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要概括当代年轻人的潮流文化,“新中式”大概会榜上有名。比如,新中式烘焙糕点颇受欢迎,新中式茶馆是年轻人周末的去处,把盘扣、立领等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服装的新中式穿搭也成为潮流人士新宠。
“新中式养生”日渐成为流行趋势。一方面,年轻人积极下单宅家小型运动器械,如折叠跑步机、哑铃等;另一方面,又把火锅局换成“养生局”,把中式滋补零食当成一天里的“第四餐”,只为提高免疫力。
“非必要”不生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中国消费者近年来的养生需求继续增长。来自麦肯锡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26至30岁的人群为国内“养生”主力,超过七成的90后已把健康当成大事。
2022年,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大背景下,虽然我国居民的健康状态也出现了波动,但因疫情防控策略的成功,总体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2022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分年龄段来看,90后处于疾病状态的比例最高,达到38.6%。由此来看,三十而立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表面上成熟得体,实际上关节都是噼里啪啦“僵硬”的声音。
每一份情绪焦虑、每一次日夜颠倒都在暗中标好了“健康的代价”。不同的健康问题中,情绪不稳定对健康的影响较大。情绪不稳定的受访者中,超过一半(57.7%)处于疾病状态,有44.0%日夜颠倒的受访者处于疾病状态。
此外,饮食不规律、饮食不健康和从不运动的受访者中,都各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处于疾病状态。
结合调研数据和日常观察,《报告》建议各位年轻人做到“四合理”,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度、情志有衡。尤其是情绪方面,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情绪健康也很重要。所以“非必要”不生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年轻人趋向“保底养生”提升免疫力成头等大事
尽管“朋克养生”曾风靡一时,但从调研结果来看,年轻人趋向“保底养生”——把身体当作长期投资对象,回归“免疫力是身体最好的保护”的源头。
免疫力、抗病能力是人们最希望通过养生解决的问题。00、95和90后因为出现免疫力下降的症状,产生了“免疫危机”。80后则更多源于经历过疫情,希望提高免疫,增强身体防御外在风险的底气。
按时吃饭、睡觉有点难,但健身视频不再躺在收藏夹吃灰。过去,养生从一句充满雄心壮志的口号开始,然后在“三天健身两天腿疼”的“摸鱼”中迅速放弃。现在,年轻人虽然还是没能“管住嘴”“早入睡”,但比之前更能坚持每天“迈开腿”。
相较疫情前的生活习惯,年轻人在疫情常态化后规律饮食、按时起居的比例都有所下降,每天运动的比例则在提升。相比其他年龄段,00后更愿意通过坚持运动提升免疫力,90后则更偏向使用功能型健康零食。
敷眼罩、泡脚、喝养生茶新中式养生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
新中式养生,是指在传统中式养生方式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养生方式。
不同养生方式中,新中式养生更受年轻人欢迎。数据显示,70后至90后居民选择新中式养生的比例最高。
新中式养生不仅有效,而且方便快捷,比如白天花15分钟敷草本眼罩,晚上花15分钟泡脚……为健康“添堵”,只需要一次日夜颠倒;但一生的健康,却需要很多个15分钟的积累。
对高薪人士来说,新中式养生可以让他们一边认真搞钱,一边碎片化养生,保住“革命的本钱”。
年轻人靠吃养生,追求“动嘴就行”00后比前辈更自律。从保温杯泡枸杞到一整根人参熬夜水,新中式养生正随着我国“药食同源”文化和国潮崛起,年轻人也流行“靠吃养生”。
首先,接近四成人每个月的养生消费在500元以内,而这些钱主要花在保健类食品上。其次,新中式养生产品“零食化”,功效精细化,成为最受年轻人喜欢的食补产品。95后更喜欢喝养生茶、吃养生补品,90后则更喜欢吃滋补小零食,悄悄养生。
