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喜欢京剧的朋友都知道,《贵妃醉酒》是一出有名的京戏,也是梅兰芳大师精心雕琢的梅派经典剧目。这出戏情节很简单,唐玄宗李隆基和爱妃杨玉环约好在百花亭饮酒,后来却爽约去了梅妃那里;杨贵妃抑郁不欢,独自痛饮,最后喝醉了,说了许多醉话,做了许多醉态,大体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但最近阅读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却发现《贵妃醉酒》原来并不是京戏。据梅先生考证,关于杨玉环喝醉酒的故事,只有明末钮少雅《磨尘鉴》和清初洪昇《长生殿》里可以见到,但《长生殿》里写的是杨贵妃陪唐玄宗在御花园畅饮,与《醉酒》的剧情南辕北辙;《磨尘鉴》的故事倒是相似,可唱词和念白却截然不同。后来梅兰芳在乾隆年间成书的《纳书楹曲谱补遗》中找到了源头,在这本书“时剧”类别内有一出《醉杨妃》,剧情与《贵妃醉酒》几乎一模一样,唱词方面也属一个源流,只不过京剧剧本做了删减,比《醉杨妃》简练了许多。
在这里再简单谈一谈时剧。关于时剧,明清以来各种曲谱中有不同称谓,譬如时剧、时曲、昆唱时剧等等,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有流行、时兴之意,大体上属于江南民间的昆山腔,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昆曲。作家汪曾祺在北京京剧团当过多年编剧,对戏曲源流非常熟悉,据他考证,明清时剧与正统的昆曲同属一系,都是长短句的曲牌体,演唱时剧的也都是昆班。之所以叫法不同,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身份不同,昆曲作者都是有名的大家,而时剧却是民间无名作者所写;二是曲调有异,时剧在曲调上更为自由委婉。
时剧《醉杨妃》又是怎样发展成京剧《醉酒》的呢?
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这样写道:“曹心泉、溥西园两位老先生说过:‘最早北京戏班里没有《醉酒》这出戏。光绪十二年七月间,有一位演花旦的汉戏艺人吴红喜,艺名月月红,到北京搭班演唱,第一天打泡戏,就是《醉酒》。月月红唱红了头,大家这才跟着也演《醉酒》了。’”梅兰芳这里所说的曹心泉是清末民初著名戏曲音乐家,精通笛、月琴、古筝等多种民乐,尤擅昆曲,晚年在富连成和中华戏校教授昆曲,在梨园行声望极高;溥西园则是京戏名票爱新觉罗·溥侗,皇族出身,与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公子,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玩儿,并且玩出了大学问、大名堂——这两位在民初梨园行那可都是传说般的存在。
可见《醉酒》本来是汉剧,是从时剧《醉杨妃》辗转改编而来的。月月红唱红以后,路三宝、余玉琴等京戏名伶都唱过《醉酒》,而路三宝是梅兰芳的师傅之一,《醉酒》就是他教给梅的,据说梅兰芳为此还专门送给路三宝300大洋学费。路三宝和余玉琴都是花旦出身,由此看出《醉酒》最初走的是调笑路子,老艺人表演杨贵妃与高力士等太监调笑的场段格调不高,主要是以杨玉环醉酒思春来吸引观众,后来经过梅兰芳革新,这出戏变得干净、纯粹,也更好看了。以“你若是遂了娘娘心,顺了娘娘意,我就来、来朝把本奏当今”为例,这段原来在表演上有勾引的眼光和动作。梅兰芳将其改为杨贵妃眼神迷惘,一边让太监再去拿酒,一边让另一个太监去请皇帝来陪她喝酒。这样处理既删掉了不健康桥段,又保留了原戏优美的舞蹈和唱腔,还将杨贵妃醉后的失意、孤单与期盼作了进一步描绘,一石数鸟,梅先生功莫大焉。
梅兰芳成名后身边有一个文人群体,他们为梅编撰戏本,出谋划策,时人呼之为“梅党”。《醉酒》之所以能发展成一出曼妙的古典歌舞剧,肯定有“梅党”的功劳,但不管如何改良革新,这出戏根本上还是月月红的汉剧路子,正如汪曾祺所说,“梅先生是在京剧舞台上演了一出汉剧”。
或许之前不太熟悉他的名字,
但今起你一定要知道他的传奇。
《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大师
李苦禅的12个人生切面》
01 李苦禅·初印象
那一晚,他的莫逆之交做了一个梦:
“前夜,梦与苦禅同登西山观红叶,评状元红酒。苦禅倾酒于砚,笑磨朱墨,以酣畅恣肆之笔,写名山半醉之态,嘱余为题。余以为画外及无画处有画,诗在境中,何用题句?梦醒后,残月在天,树影拂窗,遍体生寒,乃披衣而起,于低徊中忆及前尘,泪雨滂沱,不知东方之既白也。”
< class="pgc-img">>图 | 视觉中国
“那一夜,苦禅刚刚去世不久。他已经八十四岁了,走完了精彩、奇绝、神威凛凛而悲欢交集的一生;而我也已经八十八岁,我的人生也快走完了。”
“但我们其实并不老,我们这一生所经历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随着世事的大动荡取得的大成就,都让我们诗思不老。激烈壮怀,潇洒行止,依然当年。”
1983年6月11日,李苦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次年,他的苦难知己王森然携此梦离世赴约。
留下这仙家对饮的梦迹,供我们去捕捉大师未泯的神韵,潇潇的笔骨。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02 捐,再捐!
