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总有人问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吃不了苦了?
谁再问这种问题,我直接一张图糊上去。
< class="pgc-img">>为了喝上一杯奶茶,8小时的队都能排,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怎么就吃不了苦了?
武汉第一家茶颜悦色,开业第一天,就引来了无数年轻人排出了巨长的队,队伍甚至排到2公里之外。
我出门买个包子15分钟都嫌冷,结果,大周二的,一帮人就这么肆无忌惮的排队买奶茶。
冬天都哭了,你们这代年轻人,是不是看不起我,我还不够冷是吗?
这些年网红品牌排队,简直都快成了一个21世纪“营销奇观”。
队伍一个比一个夸张,甚至工作日排队8个小时买奶茶的队伍都出来了。
排队到底是为了卖茶还是为了上热搜?
热榜都哭了,嘤嘤嘤,你怎么能这么针对人家?
要知道,很多店,平时就算是白送东西也排不出这么夸张的队伍啊。
网红品牌到底要多SEXY,才能让人在大冬天持久到七八个小时?
在深入研究后,我发现,这些网红品牌为了让人排队,从营销策略,到用户,再到产品,都太TM不正常了。
一、让人排队,是个技术活儿
做过实体生意的人都知道排队的魔力,只要排长队,很多人连卖啥都不知道,就跟着冲了。
排队就是最好的广告。
要是你有本事,能让人排出2公里的队伍,这就是个全网营销奇观,明天你就能上新闻。
那怎么才能排出又粗又长的队伍呢?
这绝对是个技术活儿。
要知道,现在的门店管理系统,解决排队这个问题的方法,简直不要太多。
网上下单,线下取号,领个爱的号码牌,都是非常成熟的方法。
领完号,顾客该干啥干啥,估个时间,到时候回来取就行,两不耽误。
方便吗?方便。
但,你们倒是方便了,长龙一般的免费广告队伍谁来排呢?
顾客取完号人就散掉了,这还怎么显示自己的东西好?
怎么制造轰动?
怎么搞排队奇观?
先进技术不一定就是先进生产力,“笨办法”反而出奇效。
a.强制排队
什么网上下单,预约取号,小程序统统都不用,排队就完事儿了,人不在不做,爱喝不喝。
这样队伍不就排起来了?
没有队伍,创造队伍也要排。
b.刻意放慢出餐速度
出餐速度是不是一定要快?
未必,很多事儿,快了都不好。
比如某happy茶,制作速度那个慢啊,甚至会等一次性做好七八杯之后再叫号取餐,明明有更好的点餐方案,但,就是不用。
他们就是要控制出餐速度,口号是慢工才能出细活,店员各个都有工匠精神。
屁。
慢工能不能出细活不好说,但是一定能排长队。
网红店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排队,不排队,还怎么好意思叫网红店?
二、光排队不行,你得数字化排队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那怎么才能让“排队”这个好事也能传千里呢?
玩数字化。
如果没有数字,大家只会说:哦,那个店,排了老长的队伍,人真鸡脖多。
有传播力吗?
没有。
但如果你量化一下呢?
比如2公里,比如8小时,数字越大,越不可思议越好。
“一奶难求”的幻觉是不是就出来了?
一下子就量化了,可视化了,传播性也紧跟着指数级增长,甚至连吃瓜群众也跟着骂了起来:排这么久的队,你搁这上班呢?
效果堪比一刀扎在热榜的腰子上。
这就是数字的魔力,不量化一下,大家根本不知道离谱到底有多离谱。
做实体营销,有个公式:夸张+数字+排队=搞个大新闻
要是没人提这个数字呢?
你弄个牌子怼他们脸上啊。
没有数字,创造数字也要上,你说排队10小时,谁还去跟你较这个真?
三、制造“地域稀缺性”
只靠排队,慢出餐,量化这些奇技淫巧,能搞出又粗又长的队伍吗?
不能。
你还是得有点真本事。
东西要是真的烂,你还敢玩排队,那估计就是排队砸店了。
排队的根本驱动力是什么?
