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市民“沉没的声音”,感知百姓心头的“疙瘩”
“枫桥经验”发源地打造新时期“网上民情日记”
“您好,这里是绍兴市公安局民意感知中心,我是4号访评员。”高小英戴着耳麦,坐在工位上时刻紧盯系统推送的“不满意”信息,逐一去电把脉百姓心头的“疙瘩”从何而来。一天下来,100多个电话是常态。
浙江绍兴市公安局大楼内,10位像高小英这样的访评员,通过一路路电话打捞市民群体中那些“沉没的声音”。
针对民意感知灵敏度不足、民意监督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当地公安机关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将公安工作的评判权、监督权交还给群众。
330万余条短信感知百姓心头“疙瘩”
“老百姓当着民警面不方便说的话,反而愿意告诉我们。”绍兴市公安局改革办常务副主任金晓玉介绍,每一次执法服务活动结束后,市、县、所队三级民意感知中心通过短信、电话等形式感知每一位群众的满意度。
当群众回复不满意时,中心访评员进行电话回访,并记录具体原因。确因工作不到位的,系统生成工单下派基层所队,要求整改反馈。整改反馈后,再由访评员二次回访,最后审核办结。
每天,来自四面八方的超过5000条民意数据汇聚至绍兴公安的智慧民意感知系统。借助全市150人的访评员队伍,2018年以来该系统已发送回访短信330万余条、人工回访37万余次。
江南水乡、白墙黛瓦、小桥流水,这是2500余年建城史留给浙江绍兴的印迹。2018年以来,一场旨在破解民意感知难的“试验”,在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次第展开。
通过启用智慧民意感知体系,绍兴公安对到公安机关办事、报案的群众开展全量满意度访评,依托大数据精准研判逐一整改。
根据这场“试验”的阶段性报表,截至目前,绍兴公安已累计整改队伍问题2.6万余件,分析预测队伍风险隐患6700多个,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诸暨人老杨2019年9月驾驶电动车外出途中被一辆小轿车碰撞,交警经过现场勘查认定对方全责,但老杨收到访评短信却回复“不满意”。“对方一次也没来医院看望,不讲一点人情道理。”老杨在随后的电话回访中怨气不小,“还有交警,出个认定书后就完成任务了”。
接到绍兴市公安局流转过来的“不满意”工单后,诸暨交警开发区中队相关负责人积极与老杨联系沟通,主动协调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在绍兴市公安局的二次回访中,老杨做出了“满意”的答复。
实时分析研判,逐一落地整改,定期问责问效。据统计,2020年以来,绍兴市刑事治安警情、全口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31.1%、28.46%;全市公安机关行政败诉案件断崖式下降85.71%。
“警服”与“民心”亟待打通“最后一厘米”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公安机关面临的挑战也发生全方位改变,犯罪形态发生新变化、人民群众有了新期待。公安队伍在体制机制、能力素质、警务理念等方面尚存短板,构建现代警务模式正当其时。
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大范围流动更增加了提升警民双向熟悉率的难度,传统的入户走访面临新挑战。“跨进公安门槛,先过群众工作这一关。”诸暨市枫桥派出所所长杨叶峰说,枫桥所辖区实有人口8万,如何走进百姓心坎始终是个重要课题。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和派出所、交警等窗口单位相比,督察、法制等公安内设部门更缺乏直面群众的机会。
多位基层民警认为,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缺少便捷的警务反馈通道,有些话看到警服开不了口。“很多时候可能就差最后那么一点点。”兰亭派出所所长章礼彬说,“不满意”归根结底是民警工作没做好,程序到位但方法不够“艺术”,就怕事情解决了老百姓心中还有怨气。
柯桥区公安分局局长傅纪明注意到,面对近在咫尺的改革,少数民警“不愿改、不想改、安于现状的心态还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位法制大队民警坦言,现有对民警执法过程的回访主要依靠评审案卷,其实并不利于发现根源性问题,不利于提高办案质量。
对症开方,一张由市、县、所队三级民意感知中心构成的智慧民意感知网络缓缓织就。
事实上,绍兴公安智慧民意感知体系发轫于“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公安窗口办事服务测评。2019年初,履新不久的绍兴市公安局局长俞流江经过调研决定将这一做法从服务窗口向执法办案领域延伸拓展。
“老百姓满意不满意是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民意感知就是将公安工作的评判权交给群众。”俞流江说,全面发现、掌握群众的“不满意”,才能更好地做到对群众报警求助的事情“零懈怠”、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情“零容忍”、对群众需要服务的事情“零距离”。
锁定每件“不满意” 预警队伍“微风险”
据一位参与这项改革方案设计的资深民警分析,公安机关履职过程中,监督渠道和手段很多,人大、政协、检法、媒体及公安内部都会监督,但群众的监督是最全面、最广泛、最有效的。这其中,到公安机关办过事、报过案的当事人、受害人对公安工作的好坏,感受最深、评价最真。