今年6月11日,还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李苦禅生前心系文物,抢救性地收藏了战国至清末民初的几百件碑刻拓本和书画珍品,有的古画,是他拿一个月薪水换的,妻子呢,只得跟人借钱买米。他嘱托家人在自己离世后,将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国家。
< class="pgc-img">>在李苦禅去世三周年时,他的夫人李慧文代表全家,将先生作品还有他珍藏的文物四百多件,以及生活、工作用品,全捐给国家。后来,又捐出藏品一百多件。
在他看来,收藏首先是为了保存,避免被不懂其价值的人毁坏。其次是用作摹习的教材,而不是为转手获利。文物的归宿是国家,这样所有人才能够欣赏到先人的文明与智慧。
03 西学徐悲鸿·中学齐白石
1899年1月11日,李苦禅出生于山东高唐县李奇庄的一户农家,原名李英杰。虽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受到故乡浓厚的传统文化熏陶,尤其对画画有着极高的兴趣和天赋。
20岁那一年,来到北京的李苦禅,师从年长他近四岁的徐悲鸿学习西方绘画艺术,考入当时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西画系。徐悲鸿称赞他的画“天趣洋溢,活色生香”。
< class="pgc-img">>他认同徐悲鸿“中西合璧”的思想是为了改造中国画,但如果不深入学习中国画又谈何掌握其艺术真谛?
经一番寻寻觅觅,1923年秋,李苦禅正式拜齐白石为师,学习国画。这一拜不仅令中国大写意绘画的传承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也留下了一段“齐门苦禅”惺惺相惜的师生佳话。
04 “穷学生”耿直二三事
李苦禅清楚地记得拜师那一天,“我一去啊,就说,老师,我来拜门了啊,我可没学费。您等我,入社会(工作了),挣了钱了我就孝敬您。”齐白石也没在意,反倒十分欣赏他的朴实。
< class="pgc-img">>就这样,李苦禅白天在学校里学习西画,每周有三个晚上赴齐白石家中学习国画。他常安静地站在齐白石身旁,观察老师作画,体会画中意境。不过,在自己作画时,却不刻意模仿老师的笔墨技法,也避开老师常画的题材与构图。
“虾、小鸡、蟹都是老师常画的,早已创出了自家面貌,若再跟着画,就脱不开他,创不出来了。”他是求新求变的,有自己的美要抒发的。
05 偷吃作画工具
画艺是突飞猛进了,李苦禅不得不面对现实问题:虽然学校免收学费,但依然没钱买画具,只能捡同学丢掉的破旧画具来使用。
那个年代学素描不用铅笔用木炭条,然后给学生发一个面包作擦拭修改之用,等同学散学了,李苦禅就偷偷把擦黑的面包吃了,只要不饿肚子,他就能撑下去。
06 “别惹,他有功夫!”