稀缺性。
网红品牌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差异化,要不一样,要有特点,是不是真的不一样不重要,但起码要看起来不一样。
像奶茶这样的产品,电商快递外卖都拿它没办法,如果你的城市没有,只能要么你过来,要么我过去。
这是稀缺性的天然来源。
网红品牌的特点就是名气大,但实际的门店数量又很少,这就人为制造出了巨大的供需矛盾。
如果一家争议不断,天天上热搜的奶茶店,突然在你家附近开了个店。
你会不会也想去尝一尝呢?
不喝一口,你连骂,都找不到切入点。
这就是声量的价值。
四、社交价值
消费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奶茶仅仅就是一杯奶茶吗?
不不不,奶茶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交货币,大周二排队一天买奶茶,发个朋友圈。
排队80个小时买到了心心念念的国风奶茶呢。
有钱又有闲的人设不就立起来了?
< class="pgc-img">>妥妥的就是朋友圈打工仔里最靓的崽儿。
只要十几块,就能装个小清新的B,这不比拼单名媛来的勤俭节约吗?
多慢好省的装B,还是得靠这些稀缺品。
能提供装B价值的产品,才是真正感动人心的产品。
五、推波助澜的黄牛
有句诗讲得好: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你以为买奶茶的都是自己喝吗?
很多人想不明白:在网红店排长队的是不是都是小母牛下海,一群闲B?
有功夫花几个小时排队,你去上班不行吗?
人家还真是在上班,黄牛才是超长排队的主力推手。
< class="pgc-img">>均价十几块的网红奶茶,到他们手里能硬生生给你炒个10倍。
十倍啊。
我都怀疑这是《刑法》的漏网之鱼。
就算一杯只能挣个百来块,那多来十几二十杯可不比上班强多了?
即使一人限购四杯,我还可以花50块钱多雇几个大学生,当中间商赚差价。
好家伙,我感觉暴富之路就在眼前。
今后请大家叫我黄牛顿顿。
有了这帮黄牛,多长的队伍排不起来呢?
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没有钱,反而成为了问题本身。
正是因为有这群对价格不敏感的人,才放大了这个事件的不合理性。
你是业余排队,人家是专业选手,怎么排的赢?
那句话怎么说来?
不要用自己的爱好,去挑战别人吃饭的手艺。
六,玩儿概念,打标签
这几年,光奶茶牌子就冒出来无数,不整点幺蛾子,怎么和那帮妖艳贱货区分出来?
你们天天搞西式茶饮,诶我就整个中国风。
烧钱也要整个独树一帜的VI视觉识别系统,卖产品的第一步就是卖包装。
包装不对,努力白费,颜值经济在消费品这个领域也是“财富密码”。
然后,你还得擅长讲故事,给自己贴标签。
产品怎么才能有个性?
就是从这些细节中冒出来的。
整个武林秘籍一样的喝茶口诀,一下子就能把仪式感拉满。
小票上写个段子,撒个娇,画个画,是不是就显得很不一样?
什么老板很任性,什么终身会员,限定联名款,要多花哨,就整多花哨。
奶茶,也是需要人设的。
这种“不一样”的一个又一个标签,同样也是稀缺性的来源。
什么叫互联网思维,这就是互联网思维。
经济学上一个基本概念,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
价值决定价格吗?那是高中课本,从根本上来讲,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供需关系。
一杯奶茶值不值150块?
从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看,不值,但是如果加上一堆标签呢?
第一天开售
第一人气奶茶
排队80小时抢到
黄牛150块
国风潮人
加标签,叠buff,稀缺性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
口感是有上限的,但是稀缺性是没有上限的,只要炒的方法得当,鸡毛也能飞上天。
几套组合拳下来,排队排的人想哭的网红店不就炮制出来了?
只要有足够多跟风的人,玩点套路,万物都可网红店。
神话故事里,人人都想要点石成金的法术。
这不就是点石成金的法术吗?
