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简介:作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有长篇小说《三城记》,长篇童话《神脚镇的秘密》,中短篇小说集《幻想故事集》,学术著作《土地的黄昏》《文学与快乐》等。
张 柠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93年2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第九宿舍625室,中文系教授王晓明和张柠等人在畅谈文学遭遇到的危机。这次寝室中的对话就是后来被收入多种当代文学批评选的那篇著名论文《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张柠也开始以批评家的身份走入中国当代文坛。25年后,他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三城记》。甫一问世便引起了大家的好奇,他的小说语言会不会像文学评论一样理性十足?小说研究的功底能帮上创作的忙吗?
将笔触延展到广袤的天地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左手理论、右手创作的大家不胜枚举,鲁郭茅巴老曹都是精通文学批评的杰出作家。然而在今天,作家与学者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分明,以至于学者写小说一时成为文坛新闻。近年来,吴亮的《朝霞》、李陀的《无名指》、於可训的《地老天荒》等长篇小说的出版似乎掀起了一股知识分子创作热潮。
在张柠看来,这种现象不足为怪:“我觉得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写评论主要靠逻辑思维,而文学创作需要调动形象思维。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双屏手机,可以互相切换。”尽管二者之间的差别显而易见,张柠却可以没有障碍地自由转换。“学术思维逻辑性强,同时还要准备材料,泡图书馆,坐冷板登,最后通过论证得出结论。而在文学创作时,场景、人物、动作、画面等等会不断在我大脑中出现,接着我会把这些转化为一种比较合适的文学语言在纸上或电脑上呈现出来。”
虽然两种思维、两种身份有方方面面的区别,但却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作者与叙述者思想背景、语言表达、情态口吻的接近,对于初次尝试长篇小说写作的学者型作家来说,更便捷、也更容易抵达真实。《三城记》以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人公,以大学校园、报社、文化沙龙等为叙述场域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张柠并不满足于此。“不是说不能写自己熟悉的人物、环境、身边发生的故事,仅仅写这些是不够的,一切要以人物性格的展开、故事的推进为准则。”张柠说。他写了大学校园、报社、文化沙龙,更将笔触延展到广袤的天地中,“我的主人公要在哪里生活,我就必须选哪个地方写。顾明笛身上有一种不断探索、寻找、突破现状的精神特质,对外界有好奇心。因此我写到了他到草原采访、到农村体验生活、到工人夜校给工友补习等很多象牙塔之外的生活。”
知识分子写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往往希望借助人物表达看法,发表议论,而处理不好则会造成小说语言异化成学术语言,让读者“出戏”,影响阅读体验。“为什么有人把评论家写小说当作贬义词?原因就在于观念先行、议论太多,人物和作者是两张皮、一张嘴,人物成了作者的传声筒”,张柠说,“鲁迅的《呐喊》《彷徨》,杨绛的《洗澡》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这些大学问家的小说里都有议论,但却没有掉书袋子的感觉。”
为了克服这一学者型作家常出现的问题,张柠把重点放在表现人物行动上。批评家贺绍俊认为:“小说中的乌先生提出一个‘行动哲学’,他主张,关键是要有行动,要去做。这个行动哲学一下子把顾明笛征服了。乌先生的观念里有作家的影子。”
克制抢人物话筒的冲动才能做到这一点。“写作时首先要把学者身份放弃,让人物占据你的大脑,通过智慧性的话语和人物的动作、性格来呈现,而不是议论,而不是说自己的”,张柠说,“有时为了塑造人物形象,需要讨论一些深奥的问题,但不能有学究气。比如我把德国留学回来的哲学博士卫德翔谈什么是哲学那段话,转化为普通的口语说出来,不懂哲学的人也能看懂。”
《三城记》写了很多知识群体之外的人物,这缘于张柠对知识与智慧的不同看法。小说可以通过写知识群体传递知识,但真正的智慧并不完全掌握在知识分子手中。张柠认为,“有知识不意味着有智慧,很多民间人物更有智慧。你看工友夜校的农民聊天,谈到为什么强忍着乡愁留在城市?为什么最终还是要回家去?死后葬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跟爷爷奶奶、父母亲葬在一起?我写那部分写得自己都哭了。”
