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还在,商家没了”“活动很划算,商家不兑现”“办卡容易,退卡无门”……近日,济南归仁超市、尚蝉瑜伽等连锁门店突然相继关闭,不少消费者遇到卡内余额退款难问题,也引发市民关于预付卡消费的担忧。消费者:卷款跑路屡见不鲜 “信任卡”成“糟心卡”“这是健身房的年卡,打折后2599元,送了3节私教课;咖啡店充值卡,充100元可享受八折会员价;这是火锅店的储值卡,充1000元送300元;这是儿童乐园的电子会员卡……”7月25日,济南市民王女士正在清点自己办理的各类预付卡。五年来,少到小区楼下水果店的一百元会员卡,多到美容医院的一万元储值卡,王女士拥有大大小小充值卡40余张,金额超过十万元。“出门买东西或者洗车、健身、美容之类的,经常有人推荐办卡。”王女士说,预付卡消费往往有优惠,也能省去每次结算的麻烦,所以办卡不经意间变成习惯。
预付卡消费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三年前,王女士曾在济南瑞丽医疗美容医院办理了一张价值一万元的年卡。据王女士介绍,单次超皮秒就要一千多元,当时综合优惠下来,感觉一年能省三千多元。没想到,办会员卡后仅消费一次,就出现了闭店的情况。不但没享受到优惠,反而亏了八千多元。而这种情况,不止一次上演。王女士坦言,本来是因为信任门店才放心充值,没想到遇到好几次超市、理发店、健身房、餐馆突然关闭的情况,让她办理的预付卡成了一张张不能兑现的废卡。有些门店甚至在前一天还在销售年卡,第二天就突然关门了。
最初遇到突然歇业的情况,王女士也曾想过很多办法:多人维权、找律师、找监管部门、找总部等,但通常都追不回余额。在王女士看来,办理预付卡的陷阱也不止“跑路”这一点。此前,王女士在一家美容院花费3000元办理了一张会员卡。办卡后没多久,王女士就发现要想在店里享受周到的美容服务,并非易事。“要想体验好,你就得加钱。”王女士坦言,虽然办理年卡后护理本身免费,但服务过程中使用的面膜却是收费项目,还不允许自带,一盒面膜就要五六百元。王女士算下来,看似优惠的预付卡消费可能比正常消费还要贵。她的多张卡或遇上门店倒闭,或仅消费过几次便不再使用,损失严重。“很多时候都忘了自己在哪儿办了卡,真正消费的金额一半都不到。”记者采访中,不少市民都表示,自己和家人曾因为店家推出形式多样的优惠活动,办过美容美发、儿童游乐、游泳健身、餐饮等多种预付卡,办卡后也遇到过一些商家一夜之间“人去楼空”“卷款跑路”的情况。预付费用难以追回且维权无门,以至于部分消费者“谈卡色变”。目前许多商家在提供预付式消费服务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卡内额度、经营主体等消费者无法透明掌握。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往往连维权对象都难以明确,且取证难度也较大。商家:走量还能增加人气堪称“营收利器”对于商家而言,预付卡消费成了他们锁定客户并快速回笼资金的“利器”。曾在济南东部开烧烤店的杨先生表示,自己前期店铺租金、装修和设备费用共计投入二十万元,在开业之初便大力推广充值活动。“充值500元送100元,充值1000元送300元,还能享受八折会员价。”张磊说,受优惠活动吸引,每天都有一半以上的顾客选择充值。“一周就回来5万元,比卖烧烤回本快多了。”
在杨先生看来,办卡后能吸引顾客多次来消费,走量的同时还能增加店内人气。即便有些顾客充值后不再来消费,余额也可以当作店内流动资金来使用。相关部门也没有规定什么样的门店才能发卡,也不可能挨家查,路边随便一家包子店都可能有自己的会员卡。在会员卡的使用上,不少商家也有专门的规定。例如,一些烧烤店充值会免费送啤酒,但会限制品牌和使用时间。综合算下来,商家利润并不低。不过,有时预付卡优惠活动力度过大,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些新手商家错误估计了成本和优惠活动支出,可能因长期优惠投入而导致店面利润下降。“老板发现要赔本了,可能就会选择以装修、房租到期等名义停止营业或者再换个地方重新开业。”杨先生坦言,有些餐饮店还会通过夏天干烧烤、冬天干火锅来挣两波快钱。一旦消费者过来找,就告知换门头换老板了。“很多消费者觉得钱不多,也就算了”。相关部门:济南仅84家企业备案监管仍需逐步完善充值卡没用完,却因种种问题遭遇退款难,怎么预防治理?记者梳理发现,为进一步创新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监督管理工作,济南市自2022年开始,率先开展了山东省商务领域单用途商业预付卡规范管理试点工作。此后,还多次重点围绕商务领域零售业、住餐业、居民服务业“三大行业”开展集中检查整治,督促相关应备案未备案的企业及时登录山东省商务厅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管理服务平台进行备案。一方面,发卡企业通过保险保证冲抵银行存管资金,最大限度释放资金流动性,更好服务消费者;另一方面,消费者购卡后的预存资金由共保体按比例提供保险保证,一旦发卡企业资金链断裂,可由共保体按比例赔付。
