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随着大众认知度的提升和“奇葩”美食相关品牌的全国化发展,一些“奇葩”美食的消费者认知度较高。为了探索“奇葩”美食的发展潜力,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了《地方“奇葩”美食研究报告2024》。
本文由红餐智库(ID:hongcanzk)原创首发,作者:红餐产业研究院。
餐饮市场对味蕾的“探险”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情与追求。在消费者猎奇心理和媒体传播的助推下,一些地方“奇葩”美食进入人们视线,以大胆的食材、怪诞的口味挑战着传统美食的边界。
其中,螺蛳粉、臭豆腐已经为自己“正名”,成为全国流行的美食,潮汕生腌、脑花、兔头、糟粕醋火锅等具有地域特色与奇异口味的美食热度也颇高,“奇葩”美食正成为餐饮市场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当下,地方“奇葩”美食的发展现状如何?哪些“奇葩”美食有望成为下一个“风口”?为了探寻这些问题,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了《地方“奇葩”美食研究报告2024》。以下为报告的部分内容展示。
< class="pgc-img">>“奇葩”美食分布于全国,
网络热度达到二十亿量级
地方“奇葩”美食以其新奇性、传承性受到了部分人群的追捧。有些人认为它“不吃后悔”“风味特别”,还有人评价“黑暗料理”“觉得恐怖”,其口碑两极分化。
< class="pgc-img">>红餐产业研究院将地方“奇葩”美食定义为:长期流行于某一地域,融合了当地小众食材、制作技艺、民族风情、民俗文化等元素,但食材大胆、口味偏怪、让人轻易不敢尝试的地方美食。它们呈现地域特色,同时蕴含着民俗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按照食材的类别,我国地方“奇葩”美食可主要分为五大类:海鲜/河鲜类、果蔬类、昆虫类、肉禽蛋类、其他类。其中,不乏沙虫、禾虫、鸡屎藤、蚕蛹、牛欢喜、猪脑花等小众食材。
< class="pgc-img">>2024年,在猎奇心理和个性化消费趋势的作用下,“奇葩”美食获得了一些关注,消费者对其态度也相对友好。
红餐产业研究院“2024年餐饮消费大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奇葩”美食的态度,有37.3%的消费者愿意看具体接受程度再尝试,有32.4%的消费者表示偶尔可以尝试。而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上,“奇葩”美食相关话题及作品均获得了不少流量。
< class="pgc-img">>“奇葩”美食能保持一定的热度,主要与三大因素有关。
第一,食材和口味特殊,易引起消费者的猎奇心理。酸味、臭味、臭酸味、盐酸味、霉味等“奇葩”口味,口感独特,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别样体验,满足当前餐饮行业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第二,文旅热带动“奇葩”美食进入大众视野。随着文旅融合的加速发展,美食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热点。游客在旅游中越来越注重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也注重深度体验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奇葩美食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第三,社交媒体平台的助力,短视频的传播,推高了“奇葩”美食的热度。短视频、直播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让奇葩美食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在官方媒体、餐饮品牌、博主等的传播下,奇葩美食逐渐成为网络热点,吸引了更多人关注。
< class="pgc-img">>聚焦酸、臭、霉等口味,
“奇葩”美食蕴含民俗风情
近年来,地方“奇葩”美食在产品、食用方式、蕴含的民俗/民族文化、技艺传承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本章节将展示报告的部分重点内容。
1.小众食材具有冲击力,“奇葩”美食的品类融合趋势加强
在产品食材上,我国的“奇葩”美食取材小众,在视觉上具有一定冲击力。例如黄鳝、竹虫、鲶鱼、蚂蚱等。在制作方法上,“奇葩”美食也有着小众烹饪方式,例如土炒馍用观音土烘焙而成,牛瘪的制作包含熬制牛胃的未消化物这一步骤等。
< class="pgc-img">>在产品创新上,地方“奇葩”美食的品类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不同地域的“奇葩”美食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并与其他地方风味或者流行品类相融合,创造出新的美食体验。如螺蛳粉火锅、折耳根饮品、榴莲臭豆腐等“新物种”出现,让“奇葩”美食在产品创新上有了较多构思,并且有常态化改造的趋势。
此外,还有一些“奇葩”美食没有单独开店,而是被餐饮品牌加入菜单,凭借其独特性吸引人们消费。
2.“奇葩”美食的口味聚焦酸味、臭味、霉味等味型
在产品口味上,我国的“奇葩”美食有的结合了流行口味,还有的采用怪诞口味,让人“胃”觉失调,呈现酸味、臭味、臭酸味、盐酸味、霉味等。例如南方地区的霉豆腐和毛豆腐、安徽的臭鳜鱼、贵州的庵汤、各地的腐乳等。
徽张臭鳜鱼是主打安徽黄山臭鳜鱼的徽菜品牌,代表菜品有徽张臭鳜鱼、徽张臭黄鱼等,消费者评价“味道不错”“很下饭”“闻着臭吃着香”等。