顾明笛到工友夜校和农民工聊天后,“被工友们叙述中的深厚情感打动了,又被他们貌似日常实则充满形而上品质的语言惊呆了。它不安中有沉着的一面,质朴中有深情的抒发,戏谑的腔调背后包含着严肃问题,比如生存困境和死亡焦虑。”这不仅是顾明笛的感受,也是张柠的感受。
描画当下青年不同的精神侧面
青年历来是文学家关注的焦点。《沉沦》中的“我”,子君、涓生、高觉新兄弟、林道静、梁生宝、孙少平兄弟等人物组成的青年形象谱系更成为时代的缩影,定格在文学史中。近年来,涂自强、陈金芳、张展等生动呈现出社会转型期青年一代的苦闷、彷徨、执著与探索。青年走在时代的前列,最敏锐地感受着时代的脉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写青年就是写时代。在这一点上,张柠的《三城记》与这些作品一脉相承,共同描画当下青年不同的精神侧面。
主人公顾明笛出生于上海的小康之家,作为一个典型的“80后”,他们这代大城市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早已解决了温饱,占据心灵的首要问题是精神问题。“顾明笛是当下中国城市青年的一类典型。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孙少安兄弟那种‘逆袭式’的人物不同,他的目标不是世俗的成功。考上大学,拿下一个博士学位,有一个城镇户口、稳定的工作,或者去赚钱,这些对他都不重要,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有一种对完美人格的想象,他追求的不是外在的价值。”张柠这样评价自己笔下的人物。
小说开篇即讲到了顾明笛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他不安于在公园管理处浑浑噩噩混日子,而是醉心于文学创作。尔后又发现创作遭遇到难以逾越的瓶颈,于是北上京城投身媒体行业,去了解广阔的社会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对象牙塔内的生活重燃向往,而进去之后才发现这里早已不是一片净土,书斋生活亦充斥着虚伪,由此遭遇精神危机。之后南下广州,体验到岭南城市生活的活色生香。可以看到,顾明笛的游历,背后的推动力并不是个人事业的追求或两性情感的羁绊,而是寻找自我的冲动。
“这一代青年在寻找自我。顾明笛作为其中的代表,一直在想象自己应该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我想反映出他追求完美的过程和过程背后强烈的自我意识,后者是他人生轨迹变化背后的推动力”,张柠说,“不表现出这些,很多人就不理解,你在上海好好的,有房子又有工作,为什么要辞职?”
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顾明笛经历了中国最重要的三座城市——上海、北京、广州。在这里,他看不同的风景,经历各种各样的事,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遭遇可期或无望的爱情。这成为很多人把《三城记》看作成长小说的原因。正如张柠所说:“我是把《三城记》当作“80后”的精神成长史来写的。”
经历了这一切的顾明笛真正成长起来了吗?“顾明笛作为巨婴出现,经过上海、北京、广州,最后成长为健壮、健全的人,他离开了母亲,从一个‘妈宝男’走向民间、人民和更广阔的天地,成为一个能够和整个火热的时代形成某种关系的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评价说。
不过,顾明笛身上的“巨婴”特点也使他的成长受限。“顾明笛像一个巨婴,导致他最后几乎没有成长的原因是他没有遇到过大奸大恶,也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陷入了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顾建平说。
作家徐则臣认为:“顾明笛可能是某种意义上的‘多余人’,在找不到自己位置的时候会选择逃避。”
这种逃避性正是张柠心中理想型人格的特质之一。“顾明笛的性格自始至终有一种逃避性,他倾向于回归土地,动不动就钻进睡袋,土地、睡袋是子宫的隐喻。他身上具有一种返回母体的冲动,而这正是理想型人格的特征。无论是屈原、陶渊明,还是贾宝玉、顾明笛,潜意识里都有这种因素。”
或许,人物背后的反思力量与勇于行动的精神更为难能可贵。一句话,成长的过程比成长的结果更重要。
年来,各类茶饮产品受到众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加盟开设茶饮品牌店也成为许多投资者的选择。然而,相似的招牌、雷同的名称有时却让人傻傻分不清楚,街头常见的“挞柠”与“哒柠”正是其中之一。这是两个品牌吗?还是属于同一家公司呢?
