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记者 党鹏 成都报道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如今可能是一杯果蔬汁。在前不久结束的巴黎奥运会期间,喜茶和安踏联名的果蔬汁成为众多消费者的新宠。“不到十天的时间,累计销售已经超过了160万杯,位居喜茶所有产品的TOP3。”喜茶方面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记者注意到,目前已经有多家新茶饮品牌押宝果蔬汁这一细分品类。此外,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等头部饮料企业也盯上了果蔬汁这块蛋糕。
“中国的饮料市场尤其是新茶饮行业的跟进速度非常快,模仿速度也非常快,而且微创新的速度以及水平也非常不错。”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中国的饮料行业步入了一个高度同质化的节点,“品牌效应、规模效应跟粉丝效应,这三大效应决定了企业在某一个细分赛道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话语权”。
探索细分品类
从7月26日开始,喜茶在全国范围内围绕“喜悦夺冠”主题打造沉浸式体验,并推出首款果蔬汁产品。目前,喜茶旗下部分门店如成都市场出现短期售罄的情况。喜茶方面称,将会抓紧补货,预计在8月底恢复供应。
此外,记者观察到,零售企业盒马早已布局果蔬汁品类。据盒马方面向记者介绍,2020年,盒马首次将HPP(High Pressure Processing,高压杀菌技术)果蔬汁引入零售渠道。根据“2023盒区报告”,2023年盒马HPP果汁销售额同比增长100%。“目前,盒马HPP果蔬汁分为时令水果汁系列和果蔬汁系列,其中时令水果汁依据水果上市的季节推陈出新,满足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喜好,可以佐餐,也可以用来做特调。”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6月2日,农夫果园宣布番茄汁升级回归,一同回归的还有胡萝卜汁。此外,元气森林、旺旺等饮料品牌也都在尝试果蔬汁这一赛道。
“其实早在2001年的时候,牵手在做果蔬汁,农夫山泉也在做,但是后来这个品类慢慢地没落了。”朱丹蓬分析说,最近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果蔬汁出现了复苏的迹象,这跟新生代的人口红利是分不开的。目前来说,虽然果蔬汁品类体量不是很大,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有的,所以未来这一块应该是个不错的方向或赛道。
此外,工艺技术的提升也给果蔬汁品类带来了新的机会。盒马方面介绍,相较于高温杀菌工艺,HPP技术能够更大程度上维持水果原本的颜色、口味和营养成分,与西瓜等热敏水果高度适配。正是借助HPP技术,储存难度大、销售时间短的水果西瓜迅速变成了“液体西瓜”,保质期延长为21天。
就此,朱丹蓬表示,HPP是比NFC(Not From Concentrate,非浓缩还原汁)工艺还要高的一个细分市场,目前HPP这一块的“参赛选手”,一定是有体量的、有品牌的、有抗风险能力的,也有规模效应跟粉丝效应的企业,一般中小型企业是不可能参与到HPP这个赛道的。
对于果蔬汁这个品类而言,主打健康概念是其风靡一时的主要支点。
《Z世代饮食消费报告》显示,近一半的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茶饮的真材实料,注重原料品质。《中国新式茶饮大数据研究及消费行为》调查显示,49.4%的消费者会担心健康问题,42.2%的消费者更在意是否会长胖。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茶饮健康标准整体上都是在强调真材实料、原汁原味、营养健康,这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也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参考。”
此外,果蔬汁品类的背后还需要冷链的支持,“中国现在的冷链水平已经非常高了,能力也很强,整个冷链的供应链完整度也很高。所以,当冷链技术跟配套越来越完善之后,一些品类也就应运而生,变成了一个日常的消费品,可以突破时间跟空间的一些限制,我觉得这是在科技赋能之下,产业创新升级以及迭代的一个很具体的结果。”朱丹蓬表示。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报告指出,全球蔬菜汁市场在2020年达到347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472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为5.2% 。同时,中国将是区域市场集群中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蔬菜汁市场预计将以8.5%的复合年增长率从2020年的51.28亿美元增至98亿美元。
新茶饮行业竞争加剧
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推出的果蔬汁普遍价格比较高,比如喜茶的纤体瓶为19元/瓶;盒马的甘蓝混合果蔬汁(1L)为19.9元/瓶,牛油果复合果蔬汁(750ml)为35.9元/瓶。显然,果蔬汁这个品类是以高端路线为主。
但是,消费的分化正在给新茶饮行业带来新的压力。红餐大数据显示,从 2020 年— 2023 年,新茶饮品牌 10 元以下消费占比从 7.1% 上升至 29.6%,20 元以上占比则从 32.7% 下降至 3.6%。曾经单杯售价高达 30 元的奶茶,似乎已经成了过去。