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得先让天下没有好排的队。
来源:牛顿顿顿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等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 尚闻多
编辑 | 潘心怡
在基金抄家、买房艰难的时代,这届年轻人选择将快乐倾注到了一口就甜腻的奶茶上,毕竟2、30块钱能满足舌尖上的需求,在这个通胀时期物有所值。
年轻人的“刚需”铸就了庞大的新茶饮市场。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新茶饮七成都是90后00后喝掉的,其中近三成每月支出超400元,超三成消费在200-400元上。
奶茶成为了新一代打工人的“精神鸦片”,这是新式茶的黄金时代,但疫情改变了一切。
创业第六年,奈雪赶在了大年三十提交招股书,试图抢跑成为“新式茶饮第一股”。
微妙的时间点,奈雪的上市似乎有些匆忙,却并不让人意外。过去几年里,新式茶饮行业被公认和资本捆绑密切,但二者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抓住年轻人的心和口袋。
奈雪的上市招股书,让我们得以窥视新式茶饮行业的真实面貌,这个曾经让不少年轻人和创业者趋之若鹜的行业终于迎来了一次数据化的祛魅。
新式茶饮行业的爆发有其必然性,但更多的则是在走消费品发展的老路:爆发——上市——内卷。
当模仿成为“默契”
疫情阴霾笼罩下的2020年,奶茶行业成为率先恢复外卖营业的一批,解救了不少居家隔离者的味蕾,这让厌倦了北京互联网大厂生活的陈熙下定决心逃离互联网。
“开一个小店是我的愿望,奶茶没有什么专业要求,更何况我自己就是个奶茶发烧友。”回到烟台老家后,陈熙加盟了本土品牌“阿花的茶”。
“店里的外卖订单,两位记得最清楚,一个是一天早中晚三杯外卖的朋友,还有一个是一月下单38次的客人。”基于大数据,陈熙的奶茶店安家在大学城附近,也许是选址得当,“疫情总算是扛下来了,但一直没有盈利。”
对于烟台本地人而言,门店数量有限加上单价较高,喜茶奈雪的魅力并不足以让“阿花的茶”失色,但还有业内另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因让陈熙的小店得以维持。
“我们店最火的是葡萄酪酪,很多人说不输喜茶。”陈熙透露,多肉葡萄一直稳坐喜茶多年年度销量冠军,但想要复刻这一经典并不难,即使是小品牌有机会做到。
在奶茶这个护城河没那么高的领域,畅销也就意味着追随者众多。大多数消费者的一个普遍观感是,在如今的各式奶茶品牌中,不管是浓郁的奶盖、清香的茶底还是珍珠茶冻红豆等辅料,各家产品花样丰富、丰俭由人,但同时又总能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一片混战之中,模仿与抄袭正在成为奶茶行业近乎“默契”的存在。2018年,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曾公开指责喜茶抄袭其新品,而在淘宝上花去60元左右就能买到一些真假难辨的知名奶茶品牌“配方”。
资本的逐利性源于巨大的市场诱惑。据奈雪的茶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新式茶饮市场规模预计到2020年年底达到1020亿元,2020年,新式茶饮消费者规模预计突破3.4亿人,未来还将持续提升。
不断研发推新,生怕消费者忘记了自家品牌,内卷的品牌们到底有多焦虑?每周上新的是奈雪,平均1.2周上新的是喜茶,而不慌不忙的星巴克每一周半才发布一次新品。
(各大品牌主要产品,图片来源:艾瑞投研)
明星产品就这几个,而且各个品牌产品几乎相近,即便频繁研发还能有什么创新?答案很残酷:无论品牌怎么加戏,突破奶茶的口味极限都是一个难题。
“实际上,无论用B类水果的果油(鲜榨浓缩果汁),还是用果酱,制作出来的产品口感都很相近,唯一不同的就是成本。”资深供应链人士凌科告诉36氪。
然而,仅从追求销量的角度讨论显然不能经受住更宏大视角的“灵魂拷问”。在互联网圈打拼过的陈熙敏锐地发现,奶茶行业正在愈发地集中化,本就“拥挤”的行业进入新一轮内卷。
躁动的资本也在前赴后继,奈雪的茶冲刺上市,喜茶C+轮融资后估值超160亿元,古茗、七分甜、沪上阿姨等腰部品牌也接连爆出融资消息。与此同时,加盟、独立品牌的奶茶店充斥着街头巷尾,各种山寨品牌、独立品牌层出不穷。
疫情大考下,奶茶行业加速进入寡头时代。根据《2020 新式茶饮白皮书》,截至2020年11月30日,中国茶饮企业中停止营业的企业超13万家,占茶饮行业企业总数的43%,长尾玩家的撤退加剧了行业集中度。
这背后无外乎两个原因,品牌规模化之下的高溢价能力与不断拥挤的赛道。各大品牌的内卷才刚刚打响,大资金的镰刀也即将举起,像陈熙这样的小玩家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谁在为不赚钱买单?