那么,济南现在有多少家发卡企业在管理服务平台备过案呢?根据济南市商务局公开资料,目前济南市正在推行全省商务领域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管理综合改革试点,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发卡企业84家、发卡208.76万张。记者注意到,针对预付卡消费领域种种乱象,即便济南多次出台相关办法并加大监管力度,但仍有不少企业处于未被监管的状态。以近日突然歇业的山东归仁超市管理有限公司为例,记者在该平台上并未查询到该企业的备案信息。对此,济南市天桥区商务局工作人员表示,确实没有进行备案,都是企业自行发卡,属于违规发卡。“备案可以起到多部门共同监管的作用,该平台公示的备案企业相对而言诚信度较高,接受了部分资金监管,消费者办理预付卡较为安全。”济南市商务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还在试点阶段,正在逐步增加备案发卡企业数量。预付卡监管仍需逐步完善,但这并不代表没在此平台备案的企业就一定不安全。“购买时最好与商家签订合同,不建议大家选择没有在商务部门备案的企业办理预存卡充值业务。”上述工作者还表示,现在企业发行预付卡还没有建立全链条明确管理规定,最终决定预付卡是否安全还是要根据企业经营状况而定。一旦发生企业突然关闭等情况,建议消费者通过司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他山之石:规范预付式消费,多地推出监管新办法解决预付式消费纠纷,首先要有法可依。今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对预付式消费中容易产生的纠纷作出了详细规定。增加商家提前告知义务同时,明确了责任主体和处罚标准,最高罚款50万元,情节严重的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为解决预付式消费纠纷提供了法律支撑。除了加强法律法规监管外,不少城市在发卡企业资金管理上也使出“浑身解数”,用于防范预付卡引起的潜在消费纠纷。央行数研所推出的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消费资金管理产品——“元管家”,已在北京、成都、青岛等城市落地。从具体运作方式来看,消费者购买商户服务时,其预付资金进入加载智能合约的数字人民币钱包。消费之前,预付资金仍然归消费者所有,消费者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App查看资金余额和消费记录;消费之时,智能合约将依据预设条件自动执行资金划转至商户钱包;而当消费者根据商户服务协议申请退卡或注销服务时,智能合约将保障预付资金准确、高效退回消费者个人钱包。
杭州也引导平台企业全国首创了“安心付”产品,设计了“周期卡”和“金额卡”功能,分别面向商家的年卡、季卡等产品和充值优惠场景使用,在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助力服务商家经营。济南正在推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管理平台,银行开设发卡经营者预付资金管理专户,对资金存管比例进行监督。同时,在平台入驻的经营业者由经国家银保监机构批准的信托公司设立信托账户,消费者购卡预付款按风控比例限额存入信托账户,每消费一笔向经营者按比例转入一笔。此项功能在济南实行效果如何?“现在入驻的经营业户正在逐步增加,但有些商户在推行过程中配合度较低而且发卡手段比较隐蔽,预收监管资金有限。”济南市商务局工作人员表示,因为涉及的经营业户数量较多,相关部门正在通过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联合摸排,引导更多企业加入平台管理,最大程度维护消费者利益。“备案的商户要进行资金管控,最少是50%以上,很多商户是不愿意的。”有商户告诉记者,目前加入备案的都是一些大企业,个体工商户非常少。而且不少商户办理会员卡是为了低成本、无门槛地快速融资,一旦需要由平台结算给商户,就相当于给商家上了“金箍”。在此方面,济南不妨向杭州借鉴一下。近日,杭州市为推进预付式消费市场化改革,加入第三方平台监管的商家在杭州银行开户可以获得0.2%的活期存款利息,商家可以将销售流水作为信用积累获得低息贷款。截至目前,杭州全市已有超三千家门店加入。“传统做法要求企业在银行开设专户,将部分预付款存入。但由于银行监管的积极性不强,再加之没有有效的处罚措施,效果没那么好。”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中心主任苏号朋建议,各地应利用信息技术等工具探索更严格、有效的资金监管模式,使预付式消费的双方“共赢”,又能避免消费者的款项被滥用。
