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标题放在文件夹中已经有些日子了,我的本意是准备在另外一个恰当的时刻做篇恰当的文字,作为曾经扮演过餐饮人角色的菲薄的纪念。
我想,这个恰当的时刻应该是饭店关门的时刻,无论曾经的初心是怎样的,无论当时的投入是怎样的,无论整个过程是怎样的。
无论怎样,一切都会灰飞烟灭,只有一段混乱的记忆隐藏在脑海中。如果还要再具象些的话,那就留下一些文字,作为人生某个阶段的注脚,留给自己做警醒,就给后代做戒律。
不巧的是,今年很早就提前放假了——感谢疫情,让我不但有了充分的时间,更有了充分的理由,把很多东西做了前置处理,譬如这篇文字的最后成形。我也没有想到,会在饭店寿终正寝之前一年,提前完成它的“祭文”,希望它能死而瞑目。
我的前半生,从事过多种工作,扮演过诸多角色,做过法律人、物流人、环保人、营销人、建材人、农产人、餐饮人、材料人等等,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想扮演更多的角色,可能性已微乎其微。
目前,我仍然兼具着的餐饮人角色,恰好处于人生中点,既是前半生人生各种的部分凝结,也是后半生人生样态的一点发散。单从人生意义的层面而言,做过餐饮人,也确实不亏。
我进入餐饮行业,真心是误打误撞,却不小心把副业做成了主业,再经历因为经营所形成的缓慢的跌落,和因为疫情所造成的自由落体。我知道,我撑不了也不会撑得太久,没可能也没必要不,该是说再见的时候了。
经过四年的打磨,我也从一个纯粹的外行,逐渐变成这个行业里的行家里手,对这个行业了解越深,就越坚定了及早抽身的想法,想来也是非常可笑的逻辑。
经过四年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我认为餐饮这个行当,只适合三种人去做:
其一,仅以谋生为目的的夫妻店,以时间和精力为主要投入,资金投入十万左右,不惧辛苦,不做他想,收益也就比打工强一点(或一半)。
其二,已经在这个行业里沉浮了多年的餐饮老炮,有成功经验,关键是有成形资源,甚至还有自持商铺,可以借重经验和资源优势博上一博,但这个时段也不会很长了。
其三,携资本之威进入的餐饮正规军,位置、味道、价格、管理、服务、营销、供应全部标准化,一个都不能少。他们子弹充足,指哪打哪,做啥成啥,灭谁谁死,很难不取得成功。
这个行当已经不适合普通行外人进入,特别是对于餐饮小白,就是那种投入百万左右,缺失运营经验的个人或者团队,十死无生。餐饮小白有这个钱还真不如投个快递网点,同样付诸辛苦,最坏也不至于血本无归,哪怕做最坏打算,一百万存个定期,一年下来也够维持生存,至少本金不会消耗。
其实,作为餐饮人,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们的目标还真不是星辰大海,仅仅是为了谋生,最多是过得好一点。现在看来,这个最低要求,差不多已是奢求,我相信绝大多数的餐饮人跟我一样,都徘徊在生存与死亡的边缘。
《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不是我们定位得不准,而是天下之大、江湖之远,个人完全无法完成定位。纵观现在的餐饮江湖,其形其势都要比孙子所在的那个年代竞争更为激烈,也更为残酷。
餐饮这个看似门槛很低、其实里面水很深、行业天花板还特么特低的行当,想说爱它真的不容易,现在还想要在这里实现人生梦想,基本上就有点痴心妄想。
我记得日本作者田中芳树在他的科幻小说《银河英雄传说》中借莱因哈特之口说:“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这种令人血脉喷张的豪言壮语,对于绝大多数餐饮人却显得极其遥远。
想要在餐饮行业赚到钱的唯一可能,就是不断的开分店,不管直营还是加盟,开分店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很难复制成功!
首先,位置很难复制。餐饮行当,位置定生死,此处和彼处的距离,要比哲学上此岸和彼岸的距离还要远。
其次,团队很难复制。一个成功的店,老板、合伙人、职业经理人、基层管理者、底层执行者、配套供应商,一个都不能少,人是餐饮行业最大也是最重的变量。
第三,客群很难复制。客户虽然不是上帝,至少是一个店的衣食父母,侍奉上帝靠虔诚,侍奉父母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做过多年餐饮店的人都懂。
第四,运气很难复制。这里所说的运气,主要指同行、政策、不可抗力,譬如彤德莱的隔壁开个海底捞,他不死谁死,譬如现在的疫情,谁又能独善其身?
