娘看出商机,直接研发了一款盖浇饭,命名为“亲子饭”。
鮟鱇锅: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鮟鱇锅是一种源自茨城县的乡土锅物,以当地名物鮟鱇制作。鮟鱇与河豚齐名,素有“关西河豚,关东鮟鱇”之称。这种丑陋的鱼类自江户时代便是受到时人赞誉的珍味,与鹤、云雀、鷭、鲷鱼并称为“三鸟二鱼”,也是水户藩进献给幕府的贡品。
< class="pgc-img">>吊切亦称“钓切”,是一门历史可追溯至江户时代的古老技艺,在过去甚至是密不外泄的家传本事,传男不传女。要“吊切”一条鮟鱇鱼,需先将弯钩穿透鱼的下颚,将其悬挂在一人高的架子上,将水灌入鱼腹使其鼓胀,再用锋锐的鱼刀依次切下各个食用部位。
< class="pgc-img">>体型巨大、肉质柔软、周身布满黏液的鮟鱇无法在砧板上实现切割,因此必须要通过“吊切”法来分割。吊切亦称“钓切”,历史可追溯至江户时代,在过去是密不外泄的家传本事,传男不传女。
< class="pgc-img">>经验老道的师傅先将弯钩穿透鱼的下颚,将其悬挂在一人高的架子上,将水灌入鱼腹使其鼓胀,再用锋锐的鱼刀依次切下“七武器”:鱼肝、胃袋、卵巢、鱼鳍、鱼皮、鱼身肉、面颊肉。七个不同部位各有特色,在味噌锅底中分别煮熟食用,是专属于冬季的关东风味。吃完火锅后,再利用剩余的汤汁煮一碗杂烩粥,堪称最暖心的收尾之作。
河豚锅:君临天下的味觉之王
日本素有“关西河豚、关东鮟鱇”之说,关西人热爱河豚,其中又以大阪为最。大阪人吃河豚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且这热爱分毫没有因时光流逝而改变,如今大阪府消耗了全日本60%的河豚!
< class="pgc-img">>日本国宝级美食家北大路鲁山人断言“美食到河豚为止”,称之为“君临天下的味觉之王”,且“和任何美味佳肴相比,它都不会处于下风”。甚至关于河豚的剧毒,北大路都认为担心被毒死意味着“无谓恐惧死亡的宿命,对人生理解得不透彻”。
中国有“拼死吃河豚”之说,日本也有“想吃河豚,又怕丧命”的谚语。日本历史上有不少名人都因食用河豚而身亡,甚至丰臣秀吉为了减少非战斗性减员,曾下令严禁武士吃河豚。如今,日本政府早已将河豚料理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必须通过严格的培训与考试,获取执照后,方能上岗。
< class="pgc-img">>或许是同样致命的缘故,大阪人称河豚为“手枪(teppou)”。由于河豚肉涮烫后会“叽哩叽哩(chiri)”地收缩,河豚锅在大阪通称为“tecchiri”。稍稍涮烫过的河豚肉片愈发紧致,鲜味亦被浓缩。关西人喜爱以椪醋来搭配河豚,其酸鲜恰能与白身鱼相得益彰。
柳川锅:品味滑溜泥鳅的美味
对于日本人来说,泥鳅就是穷人的鳗鱼。泥鳅料理在日本的历史由来已久,其中最著名的一道当属柳川锅。这种泥鳅火锅源自东京的浅草、深川等地,故本名为“深川锅”。
之所以改为“柳川”,有两种说法:《守贞漫稿》记载了一家约1830年时名为“柳川”的老店,这或许是“柳川锅”首次见诸文献;也有观点认为这种火锅发源于福冈柳川地区,因而得名。
< class="pgc-img">>柳川锅是一款做法简单、原汁原味的乡土料理,只需除净泥鳅的骨头与内脏后,置于以牛蒡丝铺底的陶锅内炖煮,最后淋上蛋液即可食用。传说有人会直接把生泥鳅丢入锅中,泥鳅受热钻入蛋液中,混为一体,更加美味。听来与“貂蝉豆腐”异曲同工,但毕竟只是无法求证的传说罢了。
山贼锅:牡丹+红叶=山贼?!