来源:齐鲁晚报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解强民 济南报道
近日,枣庄滕州的社区连锁超市“仲家汇”收购统一银座全部股权,成为济南市民热议的话题。
5月13日,记者在位于济南市区的统一银座(凯旋新城店)发现,该店原有的支付系统已经停用,消费者只能“扫码支付”,收款方由原来的“山东统一银座商业有限公司”变为“山东仲家汇便利”。该店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原有的支付方式从上周五(5月10日)开始就已经停用。
统一银座超市原收银系统已经停用,收款方已更为“仲家汇”
记者注意到,5月10日,“银座卡包”小程序发布公告:“因股权变更,自2024年5月10日起银座卡将停止在仲家汇(原统一银座)所属门店使用。”该公告内容也得到了上述门店工作人员的证实,“银座卡已经不能用了,但是统一银座储值卡还能继续用。”
13日上午,仲家汇商贸(济南)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维亚亦向海报新闻记者表示“原统一银座储值卡仍能使用”。
源:北京晚报
“要不今天就把卡办了吧!别犹豫了,哥。”健身房里,销售一个劲儿催促。对于用户担心的问题,他表示大可以放心,“实在不行,入会协议上给写上你担心的问题。”
近日,“北京办理健身卡拟设7天冷静期”登上热搜。实际上,北京市2020年2月就发布了《预付式消费服务合同行为指引》。记者调查发现,在预付费消费服务较集中的美容美发、餐饮和健身领域,规范化合同目前依旧匮乏,商家多以协议或VIP卡等替代。
开卡
只说优惠折扣 少见风险提示
在朝阳区青年路附近,记者来到一家“造型”店,很快便有店员热情介绍。
“您可以办张会员卡,基础卡是980元,做项目的话打7折,剪发也可以享受会员价,最低这档原价58元,优惠完只要39元,从卡里直接扣就行,家人朋友都可以用。”得知记者是首次到店,店员立即从前台拿出一本价目表,指着其中一页说,“如果充1980元办张贵宾卡,还可以享受折上8.9折,我们是连锁的,全北京通用。”
记者环顾四周发现,店内并没有在显著位置公示或提供预付式消费服务章程和预付资金风险提示书,而当问到是否会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时,对方递上一张VIP卡,称“有卡就行,上面有卡号,不拿卡也可以,只要报姓名电话,系统能查到。”
看记者没有办卡的意思,对方并不罢休,又建议先开一张500元的剪发卡。其间,店员再三强调办卡的优惠,却只字未提预付资金风险。
在餐饮行业,储值办卡也常见,且过程相当随意。“结账时,店员说存1000元能赠送15份酸奶,点菜还能享受会员价,当时没多想就付了钱。”此前,柳欣曾在位于东五环外购物中心的一家餐厅与朋友小聚,随即加入会员,“压根儿不存在书面合同或协议,连卡都没给,门店也没有公众号或小程序,只绑定了手机号。”
而通州果园地铁站附近一家健身房,店内只有店庆优惠办卡的相关广告,同样不见预付费的风险提示等信息。“先看你办什么卡。我们会跟你签入会协议,只要填上你的姓名、手机号等就行了,身份证号什么的不用。”健身房销售说,目前店面正在搞活动,充值买卡可享价格和送时长等优惠。而对于用户担心的问题,销售口头承诺大可以放心,“我们店不可能有问题。你也看了,我们的环境、教练、会籍服务都不错。”
记者走访多个商家发现,在消费者预付费时,能够提供合同或协议文本的,只有健身领域较为普遍。而在餐饮、美容美发等行业,一般则直接登记姓名电话或发放实体卡。
用卡
交了钱就被动 涨价调整没辙
“一旦办了卡,主动权就算交出去了,商家说涨价就涨价,品质还没保证,自己觉得不划算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去。”去年“双11”,曾磊在小区附近的一家陕西风味餐馆开通会员,“那会儿赶上有储值优惠,再加上消费享受折扣,就充了1500元,说是电子会员卡,点餐的时候扫桌上二维码,可以从卡里扣钱。”
没过多久,曾磊发现店里的菜单做了调整,菜品全面提价,常点的羊肉泡馍更是一下子涨到每份38元,“价钱贵了,可里面羊肉少得可怜,汤也寡淡很多,味道大不如前,要是没办卡,肯定不会再来吃。”进入商家的小程序,曾磊在会员说明里看到上面写着“商家有权不定期修改会员权益规则,有权不定期修改本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更觉得心里窝火,“凭什么都是商家说了算,消费者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钱一交出去,无论好坏贵贱都得忍着,这卡办得真憋屈。”