这里并没有提到味道和价格的要素,主要原因如下:
1,关于味道:由于最近20年调味品和调料包的不断进化,味道的问题几乎已取得全面胜利。据说,现在除了火候问题,“味道”之争很快就会结束。我相信,在智能化时代,所谓的火候,基本上就是个伪问题,火候的本质不就是火力大小和机械手臂么?
2,关于价格。君不见现在满抖音的98——168一大桌的赔钱赚吆喝,我们看的事实是,钱确实赔了,吆喝还真没赚到,希望那些病急乱投医的餐饮同行,不妨可以试试霸王餐+返利的模式,门槛都会被踏烂,有用么?能救命么?
这两个关键要素已经通过技术的和技术的原因被突破了,味道的技术是显性的,有点常识的人都会意识到;数据的技术却是隐性的,却也早已成为决定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关键点。
我并不是说餐饮不能干了,而是干餐饮的硬件基本上已经杜绝了行外人的参与,因为它自身正在通过资本的力量驱逐老的旧的餐饮势力,后浪不一定干掉前浪,但资本一定会干掉单店。
一切都需要时间,这段时间就是我们安排撤退的时间,包括餐饮小白和老炮,至于夫妻店的进退,其实倒是可以缓一缓。毕竟,科技改变一切,却无法突破成本极限。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我的总体意思就是:
1,我们干餐饮的,已经不指望发财了,能赚到生活费,已属难能可贵。
2,趋势就是一切,逆势而为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该退出的趁早及时退出。
3,餐饮是刚需,将来必定是ToB的面大,实体店的衰落也是必然,但资本的力量除外。
4,时代不同了,前改革开放时代,不管靠啥多少都能赚点,中期靠专业也不负如来不负卿,现在只能靠资本的力量了。
说实话,我并不晓得其他行业(主要是实体行业)在目前的形势下,生存和发展的样态成为怎样,但我特别相信“科技改变生活”这一箴言,虽说它的提出者已经挂了。
餐饮行业,是我最近五年所投入资金、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地方,更是投入了相当情感和期许在里面,结果——一地鸡毛!
好了,就在这里做个收尾吧。
赔就赔了,自己的选择自己要认,哪怕跪着,也要择机立起。
输就输了,换个赛道也许更有可能,就怕跨行之后又遇见趋势
走就走吧,餐饮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其人群却在快速萎缩,他们包括但不限于:厨师、配菜、服务员、店长、合伙人、老板娘、老板……
今天刚过立春,气温仍然很低。早上附近小区突然要做筛查,病毒还在肆虐。新的一年就要开始,全都是挑战,机遇已经很少了,加油吧!
个标题放在文件夹中已经有些日子了,我的本意是准备在另外一个恰当的时刻做篇恰当的文字,作为曾经扮演过餐饮人角色的菲薄的纪念。
我想,这个恰当的时刻应该是饭店关门的时刻,无论曾经的初心是怎样的,无论当时的投入是怎样的,无论整个过程是怎样的。
无论怎样,一切都会灰飞烟灭,只有一段混乱的记忆隐藏在脑海中。如果还要再具象些的话,那就留下一些文字,作为人生某个阶段的注脚,留给自己做警醒,就给后代做戒律。
不巧的是,今年很早就提前放假了——感谢疫情,让我不但有了充分的时间,更有了充分的理由,把很多东西做了前置处理,譬如这篇文字的最后成形。我也没有想到,会在饭店寿终正寝之前一年,提前完成它的“祭文”,希望它能死而瞑目。
我的前半生,从事过多种工作,扮演过诸多角色,做过法律人、物流人、环保人、营销人、建材人、农产人、餐饮人、材料人等等,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想扮演更多的角色,可能性已微乎其微。
目前,我仍然兼具着的餐饮人角色,恰好处于人生中点,既是前半生人生各种的部分凝结,也是后半生人生样态的一点发散。单从人生意义的层面而言,做过餐饮人,也确实不亏。
