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的一年多里,互联网大厂在餐饮赛道频繁落子。
面食、咖啡、新茶饮、热卤,市场上热门的品类腾讯一个都没落下。
而美团、字节跳动、B站、小红书,甚至连号称“再已不碰餐饮”的百度,都在积极布局餐饮新消费,投资金额和频率都屡创新高。
总第 3080 期
餐企老板内参特约撰稿人 翟彬 | 文
这个春天,餐饮投资的高光时刻注定是属于腾讯的:
1月21日,手打柠檬茶品牌「柠季」宣布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腾讯成为本轮资方唯一的新面孔,这也是继喜茶之后腾讯在新茶饮赛道的二度出手;
1月29日,绝味食品发布公告,其下网聚资本参股的「和府捞面」拟实施境外上市,而相继参与了「和府捞面」D轮和E轮投资的腾讯,有望收获自己在餐饮赛道的第一个IPO;
2月8日,春节长假后的第二天,兰州牛肉面品牌「马记永」传出完成Pre-A轮融资的消息,不出意外地,腾讯又一次出现在了新股东的名单里;
一边是动辄万亿市值的高科技公司,一边是再传统不过的“夫妻老婆店”,互联网巨头为何突然对“小买卖”青睐有加?大厂们纷纷布局新消费,重仓餐饮赛道,这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
互联网“卖饭”的前世今生
互联网大厂并非今天才看中餐饮,早在十几年前,互联网就以不同的形态与餐饮展开了深度链接,总结下来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团购让餐饮与互联网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时针拨回到12年前,2010年的那个夏天,有一个关键词响彻网络,时至今天仍然记忆犹新:百团大战。彼时的中国互联网,正以每天上线4个团购网站的速度刷新着记录,高峰期全国一度有超过5000家的团购网站。除了拉手、美团、窝窝团等垂直团购网站外,新浪、搜狐、百度、58、人人网等门户和社区网站也都加入到了“百团大战”中。团购网站们通过烧钱和补贴换取用户数和GMV,目标只有一个,成为“中国版的Groupon”,到华尔街敲钟。
也就是在那个夏天,中国餐饮品牌们集体完成了“互联网启蒙”,知道了“流量的意义和餐饮业的价值”,第一次尝到“被资本补贴的滋味”,实现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触网”。
第二阶段:到网上再开一家店
2013年美团外卖上线,这也正式标志着饿了么、糯米、美团进入到了“外卖三国杀”的时代。此时LBS、移动支付等技术已经普及,本地生活服务的竞争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外卖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其巨大的履约成本、复杂的技术含量,比“百团大战”更加恐怖的补贴规模,使其成为只有“少数几个顶级玩家”才玩起的游戏。
此时的餐饮彻底从一个“纯线下”的买卖,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O2O/线下+线上”业态,餐饮的边界得到了最大化的扩张。“互联网”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和“水煤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设施。
第三阶段:从裁判员到运动员,互联网身份大转变
“所有消费品都值得重做一遍”,自2019年以来,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无数消费领域的细分赛道发起了“品类革命”,餐饮更是首当其冲。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餐饮行业的投融资数据就达到173起,仅前8个月的总投金额超过439亿元,相当于2020全年的两倍多。
数据来源:餐里眼
在资本上演的这出融资大戏中,互联网CVC的份额虽然不大,但是角色却格外亮眼。腾讯参与了和府捞面8亿元的E轮融资,创造了中国餐饮行业单笔最高融资记录;美团入股的墨茉点心局,字节跳动参股的Manner都曾创下了单店超过1亿元的天价估值……
与之前“互联网搭台,餐饮唱戏”逻辑不同的是,此番互联网大厂已经完成了从“裁判员”到“运动员”的身份转换,而互联网公司与餐饮的关系也从未像现在这般紧密。
互联网大厂投资餐饮背后的逻辑
回溯过往,从“平台方”到“自家人”,如今互联网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抛开现象看本质,我们将从两个方向来拆解这变化背后的逻辑。
首先站在互联网的角度看餐饮:
1. 用户红利消失,大厂们被迫“向下看”:在不久前阿里巴巴公布的2021年Q4的财报中显示,其季度经营利润同比大降86%,而核心电商业务更出现了成立1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阿里的困境,也是整个互联网产业当下的缩影。随着新增用户数下降、渗透率见顶,加上国家有关电商税、游戏、互联网金融等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互联网的红利将尽。
