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李鬼总能偷袭李逵?是因为李逵篱笆扎得不牢,而李鬼往往有大炮。
◎ 餐饮老板内参主笔 王新磊(道哥)
最近,我遇到一位做山寨品牌的餐饮人。
他就是利用网红店商标注册不下来的空档期,做高仿店,放加盟,培育自己的人,养大自己的供应链。目前,他已经放了80多家加盟店。
那天,我们聊了两个小时。在聊天中,他直言不讳地给我分析了他如何做市场,放加盟,搞竞争,甚至他还和我分享了他的梦想和情怀。
他说,明年他要做自己的品牌,自己不注册商标,而是购买已经注册成功的商标。他说他不会给其他做山寨的餐饮人留下仿冒的空档期。
这一次聊天,让我觉得有必要换个角度来观察被称为“李鬼”的那些人。
在下面的内容中,我综合了多个案例,并借用李逵和李鬼之用来说明。
1
李鬼进攻李逵,其实是降维打击
▼
总的来说,李鬼和李逵抢市场,常用的有三招。
第一招就是降维打击,因为李鬼比李逵更懂李逵。
科幻小说《三体》流行时,很多人都高喊“降维打击”。到底什么是降维打击?维度到底在哪儿?
其实,很多人悟得并不透彻。事实上,李鬼围攻李逵,就是降维打击。
为什么呢?
因为在商场上,李逵有两个:一个是真实的李逵,一个是商业机会中的李逵。通常,真李逵对突然而至的成功,有种措手不及之感:大部分真李逵,对如何开发自己这个IP是没有方法的。
从土掉渣烧饼到贡茶乱象,都是突然爆红之后,没有能力控制市场。
△ 你猜,消费者能分清这些“贡茶”吗?
就像《水浒传》中,李逵在江湖有了名号。而李鬼,利用信息不对称,把握住了机会。他脸上搽墨,手持两把板斧打劫,假扮李逵,拦路抢劫,搞点儿不义之财。
即便到了通讯如此发达的现在,信息不对称依然很严重。
李逵舍不得花钱做品牌推广,总认为是成本。而李鬼们却认为是投资。
这两种认知,就造成了假李鬼能干掉真李逵。
有一次,一位李鬼说,其实李逵根本不懂做品牌。他的意思是,大品牌应该高举高打,只有小品牌才小步快跑。
此言不虚。
比如杭州绿茶餐厅,红极一时。但他们进广深的脚步缓慢,2016年1月份才在广州天河城开业。这时广州已经有了四家山寨店,位置还都不错,其中一家的更是抢占了堪称地标的珠影星光城,高开高打,占了一波大先机。
道哥手中掌握的多个案例中,都是李鬼帮助李逵做品牌推广,在各大媒体做广告投放。
2
李鬼善于把所有品牌都视为品类
▼
降维打击之后,第二招是以假乱真,李鬼们善于把所有的品牌都视为品类。
李逵善于做产品,研究技术和消费者,而李鬼善于捕捉商机和漏洞。
假设李逵打虎成名后,开了一个“打虎肉”烧饼店。他的宣传套路可能是拼食材:我们家用的是正宗上山虎的虎肉,上山虎比下山虎肉质更好。
而李鬼们不讲这一套。
他们直接把店头招牌、餐桌餐具、店面设计、员工服装等能抄来的全抄过来。李逵在拼品质,李鬼就拼数量。
有一个专做山寨的餐饮老板说,在设计店名时,所有李鬼都有一种天然的默契。如果正牌是“李逵打虎肉”,李鬼们就会设计成“山东李逵打虎肉”、“梁山李逵打虎肉”、“黑旋风李逵打虎肉”,或者换成“黑旋风打虎肉”、“梁山打虎肉”等等。
△ 感受一下这个李鬼……
在李鬼们眼中,任何一个火爆的品牌,都是一个品类。而当众多李鬼缠身时,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就会不去计较品牌,而强调性价比。这样,拼食材的李逵也会无人问津。最后,市场会把李逵逼得自己更名。
3
李鬼把“游戏”规则吃得太透了
▼
前两招听起来很惨吧。更惨的是第三招,叫始乱终弃,就是李鬼们利用李逵商标注册一年的公示期,打时间差,完成借鸡生蛋。
李鬼们对商标,有种天然的敏感与警觉。一个品牌火了之后,他们会率先查询商标注册情况。
因为这其中,给他们留下了打时间差的机会。就拿杭州绿茶餐厅来说,2008年2月成立,2015年才获得商标所有权,长达7年的时间空白,全国冒出多少李鬼“绿茶”。
过去,商标从申请到核准注册,周期长达两年。而这两年时间,恰恰是李鬼们大展手脚的时间窗口。
为什么会有这个空档期?
