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旅游好时节。本期“今晚调查”以本市旅游环境、旅游形象、旅游生活为主题,通过多个渠道展开调查。同时,我们使用滴滴出行平台数据,获取了本市“五一”小长假休闲、旅游数据。通过多种渠道数据汇总,我们来了解天津作为旅游“目的地”,给外地游客留下的印象如何?
古文化街全国第二
不少人冲着海鲜来
根据市旅游局数据,“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市39家主要景区接待海内外游客251.06万人次,同比增长10.6%;旅游总收入10.54亿元,同比增长14.36%。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拉升了相关行业。根据滴滴出行平台全量订单数据,在“休闲娱乐类出行增长TOP20城市”中,天津排名第十,与假期前一个周末(4月23日至24日)相比,增长幅度为28.4%。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最热门景点TOP10”排名中,天津古文化街排名第二。
同时,根据滴滴出行平台数据,在最受外地游客欢迎的“美食地”排名中,天津的金元宝海鲜宫、辽宁路小吃街、中山美食街榜上有名。可见,冲着天津“海鲜”来的游客不在少数。而根据滴滴出行平台跨城顺风车数据计算,天津在全国“五一”假期“周边游”热门城市中,排名紧随上海,列第11位,北京排名全国第2位。可见,京津的“周边游”热度较高。
景好河美人热情
包子麻花说相声
提到天津,游客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根据统计,游客眼里的天津印象“词汇”排前几名的是:风景好、海河美、人热情、狗不理包子、相声、大麻花、说话哏儿等。
同时,就游客眼中的天津印象,我们还向19家旅行社发放了调查问卷。统计来自旅行社的数据发现,游客对天津的第一印象“词汇”排名依次为:麻花、相声、狗不理包子。综合看来,游客眼中的天津印象集中在城市风貌、本地特色、传统小吃方面。另有数据显示,游客来津旅游的主要目的为品尝美食、饱览美景、体味文化、走亲访友等(见下图),这与游客对本市的印象吻合。
旅游口碑愈发重要
“朋友圈”里影响大
本次调查中,在受访游客了解本市旅游资讯的渠道方面,亲友介绍、网站、微信朋友圈列前三位。
通过上述图表数据可知,口碑传播在城市旅游推荐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微信等社交媒体对生活的渗透。
就此,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徐虹教授认为:“80后”、“90后”日益成为消费主体,传统的旅游推介方式对他们来说吸引力正在下降,因此要用好新媒体去引导“80后”、“90后”群体。例如,市旅游局就通过网络与新媒体平台推出了“小游侠闯津城”系列旅游文化体验之旅等。
此外,记者还从市旅游局产业发展处了解到,本市正推动A级景区(点)游客服务中心、星际饭店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这些举措都将为游客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即时分享旅游体验提供便利条件。
住宿人文还不错
景区体验较靠后
城市的旅游环境与游客的旅游体验直接相关,就本市的旅游环境,我们请258名游客从购物、住宿、交通、文化娱乐、环境卫生、旅游景区、导游服务、旅游标识、人文氛围等方面进行了打分,各项指标的满意度排序如下图:
图表反映,在旅游环境各项指标满意度中,排名前几位的是:住宿、人文氛围、旅游标识。根据市旅游局统计数据,“五一”期间本市景区酒店出租率达到90%以上,部分快捷酒店出租率接近100%。综合上述数据来看,在酒店入住率较高的同时,游客对住宿满意度仍比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市酒店行业服务水平较高。
调查数据同时显示,旅游景区在城市环境满意度排名中比较靠后。本次调查中,我们就游客“最不愉快的旅游体验”提问,关于景区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包括:人太多、景区少、交通堵、个别景点欺生等。而19家旅行社的调查结果反映出,游客近年来对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旅游景区需求比较旺盛,而本市景区也存在着门票价格偏高、人太多的问题。
“回头客”如何能变多