开奶茶店真的很难赚钱。
奈雪的招股书为从业者们揭开了这一真相:新茶饮3.0时代,卖奶茶的头部,三年营收57亿反亏1.38亿,2020年奈雪的茶净利润448.4万元,整体净利润率仅为0.2%。
关于这一点,作为奶茶品牌加盟商的陈熙很有发言权。店址选在大学边上,“光是租金就占了一半的比例,算是很大一部分了。”
租金,像一把双刃剑。有利的位置意味着更高的租金或是强有力的资源支撑,强势的品牌往往可以实现租金减免,但这往往是品牌头部才能拥有的“特权”。
从租金比的角度看,喜茶溢价能力略强,其标准店租金比为12-13%,go店为10%,比奈雪租金成本节省了2-5%。同为餐饮行业的细分巨头,却在星巴克与海底捞面前黯然失色,星巴克的房租成本是总成本的10%,海底捞的租金占比不到4%。
品牌定位顾问张知愚告诉36氪,据其测算,以星巴克为例,2018年星巴克利润为16%,如果未能依靠品牌获得租金减免,按照同业25%的租金比来算,星巴克的利润仅为1%,这样星巴克也会变成地租的奴隶,最终赚个落寞。
“店越多,知名度越高,单店营业额就越高,品牌溢价能力越强,肯德基中国约有6000家店,麦当劳约3000家。肯德基单店的营业额为400万左右,麦当劳200万左右。”张知愚对36氪言。
(门店数量与建店成本具有一定关联 数据来源:招商商业喜茶茶饮专家电话会、奈雪招股书。)
疫情期间奶茶店倒闭的消息总能时不时钻进手机,但纵使奶茶店赔倒一片,行业头部却在加速统治市场。截至2020年12月,奈雪的茶新开门店数量同比增长 20%,喜茶同比增长31%,2020年头部茶饮企业开店速度快于2018、2019年。
店铺数量越来越多,总部的议价能力也越来越强,从品牌商、供应商那边拿到的价格越来越低,进而进行规模化采购,在同样成本下获得更好的原料,由此利润空间也就越大、产品的质量更有保障。
“在行业头部面前,地方小品牌很难在供应商心里占据有利地位,供应商永远要保证的是‘大客户’们的利益与成本,这样才能双赢。”资深供应链人士凌科向36氪透露了这样一条潜规则,各品牌的内卷将会更加严重。
尽管在店租性价比上无法和头部比拟,但中小奶茶店主们在原材料这个需要大资金调动的环节上和奈雪们有了共同话题。
“原料也是个大头,即便到了后期正常运营,原料占比也得有30%左右。”陈熙的烦恼并不稀奇,除了租金,开奶茶店投资最大投入主要是人员与原材料这三大板块。以奈雪的茶为例,这三部分的占比大致为15%、近30%、35-40%。
(奈雪成本构成,图表来源:国海证券)
重投入下,无论是直营还是加盟的奶茶店都压力重重。当前全国48万家奶茶店,80%日入不到150元,仅10万家能赚钱。
盈利尚且困难,更何况是想要赚回加盟费?以开一家25平米的小店,要投入的加盟费达30万、40万、100-150万元不等。更艰难的是,之前投入20万即可开店半年回本,如今投入增加不说,回本时间至少需要18个月。
尽管站到了行业制高点,行业巨头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
除了奶茶品牌们的内卷,奈雪喜茶们还要面对供应商的随时调价,这对品牌的盈利空间又是一轮新的收割,由于具有农产品大小年的特性,这个收割具有波动性。无论是限塑令的加速,还是奶精、水果、纸杯......最近的原材料供应商都在忙着涨价。
