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吕氏是北宋晚期陕西西安地区的名门望族。宋哲宗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吕大防就是这蓝田吕氏中的一员。其兄弟四人皆是北宋晚期名士。“澎湃新闻·古代艺术”起刊发主持地这一考古项目的张蕴根据其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座整理的文章。
蓝田北宋吕氏墓葬中不仅存在大量盛酒器物,而且还出土了随葬的茶具。这些茶具几乎出现在所有的墓葬中,这说明饮茶在北宋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出土烹茶器具的分析研究,证明了北宋中晚期传统烹茶法仍然存在并受到部分人的青睐。而且吕氏一族所用器具格外讲究,因嫌铁釜有腥气,则更喜欢用毫无异味的洁净石器具烹煮茶汤,可见其贵族生活的细致入微。
饮茶或称品茶,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其实我们与茶结缘的历史也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现浙江省肃山市的湘湖上有一个遗址博物馆,名叫“过湖桥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所展示的遗址是一座位于湘湖底部的、距今八千年前的人类生活与居住的部落遗存。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茶籽遗存,虽然这些茶籽可能只是采来食用的,但它的出现至少说明:茶树在此时便已被人类认知并受到关注。
成书于战国的辞典《尔雅·释木》中有“槚,苦荼”之说,荼即是茶,这应是岂今关于茶的最早文献记载。
近年来,在西汉景帝阳陵从葬坑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些植物叶片,经专家鉴定确认为茶叶,这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原形。这个重要发现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所以真正有据可查的、用茶饮茶的准确年代当在西汉早期。
茶叶
一、烹茶
蓝田吕氏所有墓葬中都有随葬的茶具出土,这说明饮茶在北宋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些茶具有瓷器、有石器、有陶器、有铁器、有铜器、还有当年曾晶光闪闪的锡器,真让人目不暇接。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饮茶也非常普及,而且受到许多人的钟爱,但方法一般都简便易行,器具也很简单,只要一个茶杯、一包茶叶就够了。所以当我们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北宋茶具时,既惊讶兴奋,又觉得茫然。最终,通过对资料的查找和研究,才明白原来这些茶具中还包含着大学问。
图一 M2:66 带盖铁茶鼎
比如说,吕大临墓中出土的三高足铁鼎(图一),它有三条细高的腿,说明三腿之间可以架柴点火,因此这是一件用以加温烧煮的容器。还有一件用青灰色、质地较软的骊山石制成的圜底铫(图二),口沿上带有两个对称的扳手和一支粗短的流。铫本身是吊在火堆上煮东西的饮食具,因为圜底也可用来架在炉上烧煮。此外,吕锡山的两位夫人墓中还出土一件骊山石釜(图三),这件器物敛口、鼓腹、圜底,口上带盖,肩部对生两个方折立耳,通体有明显的磨损使用痕迹。釜也是古人用来烹煮的主要器具。这些用来烹煮的器具在饮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难道宋代人的茶是煮着喝的吗?
图二 200629素面带流圜底骊山石铫
确实如此,在宋人的饮茶方式中,有一种传统的方法一直被保存下来,这种方法就是将茶叶采摘后经蒸青制成可以存放的茶团式茶饼,煮茶时投入釜中,加水的同时再放入葱、姜、茱萸、大枣、桔皮、薄荷等佐料一同烹煮,最后再加入适量食盐。煮出的茶实际象一锅菜汤。因含药物成份,既可发散去寒,也能解暑降温,更具有防病和保健功能。饮茶的人可根据需要选择添加的附料,如果受了风寒,茶中可煮进去一些葱、姜、朱臾;如果受了暑热则添加一些薄荷;消化不良也可以加入大枣、桔皮,但食盐做为调味品是必放的。这种饮茶方法自西汉开始直至六朝,颇为盛行。据说,现代的广东各家人仍传承了这种古老的煮茶法。因茶煮的象菜汤一样,所以我们称这种饮茶方式为-粥茶法,又叫茗粥。然而对这种菜汤式的饮茶方法,唐人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表示出很大的不满,认为这样煮出的茶如同弃之沟渠中污水一般。由此可见,当年的粥茶滋味肯定和现在的茶味大有不同。
图三 M25:1 骊山石茶釜