自天武天皇颁布《肉食禁止令》后,日本人在一千余年中都被禁止食用畜肉,直至明治维新方告解禁。不过在江户时代时,尽管政府依旧禁食肉类,百姓中却有专卖野味的“万兽屋”,售卖作为滋补药品的各种野兽、野禽。
< class="pgc-img">>当时流行的做法不是别的,正是火锅。而且,为了规避“食肉”的忌讳,当时的日本人还取了各种风雅的别称,例如将野猪肉锅称为“牡丹锅”,鹿肉锅称为“红叶锅”。而把这两种山中美味叠加起来,就是“山贼锅”!
如今在日本乡下依然能找到山贼锅的身影,兽肉野味十足,紧实有力,加上大量蔬菜,吃下后周身暖和,瞬间理解为何江户人把野味当补药来吃~
>出身日本显赫家族,家教严格,却天生“反骨”,组团偷盗,与不良女性厮混,两次自杀未遂,三度进入精神病院;然而15岁那年,他的人生逆风翻盘,随后他成为日本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旗帜性人物;2015年,他因病去世,享年93岁。与此同时,世界各国掀起研究他的思想及其作品的文化新高潮。
他就是鹤见俊辅,战后日本思想界标志性代表人物。他崇尚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哲学、大众文化,他胸怀“庶民”为大众著作立说,是反战和平的代表。
著名学者孙歌这样评价他:“他属于一个剧烈转变的时代,给我们提供了进入那个时代的钥匙。”
知名学者,世界政治中心研究员李永晶赞誉他:“自由主义这个词就是为他准备的,他的离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许知远说:“他是战后日本社会的关键人物,以其思想与行动,塑造了一代人的成长”。
这本《鹤见俊辅传》的作者是黑川创,他自年幼时就与鹤见俊辅相识,曾任鹤见俊辅创办的《思想的科学》杂志的编辑委员,与鹤见俊辅共事半个世纪。
作者黑川创掌握大量一手资料,收录很多珍贵照片,结合日本的时代背景及文化发展,研究鹤见俊辅的思想、著作及数以千计的研究资料等,编著出鹤见俊辅最具权威的传记《鹤见俊辅传》。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带你走进鹤见俊辅,了解他波澜壮阔且曲折辉煌的一生。
01 家庭教育是鹤见俊辅其思想的启蒙及根源
鹤见俊辅出身显赫,生于一个典型的官僚贵族家庭,家庭成员大多是日本社会精英。其祖父后藤新平是日本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其父亲鹤见佑辅是有名的政治家、学者、畅销书作家。鹤见俊辅作为家里的长子被寄予厚望,其母爱子从小就对他进行严格教育。然而,鹤见俊辅在母亲的教育下,产生“自我嫌弃”的性格,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个“坏人”。
他像所有叛逆的小孩一样,用离经叛道的行为“证明”自己是个“不成器”的人,打架、偷盗、逃学都是家常便饭,最后还被府立高级中学退学。在14岁那年,他和比自己年纪大很多,“小学毕业”的女服务员有着半吊子的男女关系。其家人终于放弃了期待,默许他可以和那样的女人在轻井泽养养蜜蜂,过着寻常的生活。
然而,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他陷入自我怀疑与纠结中,两次自杀未遂,三次精神病院治疗。也许空虚的灵魂一直未找寻安放的土壤,孤独地游离。
15岁那年,他跟随家人,陪同其父鹤见佑辅前往澳大利亚演讲,游历美国。随后在16岁那年,拜访哈佛大学施莱辛格教授,确定留学方针,同年九月开启留学生活。自此,鹤见俊辅的人生告别了“离经叛道”,慢慢找寻到人生的意义。
1950年,28岁的鹤见俊辅第一本大作《美国哲学》出版,他探索实用主义的自生贯穿该书的问题根源,对战后日本大众文化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在书中的后记这样写道:“我迄今为止能够在优越的条件下学习,是父亲、母亲、姐姐的功劳。”
外祖父后藤新平
其外祖父后藤新平是日本外交重臣,主张以亲英美路线为主,积极学习西洋文明,在推动日本跨越文化壁垒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建立西式医疗卫生制度等。鹤见俊辅继承了祖父的国际视野和地方民情习俗的情怀。