3.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为“奇葩”美食增添别样风格
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通常也会诞生不少“奇葩”美食,例如傈僳族、傣族、独龙族、布依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聚居区。少数民族的“奇葩”美食与其民族文化及生活习性有关,一些少数民族风情的餐厅也将这些美食进行改良和推广。
傈僳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山坡地带,狩猎曾经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呈现食物生吃、吃昆虫等饮食特征。其奇葩美食代表菜品有油炸爬沙虫、油炸蜂蛹、护心血、凉拌生肉等。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傣族主食以稻米为主,喜酸味。此外,其祖先曾在气候炎热且多雨的地区生活,畜牧业落后、种植业单一,因此食用昆虫成为一种选择,这一饮食习惯随傣族迁徙至云南而得以保留。其奇葩美食代表菜品有傣味撒撇、凉拌酸蚂蚁、油炸竹虫、油炸青苔等。
4.既是“奇葩”又是“非遗”,一些地方美食注重技艺传承
我国的地方“奇葩”美食中,有不少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例如柳州螺蛳粉、长沙臭豆腐、驴肉火烧、臭鳜鱼等。这体现了地方“奇葩”美食的独特性与文化意义。
< class="pgc-img">>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奇葩”美食在起源上伴随着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这些美食也通过技艺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例如河北的驴肉火烧、河南的逍遥胡辣汤等。
< class="pgc-img">>螺蛳粉、臭豆腐走向全国,
潮汕生腌、牛杂潜力大
随着大众认知度的提升和“奇葩”美食相关品牌的全国化发展,一些“奇葩”美食的发展已经走向成熟,有的已经成为一条独立发展的赛道。例如螺蛳粉、臭豆腐、牛蛙、糟粕醋火锅等。
这些走向成熟的“奇葩”美食,都具备一些共性,例如食材较常见,接受度相对较高;味型多为辣味、酸味,口味普适性强;具备大单品的潜质;除了在当地发展,也在其他城市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开出了专门店。
< class="pgc-img">>1.粉面赛道:螺蛳粉产业建设得到重视,品类加速融合
在粉面赛道,螺蛳粉已经成为整个赛道乃至餐饮行业的“奇葩”美食,其味型突出,标准化程度高,有不少品牌走向了全国化发展。
例如,融柳大铁牛是螺蛳粉赛道中少量门店数破千的品牌,小蛮螺螺蛳粉、螺鼎记、柳螺香等品牌的发展势头也较好。
< class="pgc-img">>近年来,螺蛳粉品类创新加速,螺蛳粉火锅、螺蛳粉砂锅、螺蛳粉牛蛙等产品受到了市场的关注。
2.特色小吃赛道:臭豆腐、牛杂、潮汕生腌等带来街头“烟火气”
在特色小吃赛道,臭豆腐、牛杂、潮汕生腌、兔头等“奇葩”美食的发展势头相对突出。
臭豆腐赛道的入局者较多,以连锁品牌和个体商贩经营为主。长沙臭豆腐、浙江臭豆腐、陕西臭豆腐名气较大,黑白电视长沙小吃、黑色经典长沙臭豆腐、云香新派臭豆腐等品牌的连锁化程度较高。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其中,黑白电视长沙小吃主打小吃集合店,以臭豆腐为大爆品,加入其他长沙小吃、拌粉、小锅拌饭等产品。根据店型灵活调整产品结构,给消费者提供多元选择。黑色经典长沙臭豆腐主打“餐饮+零食”的新模式,借用长沙的“网红”城市属性,在热门地段开店激发外地游客的购买欲。
牛杂是在广东等地流行的一道传统小吃,其以牛胃、牛肚等牛内脏为主料,配以牛百叶、牛筋、萝卜等食材。此外,广西、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等地也会将牛杂入菜。在牛杂赛道中,广式牛杂名声在外,阿婆牛杂、儒子牛杂等品牌推出了萝卜牛杂、牛杂河粉等产品。
潮汕生腌是餐饮市场近两年的“新秀”,当前打出了较高的知名度。潮汕生腌一般以海鲜为食材,酱汁浓郁。瑞娇嫲嫲潮汕生腌作为这条赛道的代表品牌,产品涵盖生食和熟食,菜品有生腌三眼蟹、招牌腌生蚝、生腌小青龙、生腌鲍鱼等。除汕头外,其还将门店开至漳州等地。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兔头是流行于川渝地区(尤其是成都、自贡等地)的特色小吃,通常是卤制或炒制而成。双流老妈兔头起源于成都,是兔头赛道的代表品牌,其门店分布于四川、重庆、湖北等地,招牌产品有麻辣兔头、五香兔头、干锅兔、冒鸭血等。
结语
当前,地方“奇葩”美食凭借新奇性和怪异性吸引了餐饮市场的目光,但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痛点与不足,例如存有食品安全隐患、缺乏文化内涵、短暂流行容易没落、全国化发展受限。
与此同时,地方“奇葩”美食有两大发展趋势值得关注,一个是地域食材展现增长潜力,另一个是“奇葩”美食的文化内涵将得到延伸。
为了促进全国地方美食的推广和民俗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为餐饮市场带来新活力,红餐产业研究院为地方“奇葩”美食从业者提出三大建议:加速产品创新;注重食品安全,提升标准化水平;强化品牌建设,扩大传播渠道。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加热的锅中放入黄油,接着炒米、倒入奶茶、奶豆腐轻轻搅动,一锅香气四溢的蒙古锅茶就做好了。还有手抓羊肉、烤羊排、血肠、沙葱炒鸡蛋、炸鲜奶……独具特色的装饰、别有风味的美食,如今,这种颇具民族风情的蒙古餐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并州新闻 孙耀星