虽然粥茶的口味可能让现代人难以接受,但它独有的保健性能和治疗小灾小病的功效,使这种饮茶方式在那些偏僻的、医疗条件不好的乡村山野里流传下来。记得那是七十年代末我下乡插队的时候,住在一户老乡家里,一天得了感冒,整整咳嗽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房东的老婆婆就端来了一碗煮好的茶汤,盯着我一气喝完,那茶中浓浓的姜味和微咸的口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而茶里蕴藏的那份关爱更令我终生难忘。现在想来,那茶汤应该就是粥茶的滋味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汉流行的粥茶,到两晋时有了改良,一种相对粥茶更为精致的饮茶方法逐渐产生并在上流社会开始兴起,这种方法是将茶饼或茶团碾成末煮沸饮用。当时许多名人皆有与茶相关的奇闻逸事流传下来,如:西晋惠帝时的著名爱国将领刘琨。刘琨是今河北一带人氏,乃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年轻时相貌英俊,而且胸怀大志,决心报效祖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习文练武都超勤奋,常与好友一起听到夜半的第一声鸡叫就起来练剑,人们为了褒奖他们的勤勉刻苦,便有了“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后来,刘琨不但成为一个爱国志士,还是个诗人和音乐家,同时也是个品茶高手。在西晋将要灭亡之际,刘琨临危受命,当上了并州刺史。并州在今山西一带,这里经常遭到匈奴侵扰,刘琨上任后对外抵御匈奴,对内安抚百姓,孤军坚守并州近十年。后终因势单力薄而被迫放弃并州。作为志士,眼见西晋灭亡,天下大乱,自己又无力回天,心中的郁闷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缓解这满腔愁怅,刘琨常写信给远在南兖州做官的侄儿,要他寄好茶以解忧愁。其中一封信中写道“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意思是说:最近我得到一些饮茶必需的上好配料干姜、桂皮、黄芩等,就盼望着得到好茶以缓解我胸中的烦闷,所以你要赶紧给我寄过来。南兖州在今江苏一带,当时不但产茶,而且盛产好茶。与众不同的是,别人以酒解忧,唯刘琨却以好茶解除忧闷。因此留下这千里求茶一段故事。
还有一个人,虽然和刘琨不是一个朝代的人,却对刘琨的人品志向极其崇拜。他就是东晋明帝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桓温。桓温除了能力超常外,还是个仪表堂堂的美男子,所以晋明帝把女儿也嫁给了他。桓温对前朝名士刘琨非常敬仰,处处都要模仿他,刘琨是品茶高手,所以他也对饮茶情有独衷。上行下效,桓温手下人无论雅、俗,也纷纷品起茶来。有一本书叫《搜神后记》,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大将军桓温当政时期,手下有一名督将在一次打猎过后不明原因的生了病,身体虚热,而且很能喝茶,每次一喝就要喝个一斛二斗才罢休,稍微减少一点量都觉得不行。这样喝法日久天长就给家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后来,有一个客人去拜访他,当时他正在喝茶,这位客人早先曾听说过这种巨饮茶水的病,便劝他在喝完一斛二斗后再多喝五升,喝完之后这位督将大吐不止,并将一个有升般大小的东西吐了出来。这个东西长了嘴,外皮像绉纱一样,样子如牛肚。客人吩咐把它放到盆里,用一斛二斗茶水去浇喂,结果茶水全部被吸进,看上去它也微微胀满了,客人接着再加了五升,茶水便从怪物的口中喷涌而出,正是这种喷涌的力量,把它从督将的肚子里推了出来。自从这个东西吐出后,督将的病就全好了。通过这个传说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东晋时期饮茶已不仅仅局限于贵族们的上流社会。
茶做为一种大众饮品而被广泛传播和饮用应在中晚唐时期。时有“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之说。可见茶的饮用已普及至寻常百姓之家,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享有与吃饭同样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的饮茶法正是从粗放向精致的过镀阶段,有两个明显特点:1、将茶饼碾磨成细米状碎颗粒后再沸煮。2、对水温有了较明确的要求。这时烹茶的全过程是:先碾好茶末,再用风炉将茶釜中水煮开,水从微沸至大沸可分三个阶段,一沸如鱼目、二沸如连珠、三沸如鼓浪,只有二沸之水最适于烹茶,所以当水烧至二沸便可量出茶末投入釜心,随即用竹篾搅动,并加入食盐调味,待沸煮到泡沫涨满整个釜面,茶就煮好了,即可舀入碗内饮用。此烹茶法虽较前述粥茶法已讲究了许多,不再加入其它佐料,但仍要加盐调味,而且茶末经沸煮必定烂熟,茶的自然香气和韵味已基本丧失,所以盛行于中晚唐的烹茶法仍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饮茶方式的影响。
我们前面看到的那些随葬于吕氏墓中的茶鼎、茶铫、茶釜都是用来烹煮末茶的器具。由此说明,北宋中晚期传统烹茶法仍然存在并受到部分人的青睐。虽然烹茶是老传统,但吕氏一族所用器具却格外讲究,因嫌铁釜有腥气,而更喜欢用毫无异味的洁净石器具烹煮茶汤,可见其贵族生活的细致入微。
二、点茶
除了那些烹茶用的器具外,还有一些更为精巧雅致的茶具,它们也是为了饮用烹茶而产生的器具吗?