因为没有成名之前,李逵是没有品牌意识的。打虎之后,李逵在媒体上突然火了,成了英雄。这时,李逵再注册商标,已经来不及了。
更悲剧的是,哪怕是打虎当天,李逵把名字注册成商标,只是解决了李鬼抢注“李逵”这两个字。
有一位餐饮李鬼分享说,他一看到新闻上报了一个李逵,当天就注册了“李逵”、“打虎肉”等十多个商标。他也知道,和他同一天抢注商标的,还有很多人。
还有一些李鬼,在李逵火爆媒体之后,以最短的时间推出了“李逵打虎肉”餐厅,然后做推广,放加盟。
比如红起来的鲍师傅就是一个例子。就算他加紧追赶把直营店开到全国30家,但山寨鲍师傅一年能开300多家……
李鬼们对商标注册法规了解得非常透彻,他们利用“商标申请公告期,没有保护权”的规则,打时间差。
现在,商标注册后,6到8个月公告,最终核准注册也在一年时间。在这一年时间里,有可能李逵只有30家店,而李鬼就有几百家。
南京还有一餐饮品牌,首店爆红,被大量李鬼“围追堵截”,而且还被“组团狙击”:他们品牌注册证公示期最后几天接到“异议”,导致拿到注册证的时间要延迟一年。
李鬼们赢得了一年的时间。
就算最后李逵千辛万苦拿到注册商标、开始打假时,李鬼们会主动换门头,换成自己已经注册的品牌。比如“爱老虎油”。
△ 这家不是西贝,不是西贝……
还有一种情况,严格来说是在打“时间差+地域差”:李逵的品牌在A地发展得风声水起,李鬼利用时间差、地域差,在B地抢注商标。将来李逵想到B地发展,说不定还要给李鬼掏钱买回自己的商标。
台湾奶茶品牌50嵐,2007年来上海准备进军大陆市场的时候,发现50嵐的商标已经被一家注册地在上海的港资企业注册。到2009年,台湾50嵐才在其他企业协助下花天价买回大陆50嵐商标。
能奈他何?李鬼把规则玩得太透了。
小 结
看了上面的内容,不知道你是什么心情,义愤填膺、无奈一笑,还是有所收获?
换个角度看李鬼,看商标保护只是一方面。更想让你看到的,是李鬼们的品牌打法。
李逵们把品牌推广看作是成本,而李鬼们却当做是投资;
李逵们把所有爆品都看作是产品,而李鬼们把每一个爆品都当做一个品类;
李逵们的发展是走一步看一步、走走停停,而李鬼们高开高打,还会战略布局;
李逵们遇到李鬼无可奈何、四处喊冤,而李鬼们从一开始就知道构筑防线,防着其他李鬼(如本文开头);
……
师夷长技以制夷啊,李逵们。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潘小多】据日本《每日新闻》27日报道,东京一家名为Qnote的系统工程公司,因“雇用”11只与众不同的猫员工来减少“班气”——为大家缓解压力和改善工作氛围而出了名。
Qnote公司“雇用”11只猫,为员工改善工作氛围。图源:日媒
这群猫员工负责安抚人类同事,同时也负责社交媒体上的公关工作。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卖萌、在窗边打盹,在忙碌的工作日“骚扰”人类同事。不要小看猫员工,人家都是有职位的,既有部门主管,也有科长。Qnote成立于2003年,它第二年就招收了第一位猫员工,是附近一家寿司店里的流浪猫“双叶”。
报道称,雇用猫咪好处很多,通过照顾这些猫同事,人类员工之间能够做到积极沟通,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26岁的五十岚由纪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坐在电脑前,猫咪来打扰时,正好能让我们稍微转换一下节奏。”
4年前,公司购买了一栋4层的办公楼,并进行了改造,增加了猫咪步道等设施,优化了猫员工的工作环境。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工作不应该是忍耐,而应该在一个更自由的环境中以灵活的思维来完成。”
研究表明,猫咪可以刺激催产素和血清素的分泌,带给人幸福感。猫咪的独立性是其吸引人的一大特点。通过与猫互动,公司内部关系也能更加顺畅。
来源:环球时报
者 | 杨舒鸿吉
编辑 | 徐菲
7月12日这天,对于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李子园村的党委副书记周璟芳和她的团队来说,是争分夺秒的一天。
当天,在李子园村集体资产——李子园大厦内,入驻的奶茶企业“一点点”品牌董事长、台湾人楼更深正在开会。周璟芳需要当面见到他。
