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这里是《声音贵州》,一起聆听乡村振兴的声音。
舒适,是湖北仙桃人。曾先后工作于国内多家知名金融机构和IT企业,是一名金融高管,每天西装革履,行走在北京长安街,出入于写字楼,过着别人羡慕的“舒适”生活,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毅然辞职,放弃了这原本“舒适”的生活,来到六盘水大山深处的青林乡,变身成了一名养牛倌,开始追逐起他心目中的“舒适”梦。
我们见到舒适的时候,牛圈里正在机械化牛圈里打扫卫生、给牛喂食,忙碌之余,时不时还会和牛群嬉闹一番,仿佛是和他的“老友”们在玩耍,此情此景,让人很难将他和“金融高管”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在牛圈里,舒适问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闻到让人不舒服的异味,当我们否定以后,舒适就说这都是发酵床所起的大作用。
“我们家是住在北京海淀区,北京大学附近,有一个牛肉火锅店,生意特别好,而且价格还很高,他火锅店的门口就挂了一个牌子,本店牛肉只选用贵州黄牛,我后来又到北上广深很多地方调研,只要是贵州的牛肉,价格都会高一点。”舒适说。
于是,到贵州养牛就成为他的首选。
“我们去过很多地方,最后来到青林乡也是一个机缘巧合。青林乡,基础扎实,业态比较丰富,产业链比较齐全,自然环境好,政府的营商环境也是相当不错,在这种情况下,我向公司也算是比较果断,前后个把星期时间,离职,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投身到青林来。”舒适说。
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舒适慢慢适应了在青林乡的生活,最让他开心的就是,他的发小在得知他创业的消息后,也从湖北仙桃来到青林,加入了他的养牛事业。
目前一个现代化的机械养牛场已建好,可容纳500头牛,预计今年年底实现满圈喂养。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起农村的草木灰,那真不是高贵东西,每家每户的柴火灶,每天都产出草木灰。村妇们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但是从锅灶里掏灰。对于草木灰的用途,大多数农村人都知道那是很好的钾肥,可以用来积肥,多数人用来追肥,并且可以杀灭韭菜中的地蛆。草木灰也可以快速起干,在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妙用。比如土豆切种后,可以利用草木灰拌种,使其表面快速干燥,防止表面沁水腐烂,同时也起到底肥作用。旧时农村穿的小白鞋,洗涮后都会抹上草木灰,一个是快速干燥,防止洇水发黄,二是草木灰中含碱,可以更好地去除污渍。
< class="pgc-img">从锅灶中掏取草木灰
>但是,说起草木灰在畜禽养殖中的消毒杀菌作用,可能有些农村人也未必知道。其实,而对于草木灰的杀菌消毒作用,古人便已经认识,我们农村民俗中的二月二打灰囤,虽然是一种祈求丰收的风俗,但其实也是在惊蛰前后利用草木灰阻止毒虫进家。
现在,农村畜禽养殖中,已经明确草木灰的消毒杀菌用用,在养猪、养牛、养羊及家禽饲养中都广泛使用。因为其具有强碱性,其效果与常用的强效消毒药烧碱非常相似,所以成为农村畜牲业中广泛使用的消毒剂原料。农村养殖户在发现畜圈有病毒时,一般会及时会用草木灰给圈舍消毒,通常做法是用两三公斤草木灰,加开水10公斤搅拌,撒施在圈舍内,即可起到消毒杀菌作用。
< class="pgc-img">堆积草木灰
>如果草木灰资源丰富,可用30千公斤草木灰,加水100公斤,在锅内煮沸1小时,然后在圈舍喷洒,可以用于牛瘟、猪瘟、口蹄疫、鸡新城疫等病毒污染的畜舍、用具的消毒,消毒作用强,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没有刺激性。牛、羊、猪等如果发生口蹄疫,可以使用适量的废机油,与草木灰按照片1:1的比例混合搅拌,然后涂抹患处,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同时,草木灰还能治疗牲畜拉稀,利用草木灰含有丰富的矿物盐,对牛不洁性拉稀和草食性拉稀造成的脱水脱盐,起到治疗和防止脱水的作用。这个办法主要是内服,在牲畜饲料里加入1%的草木灰,效果明显。
另外,如果畜圈内粪尿较多,也可以撒上草木来,达到快速起干的作用,保持圈舍卫生。这些方法看起来非常简单,并且几乎没有成本,只需要从农村的锅灶中掏出来即可。但是现实中利用草木灰给圈舍消毒杀菌,还是要注意一定方法的,首要的便是必须运用新鲜的草木灰,陈旧和乱堆乱放的草木灰达不到消毒杀菌的作用。所以,要注意草木灰的存放。草木灰是碱性肥料,不宜与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等酸性肥料混储混用。农村人习惯把将草木灰倒入茅坑或猪圈内混积,但家畜粪尿和人粪尿都是一种迟效酸性氮肥,与草木灰混放全降低肥效。同时,草木灰中的养分易溶于水,雨淋后的灰分,钾素会受到严重的损失,所以农村通常保存草木灰都是放在雨淋不到的厢房或南屋内。
< class="pgc-img">牛圈中撒上草木灰起干杀毒
>综上,畜牲业利用草木灰消毒杀菌,是一种比较便捷和低成本的办法,但尽量要使用新鲜的草木灰,使用时尽量从锅灶中现掏现用,如果保存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汉油菜基地。
60岁老农黄明水。
广汉粮食生产资料照片。
四川是天府之国,谁能想到,地处天府中央的广汉,居然曾经吃不饱饭;吃不饱饭的广汉,“逼”出了偷偷“分田坎”的举动,更没想到,这竟是推动中国改革发展的创举之一!