不,这些茶具是专为一种唐代晚期兴起的、鼎盛于宋元两代的、与前述烹茶法完全不同的一种崭新的饮茶方式——点茶法而制做的。这些茶具分别是:茶撑、茶碾、盖碗、桶形小盒、渣斗与平底钵、铜则、托盏、茶著和汤瓶。
从众多精美的茶具上,我们就能体会到,这种新的饮茶方式一定非常细致而富有情趣,它的制做又是怎样一个复杂而极为讲究的过程呢?
图四 M7:24 青釉刻花牡丹纹盖碗
点茶法首先要求有极好的原料来源。北宋时期最好的茶产自福建建安的凤凰山一带,又名北苑茶,是朝廷的贡茶。宋太宗时,以北苑茶制成了著名的龙凤团。宋仁宗时,正值北宋盛世,有一位身居高位的能臣干吏,名叫蔡襄,是福建仙游人。他也被誉为北宋首席茶艺大家。蔡襄既是福建人、又常年在福建做官,自然对茶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关于蔡襄对茶品的鉴赏,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北宋中期,在福建的建安能仁寺山石缝中天然生长着一株茶树,寺僧们偶然发现了这棵珍贵的茶树,并将采摘下来的茶叶造得八块茶饼,号称“石岩白”。寺院将四饼馈赠给福州知州蔡襄,另外四饼送给京城朝官王禹玉。一年后,蔡襄应召还京为官,闲暇时到王禹玉家串门,王见蔡襄到来,便命仆人选用最好的茶来招待。蔡襄捧着仆人冲好的茶,还未品尝就说:“这茶像极了能仁寺的‘石岩白,公从何得之?”王禹玉一时也说不出茶叶的品牌,忙叫仆人拿来茶笥上的标签一看,果然是“石岩白”。自此,他对蔡襄鉴赏茶叶的本领佩服得五体投地。
图五 M24:5 三足盘式铁器
蔡襄不仅长于鉴赏茶叶,还精通制茶工艺。经他改造后的北苑茶小龙团每斤价值黄金二两,即便如此,因产量极少,只能供仁宗皇帝一人饮用,就是王公大臣也是连小龙团的影子都见不着,因此他们纷纷抱怨说“黄金易得而小龙团不可得也”。当然,宋仁宗也不舍得独享,每年祭天之前,都会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各一块小龙团茶饼。两个机构再把两块茶饼平均分配给八位宰相级的重臣。而这些得到一小块茶饼的人谁也舍不得喝,争相把它收藏起来。就这样,二十多年后,担任枢密院副使、参知政事,官居副宰相一职的欧阳修终于分得了一小块茶饼,这是人臣的极高礼遇,欧阳修恭敬地将皇帝的御赐供奉在家中。宋仁宗驾崩后,他每次捧茶欣赏都会百感交集、痛哭流涕。
图六 M2:83 石茶碾
到了北宋晚期徽宗时,又出现了以“银丝水芽”制成的“龙团胜雪”,每饼值四万钱,大概相当于现在人民币一万元左右。这种高挡茶饼对原料要求极高,只从采摘的茶叶中取其芽尖,蒸过之后反复压榨一昼夜,将茶的汁、色全部挤出。现代人认为茶汁去尽而茶之精髓已失,但宋人并不这样想。榨尽茶汁茶色后再放入盆中研磨到细匀滑腻的糊状,同时加入少许龙脑等香料和一定量淀粉制成饼或团状,烘干后存放。经这样一番折腾后,制岀的茶饼就变的洁白而滑腻。达到了这一标准,才有资格成为这种新的饮茶法-点茶的原料。吕氏墓内随葬的青釉、白釉瓷盖碗应是贮存茶饼的容器,以M7吕倩容墓内的青釉刻花盖碗最为精美而具代表性(图四)。
图七-1 M15:6 青釉圆盒
图七-2 M20:6 黑衣筒形盒
图七-3 现日本茶道中的茶末罐
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把原料——茶饼碾成末。当然,碾茶的要求也很高,好茶末细如粉尘,这与唐代茶末的细米状区别很大。整个碾茶的程序是:先将茶饼锤碎炙干,炙干茶饼的器具类似现在的饼撑,只是形体很小。吕氏族人中有一名叫吕麟的十二岁少年,从小聪颖好学,父母很是疼爱,但不幸早夭,墓中随葬的三足铁器形似盘而底尤其厚(图五),因有三足可撑于火上,所以笔者认为应是炙干茶饼的器具。炙干后的茶再放入茶碾中反复碾压,直到成为粉状。因茶饼很金贵,茶碾以形体小而精巧者为上品。吕大临墓出土的青石茶碾,虽然破碎,经修复仍可见其原形(图六)。碾磨后的茶粉再用茶罗过滤一下并被敛入罐、盒一类容器内待用,这类器具出土絞多,以瓷质与加碳陶质为主,做工端庄别致。M15马氏夫人墓中的青釉素面筒形盒(图七)、M20吕大忠墓出土的施有黑亮外皮的筒形小盒等都是当年墓主存放茶末的实用器。
图七-3 现日本茶道中的茶末罐