广州味满多餐饮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味满多公司)名下注册了多个商标。截至2018年5月,味满多公司在广州开设有50多家“挞柠”手挞柠檬茶饮品店,其使用的带有“挞柠”图案的茶饮产品包装、装潢经长期使用及推广,已具有一定知名度。
“挞柠”相关商标及商品标识
广州尚亿品牌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亿公司)名下注册或经授权使用的商标为“哒柠”,但该公司在其样板店、官网宣传,以及授权给广州德瑞餐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瑞公司)在店铺招牌、饮品包装上使用的却是近似“挞柠”的标识。尚亿公司授权的全国加盟店铺超过100家。
“哒柠”注册商标
2020年,味满多公司将尚亿公司、德瑞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尚亿公司、德瑞公司立即停止侵害相关图形注册商标、“TANNING”文字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要求尚亿公司赔偿经济损失200万元、德瑞公司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并承担维权合理费用。
味满多公司认为,尚亿公司、德瑞公司在开设的茶饮店铺及茶饮产品包装上使用的侵权标识及图案,侵犯了其注册在43类的茶馆、咖啡馆的相关注册商标,且对味满多公司有一定影响的“挞柠”茶饮产品包装、装潢,构成不正当竞争。
“哒柠”店铺招牌、饮品包装上使用的商标
尚亿公司辩称,其使用的品牌标识有注册商标或著作权权利,有合法的知识产权,并不侵害他人商标权,其使用的美术作品与味满多公司的商标不构成近似;“DANING”标识,与味满多公司“TANNINIG”商标不近似,不会导致消费者混淆和误认,不构成商标侵权。
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尚亿公司、德瑞公司停止侵犯味满多公司注册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尚亿公司向味满多公司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200万元,德瑞公司向味满多公司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3万元。尚亿公司不服,提起上诉,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诉侵权标识使用的形式均能够起到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作用,构成商标性使用。经比对,本案中被诉侵权标识中使用的图案、英文字母,与味满多公司主张的注册商标均构成近似。结合味满多公司所主张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尚亿公司、德瑞公司使用上述侵权标识的形式,容易使相关公众对服务的来源产生误认,或者认为与味满多公司注册商标的服务有特定的联系,构成商标侵权;在茶饮产品上使用被诉侵权包装、装潢构成使用与味满多公司有一定影响的“挞柠”茶饮产品近似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虽然尚亿公司经授权在43类的茶馆使用相关商标,但实际上并未规范使用上述注册商标,且变更后使用的标识侵害了味满多公司涉案商标专用权,故法院对尚亿公司、德瑞公司不构成侵权的抗辩不予支持。
鉴于味满多公司因被侵权遭受的实际损失和尚亿公司、德瑞公司因侵权所获利益的具体数额均无足够的证据证明,法院根据味满多公司的申请,综合全案考虑味满多公司涉案商标的知名度及使用情况;尚亿公司、德瑞公司同时构成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尚亿公司仅在广东地区已发展至少102家加盟商,侵权规模较大;味满多公司为调查并制止侵权行为支付了合理费用,包括公证费用、律师服务费用等费用;南沙法院综合确定尚亿公司向味满多公司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200万元,德瑞公司向味满多公司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3万元。
法官说法:投资加盟当慎重选择 切莫走捷径、傍名牌
经办法官提示,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商家走捷径、傍“名牌”的想法导致出现诸多山寨产品的现象。相关企业及投资者在投资加盟时应当慎重选择,注意识别,在加盟前可要求授权方提供商标注册证、授权证书等必要材料或自行登录商标局网站查询核实;并认真核对授权方提供的品牌标识、装修设计等是否与其注册的商标一致;加盟后亦要规范使用被授权商标标识,不能超出该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范围,不以改变商标显著特征或拆分、组合等方式进行不规范使用,避免产生纠纷。品牌商在经营过程中也要注重运用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综合法律手段构筑自己的知识产权防御体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 通讯员:李丽梅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慧婷
柠简介:作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有长篇小说《三城记》,长篇童话《神脚镇的秘密》,中短篇小说集《幻想故事集》,学术著作《土地的黄昏》《文学与快乐》等。
张 柠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93年2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第九宿舍625室,中文系教授王晓明和张柠等人在畅谈文学遭遇到的危机。这次寝室中的对话就是后来被收入多种当代文学批评选的那篇著名论文《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张柠也开始以批评家的身份走入中国当代文坛。25年后,他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三城记》。甫一问世便引起了大家的好奇,他的小说语言会不会像文学评论一样理性十足?小说研究的功底能帮上创作的忙吗?