“观光客”转“度假客”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来津游客的消费预算在2000元以下,近两成消费预算在2001至3000元,超一成消费预算在3000元以上。根据调查数据,来津游客中“回头客”超过三成,但也有近八成认为在天津旅行后并没有“意犹未尽,下次再来”的感觉。通过上述数据来看,吸引更多游客成为本市旅游“回头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就如何提升“回头客”的比例,徐虹认为:“回头客”少和旅游产品内容不够丰富有一定关系。
记者从市旅游局产业发展处了解到,本市正在积极开发旅游新业态,拓展登山运动、房车旅游、低空飞行、温泉、滑雪等新兴旅游业态。而随着旅游与各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医疗旅游、研学旅行等新业态也将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今晚报·问津出品
今晚报·问津记者 吴阿娟 董向慧
制图 陈遇冬 王欣蕊
觉得此文有用,就点ZAN支持吧~
017年2月14日至18日,结束在孟加拉首都达卡的4天行程,我们来到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短短5天的行程,要以此来描述这个国家,同样难免失之偏颇,或者流于刻板印象。拜访2个大学、2个合作机构、3个教育合作机构、1个中介,大大小小近15场谈判或会见,还利用间隙时间做了1场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讲座。
尼泊尔也是联合国所界定的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出访前,除了MBA高端团的两个尼泊尔留学生之外,与中国接壤、中尼两国之间横亘着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佛教盛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驿站,这就是我对于尼泊尔的全部认知。
(萌萌的佛塔上的萌萌的“佛眼”。图源:笔者摄影。全文同)
说是首都,其实加德满都甚至不能算是一个城市,它应该是一个超级大县城,一个人口4百万的县城。当然,这都是以现代化大都市广州为参照。与孟加拉首都达卡相比,尼泊尔显然更加开放,与广州无异,妇女无需包裹严实,只露出眼睛或面目,广告牌上甚至可见穿着暴露的女性。这里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也更高,同样雾霾严重,同样没有红绿灯,同样几乎没有公共交通如公共汽车或者地铁,同样混乱无序的交通,但街头巷尾少了人力三轮车,少了穿梭跳跃的小贩,更多的是摩托车、电动踏板车和行色匆匆的各色人等。
这里的工作时间从早上10时到下午5时,私人公司则往往早上9点开始工作。60%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到海外留学,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日本等是首选,我们的到来正打开其通向中国的留学大门。
拥有着与中国类似的饮食,其中的一种食物momo,其实就是中国的饺子,外皮、内馅、形状、味道等一般无二。喜好分而食之,传统饭店喜用铜器餐具,餐后咀嚼槟榔切片和一种孜然状食物,以清新口气。
当然,也发生过我在做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讲座而被突然打断的惊悚事件。事情是这样的,我正讲得兴起,突然冲进来一个人,说是被该国总理提拔了,主持人说,讲座暂停5分钟,该协会主席专门为此人举行仪式,授予献花哈达,戴该协会会徽,分别讲话,一起拍照、握手,走人,随后讲座毫无征兆地继续。
(湿婆神庙)
在孟加拉,等级观念是很强的,会议时,女性几乎不能同桌,即便同桌,也极少开口。在大学,女生有专门的出入通道,与男生分别开来。据说上课时,男生、女生是各占“半边天”的,教室的一半坐着男生,教室的另一半坐了女生。但是,在尼泊尔,等级观念却基本被抹平。
到了讲我们的司机的故事的时候了。司机是我们的留学生的同乡,据说来自同一个村子,从遥远的农村来自加德满都这个大“城市”讨生活。他皮肤黝黑,中等个子,随时戴个墨镜,典型的尼泊尔人。英语只够勉勉强强交流,据说在开的士之前(类似国内的滴滴专车或者“黑”车,因为最后结账我们索要发票的时候,显然他不隶属于任何出租公司),做了二十五年的摄影师,这在后来面向当地大学本科生的一场留学宣讲会上得到了印证,那时的他端着一个硕大的照相机,专业的那种,前后左右上上下下地拍照,还不时地把拍了的照片给我看。