备茶完毕,茶事即可开始,这种新的饮茶方式最大特点就是完全摆脱了传统的煮茶法而改为冲茶法。为不影响冲入盏中的水温,必须先将茶盏预热。宋人是怎样预热茶盏的呢?现有文献并无详细记载,从出土器物分析,烹茶时用来盛敛残渣的渣斗在这种新方法中不但存在而且斗口往往扣置一个大口平底钵,而且外表也制做的十分华丽。瓷渣斗和配套瓷钵通体会施有花纹,有的口沿上还包着金银釦边;铜渣斗与铜钵则外表鎏金,显得辉煌富贵。但纵观这种新方法整个冲茶过程,因原料已细到粉尘状态,并没有任何残渣可丢弃。所以我认为,此时的平底钵应该是用来盛放茶盏以浇沸水预热的器具,而配套渣斗则用来存放茶盏预茶后留下的残热水、其作用相当于今日茶道中的茶海。待茶事结束,钵就扣在渣斗口沿上成套存放。例如M7出土的青釉刻花钵与渣斗就是相配的一套(图八)。
图八-1 M7:8 青釉刻花八曲葵瓣钵
图八-2 M7:46 青釉刻花渣斗
茶盏预热好后,用茶则自茶末盒内舀出茶末,一则定量为一钱七分(图九),将茶末放入盏中,而此时的茶盏也非前朝茶碗,它的模样很象饮酒用的台盏,由盏和盏托组合而成,盏下加托后侍茶,一不烫手、二显得讲究、三也洁净卫生。
图九 M12:18 铜茶匙
吕氏家族墓中出土托盏数量不少,以瓷为主,兼有锡、石质地。其中的黑白釉配撘瓷托盏(图十)属于一位二十五岁便过早离世的年青人,该托盏典雅脱俗,因与主人情趣相投而长伴他于地下。另一件黑釉鹧鸪斑盏,表面极其华丽(图十一),盏下原配漆托,因久存地下,现漆托已不存。
图十 M14:4-1~2 黑、白釉配搭托盏
图十一 M12:17 黑釉鹧鸪斑纹茶盏
茶入盏后先加入一点点水称为润膏,然后用茶瓶中沸水冲之。煮水所用茶瓶分铜、铁两种材质,瓶勿须太大,形体细高,特别是流的曲度与流嘴的削面非常讲究,即要出水通顺,又不能水流过急过大,只有流口斜削角度适当,倒出的水才能掌控随意、收发自如。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存在着相当的技术含量。所以当时的茶瓶制做也有名家作坊,例如M12吕大圭墓随葬的铁茶瓶(图十二),执手下端錾刻小楷一行3字为:“戴十玉”。这就是制器工匠的名款,敢用真名为款,既表现了商家对自己产品的自信和担当,也在同类产品中赚得了知名度。
图十二 M12:22 带盖铁茶瓶
用茶瓶将水煮开冲茶时须以箸或匙不停击佛,令其生出丰满的泡沫,击拂的动做好象打鸡蛋一般。箸指一种圆形竹刷,是击佛中最好用的工具,吕氏墓葬中也有出土,只是前部竹篾已朽,仅留下后端的圆形铜把柄而已(图十三),如今这件茶具只能在日本茶道中看见(图十四)。在击佛过程中,对冲下的水温要求严格,水凉则茶末浮在表面,水热则茶末沉于盏底:同时,击佛技巧手法也很重要,所以一盏香茶若要冲好,必须茶末极细、调膏极匀、水温不高不低、水与茶末比例匹配、茶盏预热好、冲时水流紧凑、击佛时搅的极透,这样盏中茶才能呈悬浮胶体状态。此时茶面上银光流曵、沫饽翻湧,一盏茶才算冲成。
图十三 M12:43 鎏金茶刷器柄
因茶饼中含有淀粉和香料,点出的茶不但芳香而且显示出胶着的乳状,与此前烹茶的汤状差别明显。
从原料制做到备茶、冲茶、成茶一系列工序完毕,冲出的茶也就成为一件精心制做的艺术品。而这种创造艺术品的工艺,就是中国饮茶史上一个耀眼的亮点、饮用末茶茶艺的颠峰、盛行于北宋的-点茶法。由于点茶法更能充分发挥末茶的特点,所以成为宋元时期饮茶方式的主流。
图十四 现日本茶道中的著
在饮茶过程中为添情趣,又有斗茶一说。
什么是斗茶呢?故名思意,斗茶就是大家比赛谁点出的茶一口喝干而在盏壁上不留水痕,如果盏内壁干干净净没有水痕,就是赢家,表明点出的茶与水融为一体,有较强的内聚力,反之则告失败。这种玩法本身也是对茶品、茶技的检验方法之一。因要检查水痕,那么白色的茶沫在黑盏上留下的水痕最为明显,因此北宋时期福建龙窑生产的黑釉盏最为有名而且价格很贵,即便是贵族也因买的起一套建盏而颇感自豪。吕氏墓葬中出土的建盏有金兔毫和银兔毫两种,金毫较易保存,如今看来仍是金丝闪烁华美异常(图十五)。
图十五 M2:20 黑釉金兔毫纹盏
三、散茶
点茶在宋元盛极一时后,很快衰落消失,现在我们只能从日本的茶道里寻到它的踪影。从明代到今天,整整历经了将近700年,在这个历史时期内,我们的饮茶方式又是什么呢?
两个字:散茶!根据文献记载,明代初年便不再提倡点茶而改饮简便宜行的散茶。所以许多人认为中国人饮用散茶是从明代开始的。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图十六 M2:60青白釉瓜棱腹带盖茶壶
考古发现证明,北宋晚期正当点茶极盛时,一种新的饮茶方式又在上流社会中悄然兴起,这就是与现代饮茶方式相同的散茶法。吕氏家族墓中出土了体矮、肚大、流短而粗的茶壶(图十六),一看其尊容便熟悉无比,和现代茶壶长象一样。喝散茶的瓷杯也很不陌生,现在仍可找到它的影子(图十七)。最确凿和有力的证据是出土于M12号墓中的铜渣斗及配套的铜钵,在铜钵内壁上赫然附着着一片茶叶(图十八),大约有40枚叶芽之多,从个体、形状看,应是上等好茶叶的嫩芽。墓主人吕大圭曾做过管理茶、酒税收的官吏,虽然这官的品秩不高,但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由于职位之便,他对自己所饮用的茶叶品相还是很挑剔的。