然而,与祖父统治民众的立场不同的是,鹤见俊辅在主张哲学语言大众化的推广是用来唤醒大众主体意识来对抗统治。除此之外,鹤见俊辅沿袭祖父对人才的重视,挖掘和培养具有“民众的知性”的大众。
在《思想的科学》杂志社新老交替中,出现了以三浦勉 煽动新成员企图抢占研究会的阴谋,但没有什么能阻断鹤见俊辅继续承办《思想的科学》的信念,不论作者背景,极力推荐优秀文章,用多元化的思想给大众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父亲鹤见佑辅
其父鹤见佑辅是现代日本典型的精英知识分子。他以第一名的荣誉从东京帝国大学政治学系毕业,做过众议员,是自由主义者和亲美派。
鹤见佑辅还是有名的畅销书作家,受他影响,鹤见俊辅在童年时期就和家中兄弟姐妹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鹤见俊辅的文学素养。
母亲鹤见爱子
其母鹤见爱子出身名门望族,对鹤见俊辅寄予厚望,从小施压、责骂和惩罚,击溃了鹤见俊辅的自信,形成叛逆和纠结分裂的性格。母亲对鹤见俊辅的影响烙进骨子里,他在《我的母亲》中提到,母亲一贯提倡绝不撒谎的原则,致使鹤见俊辅在文学和思想上,对思想变节的知识分子深恶痛绝。
母亲在弥留之际,曾说:“和子、俊辅、直辅的教育方式,各自那样就挺好的。”也许母亲曾经后悔自己的教育方式,但鹤见俊辅终于不负所望,活成他自己。
姐姐鹤见和子
其姐鹤见和子可以说是鹤见俊辅人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从年幼起,大4岁的和子就带着俊辅进行广泛阅读,从漫画、小说、政治到哲学等。两人一起赴美留学,回国以后,和子说服父亲鹤见佑辅让鹤见俊辅参与创办《思想的科学》杂志,还把年轻的俊辅推荐进入日本学术界。在《思想的科学》创办中,也无时无刻在提供支持与帮助。
鹤见俊辅从不良少年到日本战后重要影响力的知识学者,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对他的思想形成,起到了启蒙及根本性的影响。
02 生活阅历是鹤见俊辅追寻自我的独立思考
鹤见俊辅在二战时期跟随家人前往美国留学,在哈佛大学学习实用主义。其间爆发珍珠港事件,他因无政府主义者的嫌疑被捕入狱,无奈之下,他白天发呆,晚上等大家睡着安静以后,把厕所的马桶盖当桌子,跪在瓷砖地上写论文。
毕业后,他乘坐交换船回到战争时期的日本,又作为海军文职人员经历东南亚占领地区生涯后,又被迫短暂地参与了日本的对外战争。
一个偶然事件成为鹤见俊辅人生中最大的转机。从此,他再也没有踏上美国的土地。
1951年,29岁的鹤见俊辅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邀请,去担任客座研究员。然而就在他满心欢喜准备办理签证时,却被美国领事馆以国家的名义拒绝他进入美国国境。原因竟是自己在京都大学校内原子弹展赞同的一份签名。
从那以后,鹤见俊辅再也没有动过去美国的念头。然而,以此为界,一切都变了。鹤见俊辅出现了严重的自我厌弃,他陷入抑郁状态,连稿子都没办法写下去。与此同时,压在他心底里的还有另外一件事。
杂志社里有个“小学毕业”的女孩子,她非常优秀,也非常吸引鹤见俊辅。然而“小学毕业”似乎成为一个魔咒,让他不敢去靠近这个女孩,并陷入深深地自责和抑郁。
女孩随后在不好的状态下结婚了,新郎却不是鹤见俊辅。偶然的一天,鹤见俊辅买来了一张女孩被残忍杀害的报纸,他不敢打开看,只能陈放在自己的行李箱中,就像从不敢打开他真实的心扉。后来,在精神科医生的长时间睡眠疗法中,恢复健康,重回现实世界。
鹤见俊辅旁观了父亲鹤见佑辅从支持战争到被剥夺公职,转变立场成为鸠生一郎内阁大臣。他批判父亲在阶层固化下不能独立思考,这也导致他在学习西方文化后能够结合日本实情,加以改良进行大众文化传播。
日本战败后,鹤见俊辅与其他学者共同创办《思想的科学》杂志,一边继续研究学问,一边将自己在美国留学所学的哲学和实用主义引入日本,他推动对市井之人访谈的“庶民列传之会”,组织庶民研讨会。