2010年,时任台湾连锁茶饮品牌50岚台北代理商的楼更深,考虑到台湾的奶茶市场已近饱和,计划将这一品牌带入内地。在内地考察后,因发现50岚已被抢注,楼更深不得已改用“一点点”的名字另起炉灶。2011年,生根餐饮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取名“生根”,不仅包含了自己名字的谐音,也包含了楼更深希望“一点点”这一品牌能够在上海落地生根的美好愿景。
“2014年左右,一点点在李子园大厦签下一处办公室,当时员工仅有7人。而到2017年末,一点点不仅有源源不断的员工入职,且商务洽谈的频率明显增加。”周璟芳见证了“一点点”爆发式成长的全过程。2018年,“一点点”向李子园大厦求助能否提供更大空间供其租赁?而在当时,“一点点”办公室所在的大厦同层内一共有8家企业承租。腾挪出整层的空间,难度不小。
“‘一点点’是从李子园大厦成长出来的大企业,对于他们的需要,就是再难,我们也要迎难而上。”周璟芳的另一个身份即是李子园大厦的“楼长”。在收到“一点点”的租房需要后,周璟芳就开始梳理大厦内租期将近的企业名单,并最终通过“换座位”的方式,将同层的7家企业安置到大厦的其他楼层,为“一点点”争取到了一整层的空间。
“楼长”是周璟芳的新身份,这一身份是从2018年2月上海普陀区长寿街道提出的“楼长制”这一概念中衍生出来的。所谓“楼长制”,就是将辖区内企业以商业楼宇为基本单元,由街道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对接人,通过“一口式”受理、“一条龙”对接,为企业提供“管家式”的政府服务。“楼长制”涵盖工商、公安等多个领域,打通了企业与政府服务信息不对等的“关隘”。
从“企业找政府办事”到“政府主动服务”,在“楼长制”的牵引作用下,企业无需再往返不同部门之间跑动办事,只需寻找“楼长”,告知需求,即可在“楼长”的协助下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完成所办之事。
正是“租房”需求的顺利解决,让“一点点”更加信任“楼长制”。随后,一点点又向“楼长”周璟芳提出,能否以“一点点”这个名称成立一家公司,“一是保护‘一点点’品牌,二是为‘一点点’国际市场扩展打下基础。”楼更深这样表示。如今的“一点点”在全国的品牌门店超过2300家,年完税金额超过2亿元。而“50岚”商标被抢注的遗憾,让他不敢放松对于“一点点”品牌的保护。
“以‘一点点’为名注册新公司名称,难度比较大。因为在公司名称核验时,同名的企业过多,而且又是叠字,可能面临无法通过企业名称核验这一关。”周璟芳虽知难度不小,但她和所在团队还是打算尽力一试,“‘上海生根’是一点点品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他们希望以品牌名称注册新公司以保护品牌,这又关系到企业的全球战略布局,我们肯定要努力帮其达成心愿。”
通过楼长制的联席工作平台,周璟芳与街道、区一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取得联系。通过协调,一点点品牌的注册问题最终被提交给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处理。7月12日,周璟芳抓住楼更深在沪开会的间隙,从他手中拿到台胞证。当天下午,所有申报材料被送至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三天之后,上海一点点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被送至楼更深手上。这家一手将“一点点”奶茶做大做强的企业,在品牌创立8年之后,第一次将企业名称和品牌名称合二为一。
而在“一点点”的楼上,另一家奶茶企业则因为“楼长”周璟芳的及时告知而省下了一大笔培训费。
作为2008年李子园大厦竣工招商后最早入驻大楼的奶茶企业,雅茗天地股份有限公司已在这里扎根近十年。旗下品牌仙踪林1996年由其创始人吴伯超从香港创立,并带到内地。随后,他在上海五角场商圈开出内地第一家分店。
“吴伯超先生是将奶茶带出宝岛台湾的第一人,而仙踪林在香港的热销,也让他对于内地市场有更高期望。奶茶作为一种新事物,在内地是否能被接受?他最终选择上海作为开拓内地市场的首站,也是因为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能够融入多元文化和创新创意的城市,这里的人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更高。”雅茗天地股份有限公司管理总部副总王佩君回忆道。