我进入餐饮行业,真心是误打误撞,却不小心把副业做成了主业,再经历因为经营所形成的缓慢的跌落,和因为疫情所造成的自由落体。我知道,我撑不了也不会撑得太久,没可能也没必要不,该是说再见的时候了。
经过四年的打磨,我也从一个纯粹的外行,逐渐变成这个行业里的行家里手,对这个行业了解越深,就越坚定了及早抽身的想法,想来也是非常可笑的逻辑。
经过四年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我认为餐饮这个行当,只适合三种人去做:
其一,仅以谋生为目的的夫妻店,以时间和精力为主要投入,资金投入十万左右,不惧辛苦,不做他想,收益也就比打工强一点(或一半)。
其二,已经在这个行业里沉浮了多年的餐饮老炮,有成功经验,关键是有成形资源,甚至还有自持商铺,可以借重经验和资源优势博上一博,但这个时段也不会很长了。
其三,携资本之威进入的餐饮正规军,位置、味道、价格、管理、服务、营销、供应全部标准化,一个都不能少。他们子弹充足,指哪打哪,做啥成啥,灭谁谁死,很难不取得成功。
这个行当已经不适合普通行外人进入,特别是对于餐饮小白,就是那种投入百万左右,缺失运营经验的个人或者团队,十死无生。餐饮小白有这个钱还真不如投个快递网点,同样付诸辛苦,最坏也不至于血本无归,哪怕做最坏打算,一百万存个定期,一年下来也够维持生存,至少本金不会消耗。
其实,作为餐饮人,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们的目标还真不是星辰大海,仅仅是为了谋生,最多是过得好一点。现在看来,这个最低要求,差不多已是奢求,我相信绝大多数的餐饮人跟我一样,都徘徊在生存与死亡的边缘。
《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不是我们定位得不准,而是天下之大、江湖之远,个人完全无法完成定位。纵观现在的餐饮江湖,其形其势都要比孙子所在的那个年代竞争更为激烈,也更为残酷。
餐饮这个看似门槛很低、其实里面水很深、行业天花板还特么特低的行当,想说爱它真的不容易,现在还想要在这里实现人生梦想,基本上就有点痴心妄想。
我记得日本作者田中芳树在他的科幻小说《银河英雄传说》中借莱因哈特之口说:“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这种令人血脉喷张的豪言壮语,对于绝大多数餐饮人却显得极其遥远。
想要在餐饮行业赚到钱的唯一可能,就是不断的开分店,不管直营还是加盟,开分店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很难复制成功!
首先,位置很难复制。餐饮行当,位置定生死,此处和彼处的距离,要比哲学上此岸和彼岸的距离还要远。
其次,团队很难复制。一个成功的店,老板、合伙人、职业经理人、基层管理者、底层执行者、配套供应商,一个都不能少,人是餐饮行业最大也是最重的变量。
第三,客群很难复制。客户虽然不是上帝,至少是一个店的衣食父母,侍奉上帝靠虔诚,侍奉父母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做过多年餐饮店的人都懂。
第四,运气很难复制。这里所说的运气,主要指同行、政策、不可抗力,譬如彤德莱的隔壁开个海底捞,他不死谁死,譬如现在的疫情,谁又能独善其身?
这里并没有提到味道和价格的要素,主要原因如下:
1,关于味道:由于最近20年调味品和调料包的不断进化,味道的问题几乎已取得全面胜利。据说,现在除了火候问题,“味道”之争很快就会结束。我相信,在智能化时代,所谓的火候,基本上就是个伪问题,火候的本质不就是火力大小和机械手臂么?
2,关于价格。君不见现在满抖音的98——168一大桌的赔钱赚吆喝,我们看的事实是,钱确实赔了,吆喝还真没赚到,希望那些病急乱投医的餐饮同行,不妨可以试试霸王餐+返利的模式,门槛都会被踏烂,有用么?能救命么?