(数据来源:中国饮品报、商农网。)
按照原材料的涨幅,媒体普遍测算分摊到每杯奶茶的成本应上涨0.7元左右。1點點并未避讳,直言成本让其上调价格,2月1日起,1點點奶茶全线产品都涨价1元,相较之下奈雪喜茶等头部当前倒是未见涨价消息,不过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小品牌,它们怕丧失客户,只能选择硬抗。
“没涨价,很惨!怕学生受不了,原材料的成本上涨,只能自己扛了。”疫情寒冬未过,陈熙的地方性品牌不敢加价,往往选择他们的消费者是追求性价比对价格敏感的群体,这样挣扎的日子仍要持续很久。
收割完品牌方加盟商、或许接下来就是消费者,业内普遍认为旺季的来临,原材料需求只增不减,奶茶价格很可能在6月与9月还会迎来两波普涨。
收割与反击
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的吴东夫妇四年前开起了一家独立奶茶店,为了满足店内每日对水果的需求,凌晨三四点钟,两人就要去北京知名水果蔬菜集散地新发地与水果摊主讨价还价。
在占据开店成本30%的人员开支上,吴东夫妇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化身流水线上的机器,切水果、煮茶,分装食材......
吴东夫妇奶茶店有各类果茶,陈熙奶茶店有“不输喜茶”的葡萄酪酪,在奶茶3.0时代,果茶成为了新茶饮的当红小生。
这得到了乐乐茶数字营销总监的认同,“最热销的莫过于以鲜果为食材,直观感受得到新鲜品质,且所选食材本身的国民认知高口碑好的。”乐乐茶数字营销总监对36氪言。
数据的呈现更加直接明了。据华创证券数据,截至去年三季度,奈雪的三大畅销茶饮是霸气芝士草莓、霸气橙子和霸气芝士葡萄,合计贡献现制茶饮销售额 25.3%。
凌科又透露了茶饮行业第二条潜规则,不仅是价格,甚至是产品形态都和供应商息息相关。
“面对部分研发较弱的品牌,供应商甚至还可以直接决定品牌的产品形态,简单来说就是连配方带产品一起推送,同一供应商或可为不同层次的产品配发不同价位的原料。”
“新鲜”成为了各大品牌的追求,在这一标准下,水果成为了他们供应链的发力点。在餐饮行业中,现制茶饮的供应链相对简单,但水果供应是一大难点,这才是各大品牌头部的命门,这也是茶饮头部们疯狂自建果园的原因,维持常年稳定新鲜的水果供应才能保证当前最红的产品果茶的供应。
以茶叶供应为例,乐乐茶数字营销总监也对36氪侧面印证了供应链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自建供应链正在打破目前茶叶产业供应不均的局面:好的茶叶过分依赖于品种和产地,导致茶叶成本越来越高。”
归根结底,奶茶是一个资本的游戏场,背后无非是腾讯系、阿里系、高瓴资本等大资金的博弈。2011至2020年间,各大奶茶品牌们融资至少50次,总融资额超过了40亿。
这些资本有的不只是钱,还有调动优质供应链的能力。
拒绝今日资本,奈雪却对天图资本情有独钟,显然图的不是钱。水果茶是奈雪的主打产品,水果和茶叶是这款产品的关键,而天图资本样样都有。
2014年天图资本就投资了八马茶业,次年又将百果园收入麾下,正是这一年首家奈雪开业,而天图资本也开始关注茶饮这一下游行业,或许天图早就在为自己的上游寻找出处。