图十七 M25∶4-1~2青白釉托杯合影
在散茶法中,渣斗的作用依然等同于茶海,而配套的平底钵可能仍用来预热茶杯。但与点茶不同的是,浇热茶杯的水很可能是第一道洗茶的热水,这种做法与现代茶道基本相同。所以钵内壁上才有可能留下没有沏开的茶叶,也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解释为什么渣斗内底留下的是乏茶叶,而钵内壁却留下了没有泡开的茶芽。
图十八-1 M12:47 铜渣斗
图十八-2 M12:47 铜钵内茶叶
鉴于这些真实存在的考古发掘证据,所以我们说:饮用散茶至少在北宋已开始,北宋晚期于贵族中已成相当气候。由于点茶太过风雅,而且耗资巨大、费时费工,又极其繁琐。明代时官府便提倡推广饮用散茶,结果使饮用散茶成为全民普及的饮茶方式。散茶的最大特点是保留了茶叶的原形、自然香味和色泽,换句话就是:喝散茶才能真正品味到茶的自然属性和精髄。
末茶
从此,中国人喝末茶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所以说,散茶的饮用启始于宋,兴起于明,盛行于清代及其以后。
总之,通过对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葬、器物和人物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位居北宋关中士族之首的吕氏家族精致而并不耆华的日常生活。那些出土文物,让我们脱离了冰冷的文献记载,直接用双手去触摸和感知到带有时代温度的、鲜活的历史人物与他们的故事。
【注】本文撰写中重点参考了孙机先生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
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大暑临近,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正仪青澄有机种植基地的莲蓬迎来采摘期,当地村民忙着采摘。王须中摄(人民视觉)
近日,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泥阳镇乔王村果农正在采摘水蜜桃。李旭春摄(人民视觉)
近日,浙江省金华市公交集团营运二公司的志愿者在金华市双龙风景旅游区公交站,为乘车的游客送上一杯杯清热消暑的凉茶。李建林摄(人民视觉)
三伏天到来,山东省枣庄市一家中医门诊的医务人员在为市民做“隔姜灸”治疗。孙中喆摄(人民视觉)
“映扶桑之高炽,燎九日之重光。”在炽热的阳光中,金黄的向日葵热烈绽放,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到来了。
今年7月22日为大暑,此时节,酷热的天气已到了极点,世间万物也将能量释放到极致——草木感暑气而奋发,万物向烈阳而争时,稻田飘香,瓜果成熟,流萤飞舞,荷花怒放,一切都是生命最绚烂璀璨的模样。
大暑前后,衣衫湿透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即为大暑。“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热。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几句形容苦热的诗令人拍案叫绝:“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盛夏时节,柴能燃出火,汤能熬成膏,天上的飞鸟嫌弃自己的羽毛,地上的兽类也厌烦自己的皮毛,真是热得无处可逃啊。
大暑时节为何会炎热至极?气象学家解释,自入夏以来,地表从太阳吸收的热量越积越多,此时积累的热量不仅多于夜间散发的热量,而且这种积累已经达到峰值,所以大暑成为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段。大暑期间,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摄氏度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在南方,多地经受着酷热和暴雨的双重夹击,此时的“湿热交蒸”可谓是达到了一年中的顶点。