这个司机好玩,并不在于他是一个摄影师,而是因为他是司机。作为老司机,在山地状的加德满都街道上曲曲折折前进,当然难不到他,任凭多么坑洼凹凸不平的泥巴道路,他都能应付自如如履平地一往无前。5天的行程里,他随时随刻跟随着我们,除了最后两天的傍晚,我们意欲外出购物而他趁机提早“下班”外。
总体而言,他是一个忠于职守的好司机,当然费用不会低,5天180美元,当地工程师一个月的收入仅400美元而已。套用《圣经》的一句话,“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我们的司机就是如此,一路紧紧跟随,绝不掉队,“不回去”、“不回避”,我们进入会谈现场,他也进入会谈现场;我们就坐,他也就坐;我们和会谈方握手,他也和会谈方握手;我们和客人交换名片,他也和客人交换名片;我们介绍自己,他也介绍自己;我们喝茶或咖啡或热水,他也喝茶或咖啡或热水;我们哈哈大笑,他也哈哈大笑;我们和客人吃饭,他也和我们一起和客人吃饭;我们在饭桌上讲有趣的故事,他也在饭桌上讲他的有趣的故事;我们和客人道别,他也和客人道别。他还真“不把自己当外人”,我说。同事评价他“简直是贴身保镖兼秘书兼司机”。真是一个好玩又可爱的司机。这在国内或者我比较熟悉的美英等其他国家,几乎是无法想象、难以置信的。
(“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的司机和他的小汽车)
说尼泊尔必须说宗教,印度教和佛教是占据主要位置的两大宗教。佛教自不待言,加德满都与紧邻的拉萨同为藏传佛教的重镇。据说,60%的尼泊尔人口信仰印度教。佛教源自印度,印度教比佛教更为古老久远,印度教源自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化的宗教。
说起婆罗门,大家最熟知的应该非种姓等级制度莫属。因此可以说,源自婆罗门教的印度教是社会结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哲学、冥思等的融合产物。
读博士阶段,导师的研究领域之一是东方美学,故我对印度教稍有了解,印象最深刻的是印度教所倡导的“梵我一如”、“灵肉双美”和苦行僧。
在前往会谈现场的半路上,我们利用间隙的20分钟匆忙走访了帕苏帕蒂那(Pashupatinath)寺,帕苏帕蒂那寺其实就是湿婆神庙,里面供奉着湿婆,帕殊帕蒂是湿婆神的别名。寺庙是世界文化遗产,座落在巴格马蒂河(Baghmati)旁,巴格马蒂河被印度教徒奉为圣河。
(通往湿婆神庙的道路两旁的精美建筑)
尚未进入寺庙,道路两旁建筑上精美的雕梁画栋已经让人目不暇接,当地民众应该是免费进出的,门卫唯独拦住了我们两个“老外”,购票后方才放行。一阵脚步声从后方由远而近,扭头看时,六七人众担负着什么已经擦肩而过,仔细定睛再看,担架上赫然躺着一位嘴里插着氧气管的长者,“临终时刻”,陪同我们的留学生轻声说。
(巴格马蒂圣河[Baghmati]旁的“临终时刻”)
进入寺庙(其实并不算“进入”,整个寺庙并没有固定的大门或围墙),各色雕塑、教塔跳入眼帘,真可谓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了。远处雄壮的一座主塔,相当于佛教中的大雄宝殿,据说纯金打造,非印度教徒不得入内。行得高处,大小教塔前后、周围或内部,三三两两地有一些苦行僧,或坐或站或躺,年龄不一,但都瘦骨嶙峋、呈严重营养不良状,有的全身涂抹了白色,这些人多从与尼泊尔接壤的印度而来,来了之后就不再离开,反而长居于此,以乞讨为生,尼泊尔当地人称之为流浪者。印度教认为,唯有人的肉体达到极致的“贫困”、“贫瘠”、“贫乏”的状态,精神才能进入冥想状态,心灵与灵魂才能不受世俗的羁绊,得以自由与解脱。
(湿婆神庙的“苦行僧”)
从高处向下望,巴格马蒂河桥上、教塔前、河岸边,密密实实地围拢着黑压压的人群,在其身后,袅袅青烟不断升起,是印度教露天焚尸处的圆木干柴燃烧所致,后来我发现,这缕不绝的青烟和帕苏帕蒂那寺门票上的青烟完全一致。
黑压压的人群显然不是在围观焚尸处的青烟,他们或倚靠在桥栏上,或站在桥面上,或坐在河对岸的地上,“临终时刻”的那位长者已经被安放在巴格马蒂河边的台阶上,自上而下斜靠,头上脚下,脚部几乎在河水中。远远看见有人往他身上洒水。巴格马蒂河的河水干枯殆尽且浑浊不堪。按照习俗,家属要用巴格玛蒂河的清水为逝者沐浴,为他洗去尘世的一切烦恼和罪孽,然后抹上香油,用清洁的白布和黄布包裹起来,进行露天火葬,以摆脱轮回的命运,进入天堂。
(围观“临终时刻”的群众)
我不再惊异于教塔旁苦行僧的肉体“苦”与精神灵魂“富足”,而惊诧于逝者家属的冷静达观乃至为逝者往生天堂的欢喜与围观者的淡然超脱。或许,这就是见惯生与死的人生吧。谁人不如斯?