“良药”要好吃也要好看 00后理想养生要“秒懂”
另据《2017-2022中国健康养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当前健康养生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元,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其中,18至35岁的年轻人群占比高达83.7%。
为何年轻人会青睐养生类产品?英敏特洞察认为,伴随着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加快,现实压力下形成的作息不规律、高频的外卖与宵夜、过量的烟酒摄入,以及几乎不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影响着年轻人的身体健康;但自律科学的养生方式不容易实现,年轻人更青睐于轻松、灵活、多场景的自我保健,饮食无疑是最为唾手可得的方式。
虽然年轻人以健康为代价赚来的钱,有一部分正在以各种形式投资回流到自己的健康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会冲动下单。相反,年轻人在养生消费中追求实用与品质并存,理性消费的同时,也要让自己享受养生。
00后和95后不仅希望“良药”不苦,还要赏心悦目,愿意为更时尚的设计、更好的体验、更轻松的使用方式付出溢价;90后和80后则看重更精细化的功能和更专业的机构背书。
分年龄段来看大家采用新中式养生的原因,也可以窥见年轻人的理想养生:00后选择新中式养生是因为它更容易理解,没有复杂的概念,这意味着他们更喜欢去繁就简的养生方式,一眼就懂才是他们的养生信条;而在95后眼中,新中式养生比其他方式更身心结合,能提供精神享受。他们既要提高免疫,抵抗、消灭外来侵入细菌、病毒,也要拒绝精神内耗,加强对抗不确定性世界的精神防御。(记者 陈斯)
◎相关◎
饮食“健康”人士:管不住嘴却迈得开腿
饮食对于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使自己更健康。随着健康观念的不断升级,健康饮食理念也已成为崇尚时尚健康的年轻一族的生活新潮流。同时,年轻人也赋予饮食观念新的活力,不断推出新概念、新理念、新方式,促进饮食产品的更迭创新。
年轻一代对于饮食健康的重视,是否意味着他们在生活中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呢?
自称“饮食健康人士”正在逐年增加。根据新生代增长策略研究院的一项涉及近9万名消费者的关于健康饮食主题的调研,如果将认同“我偏爱对健康美容有益的食物”,“我认为自己的饮食是有益健康的”和“就餐时,我通常选择低热量的食物和饮料”的交集作为有代表性的“饮食健康人群”,可以看到自2018年以来,这类人群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
根据数据,这部分自认为“饮食健康人士”一般生活在一线城市,本科以上,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其中单身女士倾向更加明显。
他们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呢?CMMS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数据库从2018年第三季度至2022年第三季度在全国46个大中城市做的一项调研分析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饮食健康人士更认同丰富的饮食可以保证均衡的营养。他们不仅认知上认同,行动上也积极实践。从饮料品类来看,虽然饮食健康人群在选择无糖饮料时候比总人群更多,例如喝可乐也要选择“无糖”版本。但是,这并没有减少他们对有糖可乐的兴趣。
这类人群对于健康的“植物类产品”的兴趣在总体人群中更为突出。但是,他们几乎并没有抵触太多高热量食品,只是对方便面不太感冒。
不过,虽然嘴上说选择低热量饮食,但是对于冰激凌、坚果等高热量食品的食用频次反而更高。与此同时,虽然该类人群更加认同“自己做饭才可以吃得更健康”,但平均每月的外出就餐次数却比总样本人群更高。
综上可以看出,“饮食健康”人群的饮食似乎并不完全符合传统对健康的看法。不过,健康与否不仅仅要看他能否“管住嘴”,还要看他能否“迈开腿”。调研结果也有“积极”的一面:饮食健康人群中经常运动的人的比例更高。