炎夏之日,酷暑难耐,但对农作物来说,就是另一番光景。民间有谚:“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大暑不暑,五谷不鼓”,大暑时节的高温多雨对于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在大自然提供水热养分最慷慨最充分的时节,万物尽情享受着金灿灿的阳光,奋力生长。对于南方一些种植双季稻的地区而言,“禾到大暑日夜黄”,此时是一年中最紧张、艰苦的“双抢”季节,正所谓“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人们要及时收割早稻,还要兼顾种植晚稻,力求粮食丰收。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生,古人误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的,实际上是萤火虫在枯草上产卵,在湿热的大暑时节卵化而出,于是,“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梦幻美景指日可待了;此时高温高湿,“溽暑”便是那种湿漉漉的闷热,湿气好像是从地里冒出来的;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过后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时节通常是全年最热的时候,雨水较多,日晒、暑热、水湿互结,养生应尤其注意防暑、祛湿、防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刘璐提醒,此时既要预防中暑,也要避免贪凉引起的风寒感冒,同时注意健脾祛湿,养心安神,维护身心健康。
浮瓜沉李,花式消暑
大暑时节,墙壁如炙,地热如炉,摸哪儿都烫手,用什么办法来消暑呢?
对现代人来说,西瓜、WiFi和空调构成了夏日避暑的“三宝”——窝在空调房,从冰箱拿出半个冰镇西瓜,挖出中间最甜的那一块吃下,简直凉在嘴里、美在心里。在没有空调和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应对这个“热情似火”的季节呢?
聪明的古人很早就有了在三九寒天采冰藏冰、在三伏热天用冰消暑的方法,盛夏时将冰块置于房内,任其散发出的丝丝凉气,就能达到降温祛暑的目的。但由于古代采冰、制冰、运冰、藏冰耗时费力,冰的价格十分昂贵,不是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这一冰凉之物。古代帝王将冰块作为赏赐厚礼。《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夏颁冰,掌事。”表明早在周朝之时,已有赐冰的制度。
没有冰的时候,夏天吃点儿凉东西也能解暑。古人把瓜果浸在井里,井里的水很凉,等拿出来的时候就是冰雪般清凉,沁人心脾。瓜果一般以甜瓜和李子居多,所以叫“沉李浮瓜”。西瓜传入中国后,人们才开始吃冷水浸的西瓜。宋代词人李重元曾写下这样诗意盎然的句子:“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唐朝时,冰块流入市井之中,不再被皇室贵族垄断,冷饮也得到极大发展。据说,唐朝章怀太子墓的《仕女图》和唐代壁画《野宴图》中,都出现了一道冷饮美食——酥山,用奶酪、蜂蜜、蔗糖和冰块制成,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冰淇淋了。“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咏酥》诗中描述的就是这种美食。
到了宋朝,人们真正初步实现了“冰块自由”,冷饮成了街头巷尾立等可取的平民美食。冰雪冷元子、凉水荔枝膏、紫苏饮子、甘豆汤、香薷饮、姜蜜水……《事林广记》等史书记载,宋代人夏天能买到的冷饮多达数十种,简直可以媲美如今的冷饮奶茶店了。
当然,冷饮吃得太多也容易闹肚子。史书记载,宋孝宗就曾因“饮冰水过多”而拉肚子。“暑热蒸腾之下,许多人为了快速降温,常常大口喝冰镇饮料或者一次性喝太多的冷饮,这样很容易损失脾胃阳气,出现心慌、气短、腹痛、腹泻等现象。”刘璐表示,中医认为春夏宜养阳,寒凉之物均应慎食,而随着冰箱、空调的广泛使用,夏季受里寒和表寒的病例屡见不鲜。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一次也不宜吃太多。同时,天气炎热时人体的毛孔处于张开状态,此时也不宜洗冷水澡、用冷水洗脚或直吹空调,否则易使寒气借机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引发疾病。因此,越是炎热时,越要注意防寒凉。