如今乘高铁从成都向北,十来分钟到广汉。但见城市楼房栉比,国家级高新区里上下班车流涌动;乡村山水旖旎,绿油油的高标准农田网格化铺展,坡坎上果园里,黄澄澄的橘子缀满枝头,沉甸甸的柚子垂肩……好一派城乡一体协同并进的新景观!
“这是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成果”,76岁的原县委书记叶文志说。40年来,这片土地上一轮接一轮改革,始终围绕解决实际问题,激扬着基层农民群众的创新活力。
“烫”出来的牛市传奇
眼看快到下午4点,广汉市向阳镇火锅店老板梁成招呼伙计:“赶紧去牛市买牛杂!”
“从活牛宰杀到毛肚上桌,不超过1个小时。”45岁的梁成说。十多年来他家天天客满。成都人呼朋唤友驱车前来,就为“烫”这口最新鲜的毛肚。
毛肚何来?并非产牛之乡的向阳镇,却供应了全成都1/3的毛肚牛杂和2/3的牛肉,支撑起成都火锅盛名。你说怪不怪?
毛肚来自改革,来自农民创业突围。
1992年,南风吹来。广汉向阳是中国最早兴起农村改革的地方之一,村社企业遍地开花。这年,江南村全村集资8万元,平整出4亩多地,在公路旁办起了为钢铁厂提供半成品的厂子。刚试产就被关闭——“黑烟熏得看不见来车,安全隐患、污染太大”。
村党支部书记师用全急了:“8万块钱,啥子都没看到就关了?办厂真‘烫’手!”
吃不好睡不着,有一天师用全盯着地里的牛发愣:“当不成工人,改行当牛贩子成不成?!”
大家一商量,说干就干。农民改场地为牛圈,师用全背起军挎包,迈向产牛区,东上秦岭巴山,西登松潘红原,晚上在小旅馆内自己捏毛笔写广告,白天张贴。“卖牛哪里去?广汉要开大牛市”的声音一点点传遍了产牛区。
1993年12月18日,向阳牛市开业,牛贩子有了“家”,4亩多地上挤满了买牛卖牛者,牛都拴不进来了。
“交易、屠宰、深加工”产业链逐渐形成,毛肚等副产品出路成问题,村党支部召集村民商量:“火锅烫起来!”人们对“吃好”需求越来越旺,牛杂火锅一经推出,供给新鲜,味道“巴适”,很快引得南北“吃货”云集。
关了污染工厂,却闯开了市场路径。到1998年,江南村就已家家通水泥路、安电话光纤。如今牛市再次环保升级,到明年春节前,将建成年屠宰量10万头、更加环保的“西南第一牛市”。
从无到有、“无”中生“有”,改革基因“烫”得人心激荡。
最早联产承包到组的“秘密”
广汉人的传奇始于更早的改革开放破冰前期。
时光倒回到1977年前后,水旱从人的广汉竟也出现农民吃不饱肚子的境况。
《广汉县志》记载: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间,全县社员人均收入比10年前只增加2角5分钱!1976年,因违反自然规律推广密植和双季稻,广汉粮食播种面积上升了253%,粮食却比1975年减产2104万公斤。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得听上面的,田里要拨开草才能看见稻谷。
牛不喝水哪能强按头。1976年,广汉金鱼公社凉水村悄悄把公社不管的田坎给“分”了。村里田地零碎,田坎密集而瘠瘦,在农民眼里却是实实在在的“口粮田”。农民张德江一家七口“偷”分到的田坎一算,近1.8亩!偷偷耕种,多收了几十斤油菜籽和黄豆。
1977年,广汉西高公社五大队二小队分成3个作业组,人员土地、种子化肥优次搭配,大家抓阄分好,联产承包,责任到组。队长做了两本账,一本假装记工分,应付检查;藏起来的账本才是真实情况。村民又高兴又害怕,约定谁都不准往外说。
庄稼自己要说话。在初夏结穗时,广汉县委书记常光南看百姓挨饿,坐不住,自己一个人骑自行车到处查看。一路行来,庄稼像没力气的人一样东倒西歪、稀稀拉拉,唯独骑到西高公社五大队二小队,庄稼齐刷刷地挺立着,结的穗也格外饱满。常广南大吃一惊,连忙打听,为什么庄稼这么好?结果问谁都推说不知道,常光南越问谜越多。
一直问到队长莫诗富身上。莫诗富警惕地问:“你一个骑车的城里人,打听这干啥子?”