反观以餐饮为代表的线下,由于用户基数巨大、流量稳定、获客成本相对较低,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厂眼中少有的“流量洼地”。其实,互联网巨头“看好线下”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阿里收购大润发、入股苏宁,重金扶持亲儿子盒马鲜生;京东牵手沃尔玛、扩充7Fresh,积极布局“新零售”,本质都是在“抢线下的入口”。
另外不得不说,在过去的两三年里,餐饮品牌也足够争气,取得了肉眼可见的长足进步。尤其面对“增量市场”中的年轻消费群体,不少品牌已经从“产品品牌”成长为“渠道品牌”,甚至进化为“心智品牌”。尤其以新茶饮、咖啡、烘焙、火锅等为代表的品类,已经成为引流消费风潮、促进产业升级的领头羊,其用户粘性和流量价值已经有了质的提升,大厂们自然也是看在眼里。
2. 互联网大厂“VC化”日趋明显:由于增长停滞,互联网巨头急需解决主业放缓而产生的焦虑,于是投资就成了最好的出口。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美团等八家互联网CVC机构的总投资数目达到了惊人的591起,总投资额更是高达3500亿元。互联网巨头早已成为一级市场的重量级玩家,甚至是众多股权投资基金们的“金主爸爸”。由于用户基数巨大、现金流好、回报周期短,以餐饮为代表的新消费,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优质的投资标的。
站在餐饮的角度看自己:
1. 餐饮资本化程度低,潜在巨量的上市机会:
根据《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餐饮连锁化率为15%,而同期美日等国的连锁率平均水平高达50%,相较之下我们的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另外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已上市餐企的总收入不到800亿元,餐饮资本化率仅为1.6%,想象空间巨大。
对资本来说,连锁化程度的提高,也意味着巨大的套利空间。事实上,从去年开始,陆续已有11家餐饮企业申请IPO,在未来1-2年里餐饮企业扎堆上市将成为常态,而现在正是大厂们入局的绝佳时间点。
2. 政策利好,餐饮迎来最强复苏:
受疫情和国际政经局势影响,“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内循环”等主流声音让消费领域成为投资热土,而餐饮自身容量巨大,兼顾“保民生、促就业”的特点,自然备受资本青睐。
与此同时,发改委与近日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出了7条有关餐饮的纾困扶持政策,条条利好,且针对性强,也更加明确了餐饮作为国民经济中“基本盘”的定位。
3. 基础设施得到升级改造,行业大蜕变
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的巨大投入,和央厨的渗透率不断提升,餐企工业化和标准化程度均得到了跃升;管理中台的进一步数字化也极大提高了餐企的经营效率。另外,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餐企的财务透明度有了质的变化,上市合规性的障碍被基本扫平。
4. 从排斥到主动拥抱,餐饮品牌的“资本观”变了
曾经宣布“永不上市”的贾国龙最近也松口表示会选择“融资上市”,要知道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资本与餐饮的关系并不好。由于餐饮现金流好、利润高,老板们对于融资上市的兴趣并不高,资本也一度被看成“野蛮人”。
然而一场疫情改变了一切,老乡鸡、西贝一度陷入到绝境,正是资本的“雪中送炭”,让餐饮品牌有机会重新正视资本的价值。从排斥到主动拥抱,这届餐饮老板们的资本观有了180度的翻转,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一年里有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接受投资,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大厂投资餐饮的风格与偏好
由于大厂自身的商业模式各不相同,因此在投资餐饮赛道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偏好。不过,餐饮和互联网的业态逻辑有着结构性的不同,很难谈得上“业务协同”,哪怕是与餐饮关系最为紧密的的美团。
从投资数据上看,大厂投餐饮的逻辑与其他VC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偏好那些“高频、刚需、高复购”的品类,或者是一些风口项目,比如百度极为少见的出手投资珍品小梅园,也是看中预制菜未来的潜力。
第一,偏爱连锁化程度高、供应链成熟的品类
在大厂的购物车中,新茶饮、咖啡和烘焙被投项目的数量分列前三名,且都属于供应链成熟,标准化和数字化程度高,或有瘾性的品类。同时单店模型清晰、易复制,具备“万店基因”,符合资本“快进快出”的投资理念。
第二,投资赛道
大厂们把“赛道投资”的理念直接copy到了餐饮,比如腾讯习惯于两边下注,咖啡赛道选择Tims和Algebraist,面食赛道有和府捞面和马记永;美团则在新茶饮赛道全面开花,分别投了喜茶、蜜雪冰城和古茗…..
