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牛某3天内连续在湖北武汉不同商场的5家餐厅吃饭时吃出石子状异物,以向相关部门举报、投诉相威胁,要求餐厅免单及支付赔偿金,累计索要4000余元。当两人在武汉市武昌区某餐厅再次企图“索赔”时,因餐厅报案,被警方当场抓获。近日,张某、牛某因犯敲诈勒索罪分别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和八个月,各并处罚金3000元和2000元。
2023年国庆假期期间,武昌区公安机关接到商家举报,称两名男子短时间内连续在同一商场的两家餐厅就餐,均以食物内有石子为由向商家索取赔偿。民警调查发现,两人此前还以同样方式在武汉其他餐厅索要钱财,有敲诈勒索嫌疑。
“这两个人点了一桌子菜,吃了半个小时左右,那个比较瘦的(张某)突然叫服务员,说在米饭里吃出了石子,损坏了他的牙齿,问我们怎么处理,另一名男子(牛某)在旁边帮腔。”某餐厅工作人员回忆道,“一开始我们提出给他免单,并附送一些礼品,没想到他突然很大声地说在店里吃出了石子,如果餐厅不赔偿他就如何如何,影响了其他顾客就餐和店里的生意。”事后,餐厅工作人员带张某前往医院就医,发现其并没有受伤,张某旋即改称餐厅食品卫生不合格,要求按就餐价格10倍赔偿。在店家报警后,张某改称只要300元赔偿即可。最后,张某接受了免单处理,并拿着店家给的两袋大米匆匆离开了。
尝到甜头后,2023年10月1日至10月3日,两人继续以相同手法作案。张某假装在饭菜中吃出石子,并以口腔受伤等为由向商家勒索赔偿,牛某则在旁帮腔、作证。直至案发,两人先后在5家餐厅“索赔”4000余元。
该案被移送审查起诉后,在讯问过程中,两人拒不认罪,张某坚称连续吃到异物纯属巧合。详细审查全案证据材料,检察官发现两人的供述和辩解存在诸多矛盾和疑点,也与常理不符。张某3天内接连在5家餐厅吃出同样的异物,并且口腔受伤,而一同用餐的牛某及其他顾客均未吃出,张某等二人还在同一天中午的两个小时内连续前往两家餐厅就餐,而后均以发现石子为由向商家“索赔”。在5次“索赔”过程中,两人的经历、异物类型、话术等高度一致。检察官一方面紧扣案件疑点精准讯问,努力还原法律事实;一方面充分向犯罪嫌疑人释法说理,并将获得的有关证据线索及时和侦查机关进行沟通,引导侦查机关进一步补充、固定关键证据。张某、牛某在就餐过程中自导自演,通过制造异物敲诈勒索餐厅财物的犯罪事实逐渐明晰。
检察官认为,张某、牛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威胁恐吓的方式索取他人财物4000余元,数额较大,其行为涉嫌敲诈勒索罪,虽然两人拒不认罪,但相关证据足以形成完整证据链。2024年2月,武昌区检察院以涉嫌敲诈勒索罪对张某、牛某二人提起公诉。
面对检察机关的指控,张某、牛某当庭认罪悔罪。
来源:检察日报
多吃点肉,把肉吃完,素菜就算了。”在北京市丰台区西红门荟聚商圈的一家火锅店里,几位顾客在用餐中途又加了两盘肉,大快朵颐。待离开时,桌上的蒿子秆几乎未动,娃娃菜、菇类拼盘等也剩了一大半。
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采访中看到的一幕。当天,不仅这一桌如此,不少刚刚结束用餐的餐桌上也都有大量剩菜。一名服务员告诉记者:“很多顾客点菜时点了不少素菜,想营养搭配均衡一点,但最后蔬菜一般都吃不完,有的基本都没动,出于食品卫生和安全考虑,我们也只能处理掉。”
2020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不包括居民家庭饮食中的食物浪费,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大致在340亿至360亿斤。不科学的消费心理和方式、精细化管理程度不够、缺乏节俭意识是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餐饮消费环节的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如何有效遏制这一浪费现象?围绕这一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商务宴请喜宴丧宴
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牛康是北京一家中药材公司的行政人员,负责客户接待、团建的预订餐厅和餐食等工作。
她坦言,商务宴请时浪费现象确实比较严重,点菜的数量讲究“点双不点单”,并且要包括冷菜、热菜、主食和汤等不同种类,5个人至少点8道菜,7个人点10道菜。“出于排场的需要,宁可多点绝不能少点,所以产生浪费就难以避免了。”
“商务宴请时,就餐人员少不了喝酒,所以对于凉菜和下酒菜的需求比较大。相比之下,热菜和主食吃得并不多,但即使不吃也得点,这算是商务礼仪。”牛康说。
去年年末,牛康所在公司的员工提议一起吃火锅聚餐,领导把采购食材的任务交给了牛康。当天共12人用餐,牛康采购了近2000元火锅食材。最终,将近一半的青菜、各类丸子被丢弃浪费。
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浪费?牛康说,用餐人数多,众口难调,她只好将大多数食材都买回来。同时,毕竟花的是公司的钱,所以大家也不会太在乎,于是很多食材被白白浪费了。