鹤见俊辅先后执教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同志社大学,前后三次又辞去教职。在战后日本几乎所有的反抗活动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他大胆发声,批判批判日本天皇制,主张追究天皇战争责任;批判小泉内阁右倾政策,抗议日本政府修改宪法。
他参与安保斗争,加入市民组织“无声之声会”,反对美国对越战争;他保护美国逃兵,支持和平宪法,与大江健三郎等发起“九条会”。
在爱国与民主之间,他选择了民主;他却从没有走上亲美派,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呼吁大众文化意识的觉醒。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卢梭说:“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所有不幸的经历,最终都化成一种力量,支撑鹤见俊辅寻找到自己及生命的价值。
03 文学著作是鹤见俊辅实现自我的重要成果
鹤见俊辅是日本战后最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成就主要围绕战争反思、实用主义和大众文化三方面展开。日本实用主义也是鹤见俊辅创立的日本战后思想的源泉,大众文化论是鹤见俊辅伴随日本社会发展形态演变,结合日本现实需要而形成的最重要的思想成果。
1945年起,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鹤见俊辅大众文化论的形成期,也是起文化思想形成的起点。战败后的日本,被美国用各种形式讲 “美国式民主”意识形态输送给日本大众。加上亲美派的支持,日本民众很难有自己的意识和思想。
与此同时,鹤见俊辅及其他学者创办的《思想的科学》杂志,组织各类研讨会,意在呼吁日本民众独立思考。鹤见俊辅通过语言改良、传播论的研究和实用主义本土化,三个维度,进行民族意识的觉醒提供理论基础。
1945年起,到20世纪80年代末,鹤见俊辅写下大量的大众文化研究成果,著作等身。他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活动为日本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意义。鹤见俊辅对于恢复大众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的主张,以及对大众传播和文化发展的关系的思考,对日本文化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对于我国当下文化建设也有着一定参考价值。
写在最后
《鹤见俊辅传》这本书讲述鹤见俊辅这个世纪老人波澜壮阔且曲折辉煌的一生,深入的解读鹤见俊辅先生的思想及著作,借此我们了解到日本现代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及变迁。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153年,鹤见俊辅占据了其中的93年;要想真正读懂现代日本,必须要了解鹤见俊辅;要想真正了解鹤见俊辅,必须要读黑川创的《鹤见俊辅传》。
鹤见俊辅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回到在京都租住的房子,突然又能写出很长很长的论文。因此,我想到,啊,我不是精神分裂,就觉得很开心。”
鹤见俊辅放弃显赫的家族,选择与大众站在一起,过着流浪者般简朴的生活,坚定地传播大众文化,坚持反战和平。外在的冲突与内在的坚守,与生俱来的赋予及后天的思想觉醒,一直让他陷入精神疾病困扰,那是他内心世界秩序重建前的混乱。
“从抑郁中浮现并如此到来的万能感,也可以视作这一疾病带来的某种反作用吧。”我想,这种反作用就叫做英雄主义。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书还是要自己去读,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无所畏惧地去做自己的英雄。
我是青颜,读书给你,期待遇见未知的自己,见识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