第三,从二级市场找对标
不论是新茶饮、咖啡还是卤味与火锅,从大厂投资的品牌中均能从二级市场找到对标的上市公司,比如盛香亭对标绝味/周黑鸭、懒熊火锅对标海底捞/呷哺、Manner对标瑞幸/星巴克、喜茶对标奈雪……理由也很简单,拿上市公司作为成功案例对标,模式已验证、估值有参考、试错成本低。
第四,无法忽视的“瑞幸效应”
虽然瑞幸的资本故事有些狗血,但是无法回避的是这个创造了“全球最快IPO记录”的咖啡品牌仍然验证了两个事实:第一,通过补贴可以烧出一个150亿美金市值的公司,“用补贴换市场”,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打法,非常符合大厂们的胃口;第二,“APP/小程序下单+外卖”的商业模型,证明了中国餐饮的“互联网化/数字化” 是有完全可能的。瑞幸给中国餐饮打了个样,也吸引了大厂们极高的热情,去年一众互联网公司跑步进场投咖啡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厂投资餐饮的几点思考
与一般VC不同的是,受制于自身的行业特点所限,大厂投资餐饮仍然有不少的Bug亟待解决:
1. 大厂更注重短线财务回报,而非长远战略投资
以往互联网的CVC,更多是以产业协同、生态布局为出发点,比如电商之于阿里、腾讯投资游戏、字节布局社交,小米构建IOT生态等等。而餐饮却很难融入互联网的生态圈,毕竟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尽管大厂们有钱有流量,但是对于餐饮的赋能实在是非常有限。
因此也注定了大厂对于餐饮的投资只会从“财务回报”的角度出发,进行短线操作,而非“长远的战略协同”。
这就给餐饮老板们出了一道难题,即:在资本的选择上,是更愿意拿大厂的钱给品牌背书;还是愿意找产业基金,让专业的VC帮助自己“做培训、搭班子、对接供应链”。
2. 是烧钱扩张,还是稳步发展
互联网惯常使用的“烧钱换市场” 的逻辑在餐饮行业并不成立,如同海底捞很难在川渝生存,兰州牛肉三杰在珠三角也会遭遇水土不服,墨茉点心局在北京已经腹背受敌……“赢者通吃”的思维在餐饮行业并不适用,口味和消费习惯的壁垒很难打破。被资本催肥的餐饮,如果选择“先亏损再上市”的经营逻辑,会让餐饮走上不归路。
更重要的一点,消费风潮变化大,流量迁移的速度快,使得新消费品牌的生命周期有限。因此餐企融资和IPO的窗口期变得更短,这将极大考验大厂们持有的耐心和创始团队的定力。
3. 外行指导内行
跟芯片、5G、AI、医疗等硬核科技相比,餐饮的认知门槛相对较低。“谈口味、谈品牌、谈营销”,好像谁都能指点江山,说上几句,因此餐饮是一个很容易“被看轻”的行业,这也极易导致投资人对于企业实际经营、品牌战略、人事管理等方面“随意插手”。
但实际上,餐饮却是一个“知易行难”的行业,大到供应链,小到店面的SOP,没有一个环节是轻松的,尤其餐饮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管人”明显比“管事”更难。
未来对于管理团队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和稳固管理权限,将是另一大考验。
小结
1月份餐饮领域的融资数量为10起,在新消费排行榜中名列第一,增速依然不减。但是最近餐饮上市公司的财报却给行业泼了盆冷水:海底捞财报显示2021年全年预亏高达45亿,去年关停了近300家店;奈雪的茶预计2021年净亏损约1.35亿元-1.65亿元,股价与最高点比接近腰斩;不仅如此,茶颜悦色、喜茶、文和友等新消费明星品牌纷纷传出裁员的消息……
潮水来得快,退的也快,新消费投资的金额和速度已经明显下降,投资圈甚至开始流传着“消费投资人为什么还不转行?”的段子,似乎预示着新消费的野蛮增长已经告一段落。
当新消费退潮时,“小甜甜成了牛夫人”,明星品牌们面临着“高位接盘”的风险。但是抛开资本,回归餐饮的基本面,餐饮这个“老baby”依旧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新消费领域里“最靓的那个仔”。
最后总结一句话:
餐饮穿越周期,靠的不是资本,而是我们每个餐饮人。
人说互联网的上半场是互联网自己的互联网,而下半场将会是产业互联网。但产业互联网的口号喊了很久,传统企业转型的说法也传了好几年,但成功的企业寥寥无几。原因何在呢?