饮食有节,冬病夏治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但各地时令习俗依然丰富多彩。
俗话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广东、湘东南地区大暑时流行“吃仙草”,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其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是一种类似龟苓膏的甜品,有很好的消暑功效;福建莆田一带的人们有大暑天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亲友间也常以荔枝、羊肉作为互赠的礼品,名为“过大暑”;大暑时节,民间还有饮伏茶的习俗,伏茶就是三伏天里喝的茶,多由金银花、甘草等中草药煮成,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大暑往往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若湿气入体,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人四肢无力、胸闷气短、精神萎靡。因此,人们常说夏天‘无病三分虚’,中医认为,大暑时节宜清热消暑、健脾祛湿、养心安神。”刘璐提醒,此时应多饮水,可以选择金银花茶、菊花茶、荷叶茶等清热解暑的养生茶饮,防止暑热伤津。饮食上要注意清淡,以清为补,可以常食粥、多吃新鲜果蔬,避免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以防伤脾胃。同时,还可适当多食用些清热、健脾、利尿、祛湿、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莲子、百合、薏苡仁、丝瓜等,荷叶、冬瓜、西瓜、绿豆等也是不错的消暑选择。此外,大暑阳气旺盛,适合冬病夏治,体寒的人可以适当吃点羊肉,容易上火的人可以适当多食西瓜、芒果、西红柿、甜瓜、黄瓜等。
大暑期间,河南、山西、湖南等地还有晒伏姜的习俗。伏姜是一种以生姜和红糖为原料,经由三伏天的阳光充分晒制而成的传统养胃饮品,具有祛湿散寒的功效。“伏姜具有温中散寒、健脾胃的作用,在寒冷季节使用效果更好。”刘璐介绍,通过晒伏姜,可以将夏季的阳气储存起来供冬季使用,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理念。
农历六月又被称为“荷月”,因荷花开得正盛而得名。旧时,人们会携上家人或三五好友出门赏荷纳凉。青翠欲滴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莲蓬,粉白辉映的荷花,令人赏心悦目、暑气顿消。据说,北京什刹海“荷花最盛”,旧时每至六月,士女云集;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后开始种植青莲,文人雅士暑日泛舟其上;南京人则在大暑前后乘船夜游秦淮,呼茗清谈,赏月观景,好不惬意。
“大暑时节阳气旺盛,人的情绪容易浮躁,适当的精神放松非常重要。古人赏荷纳凉、暑月游船都是很好的消暑安神、情志养生的方法。”刘璐说,现代人还可以通过听音乐、练字、阅读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神宁静。此外,大暑期间应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过度劳累,还要适当安排作息,保持充足睡眠以怡养心神。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四季更迭的脚步悄然无声,走过挥洒汗水的夏,便能迎来凉爽丰收的秋了。让我们尽情拥抱这个夏日的热情,在滚烫的时光中觅得心静清凉。(本报记者 王美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7月22日 第 09 版)
恋
钟伟红 广州