月2日,由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文化与旅游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民族品牌饭店评定启动仪式在广州白天鹅宾馆举行。
文化部原副部长杨志今、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会长蓝军、文旅部·中国旅游研究院生态旅游研究基地主任&教授马勇、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曾晓峰、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创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彭青等领导、学者出席会议。
南都记者了解到,启动仪式上还举行了“中国民族品牌饭店评定委员会”评审专家受聘仪式,及“创建和打造民族饭店品牌”等主题的圆桌对话。
民族品牌饭店评定标准:注重民族特色和品牌自信,更注重饭店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文化部原副部长杨志今到会并致辞表示,“中国民族品牌饭店评定标准”的核心在于“民族特色及民族文化”,该次推出的“中国民族品牌饭店评定标准”,是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饭店”;强调了“更加体现民族自信”,在注重了民族特色和品牌自信的同时,更注重饭店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广东省文化与旅游厅副厅长曾晓峰到会致辞表示,“感谢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将此重要活动安排在广东举办。”曾晓峰介绍,“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实验区,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客源地,旅游总收入、入境过夜游客等主要指标长期稳居全国前列,广东旅游品牌饭店总量多年名列全国前茅,粤式饭店服务标准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民族品牌在崛起,他们以独特的民族特色、高品质的服务,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喜爱。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组织开展的民族品牌饭店评定工作,将进一步助力中国民族品牌饭店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推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品牌饭店高质量发展之路”。
数字赋能、品牌服务和文旅融合三方面推动民族品牌饭店高质量发展
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会长蓝军透露,中国民贸将从数字赋能、品牌服务和文旅融合三个方面推动民族品牌饭店高质量发展,包括依托中国“一乡一品”产业促进计划这一资源聚合平台以及“一乡一品”在全国布局的数字产业创新基地,以数智技术优化提升民族品牌饭店的运营、管理、服务水平,将AI、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精准嵌入酒店的内部管理、市场运营、经营决策等全流程,对酒店、文旅消费全链路进行数字化改造,为民族品牌饭店和民族文旅产业注入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能;并打好“标准+设计+品牌”三张牌,以客群为服务圆心,以需求为创新源头,联动本次获评的首批“中国民族品牌饭店”,共同打造“一店一品”酒店品牌IP,不断拓宽专属IP研发与设计边界,以开放式创新为会员单位培育和应用新质生产力赋能;还将深耕拓展全国民族地区发展大会、中国乡村振兴高峰论坛、中国旅游论坛等优质展会平台以及中国民贸下设的非遗中心,以民族品牌饭店为重要载体,以丰富的酒店产品供给和多样的文旅融合业态,激发消费潜力,满足消费需求,进而推动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向文旅爆款产品和营销爆点转化,形成数字支撑、多业共生、文旅融合的大旅游产业繁荣发展新格局。
蓝军表示,“中国民族品牌饭店评定”将以“民族”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以“新”赋能,走出世界影响力。
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文化与旅游工作委员会主任吴宏华对“中国民族品牌饭店”评定背景进行解读,其表示,“评定活动目的是为更好展示中华民族饭店特色、文化和品牌,推动我国民族饭店建设的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同时也为民族饭店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特色文化,加速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另,蓝军透露,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南区总部今年年底将落户广州。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