日子实在捉襟见肘,李苦禅只好利用晚上的时间去拉洋车赚钱糊口,可是当时像北京繁华的前门一带,不少拉洋车的每天早就在等生意了。他不想跟这些穷兄弟去抢生意,就接往海淀(当时还很偏僻的地带)跑的活儿。
< class="pgc-img">>毕竟年轻,夜深也怯,为了防身,他腰里掖了个七节鞭,后来就传开了,说有个山东大个儿拉车的,别惹,他有功夫。
07 苦尽甘来
李苦禅的清苦与窘迫被同学看在眼里,有个叫林一庐的给他赠名“苦禅”,苦,即苦难的经历;禅,古称写意画为禅宗画。他欣然接受,立刻把自己的本名李英杰改成了李苦禅。
吃得苦中苦,方悟画中禅,李苦禅,就是这么来的。
1925年在毕业展览上,除了油画作品,李苦禅还展出了8幅写意花鸟画,笔墨洒脱,意境高远,校长林风眠观后将其全部买下。
< class="pgc-img">>后来,林风眠、徐悲鸿先后聘请李苦禅担任国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转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桃李天下。
08 大!
世人今称李苦禅为“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大师”,在他提一支中西合璧、意在笔先的画笔,开辟出大气磅礴、气魄慑人的大写意国画新天地。
“大”是李苦禅绘画显著的特点。
年过八旬的李苦禅老笔犹劲,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巨幅《松鹰图》《盛夏图》以及《墨竹图》《劲节图》。
< class="pgc-img">>《盛夏图》纵368厘米,横580厘米,其荷花如盆,荷叶如盖,荷梗如臂,荷,石,水,鸟,组成了庞大画景。这不仅是他平生最大篇幅巨作,也是中国大写意花鸟画史上首件最大篇幅巨作。
< class="pgc-img">盛夏图 李苦禅纪念馆藏
>< class="pgc-img">劲节图 李苦禅纪念馆藏
>国画常识《何为花鸟画?何为大写意?》
花鸟画,顾名思义,泛指以花卉、鸟、兽等动植物为主体的绘画,亦是国画一大分类,多讲求精细或趣味,刻画以精巧、传神为主。
大写意,即以张条疏散、施墨粗放为特点,削繁为简、遗形取神为手法,创作者多为泼墨粗画。小写意,即以简练归融为特色,多强调笔墨中之情趣,不苟求惟妙惟肖,但求整体气势与着色。
工笔,与写意相反,多求刻画入微,手法以细腻、准确为度。
09 李苦禅的鹰
李苦禅擅画鹰,笔力雄健,夸张变形极具个人风格,可谓一绝,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齐名,成为近现代画坛中最叫响的个人代表题材之一。
< class="pgc-img">松鹰图 李苦禅纪念馆藏
>< class="pgc-img">>据说,当他把在家乡河塘所见的鱼鹰画进大写意作品,兴冲冲拿给老师齐白石看时,白石老人也在那画鱼鹰呢,画的是山水间的一群鱼鹰。可齐白石看了他的画之后,非常感动,且评价道,“余门下弟子数百人,人也学吾手,英也夺吾心,英也过吾,英也无敌。”
李苦禅画的鹰,是有融会贯通国画和西画的匠心在内里的。如何表现出猛禽的分量?一个大黑罐子,因了高光部分,我们一看就知道它有分量。可提笔泼墨,总不好在鹰身上加高光,所以李苦禅创造了一种世界上没有的“鹰”:长着“白翅膀”的鹰。这样,鹰羽翼之饱满、气势之威猛,就浑然地被刻画出来了。
10 国画大师,也是我党地下情报员
1937年,北平沦陷。那段经历李苦禅的夫人李慧文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苦禅生性正直,遇强敌也不屈服。在敌伪时期他不肯到“新民会”(汉奸组织)任职,暗地里却协助八路军、地下党的工作。
为此,日本宪兵队抓捕了他,关押在沙滩原北大红楼地下室里。苦禅在那儿受尽严刑:拷打、灌辣椒水、压杠子等,但他始终宁死不屈。默诵着文天祥的《正气歌》,与敌人顽强斗争到底。
< class="pgc-img">>当时苦禅已是社会上有名的画家、教授。日本宪兵没从苦禅口里得到什么,又没抓到实证,不便定罪,一个月以后释放了,但苦禅被打得浑身是伤。”
丰子恺有言,“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一个大人格者的气节往往在危难关头才体现得淋漓尽致。
11 “所谓人格,爱国第一”
被释放后,他仍以卖画之资暗中支持地下抗战。一次,前门商号要订一百个扇面,只给了三天时间。李苦禅为了交工,只睡了一晚。按他的创作性格来说,特别讨厌重复,可这时候,他说,“还考虑什么为艺术而艺术,赶快把画儿卖出去了,我有了钱了,援助地下工作,救国第一”。
他跟学生讲,“人无品格,行之不远,画无品格,下笔无方”,所谓人格,最重要爱国第一。
12 苦就是禅
成大师者,哪位不苦?