互联网是一次技术革命,它可以让两个完全不认识的、远隔万里的人,在互联网上畅通无助的沟通。互联网的核心能力和价值就是,通过把人类想传递的信息变成二进制的0和1,通过网络进行分发,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补充一点,做信息化、互联网这么多年,深深的感受到把信息录入系统是最难的,成本最高的,而信息分发则简单很多。因为录入信息(信息化)几乎离不开人,需要克服人的懒惰,适配人的喜好等等;而分发信息则简单多了,由系统和网络来完成,无非就是分发的是否合理,商业化效果是否更好。文章后面也会提到,产业互联网成败的关键也是如何信息化。
实际上互联网从一开始就是产业互联网。
- 互联网+媒体:门户网站,社交媒体(自媒体)。用键盘把文字敲进系统(CMS),就可以发表文章,不用排版、印刷、销售。互联网+媒体,让在印刷机上运转的传统媒体彻底换轨。
- 互联网+信件:电子邮件(e-mali);互联网+短信:即时通讯(微信等)。从技术上看,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区别不大,主要是电子邮件诞生于PC时代,而即时通讯软件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都让信息传递更方便的同时,费用也更低。
- 互联网+批发零售:电商(淘宝,京东,1688…);电商可以说是最典型(大众容易理解的)的产业互联网形态了。电商之前卖货就是包柜台,代理,进货,砍价;电商时代,卖货就是拍照,P图,电子支付,物流,七天无理由退货。
- 互联网+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大话西游,魔兽世界,王者荣耀);有多少读者和我一样玩过红白机,在网吧打过CS,魔兽,星际,大话西游,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的游戏体验上的区别,以及商业模式上的区别,不言自明了。
在2013-2016年间,互联网创业风靡一时,政府也喊出了O2O、互联网+。这一期间诞生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功的巨无霸型企业:滴滴打车、美团(团购+外卖)、字节跳动(+抖音)。
滴滴和美团是典型的O2O企业。
- 滴滴打车,打车行业的互联网化,车辆、司机、位置、计价规则、匹配与调度算法。
- 美团,团购是餐饮商家的服务内容线上化,通过团购将客户加速导入线下商家;而外卖业务则是更彻底的创造性的依靠互联网为餐饮行业搭建共享的外卖服务,同时也创造了巨量的就业。
- 而字节跳动更像是传统互联网(内容、自媒体)+AI的一次升级,卷入了更广泛的创作者,制作更受消费者喜欢的短视频。一方面通过更简单直接的交互+个性化的推荐算法让用户更容易成瘾;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工具和手段降低创作者创作优质内容的门槛(降低信息化的难度),加上有效的运营,让平台的内容质量由于竞争对手。
也有一些战斗力非常强,但与政策相左(企业家除了要赚钱还得考虑是缓和社会矛盾还是激化社会矛盾),未发展出特别有代表的巨无霸企业(当然这里面还有反垄断的问题,即使政府不限制,可能也只是让原有的巨无霸变得更大)。
如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这二位可谓威力巨大,赚钱能力核弹级别。
当然如此有效的结合,限制政策的出台只是重新划定了边界,在一些不受限制的领域,它们依然势不可挡。比如互联网支付,货币基金(余额宝),互联网保险,智慧银行等等。
还有很多很多的互联网+项目,依然处在摸索,试错阶段,每个行业有他自身的特点和周期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互联网+制造业、+医疗、+汽车等等。
我试着把这些行业按照+互联网的难易程度做一个归类(以下分类暂不考虑政策因素。不是每个行业都需要+互联网,很多行业确实只需要做好信息化的工作即可,+互联网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能为了互联网而互联网):
1、容易的行业:媒体、内容、通信、电子游戏
特点:
i. 行业本身就是信息化的,行业信息的结构与信息技术高度一致;
ii. 能实现全流程线信息化;
iii. 行业中的企业管理水平中上流;
iv.原本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高素质。
代表企业和产品:腾讯(微信、QQ、王者荣耀),百度,微博,网易。
2、中等难度的行业:电商、金融
特点:
i. 行业本身的信息结构简单,容易信息化改造;
ii. 基本能实现全流程信息化;
iii. 行业中的企业管理水平较高;
iv.行业从业人员普遍高素质;或自驱力强。
代表企业和产品:淘宝,京东,拼多多,支付宝,银行,证券,基金,保险。
3、较难的行业:出行、外卖、餐饮(线下服务业)、教育、医疗