在湖北武汉从事化工行业的业务员张智说,谈业务需要讲排场,尽地主之谊,所以在吃饭时会刻意多点一些菜,展示出公司的热情好客以及对客户的重视。
他印象中,到饭店点菜时,很少有服务员劝导顾客适量点餐的,除非顾客主动问及菜量大小,是否够吃,服务员才会进行提示。
去年过年时,张智和公司经理一起接待来自外地的客户,一共30人吃饭,点了40多道菜。后来因为桌子上实在放不下了,很多没吃完的菜甚至没动两筷子的菜被直接撤了下去。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研指出,城乡婚宴酒席浪费40%以上,出生宴请等各类“事件性宴聚”浪费30%左右,商务宴请浪费30%至40%,朋友聚餐浪费40%左右。
据吉林长春一餐馆厨师陈旺介绍,与以往相比,整体上餐饮浪费现象有所好转,但喜宴丧宴上的浪费仍然比较突出。他所工作的酒店承办过不少喜宴丧宴,均采取包桌的形式,不需要客人点菜,具体有12道菜、16道菜等不同形式,菜的品种越多,价格越贵。
“在很多人看来,菜越多显得主家越大方、越阔气。但一桌8人、10人,如果选择16道菜的包桌,肯定吃不完,而且喜宴丧宴很少有人会打包,剩下的基本上就浪费了。”陈旺说。
去年十一期间,河南驻马店市民王军因父亲去世,在老家的一个餐馆预订了几桌饭菜以招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原计划订7桌,每桌12道菜,王军担心不够吃,便多订了一桌饭菜。最后,多订的这一桌饭菜并没有派上用场,全浪费了。
北京市民刘丽曾在去年6月参加了一场婚礼,她注意到,婚礼大厅摆了大约40桌酒席,10人一桌,一桌大约10多种菜品,且菜量比较大。婚宴结束后,基本上每桌都有大量剩菜,肉类剩两三成,蔬菜剩六七成。
“其实是挺浪费的,但参加婚宴,也不好意思打包带走,而且还会担心卫生问题。”刘丽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里话。
最低消费助长浪费
打包问题亟须重视
从事销售工作的北京人宋超经常在外应酬,据他反映,有时候浪费与商家制定的“包间费”“最低消费”等不合理规则密不可分,逼得顾客多点菜,造成了大量浪费。
去年7月,宋超邀请同事和客户吃饭,他们5人来到北京闹市口大街一家饭店吃饭,提前预订了一个包间。点餐时,宋超被告知包间最低消费为800元。点了7道菜后,他粗略算了下不够800元,于是又点了两道菜,最终消费900多元。
“那饭店菜量挺大的,正常情况下,5个人点五六道菜,大概四五百元就够了。但有最低消费的限制后,就不得不多点几道菜了。”宋超回忆说,当天的饭桌上有将近一半的菜都浪费了。
采访过程中,记者在某美食平台上随机挑选了几家带有包间的餐厅,询问是否有最低消费限制,结果订包间基本都有最低消费,如湘融府餐厅明确提出包间消费最低800元,鑫百万烤鸭店则称一般包间没有最低消费,但豪华包间则需要最低消费1200元。甚至有的餐厅不仅包间,连订靠窗的观景位都有最低消费。
但也有餐厅正在努力遏制浪费现象,这主要集中于自助餐厅。
在北京市双桥某商场的一家自助餐厅里,记者发现,按照店内规则,入店需先交50元押金,就餐完毕经店员签字确认没有浪费后,可以凭小票退还押金。根据规定,浪费100克食物需要罚款10元,浪费200克就罚款20元……
据店员介绍,罚款措施有一定成效,店内浪费现象较少。正说着,有顾客将吃不完的食物扔到垃圾桶内,被店员看见后立即上前劝导:“这样做是不允许的,如果浪费食物,按规定需要交罚款。”
而这种方法也并非总能奏效。记者看到,在附近另外一家自助火锅餐厅里,同样设置了浪费食物要罚款的提示牌,但似乎效果不大。很多顾客会将剩余的肉、虾等,一股脑地倒进火锅汤里,假装完成了“光盘”。
此外,记者采访发现,打包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安徽省消保委发布的《2020安徽餐饮行业浪费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月家庭收入的高低不是导致餐饮浪费的决定因素,讲面子、爱虚荣的心理作祟和不良饮食习惯才是餐饮浪费的主要诱因。比如外出就餐者“很少”和“从不”主动打包者占65.75%,餐饮单位设置最低消费的现象也未杜绝。
在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一家餐厅,一桌顾客结束用餐打算离席,在尚未清理的餐桌上,红烧鱼、烤鸡、石锅菜等菜品都剩下了许多。餐厅服务员上前询问是否需要打包,其中一名顾客回答:“不了,带着也不方便。”
该服务员告诉记者,餐厅是提倡“光盘”行动的,但一般只有当顾客提出打包需求时,服务员才会准备餐盒打包,因为对于有些客人来说,提醒反而让其不高兴,“这次主动提醒是因为看到剩得实在是有些多”。
29岁的唐先生是北京一家IT公司的职员,每周末都会和朋友一起下馆子改善伙食。碍于情面,唐先生每次点菜时总会多点几道菜,但如果有剩菜一般也很少打包。“有时是朋友买单,总不能吃人家一顿饭还要打包回去;要是我买单的话,就更不好意思了,如果打包回去了,好像请不起一顿饭似的。”
“实际上,就算打包了,又有多少人回去后真的把这些剩菜吃了,可能很多人最后还是会扔掉。”北京市民韩先生说。
与其处罚不如引导
推动消费转型升级
在走访中,一些餐厅负责人也表达了自己的“难处”:对于顾客的浪费食物行为,劝导效果不佳,处罚也很难落实,怎么办?