凌科戳破了奶茶暴利的假象,“供应链上游毛利率一般维持在20%到40%之间,品牌方的毛利率一般为50%、60%左右,很暴利,但这是剔除原料成本后一杯奶茶的毛利,并没有剔除掉租金、人工以及高昂的营销费用等,一旦剔除,品牌的盈利并不可观。”
甚至可以戏谑地来一句,奈雪喜茶也不过是上游供应商的打工仔,消耗供应链才是目的。
然而,当前奈雪喜茶仍未呈现分治天下的局面,仍有45%的其他品牌占据奶茶市场,一个奶茶行业的隐形巨头逐渐浮出水面。
蜜菓(4000家门店)、hey juice(3000家)、遇见奶牛(2500家)、甘茶度(2500家)、九龍巴士与研盐小方茶等奶茶品牌均出自一家之手——博多控股集团。(上述为招店数,并非实际开店数)
博多集团的运作模式和喜茶奈雪打造独立品牌完全不同,其以供应链为原点,90%原物料自生产,为了消耗自己的供应链,同时打造不同的品牌,独立团队独立运作甚至互相竞争,并以加盟的形式迅速占领市场与分摊风险。
品牌竞争越激烈,上游供应链就越能够保持稳定输出。
头顶CoCo 、85°C、沪上阿姨、古茗、统一、香飘飘等国内一线品牌供应商的光环,植脂末生产和销售的佳禾食品已在去年年末IPO过会。比起奈雪的亏损,2017年至2019年,佳禾食品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7亿元、2.44亿元和2.56亿元。
奶茶头部玩家早就参透了这一套路,它们当然不甘心被收割。
对于行业头部而言,比起价格,缺货与低品质才是它们不能承受的风险。奶茶行业的规模化倒逼供应链成形,同时品牌方为了更加稳定的品质与更大的行业话语权也在拼命地切入上游产业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奈雪招股书。)
“奈雪喜茶们切入上游供应链后,上游供应链的日子(工厂、贸易商、掮客)没有那么好过了,当前有些供应商达到20-30%的毛利率就很可观了。”凌科口中的奈雪喜茶们正在将内卷的压力上移至上游环节。
奶茶行业大佬们一片混战之际,资本的手犹如行业镰刀,修枝剪叶同时也收割下游。新茶饮寡头时代的前夜,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拿来“祭天”的角色。
多久没有看见个性的装潢,炫酷的店名出现在街上了?属于小创业者的独立品牌奶茶店正在走向消亡。无论走在哪个城市的街头,一条街上的奶茶店无非就那些连锁品牌。
面对这样的变化,吴东有些悻悻。在开奶茶店之前,他和妻子都是公务员,一份他口中稳定但枯燥的工作。现在的他只觉得,很难告诉自己开奶茶店的决定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坚持了这么多年,我们很累,其实前两年每年净赚30万左右,不多不少,但是就是很开心,感觉在为自己活着,但这一次真的扛不住了,或是不想扛了,行业变化了。”
(文中陈熙、凌科、吴东均为化名,36氪作者陈淑雅对本文亦有贡献。)
次我们测了 10 个热门品牌,包括一些大网红嘻茶、夸雪の茶、优见桃山、星爸爸、揣幸、茶白道、嘟可等。检测了能量、总糖、脂肪和咖啡因的含量,还附赠了每款茶“标准糖”和“不加/少加糖”的对比。
罪恶感小、幸福感又爆棚的芝士果茶真如大家想得这般美好吗?
真相来了!