特点:
i. 行业本身的信息结构比较简单,容易信息化改造;
ii. 线上线下流程相结合;
iii. 行业中的企业管理水平较高;
iv. 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中等,部分人员素质很高。
代表企业和产品:滴滴,美团。
4、很难的行业:房地产(二手房、装修)、家政、二手车、制造业(中小型)
特点:
i. 行业本身信息结构复杂,业务链条长;
ii. 线下流程比重大,不可替代;
iii. 行业中的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
iv. 行业基层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代表企业和产品:贝壳,58,好慷,瓜子二手车。
综上,影响行业+互联网的关键是以下几点:
- 行业本身的信息结构是否简单;
- 线下业务流程是否可以实现完全线上替代还是部分替代;
- 行业中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否高;
- 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是否高。
行业信息结构简单,行业+互联网的方案更容易设计;
线下业务如果能大比例被线上替代,意味着更高的适配性和效率提升;
行业中企业管理水平高,说明行业本身就积累了宝贵的已经被验证的管理方法,可以直接运用;
从业人员素质高,他们更容易接受互联网技术,容易上手。
从行业解决方案来看,我们还发现,改造难度越是小的行业,越容易诞生全新的企业,原来传统的企业可能会彻底消失;而随着改造难度的增加,新进入的互联网企业可能采取S2B2C的方式(平台+商户),通过平台来赋能行业发展。
还有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新的互联网企业很难有效的介入,而是由一个传统行业中的企业通过自身的+互联网获得成功。
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说明下,企业+互联网的目的是解决在当前模式下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诞生一家新的互联网企业。
作者:李海鹏;公众号:一条产品人
本文由 @李海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料图:5月23日,北京西单街头的外卖骑手准备送餐。 中新社记者 张宇 摄
你想了解互联网给中国餐饮业带来的变化吗?最直观的方式,就是来到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看看到处飞奔的外卖“骑士”。他们配送的每一道菜品、行驶的每一条路线,乃至每一单物流费用的定价,背后都有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近几年来,“互联网+餐饮”风生水起,给中国人的餐桌带来了深刻变化。
餐饮行业全面“触网”
对于许多都市白领而言,上午工作结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上的外卖软件,看看有没有合胃口的餐饮外卖,接着就是下单、支付、等待送达……如今,外卖不仅渗透进写字楼、学生宿舍和居民小区,甚至在高铁上,也能打开手机应用或是扫描二维码,提前预订外卖。
日常生活场景的改变折射出中国餐饮业形态的变革。从过去单一门店营销、纸质菜单点餐、现金结账,到如今外卖平台盛行、海量菜单备选、在线支付餐费,互联网已经实现与传统餐饮业的深度结合。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餐饮业营收39644亿元,同比增长10.7%。今年1月份至4月份,全国餐饮营业额达到12736亿元,同比增长10.1%,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这意味着,中国餐饮业一直处于稳定高增长状态。
实现增长的内在因素是什么?餐饮业全面“触网”功不可没。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餐饮业的深度应用,在线餐饮业成为消费者“自己做饭”和“下饭馆”以外的第三种常规用餐模式。统计显示,2017年线上外卖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与2011年的203.7亿元相比,增长了13.6倍。