类似被动消费的情况,在一些美容美发店也常见。“之前办了一张300元钱10次的男士理发卡,商家就简单登记了姓名和电话,也没有什么合同协议。在我的要求下,才给了个手写收据。”上班族林宇飞说,然而,在后来的理发过程中,商家也会告诉他,自己所办卡的造型师回家了或者正在忙,如果需要理发,可以选68元价位的老师。
“商家说的,我那个卡是30元一次的价位,如果选择68元的老师理发,直接划两次即可。听起来,我还少给了8元钱。可问题是,我怎么确定给我理发的老师一定是68元价位的呢?真是没办法。”林宇飞说,虽然没有什么证据,但感觉这是商家的一种套路。
风险
餐厅突然跑路 卡没开就闭店
“最担心的事终究还是发生了,这时候才意识到一点办法都没有。”不等柳欣把卡里充的钱用完,曾经办卡的餐厅就毫无征兆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家崭新开业的餐厅,柳欣顿时傻了眼。
《北京市预付式消费服务合同行为指引》第十九条规定,经营者因停业或注销需解除合同的,应提前30日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持续公示有关信息,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以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或双方约定的其他形式告知消费者),并参照第十七条的标准扣除已消费金额后,一次性返还预付费用余额。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鲜有商家在停业之前主动告知消费者。“商家那里明明登记了会员手机号,可自始至终没接到过任何电话或短信,也不知道具体是哪天撤店的。”让柳欣感到无奈的是,由于当初充值时商家并未提供发票,也没有任何其他凭证,她就算想要投诉或维权都显得苍白无力。
同样“蒸发”了的还有程晓给女儿办卡的游乐场,从去年疫情以后就再没开过门,刚开始程晓还抱有侥幸心理,想着可能只是时间问题,但后来在网上一查,已是歇业关闭状态,“搜来搜去,最后在网上论坛的评论里看到,去年11月游乐场已经关门了,也不提前说一下或者发个公告之类的,四本年票就这么废了。看来只能认栽,吃个哑巴亏。”
与无声无息跑路相比,有些店面在闭店前则显得有些“张扬”。年前,珠江绿洲家园小区一家老牌健身房搞了一波优惠充值活动,当时吸引了不少客户充值。然而,大年初十左右,该健身房突然关门了。“很多会员交了钱都还没有开卡,店就关了。”会员刘雨晨说,会员们在年前分别充值了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统统都没有开发票。“目前我们请了律师,准备起诉,要求退钱。”
声音
强制规范合同 开发防倒闭险
“预付费消费服务确实存在不小的风险。商家跑路是一方面,还有一些企业经营不善、坚持不下去,资不抵债,按照偿还顺序,消费者的权益维护也不在最先。”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说,即使如此,预付费在商业实践中也不能完全禁止,因为有其合理的一面,“服务商要锁定消费需求,往往需要提前收费续费,来进行相关成本准备和后期服务安排。”
预防和解决预付费出问题,赖阳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工作可做。一是,加强规范服务合同的推行和相应风险的告知工作。“现在一些商家的服务合同大多是对自己有利的,消费者是弱势。建议全市可以推出标准化预付费服务合同,执行也要逐渐有一定强制性。”
同时,还可以推行预付费服务相关的保险制度。
“商家或企业要向消费者销售预付费服务,应当在保险公司开发相应险种。一旦出现倒闭、跑路等,可由保险公司给消费者一定赔付。”赖阳说,保险公司能够实时跟踪企业发展的规模、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和保费浮动,让诚信、成熟的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保险服务,反之成本就高。
赖阳认为,未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上,应该以规范的标准化合同为模板,不管消费者与商家企业签署的是什么内容的合同,只要出现消费纠纷,都可以比照标准化合同维权和法律判决,真正保护好消费者权益。(记者 李松林 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