他们爱好多种体育活动,对绝大多数的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比总样本人群要高,锻炼频率也更高。可见,饮食健康人群虽然很难“管住嘴”,但在运动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做到了言行一致。 (记者 陈斯)
来源:北京青年报
高瘦瘦、戴着一副全框眼镜,穿着中式盘扣衬衫,江喃看起来并不像在电视上那样活泼,甚至有些沉默寡言。但只要一说到喜欢的成都美食,他就突然眼睛一亮。聊到兴起时,也不时露出笑容。
来自美国西雅图的他,已在成都生活20年。问起最想给什么四川品牌“打CALL”,他在火锅、白酒和茶叶之间犹豫再三,“肯定是自己喜欢才会想去代言,这些都是我爱吃的、爱喝的。”
“铁杆”的四川火锅推广大使
见到江喃时,他刚刚送走了来中国旅游的亲弟弟。他带着弟弟吃了川菜、火锅,去公园喝茶,逛庙子,体验了一把正宗成都人的生活。问及感情最深的四川品牌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那肯定是火锅撒。”
“我是为了辣椒而来到四川的。”聊到美食,江喃总是以此开头。当年他作为交换生来四川大学学习中国文化,第一次吃火锅,尝到花椒,很稀罕,味道麻麻的,一吃就喜欢上了。
几乎每年回西雅图,他都要带上火锅底料和花椒,家人们也都习惯了这些味道。“现在每次回去,大家都爱开玩笑说,不带火锅底料就不要回来了。”
因为爱吃辣、“嘴巴刁”,之后又当上了美食节目主持人,但吃遍了都大街小巷的美食,他始终对火锅情有独钟。2015年,他还开起了自己的火锅店。
还想给川酒、川茶当“代言人”
实际上,江喃不仅是四川火锅的铁杆粉丝,也是川酒、川茶的忠实爱好者。有空的时候,总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喝着白酒吃火锅。
“第一次喝白酒,味道有点奇怪,喝了三杯就有点晕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现在的他,不仅早已习惯了白酒的味道,几大酒厂也先后前去“考察”过。哪种白酒品质好,不同品牌的白酒口感有何区别,说起来都头头是道。
除了川酒,江喃还不忘向记者“安利”起了最爱的茶叶。他喜欢四川茶叶里面的黑茶,产于四川省雅安。他说,比起那些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四川还有很多品质好但知名度不高的产品,需要去挖掘。
在成都已经生活了20年的江喃,几乎走遍了四川的每个角落。
未来要办摄影展推广中国美景
“相比刚来四川时,现在的四川品牌越来越国际化。”江喃说,四川的火锅品牌开到了国外,世界各地的机场免税店也都能看到白酒的身影。
如何让更多“川字号”走出国门?他认为“中西合璧”很重要。例如,现在不少四川白酒都走出了国门。为了让更多外国人接触并接受白酒,本地酒企还专门请国外调酒师以白酒为基酒,调制鸡尾酒。这种推广形式很值得其他四川品牌借鉴。
“但火锅还是原汁原味的好,美国人在选择不同国家的菜时,还是追求地道。”对于自己最爱的火锅,他还是有“私心”。
生活中的江喃喜欢运动,也爱好摄影,几乎走遍了四川的每个角落。相比“火锅店老板”的身份,现在的他更像“旅游推广大使”。按照计划,接下来他还将筹备自己的摄影展,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美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天,是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公众开放日,同时,消博会也将于今日下午闭幕。
这两天,已经有参展商和邀请观展嘉宾在展馆“买买买”,位于7-8号展馆的各省市自治区展区也迎来了特产售卖的小高潮。据介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厦门、大连2个计划单列市单独组团,分别组织本地消费精品和老字号参展。857家参展企业包括华为、格力、海康、一汽红旗、比亚迪、茅台、同仁堂、景泰蓝等众多国内知名品牌。
据消博会组委会统计,5月8日进馆62845人,5月9日进馆65227人。
上海馆的裁缝师傅当场给顾客量身定做旗袍。摄影/新京报记者 陈琳
天津馆现场制作非遗麻花。摄影/新京报记者 陈琳
■ 关注
公众开放日持证刷脸进馆
据消博会组委会介绍,消博会开展首日,展馆仅对持有证件的各类展商、专业观众和媒体开放。5月8日和9日,组委会将适情安排一定数量的赠票,满足省内相关单位和市县园区有关招商引资、寻求合作等工作需要,所以进馆人数会更多一些。