< class="pgc-img">动图来源于 soogif
>一、卡路里炸弹本弹
很多小仙女宁舍一顿饭,也要喝一杯果茶
为了给大家看更直观的结果,我们用一碗米饭(150g)作为参照对比。结果让人震惊。
< class="pgc-img">>最高的 4 号相当于三碗半米饭,最低的 7 号也相当于一碗半米饭。
本以为不吃主食不吃米饭就能瘦,结果一杯芝士果茶让所有努力付之东流。
动图来源于 soogif
>二、罪恶的奶盖
一口奶盖配果茶,除了治愈,还有满满的脂肪。
同样为了直观对比,我们选了三角奶油蛋糕(100g)作为参照。
< class="pgc-img">>平均脂肪含量相当于一块半的三角奶油蛋糕,最高的 5 号相当于两块半,最低的 6 号也达到了半块。
如果这个结果深深扎了你的心,下次试试不加奶盖吧。
但其实小仙女们心里的OS:其实奶盖才是灵魂啊!
< class="pgc-img">动图来源于 soogif
>三、失眠到凌晨
下午一杯茶,摇到外婆家。有人看过凌晨四点的天花板吗……
这次的样品里,除了 6 号和 10 号样品不含茶,未检出咖啡因,其余产品都检测出了。我们用红牛做参照,对比如下。
< class="pgc-img">>去年测的 12 款奶茶平均咖啡因含量相当于三罐红牛,最高的可达六罐。
相比于这个数据,芝士果茶的料确实没那么猛。平均咖啡因含量相当于一罐红牛,最高的也就差不多两罐。
只要不在睡前喝,一般不会影响睡眠。
四、甜蜜的陷阱
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糖吃的过多才是发胖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吃太多糖还会增加患龋齿、糖尿病、心脏病、痛风甚至多种癌症的风险。
于是商家也紧跟步伐,奶茶的选项里开始出现什么半糖、去糖、不另外加糖等。
< class="pgc-img">下单截图
>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好事,说明商家开始注重大家的需求,为健康做了改变和调整。
但是这些所谓的【少糖】,真的跟我们想象的一样吗?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在点单的同时,还点了一杯同款最少糖,一起送检。
由于每个商家的说法不统一,有不另外加糖、去糖、微糖、半糖等,我们取个统一名字,用【最少糖】表示。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从 10 款芝士果茶实测的平均值来看,一杯下去就摄入了差不多 50g 糖,相当于 11 块左右的方糖。
而最高的 8 号【标准糖】,喝一杯就等于吃下去了 71.3g 糖,相当于 16 块方糖!
这还没算我们一天下来吃的其他食物中的糖,再看看膳食指南的建议……
< class="pgc-img">>而且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大坑,一定要单独拎出来给大家看看。
4 号、 8 号和 10 号【最少糖】和【标准糖】的总糖含量没啥区别!
也就是说不管你点啥,商家根本无视,通通按【标准糖】来做。
< class="pgc-img">>最气人的是, 3 号、 6 号、 7 号和 9 号【最少糖】居然比【标准糖】的总糖含量还要高!这是什么操作?难道是按心情加的么?!
< class="pgc-img">>这么一波下来,只有 1 号、 2 号和 5 号比较老实,【最少糖】确实比【标准糖】的总糖含量少,其中 1 号和 5 号少了差不多一半, 2 号少了差不多三分之二。
< class="pgc-img">>这样的结果,真是让人无法放心。
前两年就有媒体曝光,无糖奶茶其实也含很多糖,而产品包装上没有任何提示,这对需要严格控糖的人群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 class="pgc-img">>如今,芝士果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只不过商家不再声称【无糖】,毕竟很多原料里本就含糖,真的很难做到无糖,所以就换了个话术,变成了【不另外添加糖】【去糖】等。
这看似更合理,也让消费者的知情权更透明。可实际上呢,所谓的更合理更透明就像阳光下的泡沫,见光就破。
< class="pgc-img">动图来源于 soogif
>也许有人会说,喝都喝了,还在意这些?
退一步说,就算选择少糖只是给自己心理安慰,我们也不该被蒙蔽着眼睛,喝下超额的糖。
真心希望,所有的选择都是真的选择,而不是躺在选项里无作用的摆设。
我是老爸评测的魏老爸,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来了解更多的科学评测,在生活中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