这两个关键要素已经通过技术的和技术的原因被突破了,味道的技术是显性的,有点常识的人都会意识到;数据的技术却是隐性的,却也早已成为决定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关键点。
我并不是说餐饮不能干了,而是干餐饮的硬件基本上已经杜绝了行外人的参与,因为它自身正在通过资本的力量驱逐老的旧的餐饮势力,后浪不一定干掉前浪,但资本一定会干掉单店。
一切都需要时间,这段时间就是我们安排撤退的时间,包括餐饮小白和老炮,至于夫妻店的进退,其实倒是可以缓一缓。毕竟,科技改变一切,却无法突破成本极限。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我的总体意思就是:
1,我们干餐饮的,已经不指望发财了,能赚到生活费,已属难能可贵。
2,趋势就是一切,逆势而为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该退出的趁早及时退出。
3,餐饮是刚需,将来必定是ToB的面大,实体店的衰落也是必然,但资本的力量除外。
4,时代不同了,前改革开放时代,不管靠啥多少都能赚点,中期靠专业也不负如来不负卿,现在只能靠资本的力量了。
说实话,我并不晓得其他行业(主要是实体行业)在目前的形势下,生存和发展的样态成为怎样,但我特别相信“科技改变生活”这一箴言,虽说它的提出者已经挂了。
餐饮行业,是我最近五年所投入资金、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地方,更是投入了相当情感和期许在里面,结果——一地鸡毛!
好了,就在这里做个收尾吧。
赔就赔了,自己的选择自己要认,哪怕跪着,也要择机立起。
输就输了,换个赛道也许更有可能,就怕跨行之后又遇见趋势
走就走吧,餐饮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其人群却在快速萎缩,他们包括但不限于:厨师、配菜、服务员、店长、合伙人、老板娘、老板……
今天刚过立春,气温仍然很低。早上附近小区突然要做筛查,病毒还在肆虐。新的一年就要开始,全都是挑战,机遇已经很少了,加油吧!
个标题放在文件夹中已经有些日子了,我的本意是准备在另外一个恰当的时刻做篇恰当的文字,作为曾经扮演过餐饮人角色的菲薄的纪念。
我想,这个恰当的时刻应该是饭店关门的时刻,无论曾经的初心是怎样的,无论当时的投入是怎样的,无论整个过程是怎样的。
无论怎样,一切都会灰飞烟灭,只有一段混乱的记忆隐藏在脑海中。如果还要再具象些的话,那就留下一些文字,作为人生某个阶段的注脚,留给自己做警醒,就给后代做戒律。
不巧的是,今年很早就提前放假了——感谢疫情,让我不但有了充分的时间,更有了充分的理由,把很多东西做了前置处理,譬如这篇文字的最后成形。我也没有想到,会在饭店寿终正寝之前一年,提前完成它的“祭文”,希望它能死而瞑目。
我的前半生,从事过多种工作,扮演过诸多角色,做过法律人、物流人、环保人、营销人、建材人、农产人、餐饮人、材料人等等,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想扮演更多的角色,可能性已微乎其微。
目前,我仍然兼具着的餐饮人角色,恰好处于人生中点,既是前半生人生各种的部分凝结,也是后半生人生样态的一点发散。单从人生意义的层面而言,做过餐饮人,也确实不亏。
我进入餐饮行业,真心是误打误撞,却不小心把副业做成了主业,再经历因为经营所形成的缓慢的跌落,和因为疫情所造成的自由落体。我知道,我撑不了也不会撑得太久,没可能也没必要不,该是说再见的时候了。
经过四年的打磨,我也从一个纯粹的外行,逐渐变成这个行业里的行家里手,对这个行业了解越深,就越坚定了及早抽身的想法,想来也是非常可笑的逻辑。
经过四年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我认为餐饮这个行当,只适合三种人去做:
其一,仅以谋生为目的的夫妻店,以时间和精力为主要投入,资金投入十万左右,不惧辛苦,不做他想,收益也就比打工强一点(或一半)。
其二,已经在这个行业里沉浮了多年的餐饮老炮,有成功经验,关键是有成形资源,甚至还有自持商铺,可以借重经验和资源优势博上一博,但这个时段也不会很长了。
其三,携资本之威进入的餐饮正规军,位置、味道、价格、管理、服务、营销、供应全部标准化,一个都不能少。他们子弹充足,指哪打哪,做啥成啥,灭谁谁死,很难不取得成功。
这个行当已经不适合普通行外人进入,特别是对于餐饮小白,就是那种投入百万左右,缺失运营经验的个人或者团队,十死无生。餐饮小白有这个钱还真不如投个快递网点,同样付诸辛苦,最坏也不至于血本无归,哪怕做最坏打算,一百万存个定期,一年下来也够维持生存,至少本金不会消耗。
其实,作为餐饮人,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们的目标还真不是星辰大海,仅仅是为了谋生,最多是过得好一点。现在看来,这个最低要求,差不多已是奢求,我相信绝大多数的餐饮人跟我一样,都徘徊在生存与死亡的边缘。
《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不是我们定位得不准,而是天下之大、江湖之远,个人完全无法完成定位。纵观现在的餐饮江湖,其形其势都要比孙子所在的那个年代竞争更为激烈,也更为残酷。
餐饮这个看似门槛很低、其实里面水很深、行业天花板还特么特低的行当,想说爱它真的不容易,现在还想要在这里实现人生梦想,基本上就有点痴心妄想。
我记得日本作者田中芳树在他的科幻小说《银河英雄传说》中借莱因哈特之口说:“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这种令人血脉喷张的豪言壮语,对于绝大多数餐饮人却显得极其遥远。
想要在餐饮行业赚到钱的唯一可能,就是不断的开分店,不管直营还是加盟,开分店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很难复制成功!