“构建民意感知体系,就是要用一双科技的眼睛盯牢每一个民警、辅警。”这是记者在绍兴采访期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这双科技之眼洞察民意,倒逼民警热情高效服务、文明规范执法,一旦出现问题平台马上预警,基层所队第一时间落地整改。
良药苦口。“从不耐烦,到现在学会控制情绪。”嵊州一位基层民警坦言,民意感知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时刻提醒自己自觉尊重民意。
通过将民意感知与主动督察融合,使群众评价与追究问责对应关联,2019年以来,绍兴公安机关累计下发整改建议书71份,追究执法过错责任903人次,采取岗位调整等组织措施23人次。
“民意感知搭建了一条大数据感知群众满意度的道路,也成为破解公安工作难题、倒逼警务改革的出路。”绍兴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朱永潮表示,针对发现的廉政、作风问题,已对排查梳理出的146名人员实行“三色预警”和动态跟踪管理。
刺眼的“不满意”是最直接的民意。目前,绍兴所有公安窗口办事服务和110接处警、刑事现场勘查等执法活动以及涉警投诉举报均被纳入感知范围。
“对于回复‘不满意’的办件,访评员会进行标签化分析、大数据研判,精准锁定涉及的单位、人员、原因。”金晓玉说,机制运行以来,共流转整改“不满意”“跑多次”办件1万余件。
值得一提的是,党建统领成为绍兴公安机关柔性破解行政管理“痼疾”的关键一招。来自诸暨市公安局警务督察大队的俞佳佳是该局民意感知中心的负责人,编制还在原部门,但组织关系已迁入中心所在党小组。“可不是换个地方坐坐而已。”俞佳佳说,中心借助党组织实现实体化运行,评奖评优、个人考核全由中心说了算。
“不加编制,不增机构,体制不变机制变。”在这场警务模式改革中,绍兴市公安局情指行一体化合成作战中心成立党总支,下设包括民意感知在内的10个板块对应成立党支部,由党总支统领党建、统管业务,将最优资源向中心集聚。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治理
以智慧民意感知体系为切入点,古城绍兴这场敢于“自曝家丑”的改革,推动公安机关着力锻造与现代警务相适应的过硬队伍,为新时期城市治理带来启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现阶段,科技赋能牵引城市治理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全周期管理”意识考验管理者能否心中有“数”精准研判,有效监督各级机构。
“我们只有主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现代政府大格局,紧扣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这些时代脉搏,坚持‘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现代警务理念,运用智慧化系统平台,才能精准探析民意、精细落实民意、精致服务民意,有效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俞流江说。
警务只有不断围着民意转,才能提升供需匹配度。“智慧民意感知体系建设是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城市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具体实践。”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张明军表示,这一探索在体现整体性治理理念的同时,有效打破了信息壁垒,通过主动化解“不满意”实现新的满意。
张明军表示,现代警务模式中的“现代”并非仅仅指向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能够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掌握、回应群众诉求,并提出整改措施,实现效率和质量的并重。”
尊重、倾听民意需要擦亮群众工作这个“老法宝”。诸暨市公安局局长谢琦表示,绍兴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民意感知致力于常态化警民沟通,“群众不是你想依靠就依靠,功夫要在平时落实落细,敲开家门、打开心门,用脚步走透民意。”
“这是群众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长期从事基层矛盾纠纷调解的绍兴市人大代表张尚明说,民意感知体系堪称新时期的“网上民情日记”。
民意感知只是绍兴探索民意警务的第一步,这场关于改革的“试验”仍处于进行时。
中共绍兴市委党校“枫桥经验”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开君表示,民意感知体系可在主动防范风险领域大有作为,进而实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协同治理。
记者采访了解到,2020年绍兴公安还将一套智慧预警功能嫁接到民意感知系统中,精细解析群众满意率,在提升智慧化程度上下功夫,促使警务不断从被动走向主动。
几天,诸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门,不戴口罩、聚众麻将,公园等公共场所也开始热闹起来!