“我是县委书记常光南,是来学习、总结的,你大胆说吧,不扣你帽子!”
——到收成时,这个队打了43万斤粮,比承包前足足多出了21万斤粮,几乎翻了一倍!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提出,这个“包”字可不敢碰,经充分酝酿,广汉县委把包产到组改为定产到组。
1978年初,广汉县委正式在金鱼公社启动了“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试点。一个“定”字定了心,社员们在分到的责任田里,甩开膀子干开了。1978年金秋,金鱼公社的稻田里到处都是一派丰收景象,增产了520万斤。
而在离广汉1600多公里的东边安徽凤阳小岗村,严立华等18位农民在1978年那个冬夜,也按下了开启“大包干”的红手印。
几乎同时,广汉和安徽小岗村等地农民首创的各项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不断迭代的现代农村传奇
空中俯瞰广汉市金鱼、连山等乡镇,整齐田块一望无垠,这是川西平原稻田最集中连片的地方,合作社是主要经营方式。当年承包盼分开,如今集中为哪般?
60岁老农黄明水的故事,是最好的答案。
黄明水个头不高,戴着眼镜,斯斯文文。他是第一批富裕起来的农民,别人进城买房,他则深耕土地——1982年就承包了两亩地,1997年第二轮土地承包,他一口气流转上千亩土地。
黄明水说,承包解决了口粮和灵活性问题。但吃饱肚子的农民,逐步面临自我发展、产业发展等新问题。单打独斗种粮不赚钱,一些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家人分离,都不是个事。
“都不种田,吃的从天上掉下来?”黄明水说:“我相信种田一定能赚钱,但是必须上规模、上技术、上机械。”
党的政策不断响应着种粮大户的心声,涉农项目、科技、信贷纷纷送到适度规模经营者身边。黄明水放开手脚,先后投入600多万元购置农业机械,其带领的锦花粮食专业合作社流转了6000多亩土地。在这金灿灿的大地上,机械化耕作实现了粮食一年两熟,小麦亩产上千斤,水稻亩产1200多斤!入社农民每年收入上万元。
这样的合作社在广汉有506个,土地流转面积15.3万亩,占广汉总耕地面积的46%,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79.6%。广汉稳住了粮和农,成为成都平原最重要的“天府粮仓”。
沱江岸边,是农业部授牌的“全国最美渔村”——三水镇友谊村,一栋栋白色小楼临湖而建,清风徐来,荷香倒影。过去广汉最穷的角落,如今成乡村振兴的尖兵。
54岁的友谊村党支部书记邹顺明说:“不断淘汰自己,有舍才能有得。”
这个村靠挖河沙解决了温饱,但挖得千疮百孔,破坏了环境,于是他们停止采沙,沙坑放满水养鱼。从散养到密集养殖,再到发展渔家乐,感到致富能力参差不齐。十八大以来,中央重视农民财产性增收。结合本村特点,征得上级同意后,他们搞起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试验,把村集体资产量化为每位村民的股权,股东授权将集体土地合法招标。
“资本不愿下乡,一大担忧是怕扯皮。”邹顺明说:“农民股东化,更符合现代企业需求。”
今年夏天,引进的水上乐园爆满,每日游客上万人次;国家级钓鱼赛事在此举办。2014年来,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1万涨到近2万,大步迈向共同富裕。
广汉人40年的“制胜法宝”
尊重基层创造,在广汉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则”。
改革之初,广汉农民刚吃饱肚子就跳进商品经济的“海”里扑腾,社队企业村村点火。原广汉县委书记叶文志回忆:“那时广汉人称‘小香港’!新企业多,皮包公司多,客商多。县城一共才两万人,外地客商每天来5千人,竟把广汉的菜都吃贵了!我们宁可政府掏钱补给市民,也要保护基层的活力。”
大浪淘沙,有了小散企业的出发,才有如今石油装备、电气、通航等产业集群的精彩!
2018年6月2日,吉林大学“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创造了井深7018米的亚洲新纪录,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全球第三个拥有该项装备和技术的国家!
这台钻机产自位于广汉的四川宏华集团。这家中国最大、全球领先的陆地石油钻机出口商,当年为11名石油职工下海创办。
同在广汉,参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核反应堆项目、飞机制造等国家重大项目的汉舟电气,当年也是由国企职工下海创办。正是基于“尊重基层创造、充分鼓励活力”的“制胜法宝”,才让广汉经济板块,从县级经济开发区,成长为国家级高新区!
世上没有一成不变,也没有一蹴而就。迭代创新这一互联网思维,不经意间,40年里在广汉人手里付诸实践。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四川省委提出,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区域经济空间形态将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到“辐射扩散”的拐点,必须把经济区和城市群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毗邻中欧班列青白江国际铁路港仅3公里,内陆开放的历史新机遇,向广汉又一次招手。
改革的广汉故事,精彩未完待续。
(广汉市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