青年徐悲鸿求职屡屡受挫,痛苦和失望强烈地攫住了他,他甚至狂奔到黄浦江边,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齐白石自述,“自从卢沟桥事变至今,已过了六个年头,天天提心吊胆,在忧闷中过着苦难日子。虽还没有大祸临身,但小小的骚扰,三天两头总是不免。我这个八十开外的老翁,哪有许多精力,同他们去作无谓周旋……”就在齐老愁闷难遣之际,夫人胡宝珠溘然长逝。
生前被嫌作品一片黑,看不懂,黄宾虹曾落寞地说,“等我过世50年以后,人家就看得懂,就会认识我了。”
看似潇洒的张大千求学途中也曾遭土匪绑架,晚年漂泊四海,思乡而不得归。
回望中国百年美术史,在此提及的未提及的大师者,无一不是蘸着苦难的墨,绘就一方纯粹与热爱的。
< class="pgc-img">>苦禅挚友王森然谓“苦禅”二字:不忘天下苦人,不忧一人贫苦,乐在苦中。
何妨继续做那一场如画的梦:
“名山半醉,苦禅也半醉,他把酒倒入砚中,笑研朱墨,那砚中殷红一片,哪里是墨,分明是一腔子热喇喇的壮士之血!他名为‘禅’,便‘勇猛精进’了一生,真是深通禅意者!”
致敬所有浴苦而生的人生。
李苦禅画作出自国家博物馆
文中插图及内容支持
《守护文脉的书画大师·李苦禅》节目
制片人 | 张天宇 编辑 | 王若璐
、走过很多地方,写过很多句子,喝过很多井水,也曾遇过风花雪月、十里长街;看过很多烟火,见过很多过客,醉过很多月华,也曾远望沧海天涯、十里红装;犹记得,走进山棱中,行至水云处,策马回望,惊鸿一瞥,那墨染的江山,如挥毫千年,点墨岁月,鬼斧神工,精作而成。
二、我一直以为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可是却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的故事。
三、没有一个女人喜欢听你讲道理,你讲的是道理,她听的却是你对她的态度。
四、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笨人的爱情是批发出去的,仅凭“让我一次爱个够”的蛮力;聪明人的爱情是零售出去的,懂得“只爱一点点”的精妙。
五、有人不是这样说的么 成长的学费是眼泪 长夜 笑和纪念
六、水是一天前的别喝了,面包是一个星期前的别吃了,那些话是他很久以前说的别再想了。
七、对于世界,你可能只是一个人,但对于某个人,你却是整个世界。
八、孤独是一种情调,比承诺更可靠。
九、人生需要承担那些无奈的伤痛,甚至需要承担那些悲伤的重量,有时候遭遇误解,更需要承担百口莫辩的成见,人生活的就是在困苦中能够挺住,不妥协于生活的苦难与困窘。
十、如今我们仅有的默契,就是安静的躺在对方的好友列表里,不闻不问,互不打扰,各自生活。
十一、剪红情,裁绿意,你是我的雨曼里的醒。醉入江南,相思如画,你是我雨梦里的曼妙,相思的雨帘。昼夜不尽寒烟,相思穹庐不断。暗尘起,相思无助,就象在春梦里笙歌,笛声中加冕。
十二、我明明知道你不想我,却还爱你,是因为我太傻。
十三、不要让心太累,不要追想太多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人和事。你我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也许都将成为驿站、成为过客。一向喜欢追忆,喜欢回顾,喜欢不忘记,如今却发现,深刻在心里的那些东西,早已在他们的时间里化成遗忘。
十四、人民要有平等的愿望,如果连平等的愿望都没有,那就只有永远做奴隶了!
十五、在受过伤后不愿流露太多的悲伤,于是我安静,沉默,学着淡忘。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