有业内人士认为,与其处罚不如正面引导鼓励,相比于对浪费行为进行罚款,用正面引导和鼓励可能效果更好,也容易让消费者接受。《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也提到,鼓励对实施“光盘行动”的消费者给予奖励或者优惠。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如果服务员劝导消费者,好像是在替消费者作决定。另外,中国人也比较讲究脸面,在这种文化的作用下,劝导的方式会让不少消费者觉得受到了冒犯。餐厅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比如提供小份菜,有些餐厅也可以提供分餐服务,既保证饮食安全,又可以符合每个人的食量。
值得注意的是,制止餐饮浪费正从口头呼吁逐渐落实到法律法规层面。继反食品浪费法公布实施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10月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再次提出要坚决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说,虽然现在餐饮浪费整体上还比较严重,但自从出台八项规定之后,公款吃喝得到了有效遏制。当下,中国经济正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饮食消费也应该提高质量,过去的粗放式消费应该转型升级,更加精致、更加绿色,同时也更加文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都是对反食品浪费法的进一步细化,以增强其可操作性,其实是对餐饮服务经营者和餐饮外卖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平台页面上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分量、规格或者建议消费人数等信息,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只有餐饮服务经营者和餐饮外卖平台多承担信息公开和提示责任,与消费者高效沟通,才有助于消费者作出合理判断,更好地防止出现食品浪费现象。
在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孙娟娟看来,餐饮环节的反浪费需要多元共治。一方面,餐饮服务经营者有义务采取措施防止浪费,如主动提示消费者适度消费。但实践中的主动性多见于节约消费等信息上墙的“象征性合规”,而未有在消费者点餐环节进行提示。“对于这些义务的履行,反食品浪费法的威慑力度相对较小,只是责令改正或给予警告。如果不足以威慑餐饮服务经营者懈怠采取反食品浪费的举措,餐饮环节的食品浪费依旧会久治而不愈。”
“消费者也应该理性消费,毕竟得罪消费者对于经营者而言并非明智之举。因此,法律也规定了以奖励等方式助推消费者的节约选择,这些安排可以与商家为促销采取的会员制度、优惠券等相结合。”孙娟娟建议道。
来源: 法治日报
期三查餐厅:罗湖商场连锁餐饮食品安全大起底
< class="pgc-img">>周三的午后,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罗湖区繁忙的街道上,一家大型商场内人头攒动,各色餐饮店门口排队的顾客络绎不绝。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连锁餐饮店的食品安全管理究竟如何呢?
< class="pgc-img">>近日,我们深入调查了这家商场内多家连锁餐饮店的食品安全状况。从原材料的采购到加工过程,再到餐具的清洁消毒,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记录。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餐饮店都严格遵守了食品安全规定,确保了顾客用餐的安心与放心。
< class="pgc-img">>然而,也有少数几家餐饮店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比如,有一家店的食材存放不规范,导致部分食材过期变质;还有一家店的餐具清洁不彻底,残留的油渍和污渍令人担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顾客的用餐体验,更对顾客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 class="pgc-img">>“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我们希望这些餐饮店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每一位顾客的用餐安全。
< class="pgc-img">>网络上,关于这次调查的讨论也异常热烈。有网友表示:“食品安全无小事,商家必须严阵以待!”还有网友呼吁:“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让食品安全问题无所遁形。”这些声音都表达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期待。
< class="pgc-img">>我们注意到,许多网友对商场的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商场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定期对餐饮店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食品安全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同时,网友们也期待商家能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为顾客提供安全、健康、美味的餐饮服务。
< class="pgc-img">>对于网友们的这些期待和呼声,我们深感认同。食品安全不仅是商家的责任,更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餐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