相传,加德满都所在的地方原来是一个大湖,人们生活在湖边的高山上,交通与生活都很不方便。中国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路经此地,得知百姓疾苦,善心大发,挥剑辟开一个口子,湖水沿峡谷流出,为湖所困的地方变成了富足的栖息地。百姓陆续定居,人口慢慢繁茂,逐渐形成一个城市,这就是现在的加德满都。如今,民众的饮用水采自山间泉水,日常及工业用水已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加德满都饱受缺水困扰,正实施国家级的“北水南调”工程,这可能是文殊菩萨当时未曾预料到的。
(湿婆神庙俯瞰)
尼泊尔与中国的联系不限于传说,在挨着King’s Palace的商业一条街上,能说会道的店主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即便是街边拐角的流贩走卒,也“你好,来看看嘛”、“朋友price(友情价)”、“不贵了不贵了”地招呼着我等中国游客。诸多入驻的中资企业助推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撬动着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打开着这个国家的国际视阈,听闻加德满都正在紧张筹建的地铁就是由一家中国企业勘测、设计、施工的。
相同的饮食习惯、相同的宗教信仰、相同的风俗民情、相同的被殖民背景、相同的教育体系、相同的尊师重教传统,相同的发展诉求,太多的相同使得我相信,一山之隔、一衣带水的中国与尼泊尔两国,脚步一定能够走得更近,手一定能够握得更紧,合作共赢一定能够来得更加丰富有效并福泽久远的未来。
2017年2月25日于广州大学城
文/图 作者 刘小程
主播 大圣神功六王爷
编辑/后期 凌文秀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际饭店算是识别上海的尖顶之一,而她的最大魅力正是其个性与生命力。
小辰光,我喜欢乘电梯。当时上海高楼少,开电梯有专职司乘。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跟着国际饭店的一位女司乘,上上下下过足电梯瘾。每至一个层面,我总要走出电梯门去打量,看到了饭店内里的景象。印象最深的是,每一层楼电梯门的颜色各异,有红色、乳白色、深咖啡色,还有一种紫色隐约能见到其间银色的花草,显得特别迷人。电梯门的色调与走廊的色调及装潢十分协调。因廊间结构与着色都不一样,似乎能让人感受到建筑生命的神秘悸动。难怪历经百年沧桑的国际饭店依然摩登。可惜后来经内部装修,那些被视为不规整的东西,几乎都改成统一的了。
我们到陌生城市,无非凭着几个建筑物的尖顶来识别,国际饭店算是识别上海的尖顶之一。1950年,其顶层塔楼的中心旗杆被确定为上海原点。国际饭店外立面用的是国货面砖,名曰泰山,色泽如山体,日晒雨淋风蚀尘染,历久弥新,未闻有过脱落。这座建筑,有高耸且稳定的外部轮廓,阶梯状的塔楼,表现出建筑师邬达克喜欢与自然呼应的设计风格。建筑物若与自然山水协调,经得住岁月磨洗,才会魅力不衰。在上海历史建筑中,国际饭店沉降最少,楼基用的是不会烂的美松做木桩,每根直径35厘米、5根一组的高密度梅花桩,深嵌地底40米,其上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的筏形基础,承重力无比。曾经的远东第一高楼,早已被林林总总的楼群淹没了,难掩的是其气质。这种气质,是从建筑的“根部”和“内部”散发出来的。
一座建筑,好在哪儿?好在能成为打卡地吗?那等于说,建筑的魅力全在于造型与外表。于是,现代建筑最好看的是模型,最理想的状态是揭幕剪彩时刻的光鲜。为能炫耀于世,或刚愎仿古,摩登高楼盖上歇山顶,犹如一身西装头戴瓜皮小帽;或决绝求新,小区楼盘打翻调色板,进出居民好似误闯儿童乐园。因为执着于模型时空,变得不再执拗于建筑功能了吧。
建筑大师高迪说:“艺术出自大自然,自然最美。”后来我有机会去巴塞罗那,乍见高迪设计的圣家族大教堂,就像从地下长出来的建筑,长了一百三十多年还在长(预计2026年完工);大地颜色的外立面,由充满动感的曲线组成,印证了《易经》“曲成万物而不遗”的原理。通常我们看到的都是建筑物“白”的一面,“黑”的一面埋在地下、躲在内里;而恰恰是,黑决定白,内决定外。进入圣家堂内部,你会惊讶其采光设计,让阳光透过高大狭长的窗棂,就像丛林中洒下的自然光;让人充溢自由感,仿佛置身原始森林。
好的建筑有生命,人们或许不知其珍贵,恐怕自身亦不解,何以长成如此?毋宁说是建筑物造就了建筑师。既有生命,必合四时之序。我想,国际饭店因其充满内在张力,是斑斓、成熟的秋的象征。时下一些高层建筑,追求新潮,一式的明媚,像是从模型里移出来的,无“根”无“内”无“细节”,一分旧打一分折扣,七折八扣,衰颜难睹。而建筑最大的魅力,正是她的个性与生命力。(项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