不仅如此。记者注意到,夏季伊始,喜茶、茶百道、古茗、书亦烧仙草等多个头部新茶饮品牌,都纷纷以折扣、优惠券、送进社群礼包等形式,将部分产品售价降到10元以下,部分10元以上的饮品,每杯都分别降价2-3元。
价格战的背后,则是新茶饮行业的分化。企查查数据则显示,2024 年上半年新茶饮企业存量为 28.51 万家,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 7000 家。与此同时,红餐大数据显示,近 3 个月,新开门店排名前十的茶饮品牌,近半品牌新开门店数环比下降。
其中,茶百道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2.2亿元—2.5亿元,同比下降不超过63.03%。奈雪的茶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营收预计约24亿元—27亿元,经调整净亏损预计为4.2亿元—4.9亿元。
茶百道财报表示,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今年上半年公司加大对加盟商的政策支持以及向加盟商出售货品及设备的优惠力度,增加了整体市场投入费用。
但是价格战并非新茶饮行业的杀手锏。记者注意到,今年开始,瑞幸咖啡有意收窄9.9元活动范围,似乎想停止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其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单季度实现营收84.03亿元,同比增长35.5%;实现净利润8.71亿元,同比下滑13%,环比一季度-0.83 亿元的净利润表现,实现扭亏。
“目前,新茶饮行业性价比为首、市价比为补充的趋势非常明显,在整个消费信心、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持续下探的节点,我觉得高性价比的企业应该会越来越多。”朱丹蓬表示,但是从长远去看,这是一个洗牌的过程,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未来的话,没有一定体量、抗风险能力,或者没有建立起护城河的新茶饮企业,会慢慢地退出市场的竞争。
记者注意到,在新式茶饮快速发展的20多年中,前后经历了“粉末时代”、“小料时代”和“甜品时代”。2023年以来,新式茶饮通过试点“营养分级”、提供零卡糖选择、公开配料表等方式推进健康升级,“控糖”“用真茶真奶”“少添加”成为新式茶饮产品的卖点。因此,在新茶饮行业,果蔬汁、原叶茶、鲜奶茶、轻乳茶等细分品类,都成为新茶饮企业不断创新和探索的新方向。
“新生代思维和消费行为发生改变后,健康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产业端在创新升级的速度和质量上必须进入一个新阶段。整个新式茶饮进入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资本化的新阶段。”朱丹蓬强调。
曾经的奶茶盛世中,暴利生意似乎成为了人人争抢的目标。可如今,我们却不得不反思:这条路是否真的是一条康庄大道?随着市场的变化,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奶茶品牌,如今已经面临着利润逐渐压缩的局面。这一切的背后,是行业竞争加剧,以及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
## 奶茶的暴利神话被打破
过去几年,奶茶行业的确创造了不少骄人的业绩。高价奶茶成为了年轻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而奶茶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现在,随着市场饱和,许多品牌的利润开始逐渐回落。你会发现,之前那些令人兴奋的数字,如今看起来却有些虚幻。
很多奶茶品牌开始降价以吸引顾客。像“沪上阿姨”旗下的“茶瀑布”,价格低至7元一杯,几乎与一些低价品牌对齐。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能吸引顾客,但长久来看却让整个行业进入了恶性竞争的泥沼。
## 从蜜雪冰城的崛起到市场萎缩
蜜雪冰城曾经是一匹黑马,以超低的价格和简单的产品线迅速占领市场。然而,当一个品牌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后,竞争对手纷纷模仿,市场上的奶茶价格战愈演愈烈。新品不断推出,却发现市场需求已经不再增长。
随着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高价奶茶的销量逐渐下滑。而奶茶行业本质上是一种可选消费品,消费者的忠诚度并不高。一旦出现更具吸引力的商品,原先的客户就可能迅速转移。因此,这种依赖于短期促销和新品的商业模式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维持长久。
## 行业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我们来看一下市场的逻辑。在奶茶行业,如果某一品牌赚钱,资本一定会蜂拥而至,希望能够分一杯羹。然而,这样的快速扩张势必造成市场供需失衡,最终导致价格下滑。当每个人都想分蛋糕时,蛋糕却越来越小,这就是奶茶行业当前的真实写照。
此外,只有少量品牌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正如“茶百道”仅将16%的饮品定价在10元以内,剩下的大部分单品则面临着降价的压力。这种情况在其他连锁店中也同样适用,无论是卖零食还是药品,行业的竞争最终将导致利润被挤压到不可再生的地步。