给一位外省籍朋友寄了一罐火炙客家娘酒,朋友不解,为什么叫“火炙”?我笑道,顾名思义,火炙,热力烘烤。新冠疫情反复无常,大家有缘难聚,借一壶绵醇老到的火炙娘酒,聊表祝福心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中国许多地区都出产黄酒,而客家黄酒以独特、古老的火炙酿酒工艺独树一帜,口味尤为醇美,客家人亲切称之为“娘酒”或“老酒”。客家老酒是客家人待客之上品,再丰盛的菜肴,没有醇厚的老酒助兴,也失却热情的气氛。喝到尽兴,再来几曲细腻悠扬、委婉动听的客家山歌,有歌有酒,场面甚是坦诚炽热又质朴至真。
客家人逢年过节酿老酒,是一种习俗,如同岁时节令,年年岁岁的轮回。因为山区终年寒湿气温低,为驱寒健体,客家人发明了特有的“炙酒”法。选取上好的糯米,上屉蒸熟后,拌上“接娘”(酵母),晾晒后装进大缸里,盖住缸口,发酵四五天就可以生酒。将生酒装入酒坛,在酒坛子四周堆满谷糠或者稻草,阴火炙烤一天,直至里面的酒沸腾,既灭菌又让酒的口感更醇香。待到酒香四溢,甜香微醺的焦糖味弥漫屋前屋后村头村尾才算炙完,刚炙完的酒还要用黄泥封紧坛口,静置一段时间后即可开罐,一坛黄灿灿、香气诱人的娘酒就做好了。
刚炙好的娘酒清澈如蜜色,陈放一段时间后呈红褐色,口感甜、绵、醇,而性温和,又称“老酒”。客家人有句谣谚:男人喝正月,女人喝坐月(生孩子)。意思是,正月里辛苦劳作一年的男人开怀畅饮,舒筋活血;而平常很少喝酒的女人生孩子时,也必须用老酒滋补身体、调剂血脉。这句话既说明老酒的功效,也道出了大山深处客家人艰辛不易的生活状况和积极乐观的生存智慧。
若要论及客家人谋取生存的坚毅不拔,“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样样都是好把式的客家妇女便是一道耀眼光环。客家人常说“蒸酒磨豆腐,冇人称师傅”,既道出了酒和豆腐在客家人的饮食中的地位,也足见客家“巧妇厨娘”的精到功夫。她们想尽办法将稀松平常的食材演变出功效独特的美味佳肴,抚育和壮大整个家族。因此,客家儿女出外求学、创业,无论得意与否,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的味道。那一杯自家酿制的醇厚娘酒里,流淌的满是游子的回忆和牵挂。因此,味道甘醇、功效独特的客家娘酒对客家人来说,其意义和价值早已超越了酒的本身。
今年暑假回到五华,恰好农村老家的大堂哥也到县城探望老母亲,还拎来了沉甸甸的几十斤老酒和腊肉。已是耄耋之年的母亲如孩童般欣喜,老酒拌白饭,越食越滋味。酒至微醺,老母亲感慨不已:以前家里打粮,再难也要留些粮食炙酒,不然,“五华阿哥硬打硬、五华阿妹溜打溜”(客家山歌,赞美五华当地男女干活厉害)就唱不起来咯。今朝有钱有粮,几大瓮酒想喝就喝,日日都是正月坐月!”
讲起老酒,还得说说我的公公婆婆,两位极为善良淳朴的老人。记得我刚怀孕时,头一回升级做爷爷奶奶的两位老人开心不已,急匆匆赶回乡下找婶娘“炙酒”。他们知道我读书人喝不了酒,再三交代糯米一定选新米,炙酒火力要均匀,酒引子不能太多……他们还特地请老中医配了一副气血双补的中药泡浸里面,几重滋补,用心良苦。可惜当年自己偏信育儿书上的科学喂养,找了不少借口拒绝了老人的心意。
后来,两个小叔子也相继结婚生子。记得老三媳妇坐月子时,弟媳家的两姐妹经常出入家中,名义上是陪伴新手妈妈,其实就是冲着那一碗香甜可口又养人的煮鸡酒。一开始大家还客气寒暄,没几日功夫她们便直接跑到厨房大快朵颐了。小侄子满月时,不仅母子气色红润、白白胖胖,连娘家两姐妹也神采奕奕,一向传统又务实的婆婆觉得特有面子,逢人便夸孩子们懂事,不枉费那几大坛好酒和几十只走地鸡。婆婆的坚持和苦口婆心,让家族里一众年轻人逐渐改变了过去“舍近求远”“只买贵不买对”的非理性消费观,视自家酿造的客家娘酒最是养人实惠好东西。
时光飞逝,很快儿子上学了。有一次回家过年,婆婆抱来一个瓦罐神秘兮兮对我说:“阿妹,当年铭仔出生的酒还留着哦,要不要喝几口?”年迈的婆婆抖抖嗖嗖揭开瓶盖,倒出一大碗红褐色的液体,我好奇地轻轻呷了一口,居然入口绵柔、唇齿留香,然后一口气“咕咚咕咚”喝完,顷刻心窝暖乎乎的。又喝了几天,睡觉沉了、常年手脚冰冷的状况也有所改善,不禁大呼奇迹。“十年陈酿珍藏啊!”此时我才明白,当初老人提早几个月炙酒,是因为娘酒刚炙出来,酒劲太猛,喝了容易上头难受,沉淀一段时间后才更绵柔有“肉头”(味道醇厚的意思)。这做酒如做人,沉淀之后才更有味道和功力。
临行前,老人将这份陈酿珍藏交给我,让我好生照顾身体。每当夜深人静,一个人慢慢品味着这道当年老人为我量身定制、倾注无限慈爱的老酒,微醺中暖风入怀,一如两位老人悄无声息的爱护。
“老酒”不老,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