将笔触延展到广袤的天地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左手理论、右手创作的大家不胜枚举,鲁郭茅巴老曹都是精通文学批评的杰出作家。然而在今天,作家与学者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分明,以至于学者写小说一时成为文坛新闻。近年来,吴亮的《朝霞》、李陀的《无名指》、於可训的《地老天荒》等长篇小说的出版似乎掀起了一股知识分子创作热潮。
在张柠看来,这种现象不足为怪:“我觉得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写评论主要靠逻辑思维,而文学创作需要调动形象思维。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双屏手机,可以互相切换。”尽管二者之间的差别显而易见,张柠却可以没有障碍地自由转换。“学术思维逻辑性强,同时还要准备材料,泡图书馆,坐冷板登,最后通过论证得出结论。而在文学创作时,场景、人物、动作、画面等等会不断在我大脑中出现,接着我会把这些转化为一种比较合适的文学语言在纸上或电脑上呈现出来。”
虽然两种思维、两种身份有方方面面的区别,但却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作者与叙述者思想背景、语言表达、情态口吻的接近,对于初次尝试长篇小说写作的学者型作家来说,更便捷、也更容易抵达真实。《三城记》以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人公,以大学校园、报社、文化沙龙等为叙述场域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张柠并不满足于此。“不是说不能写自己熟悉的人物、环境、身边发生的故事,仅仅写这些是不够的,一切要以人物性格的展开、故事的推进为准则。”张柠说。他写了大学校园、报社、文化沙龙,更将笔触延展到广袤的天地中,“我的主人公要在哪里生活,我就必须选哪个地方写。顾明笛身上有一种不断探索、寻找、突破现状的精神特质,对外界有好奇心。因此我写到了他到草原采访、到农村体验生活、到工人夜校给工友补习等很多象牙塔之外的生活。”
知识分子写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往往希望借助人物表达看法,发表议论,而处理不好则会造成小说语言异化成学术语言,让读者“出戏”,影响阅读体验。“为什么有人把评论家写小说当作贬义词?原因就在于观念先行、议论太多,人物和作者是两张皮、一张嘴,人物成了作者的传声筒”,张柠说,“鲁迅的《呐喊》《彷徨》,杨绛的《洗澡》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这些大学问家的小说里都有议论,但却没有掉书袋子的感觉。”
为了克服这一学者型作家常出现的问题,张柠把重点放在表现人物行动上。批评家贺绍俊认为:“小说中的乌先生提出一个‘行动哲学’,他主张,关键是要有行动,要去做。这个行动哲学一下子把顾明笛征服了。乌先生的观念里有作家的影子。”
克制抢人物话筒的冲动才能做到这一点。“写作时首先要把学者身份放弃,让人物占据你的大脑,通过智慧性的话语和人物的动作、性格来呈现,而不是议论,而不是说自己的”,张柠说,“有时为了塑造人物形象,需要讨论一些深奥的问题,但不能有学究气。比如我把德国留学回来的哲学博士卫德翔谈什么是哲学那段话,转化为普通的口语说出来,不懂哲学的人也能看懂。”
《三城记》写了很多知识群体之外的人物,这缘于张柠对知识与智慧的不同看法。小说可以通过写知识群体传递知识,但真正的智慧并不完全掌握在知识分子手中。张柠认为,“有知识不意味着有智慧,很多民间人物更有智慧。你看工友夜校的农民聊天,谈到为什么强忍着乡愁留在城市?为什么最终还是要回家去?死后葬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跟爷爷奶奶、父母亲葬在一起?我写那部分写得自己都哭了。”
顾明笛到工友夜校和农民工聊天后,“被工友们叙述中的深厚情感打动了,又被他们貌似日常实则充满形而上品质的语言惊呆了。它不安中有沉着的一面,质朴中有深情的抒发,戏谑的腔调背后包含着严肃问题,比如生存困境和死亡焦虑。”这不仅是顾明笛的感受,也是张柠的感受。
描画当下青年不同的精神侧面