## 长线投资的盲点
对于投资者来说,奶茶及其相关行业的确是一块让人兴奋的市场。但站在长远的角度看,这些可选消费品基本上都不具备长线投资的价值。因为一旦资本进入,这个行业的泡沫就会加速膨胀,最后导致崩溃。与其在这样的“红海”中拼杀,不如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点。
电力、船舶和银行等行业是有门槛的,能够在市场的不确定性中保持相对稳定。而奶茶行业则不同,因为它缺乏长线发展的基础。一旦消费者的喜好发生变化,品牌的利润很可能瞬间蒸发。
## 结语:未来何去何从
随着奶茶行业竞争的白热化,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奶茶市场将会继续向“0利润”逼近。品牌间的恶性竞争将让很多商家陷入困境,也使得消费者在享受低价的同时,失去了品质保障。
所以,对于那些还在观望的投资者们,不妨重新审视一下这个市场。想要在快速变化的消费趋势中找到一个安全的投资蓝海,可能需要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和冷静的判断。毕竟,投资的第一原则还是要确保有持续的利润来源,而不是跟风进入一个已然饱和的市场。
总之,奶茶行业虽曾风光无限,但未来的路却充满挑战。希望每一个从业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避免在这场没有激情的战争中迷失方向。
标题:拥抱“健康化”成新茶饮行业发展新方向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杨召奎
今年立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冲上微博热搜,并掀起一波新茶饮消费热潮。细心的消费者在点单时可能会发现,不少新茶饮品牌都在点单页面增加了健康标识。业内人士指出,在新茶饮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拥抱“健康化”成为行业发展新方向。
近年来,我国新茶饮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整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新兴企业与存量头部企业持续发展,新茶饮赛道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新茶饮委员会联合美团新餐饮研究院发布的《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新茶饮市场规模预计达1498亿元,到2025年国内消费市场规模预计进一步扩张至2015亿元。
然而,一些新茶饮品牌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一味追求经营业绩,忽略了消费者权益保障等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报告指出,上半年,书亦烧仙草、古茗、茶百道、茉酸奶等新式茶饮品牌“致歉”屡上热搜榜,而食材超过有效期、店员责任意识差、门店管理流程混乱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是这些品牌被媒体曝光的重要原因。
此外,近年来,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日益提升,他们对一些新茶饮品牌使用植脂末(奶精)、香精、浓缩果酱、茶粉等心存芥蒂。艾媒咨询去年7月发布的中国新式茶饮大数据研究及消费行为调查数据显示,49.4%的新茶饮消费者会担心健康问题。
在此背景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新茶饮品牌开展积极拥抱“健康化”,不断提升新茶饮品质。
今年2月,霸王茶姬上海地区门店全面推行“营养选择”标识,成为首个使用营养分级系统的茶饮品牌。该“营养选择”标识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非糖甜味剂、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分级,分级从A到D级,其推荐程度递减,有助于消费者快速了解饮料综合营养信息并选择低负担饮品。
继呼吁行业普及真奶、拒绝奶精,今年7月推出行业最严的“四真七零”健康茶饮标准后,8月15日喜茶又发布茶饮行业首个咖啡因含量标识,呼吁关爱消费者睡眠健康。据悉,喜茶使用了“咖啡因红绿灯”健康标识,对产品咖啡因含量进行分级公示,以此为基础,提供了不同饮品的饮用时间指引,帮助消费者根据个人需求和体质选择个性化的饮用方式,降低消费者对咖啡因饮品的识别和选择难度,助力消费者守护睡眠健康。
8月11日,公开宣布进军茶饮市场的瑞幸咖啡推出的轻轻茉莉·轻乳茶产品则主打“真茶好奶轻负担”,饮品默认选项及标准制售情况下,做到了0植脂末、0阿斯巴甜、0氢化植物油、0反式脂肪酸,“4个0”标准精准切合了新茶饮行业健康化的趋势。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我国新茶饮行业整体进入了高度竞争、高度发展、高度内卷的节点,加上消费人群对于体重管理、营养管理以及大健康管理的持续深化,“健康化”是行业必然趋势。因此,新茶饮赛道不仅要比拼营销手段、拓宽创新品类、优化供应链体系、加快数字化转型,还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健康化”转型,推出各类健康化产品及其配套的健康化体系。头部新茶饮品牌拥有更多的资源,应进一步优化、升级和创新健康化产品,让消费者喝得放心喝得健康,也让自身“护城河”的拓宽加深。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