首先,位置很难复制。餐饮行当,位置定生死,此处和彼处的距离,要比哲学上此岸和彼岸的距离还要远。
其次,团队很难复制。一个成功的店,老板、合伙人、职业经理人、基层管理者、底层执行者、配套供应商,一个都不能少,人是餐饮行业最大也是最重的变量。
第三,客群很难复制。客户虽然不是上帝,至少是一个店的衣食父母,侍奉上帝靠虔诚,侍奉父母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做过多年餐饮店的人都懂。
第四,运气很难复制。这里所说的运气,主要指同行、政策、不可抗力,譬如彤德莱的隔壁开个海底捞,他不死谁死,譬如现在的疫情,谁又能独善其身?
这里并没有提到味道和价格的要素,主要原因如下:
1,关于味道:由于最近20年调味品和调料包的不断进化,味道的问题几乎已取得全面胜利。据说,现在除了火候问题,“味道”之争很快就会结束。我相信,在智能化时代,所谓的火候,基本上就是个伪问题,火候的本质不就是火力大小和机械手臂么?
2,关于价格。君不见现在满抖音的98——168一大桌的赔钱赚吆喝,我们看的事实是,钱确实赔了,吆喝还真没赚到,希望那些病急乱投医的餐饮同行,不妨可以试试霸王餐+返利的模式,门槛都会被踏烂,有用么?能救命么?
这两个关键要素已经通过技术的和技术的原因被突破了,味道的技术是显性的,有点常识的人都会意识到;数据的技术却是隐性的,却也早已成为决定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关键点。
我并不是说餐饮不能干了,而是干餐饮的硬件基本上已经杜绝了行外人的参与,因为它自身正在通过资本的力量驱逐老的旧的餐饮势力,后浪不一定干掉前浪,但资本一定会干掉单店。
一切都需要时间,这段时间就是我们安排撤退的时间,包括餐饮小白和老炮,至于夫妻店的进退,其实倒是可以缓一缓。毕竟,科技改变一切,却无法突破成本极限。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我的总体意思就是:
1,我们干餐饮的,已经不指望发财了,能赚到生活费,已属难能可贵。
2,趋势就是一切,逆势而为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该退出的趁早及时退出。
3,餐饮是刚需,将来必定是ToB的面大,实体店的衰落也是必然,但资本的力量除外。
4,时代不同了,前改革开放时代,不管靠啥多少都能赚点,中期靠专业也不负如来不负卿,现在只能靠资本的力量了。
说实话,我并不晓得其他行业(主要是实体行业)在目前的形势下,生存和发展的样态成为怎样,但我特别相信“科技改变生活”这一箴言,虽说它的提出者已经挂了。
餐饮行业,是我最近五年所投入资金、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地方,更是投入了相当情感和期许在里面,结果——一地鸡毛!
好了,就在这里做个收尾吧。
赔就赔了,自己的选择自己要认,哪怕跪着,也要择机立起。
输就输了,换个赛道也许更有可能,就怕跨行之后又遇见趋势
走就走吧,餐饮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其人群却在快速萎缩,他们包括但不限于:厨师、配菜、服务员、店长、合伙人、老板娘、老板……
今天刚过立春,气温仍然很低。早上附近小区突然要做筛查,病毒还在肆虐。新的一年就要开始,全都是挑战,机遇已经很少了,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