此后,吴伯超又在内地创立“快乐柠檬”、“茶阁里的猫眼石”等奶茶品牌。而随着加盟商的不断增加,如何保证加盟店的品质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雅茗天地的业务增长迅速,每年门店增长数量保持在300家以上。集团也定下了到2021年全球门店数量过2000家的目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加盟商与门店从业者,集团成立‘雅茗大学’来进行专业的培训。”在王佩君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雅茗大学的真容。在数间办公室内,新近加入的门店员工正在进行集中培训。公司入口设置的培训店,则供学员实操制作饮品的全过程。
“实际上通过‘楼长’周璟芳,我们才知道这样的内部员工培训是可以享受政府补贴的。”王佩君表示。
2014年7月,上海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委、市总工会制订了《关于完善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分配使用办法进一步加强企业职工职业培训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对企业按照实际需求组织开展的职工职业培训,给予一定的培训费用补贴,调动和激发本市各类企业组织开展职工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5年12月,雅茗天地所在的普陀区印发《关于使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开展职工职业培训工作的实施办法》。《实施办法》指出,符合要求的企业可享受实际培训费80%金额的政府补贴。2019年1月,上海普陀区再次发文,将《实施办法》有效期予以延长。发文之后,“楼长”周璟芳第一时间向企业传递这一信息,雅茗天地也第一次知道,原本是企业份内的培训教育,居然可以拿到补贴。
“这些补贴让我们有更大的动力去做好培训,配合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我们的内部创新,研发出更完善的产品。”王佩君解释道。
掐着时间逮老板、通力合作协调资源、随时传递政策动态,正是以周璟芳为代表的“楼长”们,让企业真实感受到上海服务的切实与高效。
如今,楼长制诞生一年之后,在其创始地的普陀区长寿街道,“楼长”们已经将服务的内容拓展至企业员工用餐,通过与第三方企业合作,如今长寿街道的白领们可以吃到物美价廉、质量有保证的午餐。
而在全市范围内,各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里设立了“园长制”和“楼长制”,让企业遇困难有人帮,从证照办理到停车位,回应率已达到100%。
同在一栋楼内,两家奶茶巨头因为“抬头不见低头见”,渐渐有了交集。在李子园大厦每周三的白领主题沙龙上,两家企业的员工在此共同享受诸如包粽子、插花这类的休闲时光。
面对竞争更加火热的奶茶市场,王佩君用“同行不相忌,异业可为师”来表达两家企业同栖一楼的微妙局面。她希望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交流与合作,将奶茶从消费品提升成为一种文化。她还透露,凭借“一网通办”这样的网络审批流程优化,雅茗天地旗下品牌新门店注册审批得到大幅提速。而在战略方面,雅茗天地集团也正在向文创领域拓展新业务线。
从以粉末冲调的茶饮,到木薯粉熬制的珍珠奶茶,再到奶盖奶茶,中国的奶茶市场在过去二十多年间历经了三次产品的升级迭代,而作为珍珠奶茶的代表“仙踪林”,和奶盖奶茶的代表“一点点”也从上海出发,逐渐收获了整个大陆市场。而同时吸引到两家奶茶巨头企业入驻的李子园大厦,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奶茶消费市场发展的全过程。
这座位于上海普陀区交通路4711号的大楼,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并没有太大优势——既不在重要商圈,也不是交通要冲,但却因高效的服务,吸引到更多企业入驻。如今,周璟芳担任“楼长”的李子园大厦内,前来求租的奶茶企业已增至4家,“奶茶大厦”已成为李子园大厦的“雅号”。未来会不会以奶茶文化为基础,成立奶茶产业园?周璟芳表示,“这个值得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