餐饮市场的改变与民众餐饮消费习惯的变化相辅相成。据悉,在线外卖中,住宅区的订单交易额占比约为50%。这意味着,很多人已经选择用外卖替代“在家做饭”了。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印证了这一变化。该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用户规模已达3.2亿人,预计2018年用户规模将达3.6亿人。互联网餐饮正大幅改变用户的餐饮消费习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餐饮企业不断融合,有些餐饮企业开始向跨界经营转变,外卖就是一个发力点。这不仅为餐饮企业带来了更大商机,也为消费者带来了不同的餐饮消费体验。”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表示。
“无人餐厅”加速落地
事实上,“互联网+餐饮”早已不是送外卖这么简单。近日,青岛一家“智慧餐厅”的开业吸引了当地市民的目光。顾客只需在办公室通过扫码或者使用“智慧餐厅”手机应用就可以点餐,系统还会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荐顾客喜欢的食物。下单后大约10分钟,顾客就会收到一条带有柜号和取餐码的短信,以便到密码柜取餐。
“顾客从办公室走到密码柜只需十几分钟,然后就可以取出自己的菜品用餐了。中间的到店叫餐、到店等餐等环节完全去除。”该餐厅负责人介绍。
美团餐饮学院院长白秀峰认为,餐饮在线化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且还在继续深入。“典型的消费体验就是提前点、到店吃,不需要再到店排队、点菜,也不需要排队付款开发票等,就餐的所有环节都在线完成。”白秀峰表示。
比“智慧餐厅”更进一步的,是在全国各地出现的“机器人餐厅”或“无人餐厅”。早在2017年10月,阿里巴巴的第一家“无人餐厅”就在杭州开业。该餐厅的亮点在于“刷脸支付”,全程不需要手机和钱包,也没有收银员和服务员,智能点餐,吃完就走。今年2月,阿里巴巴在上海开设的机器人餐厅“盒马”南翔店开始营业。在这座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餐厅里,顾客需要先用盒马应用程序,在餐厅入口的屏幕前选座,入座后通过扫描桌面二维码点餐,送餐机器人就会将餐品送至桌前。制菜进度和运送过程,均可通过桌前屏幕实时监控。
无独有偶。5月29日,京东也宣布自己的机器人餐厅将于8月份面世。餐厅可以通过机器人实现点菜、做菜、传菜全程无人化,全能机器人大厨可以提供八大菜系的40多道菜品。
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餐厅近几年内将在全国各大城市实现落地。虽然完全实现“无人化”还不现实,但部分功能的实现并非遥不可及。比如,开发智能系统代替点餐员、收银员;使用迎宾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炒菜机来进行各项作业;采用刷脸支付等。
个性多元成大趋势
如今,“互联网+”已经在餐饮产业链条中的食材采购、系统管理、线上线下营销、交易以及预订、点菜、排队、支付、点评等方面全面渗透和深度扩展。在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餐饮行业主流支付方式、宅男宅女已经成为重要客源的背景下,未来的餐饮业会如何变革?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报告显示,餐饮消费需求正在向多样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对从业者而言,个性化和细分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多业态差异化经营的态势,都将给他们带来不少挑战。
如何“抓住年轻人的胃”是餐饮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根据美团点评统计,20-35岁年轻人贡献了餐饮消费74%的订单,是在线餐饮消费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年轻人餐饮需求更加个性化、细分化,同时也更愿意尝试多种、新颖的事物,这就要求餐厅不仅能在消费形式上满足年轻用户的需求,更要在产品开发上拓宽视野。
个性化、细分化时代,能否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用户需求进行深度融合,直接决定了现代餐饮从业者的成败。
专家认为,餐饮产业未来发展,可以概括为线上线下一体化、供应链垂直整合以及餐饮零售化三大趋势。“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数据化、科技化,未来餐厅可以把每一位顾客变成用户、每一个用户变成会员,店长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每个顾客的喜好,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务,这是餐饮业必将面临的一次革新。” 记者 卢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