考虑社会公众的需求,在保障参展商和专业采购商业务对接需求前提下,组委会将5月10日定为社会公众开放日,观众可提前线上购票。5月10日展会门票体现非营利性原则,售价每张20元,数量定为5万张。
据悉,从5月1日开始,首届消博会社会公众开放日(5月10日)门票售卖工作启动,截至5月5日,5万张门票已全部售出。
观众进场持身份证,进馆时无须再出示健康码,戴口罩和无感测温后,刷脸进入。
■ 现场
菜百首饰吸引大批观众
昨日,在1号馆旅居生活展区一家养生座椅展台,十几个养生椅被体验的观众排排坐满,旁边还有观众等候体验。一位大姐从座椅上下来就问,“卖吗?”“卖,这个座椅原价59800元,现场购买43000元,我们负责送到家。”工作人员说完,大姐二话不说掏出手机就付了钱。
2号珠宝钻石展区展出的首饰,也迎来了不少前来“淘宝”的观众。在一家钻石首饰展台前,一位上海来的消费者一眼看中一款2.3克拉的钻戒,售价15万多元。展台负责人说,“2-3克拉的钻石戒指最受观众欢迎,这两天已经卖出去好几个。”
“中华老字号”菜百首饰有两个展位,分别代表北京在7号馆展出,同时代表中国品牌在2号馆有独立展位。据菜百现场的负责人杨娜介绍,“卖吗?”是这两天以来她最常听到的一句话。“7号馆主要展出的是象征故宫、天坛、颐和园的3大皇家文化系列首饰,2号馆展出了碧玺、硬金茶具摆件、黄金古法、传统珐琅、足金贺岁、设计师款、投资黄金、镶嵌首饰等商品。”杨娜说,本来这次参展,主要是以形象展示为主,但观众购买欲望强烈,3大皇家文化系列首饰和黄金古法、投资黄金都吸引了大批观众,“像这款古法黄金手镯,与普通手镯相比,看上去更有质感,受到不少观众欢迎。”
5号馆为时尚生活展区,吸引了不少年轻的观众,欧莱雅、资生堂、施华洛世奇等展台,观众热度较高。资生堂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按照消博会规定,展台4天限售2万美元,我们每天限量销售,基本每天的量在30瓶左右,一个上午就全部售罄了。”
亮点1
上海馆“老旗袍”搬上展台
上海馆从“人、消费、城市”三个维度,打造出充满时尚活力的形象展区。
现场展示的一件禧褂龙凤旗袍售价19.8万元,旗袍的设计灵感取自于中式婚礼的喜褂与西式礼服的结合,采用国家级非遗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与皇家苏绣结合,耗时180天完成。褂裙裙摆达7米,大量的手工刺绣使吉祥图案呈现浮雕一样的质感。
非遗传承人还在现场展示了旗袍盘扣制作,只需镊子和剪刀,一根彩色盘条就在龙凤旗袍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方素文手中慢慢成形,“由于制作工艺复杂,经验丰富的手工匠人每人每天只能做出3对盘扣,若遇到造型复杂的,每天只能做出一对。”但观众热度不减,现场订购的观众不少,还有观众当场让师傅量尺寸。
亮点2
天津馆现场作“十八街麻花”
作为“天津三绝”之一,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把首届天津老字号工匠、麻花生产车间的老师傅请到消博会现场,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展示天津麻花的制作方法和独到的手工技艺。
老师傅现场演示将麻花搓成条,滚上芝麻。“十八街麻花的搓制工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今天只展示搓制,现场不能炸。”老师傅一边演示,一边给围观的观众解释。
创立4年多的“珅玉玫瑰露酒”展台并不算大,但咨询、品尝的客人络绎不绝。展台负责人称,“我们的品牌虽新,但玫瑰露酒本身属于传承古法的天津特产。趁着首届消博会,我们也可以多看看,向国内外酒类、食品类的同行多学习。”
亮点3
重庆馆“麻辣”美食最吸睛
在重庆展馆,一整面墙打造了“重庆味道”专区,墙上的大屏一直在滚动播出红红火火的麻辣火锅。桥头火锅底料、涪陵榨菜、江小白高粱酒、陈麻花展台前,一度被参展观众围得水泄不通。
重庆参展企业中,不少都是本土“老字号”,如80多岁的冷酸灵,带来了与国家博物馆联名的“新国宝”,将商朝后母戊鼎、汉代击鼓说唱陶俑、明代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郑板桥华封三祝图轴、乾隆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作等顶级国宝融入设计中。谭木匠与迪士尼联名的花木兰系列剑簪、木梳,精细别致,一摆上展台,就引来好几位古风爱好者爽快下单。
新京报特派海口记者 陈琳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