青年历来是文学家关注的焦点。《沉沦》中的“我”,子君、涓生、高觉新兄弟、林道静、梁生宝、孙少平兄弟等人物组成的青年形象谱系更成为时代的缩影,定格在文学史中。近年来,涂自强、陈金芳、张展等生动呈现出社会转型期青年一代的苦闷、彷徨、执著与探索。青年走在时代的前列,最敏锐地感受着时代的脉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写青年就是写时代。在这一点上,张柠的《三城记》与这些作品一脉相承,共同描画当下青年不同的精神侧面。
主人公顾明笛出生于上海的小康之家,作为一个典型的“80后”,他们这代大城市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早已解决了温饱,占据心灵的首要问题是精神问题。“顾明笛是当下中国城市青年的一类典型。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孙少安兄弟那种‘逆袭式’的人物不同,他的目标不是世俗的成功。考上大学,拿下一个博士学位,有一个城镇户口、稳定的工作,或者去赚钱,这些对他都不重要,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有一种对完美人格的想象,他追求的不是外在的价值。”张柠这样评价自己笔下的人物。
小说开篇即讲到了顾明笛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他不安于在公园管理处浑浑噩噩混日子,而是醉心于文学创作。尔后又发现创作遭遇到难以逾越的瓶颈,于是北上京城投身媒体行业,去了解广阔的社会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对象牙塔内的生活重燃向往,而进去之后才发现这里早已不是一片净土,书斋生活亦充斥着虚伪,由此遭遇精神危机。之后南下广州,体验到岭南城市生活的活色生香。可以看到,顾明笛的游历,背后的推动力并不是个人事业的追求或两性情感的羁绊,而是寻找自我的冲动。
“这一代青年在寻找自我。顾明笛作为其中的代表,一直在想象自己应该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我想反映出他追求完美的过程和过程背后强烈的自我意识,后者是他人生轨迹变化背后的推动力”,张柠说,“不表现出这些,很多人就不理解,你在上海好好的,有房子又有工作,为什么要辞职?”
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顾明笛经历了中国最重要的三座城市——上海、北京、广州。在这里,他看不同的风景,经历各种各样的事,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遭遇可期或无望的爱情。这成为很多人把《三城记》看作成长小说的原因。正如张柠所说:“我是把《三城记》当作“80后”的精神成长史来写的。”
经历了这一切的顾明笛真正成长起来了吗?“顾明笛作为巨婴出现,经过上海、北京、广州,最后成长为健壮、健全的人,他离开了母亲,从一个‘妈宝男’走向民间、人民和更广阔的天地,成为一个能够和整个火热的时代形成某种关系的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评价说。
不过,顾明笛身上的“巨婴”特点也使他的成长受限。“顾明笛像一个巨婴,导致他最后几乎没有成长的原因是他没有遇到过大奸大恶,也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陷入了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顾建平说。
作家徐则臣认为:“顾明笛可能是某种意义上的‘多余人’,在找不到自己位置的时候会选择逃避。”
这种逃避性正是张柠心中理想型人格的特质之一。“顾明笛的性格自始至终有一种逃避性,他倾向于回归土地,动不动就钻进睡袋,土地、睡袋是子宫的隐喻。他身上具有一种返回母体的冲动,而这正是理想型人格的特征。无论是屈原、陶渊明,还是贾宝玉、顾明笛,潜意识里都有这种因素。”
或许,人物背后的反思力量与勇于行动的精神更为难能可贵。一句话,成长的过程比成长的结果更重要。(记者 张鹏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5月01日 第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