疫情还没有结束!高速撤卡是为了复产,不是让你出门玩!
不戴口罩的人不是一个两个,
而是一群啊!
2月18日,万风新天地复工。之后,永利吾悦广场也开始复工。附近的星巴克、一点点等纷纷开业。
但是,记者四周看了一下,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发生在疫情期间。
不戴口罩闲坐在广场上晒太阳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啊!▼▼▼
甚至还有三两个聚在一起,在露天的情况下,边吃边聊天。▼▼▼
如果在以前,看到漂亮小姐姐坐在阳光下,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但是,特殊时期,还是把口罩戴上吧!▼▼▼
这样戴口罩,戴和不戴有什么区别。▼▼▼
奶茶店还没开门,就已经站了很多顾客和外卖小哥,只有几个人戴上了口罩。▼▼▼
路过的行人,也没有戴口罩。▼▼▼
今天的大润发,人流量也很大。▼▼▼
这位大叔,你的口罩掉到鼻子下面了。▼▼▼
如果你以为,这些已经很可怕了,下面还有更离谱的。
公园空气好,不会感染?
这些家长心可真大!
记者来到市民公园,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
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出来玩耍。在公园的沙地里,有几个孩子在玩闹,口罩都没有戴。▼▼▼
学校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在家里上课。谁知道,最后竟然是千防万防,家长“难”防。▼▼▼
看着撒欢奔跑的孩子,小编也知道她很开心!但是这个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不戴口罩出门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有家长认为,公园空气好,人也不是很多,感染风险低,所以不戴口罩出来玩一下没关系。但是,没有一万,就怕万一啊!现在,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家里!
边走边聊不戴口罩的人太多了……
苎萝东路的店铺慢慢都开始营业。
昨天,记者在老婆大人零食店门口,发现站着一群年轻人。有戴口罩的,也有不戴的。▼▼▼
隔壁的一家奶茶店里,坐着两位工作人员,没戴口罩,正悠闲地吃着东西在闲聊。▼▼▼
苎萝东路上,两位大叔边走边聊天,同样没戴口罩。▼▼▼
别说上了年纪的人,路上许多年轻人也不戴口罩,边走边聊天。▼▼▼
小区里的老人已经出来拉家常了。▼▼▼
虽然这晴好天气的确适合踏青,但是再等等也不会怎么样。▼▼▼
不少市民也表达了他们的担心
买东西的时候,已经有人不戴口罩了。▼▼▼
街上人流量很大,很热闹,虽然都戴着口罩,但像没事一样。▼▼▼
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每天聚餐打牌。▼▼▼
老鹰山上也全是聚在一起的老人。▼▼▼
的确,连续多天诸暨都是无新增确诊!之前的确诊病例患者也在逐渐康复。
但是,这些并不代表疫情结束了啊!
现实是残酷的,昨天,全国新增确诊病例648例,新增疑似病例882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6936例,现有疑似病例4148例。
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28517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6089人。
这个数字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也很近。还记得一周前,你胆战心惊的样子吗?
全国疫情发展的拐点尚未到来!
要知道,2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
钟南山院士也多次强调,现在说“拐点”依然言之过早。
从害怕到放松警惕,不是因为疫情战胜了,而是有人为了和疫情作斗争,将身子挡在了我们前面。
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新年,有人没有等到自己的婚礼;有妻子穿着隔离服却见不到丈夫最后一面;有孩子的爸爸去打怪兽,再也没有回来;有许多一线的战士,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却永远留在了2020年的伊始……
他们在用生命和疫情搏斗,而我们在干什么?
让我们记住,前线医生的痛声疾呼吧——“只要我们这身防护服没脱,你们就待在家里别出来,否则我们就白拼命了!”
“市民摘口罩扎堆喝茶”上热搜
纪委处罚来了!
近两日,一条四川广元市民扎堆卸口罩喝坝坝茶的视频引起网友关注,热搜阅读量达3.4亿,讨论2.6万条。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最新消息,该市纪委监委对“2月21日利州广场坝坝茶经营场地人员大量聚集”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经研究决定,对广元市城管执法局广场服务中心主任张东予以党纪立案审查,对广元市文旅集团武则天文化旅游公司商管中心经理曹建峰予以政务立案调查;责令广场服务中心工会主席母绍宏等7名相关工作人员作出深刻检讨并通报批评。
针对近期这些现象,人民日报也发出警示。▼▼▼
年过节,长辈们“催婚哀嚎”将准时出现,让不少年轻人犯愁。日前,市民政局发布了上一年度的“婚姻大数据”,我市的初婚年龄较上一年度又有所增加,看来,很多年轻人们并不着急结婚。
从市民政局统计的“2017年诸暨市婚姻大数据”来看,2017年,我市共有6978对新人办理结婚登记,比2016年减少了362对,而且结婚年龄也越来越晚。其中,男性初婚平均年龄为32.2岁,女性初婚平均年龄为29.9岁。较2016年的平均年龄分别大了0.7岁和0.6岁,男女初婚平均年龄在逐年上升。
除了补办登记的672对“老夫老妻”,拉高了平均数,年轻人婚恋观的改变成为结婚越来越晚的主要原因。记者随机对2017年结婚的情侣进行采访,其中,一对80后情侣表示,两个人相爱,结婚证到头来也只是一张证而已。“我们都认为,多奋斗几年再结婚比较稳妥。”今年32岁的赵先生说。
另外,25至29岁仍是结婚的高峰期。数据显示,诸暨市这一年龄段登记结婚的男性有3235人,占结婚男性总人数的46.36%;女性有2876人,占结婚女性总人数的41.22%。而20-24岁年龄段的,男生有731人,占10.48%,女生有1671人,占23.95%。
除此之外,去年诸暨市共有2402对夫妻办理离婚登记,平均每天有7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相较2016年,减少21对,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中间和调解员的努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原因,“有了这么一道关卡,大部分离婚的夫妻都会深思熟虑,减少一时冲动下的离婚行为。”至于离婚原因,大部分集中在三大类:一是有了更多个人精神层面的追求;二是感情破裂,比如婚前彼此了解不够,导致婚后矛盾激化,另外还有婚外情、经济纠纷等影响了夫妻感情;三是因为利益关系而导致“假离婚”,比如逃避债务、房子拆迁等。
同时,记者发现,相较于2016年,2017年结婚的男女在年龄上也产生了变化,姐弟恋数量有所提高,更多人认为,在爱的前提下,年龄已经不是问题。
关于婚恋观
近日,腾讯发起的“2017中国人婚恋观大调查”,也许我们的婚恋观在潜移默化中,正在一点点改变。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遭遇催婚的情况。
年龄不是爱情的鸿沟,超过半数人倾向于找年龄差不超过5岁的对象。
超过半数人接受婚前同居
统计表示,完全能接受的人超过了一半,选择“看情况,如果很喜欢可以接受”的人也超过了四成。只有4.9%的人表示接受不了。
传统的婚恋观念依然占据主流
选择“恋爱结婚生子每一步都要走”的人占据了57.6%,而单身族、不婚族、丁克族所占的比例很小。由此看来,传统的婚恋观念依然占据主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三成人选择“走一步看一步”,属于摇摆不定派。在婚恋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未来,这样的比例不容小觑。
同性恋压力大 但社会越来越包容
在中国,同性恋群体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受访者中,超过六成的人排斥同性恋,而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的人更是达到了24.9%。
父母永远排在首位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大部分人都把父母亲人和事业的重要程度排在婚恋之前。
腾讯·大浙网发起的“2017中国人婚恋观调查问卷”,于2017年7月23日-7月27日投放腾讯新闻客户端,共回收有效问卷3万份,其中男性60.6%,女性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